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备课资料 专题五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时间:2019-05-13 13:3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备课资料 专题五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备课资料 专题五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篇: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备课资料 专题五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备课资料

专题五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典型例题1】 A 【解析】本题以人大常委会立法公开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这一重要知识点和公民的相关权利。本题属于最佳类选择题。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最终是为了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材料中人大常委会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为了立法为民,这体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当家作主,A项入选。人大属于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因此B、D两项说法错误。这项举措是在听取民意,而不是要求公民监督,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对点训练1】 C 【典型例题2】 C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①说法错误,“扩大”一词不妥。④依法行政是针对政府而言,与题意无关。②和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对点训练2】 D 【典型例题3】 A 【解析】本题以公民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中有关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该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故①正确,②错误。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要理性,合法,实事求是,因此③正确。④错误,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可以行使监督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对点训练3】 D 【典型例题4】 B 【解析】本题考查基层民主自治有关知识。A项错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选举;村务公开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B项正确;C项错误,村民自治不是国家行政机关;D错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典型例题5】 B 【解析】题中体现干部任用通过“暗访式考察”等方式,目的接受群众的监督,所以体现的是民主监督,故选B。【对点训练4】 C 【洞悉热点】

热点1(1)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幸福观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和评价,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因此,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幸福感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该观点具有片面性,是不科学的。

(2)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 在制度上、法律上确保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真正实现和政治性义务的切实履行。不断开辟和创新公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确保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④ 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切实负起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责任,依法行使政府权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3)主题活动示例:以“我们的春晚我们的家”为主题的活动。(如紧扣“春节与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的关系来设计主题活动,设计的主题活动必须积极向上)可以更多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使自己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决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负面影响,在文化生活中正确选择;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课堂评价】 1.C 2.B 3.A 4.A 5.A 6.B 专题九 文化与文化传承创新 【专题整合】

【典型例题1】 B 【解析】本题以韩国外交官的观点切入,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抓住韩国歌手→喜欢韩国→再到购买韩国产品这一传导路径。从关注韩国歌手,喜欢韩国,再到购买韩国产品,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说明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③应选。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不起决定作用,②错误。④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强调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选。【对点训练1】 D

【典型例题2】 B 【解析】本题以文化演出市场的现象为切入,考查文化建设。答题时紧紧抓住“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这一指向性。文化演出市场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说明需要加强引导,需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①④应选。题干没有涉及文化传播,②不选。③与题干的意思相反。【对点训练2】 A 【典型例题3】 D 【解析】本题以某大学校长的观点为切入,考查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的影响。题干强调精神家园里心灵的重要性,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D项正确。优秀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项说法本身不准确。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之间既对立又统一,B项说法片面。题干涉及的是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C项不选。【对点训练3】 D 【典型例题4】(1)①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 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 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解析】本问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作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抓住乡村这一文化载体,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这一限定。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作用的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对点训练4】 A 【典型例题5】 D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说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以上分析,甲的观点有合理性,但①表述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源是实践,不是传统文化。乙的说法认为浪费时间,对此了解不足。②分析正确,要选。③的观点错误,太绝对。④观点正确,要选。因此,选D。【对点训练5】 D 【典型例题6】 C 【解析】本题以中国电视剧走出向世界为视角,考查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等知识。解答时抓住中国电视剧走向坦桑尼亚,但有些称呼只能简单处理,进行分析。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②应选。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对中国文化中的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体现了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③应选。题干体现了文化差异,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不选。题干没有说明文化交流的“以为为主”的原则,④不选。【对点训练6】 D 【典型例题7】 B 【对点训练7】(1)①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暴力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它阻碍社会的发展,毒害人们的心灵,对此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② 先进的、健康的网络文化对社会、对人生有促进作用,对此则应支持和发展。③ 把网络文化与腐朽文化等同起来,对网络文化一概取缔的观点是不对的。

(2)① 政府要切实履行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②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③ 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④ 公民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综合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洞悉热点】

热点1(1)经济:要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增加居民收入,抑制通货膨胀,扩大文化消费。增加财政支出,发挥财政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哲学:①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②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同学们为之献计献策、提出新战略和新目标。③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同学们利用图书查阅、网上搜集等手段为文化产业献计献策。④ 探究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判断和推理能力,推动了同学们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的深化。

(2)① 加强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公共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 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③ 在社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④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或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中“最泥土的人”体现了矛盾特殊性,“最国际”体现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解析】本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背景,探究活动为形式载体,综合考查相关知识。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国家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问题带有发散性,要求熟悉整个知识体系。用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观点谈谈对上述探究活动的认识,又带有聚敛思维的训练特点。第(2)和第(3)问较为直接。

热点2(1)①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梦想源于现实。由于不同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变化,人们的梦想会呈现不同时代的特色。② 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在同一时代,人们的梦想也会因个人实践和素养等差异而丰富多彩。

(2)①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充分地实现。② 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③ 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3)答案示例:人生梦想: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措施: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梦想的定位符合自身实际,立足实践。② 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我们要积极实践,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梦想。【课堂评价】

1.C 2.C 3.B

4.C 5.B 6.① 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进行文化创新。②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应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④ 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⑤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发展科学教育事业。⑥ 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专题十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 【专题整合】

【典型例题1】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所以②不选。践行核心价值观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不是起决定作用,所以③不选。故选B。【对点训练1】 C 【典型例题2】 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材料强调“惠民”,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惠民”没有直接关系。【对点训练2】 C 【典型例题3】 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选择的知识。将贩卖花边新闻、口水战当做精神正餐,体现了文化需要引导。抓住“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一关键,指向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和规定性,不选。【对点训练3】 D 【典型例题4】 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只要考生能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点即可。【对点训练4】 B 【典型例题5】 D 【对点训练5】 C 【洞悉热点】

热点1 ①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的需要。②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2)①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推动活动常态化。② 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③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④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⑤ 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热点2(1)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有利于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②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包括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③ 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公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政府依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要求。④ 党和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是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① “最美”平民英雄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榜样,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向“最美”英雄模范学习,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 注重提高个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得到不断升华。③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④ 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3)①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③ 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④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课堂评价】 1.D 2.C 3.C 4.B 5.B 6.(1)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2)① 增强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 增强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③ 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专题十一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专题整合】

【典型例题1】 C 【解析】本题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唯心主义的正确判定。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它们虽有不同表现,但在世界本质问题的认识上是相同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项是不可知论;只有C项能满足题干要求。故选C。【对点训练1】 B 【典型例题2】 B 【解析】本题以诗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理的理解,主要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雪莱的诗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选项中与此哲理相近的只有B项。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关系。【对点训练2】 C 【典型例题3】 A 【解析】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及出现的新问题,说明要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③与题意无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④错误。

【对点训练3】 D 【典型例题4】 C 【解析】①表述错误,既然是真理,即正确的认识,就不能被推翻,否则就是谬误。④表述也错误,认识是基于历史条件的,而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排除④。②③分别说明了真理的发展过程和具有的特点。故选C。【对点训练4】 B 【洞悉热点】

热点1(1)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科技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科学的结果。②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科技人员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同时又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埋头苦干,是他们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表现。

(2)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② 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③ 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④ 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是新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

(3)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切实履行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③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蛟龙”号深度探海、“超级稻”高产攻关成功等科技突破,都有利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热点2 ① 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② 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 人们开始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表明要以深化和发展着的实践为基础和动力,不断深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③ 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说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真理性认识的获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课堂评价】

1.C 2.C 3.C 4.D 5.A

6.B

专题十二 唯物辩证法 【专题整合】

【典型例题1】 D 【解析】小猫头鹰因被人用大手抚摸显出的“萌态”是现象,表面乖巧,而其因恐惧导致身体僵硬,动作缓慢才是本质,故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A、B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故选D。【对点训练1】 B 【典型例题2】 A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和矛盾的知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①入选。“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全面协调推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③入选。这里并没有体现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排除②。④本身错误,整体功能不—定是部分功能之和。故选A。【对点训练2】 D

