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也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施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核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它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既自成独立因素,又渗透或蕴涵在其他各个因素之中。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是教育者对某项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作出的预先估计。它是教学模式的运行方向。教学目标既是实施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又是实施教学模式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学模式实施的始终。
(3)操作程序。操作程序指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任何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人们常常从教材内容顺序、心理发展顺序、方法的交替运用等方面提出教学活动的基本阶段及其逻辑顺序。操作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应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
(4)师生作用。师生作用指完成教学目标互动主体的角色地位及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程序安排步骤,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
(5)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策略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同一目标可采用不同的策略,不同水平的师生也可采取适宜的策略。策略直接制约着教学结果。
(6)评价。评价指评价的方法、标准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的教学情境。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模式:预习、读书、议论、讲解、练习。
预习—浅层目标,尝试自达
读书—学习探究,指导助达
议论—沟通合作,互相启达
讲解—讲解释疑,作结促达
练习—诊断评价,全面竣达
当然,这些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十字”教学模式符合语文的教学规律,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篇: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 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探索学习的喜悦”。③ 问题设计不要一味地追求“求异”的思维效果,“历史教育中的„创新性‟(或创造性)应当是以学生对历史学习成就的渴望、学习信念的养成及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觉的探索行为等为基础的,着重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公正意识(人文素养的精髓)”。④ 问题设计还要注意与教材密切联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要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探讨,为学生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创造必要前提。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对教师、对教材的迷信,从内心深处确立“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观念,确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意识,帮助学生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为本小组的研究活动做出贡献。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应包括“小组探究成果”和“基础知识掌握成果(导学提纲中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两部分。其中前者是主要部分。
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方式有各小组派代表登台演讲,学生模拟历史场景展开辩论或表演历史剧,提交历史小论文等。其中使用最为经常、最为普遍的是各小组派代表登台演讲,汇报本小组的探究成果。
在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双边和谐互动,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⑤ 教师对学生探究成果的点评,不能仅仅是评判正误,给出“标准答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能够给予学生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学生的“杯子”灌满,而是“教会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当他需要水的时候,他有办法找到水”。⑥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听取发言人的见解,分享其研究成果,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拿别人的成果与自己的认识相对照,寻找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弥补个人认识的不足,修正自己观点的谬误。如果对发言人的观点持有疑义,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及时进行交流。
在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是过程中(可以推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动态生成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对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必要鼓励,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学生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⑦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一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情况作出简要评价。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的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习惯。
课堂小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问题再次提出来,提醒学生对尚未得出一致认识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探求新知的过程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课堂小结不能仅仅是为本节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开辟道路。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在把学生头脑中一系列“?”拉直,变成“!”的同时,制造出更多的“?”。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向着新的高度发展。
“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历史教师能否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⑧ 上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思想,彻底抛弃了传统注入式教学事实上扼杀学生主体作用,窒息学生聪明才智的弊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学、研究、思考和自由发展空间,各方面的素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都能够得到发展。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⑨
本文所述之教学模式来源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我认为: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都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教学资源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但这一教学模式仅仅是个人在理论认识相当浅薄的情况进行的初步探索,缺点和不足必定大量存在,尚需在今后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在此斗胆呈现出来,目的在于求得方家斧正,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第三篇:ZPD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课堂应用启示
ZPD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课堂应用启示
【摘要】“最近?l展区”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提出的:即学习者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笔者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以“支架式”及“分层”式教学法为手段,试以解决基础外语(汉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案例以证明该理论在基础外语课堂中的可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实证课堂研究得出教学启示。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外语教学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76-02
