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课课
程程
名类
称 型
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 理论课(含实践)信息技术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 陈淑香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所属专业类名称 课
题
负
责
人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目前中职《Authorware》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所以,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对 21 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Authorware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Authorware教育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又有先进性、可行性的多层次的Authorware系列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Authorware知识功底,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中问题的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校达到“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背景
《Authorware》作为一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根据教育部新的精神和要求,从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
与对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课程内容着重讲解Authorware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力求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程序编译的基本过程;能熟练使用各种编译软件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Authorware》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1.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 + 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突出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题组通过多次研讨,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实现以《Authorware》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将是课程组近几年实践中始终注意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实现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教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的内容
• 师资队伍建设: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练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置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 教学内容建设: 以应用为目的,构建完善的教学素材库
依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课程的特点,形成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素材库,主要有:
教学指导文件包括:理论课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教与学的媒体包括:教学教案、教学课件、课程作业、教学案例、实验内容、教学录像。
网上资源建设包括:所有教学指导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等级考试相关材料等。
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等级考试的相关文件及测试系统。
• 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教学管理的探索: 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通过本次课程建设,将进一步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资源,构建网络为平台的,面向学生的学习系统。
第二篇:渠道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渠道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一、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集镇,下辖9个村民小组,428户,耕地面积9495亩,现有人口1450人,886个劳动力。
二、具体的做法
(一)成立了组织机构。
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政策性强,牵涉面广,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事关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某村为了把“一事一议”项目做实、做好,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其它成员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同时实行主要领导靠前抓,其它成员具体抓的责任分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了各自职责
村委会严格把质量关、审核关,相关建设单位密切配合,村委会组织实施。其职责分工如下:
村支部书记负责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根据村上报的项目从政策规定的范围、议事程序和工程预算进行审核把关;对施工工程进行监督检查;负责项目资金监督管理。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某村一事一议资金管理办法;指导、监督、管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开展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项目申报和资金拨付;负责竣工项目的资金审查与下拨,建立规范的一事一议财务档案。
村委会主任负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和程序的规范执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村民议事程序、民主管理和村务财务公开。
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一事一议项目的申报和施工等项工作。按照规定的范围和程序,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进行表决通过;成立村内一事一议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档案。项目议定、民主表决、筹资清册、验收决算等在村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广泛进行政策宣传,现场讲解政策内容,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各包村干部、村队干部组织村民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大会讲解政策内容。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扩大了政策透明度,让群众积极参与,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规范组织实施。某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召开了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地征求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一事一议”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并依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印发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相关文件精神,对某村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的范围、用途、程序等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要求村级范围内向农民筹资筹劳要遵循“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谁受益谁承担”的办事原则。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项目、必须由村民委员会事前提出预算,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户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必须经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筹资筹劳方案通过后,村民委员会要将提取方案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审核、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组织执行。
(五)整合资金集中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实施以来,某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民筹资筹劳发展村内公益事业的覆盖面逐步扩大,筹资数额也逐步增加,2009-2010年某村通过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以八组居民点东、九组居民点南的两条渠道进行建设,解决了群众灌水难的问题。
四、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建设,给某村全体村民经济收入带来较大提高,有以前的单纯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低收入农产品(亩均收入不足500元)发展到现在以蜜瓜、甘草、孜然、茴香、枸杞等多种高效农作物种植,亩收入达到1200元左右,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从而改变了村容村貌,村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处处呈现着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
五、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
通过积极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某村加快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促进了乡村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全面推行“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严格操作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程序,让农民参与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村务决策,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充分体现和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调动了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村民委员会将修改完善的方案,提交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依照法定程序讨论审议和表决通过并签字认可,从制度上彻底杜绝了“三乱”行为的发生,使村民通过议事的过程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有效地推动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激发了农民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通过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实行财政奖补实施过程和结果公开、公正,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提高了村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激发了农民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的热情。由于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参与一事一议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呈现出“人人议建设、户户参建设、村村比建设”的喜人景象。