【典型例题3】 A 【解析】考点定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智齿的最终消失这一质变结果的发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累导致的,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C项错误。内部矛盾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对点训练3】 D 【典型例题4】 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反腐能够表达民意,有效整合民众的智慧和意见,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②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要求我们进行有效反腐既要畅通民间反腐渠道,又要健全权力监督体制,使反腐走上法制化轨道;但也要坚持重点论,解决主要矛盾,将网络反腐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才是反腐的治本之策。③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反腐充满信心,但同时要认识到反腐败斗争是一个充满艰难的过程,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对点训练4】 ①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我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要改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②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③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并准备走曲折的路。人们要相信只要转变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就一定能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也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典型例题5】(1)① 真情务实,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遵循了党的执政规律,体现科学执政。②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突出一个问字,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体现民主执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通过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获取来自于群众的各方面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加工”,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体现了研究特殊性掌握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再回到群众中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亦可)【对点训练5】(1)①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层面,体现了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活动如:环保文艺演出、美丽社区摄影展、环保宣传手册发放、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等。

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潜移默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必须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典型例题6】 A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忘记过去,失去一只眼睛”是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联系的,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过去与现在,“沉溺于过去,失去双眼”启示我们要对旧事物批判继承,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矛盾双方向相反方向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④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故答案为A。

【对点训练6】 A 【课堂评价】

1.B 2.C

3.C 4.B

5.C

6.B

专题十三

唯物史观与价值选择 【专题整合】

【典型例题1】 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们的“吐槽”、发“牢骚”“负面情绪”是对当前就业、住房、医疗问题的反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舍A选C。B项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才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舍去D。【对点训练1】 D

【典型例题2】 B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题干主旨是讲罗阳奉献社会,体现了罗阳人生的真正价值,体现了罗阳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地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涉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均与题干指向不符。故答案为B。【对点训练2】 A

【洞悉热点】

热点1(1)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老龄化悄然而至,养老问题逐渐突出,有必要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③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必要选择。

(2)① 党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了一系列决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② 各级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经办服务水平,勇于承担养老责任,使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热点2(1)① 部分消费者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② 部分企业没有真正确立起科学发展观。③ 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大,执法力度不强。④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⑤ 市场存在固有的弊端和局限等。

(2)正方:① 禁止燃放爆竹有利于保护环境,培育文明风尚,也有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② 有利于催生新的庆祝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

反方:① 燃放爆竹代表人们辞旧迎新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有利于营造节日氛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② 有利于体现文化多样性,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3)答案示例1:大力发展风能。理由:因为能源问题不但制约盐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火力发电等方式影响环境。盐城濒临黄海,风力资源丰富,发展洁净的风能,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答案示例2:大力发展沼气。理由:因为盐城是农业大市,每年夏、秋两季大量麦秸、稻草被焚烧,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因此,将其制造沼气,不但获得清洁能源,而且麦秸、稻草经过沼气池沤制后,可以作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堂评价】

1.C

2.B

3.D

4.C 5.C 6.A

第二篇:《公民权利与义务》小抄参考答案

《公民权利与义务》网络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自由 和平等 是人类两大基本价值。

E儿童权主要包括 户口权,受教育权 和健康权。

F法官的理想人格是__公正_。

D大众化司法有两种形式:陪审制 和 人民法庭

G“公民是一个共同体政治的概念,作为一项制度,它发源于古希腊。

L零上访、零判决背后彰显的是特殊的司法目标息讼。

P平等就其含义来说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__规范的平等___,二是__事实的平等__。

S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是 美国1787年宪法。

司法当以 公正 为最高目标。

X宪法中的平等权与教育权的结合产生了一项重要的权利:教育平等权。

宪政是以 宪法 的存在为前提的。

Z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官叫 理官。

二、判断题

B表达权就是说话权,就是言论自由的权利。(错)

F法律规定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年,这说明了法律赋予了女性特殊的保护,没有违反平等权。(对)法院成为被告,在某些地方上说明司法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对)

法院在判案时定罪量刑应考虑民愤。(错)

法官公正最直接的体现在对法律的忠诚上,“以身殉法”当时法官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对)“法律黑户”的存在,表明那些没有户口的儿童多方面的权利得不到保护。(对)

G公民就是人民。(错)

公民与权利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权利就没有公民。(对)

R任何法律的起点是自由而不是平等。(错)

T调解是东方社会特有的。(错)

调解是东方的优秀诉讼文化。(错)

L立法的平等绝对排斥立法上区别对待。例如法律不可以规定高额累进税率。(错)

W我国法律规定了诉讼调解的自愿原则,所以我国的调解没有强制性。(错)

我国法律规定了诉讼调解的自愿原则,这是非常正确与重要的。(对)

我国的法律制度已赋予了公民环境诉权。(错)

我国教育经费近些年快速增长,教育投入已经赶上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错)

Y 1791年法国宪法没有人权的内容。(错)

有宪法就一定有宪政。(错)

言论自由是指说正确的话。(错)

Z只有在法律上规定且事实上人人都是法律的仆人,人人才是平等的公民。(对)

三、简答题(或填空题)

1、法官吃“皇粮”的好处? 第一,当然首先是有利于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有利于司法独立。

第三,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第四,有利于发展行政诉讼。

第五,有利于提高司法的权威与公信力

2、公民有三种不可分离的属性,是哪些?

(1)宪法规定的自由,这是指每一个公民,除了必须服从他表示同意或认可的法律外,不服从任何其他法律;

(2)公民的平等,这是指一个公民有权不承认在人们当中还有在他之上的人,除非是这样一个人,处

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利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

(3)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

3、进入诉讼的纠纷解决而言,调解与判决对比有哪些弱点?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

(2)调解常常牺牲公开。

(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

(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

(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

(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

(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4、将自由的律师制度作为法治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理由?

第一、自由的律师制度为公民对抗政府提供法律知识上的支持。

第二、自由的律师对权力的行使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政府守法,也有利于公民权利保障,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法治。

第三、自由的律师制度有利于对法官的制约。

5、哪些原因导致类似无锡水危机之类的环境危机?

第 一个层面是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本身的原因。这一个缺陷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保护制度

体系具有太多的地方性,使它成为地方大员中的工具。这一缺陷使得 一旦环境利益与地方大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它便空转。二是环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分工与制约,使环保工作游离于主流制度以外,它就不免空转。

第二个层面是环境权救济方面的原因。

第三个层面是宪政方面的原因。

6、刑事和解的副作用有哪些?

