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本文阐述了本校体育教研组在实施四步循环式教研活动(谋主题——谋教案——谋课堂——谋发展)方式上所作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提升、感悟、创新、总结、完善的过程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下学会探究,在反思、重构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在互动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它为教师们提供了就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唤醒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课程教研活动主题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
一.构建新型教研活动模式的源起
1.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新举措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师们也在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研组作为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讨组织在培养和发展教师学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们体育教师,面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需要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个人困境,提升教学质量。为了要改掉以前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状态,创建以“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核心理念的新型体育课。我们教研组与教务处商量决定开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在年级内打破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项教学的模式。
2.引发的思考
在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吃不下的情况;对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基本步伐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一心只想着多点时间学习瑜伽、街舞等新兴项目,忽视了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专业配备不全,课程资源不足。新兴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进入学校体育,作为学生们的课堂内容,然而学校体育教师中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专业教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课程的开设。体育课程内容的广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课程改革都高。因此,实施课堂
教学时不管新老教师都觉得困难较大,甚至一下子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一些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一套传统教学方法与所拥有的较单调且陈旧的专业技术,要改掉并且去适应新模式显得更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最直接有效且最容易操作的恐怕非教研活动莫属了,通过教研活动来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校“平实教研活动”的氛围影响
学校教科室为了培养新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把“平实教研活动”作为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当成学校的师训工程来抓,积极组织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指导教师,并以“三研”(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研究课堂)博客群为载体,给教师提供一个进一步学习交流的平台。因此,对于我们体育教研组来讲,如何接受挑战、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积极为每位体育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的构建
以教研组长为领头羊,创设迫切且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主题,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是我们教研组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的基本模式是:谋主题→谋教案→谋课堂→谋发展→第二次谋教案→第二次课堂→„„
(一)第一步:谋主题——确定主题是方向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程在内容上注入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方法上突出了实效性,并强调科学锻炼、终身体育。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比以往的要求来得高。对于过去仅仅是单一专业(或田径或篮球或排球)的教师来说,难度确实很大。面对种种象乱麻一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哪个问题、如何解决就成为关键所在。我们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集体讨论,抓重点、抓首要,从乱麻中抽出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每次的活动主题。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集中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其优势就发挥出来了,要找出关键所在自然不成问题啊。
例如本学期,根据教学现状与要求,确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为: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并且先后确定过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活动的重点主题:课间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撰写体育类论文;第三套广播体操《放飞理想》的教学困难与解决方法;广播操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智
慧的求得----请老师们介绍一次扑捉教学智慧(灵感、意外)的过程;体育教学常规的讨论;体训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开放周公开课的评价等等。
(二)第二步:谋教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是起点
体育课有其特殊性,因为涉及到不同的专项与教学内容,所以它必须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集体备课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每次在提出问题之后都是先进行个人思考与备课,结合自身所授专项内容寻求解决之道。并以“三研”博客群为平台,将自身所想以博文的形式发布在博客群上,而组内其他成员在博客群上发表个人意见与建议,备课教师就结合大家的意见完善所备的课,从而达到集体备课的效果。同时,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第三步:谋课堂——上课、听课是动力
迫使教师们不断上进的一个动力就是听课。只要有老师要参与听课,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比平时准备得更充分些。因此,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上课能力,也为了相互取经,每学期开学初我们教研组在安排计划时,就给教师们下达听课指标,要求多听课,尽量有空,就去听。当然听课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同事之间的互听(这种方式最值得提倡,因为灵活自由,效果好);有教研组每学期专门组织的听课活动,包括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评比课、探索研究课等等;除了整个教研组组织的听课活动,更有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常规性的集体听课活动。但由于我们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课务安排都比较集中,所以要经常性在上课的时间段去听课显得不切实践。为此除了学校、年级组集体安排的听课外,我们采取了另一种听课模式:就是在大家都比较空的时间段里面,由听课对象授课,其余教师既作为听课者又作为该教师的授课对象。这种形式的听课,既让我们能从听课者的角度去观察授课教师的优缺点,又能让我们以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与体会,更能发现问题所在。由金海卫老师执教的第三套广播操课;由傅建峰老师执教的篮球提高班课;由袁华杰老师执教的乒乓球课;还有韩红英老师执教的排球课,等等一系列的课我们都认真的上课、听课,感受到了每位教师的长处,也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
