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
-关注义务教育教师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肩负着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从教师的规模结构、能力水平和权益保障三个方面,选取15个主要指标,以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全国各县(包括其他县级单位,下同)年度教育统计资料、2007年全国32万份抽样调查问卷结果以及对7个省、自治区的实地调研情况为基础,对义务教育教师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本报告旨在推动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激励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一、规模结构
全国义务教育教师总体规模按现行编制标准基本满足需求,保证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教师配备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补充困难,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教师总体配置的生师比逐步下降,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重视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907.7万人,其中小学561.3万人,初中346.4万人。从城乡分布看,县镇和农村的教师占82.7%。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约有1/4的教师工作在艰苦地区。
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各地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努力降低学生与教师的配置比例。2007年,小学生师比由2002年的21:1下降到18.8:1,初中由19.3:1下降到16.5:1。从城乡看,小学教师城乡配置水平接近,初中教师城市配置水平较高。小学生师比城市为19.4:
1、县镇为19.6:
1、农村为19:1。初中生师比城市为15.6:
1、县镇为17.9:
1、农村为17.1:1。
近年来,国家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缓解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2002年至2007年,全国小学累计录用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其中农村录用48.9万人;全国初中累计录用大中专毕业生61万人,其中农村录用48.7万人。农村小学和初中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均达录用总数的80%。2006年至2007年,全国共招聘了1.6万和1.7万名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覆盖了13个省395个县的4074所农村中小学。
2.教师总体趋向年轻化,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
2007年,小学教师35岁及以下、36至45岁、46至55岁、56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4.1%、26.8%、24.3%和4.8%,其中45岁及以下教师的比例超过了70%。初中教师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5.8%、30.6%、11.3%和2.4%,其中45岁及以下教师的比例超过了86%。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专任女教师共计477.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量的52.6%。小学、初中女教师分别为312.8万人和164.6万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为55.7%、47.5%。分区域来看,女教师比例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从城乡看,女教师比例城市高于农村,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的比例达79%。
3.教师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西部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
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相关课程难以开齐。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一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
4.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
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
一是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尚未充分体现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等特点,不能适应这些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寄宿制学校等教师附加编制在部分省、区也还未得到落实。
二是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而不是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小学代课人员27.2万人,87.8%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广东、广西、甘肃小学代课人员数量多,超出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
三是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
二、能力水平
全国义务教育教师师德水平、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师培养培训“学非所教”问题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教学能力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1.广大教师认真教书育人,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比较满意。据抽样调查,87.4%的家长认为教师责任心强;91.3%的家长反映教师批改作业认真;81.7%的学生表示多数任课老师能够耐心指导学生的学习;87.7%的学生表示与老师在一起感到开心;86.9%的学生反映老师能耐心与违反纪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谈话。教师关心学生成长,付出的爱心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但还有13.4%的学生反映,教师教育方法有待改进,个别教师对违纪或学习成绩不好学生有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
另据抽样调查,家长对孩子的语文、数学教师和班主任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分别为91.5%、91.4%和93.5%;学生表示喜欢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分别为87%、71.9%。上述情况,城市家长和学生表示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农村。但同时还有8.8%的城市学生和15.4%的农村学生反映不能完全听懂多数教师的讲课。
2.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在城乡、校际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2002年至2006年,小学高级以上职务教师比例超过45%的县由649个增加到1616个,初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超过7%的县由641个增加到1333个,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各地城乡及校际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配置不均衡。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贵州、陕西农村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1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贵州、甘肃、陕西三省农村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25个百分点以上。
据中西部4个省区(黑龙江、河南、广西、云南)小学、初中2006年的统计,省域内小学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最高的前20%学校与最低的后20%学校分别相差24.5、27.7、30.8和32.6个百分点。省域内初中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最高的前20%学校与最低的后20%学校分别相差21.3、22.9、27.7和29.2个百分点。校际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差距过大,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择校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3.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要求,但初中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低,取得合格学历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问题突出
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历合格率的提高。2007年全国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1%和97.2%,其中农村小学、初中分别达到98.7%和96%,基本达到和接近国家规定标准。城乡教师学历合格率差距进一步缩小。
国家从政策上积极引导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各地相继采取措施,提升了高一级学历教师的比例。2007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66.9%,比2002年提高33.8个百分点,西藏、浙江、内蒙古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提升幅度超过40个百分点,达到70%以上;全国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7.3%,提高27.5个百分点,宁夏、浙江、天津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提升40多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
上世纪90年代,教师规模迅速扩大,一些低学历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抽样调查表明,小学和初中教师中,“民转公”的比例为13.2%,在农村,这一比例达20%。另外教师“拔高使用”状况在初中阶段较为突出。在进入教师队伍时,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8.4%,其中农村为58.8%。
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亦较为突出。初始学历合格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艺术和体育教师,约有1/3是学非所教,其中城市约为20%,农村则超过40%;而初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对口率更低。抽样调查表明,初始学历不合格的初中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对口率为58.2%,农村低于城市,语文为58%、外语为50.7%、数学为20.2%、体育为8%、艺术类为5.6%。取得合格学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考试、函授、业余或广播电视大学,占87%,全日制成人高等教育占11%,普通高等教育占2%。
三、权益保障
近年来,教师的工资逐步提高,福利待遇及工作条件有所改善,教师培训也有了较大进展,但法律有关规定执行不力,教师法定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1.教师基本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曾出现过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中央政府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入手,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确保了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教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58.2%,普通中学增长了63.2%。
由于教师津贴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
部分地区教师收入水平偏低。2006年,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其中河南、陕西、山东尤为突出,小学教职工人均月工资收入低于1000元的县占本省县数的比例分别为34.1%、21.2%和18.2%;初中分别为25%、20.7%和18%。
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13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小学、初中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另外对7省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城市教师工资收入的校际差距也较大。