第一,它损害了追诉犯罪的权力。

第二,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三,也可能侵犯刑事被告和刑事被害人的利益。

第四,有碍法的安定。

7、在存在宪政的地方,要实现宪政还必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宪法是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

二是宪法应当是法律,或者宪法应当得到实施,宪法必须是社会中的宪法,而不仅仅是纸上的宪法。

第三篇:宪法中的公民权利与义务(二)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以人身保障为核心的权利体系。《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人身自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安全权,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意义主要在于:人身自由是公民宪法地位的直接体现,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人格尊严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它是公民作为权利主体维护其尊严的重要方面。住宅是指公民生活、学习的处所,其住宅是否受到保障直接关系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住宅的安全权是对公民私生活的空间保护,其范围不仅限于公民生活用的住宅,凡是不经宅主同意、没有法定理由随意侵入公民住宅的行为,都构成对他人住宅安全的侵犯。通信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电报等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而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它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流的必要手段。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的具有物质利益的权利,它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保障。社会经济权利的基本特点是:社会经济权利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表现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社会经济权利以国家权力积极而适度的干预为条件;社会经济权利是宪法遵循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社会经济权利具体包括劳动权、休息权与物质帮助权。文化教育权利 文化教育权利是指公民在教育与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与自由。文化教育权利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有关教育方面的权利和文化活动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权、科学研究自由与文艺创作自由等权利。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受教育权的内容主要包括:按照能力受教育的权利,享有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权通过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得到实现。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其基本特点是:监督权是人民主权的具体体现;监督权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监督权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体系,由不同形式的具体监督权组成,公民根据监督权客体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合适的方式行使监督权。《宪法》第41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除上述公民的基本权利外,我国宪法还对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问题作出了特殊规定,主要包括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华侨、侨眷与外国人。

第四篇:《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案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

(2)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权观理念,澄清学生对人权问题的一些模糊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树立公民意识、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解决思想中存在的法纪观念淡漠的问题。能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懂得公民要享受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别人的人身自由。能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对西方某些国家恶意攻击、横加指责中国及别国人权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做到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特别是一定要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权。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公民意识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主要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权利与义务意识。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履行,需要有正确的公民意识作指导。所以,增强公民意识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注意不要将这部分内容讲成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应该注意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这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

要讲好这一重点问题,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首先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公民为什么应该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公民是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没有国家也就无所谓公民,也没有公民的一切。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所以,公民意识应首先体现为国家意识。公民的国家意识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民意识、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在我国近代和当代,曾有许多像方志敏、杨靖宇、徐悲鸿、钱学森、冼星海等不胜枚举的的大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艺术家,他们无不具有一颗强烈的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忘我奉献。我们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继承发扬热爱祖国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决不能把热爱祖国只当成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把这种情感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应该使学生懂得,公民只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2)要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要想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行事。作为公民,首先必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公民必须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必须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决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任何事情,要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3)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首先要讲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两者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懂得“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的道理。这就要求:一方面公民要增强权利观念,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首先就表现在其公民权利上,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公民应该具有积极的权利意识,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必须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也就是要求公民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一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其实就是意味着要求他人对自己履行义务,但同时自己又必须以对他人履行义务为前提。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总是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见之于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具有勇于实践的勇气和责任感,如果没有实践,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2.教学难点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在对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问题上,往往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或是把权利与义务截然分开、对立起来;或是只强调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这些错误的认识如果不能澄清,就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落脚点。教师要养生讲清: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必须有合理的限度,这个合理的限度就是宪法和法律。因为法律是自由的界限,超出了界限就没有了自由。同时要讲清,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达程度制约权利的实现程度,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片面地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享受权利不能脱离现实,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这一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材从介绍公民意识的内涵入手,延伸到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利,并自觉履行义务。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权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都亟待提高。通过本

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自觉依法维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阅P82互动在线。

〈设置问题〉

1.从公民权利义务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2.查一查,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哪些?

教师点拨:第一问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这一观点正确。它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这一权利,认真慎重地行使这一神圣的权利。另外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是对神圣的政治权利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

第二问: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1.增强公民意识(板书)(1)公民意识的内涵(板书)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健全的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等。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板书)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人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阅P84 〈设置问题〉

1.结合上述图片和文字说明,说说它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履行哪些基本义务? “参军光荣:公民应征入伍”----宪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的义务” “参加植树:中职学生义务植树”—宪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依法纳税:公民自觉申报纳税”—宪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为国争光: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宪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查一查,《宪法》对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规定?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49条第2款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御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的义务”

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阅P84 [问题探究]

“简要说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人应当全面地享受这些权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板书)(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板书)列举事实,印证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把“人权”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党的十七大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党章》;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人权概念引入《宪法》,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二是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实行依法治国,使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党和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平等享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设置问题〉

如何看待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问题的恶意攻击:

长期以来,西方有的国家一直以“人权卫士”自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恶意攻击、横加指责。其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挑拨是非,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阻碍我们发展的步伐。他们不择手段地利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粗暴地干涉我国的内政,其行径是不能容忍的,他们的丑恶行径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与抵制,他们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曾连续十几年每年都抛出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被联合国人权组织否决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及其内容(板书)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

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

人权是一个权利体系,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 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正确途径。[情境创设] 不履行义务,就丧失权利

王甲、王乙是兄妹,他们早年丧父,其母把两人养大。王甲结婚后分家另住。王乙结婚时,王母年事已高,就决定让王乙夫妇住在王家照顾自己。这便引起了王甲不满。王甲认为:王乙是嫁出去的姑娘,不得在娘家居住。并放出话说,若王乙敢在娘家居住,就与她们断绝关系,对其母也“生不养,死不葬”。从那之后,王甲就再没有照管过其母的生活起居,也从未给过钱粮财物。十多年来王母一直由王乙照顾,并负担了全部的生活费和医药费。年初,已瘫痪多年的王母去世,王甲也不来参与办理丧事。当王乙夫妇刚把丧事办完,王甲就来找王乙,要求她搬出王家,其理由是王乙没有继承权。闹得王乙一家无法正常生活。于是王乙就向法院主张:要求法院剥夺王甲的继承资格,其父母的遗产由王乙夫妇继承。

[问题思考] 法院会支持王乙的主张吗?为什么? 结合上述事例,写出“不履行义务就不得享受权利”

《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板书)(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不允许存在只享受公民权利而不履行公民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公民义务而不享受公民权利的公民。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履行义务。

阅P87互动在线 关于第一问 我们在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坚持的原则有三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关于第二问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合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选派代表向该企业所在地的县的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仲裁;也可到企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游行示威前必须依据《游行示威法》报批,履行自己的法定程序义务,并不得损害社会利益。若造成交通堵塞,必然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行使权利不得超越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要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板书)所有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上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由于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原因,对一部分公民的权利还需有所限制,比如:不满18周岁的公民就不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满18周岁的公民在劳动就业时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女

职工在劳动保护方面要给予特殊保护等,但这些差别并不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相矛盾,而是更实际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请结合上面这段话,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2)简要说明《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意义。[课后作业] “18岁,从做讲文明公民开始”:你准备做一件什么事情,“能够真正感动你的父母和老师,使他们感觉到你已经真正长大成人了”,并把这件事付诸实施,让他们感到惊喜、欣慰。(先写出要办的这件事的性质、内容、方法和步骤,然后详细记录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板书设计: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意识(1)公民意识的内涵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及其内容 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六、教学反思

存在的不足是:本节课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教材,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

第五篇: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精品资料】

2011年名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2011年考纲要求】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增加西周政权的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原表述为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原表述为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增加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主要经济政策: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增加“闭关守国”)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子与老子的思想;(增加老子的思想;删除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表述为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朱理学;陆王心学。(增加陆九渊的内容)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复习指导】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先秦即起源奠基时期、秦汉即形成和发展时期、隋唐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宋元继续发展时期、明清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把握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农耕经济的雏形;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即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思想文化(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小农经济的产生,儒家思想的形成,商鞅变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

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二、夏、商、周(三代)

(一)重大事件: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启实行王位世袭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周;周公辅佐成王平叛;武王和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

①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②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的主要基础;层层封受;地方分权。(2)宗法制:

①规定宗族内部嫡庶关系的制度,由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②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在同姓宗族中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制度性质。

③作用: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三)夏商周的社会经济

1.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具体反映在西周的井田制上。特点是:通过分封制受田;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无权转让与买卖;需交纳贡赋。

2.官府手工业和官营商业在手工业和商业中占垄断地位,春秋战国时这种局面被打破,出现民营、家庭手工业和私商(民间商人)。

3.商朝出现青铜农具,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世界稀有。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织出斜纹提花丝织品。商人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商朝时已造出木板船,推动了水上交通的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公元前770-476,公元前475-221年)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生产力的发展: ①农业:铁农具的问世和使用范围的扩大,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成为私田,耕地采用“垄作法”;