(四)第四步:谋发展——研讨、反思是收获
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谋发展”,这一环节的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是关系到这一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只是走走场,流于形式,或者夸夸其谈,没有实质性的问题解决,那么这样的教研活动还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
式化活动,无法解决教师们的教学问题,更不能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能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能自觉地以自己或别人的实践过程(包括备课、上课、听课等)为思考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反思,并对其实践过程中作出的决策和具体行动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研讨,继而以此为基础作出进一步的策略和再实践。事实证明,我们在研讨反思中常常气氛热烈,争论剧烈,每个老师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反思带来的效果。例如我们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就《放飞理想》这套操的教学,分四块内容进行研究讨论:《放飞理想》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放飞理想》的口令教学;《放飞理想》的重难点;《放飞理想》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等。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发言,气氛相当热烈,让前来指导的学校教科室领导刘理平老师也是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又如另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讨论了“如何管理体育特长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迟到、打架、吃饭等系列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都被提及,却一直在被忽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每位教师有各自的做法,训练学生有各自的特点,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实质性的解决这些现象,致使班主任和管理领导意见颇大。经过讨论,结合每位教师训练中的做法,取长补短,形成了一套初步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训练中有了较为严密的纪律,得不到钻空子的机会。
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还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在教学后反思,更要在教学前(上课前)、教学中(上课时)反思;不但要反思自己,也要反思别人;要课课反思,周周反思,月月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课前的预测和分析能力,课中的调控和应变能力,以便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一学年来,我们组的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活动,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科研的能力。每次进行研讨反思后,我们都会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在学校的“三研”博客群中,每位组员之间也都会在每个组员的博文后发表自己看法,这样的深层反思让我们的能力提升的尤为快速。我们的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这样只会让我们固步自封,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感受不到新鲜的教学理念。而我们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断提升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请别的学科的资深教师为我们讲解如何提高科研能力,也请别的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合作教研活动,提升各自的专业能力;不仅仅只在课堂中去发现问
题,也走到大自然中去挖掘科研的灵感。先后有十中、党弯初中等学校的体育老师来我校进行交流与研讨。为了点燃组员们的科研热情,我们组织了全体组员带着问题去鲍家坞的挖笋之行,让每位组员在挖笋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如何科研,发现了很多挖笋与写论文的异曲同工之处:“发现笋”与“提出问题”、挖笋的技巧与写论文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道理。
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研模式,它需要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多次循环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提升、感悟、创新、总结、完善的过程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从而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下学会探究,在反思、重构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在互动中感悟教育的真谛。
三.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唤醒了年轻教师的问题意识。每次教研活动组内教师总会围绕主题充分准备,积极发言,会后在“三研”博客群上发表教研活动感想,改变了以往有主持人传达学校一些精神或工作布置的形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促使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思考。平时每位教师都积极在“三研”博客群上发表自创博文,人均发表博文为3篇,居全校前列,多次受到校教科室领导的表扬。
2.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通过四步循环式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资料,今年每个年轻教师都开始动笔,撰写课题,其中有一项课题区级立项,多项课题校级立项,受到校领导的好评。
3.制定了体育特长生管理办法。对体育特长生训练、管理起到较好的约束作用,改变了体育特长生在学校的不良形象。
4.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体育组特色的体育教学常规,严格教师言行,提升课堂品质。
(二)反思
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要让这种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必须加强教研组成员的思想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家知道,如果教研组内各成员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或彼此孤立,互不合作,那么这样的教研组将形同虚设,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甚至是正常的教研活动氛围,更不用说强化反思性实践了。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间结成“学习共同体”,并通过教研组群
体间的合作、交流、对话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每一个教师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有效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实现价值目标的载体时,则在教研活动中强化反思性实践也就水到渠成了。