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
2.教师福利待遇受到重视,但农村教师医疗、住房仍面临突出困难
近年来,各级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努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教师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部分地区教师医疗保障尚未落实,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尚未解决。
据抽样调查,67.3%的校长反映本校教师尚未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其中55.8%的校长称本校教师既无医疗保险,又不能报销医疗费用;32.8%的教师反映,由于负担不起医药费用而不去医院看病;63.7%的农村教师反映“多年没有”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活动。法律规定的“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未得到完全落实。
农村教师住房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实地调研发现,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反映无自有住房的比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7.8%、48.0%、63.1%。在表示没有自有住房的46岁及以上教师中,有23.9%反映居住
在学校单人或集体宿舍。在农村,这一比例达到32%。这些教师的生活条件令人忧虑,退休后还将面临无房可住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无力建设教师“周转房”,给青年教师及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3.教师培训工作进展较大,但经费缺乏保障
国家先后实施一系列教师培训工程计划,开展了对新教师、骨干教师以及中小学校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抽样调查表明,91.8%的教师回答在近3年中参加过培训,39.3%的教师表示参加过1个月以上培训,83.7%的教师表示工作以后接受了更高层次学历的继续教育,92.9%的校长反映参加过校长岗位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对提升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抽样调查也显示,59.3%的校长反映目前没有稳定的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65.7%的教师反映个人承担了半数以上的培训费用,个人负担过重。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有25%的教师认为教师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4.教师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但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依然较差
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义务教育重大工程项目以来,教师工作条件明显改善,远程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7年,建网学校比例小学为11.2%,初中为36.2%,分别相当于2002年的4倍。
但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全国有892个县(占区县总数的30.2%)初中教师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3.5平方米/人)。其中,部分省、区的初中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的县数超过65%;全国有121个县小学教师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其中,海南18%、云南43%的县小学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据抽样调查,53.1%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无法满足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的要求,制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教师工作环境不利。2007,全国初中每班56人以上的大班额比例为44.8%,每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比例为19.6%。中部县镇初中学校的问题尤为突出,大班额比例分别达到61.2%,超大班额比例为32.9%。湖北、海南、河南、安徽、陕西尤为严重,县镇初中超大班额比例分别为52.2%、48.3%、42.6%、42.3%和42.1%。
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较大。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90%的教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20.6%的山区农村教师承担了跨年级、跨课程的教学任务。特别是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大量增加,教师和管理人员未作相应调整和补充,导致教师额外增加了大量管理工作,延长了工作时间。
抽样调查显示,有55.1%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有32.4%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过大,城市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映压力大的前三项原因为:检查评比考核、安全责任、学生管理。在家长评价教师的众多因素中,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排在第一位的比例高达78.9%。
工作压力过大直接影响教师身心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反映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反映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教师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不能控制情绪的占13.4%,城市这一比例为17.7%,高出农村8个百分点。
四、督导意见
根据本次对义务教育教师基本状况督导检查情况的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立满足教育需要的教师配备机制,切实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将仍是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建立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努力满足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需要。各地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规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统筹区域内教师编制和资源,完善教师聘任、调配、流动机制,积极解决农村教师不足、质量不高、骨干教师流失等问题。县级政府要统筹县域内城乡教师资源,灵活合理地配置教师。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通过有效方式,利用好设立特岗教师等政策,努力保证农村边远地区对合格教师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的试点工作,推进地方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探索,加快教师教育的创新。要以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核心,完善教师培训与考核、使用相结合的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应把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
三是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收入,完善医疗、保险、住房待遇。各地要在国家出台教师津贴补贴政策的同时,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核定教师津贴补贴标准,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教师的实际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实际平均工资水平。要大力推广对在农村边远等地区工作的教师按艰苦程度提高津贴标准的经验,探索将教师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以及定期体检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的措施和办法。要总结各地解决教师住房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教师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及周转房等政策,更好地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第二篇:国家教育督导制度(本站推荐)
国家教育督导制度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视导工作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当时教育部设办公厅、高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初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视导司。视导司是在原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研究室、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视导室、资料科等几个单位基础上组建的。
教育部确定视导司初建时的工作任务要求:
1.必须加强视导工作;必须派员下去视导,才能完成总结和研究工作。
2.今后应有系统、有重点地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批判。
3.组织各司干部,有系统地解决些重大问题,克服视导工作上的手工业方式。
视导司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视导工作,检查各大行政区对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决议、指示的执行情况。各司可指定专人负责,配合视导司组织视导小组。
1953年,教育部确定视导司负责的工作主要 是:
1.各级教育部门对方针、政策、法令、决议执行情况的组织视察工作;
2.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系统视察研究工作;
3.组织力量进行重点视导与典型调查工作;
4.有关教育方面、政策、法令、制度、编制以及有关教育行政问题的研究工作;
5.部长交办的专题视导工作;
6.各种教育工作总结、报告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处理工作;
7.本部各业务司、处工作情况的了解研究改进工作;
8.涉及几个业务司、处之重大问题的组织处理工作;
9.其他有关视导方面的工作。
二、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和法规建设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健全教育部的机构。要找一些四十岁左右的人,天天到学校里去跑。搞四十人,至少搞二十人专门下去跑。要象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到班里听听课,了解情况,监督计划、政策等的执行,然后回来报告。这样才能使情况反映得快,问题解决得快。可以先跑重点大学,跑重点中学、小学。这些就是具体措施,不能只讲空话。”这实际上提出了恢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的设想。
1978年初,在王震副总理的建议和推荐下,王季青、苏灵扬、姚文、杨滨四位老同志来到教育部任巡视员,并在中学司设视导室。
1983年7月,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提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督导机构,并要求先试点,而后逐步实行。
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设视导室,负责巡视、检查和指导帮助全国各地的普教工作。1985年6 月教育部任命12位教育部视导员。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
198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1986)69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制度。国家和地方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机构,负责对全国或本地区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视察、督促和指导,并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处理有关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问题。”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视导室更名为国家教委督导司,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的正式恢复和重新建立。
1988年8月,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批示:要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教育督导制度,不仅“督学”,而且要“督政”。当前国家教委督导工作的重点是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10月,李铁映批示:“要建立学校督导制度,建立督导条例。以法促教,依法办学。”