②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冶铸、纺织、漆器、造船成为主要手工业; ③商业: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

④科技:算筹记数法、《石氏星表》和人工杂交的应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2.生产关系的变化:

(1)管仲在齐国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土地私有得到承认。

(2)私田主人采用地租剥削方式经营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产生,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级形成。

(3)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低生产力下的精耕细作;⑤具有不稳定性,易于两极分化。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 1.兴起的背景:

(1)春秋以来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各国需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以求生存发展。

(3)“士”阶层的兴起和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理论条件。2.变法的情况:

(1)魏文侯任用李悝的变法:①内容:“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②作用: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

(2)楚悼王任用吴起的变法:①内容:限制贵族权力,裁撤冗员、奖励军功、禁私门请托。②作用:使楚国一度成为强国。(3)商鞅变法:

①背景:a、b、c同上

(二)1.兴起背景(1)、(2)、(3);

d.具备改革的有利条件: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民风质朴,讲求实用、功利和尚武,易于接受法家学说;三家分晋,力量削弱;各国人才的流入。

②概况: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从公元前356年开始推行变法,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即位,处死商鞅,变法结束。

③内容:a.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b.军事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制定秦律。

c.文化习俗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④目的: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七雄争战中取得优势。根本目的是废除旧制度,创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即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⑤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⑥作用和意义:a.废除了旧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创建了新制度(土地私有制,户籍制、县制、秦律、重农抑商、二十等爵制),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初步实现富国强兵。b.为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对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⑦局限性:严刑苛法轻视教化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后来秦朝的暴政。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定义:“百家”指“诸子百家”,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流派。主要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百家争鸣”指上述学者、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争论、彼此融合的局面。

②背景:a.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b.“士”阶层的兴起和受到各国的重用;c.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d.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局面尚未形成。③历史地位:①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发展;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爱人”和“为政以德”,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他重视礼,主张用礼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他提出中庸思想,用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仁、礼、中庸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渗透到后代的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一统。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他开创了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他还总结出包括“因材施教”在内的一整套教育理论。为中国后来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③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他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世界影响:汉朝以后,儒家进入了越南、朝鲜、日本等国。明清以后,《论语》被翻译为拉丁文和英文。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战国时期儒家的发展:

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等主张

荀子:提出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等主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份,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成就

(1)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成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楚辞”(又称骚体),并写出《离骚》。(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已演进到篆字的成熟阶段。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战国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也已从萌芽走向成熟,帛画《人物龙风图》等表现出很高艺术水平。

【教学反思】

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在制度上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四、秦汉时期

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1.秦的统一: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情况:①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击匈奴,收复河套;③征服百越,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形成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长城的疆域。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

(1)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首创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为核心。②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③实行以中央任命为核心的地方郡县制。

影响:这种制度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发展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但它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并在封建社会下行阶段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颁布秦律。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3)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4)修驰道、直道、灵渠和长城。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巩固边防。

(5)“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强化对全国的思想控制,对古代文化极大摧残。3.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①赋税沉重;②大兴工程、滥用民力;③严刑峻法;④焚书坑儒,文化专制。(2)结果: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二)关于两汉

1.“汉承秦制”又有所变化。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权力,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地方上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地方行政区划西汉分郡县两级,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

2.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两汉农业生产发展表现在:发明了耧车和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采用了新式耕作方式垄作法、耦犁、代田法(赵过)和区田法。

(2)手工业:丝织业的发达;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3)商业: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发展为商业中心;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专职管理贸易活动。

3.儒学的新发展。汉武帝重视人才,采用“举贤良对策”方式发掘治国人才。两汉时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①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糅合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等新的思想主张;②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汉武帝起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学,建立了较完整的中央—地方教育系统;规定儒经为国家教科书,设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考试合格即可任官。

对汉代儒学新发展的评价: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②董仲舒的儒学新思想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强化君权)、安定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时代需求,具有进步意义;③自此之后,儒士成为中国文化和教育舞台上的主角,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消极内容在历史上也有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维护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负面影响。

4.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成果: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文学艺术成就:①新文学体裁—“赋”的形成和司马相如作《子虚赋》;②东汉末年楷书的出现;③绘画门类的丰富。【教学反思】

三、古代中华文明曲折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孝文帝改革。经济上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文化上儒学吸收佛 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了解隋唐时期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发展了科举制;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文化科技上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从这些现象上分析隋唐取得辉煌的原因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认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体会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鼎盛及隋唐文明的繁荣原因,唐太宗是选修考察的热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的特点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

(一)基本知识

1.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土地制度方面,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安定人民生活。

3.思想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和道教广为流传,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融合到儒学之中,使儒学有新的发展。此外,中国小说的兴起也源于这一时期,还涌现出顾恺之画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

(二)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后期改革。北魏是鲜卑族的拓拔部建立的政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拓跋珪在统治期间实行编户、劝课农桑、重用儒生、实行汉制,拓跋部由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初步封建化。

1.改革背景:①

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

②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人民起义不断爆发; ③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④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初步基础。2.改革内容:

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3.评价:

改革的作用:①加速了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持,从而扩大了政权的基础,巩固了统治;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上述这一切,为后来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特点: ①由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改革;②具有缓和统治危机和改变社会形态的双重性质;③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结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六、隋唐

总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6年)

(一)唐太宗的政绩(626—649年)1.继位前:

①追随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了隋朝,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②通过“玄武门”事变取得帝位继承权 2.继位后:

①善于总结前代兴衰教训,树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存百姓”,“仁义为本”和“文德治国”的治国思想。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勤于政事。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按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制定《唐律》。

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8世纪中期遭到破坏)。

⑤崇儒尊孔,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建国学,校五经,刊行《五经正义》作为儒经的标准读本,推动了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发展。

⑥实行民族团结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解决了东西突厥的问题,在突厥降服后实行羁縻府州的制度;攻取西突厥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对吐蕃则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之间,中原和西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

⑦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商来唐贸易、居住,可以做官和通婚,对外来文化宗教采取兼收并蓄方针,支持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佛经,景教、回教和摩尼教在唐朝时期先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学者和僧人、使节大量来唐学习唐文化,推动了朝鲜和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⑧晚年,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对自己一生作出“益多损少”的较客观评价。3.对唐太宗政绩的评价: ①上述政绩使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稳定,人口增加,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昌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内外政策和励精图治的务实作风,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③从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和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可能真正解决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二)隋唐时期的其他知识要点:

1.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唐太宗印成《五经正义》成为儒经的标准读物。

2.唐代是中国诗歌鼎盛时期,著名诗人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由于城市的繁荣,唐代出现了适合市民欣赏的短篇小说—传奇。唐代楷书名家有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草书大家则有张旭、怀素等。初唐阎立本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教学反思】

四、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政治上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元烧成青花,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文化上: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成;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分析在此阶段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认识到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进步,也要看到繁荣背后的危机。【教学重点和难点】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七、五代、两宋和元朝

总的特点:封建国家的分裂,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907—1368年)

(一)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宋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①结束了节度使割据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宋统治;

②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积弱”局面;冗官、冗兵、冗费,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形成了“积贫”的局面。

2.元朝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1)措施:

①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地方大权;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 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状况、社会矛盾和边境危机进一步加剧,面临严重统治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2)内容:

①富国之法:实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场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②强兵之法: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设专门学校和惟才用人。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水利工程和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装备有所改进。

(4)结果:变法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王安石两次被迫辞职,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5)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其目的是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安石在改革中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和改革措施的全面而有效,使王安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和改革派内部的分裂,根本原因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改革不可能触及封建制度的基础。

(三)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表现在:

①北方使用中耕农具耧锄;②江南推广稻麦复种制;③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指粟麦在江南的大量种植,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④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稻米生产地位重要(“苏湖熟,天下足”); ⑤元世祖设管理农业的机构,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2.制瓷业是宋元主要手工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以产青花瓷器闻名。

3.宋元商业空前繁荣。表现在:①商铺可随处开设,买卖早晚都可经营;②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品种增加;③“交子”出现;④商业城市的涌现(元朝的大都、杭州、泉州等)和商路的畅通(漕运、海运、驿站等);⑤民族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⑥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四)两宋的程朱理学

(1)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是儒学与佛道融合,从佛道吸取有益内容,进一步理论化、思辨化而形成的。(2)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他们还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同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四书章句集注》,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而后有气,他还主张“心性论”,即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影响除中国外还远及日、朝和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派。(4)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主张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的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五)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重要科技成果:①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展和外传;②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编《授时历》;

2.文学艺术成就:①宋词的兴盛,卓越词人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②散曲和杂剧产生于宋代,元代散曲和杂剧臻于成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③两宋时期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和文人画成就突出,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教学反思】

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教学重点和难点】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八、明清(前期)

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368-1840年)

(一)强化君主专制

1.明朝:①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2.清朝:①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负责奏章票拟;②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设军机处,由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军机处行文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这种不受约束和监督的绝对君主制度,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的随意性的特点,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康熙帝的政绩

1.强化皇权:①清除鳌拜,总揽朝政大权②设南书房,集权于皇帝。

2.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①平三藩之乱;②进军台湾,设台湾府;③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④册封喇嘛教**,分掌蒙藏地区事务;⑤在黑龙江流域实行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⑥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3.重视经济,尊崇儒学,开创“康乾盛世”

结论:康熙帝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其次他调整了生产关系,重视文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但康熙帝是中国封建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强化了君主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阻碍了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1.明清的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做法有:实行专卖制度,官府垄断盐、茶等的经营,加征商税;制定歧视商人的规定;设立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影响: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做法是:禁止沿海人民与海上敌对势力、倭寇、外国人交往;对外贸易在限定地点由官方主导进行。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农业的新发展:①多熟制的发展和多熟品种的培育;②引进和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③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形成专业生产的区域;④编撰《农政全书》,总结生产技术和经验。

3.手工业的成就:①瓷都景德镇在青花瓷基础上,烧制出彩瓷和珐琅瓷;②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使用花楼机织造精细丝织品。清中期开发出“金宝地”新品种;③造船业发达,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4.徽商和晋商的形成;由经营盐业起家,经营范围扩大到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还经营典当、票号等金融活动。晋商活动范围远至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等地。

5.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①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的丝织业中机户出资购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和机工形成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②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表现在:机房(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③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但在明清时期,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始终处在萌芽状态,整体上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影响。

(四)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明朝中期,王阳明发展了南宋时期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把程朱理学发展为“心学”,宣扬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

2.明朝后期,李贽的“离经叛道”。表现在:他自称异端,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启蒙思想。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得真知。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评价:他们的思想主张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两大时代发展趋势在思想上的反映,他们的进步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明清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成果:①明朝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对我国传统农学进行总结;②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总结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和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2.文学艺术成就:①小说呈现空前繁荣局面,《三国演义》、《水浒转》、《西游记》、《红楼梦》问世;②传奇的演唱形成昆曲一统的局面,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传奇最出色的作品;③在徽剧与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的基础上形成京剧,涌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④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教学反思】

专题二

中国近代史

【2011年考纲要求】

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删除三元里人民抗英)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原表述为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对峙: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表述为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增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表述为挺进大别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增加林则徐与魏源的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增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复习指导】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复习时注意这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

3.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4.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一、中国近代史前期(晚清、民初)1840——1919年

(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半社会。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一定发展。思想上从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再到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大大推进了我国的近代化脚步。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840年至1860年,在外国资本中央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客观上带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中国近代化真正起步。体会中国近代化的曲折与艰难。【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半社会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化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背景:

①清朝开始衰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阶级矛盾激化。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西方列强由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结果。③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结果: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略。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背景:①鸦片战争及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未能满足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求(为什么?);②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③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处于困境。

2.简况:1856年英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柏贵投降。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随后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签定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略)。签定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略)。

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84万平方公里土地。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鸦片战争后半个世纪的中国:1840—1894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的出现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准备:①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②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撰写宗教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③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发展信徒;④形成前期六人领导核心。

3.前期斗争(1851—1856年):`①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③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④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⑤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评价?)。

4.后期斗争(1856—1864年):①天京变乱;②重建领导核心;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评价?);④安庆和天京的先后陷落。

5.特点: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把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发展到顶峰;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洋务派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运动是指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先后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为旗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防、创办近代教育的活动。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并成为推动洋务运动开展的中央机构。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3.洋务运动具体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兴办的直接目的是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和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造局。这些民用工业的特点是①机器生产;②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有商人投资入股,带有部分资本主义的性质。筹建近代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近代工业生产方式,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洋务运动是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洋务运动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背景:

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现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增强,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剩余劳动力;欧美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生产方式也随之传入中国。这一切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市场、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的条件。

②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巢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发:

① 1840年前后,林则徐在广东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还仿制西方战舰,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之后,魏源编写《海图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和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受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的思想,成为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3.早期维新思想。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洋务派分化出以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但为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通过对外扩张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②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性,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并控制了朝鲜政局。④慈禧太后采取避战求和方针,不做战争准备。

2.简要战况: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半岛海面挑起战端。8月清被迫对日宣战。9月中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相继失利,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10月日军进攻辽东,制造旅顺大屠杀。1895年1月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议和。3.结果: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规定①②③④略

4.失败原因:清统治的腐败和实行避战求和的方针;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欧美列强对日本侵华的纵容。5.影响:

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商品和投资市场,基本上完成了“大陆政策”

一、二期的目标,助长了日本扩大对外侵略的气焰。③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利于帝国主义通过借款掌握中国经济命脉和控制清政府。

④在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等壮烈殉国的精神和反割台斗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四、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00年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1898年 1.原因:

①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 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洋务派垄断近代工业和国内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实业救国”的主张。

2.情况:1895—1898年间,中国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商办厂矿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数均有很大的增加。主要是棉纺织业。

3.影响: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①俄法英德的三次大借款;②获取铁路修筑权;③开设工厂;

④开设银行

2.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三)戊戌变法:(广义、狭义)

1.背景:

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产生。

②甲午战败,清政府面临统治腐败、财政危机、连年灾患、阶级矛盾激化等严重问题,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迫切需要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④早期维新思想逐渐形成为社会思潮,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康有为、梁启超等实施维新变法的活动: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经典相结合

①撰写理论著作: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②创办报刊学堂:主要报刊有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主要学堂有长沙的时务学堂。

③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学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质)

④组织政治团体:主要有1895年的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1898年的保国会和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⑤上书光绪帝:1888年第一次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1897年第五次上书,1898年《上清帝第六书》。

3.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奖励创新发明,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文教方面: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创办学堂、报馆、学会、设译书局。

军队方面:建立新式军队,增添海军。

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传播,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4.戊戌变法的失败:(1)失败原因:

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破坏。(史实)②袁世凯的背叛和出卖

③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④处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历史教训: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路程漫长、坎坷。(3)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②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终极目标。它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了中国社会风气之先。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在“扶清灭洋”旗号下,势力迅速发展。1900年——控制京津地区,形成反帝斗争高潮。

2.简况: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阻击,7月攻占天津,8月攻占北京。

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规定①②③④⑤略。

4.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1901年——1919年

(一)辛亥革命:(广义、狭义)20世纪初——1912年 1.背景:

①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未收到实效,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③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大量传入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流亡海外发展革命力量等)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2.革命进程:

A、辛亥革命的兴起:

