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新要求
新课改,新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学体会
湖南省永兴县第一中学万子华
【摘 要】:新课改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本文主要从对《新课标》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教法的探讨、教学评价等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信息素养;新课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会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全新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已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我在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体验和感受,想借此良机与大家交流一下,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一、认识新教材,领会新课标
新课标中提出,“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将原来计算机技术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这次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二、更新备课方式
面对新课程,我们不仅要“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备活动”。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要认真地“备学生”,只有清楚你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长,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新教材将学生活动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通过用活动引导,促进知识的学习,实现“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我们还要备好活动,教师设计活动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活动的设置不要太空,要善于结合实际,并做到有效的创新,要留出学生思考分析的空间,要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活动之中,任务的难度和数量要适中,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为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还要“备好硬件和软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三、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当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合作互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四、树立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的基本内涵就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旧的教育观念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由“教”向“学”转变,要把学生从施教的客体培养成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
者、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师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如果学生遇到同一问题无法完成时,教师应该及时讲解:在学生的学习不够主动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成功地策划课堂的内容、结构,甚至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故而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参与者,还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要有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评价要涉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形成性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要提倡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判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及时通过评价作出有效调控。适时而巧妙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潜力,不断生成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提升学习水平。
在学期、学年和结业时,可采用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终结性评价考察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诊断本学期、本学年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老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
总之,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时代的要求需要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提高课程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尽管在具体的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但是新课改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我们更要迅速地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应吉康:《架设学生教师与课程标准间的桥梁》(2007)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
[3] 李维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2002.12)
[4] 朱学易 《新课改的实施》期刊《江苏教育》(2004)
第二篇:小学语文新课改新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改新要求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替代了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教师要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抓好小学语文教学,陶冶学生的文化气质,增强学生的扩散思维和语言控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阅读
一、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识字说话等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不应该是教师把自身感悟和理解强加到学生头上,抹杀差异和个性,进行公式化教育或灌输式教学,这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个性,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和感情熏陶,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小学语文《跳水》一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课文里的船长救人的办法,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船长果断、沉着、机智和冷静品格的深刻感受。于此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用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朗读课文。这样,不仅能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还能对学生的素养、创新精神予以锻炼和培养。
二、打破教材束缚,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知识。
实际上很多小学教材设置的问题都来自于生活环境,教师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地讲解。教师一定要找到教学的兴趣点,与生活联系起来,唤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深理解。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游戏来辅助,把知识融合到游戏中去,让小学生在玩中就不知不觉地学到很多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他们所喜爱的,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合作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进教学,打破书本的约束,把教学生活化,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真正的做到学有所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的文化素养一步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本领,使他们真正获得和掌握知识,达到用而不教的理想境界。这些,才是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目标和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罗爱萍: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研与幼儿教育,2001(5)。
【2】朱旭红:对小学语文生活文化教学设计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8。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涧底小学
乐军鹏)
第三篇:新课改 新要求 新体悟
新课改 新要求 新体悟
摘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机遇,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考验。
