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第二学期地理备课计划
2009-2010学年高二地理第二学期集体备课计划
(备课组成员:李翠芳寇相婷)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发挥备课组的整体优势,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统领教学全局,向课堂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真正体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战略思想,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实现地理教学的最优化。
二.工作目标:
1.以教材和课程标准为基本,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要求。
2.课堂教学实现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 提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科研及整体素质,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进行实施。
2.保证集体备课时间,加强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采取“集体提高式”和“个案辅导式”相结合的方式。
四.各单元教案撰写人员分配
李翠芳:第六单元、第七单元
寇相婷:第五单元、第八单元
高一地理备课组2010年3月
第二篇:高一地理备课计划
高一地理备课组教学案编写计划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陈尚鹏1.2 人口迁移陈尚鹏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陈尚鹏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2.2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2.3 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3.2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4.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4.2 交通运输布局4.3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潘伟 潘伟 潘伟 陈尚鹏 潘伟 潘伟 潘伟 陈尚鹏
第三篇: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编写时间:2012-9-21编写审核
【课标要求】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应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应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
5、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6、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及成因分析,并学会判读、绘制风向。
7、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学会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8、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能够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提高利用地图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及成因的的能力。
9、利用气温、降水资料,学会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0、阅读水循环示意图,描述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且结合实际说出水循环对人类及地理环境的地理意义。
11、联系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学会运用有关图表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13、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14、通过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明确影响气候的因素。
15、阅读气候类型图,说明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内容以地球的圈层结构图为大背景,首先在卷首语中以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示意图,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然后按照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顺序,设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节内容,并把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部分知识渗透于各节之中。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材从岩石圈开始,讲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等知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教材介绍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单元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材阐述了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及其地理意义,解释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4、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5、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7、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8、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法】
绘制示意图法、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观察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较多,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的运动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环节又比较复杂,加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运用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等手段将抽象变得直观。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所学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⑶要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图、绘图,并学会图文转换。⑷注意对教材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把握,找出其中的关键连接点,重点掌握。
【课时安排】
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4课时第三节2课时单元活动2课时
第四篇: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高一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二、教材分析
高一第二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必修二教学内容的学习,学习任务重。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必修3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表述是“以„„为例,分析„„,了解„„”,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采用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因此,必修3教学的核心在于借助精选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剖案例,最终要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
1、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
2、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
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4、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5、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6、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7、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2014年2月25日
第五篇: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计划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计划
谭慧才仁高娃
2014.06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在教研组的指导下,备课组利用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探索出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教学,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打好基础,充分做好应考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集体备课内容
备课内容为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
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是要阐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案例形式,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3教学建议:
(1)、本章的引入可复习必修2的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教学中要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因此不必过分集中深入分析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教学中可适当利用全球生态破坏、我国生态破坏分布图,进行类比分析,同时重视区域内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分析。
三、工作目标与具体措施
1、目标(1)、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知识与能力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强化能力的培养。
1、要认真学习新的课改理念,用新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形成共识,行动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统一目标。
2、措施
(1)、集体备课二周一次,做到“四定”(定时间、地点、内容、负责人)且三次备课(组员自备、集体备课、教后备课)。
(2)、做好自编练习和质量分析、做好资料和题目精选,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减负”。
(3)、链接高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对学生解题和答题能力及修养进行培养,为高三应考做准备。
(4)、进行课外辅导,以提高文综兴趣;搞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上好随堂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6)、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倡导创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