1991年4月,李铁映签署国家教育委员会第15号令,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8月24日,李铁映同志在中南海接见第二届国家督学时提出:“要督导下一级政府贯彻党和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督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好教育,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报务”。
1993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要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制度,确保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要加强督导队伍、完善督导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检查和指导”。
1993年机构改革,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设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挂靠基础教育司。
1994年6月1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接见国家督学时提出:“政府要充分重视督导工作的作用。„„希望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督导机构和督学的作用”。“我们的督导工作,要监督、指导《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全教会有关要求和措施的贯彻实现。„„实行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把教育包括进去。督导机构和督学要监督、督促、帮助、指导这些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办得怎么样,这是政府的责任,也要包括到政绩里去。同志们提出要依法进行 督导,我赞成,要搞一个督导条例,使工作有据可依”。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1996年5月11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湖南省汨罗市素质教育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你们这个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已坚持12年,不容易。难能可贵,思路是好的,而且考核全市的干部都是这么做的,这个作用就大了,建议再进一步研究、完善。”
8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京、津、沪、冀、辽五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坚决纠正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数量与对学校和都是的评价、奖励挂 钩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公布检查结果、表扬课业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中小学校和都是,并认真总结传播他们的经验”。
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印发《教育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108号),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成为教育部18个职能司(厅、室)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承办教育督导团的日常工作,组织国家督学对各地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宏观指导各地的督导工作。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工作情况”。“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而确立了教育督导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为建
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教育的振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1999年8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教督[1999]6号)。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教育督导的法规体系和依法督导的工作程序。
2000年1月3日,中编办下发了《关于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的批复》(中编办字[2000]2号)。同意将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教育督导与评估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指标体系;对地方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2000年1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的批复>的通知》,要求加强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为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39条提出: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继续做好贫困地区“两基”评估验收工作,保证验收质量;对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建立巩固提高工作的复查和督查制度。积极开展对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教育督导工作的保障作用,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教育督导制度恢复重建以来,各地十分重视教育督导法规建设。
自1995年12月26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督导条例》后,1998年7月14日厦门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也通过了《厦门市教育督导条例》,随着1998年12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教育督导规定》后,相继湖南省、辽宁、上海、陕西、重庆、新疆、天津、内蒙古、山东、湖北、广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云南、青海、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出台了《教育督导规定》。特别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8月25日经批准了《青岛市教育督导条例》后,于2001年12月7日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
第三篇: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2011年07月05日 11:0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文件,依据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数据,以及2009年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以及家长的32万份抽样调查问卷和8省份实地调研,从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四个方面,对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本报告旨在客观评价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引导社会关心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一、战略地位与政策落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的重要地位,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举措,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一)主要进展
1.着力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党和政府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任务。2002年到2005年间,国务院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指明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提出了重点发展的目标任务,并明确了各级政府统筹管理责任。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先后出台了本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各地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建设力度。近年来,黑龙江、福建、上海、甘肃、天津、安徽、广西、重庆等地重新修订或出台了地方职业教育法规。2008年浙江省发布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宁波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门立法的城市。2010年,又有山东、陕西、甘肃、广西等地将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列为工作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各地的积极努力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创新工作机制
各地积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提出的“要继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要求,各地区通过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了省、市(地)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天津作为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政府办学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先后组建了16个职教集团,使单一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化;同时,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地。河南、广西、四川等地分别实施了“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资源,推动了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各地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机制。为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管理职责交叉重叠的问题,各地在工作机制上进行了探索,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另据抽样调查,有57%的市(地)、县已建立了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还有28%正着手建立这一制度。2006年,新疆成立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省级统筹机构,加强宏观指导;上海对技工学校与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实行归口统一管理,有效整合了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3.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实现翻番。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经费达到1199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各级政府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拨款增幅更大,达到709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47.1%提高到59.1%,全国有13个省份该比例达65%以上。
国家还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力度。2002年以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社部等中央部门累计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235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6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以及近20万人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教师培训。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近300亿元,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国家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2010年又将免学费覆盖范围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使400多万学生直接受益。