(三)促进了村级规范化管理。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村务档案管理制度和村务公益事业管护制度,在实施财政奖补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簿、筹资筹劳方案,工程施工合同、验收报告等。同时,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新机制,规范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程序、范围和标准,筹资筹劳由农民做主,对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有权拒绝,有效地防止了加重农民负担现象的产生。
(四)拓宽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过去办公益事业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只有群众筹资,没有村级积累收入,没有社会赞助,往往公益事业办不起来,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构建起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解决了过去村级公益事业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填补了村级公益事业资金缺位的空白。项目覆盖了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涉及和欠缺投入的村内道路、斗渠、桥涵、公共厕所、垃圾池、路灯、空闲地改造绿化等公益事业项目,突出了公益性,填补了各级政府对村级小型公益设施投入的空白。
(五)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过去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无力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某村自2009年开始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村内及公益事业的的发展,村级公益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解决了农民多年反映且无力解决的出行难、灌溉难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某村通过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很大程度上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灌溉难等生产生活问题,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需要实行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比较多;农民筹资筹劳难以完全到位;尚未建立起相配套的管护制度;项目实施不够平衡等。
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作为一项新的政策和措施,目前在执行中或多或少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规范和完善:
(一)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让干部群众真正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如利用农闲期间农民自发组织唱戏的时机,组织编写一些宣唱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具体内容的曲目,让群众在娱乐的同时深入理解政策内容和要求。加强对村队干部的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转换工作思路,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真正使村干部从等、靠、要的圈子中走出来,积极开展建设,最终破解农村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等问题,引导农村公益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加大对支农资金整合的投入力度。建议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为纽带,将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与各项支农资金结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统一安排,统筹管理,实现公共资源有效整合,加快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稳定投入的新机制。通过构建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引导和服务。乡镇要发挥好监督指导作用,使村级组织充分认识一事一议的重要性,明确议事程序、议事范围和上限标准。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全过程,逐步形成全体村民都来关心本村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同时,认真组织科学测算一事一议方案,使方案切合实际,充分照顾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量力而行办事业,不花过头钱,不做过头事。在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时按照“普惠制”原则兼顾到每个组的公益事业建设需求。
(四)进一步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后期管理和有关基础工作。一是健全筹资筹劳项目实施、验收和管护制度。对一事一议建设项目形成的资产,要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养护资金来源,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发挥资产的长期效用。二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农民所筹资金、财政奖补资金均属集体资金,应纳入村级财务管理,单独设账,单独核算,工程完工后应形成完整的财务核算资料,全面反映出资产价值,防止出现资产账面反映不完全,或一项资产拆分成几处记账,最终造成村集体资产不明。所筹资金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截留和挪用。加强对一事一议资金收取、使用情况的审计,有关账目和审计结果及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健全筹资筹劳项目档案管理制度。要建立一事一议项目档案,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方案、奖补项目申请表等有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形成一村一卷、实行规范管理。
(五)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逐步减少群众筹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减少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最终实现农民的“零负担”。
第三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课课
程程
名类
称 型
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 理论课(含实践)信息技术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 陈淑香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所属专业类名称 课
题
负
责
人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目前中职《Authorware》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所以,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对 21 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Authorware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Authorware教育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又有先进性、可行性的多层次的Authorware系列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Authorware知识功底,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中问题的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校达到“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背景
《Authorware》作为一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根据教育部新的精神和要求,从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与对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课程内容着重讲解Authorware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力求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程序编译的基本过程;能熟练使用各种编译软件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Authorware》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1.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 + 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突出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题组通过多次研讨,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实现以《Authorware》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将是课程组近几年实践中始终注意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实现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教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的内容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 师资队伍建设: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练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置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 教学内容建设: 以应用为目的,构建完善的教学素材库 依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课程的特点,形成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素材库,主要有:
教学指导文件包括:理论课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教与学的媒体包括:教学教案、教学课件、课程作业、教学案例、实验内容、教学录像。
网上资源建设包括:所有教学指导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等级考试相关材料等。
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等级考试的相关文件及测试系统。• 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教学管理的探索: 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通过本次课程建设,将进一步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资源,构建网络为平台的,面向学生的学习系统。
第四篇:《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调研报告
电子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该课程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它是我院电气自动化、供配电、船电、机电以及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根据专业不同需求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学与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等几门技术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强、体系较为完整、逻辑严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调研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电子技术重点课程建设强调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能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过程贯穿创新思维,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研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需求,以便进行电子技术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更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带动各自相关专业建设发展。
(2)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调研内容
(1)了解社会对学生关于电子技术知识能力方面动态需求,对毕业学生的社会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评价,对今后毕业生关于电子技术方面能力的培养指导。
(2)了解企业产品情况、企业发展趋势与电子技术课程结合问题。(3)了解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议。(4)协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和就业情况沟通。
(5)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方面的工作,进行沟通和了解,探讨可能合作领域和项目。
(6)了解学习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于2008年1月18日至3月15利用到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答辩和校内课题结题验收型式实验的机会,途经西安、郑州、开封等地对内地高校、企业进行实地现场调查。采用实地调查、走访、职工座谈、学生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征求企业对电子技术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改进意见,主要走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航空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还走访河南开封仪表有限公司、西安电子仪表厂等企业。目前我国大学、学院或学校都设置电子技术课程,各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及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今后电子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需求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我国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电子技术人才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电子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总量在电子行业属于排名靠前,每年大约需求120万各种类型的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大专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子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应用工作。
四、调研结果 1 人力资源需求情况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社会岗位对电子人才要求分析,基本情况如下:[1]目前从事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来划分三类:(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电子基础理论、新一代电子及其核心软件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研究工作,对其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应用电子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其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3)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企业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技术工作,以及在电子企业中从事电子设计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其要求是熟悉电子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的构成、配置和维护。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专门培养则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信息通讯类的科技公司、电子整机类的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矿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每年都需要一批技能操作工人来充实生产第一线。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两大支柱产业的高速发展扩大对电子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电子行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其次新技术、新工艺、新元件、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以高新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设备的更新与改造,需要大量既懂技术、管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当今世界高科技的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电子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电子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电子产品来看,如:电子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电力电子类等科技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电子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电子技术应用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9%以上,而且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较高,工资待遇在1000-1500元左右。企业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使用和培养方面,绝大部分企业都是非常重视的。对新就业的毕业生,采用岗前培训,让其充分了解企业,对已上岗的毕业生,采用师傅带,人事部门定期考核的办法,让他们尽快熟练工作,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受到普遍欢迎。
五、存在问题
1、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
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由于文化理论知识不足、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如:看不懂电路图、操作不熟练和常见电子仪器不会使用等。
2、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
近几年,虽然我们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怕吃苦,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他们把企业给多少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去正确选择职业。
六、措施和对策
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公布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从学校生源状况实际出发,以及各类企业对我校电子技术课程毕业生需求和使用情况,电子技术课程培养目标是工业电气控制设备的操纵与维护。毕业生主要在电子整机类生产企业和自动控制程度较高的工矿企业,从事电子整机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操控、调试与维护,简单电子控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一线基层生产管理、工艺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属于应用型人才层次。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电子技术是我校的重点建设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在现有的师资情况下,完善教师的培训学习制度,建立有效的学习进修机制,在今后的2-3年内,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电子技术课程发展建设做好师资准备。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聘请内地专家指导课程建设
首先,请内地专家定期来校作相关的学术报告,介绍电子技术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动态,使我们的教师能更新观念,了解前沿动态。其次,请专家参与我校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指导教师掌握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核心技术。最后,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请专家们定期为教师作相关理论和相关技术咨询指导,通过学习指导,逐步胜任一些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2)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为了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竞争能力,必须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建设工作,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改革学科带头人的进修途径,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选派一些有敬业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外的课程进修或国内的技术培训,使其能胜任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学科带头人,在职读博,提高学历层次。提倡教师制定三年内的培训计划和进修科目,组织他们在职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更新知识;去厂矿企业、研发机构实践培训,掌握技能。