关键词: 新课改 新要求 新体悟 新做法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几年了。它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机遇、一次挑战、一次考验。应该如何把新教材教好,如何提高运用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公的姿态全新的投入到新课改的浪潮中?而对于学生,新课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里我本着“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强化,在反思中进步”的理念,就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教学;既要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又要为学生创新一个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对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标,掌握新课标的理论精华,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语文课程特别提出,教师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教学的空闲之余,我就会将课标知识反复的看;学校也会不定期的组织大家学习,深入的理解、体会新课标的实质,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运用。比如:针对作业,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量,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去掌握知识。避免一些优生浪费自己的时间,从而可以自主的去学习其他的内容;而学困生也可以找到自信。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开学之初,我接手的是初一新生。我并没有一开始就上新课,而是利用开学的第一课给学生讲解学习语文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每周要背诵和默写的字词和诗文;课前课后的具体的预习、复习要求;一学期内至少阅读的名著量等。这样,让学生在开学之初就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要求和方向。从而更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在教学中要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
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如我在教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的过程中,我就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别人是如何面对困难的?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去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去面对困难。
第四、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为了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和进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注重双边交流。如,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在开学之初,当提问时,基本没有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经过反复鼓励,才有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而且声音也比较小。下来以后,我在学生中间去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小学时,他们的老师在他们回答错误,或者不会回答时,就会骂他们,或者惩罚他们。导致学生都不愿意,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我们要给每个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心情,宽松的状态和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氛围。
第五、在评价方面,我们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应该改变过去主要由老师评价的方式。注意将老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板块,我认为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第一、针对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部分。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因为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学生的很多习惯需要重新确立。因而我在初步了解了学生的书写情况之后,采取了分层要求的管理策略:书写较好的学生,就只需要在平时注意,并逐步向更好发展;针对中等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或者选择参照字帖进行练习,或者自己加强书写;而对于那些基本不会写的学生,则采取练字帖的同时,不定时的抽到办公室进行书写训练。这些要求,最终都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来。若作业书写潦草了,则又重新进行下一级训练。而对于拼音。我则选择先教学生正确书写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的音节,用小学的那张拼音表来照着抄写。然后又和英语教师联合,分别加强要求,力求书写正确。同时针对学生多音字和形似字容易出错的情况,教师可以针对相应课文中出现的字词进行补充讲解,增加学生的识字面,减少读错字和写错字。
第二、针对阅读教学部分。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由老师主讲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分析文章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避免学生偏离文本进行无限制的发挥。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但是要避免以此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先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都不能解
决的问题,可以全班集体讨论。但是要注意,为了避免部分学生不敢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轮流回答的策略,或者大家把答案归纳在一起,让那些同学起来回答。这样经过多次训练,那些学生就可以大胆的起来回答问题了。
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要求学生尽量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多阅读。同时,坚持每日3-5分钟的听说训练,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的收获:或说一则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从而让枯燥的读写成为有趣的乐事,调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能量,逐步提高了他们的语感,作文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看了书后,制作读书卡:包括这本书的作者及国籍,文中的你认为比较好的字、词、句、等,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写作手法,或者写读后感等。让学生读有所思,学有所获。
第三、针对写作教学部分。新课标要求:“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文质优美、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无话可写,结构混乱,材料雷同、随意组合等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去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写好作文。首先,应该应道学生多观察、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下身边发生的或者听到的感人的、或者是印象深刻等的人或事,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交给学生读书的一些方法,注重积累。第三、平时也可以多写写日记等,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同时,教师也应在学生写作前,进行必要的写作指导:从文章构思、立意、取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也还可以从: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这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写作指导。最后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修改。我针对自己的班级学生情况,主要采用的是先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再让学生逐步写完整的作文。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平时的阅读中积累素材,厚积薄发,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使学生从写作中找到乐趣,那么写作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写作教学就能插上快乐的翅膀腾飞!
第四、针对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部分; 新课标要求:“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教材中没有很好的体现,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期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去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一定的句式来造句: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的六课,可以让学生用“理想是„„”句式,让学生
说话。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还可以利用学校每年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敢说话,想说话,善于说话和多说话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只是我个人学习新课标之后的一点见解、感悟,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教。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自己的观念、角色和行为,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总结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四篇:新课改,对语文老师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语文老师的新要求
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笔者以为:
一、语文教师要多读书