体育教研组创设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就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唤醒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我们相信,随着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逐渐发展,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将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期望通过教师的主动反思和实践,主动构建和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借助集体的智慧解决更多的个人困境,使教研组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 主编:杨九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2、《现代教育新论》主编:童富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第二篇:学习材料--主题式教研活动
主题式教研活动
北市区百楼中心校 李晖
材料一: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流程
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流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实践,第三步反思。这项活动是否有效,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主题的确定贯彻“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是整项活动的纽带。第二步实践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是结合主题进行理论学习,第二环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第三环是围绕主题对课堂实践进行点评。第二步是整项活动的灵魂,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第三步就是对主题确定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个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材料二:“主题式教研活动”教研模式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一项离不开课程文化。开展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教研模式为:
1、教研组根据期初制定的计划和研究课题,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并落实教学内容;
2、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备好该教学内容的课;
3、交流备课,每人特别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并落实研究的主题;
4、完成体现集体智慧(在落实研究主题下的)的新教案,推荐上课教师;
5、上课。组内听课教师分工关注教学过程中关于研究主题的体现;
6、上课教师围绕主题谈教学体会及反思,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题谈课堂。
7、形成关于本主题的共识及非共识的意见(组长形成书面材料);
8、教师将研究主题与自己日常教学结合,反思得失,以叙事的方式写出小文章。
9、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材料三:有效教研活动的特征 教研活动:是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种学习与交流,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
(一)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
任何一次教研活动,其实都有一个背景。我们能否把握住背景中本质的一面(包括客观形势与自身特点的分析),从而明确本次教研活动的意图、目标与主题,是教研活动策划的要点。不同人群所关心的话题是不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同时要反映对不同人群需求差异的把握。
(二)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教研活动应该设置让参与者感到值得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提供参与者及时交流的机会。可参与性不仅仅体现在任务设置上,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会影响参与性,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与者都有相应的要求。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针对性与可参与性都是教研活动是否有“建设性”的重要基础。如果,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那么“蹬阶”就是活动后能否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
(四)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几次活动之间的工作过程能否亦是持续研究的一部分,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对某一主题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五)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度、驻留度与利用度上。
(六)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我们的目标并不在深奥的理论研究,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指导教学实践的朴素道理。教研活动是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材料四:有效的研究方式
一旦研究活动的主题(或形式)确定后,教研活动所采取的方式(研究的过程行为)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及相关的研究方式有:
1、以更新观念为目的专题理论学习和研讨。
专题拟定后要提前布置,具体的活动方式为“先进行分散学习,后进行集中研讨”,重点应将自己的困惑和收获进行交流和探讨,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目的。这种活动适合学科的任何一种教研组织形式的开展,但活动的频率不宜过高,因此选好共同关心的专题很重要。
2、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的专题研讨。
当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而此问题又带有共性时,就应该针对此问题拟定研究方案采取系统的研究方法。其通常的做法是“确定专题→制定方案→行动研究→行为反思→行为跟进”,必要时“行动研究→行为反思→行为跟进”要重复、深入的进行。这种研究除群体要参入外,学科骨干应起引领作用,有条件的尽可能聘请相关的专家指导,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如果提炼出的问题属学科共性则以教研组的形式进行研讨较好,如果是某一年级特有的问题,则可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研讨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研讨中,每个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而不是少数人干,多数人看。
3、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的教材教法研讨。
教材教法研讨应是一个很原始的话题,但如何与课改的理念融合,同时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方式是“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其主要的研究过程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1)备课组“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的活动开展。