一、研究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汉语热”再次在全球掀起。学汉语、懂中国文化,已然成为全球必不可挡的流行趋势,其中“汉语热”在泰国更是方兴未艾。汉语在泰国的授课对象自幼儿园至大学,课型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曼谷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特批的四所海外办学院校之一,“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BBS)”作为第一所中国在泰国开办的学历学位教育机构,该学院学生不仅需要用英文学习中国相关的专业课知识,同时还需用汉语学习专业课知识以外的更多补充性中国文化,汉语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外语课程之一。汉语作为必修课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的,而在如此复杂的学情和学习环境内完成教学目标无意也是对授课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
二、研究问题
汉语课程是BBS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就课时、教学环境及学情分析来看,该班基础汉语教学面临这巨大的挑战。基础课的学生皆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班级,一周仅有一次课能聚在一起,汉语水平几乎皆为零基础,找寻适合的教学法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基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则对此课堂教学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案例展示
学生是备课的第一要务,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搭建学生可利用的支架才是提升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理支架以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从第一水平通过搭建支架以完成任务从而顺利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如在生词教学时首先呈现的是图片配拼音,图片有最直观的记忆优先性,再者是图片配拼音加汉字,然后再将图片撤掉只剩剩下拼音和汉字,最后只剩下汉字。在汉字复习时笔者采用图片配汉字的形式,而拼音作为读音辅助已经不再需要,学生要做得应该是图片与汉字意义的直接匹配。在此过程中每一步都是衔接的步骤,同时又是可以拆分单独进行的阶段。笔者在层层递进的搭建支架以帮助基础较差学生能实现“跳一跳”可实现目标。同时,这样搭建支架既可以满足程度差的学生“有得吃”,又可以避免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发生。
四、启示
1.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从而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支架,提升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和进度应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3.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是有其实用性和优越性的,做一名“有心”的教师,从课堂及课后反馈中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正确的评价是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前提,而能否找到最近发展区是搭建合理支架的不要条件,而这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总结
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应该是单项、片面和静止的。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同时以动态的视角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故而最近发展区也会随之改变。以静止的观点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教师要准去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效的教学应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使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而超前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Applebee,A.N.& Langer,J.(1983).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Language Arts.60(2),168-175.[2] Asmolov A.G.(1986).Basic principles of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the theory of activity Soviet Psychology.25(2),78-102.[3] Brookes A.& Grundy P.(1988).Beginning to Wri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enson,B.(1983).Scaffolding(Coming to Terms).English Journal.86(7),126-127.[5] Bransford,J.,Brown,A.&Cocking,R.(2000).How People Learn: Brain,Mind,and Experience & School.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6] Bright,J.A.& McGregor,G.P.(1970).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London:Longman.[7] Brown,H.D.(2000).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4th ed.).White Plains,NY: Longman.
第四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也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缔造者,实施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用教材,让学生在老师的创造劳动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往往是孕育教学特色的摇篮,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和整齐划一的不变规格,它要求教师能够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五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学目标任务与教学内容评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标准,是选择教法的依据、引导学习的指南、实施检测的标准,更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制定和达成情况,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黄莎的这堂课,教学”三维目标”清楚明了,非常立体化.其中,在知识技能目标上清楚明了,就是要去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去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可操作性非常强,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通过几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切身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上十分详细具体, 学生在黄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身心愉悦的投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培养了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三层目标的制定,既符合了课标上的要求,又符合了学生的具体实际,既遵循教材的内容,又适应社会的发展,既有统一要求,又体现差别,进而使学生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不失为一堂高效课堂。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呈现其实就是涉及到“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是教学中的永恒话题。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黄老师这节课,遵循了以下原则选择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或不及都不好。这节课学生只是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关键是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可能性是多少的计算,符合七年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黄老师选择了掷骰子、掷硬币,点名器、摸球等许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切实反映了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富有启发性和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这堂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多样化,有口头表达、文字表达、演示操作,也利用多媒体进行多维呈现;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有声的,也有无声的;有教师呈现、有学生呈现、也有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呈现;
总之,黄老师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案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学案例符合教学目标和教育对象,便于学生迅速的接受有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素材取自于生活实际,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是一堂优质的卓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