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和孙中山等为代表人物。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的相继建立。主要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B、辛亥革命的发展: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基础、成立地点、成立大会内容、同盟会的性质、成立的意义。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核心,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③组织与保皇党(康有为等)的论战。中心是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④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C、辛亥革命的高潮:

①发动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12日,文学社和共进会,熊秉坤和金兆龙。

②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③颁布《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保障民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性质和意义。

D、辛亥革命的失败: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位,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③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④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改变。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反袁斗争:

①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善后大借款”、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② 反袁斗争: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2.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①1917-1918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②1920-1922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③1924年发动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1.出现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我国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了投资的热情。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的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发展的表现:

①实业救国成为两大社会思潮之一,成立了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发展实业的团体,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一批著名实业家。

②厂矿和投资数有很大增长,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其次为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行业。

3.影响:壮大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四)新文化运动:1915—1918—1919年 1.兴起的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主要社会思潮,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情况: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新青年》迁到北大,与北大一道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3.概况:

①前期:1915-1918年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评价:

a.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科学的发展。

c.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②后期: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变为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反思】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史(1919-1949年)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国民大革命、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从对比中体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振兴。【教学重点和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1923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加之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给中国人民指明解放道路。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斗争情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采用游行示威和罢课的形式,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果遭到镇压和逮捕。

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至6月28日,以上海为中心,工人阶级为主力采用罢工、罢课、罢市的方式,运动波及全国。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和约上签字。4.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主要表现在:(1)发表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出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2)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有计划的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适合工人的通俗理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办补习学校和识字班,组织“五一”纪念活动。

(4)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干部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8个)(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中共一大: 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1)通过党的纲领(2)规定党的中心工作(3)成立中央局 意义:(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922.7,上海

内容;(1)分析当时中国国情(2)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3)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意义: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20世纪初“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共两党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斗争目标。

②国共两党在过去斗争的教训中都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③共产国际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指示中共召开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和方针。2.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广州)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国内各民族平等的主张和实行“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由于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一种党内合作的形式)。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二)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发展

1.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2.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和农民运动的开展(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根据地。

(三)北伐战争的进行

1.时间:1926.7——1927.7 ;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成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1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湘鄂赣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3.失败原因:

①客观方面: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主观方面: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4.大革命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

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1.发动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后转战湘南和海陆丰。

意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召开“八七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实践斗争: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领导经济建设。

②理论研究:撰写《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要素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意义: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①到1930年夏,在全国十多个省建立了大小十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万人。②在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连续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规模“围剿”。③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三)红军的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1.长征的原因: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领导权,反对和排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和博古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2.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长征最后胜利结束。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长征精神,推动了革命的不断发展; ③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开创了抗日救国斗争新局面。

四、进行抗日战争:1937-1945,这一时期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也称八年抗战。(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局法西斯化。为转嫁危机,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占有了东北三省,并控制了华北地区; ③中国内战不断,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2.侵略情况:

①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进占北平、天津;同年8月13日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2月攻陷南京。此后先后攻占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②在占领区制造南京大屠杀,成立“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研究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合作的条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2.情况:国共两党达成协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3、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官兵(姚子青、谢晋元为代表)英勇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丧师失地。

2.抗战后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1942年还派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了被围英军并确保了滇缅公路,1945年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中共的抗日斗争

1.与国民党达成两党协议,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3.取得平型关战役(林彪)、百团大战(彭德怀)等重大胜利,取得反“扫荡”的胜利。4.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

5.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五、进行解放战争:1945~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未解决军队和人民政权地位问题。2.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进行解放战争:1946.6~1949.4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8,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主力决战和胜利阶段:1948.9~1949.4,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三)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四)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1.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内容:

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②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对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49.3河北西柏坡追歼残敌,解放全国领土

3.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规定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为建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4.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性质和各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②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①为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组织准备工作;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既是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又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因而标志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建立。【教学反思】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011年考纲要求】

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原表述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增加意义;删除“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增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增加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国际国内意义)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删除过渡时期总路线)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指导】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经济上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通过对史实的把握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成功。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2.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进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开展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羸得了和平环境。

④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⑤合理调整工商业。发挥了私营工商业有得于国计民生的作用。⑥加强对农业和矿业的领导。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2.总的结果: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并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经济建设指标的超额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

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开始,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1955年底基本实现合作化。

2.对手工业的改造:采用与农业改造同样的步骤。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中央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1955年底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同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②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是这种制度的组织形式。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③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是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时,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即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四、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内容: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建国一周年时,同苏联等17个欧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国家独立和安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5.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6.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反帝反殖的万隆精神。【教学反思】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迄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 “文革”的发动。外交成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人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我国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1956—197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一)探索的背景

1.国内:①“一五”计划经济指标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三大改选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2.国际:①美国长期推行“遏制与孤立”中国的政策;②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二)探索的成就

1.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科学地判定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1960年,中共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7.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以纠正“左”倾错误。8.打开外交新局面:

①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探索中的失误:

1.产生失误的原因:

①客观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两极格局下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的别有用心。②主观方面: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对阶级斗争形势和世界战争形势估计错误。2.失误的表现: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掀起“大跃进”运动,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低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盲目扩大公有化程度。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和1959—1961年的国家严重的经济困难。

④开展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涉及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导致思想禁锢、经济瘫痪、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978—迄今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支持讨论的深入发展。这场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从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二)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即作出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决定平反冤假错案。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③ 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④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等的历史地位。

2.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有向国家机关取得赔偿的权利;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1999年,又增加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

3.全面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后又通过《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从而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的完善法律体系。4.确保人民参政权利: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助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初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宪法还强化了人大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权力。

5.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

①1978年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②1983年中央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建制。

③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废除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④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工业化开辟新路。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

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政府主要实施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

③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④改革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⑤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而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具体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改革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③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是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经济合理发展。缺点是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解决办法是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五)实行对外开放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内容: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走出去,即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置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浦东新区、开放内地省会和沿江、沿边市镇。②在开放地区实行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和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

(六)努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祖国大陆改变对台湾政策: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③邓小平访美期间宣称“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2.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意义:洗刷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4.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5.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

①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探亲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②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著名的“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了推动两岸交流的多项协议。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④2000年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

(七)新时期的外交活动 1.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①调整的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②调整的内容:

a.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b.邓小平指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全球化,实现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即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①积极参与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性热点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如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等;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③促进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为重要成员。

②1997年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缓解东盟经济危机,并与东盟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③发展与欧盟各国关系,1998年与欧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④2001年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全面发展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之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阐述。③1982年中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⑤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⑥同年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⑤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三个有利于”。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⑦“一国两制”的构想。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起来的。

②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③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教学反思】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附录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

2.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撰写的主要著作有: ①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个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④解放战争时期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⑤建国后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④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⑤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开辟敌后战场; ⑥ 新民主主义理论;

⑦ 革命统一战线理论,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⑧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⑨开展整风运动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指导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和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中创立的重要思想理论。

2.在2002年中共16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集中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附录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2.“断发易服”、放足、社交礼仪和饮食的西化。3.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2000年(“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京九铁路的建成加强香港与首都的联系。

4.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5.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6.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0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是国人在境内最早创办的报刊。《时务报》、《民报》和《新青年》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报刊,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2.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国民党办有《中央日报》。建国以后《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3.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起步。1931年始有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是《渔光曲》(1935`莫斯科)。《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5.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介诞生,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同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2002年“神舟”5号飞船搭载宇航员杨利伟成功返航,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南优二号。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专题四

古代世界历史——古代希腊 罗马

【2011年考纲】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增加局限性)(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增加罗马帝国内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近代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式确立——伯里克里改革时期达到繁盛。了解其基本特征为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了解希腊先哲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认识罗马法起源与发展过程、作用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政治上古希腊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文化上: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体会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思考其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罗马法的评价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古代希腊