预设性研讨是指以教学周为单位,本周对下一周的主要(或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其流程为:个体解读→集体交流→形成共识→个性设计。即活动前个体必须对研讨的内容进行解读,然后带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参与集体交流,交流后由活动策划人提炼出共识,活动结束后由个体依据共识、融入个性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反思性研讨是指对上一周经过预设性研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后,出现了那些和预设性研讨相比的“意外”,并对这些“意外”进行归因分析,接着再对下一周的主要(或重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性研讨。每周按这种方式重复的滚动推进。这种研讨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综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张扬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如果是对具体的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时,在预测性研讨和反思性研讨的中间环节,也可进行“同课研究”,形成“课前预设性研讨,课中比较性研讨,课后反思性研讨”的完整体系。(2)教研组“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的活动开展。
教研组开展“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的活动,相比以备课组的形式开展,对教师个体的要求会更高,因为教师必须跨年级钻研教材教法。活动的基本程序与上面是相同的,区别在于①研究的内容覆盖每个年级的主要内容(在教研计划中要作具体的安排);②研究那个年级的内容就有哪个年级的教师在研究共识的基础上编写教学设计并上研讨课;③听课者和授课者一起进行反思性研究;④不一定每周进行。由于规模不大的学校大量存在,而教材教法的研讨又非常必需,因此,这种方式的推行和完善应引起策划者和参与者的高度重视。
4、以促进观点和经验动态交流的教学沙龙。
教师之间能否就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体现一个学校学习氛围的重要指标。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①策划者必须去收集教师们共性的问题;②主题可以很集中,也可相对松散。③参加沙龙的教师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问题的反思与解决进行交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视人员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主发言交流的人数。交流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结合教学实际的观点和经验的动态交流”。
5、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的网络教研。
如果说其他教研活动的形式是以学校为阵地进行的群体同步研讨活动,那么,网络教研则是拓展了教研时空更张扬教师个性的异步现代教研形式。如:专业的实名教研论坛、博客、远程培训、虚拟研究室、主题学习网站等。这种研讨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时间自由、交流话题广泛、交流面宽阔”。
6、其他形式的教研活动。
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共享为目的的资源建设的研讨。这种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团队合作、共同建设的过程又是教师研究提高的锻炼过程”。
以竞赛的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活动。这种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亲身体验、学而即用”。
当然,教研活动的形式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但我们更关注的是某一形式下具体的研究方式。因为任何一种形式都具有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而有效的研究方式则是实现教研活动价值取向的关键。在研究方式的掌控方面,基本原则是“针对教师的需求,设计教师的活动,营造研讨的氛围,关注行为的跟进”。
材料五:主题式教研活动框架 主题式教研活动
[做什么] 主题:„„ [怎么做]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文章,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习后写出体会文章,以备下一次活动交流。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
各位教师集中交流自己学习后的认识及体会,并提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讨论。第三阶段:课堂实践探索
在理论学习、体会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探索。
1、确定老师开出公开课供大家研究探讨。
2、要求其他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中策略运用的成功之处或失败的原因,形成教学案例。
第四阶段:研讨交流、同伴互助
1、上课老师进行说课,谈自己的课前设计(如何运用?为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及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失败原因、今后行动的方向)。
2、其余老师评课。要求说出至少
一、两点值得学习的地方,也要指出至少
一、两点值得商榷之处,并结合前一阶段的课堂实践,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第五阶段:总结、反思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他人的经验或教训,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和改进。要求每位老师写出一篇成功或失败的教学案例或论文。附件:教研活动的反思:
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取得的最明显的效应就是赢得老师们的热情参与。在活动过程中,一线教师敢于运用新课标的要求去审视富于灵性的教与学行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表述各自真实感受,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新活动,老师们真切地流露出“我们期盼的就是这样真实、实惠的教研活动”的心声。每当老师们就某一问题说“我这样认为”、“我想那么尝试”时,我想: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了教研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成了教师的一种行为自觉!从这一点上说,活动才是富有成效的。
现实中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最大不足有:一是部分教师没有真正进入角色,互动环节薄弱;二是教师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不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反应。分析原因有二:一是有的教师或许怕“出丑”,尤其是在校外教研人员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不能投入地、坦诚地碰撞;二是教师的理论储备较为匮乏,参与行为缺乏深度。
问题研讨:
1.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1)熟悉课标,分析教材,确立目标。(2)设计教学,明确重点,分层突破(3)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主动探究 2.课堂中的学生问题。(加强管理)3.教学手段的使用。(白板使用)
第三篇: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曾卉妍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绍兴311800)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都注重对区域的考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地理是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进行传统式教学,从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阐述,就会演变成“地理八股”的教学模式,机械单
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有悖于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区域“主题”定位于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通过“主题探究”力求能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区域“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面”的把握,总体上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把握。