(3)组织多样化的教师学习形式
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为了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今后2-3年内,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自我更新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师学习形式,建立有效的学习型组织。请进来,就是把专家请到学校来培训教师掌握EDA技术、PLC应用、单片机应用等新技术。送出去,就是把教师送到高等院校学习微机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等核心课程。自我更新,就是通过教师自学、自修、进修等自主学习形式。通过这些多样化教师学习形式,使电子技术课程的新技术能及时走进课堂,提高我校电子技术发展潜力。
3、强化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进行多层次训练,我校结合电子技术教学特点,在原有教学专用设施的基础上将更新电子技术实验室建设。为了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各校外实习生产单位根据实习要求和实际可能,给学生压担子,要求直接承担生产任务,真抓实干。经过生产实践,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4、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不仅要包含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而且还应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认知规律,以求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安排突破原来理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电子技术教学组织,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外结合,教学效果明显,主要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实例”,“四个阶段”。
[1]一个“核心实例”
课题组成员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分别安排“收音机的制作与调试”、“万用表的制作与调试”和“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作为贯穿全课的核心实例,一般实例服务于某个局部知识点,内容是零散孤立的,并且是原理验证型的;而核心实例是从小到大、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成长的,具有生长性,并且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将核心实例设计为多块单元电路板组成,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将该单元电路板与前面所学过的单元电路板拼装在一起,当所有章节学完后,一个完整的整机项目也就制作完成。学生从第一堂课起,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的实践中,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足、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地推进学习过程。
[2]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核心实例,并演示,学生测试,进入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中遇到许多问题,提出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阶段;第三阶段:再实践阶段。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此阶段的实验电路板直接采用核心实例的单元电路板。第四阶段:综合、提升与创新阶段。在此阶段中组织学生通过两周的集中训练(课程实习),自行设计、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产品,达到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
5、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在电子技术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普教模式,建立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根据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要求,组织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制作各种教学软件,运用EDA技术,进行仿真实验设计,积极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教材。依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三者之间比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认真处理好三课的衔接关系,使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技能素质能得到全面发展。
(3)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教理念,认真做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工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开展校企合作教学。让学生到厂矿企业参加生产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熟悉生产设备的操控程序,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
(4)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技能教学,实施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中求创”的教学原则,指导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要求出发,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评价标准。在2-3年内,完成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并全面推广实施模块化教学。
(5)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习题内容
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发展,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强调经典内容与EDA仿真作业的结合,给予一定量的EDA作业要求,一方面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EDA软件仿真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EDA仿真更加透彻理解课程内容,达到很好的课外练习的效果。
(6)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经过教学探索,课程组已经建设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试题库,期末考试长期坚持“考教分离”,并“统一出题、统一批改、统一评分”,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实验成绩、实习成绩所占比重,体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考核的优越性,为提高人才培养素质起到有力的保障。
6、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而学生就业思想的转变取决于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式下,及时转换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用自己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竞争择业或开拓创业,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关于兰花园建设项目的有关调研情况报告专题
关于兰花园建设项目的有关调研情况报告
广州天鹿湖苗木(兰花)种植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兰花园建设项目)是2010年区政府办理区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关于扶持建设国家级亚热带兰花园重点建议”,着力扶持的一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该项目位于我区天鹿湖北路向东水库,用地面积390亩,由广东金肯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业主)与广州市国营黄陂农工商联合公司(土地所有者)共同建设,总投资1.9亿元人民币。项目借鉴新加坡国家兰花园建设模式,与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引进世界兰花品种,对兰花基因进行培育,并将国内外其他名花乔木加以嫁接,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四季花开的花卉展示基地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点。项目建成后,不仅为我区现代生态农业打造一个新模式,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增添我区一个亮丽的旅游品牌,将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品位。项目立项以来,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和街道调研、视察项目建设情况,对项目设计、规划、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2011年7月4日,区委凌伟宪书记调研兰花园建设项目,要求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全力推进项目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考虑项目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统筹兼顾、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工作,尽快办理好相关
1手续,确保亚热带兰花园建设顺利进行。目前,兰花园九区三园的整体规划已批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正处于报批当中,部分地块已平整,下一步将对单体规划进行报批手续。
当前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明确项目附属设施审批的政策依据。现行此方面的政策依据有两个:一个是穗国房字【2009】156号文“蔬菜、花卉类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项目总面积的千分之六”;一个是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兰花园建设项目2010年立项,目前已按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标准,对设施农用地进行申报,所属街道、区农业部门、区国土部门、区政府均盖章同意。建议对单体规划进行审批时,仍按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的标准,以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