(一)古希腊文明的兴起 1.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等地区。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以海洋为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具特点:①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②航海业、工商业发达;③思想开放;④政治民主;⑤内外战争频繁。

2.古希腊文明自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338年,包括爱琴文明(前20—前12世纪)、荷马时代(前12—前8世纪)、奴隶制城邦国家时期(前8世纪—前338年)三个阶段。3.古希腊文明发展的中心和典型形态是雅典城邦。

(二)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A梭伦改革

1.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8—6世纪,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在: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贵族把持执政官职位和长老会议,掌握统治权;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法律维护贵族利益;平民不断发生武装暴动。

②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工商业奴隶主(海岸派)与下层平民(山地派)的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平原派)专权。

③梅加腊攻占萨拉米斯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加剧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2.改革措施: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①颁布“解负令”。即废除债务、债务奴隶制和“六一汉”制度。

②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订“遗嘱法”,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③在雅典公民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置“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废除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⑤颁布一系列鼓励公民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扩大平民就业的法令。⑥改革度量衡制;倡导节约,惩罚游手好闲之徒。3.改革的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经济利益,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治和司法权的局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改善了平民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扩大了公民的基础,加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地位。此后雅典走上了奴役城邦奴隶的道路。

③促进了雅典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推动了雅典社会进步。

4.改革的局限:

①贵族保持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氏族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

②按财产资格确立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充分参政议政的权利;

③改革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B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依靠武力夺取政权,建立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

C克里斯梯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通过反僭主政治执政。1.改革内容:

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②设立五百人会议和十将军委员会。③实行陶片放逐法。2.作用: ①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②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D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担任雅典首席将军。1.改革内容:

①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均向男性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和官员选举事务。20岁以上男性公民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50人一组轮流负责闭会期间日常义务。

③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最高司法与监察机构,并参与立法。④十将军委员会由公民大会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⑤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2.作用: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E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体制(城邦体制)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的凝聚起来,以防范外故,保持独立和夺取异邦的财富、奴隶。②雅典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保证公民较高程度的自由,从而铸就了渴望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③奴隶劳动为雅典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古代亚非文明为雅典文明提供了丰富营养。

④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除少数男性公民外,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享受民主权利;部分公民日益贪图享乐,政客图谋私利,导致城邦走向没落。

(三)古代希腊的思想文化

A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哲人学派):

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叶后,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古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产生了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智者学派。2.主要观点: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社会道德不应强求一律。3.意义:

智者学派的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B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其主要观点有:

①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②提倡“知德合一”(“美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美德”)的伦理思想; ③重视教育(教化)对培养德性和完善社会的重要性; ④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对人性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不考)D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1.简要经历:年轻时就学于阿卡德米学园,师从柏拉图,后从事科学研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受聘为马其顿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回到雅典后兴办“吕克昂学园”,从事教学、著述,人称逍遥学派。2.主要成就:

哲学领域: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哲学思想,否定理念世界的存在,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务的感觉。但同时他又认为精神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此外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研究的十三个问题,对西方哲学发展影响很大。在人生哲学上,他主张中庸之道。

生物学领域: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解剖研究,指出鲸是胎生的。

物理学领域:著《物理学》一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逻辑学领域:提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简单演绎逻辑)。

二、古代罗马

(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规范和维护罗马国家政治统治秩序;

②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

③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夫权,保障婚姻自主权)。

(二)罗马法的作用

①继承和稳定了罗马国家的统治,维护了奴隶制度,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为罗马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法律保障; ③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学反思】

专题五

世界近代现代史

【2011年考纲】近代史部分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增加历史背景;原表述为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删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表述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0.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增加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现代史部分

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原表述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斯大林模式”(原表述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原表述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增加福利国家的出现以及美国的“新经济”)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原表述为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增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18.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表述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9.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复习指导】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道德在思想领域获得了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最终完成了现代化历程。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一、向工业文明迈进(14——16世纪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4——16世纪是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时期。学习中,要注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注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的演变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能分析西方人文精神的阶级属性和时代变化,又能肯定西方人文精神中属于人类整体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人物、作品及思想作出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认识与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15—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 1.背景:①15世纪前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兴起了到东方去的“寻金热”。葡萄牙、西西班牙希望在东方扩大传播天主教。②15世纪中叶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③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地理知识的丰富,为远航提供了必要条件。2.开辟情况: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最南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前行,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西班牙派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3.影响:①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③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有利于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1.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以及巴西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在美洲和菲律宾的殖民扩张。

2.荷兰的兴起和殖民扩张:① 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最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②荷兰先后夺取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和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3.英国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①1588年英国消灭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殖民扩张道路;②英国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印度和北美殖民地;③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④英国取得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胜利,夺取加拿大、新法兰西和法属印度等殖民地。4.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②为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海外市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点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三)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现实生活,强调重视人性和肯定人的价值尊严。

代表人物有“文学三杰”:但丁著《神曲》;彼特拉克著《歌集》,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著《十日谈》

(四)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①提出“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原则)的理论;②主张《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③精简教会机构,简化宗教仪式;④教士公选,可以婚配和还俗;⑤王权高于教权,取消教会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停止向罗马教廷纳贡;⑤建立不受教皇支配的本民族的教会。【教学反思】

二、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17世纪——19世纪中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美法几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爆发的政治革命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学习中,要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理解政治文明的内涵(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和基本特征(民主化和法制化),认识政治文明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二、17世纪-19世纪中期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①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的开始形成,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行使行政权。责任内阁制协调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1832年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大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

2.对英国代议制度的评价: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根本上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7--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

1.背景:①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思想束缚。②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许多教会说教不攻自破。

2.启蒙运动的基本内容:①核心是提倡“理性”,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②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追求天赋人权;③构建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模式。

3.法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伏尔泰: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②他提倡“天赋人权”。③法律应以人性为出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孟德斯鸠: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②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③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①“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②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社会契约论)。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侵犯了人权,撕毁大家都应该遵守的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合法破坏说)。②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社会契约论》是他的主要著作。

4.康德(德意志哲学家)的思想主张:①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③反对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

5.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自由、平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③为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也为后来世界各地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旧制度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6.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①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即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②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三)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起因:英国对北美13州殖民地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与美利坚民族的矛盾;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增强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为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对北美实行高压政策。

③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第一枪,北美独立战争正式开始。之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初华盛顿率军解放波士顿;7月4日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华盛顿指挥大陆军取得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胜利,振奋了全国人心。1777年10月取得萨拉托加大捷,这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先后对英国宣战。1781年10月华盛顿在约克镇接受康华利率领7千英军的投降,战争取得胜利。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④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1787年宪法的制定:

①背景:根据1787年的《邦联条例》,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各州保持相对独立,国家没有元首,邦联国会权力极为有限。1786年的谢司起义,表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了强化中央权力,必须制定新宪法。

②情况: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法会议,在华盛顿主持下通过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有:A.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B.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即“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实行总统制;最高司法权和审判权归于最高法院;三权独立但相互制约。C.规定众议员、参议员、总统、高级官员和大法官的产生方式。D.规定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规定宪法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办法。

③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A.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B.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调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1787年宪法有明显的局限性: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剥夺了妇女、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的选举权;宪法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属性。3.联邦政府的建立:

①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进行首次总统选举。1789年华盛顿在纽约就任美国第一届总统。1793年连选连任。②在两届总统任期内,华盛顿的主要政绩有:A.缓和南方与北方、保守派与民主派之间的矛盾,保持政局稳定;B.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总统制;C.采纳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建议,设立国家银行;D.改善与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E.推动西进运动的开展;F.实行“严守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欧洲纷争,把美国对欧洲政策导向推行“孤立主义”。