读书能够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品位。特别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如果你连《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读作品都没有读过,你怎么指导学生读书。读书不仅是提高自我的需要,也是教师的职业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教师是学生可信任的人,是拥有专业力量的值得尊重的成人。这种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而是‘内在养成’的,不是靠制度的力量确立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这种‚内在养成‛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当然要读的书很多,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读。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必须读两种类型的书。
(1)要读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书,帮助自己提高学科教学能力。(2)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教师的阅读大多是在中学和大学时代完成的,工作以后,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但要做一个有内涵的教师,必须大量阅读,吸纳别人的长处。哲人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我们与众不同,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
二、语文教师要多积累
1、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上学时老师的教学法没有把我们带进语文教学的自由天地,倒是教学实践使我们迅速成长。笔者无意否定大学的教育学,但从我自己的教学经历看,刚刚走出校门时,不知所措,只有经过了实践的锻炼,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一般教师都要经历这样三种教学境界:第一种境界努力钻研教参、教材,恨不能把教参上的东西,一股脑儿讲授给学生,实际却挂一漏万,抓不住重点,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备课、改作业上,用来进行业务进修的时间就太少了。第二种境界: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走进课文,尽量把跟作品相关的东西介绍给学生,不囿于课本。第三境界是厚积薄发境界。知识积累比较丰厚,教法上比较自如,不仅自己走进文本,而且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编者对话,与文本作者交流,师生沟通是那样的自然融合。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
2、积累典型的课案。譬如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凝聚了他们多年的经验积累,也闪耀着他们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启发很大。积累典型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入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杂志上介绍的教学个案,很有实用性,语文教师不能不读。其实我们身边的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每每有闪光的地方,也是我们应该借鉴吸收的。积累 得多了,就会变成我们教学的可利用资源。
三、语文教师要多思考
语文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人靠思想站立,如果我们仅仅是照搬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也很难成为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1、思考教材。挖掘教材的意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深入领会文本的丰富内容。一位评论家说,欣赏画家的画‚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在于怎么写。
2、思考学生。语文教学实质就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的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有哪些求知的欲望,教师必须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马卡连科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只有两条,最多的去要求学生,最多地去尊重学生。语文教学就是在要求与尊重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标志。
3、思考教法。别人的东西再好,那是适合彼时彼地的情境,而此时此地的情况不同,学生基础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东西未必适合自己。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得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技巧,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最重要的是教学语言的选择。诵读是一种非常实在的教学方法。一位专家说,每教一篇课文 至少要读三遍。通过诵读体悟,阅读鉴赏。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方法,把语文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课,不能不分文体,不论什么学生总在一个层面上传唱同一首歌。
有了丰厚的积累、深入的思考,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就能得心应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第五篇: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
第一讲
一、备课的重要意义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安排最科学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都要十分重视备课工作,因为只有首先备好课,然后才能上好课。事实证明,备好课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备课,按照规范备课的具体要求,按照教学内容范围与教学时间跨度划分,可有以下三种备课,需制订三种教学计划。一是学期备课。当教师接受任教班级和学科的教学任务,即应对本册进行学习、熟悉和了解,然后,在总览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出本学期教材的教学进度计划。内容应包括:简要分析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本学期教学的总体要求;教材的各章节及课题名称;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教学时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二是单元备课。教师要对《课程标准》中的一个较大课题或教材
共13页 第1页 中的一个单元作全盘考虑,全面了解本单元《或课题》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前后课题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本课题(或单元)名称;本课题的教学目标;课时的划分与具体安排;课时的类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教学用具等。
三是课时备课。课堂教学工作是通过一个一个课时来进行的。有些教材(或课题)也需要用几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时的准备是更直接、更具体的教学准备。教师在钻研一篇教材或一个课题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课时教学计划,编写好教案。内容应包括:授课的班级、时间;学科名称、课题;教学的目标要求;课的类型;教学进程安排(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教的规律、讲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注意到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学生联系、操作和实践的安排等);还有课堂板书设计,书面练习设计,教学工具的使用等。
通过以上三种规范备课,要求教师知道一套教材,把握纵向层次;了解一册教材,把握横向层次;熟悉一组教材,掌握备课侧重点;备好一课课题,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求从整册教材目标入手,单元章节目标着眼,以每一课时目标为基点,将大目标与小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切实把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实际工作中,教师一
共13页 第2页 般比较重视学期备课和可是备课,对单元备课往往比较容易忽视和忽略。
第二讲
二、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的关键是一个“备”字。那么,该如何来备(课)呢?本文下面就课时问题作些介绍。众所周知,教师的备课主要涉及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为此,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如何妥善安排,讲究学法。当老师们拿到一篇教材时,应做好以下三项必需的重要工作。
真充分钻研教材。即教师要认真充分地做到“三钻研”。首先,要认真学、钻研领会新课改精神,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要求,搞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有关要求。同时,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包括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重点章节、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等。还有,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以便从中精选有关材料充分教材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能全面地完全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能达到“懂、透、化”三字要求:对教材要一懂,即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二透,即能对教材融会贯通;三化,即能把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