(二)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实尚不到位。国家提出的“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要求,在多数地区尚未得到有效落实。据抽样调查,86.6%的中职学校反映政府对就业准入监管不严,65.6%的企业反映政府未落实对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各地落实国家要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执行不力。《职业教育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目前,全国有27个省份尚未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标准。2009年部分省份省内所有市(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低于20%。
二、事业发展与社会贡献
按照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各地采取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效举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主要进展
1.中职培养规模快速增长,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提前完成“十一五”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目标。2005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落实扩招政策,办学规模快速扩大。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达到81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的目标;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近2200万人,比2005年增长近四成。从区域发展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较快,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地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状况。
“十一五”期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了2875万名毕业生,超过2500万的预期目标。每年数十万、上百万毕业生数的增长,有效缓解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全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努力,近4年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据实地调研,由于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同龄人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能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各地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近年来,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各地根据人力资源需求和企业用人需要,积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开发和建设了一批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新专业。教育部及时修订和发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对半数以上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并新增85个专业,大幅度充实涉农专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近年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年培训规模均超过1.5亿人次。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培训注册学生数达478万人次,岗位证书培训注册学生数达537万人次。据抽样调查,6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面向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和面向转岗、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技能培训;50%左右的学校参与了各项为农服务计划,承担了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农村青年农业技术培训任务。
3.拓展职教服务范围,逐步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
努力践行“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教育部拓展中职教育与培训服务面向的要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了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力度。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中,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的比例已超过10%。适应经济转型的各项培训不断加强,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3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5000万人次,企业职工年培训达到9100万人次。
(二)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仍不强。据抽样调查,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脱节,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亟待改进;农林、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弱。
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据实地调研,还有不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为农服务的能力依然比较弱,尚不适应培养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要;也没有涉及培养新型农民的项目,这不利于改变这些地区“三农”实用人才短缺的状况。
三、资源配置与经费保障
各地政府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家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主要进展
1.生均经费水平明显提高
各地努力落实以政府为主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生均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549元,比2005年增长88.7%。其中,东部地区的北京、辽宁、上海、浙江等省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的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提高,为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规模大发展提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2.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基础能力明显增强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通过实施专项工程等举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达到2746.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77.4亿元,计算机达到266.2万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37.8%、40.4%和55.2%。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全国有12个省份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仍实现了增长。东部地区8个省份均有增长,其中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增幅超过60%;中西部地区的江西、湖南、安徽和宁夏4个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共享普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明显扩大。据实地调查,有的地区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覆盖周边农户;有的地区通过共享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代信息资源,发挥远程教育点的作用,积极服务“三农”。
3.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得到加强,以双师型为主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增长较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86.9万人,比2005年增加11.9万人。各地通过加大从企业和社会招聘力度、校企合作培养、出台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到企业培训的制度等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10万人,比2005年增加1.8万人,增幅大于专任教师增长;双师型教师达到13万人,比2005年增长78.9%,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天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设立了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设立500万元专款,每年推选100名青年骨干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培养400名骨干教师,40名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超过40%。湖北在用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资金1000多万元的基础上,本省又投入900万元,用于培养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每年培训1200人。河南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由编制部门牵头颁布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试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上海由政府牵头、依托行业开发了中等职业专业教学标准,组织所有相关专业和文化基础学科的专任教师开展新课程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需要,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普遍较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尤为薄弱。按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在2009年全国1.4万多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中,各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标准要求的仅有148所;70%以上的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2009年,全国有19个省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与2005年相比出现下降,其中3个省份2005年至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连续4年下降。另据抽样调查,近四成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认为本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教学计划要求。实地调研也显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老化严重,实训基地建设极为薄弱,特别是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缺乏,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非常薄弱。
教师数量仍严重短缺。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为25.3∶1。按20∶1的教师配备标准,全国专任教师缺口高达20余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仍面临困难。据抽样调查,59.6%的教师表示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每两年两个月的要求;76.2%的教育局长表示,本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少。
四、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 各地认真落实国家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取得初步成效,体现职业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
(一)主要进展
1.注重以德育人,学生道德素养明显提高