一、“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的教学尝试 1.结合特色,确定主题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提炼一个特色鲜明又能耦合区域主干知识的主题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区域主题的确定可以从区域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特色入手,找出最具本质或最具特色的主要特征,确定主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特征的基础。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按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找出最具本质的主要特征,追寻出主导因素,由此提出切合本区域的主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加之山岭的阻隔,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大面积的荒漠土,河流流量小,多以内流河为主。由此可见,气候干旱是本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色,可以通过以“干旱”为主题,整合“高原盆地地形,荒漠草原景观”“草原山地牧场,绿洲灌溉农业”“防治土地沙化,加速生态建设”等区域主干知识,开展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学习。
另外,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区域的总体印象,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切入口,也可以成为教师确立区域主题的重要参考。例如,对于西亚,学生认知程度最高的区域印象就是“战火连绵”,若以“千年争端,今日焦点”为主题,通过探究“大国之争”“水源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等争端事件来开展对西亚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学习,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2.整合知识,探究主题
主题确立以后,如何围绕主题将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是“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
以西亚为例,确定“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西亚这一区域仍然是战火连绵,你觉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石油之争、水源之争、宗教之争、民族之争、大国之争等)
②自新航路开辟至现在的21世纪,大国为争夺这一地区明争暗斗几百年。读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③首先请结合所学知识猜想; “五海三洲”之地的西亚的降水情况,地表景观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然后请结合西亚降水分布图,简述西亚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再以以色列为例,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以色列的水科技,辩证分析缺水给以色列造成的影响。(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了解以色列独步全球的水科技,开阔学生的视野)
④解释西亚为什么“水比油贵”?总结西亚的石油分布特点。评价西亚的石油输出线路,谈一谈你的看法。(探究石油之争,了解决定西亚经济发展的石油资源的状况)
⑤结合历史知识,谈一谈西亚宗教冲突的原因。(探究宗教、民族之争,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特色)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在构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图表、文字材料,创设开放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点评”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课堂从原本单调单一的师生关系传递向师生互动、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的多重关系上传递。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3.类比差异,深化主题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判定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区域发展等。在“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与其特征相似的区域,通过认识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更加清晰,并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西亚和中亚的类比分析为例。
①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两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②找出共性个性。西亚与中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等特征上十分相似,但两者干旱的成因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③探究区域发展。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区域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区域发展的方向。
通过区域间的类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比较、归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应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1.提升主题魅力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主题。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设立主题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基于自然要素特征的主题相对枯燥,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强烈吸引。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与环境紧密融合,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由于其独特性而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润色加工主题,创造出更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干旱环境下地域文化的体现。笔者发现,教学时通过创设以“坎儿井”为情境的主题导入,不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给相对枯燥的“干旱”主题注入生机与活力,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更高。2.完善知识结构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在目标导向上,侧重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或区域问题研究方法)的引导,而不是以区域地理知识获取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问上注重引导性、思辨性,通过围绕主题的探究促进学生的思考,以“点”带“面”生成对区域的总体认识。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学习能力,符合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但在区域地理知识的获取上相对薄弱。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就相当于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如通过填充、填图等形式明确区域的位置、范围;课后整理,如通过绘制区域主干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为地理高考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
第四篇: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探索课堂教学新教法
促进义务教育新课改