共13页 第3页 性、科学性融化在一块。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即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首先要弄清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楚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掌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学生的智力差异、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在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基础上,分析掌握学生的特殊特征,包括学生的初始知识技能,原有的认知图式、态度、感情倾向等。并且要弄清楚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掌握班级中好中差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优势和缺陷。然后能结合教材内容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好对他们的分层、分组和个别化教学。
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即教师在做好以上两项工作,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安排好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即要能寻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联络点、结合点、兴奋点和生长点。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学教材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和重要问题。
共13页 第4页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行为反思
第三讲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我们对教学行为的关注也是关注和如何反思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一、教师的提问技能
走进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牛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共13页 第5页 如何设问,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近代和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实际上应当渊源于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不断反诘和归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正确结论的模范教师。作为现代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时候,应该反复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
所以,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②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④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⑤教师的提出的“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⑥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
共13页 第6页 题进行及时的再组织利用。
第四讲
二、教师“讲”的艺术
笔者最近听了许多的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发现目前的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语”;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手段”;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称之“凸现主体地位”;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赞之为“焕发课堂生命力”;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称为“走向综合”等等,教师想法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作运作。
“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他们之间不是等号。新课程需要老师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
共13页 第7页 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传统教学重“讲”,现在我们谈“讲”色变,教学不能走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加上教师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情景体验,老师加以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以优美的语言,点亮思想的火花,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多了几缕明媚的春光。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没有挖掘体会,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缺少课堂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第五讲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
共13页 第8页 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重视:
(一)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培养学生在小组内主动参与的勇气,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共13页 第9页 这样的问题,可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决,但有的问题的复杂性水平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观察物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等待,不要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怕“放”了又不能“收”,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可教给学生归纳、演绎、类比、推理、创想等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形成和再现。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教师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或设正方、反方,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
共13页 第10页 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第六讲
四、激励适时适度
眼下听课,你会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你真棒!”“你真聪明!”,一节课,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有的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都得了小红花、小贴士或其他小礼品,有的有几份,甚至十几份。刚开始,觉得很新鲜,时间长了,令人生厌。看看学生,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觉得表扬得来实在太容易,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的同学有口无心,鼓掌也随心所欲。得到的小奖品不珍惜随处乱扔。
恰当的使用鼓励性语言、小奖品,让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效方法。是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遗憾地看到有的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如:老师一声:“表扬他!”全体学生竖起大拇指唱着说:棒!棒!你真棒!一节课凡是表扬学生都这样表示,那学生会想我究竟“棒”在哪里呢?我哪些地方最“棒”?哪些地方不“棒”呢?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共13页 第11页 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只表扬不批评,其结果只能与棍棒教育殊途同归。现代医学认为,人不宜多吃甜,要适当吃点苦、辣、酸、咸,缺一不可,否则导致疾病。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笔者认为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前进,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一是激励要适时。曾见过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自学滑冰,坚强的小男孩坚持不要父亲的帮助,艰难地向前移动,遗憾的他还是摔倒了,可他仍然拒绝了父亲的搀扶。小男孩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忍不住说了句:“你真棒!”小男孩看了看我,没有理会,他坐在地上羡慕地望着远处冰场上小燕子似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我走近小男孩轻声说:“摔得疼吗?你真勇敢,你一定会像他们一样棒。”小男孩的眼睛亮了,他爬起来继续在场上练起来,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终于小男孩的动作熟练起来,他像春风杨柳摆一样的滑到我身边,冲我一笑,俏皮的说:“我真的很棒吗?”那眼里满是骄傲与自豪。一句适时的轻声激励,帮助小男孩战胜困难,尝试到了胜利的欢乐。二是激励要适度。“节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能节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
共13页 第12页 最美好的事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生命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避免过泛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学案例》2003第四期卷首有这样一个案例:小女孩主动将发言的机会让给了同学,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适时适度地提出:我们还应表扬谁?顿悟———教室里掌声响起。小女孩脸上泛起的淡淡喜悦,定格成一幅美妙的画面。“人的心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是人的本质所在。凡是人都要凭着其心灵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人。”我想,如果教师的每一次激励都能够促动学生心灵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共13页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