围绕“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按照2009年中央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各地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据调查,有近七成的市(地)、县教育部门出台了落实六部委意见的实施办法,八成以上的地方教育部门表示“当地已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考核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加以落实”。
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特别是结合实训实习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和针对中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和方法,使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较大提高。据实地调研,企业普遍反映其职业意识明显强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同龄人。据抽样调查,六成左右的家长反映,经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行为习惯有所改善,更有礼貌和诚实守信;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学校教育使其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多种形式办学,校企合作取得新进展
各地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据抽样调查,56.7%的企业参与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61.0%的企业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根据国家关于推动资源整合与集团化办学的要求,各地在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共享职教资源,实行校舍设施设备、师资和经费的统筹使用,探索学生培养、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
3.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各地从实际出发,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实践能力,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强化顶岗实习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强化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强化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的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据抽样调查,近七成教师和近八成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六成左右的学生称顶岗实习期间企业能按月足额支付实习补助,并有专门实习指导教师较好解答实习中的疑难问题,使自己提高了实践技能。
(二)主要问题
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仅有16.8%的市(地)、县教育局长表示本地区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审批中,制定并实施了企业参与的制度;有61.6%的企业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相关评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67.4%的企业希望政府出台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参与主体权责的政策文件,推动组建职教集团。
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仍然薄弱。据实地调研,一些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重尚未达到总学时三分之二的要求;用于实训的经费短缺,实训设备及耗材投入不足。据抽样调查,53.3%的学生反映实训课程比重小,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技能提高要求;63%的企业要求学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用性技能的培养,改变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
五、督导建议
依据本次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的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办学机制,加快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是进一步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实现国家战略、促进地区发展、体现惠民利民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定省域内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相适应;建立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的政策机制,设计为农服务的专门项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切实改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二是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探索建立多种途径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并落实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和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和发展制度,切实解决专任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及指导能力。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从行业企业引进教师予以支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制度,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
四是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联手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创新宣传途径与举措,弘扬“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引导社会舆论,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好的制度与社会环境,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四篇:国家教育督导制度(新华网汇总)
国家教育督导制度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视导工作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当时教育部设办公厅、高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初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视导司。视导司是在原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研究室、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视导室、资料科等几个单位基础上组建的。
教育部确定视导司初建时的工作任务要求:
1.必须加强视导工作;必须派员下去视导,才能完成总结和研究工作。2.今后应有系统、有重点地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批判。3.组织各司干部,有系统地解决些重大问题,克服视导工作上的手工业方式。
视导司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视导工作,检查各大行政区对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决议、指示的执行情况。各司可指定专人负责,配合视导司组织视导小组。
1953年,教育部确定视导司负责的工作主要是:
1.各级教育部门对方针、政策、法令、决议执行情况的组织视察工作; 2.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系统视察研究工作; 3.组织力量进行重点视导与典型调查工作;
4.有关教育方面、政策、法令、制度、编制以及有关教育行政问题的研究工作; 5.部长交办的专题视导工作;
6.各种教育工作总结、报告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处理工作; 7.本部各业务司、处工作情况的了解研究改进工作; 8.涉及几个业务司、处之重大问题的组织处理工作; 9.其他有关视导方面的工作。
二、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和法规建设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健全教育部的机构。要找一些四十岁左右的人,天天到学校里去跑。搞四十人,至少搞二十人专门下去跑。要象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到班里听听课,了解情况,监督计划、政策等的执行,然后回来报告。这样才能使情况反映得快,问题解决得快。可以先跑重点大学,跑重点中学、小学。这些就是具体措施,不能只讲空话。‛这实际上提出了恢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的设想。
1978年初,在王震副总理的建议和推荐下,王季青、苏灵扬、姚文、杨滨四位老同志来到教育部任巡视员,并在中学司设视导室。1983年7月,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提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督导机构,并要求先试点,而后逐步实行。
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设视导室,负责巡视、检查和指导帮助全国各地的普教工作。1985年6 月教育部任命12位教育部视导员。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
198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1986)69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制度。国家和地方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机构,负责对全国或本地区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视察、督促和指导,并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处理有关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问题。‛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视导室更名为国家教委督导司,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的正式恢复和重新建立。
1988年8月,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批示:要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教育督导制度,不仅‚督学‛,而且要‚督政‛。当前国家教委督导工作的重点是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10月,李铁映批示:‚要建立学校督导制度,建立督导条例。以法促教,依法办学。‛
1991年4月,李铁映签署国家教育委员会第15号令,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8月24日,李铁映同志在中南海接见第二届国家督学时提出:‚要督导下一级政府贯彻党和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督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好教育,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报务‛。
1993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要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制度,确保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要加强督导队伍、完善督导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检查和指导‛。
1993年机构改革,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设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挂靠基础教育司。
1994年6月1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接见国家督学时提出:‚政府要充分重视督导工作的作用。……希望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督导机构和督学的作用‛。‚我们的督导工作,要监督、指导《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全教会有关要求和措施的贯彻实现。……实行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把教育包括进去。督导机构和督学要监督、督促、帮助、指导这些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办得怎么样,这是政府的责任,也要包括到政绩里去。同志们提出要依法进行督导,我赞成,要搞一个督导条例,使工作有据可依‛。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1996年5月11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湖南省汨罗市素质教育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你们这个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已坚持12年,不容易。难能可贵,思路是好的,而且考核全市的干部都是这么做的,这个作用就大了,建议再进一步研究、完善。‛
