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青读后感--德与才
德才兼备身正为范
-----《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老师》读后感
孙青
下午读了《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老师》一文,说实话,看得我冷汗直冒,不禁扪心自问: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老师到底在哪里? 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很犀利的。它指出,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实际上,现在的小学老师——本该是儿童启蒙老师的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在成为中国教育考试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后来读书死。
作为一线教师,在一层层的上级领导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下,怎样去展开真正有效的,足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启蒙教育? 我认为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人们常说:“师道不立,其教不成”。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一伟大的人格力量,才能真正做到“身正为范”,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就可以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的成长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其次,必须具备过硬的师才。明代思想家黄宗羲云:“道之示闻,业之示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是啊,有惑不能解,怎么能称得上“学高为师”。由此可见,一位教师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渊博的学识是如此重要的。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作为教师,只有我们拥有一桶水,才有可能让学生分得一杯水。因此在任何时刻我们都有必要对自己进行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惑能解,有业能授精。学生才会真正地“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还必须具备纯纯的师爱。其实我们应当明白:在争当优秀的人民教师过程中,“德与才,都不可偏重”。然而真得要想做到德与才兼备并不难。那就是要付出每个教师对学生纯纯的师爱。记得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神圣”。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要不求回报,严慈相济,这种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因为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可以说,有了这种师爱,教师就可以倾注他一生的爱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就会拿自己的师德与师才方面与别人相比,从而不断地扬长避短,取得长足的进步,这就
是所谓的“爱的力量”。而一旦学生体会到这种爱的情感,他们就会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师的教导。
让我们都拿出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吧!
第二篇: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读了<<中国教育史>>让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对当代教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本书共分十五章,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这本书很好的将我国漫长的教育史进行了总结,从稷下学宫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私学的兴起到官学、私学并兴。各种考试制度的演变等等。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任何一个朝代都对教育极其重视。都主张大力发展教育。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尊孔读经是中国传统教育做重要的特征,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最让我感兴趣.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以人为本开始,儒家教育开始兴起,经历百家争鸣后,儒家教育得以发展,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建立了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沿袭,这种模式逐渐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想乡村推行的局面。再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采用公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不仅仅体现了及其的公正性,也是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缩影。这一制度在当时也被西方一些国家所效仿。
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后来的八股应试更是将学生的思想变得迂腐不堪,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实力的下降,因此有了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
秀、蔡元培等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到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传播了新思想,使人们觉悟,主张“思想自由”、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及受到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向国家化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的更新。这些都对我们现在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但作为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对本国的教育史都没有了解的话,何谈教育甚至研究。我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现在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追求分数,忽略素质培养,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得是高分低能的高材生多的是。不论功过,历史都已过去,先人曾在教育路上鞠躬尽瘁,留下美丽篇章,薪火相成,我们也应发扬优良传统,整顿教育中瑕疵,把这一接力棒接好接稳。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要更加具有生命力。教育的体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
第三篇:孙显才心得体会
心系责任 爱岗敬业——学习孙显才精神的心得体会
我把孙显才同志的精神总结为如下六个方面: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精神世界;执着不懈的坚毅品质;胸怀祖国、热爱边疆的爱国精神;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这都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大力发扬。
仔细思索、品味之后,我们认为孙显才同志思想品质的核心,意志精神的本质,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奉献”。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强烈的“奉献意识”铸就了时代的“显才精神”。是奉献让他坚持26年义务为百姓修路,被当地群众誉为矢志不移的“修路人”;是奉献让他服务群众、助人为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是奉献让他任劳任怨、坚守工作岗位……
“修路,为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一个人活着应当有个信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党的事业是永存的”。可见“奉献”在孙显才同志的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在被显才精神所感动的同时,同为地税人的我们,对比起来则在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令人满意,比如在工作中有的怕艰苦、嫌劳累、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有的不用心、不努力、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有的不安心、争待遇、见异思迁;更甚者,有的不遵纪、不懂法、甚至违法乱纪、损人利己等等。这些表现和孙显才的感人事迹相对照,真是相差甚远,令人感到羞愧和汗颜。检查起来,归根结底差就差在“奉献”二字上。因为没有事业心,没有责任感,没有对工作、对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没有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发展奋发努力的主人翁精神,就根本谈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孙显才的动人事迹在云贵高原上广泛传颂,显才精神在地税系统大放异彩。我们相信在显才精神的鼓舞下,全体地税人一定会像孙显才同志那样做到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永远心系责任,坚持爱岗敬业,达到“快乐在岗位上、生命在事业中”的崇高境界,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默默地为祖国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浅谈教师的德与才