4.对华盛顿的总结性评价:华盛顿具有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的精神和生活原则,这一切为美国的建立、美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美国价值观念的形成,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华盛顿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四)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1.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 2.拿破仑的崛起与衰亡

①1793年拥护雅各宾派,在收复土伦战役中崭露头角;1795年平定巴黎保王党的叛乱,成为共和国救星;1796年出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屡次击败反法同盟军;1798年进军埃及,攻占开罗。②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自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③1804年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取得对第三(奥斯特里茨战役)、四、五次反法同盟战争胜利,成为欧洲大陆霸主。④1813年莱比锡战役失败,1814年反法联军攻占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1815年3月拿破仑复辟,6月滑铁卢战役惨败,拿破仑流放圣赫拿岛。1821年逝世。3.对拿破仑的评价 ①历史功绩:

a沉重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保卫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主权和安全。b建立和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完善了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法兰西银行,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保护小农的利益;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承认天主教为国教,缓和国内矛盾。

c颁布《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d通过对外战争,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②历史局限:a作为资产阶级军事独裁者,具有反人民、反民主的一面(剥夺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等)。b对外战争带有争霸和奴役的非正义性质,加上穷兵黜武,成为帝国衰亡的重要原因。

(五)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70年代

1.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的过程。

2.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现有的生产力不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力。)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英国首先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圈地运动的持续进行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原始积累、原料、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等条件;③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使英国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和殖民国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海外市场;④手工工场时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精细,积累了大量生产知识、生产技术和经验。

4.工业革命的进程: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以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标志)→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厂的出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稳定的动力)→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部门使用机器生产→交通运输以蒸汽为动力(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成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德、日、俄等国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后,通过商品输出的殖民扩张,近代机器生产方式传播到亚、非、拉美等广大地区。5.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蒸汽时代”,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时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③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列强进行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新一轮对外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⑤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学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反思】

三、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世纪末—— 20世纪前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更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光学的发展启发了印象派艺术的产生、电影诞生。资本主义制度遭遇危机以及自我调整。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在学习中,要注意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主要成果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注意从科学技术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三、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19世纪6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社会变革 1.《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871年初 内容:①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各邦和自由市享有自主权,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军事、外交、海关、民法、刑法等大权。

②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或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皇帝统率全国武装力量、任命帝国宰相,宰相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德国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代表不经选举,议和宰相担任。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评价: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0-1940年

①法国大革命后七十余年间政治斗争的特点是帝制与共和制(保皇派与共和派)的斗争。②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签定《普法和约》。影响:a.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第三共和国建立,巴黎公社革命爆发;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875年

内容:a.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b.规定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众议院由普选产生,选民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年限的限制。参议院由地方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的决议案。

影响:①基本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帝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共和政体得到最终确立。是法国代议制发展的新阶段。②有利于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3.俄国1861年改革:

①改革背景: a.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但在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资金和国内市场,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b.19世纪以来,受到农奴制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奴不断爆发反抗斗争,动摇了俄国封建统治基础。c.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一些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对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严重不满,他们通过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和舆论宣传,掀起了要求改革的社会新思潮。d.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对农奴制曾试图有所改革,但都不了了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e.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②改革情况: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即“二一九法令”,或称为“解放法令”)。

③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a.改革的性质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b.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c.改革的客观作用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工业资金和国内市场,加快了俄国工业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推动了俄国农业经营方式上的资本主义化;农奴制的废除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d.改革的局限:改革后的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赎买份地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贵族地主的经济和政治特权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依然存在,由此俄国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④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 a.近代化的发展: 经济方面: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19世纪后期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机器生产占了统治地位;新工业部门(石油、机器制造等)和新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等)发展迅速。但存在对外国资本(法国资本)依赖严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

政治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废除了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文教方面: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b.革命运动的发展:民粹派的形成和暗杀亚历山大二世。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普列汉诺夫成立劳动解放社会;列宁成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诞生。4.日本明治维新

①背景:a.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天皇没有实权,各藩的大名实际上形成割据局面,农工商和“贱民”受到沉重压迫和歧视,加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世界;b.19世纪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手工工场和大商人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中下级武士也开始分化,他们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变革。这一切,加上农民起义不断,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c.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国门,随着日本与美、英、俄、荷、法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内容),日本成为半殖民地。欧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套购黄金,导致日本经济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新兴地主、工场主和商人的经济实力,并推动了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这为日后日本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总之,19世纪以来,日本的阶级矛盾(封建领主和农民、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将军与天皇、将军与大名,将军与中下级武士)和民族矛盾的交织与发展,导致了幕府严重的统治危机。②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860—1868年中下级武士的“尊王攘夷”运动: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进行暗杀幕府当权者(井田直弼)和打击西方侵略势力的斗争,其主要力量是高彬晋作在长州藩组织的“奇兵队”,1863年幕府在京都发动政变,尊攘派被捕杀,运动失败。

倒幕运动:1865—1868年。1865年倒幕派掌握西南四强藩的藩政。1866年西南强藩实现联合,开始武装倒幕。年底,新天皇睦仁登基,倒幕派获得京都朝廷(岩仓具视)的支持。1867年京都朝廷以天皇名义颁布讨伐幕府密诏,倒幕派发兵东进,幕府被迫“大政奉还”。1868年初倒幕派以天皇名义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月,西乡隆盛指挥新政府军取得伏见、鸟羽战役胜利,4月德川庆喜投降。1868年的倒幕战争被称为“戊辰战争”。同年,江户改名东京,新政府改元“明治”,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③明治维新:1868—1873。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a.废除封建领主制度: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统治权;1871年“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社会成员划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废除武士特权,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的自由。

经济方面:a.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按地价3%征收土地税。b.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和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c.改革币制,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文化方面:a.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推行生活习俗“西化”。b.成立文部省,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军事方面:a.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军队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预。b.建立近代军工企业和军事院校。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a.明治维新是日本明治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明治维新的措施全面而有效,它使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它结束了日本半殖民地的状况,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结束了日本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c.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近代天皇制度,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新官僚集团、“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和武士道精神等,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日本民主政治的建设,并使日本成为亚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a.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反映了农民、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对土地税的不满和扩大民权的要求。

b.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c.1889年,颁布钦定《日本帝国宪法》。这部宪法由伊藤博文起草,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宪法的主要内容有:规定了日本实行天皇专制的君主立宪制;规定日本国民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权利;规定日本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规定两院的产生方式和有限权力;的.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对天皇负责,枢密院作为天皇最高顾问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关。

对宪法的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具有深厚的封建性。但它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在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日本近代天皇制。

d.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e.1894年英国率先放弃在日本的治外法权,到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完整。

(二)1870年以后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出现的背景:①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通过商品输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统治。

③19世纪以来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许多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

2.主要内容:①电力的广泛使用。包括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70年代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和电气产品的涌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包括柴油机的研制,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等

下载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备课资料 专题五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备课资料 专题五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五

    2014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五)-----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一. 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说课教案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说课教案 摘 要: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该说课教案依据中......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升训练(五)[五篇材料]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升训练(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班级学号姓名一、选择题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传入......

    【高考精品学案】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经典作文素材大全(五)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材:经典作文素材大全(五) 44.人生哲理 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

    关于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师工作计划[五篇范文]

    二轮复习教师工作计划应该怎么制定?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所以学好数学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师工作计划”,希望您喜欢。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师工作......

    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五 诗词鉴赏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五 诗词鉴赏 【高考真题体验】 1.(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

    函数与导数二轮复习(共5则范文)

    函数与导数 [考点分析预测] 考点一基本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考点二 分段函数与复合函数 考点三抽象函数与函数性质 考点四 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考点五 导数的概念与意义 考点六......

    2014年教师职业道德复习精华资料

    2014年教师职业道德复习精华资料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第一节 道德的一般分析一、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道德的内涵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3)依靠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