8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京、津、沪、冀、辽五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坚决纠正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数量与对学校和都是的评价、奖励挂钩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公布检查结果、表扬课业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中小学校和都市,并认真总结传播他们的经验‛。
1998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印发《教育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108号),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成为教育部18个职能司(厅、室)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承办教育督导团的日常工作,组织国家督学对各地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宏观指导各地的督导工作。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工作情况‛。‚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而确立了教育督导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教育的振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1999年8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教督[1999]6号)。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教育督导的法规体系和依法督导的工作程序。
2000年1月3日,中编办下发了《关于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的批复》(中编办字[2000]2号)。同意将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教育督导与评估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指标体系;对地方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2000年1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的批复>的通知》,要求加强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为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39条提出: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继续做好贫困地区‚两基‛评估验收工作,保证验收质量;对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建立巩固提高工作的复查和督查制度。积极开展对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教育督导工作的保障作用,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教育督导制度恢复重建以来,各地十分重视教育督导法规建设。自1995年12月26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督导条例》后,1998年7月14日厦门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也通过了《厦门市教育督导条例》,随着1998年12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教育督导规定》后,相继湖南省、辽宁、上海、陕西、重庆、新疆、天津、内蒙古、山东、湖北、广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云南、青海、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出台了《教育督导规定》。特别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8月25日经批准了《青岛市教育督导条例》后,于2001年12月7日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
三、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
自1986年以来,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教育督导机构,网络逐步建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室)。98.5%的地(市)级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其中91.1%是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全国共有2716个县建立督导室,其中人民政府称谓的占82.7%。
各地十分重视督导队伍建设。西藏、广西、辽宁等省、自治区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和副主席兼任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或总督学。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重庆、贵州、陕西、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主任、副主任或正、副厅级领导兼任教育督导室主任或总督学,同时设若干名主任督学、副主任督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6个计划单列市教育督导室主任均为正、副厅级领导。全国共有专(兼)职教育督导人员46245人,其中专职督导人员19984人(含专职督学9033人),兼职督学26261人(含教育部聘请的总督学顾问、国家督学及各级督导机构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聘请的特约教育督导员5116人)。
为加强国家一级督学队伍建设,1991年12月,国家教委制订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督学聘任暂行办法》。至今已聘任了七届302位国家督学,现任第七届国家督学99人,其中含省部级总督学顾问5人,民主党派特约教育督导员4 人。
为提高督学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自1987年以来,国家教委委托华北、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举办全国地市以上督导人员岗前培训班;各省也负责开展对县区督学的培训工作,各级督学基本上接受了一次以上培训。
四、积极开展教育督导实践
1.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进行检查。
1986年和1988年,配合全国人大先后在江苏、湖南、四川、浙江、黑龙江、甘肃六省检查《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
1991至1992年,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情况进行检查。
1996年根据全国人大对《教育法》进行检查的决定,对部分省进行了执法检查。2.对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开展‚五项督导检查‛(即‚五查‛)及‚五查‛复查。1989年初,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教委牵头,有关部委参加,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进行五项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的重点是各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教育经费增长政策和教师经济待遇的落实;校舍中危房改造;制止中小学生流失;纠正乱收费等情况。简称‚五查‛。1990年开展了对以中小学德育工作为重点的‚五查‛复查。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了对6个省(直辖市)的抽查。
3.开展‚两项督导检查‛。
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中小学教育工作两项督导检查的通知》,督导检查的重点是各地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关法规、文件的落实情况和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10月组织国家督学对北京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关法规、文件情况和部分城市落实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
4.开展‚两基‛评估验收工作。
1993年国家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决定建立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市、区)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进行评估验收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实施‚两基‛工作规划,开始在经济条件,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评估验收工作。教育部(国家教委)于1994年开始对全国各省‚两基‛评估验收的工作进行抽查。截止2004年底,在全国2860个县(市、区)中,有2576个县(市、区)实现‚两基‛,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90.1%。西部1077个县(市、区)中,有831个实现‚两基‛,占西部县(市、区)总数的77.2%。此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团(场)及有关省辖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共有199个实现‚两基‛。全国实现‚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3.6%。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浙江、辽宁、吉林、福建、河北、山东、海南等12个省所辖的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两基‛。
5.开展对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
为使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下发了《关于实施<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试点的意见》和《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1997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下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目前,各省级教育督导部门都已建立了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并不断完善。
6.为了贯彻1994年全教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究解决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委托原国家教委合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基础教育‚五项内容‛的督导检查。即:查中小学德育工作薄弱局面改变情况;查教育经费增长政策和教师经济待遇改善的落实情况;查校舍中危房的履行情况;查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制止情况;查乱收费现象的纠正情况。
7.开展了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在全国推广湖南省汨罗市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组织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由国家、省分别确定了实施素质教育实验联系县,推广经验。
8.建立了‚两基‛复查制度。促进了各地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提高‚两基‛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县(市、区),教育强乡(镇)、县(市、区),县级教育发展水平评估等评估机制,推动政府行为和学校管理全面到位。
9.一些地方对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开展了督导检查。北京市由人民政府授权开展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督导评估。
近年来,国家教育督导团和地方对中等和中等以下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开展了督导检查。10.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
2004年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内容、工作原则、程序及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此项工作的责任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第五篇:教育督导整改报告
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教育督导评估
整 改 计 划