浅谈教师的德与才
许昌市二中 孙吉培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德是灵魂,是导向;才是能力,是工具。德具有价值理性,才具有工具理性:德是方向.才是动力;德是目标,才是手段;德体现的是社会境界,才体现的是个人境界:失去德指引的才犹如黑夜中狂奔的马,危机四伏:同样,没有才的充实,德也就失去了动力和牵引,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心办不了好事.在现实社会中,德与才同样重要,有德有才才是教师具有为教书育人做出最大贡献应有的优秀素质.德才兼备”是对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较高才能的人的一种形象评价。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自身更应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早在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就道出了为人师的重要真谛,即“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可见,师德在教育中是要占首位的。
那么,怎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学生取得成绩时为他高兴,学生犯了错误时为他们感到惋惜与同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其茁壮成长。第二,要有一颗公正之心。教师要存着仁爱之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学生贫富贵贱,美丑贤愚,均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春风化雨。第三,要有一颗敬业之心。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把教书育人看成一项伟大的事业而非谋生的手艺,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认真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带好班,上好课。第四,要发挥表率作用,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崇拜及学习的榜样,只有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模范的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时候,你对学生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学生才有可能接受,并尽可能转化为一种自觉性。学生之所以尊你为师,是因为你有高深的知识,能教会他们不懂的东西;之所以接受你的管束,是因为你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平日不遵章守纪,谁又会听你的呢?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正是这个道理。
第五,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和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自由的空间内得到发挥,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要尽量摆正位置,尽力引导并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把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成功看作是教师的光荣。
第六,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那么为人师表就没有基础,教书育人也将成为空话。所以说,教师若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具备渊博知识,学习了解各种有用知识,作一个学者型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为学生奉献的营养成分,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具备了终生学习的观念,才能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机会,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而言之,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教师既要有德,也要有才,无“德”不能当老师,无“才”当不好老师,有德无才的老师令人同情,有才无德的老师令人疏离,无德无才的老师令人鄙视。所以说,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第五篇:孙青《担当》书评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孙青《担当》书评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最近拜读了孙青编著的《担当》这本书,读完此书感觉受益颇深,此书仅仅围绕担当这个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哲学、政治学、管理学、行为科学、领导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实际,深入系统、通俗易懂地讲解了担当的内涵、担当的必要性、担当需具备的素质,对领导干部怎么做才是真担当、如何才能做到真担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孙青编著的这本书一共九章,每一章都有几个小节构成,其中讲述应该如何做到担当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六章),全书九章分别讲述的是:担当就是扛起来,担当是检验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依法治国离不开担当,担当就要能攻关,担当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识,担当要重视榜样的力量,担当要狠抓落实,知行合一才是真担当,干部要正心修身。每一章都凝聚了孙青编著的大量心血,在娓娓道来理论的同时又不缺乏事例,而且事例贯通古今、生动鲜活、具有真实性。如书中所列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沈浩,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的航天界党员——孙家栋等等,这些仁人志士都心怀崇高理想追求,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敢于担当的宝贵品格,让我们对担当有了更深刻、更形象、更生动的理解。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对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外,还引起了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现象的很多思考。通过通读此书,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往今来不乏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把担当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愿为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共产党员和普通个人,但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老大难,在工作岗位上存在着漠视问题、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问题。如何强化担当精神,加强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就成为了当前比较紧迫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下大力气苦炼内功,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实力,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兼具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担当的能力,这是善于担当的前提和保证,是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还要提高自身修养,注重实践锻炼,砥砺意志品格,这样才会有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的自觉和底气。否则担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总的来说,孙青编著的《担当》这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鲜活案例,值得我们很多读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认真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