根据我校《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校《学校督导评估体系与自评得分》中的不足,我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反思、自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制定出了初步地整改计划,并经过校委会讨论,提交全体教师会通过,最终形成如下整改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条件与环境建设方面:要启动项目工程,以尽快解决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相关设施设备(a1b3、c4),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需要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为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学科搭配不合理,部分学科没有专业课任教师。由于新教师多,教师变动频繁,教师自身素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a1b5、c7)。理论学习不够深化,尤其是新课程的理念不够深入,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够扎实。个别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好课率还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有僵化的形式主义倾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学上浮躁不实;部分学科教学质量滞后,学生满意率不高;教师队伍还不平衡,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稳定教师队伍,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3、校本教研,资源挖掘(a5b23、c47)善待加强。我校担负着上泉片教育研究、实验任务。因此学校要应进一步加大教研力度,规范校本教研的研究与管理,并以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引领校本教研工作的健康、深入开展。
4、树立质量立校意识方面(a4b16、c37):学校课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群的明显优势,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战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质量立校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认真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确保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5、特色学校建设初见成效,但工作力度还需加大,需要出更大成绩。学校可连续以特色学校建设为契机,丰富文化内涵,努力提升办学品味,争创一流学校。
二、整改计划
(一)成立整改领导小组
为切实做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问题整改工作,加强组织、指导和督查力度,保证督导评估整改质量,我校成立了“教育督导评估”组织机构,安排如下:
组 长:陈 泰
副组长:张泽庆 唐伟科
成 员:赵 宏 孙志忠 郭长有 张文德 巴鹏基
(二)靠实职责
组长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上泉九年制学校发展规划和各学发展目标,分解评估指标,明确分工与职责,落实工作进程;
副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导并监测指标达成进程;检查各学发展目标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做好校本评估的结果运用工作;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作好校本评估的制度保障工作。
成员主要职责是:紧扣相应的专项评估指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作好校本评估专项指标的基础性工作;多渠道收集每阶段相关信息,对自评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时归档;认真作好每项校本评估记录,分析每项指标的达成情况,撰写专项自评报告。
(三)细化问题
学校领导教师一致表示:提出的问题及建议难得、可贵,是对我校今后工作的鞭策与指导。当评估结束后,校长陈泰立即召开校委会班子成员,认真研究。首先,成立了校长陈泰任组长,副校长张泽庆和教导主任唐伟科任副组长,赵宏、孙志忠、郭长有、张文德和巴鹏基任成员的整改领导小组。其次,由教导主任唐伟科制定整改措施,由副校长张泽庆负责具体落实。
整改措施为:
陈泰主抓问题1的整改工作;
张泽庆抓问题2的整改工作;
唐伟科、赵宏主抓问题3的整改工作;
张文德、巴鹏基主抓问题4的整改工作;
孙志忠、郭长有主抓问题5的整改工作。
(四)奖罚分明,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的主要领导为本次教育督导问题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凡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具体、责任不到位等影响工作大局的负责人要问责和追究。对在此次教育督导评估问题整改中表现突出、自查整改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整改期限
以上存在的问题,整改期限为15天。限期完成,届时验收。
总之,经过这次督导评估自评,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整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将按照整改计划的安排,认真进行整改,努力完善我校各项工作,同时我们也有信心在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力争向上级领导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
二o一一年三月
张义镇上泉九年制学校教育督导评估
整 改 报 告
根据我校制定的《教育督导评估整改计划》,经学校领导、校委会认真研究,制定整改计划,分解整改任务,落实整改工作,通过努力,确保证各项指标达标。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学生数为522人(其中住宿学生195名),共13个教学班。
2、教师基本情况。学校现有教师37名。专任教师中学一级教师4名,中学二级教师27名,中学三级教师4名,未聘教师2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
3、办学条件。学校校园面积为20988平方米;建筑面积3921平方米;建有物理、生化实验室、现代远程教育教室(计算机室、多媒体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拥有微机45台,图书室藏书总量8158册,生均16册。
学校环境优雅,整洁卫生,教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育人环境浓烈,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自评结论
经过学校自评,我校教育督导评估自评得分949分。
三、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计划
1、条件与环境建设方面:要启动项目工程,以尽快解决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相关设施设备(a1b3、c4),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需要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为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学科搭配不合理,部分学科没有专业课任教师。由于新教师多,教师变动频繁,教师自身素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a1b5、c7)。理论学习不够深化,尤其是新课程的理念不够深入,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够扎实。个别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好课率还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有僵化的形式主义倾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学上浮躁不实;部分学科教学质量滞后,学生满意率不高;教师队伍还不平衡,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稳定教师队伍,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3、校本教研,资源挖掘(a5b23、c47)善待加强。我校担负着上泉片教育研究、实验任务。因此学校要应进一步加大教研力度,规范校本教研的研究与管理,并以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引领校本教研工作的健康、深入开展。
4、树立质量立校意识方面(a4b16、c37):学校课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群的明显优势,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战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质量立校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认真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确保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5、特色学校建设初见成效,但工作力度还需加大,需要出更大成绩。学校可连续以特色学校建设为契机,丰富文化内涵,努力提升办学品味,争创一流学校。
四、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
1、落实措施
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致表示:《教育督导评估整改计划》提出的问题及建议难得、可贵,是对我校今后工作的鞭策与指导。校长陈泰及时召开校委会班子成员,认真研究。首先,成立了校长陈泰任组长,副校长张泽庆和教导主任唐伟科任副组长,赵宏、孙志忠、郭长有、张文德和巴鹏基任成员的整改领导小组。其次,由教导主任唐伟科制定整改计划,由副校长张泽庆负责具体落实。
整改措施为:
陈泰主抓问题1的整改工作;
张泽庆抓问题2的整改工作;
唐伟科、赵宏主抓问题3的整改工作;
张文德、巴鹏基主抓问题4的整改工作;
孙志忠、郭长有主抓问题5的整改工作。
以上工作都限期完成,届时验收。
2、工作得力、成效显著
问题1:已初步得到了落实解决,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的意向报告已报送区教育局,预计年内可落实到位;教师办公设备改善申请报告已递交区教育局等待审批,预计五一前将落实到位。
问题2:确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认真学习新篇二:2014.3教育督导整改报告[1] 泗店镇中心小学教育督导评估
整 改 工 作 总 结 根据我校《2013年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宁阳县督导存在问题整改反馈意见》,我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反思、自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并经过校委会讨论,提交全体教师会通过,最终形成如下整改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学生养成教育需要加强。个别班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写字的姿势不规范,影响了学生的视力。
2、办学条件需要改善。学校运动场直跑道不足100米,影响了学生运动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健康。
二、整改计划
(一)成立整改领导小组 为切实做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问题整改工作,加强组织、指导和督查力度,保证督导评估整改质量,我校成立了“教育督导评估整改”组织机构,安排如下:
组 长:刘方坤
副组长:翟文剑
成 员:李培东 薛爱丽 王将 尚永强 任庆奎
(二)靠实职责
组长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各学发展目标,分解评估指标,明确分工与职责,落实工作进程;
副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导并监测指标达成进程;检查各学发展目标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做好校本评估的结果运用工作;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作好校本评估的制度保障工作。
成员主要职责是:紧扣相应的专项评估指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作好校本评估专项指标的基础性工作;多渠道收集每阶段相关信息,对自评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时归档;认真作好每项校本评估记录,分析每项指标的达成情况,撰写专项自评报告。
(三)细化问题
学校领导教师一致表示:提出的问题及建议难得、可贵,是对我校今后工作的鞭策与指导。当评估结束后,校长刘方坤即召开校委会班子成员,认真研究。首先,成立了整改领导小组。其次,制定整改措施,由副校长翟文剑负责具体落实。
(四)奖罚分明,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的主要领导为本次教育督导问题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凡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具体、责任不到位等影响工作大局的负责人要问责和追究。对在此次教育督导评估问题整改中表现突出、自查整改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整改期限
以上存在的问题,整改期限为一月。限期完成,届时验收。
总之,经过这次督导评估自评,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整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将按照整改计划的安排,认真进行整改,努力完善我校各项工作,同时我们也有信心在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力争向上级领导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
问题1:泗店镇中心小学新教学楼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资金着手修建300米的操场,大约暑假后100米的直跑道就能使用。问题2: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制定考评规则,组织日常检查,量化积分,通过考评班级,奖励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五、今后的设想
我校的各项工作距我校的办学目标,各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办学工作中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2、加大投入,增添设施,确保硬件设施达标。
3、培训教师,提高技能,提升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上整改报告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泗店镇中心小学
二o一四年三月篇三:督导整改报告
督导整改报告 针对县教育局、政府督导室2008年10月份对我校的专项督导评估反馈意见,学校积极进行整改,现作整改报告如下:
一、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加大了对教学仪器、图书方面的投入,新购置教学仪器、图书价值2万余元,图书室面向教师、学生开放,提高了图书利用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学校改造教师宿舍13间,解决了教师住房难问题,准备近期更换部分办公桌椅。
学校加强了对门卫工作的管理,强化了门卫工作的重要职责,上课期间及时关闭大门,对进出学校的人、车进行登记,解决了进出学校随意性问题,有效地维护了学校声誉和形象。
二、制度建设 学校安全
1、重新修订学校制度,增加了符合当前县域实际的内容,装订规范,把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之一,并将纳入教师考核方案之中。学校安全方面:学校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加强了安全备课,规范、及时的备课,使安全课堂更为精彩,安全课教师,安全作业及时批改,全批全改,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改正,绝不留下隐患。
学校安全检查建规立制,对检查时间、内容、人员作了详细的说明及要求,对于发现的问题,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马上整改。
改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对于食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加强食堂防鼠、防蚊工作,确保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有序,食物食用安全。
及时修缮学校办公楼、教学楼、雨水管,对于缺失、损坏的雨水管立即更换,并层层承包,责任到班级,让每一名教师、学生成为学校财物的保护者。
三、德育工作
落实德育计划,认真整理资料,政教处把我们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整理入档,努力完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不断扩充实际内容。
我校开学初,在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全校各年级进行学习、卫生、文明礼仪、安全、诚信、感恩六大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师中开展了“二中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主题教育,教师们献计献策,共谋学校发展之路,激发了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鼓足了干劲,我校各项工作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四、教学管理
努力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增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节数,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节,使其符合上级节数要求,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工作
1、切实推进有效课堂达标活动开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县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逐项落实在行动上,执行上,教务处重点抓住教师的学案制作,不间断地对教师上课过程进行指导、规范,立足学生,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环节,形成了教务引领,教师监督,同科互助的喜人局面,将会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教务处组织各教研组对新课标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重点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价值三个方面努力去践行,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分析和研究,不断运用所学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3、学校组织教师去新湖中学、兖州一中等地学习和培训,获取新信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选派教师参加县市优质课评选及听课活动,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能力的进步与提高。
六、校园文化 环境卫生
1、更换了教室内张贴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特色。
2、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图书室,各班认真落实借阅图书管理制度,借书还书制度化,规范化。
3、加强师德修养,结合县教育局开展的教育行风建设,在教师中展开大讨论,不断加强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努力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篇四: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整改报告1111 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整改报告
索河办惠厂小学
2011年11月25日
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整改报告 2011年9月29日至2011年9月30日,荥阳市小学督导评估组于依据《郑州市督导评估方案实施细则(试行)》所规定的标准,采用听、看、查、访、谈、评的方法,对我校进行了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在反馈会上,评估组对我校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主要成绩与经验表现在:
一、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学校管理日益规范。
二、以环境育人、创人文校园。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评估组领导不仅为我校指出了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为我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料管理。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持续提升。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四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五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根据荥阳市教育督导意见书和《郑州市督导评估方案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我校迅速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会上根据评估组提出的问题,要求所有参会人员会后深入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通过了恵厂小学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整改计划。整改由校长督促,分管领导牵头,以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为责任主体展开。各处室对照问题限期整改,对于在短时期内能过整改的坚决整改,对远期的或需要上级支持的制定出整改时间表,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自查自纠的长效机制。具体整改计划是:
一、成立整改领导小组
为切实做好我校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问题整改工作,加强组织、指导 和督查力度,保证整改质量,我校成立了“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整改领导小组”,安排如下:
组 长:王改菊
副组长:侯拥军
成 员:李 楠 吴永新 赵华玲
二、整改分工
王改菊负责整改全面工作。
侯拥军负责检查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a3部分学校发展的整改工作。吴永新负责a1部分素质教育的整改工作。
李楠负责a2部分学生发展的整改工作。
李粉灵负责a4队伍建设的整改工作。
赵华玲负责a5部分教学设施的整改工作。
三、明确职责 组长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郑州市督导评估方案实施细则(试行)》所规定的标准以及学校各块分工,分解评估指标,明确分工与职责,落实工作进程。
副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导并检测指标达成进程;检查各项指标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做好校本评估的结果运用工作;针对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做好校本评估的制度保障工作。
成员的主要职责是:紧扣相应的指标体系,结合学校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各项指标的基础性工作;多渠道收集每阶段相关信息,对自评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时归档。
四、具体整改内容
问题一:
加强档案管理,部分档案资料不够规范,目录不完整,缺乏过程性内容,对指标体系的支撑力度不够。
措施:
把常规工作与各种迎检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迎检时不加班、不突击。在常规工作中,做到活动有方案、过程有记录及图像资料、活动结束有总结。
问题二: 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精细学校管理,把各项迎检工作与常规工作整合起来,通过各种迎检活动促进学校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展示学校品牌,实现办学水平的再提升。
措施:
一、理清思路,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持续提升。
深入挖掘办学理念的内涵,制定落实办学理念的策略,围绕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办学思想,并使办学思想深入人心。我校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完成,首先组织全体教职工讨论,我们的学校应该办成怎样?收集教职工意见后形成讨论稿;然后咨询专家,确定办学理念和落实的策略;最后组织宣传活动,让学校的每一个成员熟知并形成内驱力。
二:深入解读“做最好的自己”这一办学理念,针对领导、教师、学生不同群体提出不同要求,使“做最好的自己”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最高境界。
四、开发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加大投入,以特色教育为主题,打造墙面文化,使每一面墙都能体现学校特色。校园建筑设计立足于紧凑合理的总平面功能,布局、简洁、活泼的建筑形象和丰富的绿化设计。认真搞好绿化,使配置的树木与花草构成一副优美的风景画。使学校的主建筑及各种场所、各类设施,尽量体现自然美与传统美的结合,清新优美。让人一进校园就能产生清爽、亲切和无限愉悦、恬美的感受。
创设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与教育计划紧密结合的教育走廊和橱窗,教育走廊内陈列新闻时事、手抄报、优秀活动成果展等栏目,开阔学生视野,发展求知欲望。校内橱窗宣传师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学校的重要消息等,充分发挥“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功能。言简意深教育标语布置在墙壁上,既烘托育人环境的气氛,又改观校园整体布局。同时注重师生学习、办公室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办公环境要求做到“静、敬、净”,办公环境要求做到“专、思、主”。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布置设计,创设出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五、进一步深化英语特色建设,对学生和教师制定出具体详尽的目标要求和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英语口语教育,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课堂突出口语训练,老师加强自身修养,力争三年内能达到用英语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课外班级和学校定期组织活动,创造条件走出去。问题三: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学校目前虽然有一系列的制度,但内容不够全面,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够强。措施:
一、完善制度,装订成册。我校将在一年内对现有的方案、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