﹙平顶山市第十二中学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我校在总结广大教师课改创新中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提出并推行具有学校特色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四步十六字教学法”,从优化教学过程入手,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合作状态和生成效果,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促使广大教师从课堂主演者向课堂导演者转变,广大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
一、“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内容
1、什么是“四步十六字教学法”? 第一步:明确目标
①、划分知识单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或课程内容)结合课标要求,按知识结构,知识类型分成单元,课时安排可以是一课或几课、一节或一周、两周。
②、设计学习目标。单元确定后,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有关资料,设定学习目标,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③、设计完成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师在明确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以后,就要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要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过程进行学习。第二步:自主探究 ﹙形成学习成果﹚
①、引导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前要提醒学生准备那些资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整理笔记、做好展示的准备。
②、展示探究。此时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分小组、或在整个班级,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学生的发言、争论、判定(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使知识内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完成理解教材,贯彻课标的任务,达到问题成果化的目的。第三步:相互检测
①、教师预先把学生分成A、B座或若干个学习小组。
②、当堂处理课后习题。在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后,教师指导A、B座或各小组的学生相互改错。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当堂讲评,对个性问题教师要进行各别辅导。
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每人设计出一道或几道试题。然后A、B座学生、或小组间进行相互交换并完成对方的试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改错完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应用知识。
第四步:把关验收
教师根据单元的目标要求设计一套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把关验收,并根据验收情况安排教学进度。
2、“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备课和课型 〈一〉、备课﹙教案﹚
〈1〉备知识:备课标、教材,能够居高临下统揽课标、教材,划分知识单元,确定教学课时;备本单元知识的结构、类型、地位;备相关知识,为本单元知识进行铺垫。
〈2〉备规律:备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备考点;通过归纳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备知识树;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形成《导学案》。〈3〉备方法:备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备控制课堂的方法〔学生展示形式:口答、笔写、对话、短剧等〕。〈4〉备学生:备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哪些问题让那些学生展示能够使知识深化,哪些问题让那些学生展示能够让课堂出彩,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5〉备点评:备点评语,备板书。〈6〉备亮点:备课堂高潮。教师点评要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口语的语音、语调、语速要适当,要富有激情,要重在出彩。
〈7〉备情感:教师根据知识类型、知识特点和学科特点结合的情感与价值观,备课堂设计。〈8〉备生成:一节课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教师也要有收获、有体会。要尽力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学生熟悉的事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二〉、课型
〈1〉预习课:让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成果,必要时要指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2〉展示课:实质就是课堂教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预先设计好的内容,通过点评、强调、归纳形成符合要求的学习成果。
〈3〉检测课: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试题、相互改错,也可以点评作业、点评试卷、进行单元测试等。
二、“四步十六字”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以集体备课为契机探讨《导学案》的编制
错开教师上课时间确保全员参加确定集体为集体备课时间,语、数、外大学科以年级学科为单位,小学科以整个学科为单位,在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导学案》。
在集体备课中,对备课组长、主备人、参备人等的职责都做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同时还严格集体备课的考核,在集体备课时,参备人不得缺席,有事请假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集体备课结束后,把最后的教案(电子版)上传学校教科室,由学校专家组分阶段进行集体“会诊”,每单元结束后,分学科进行集体交流、讨论,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最佳备课组评比活动及最佳备课教师评选活动,并将结果进行公示。
2、以导学案为切入点实施“四步十六字”教学法 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是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不同于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习笔记、作业和检测试题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教师的教案包括《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案》完成学习笔记、作业等。具体教学过程应该是:
①、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完成学习笔记,形成学习的初步成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指导、点评使学生的学习成果科学化、系统化,形成较为规范的学习笔记。
③、教师指导学生互相编制试题完成互相检测步骤。这个过程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互编试题,二是让学生检测试题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把关验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使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切忌不搞“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特长,努力使学生的特长形成特色。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每周一上午校领导班子成员召开听、评课专题会,汇总听、评课情况,研究“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进一步要求,把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二是开展示范课、达标课、过关课活动,推选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要求全体一线教师必须参与达标课活动,对于在达标课活动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将要求其停课,进行听课、学习,然后再上过关课。
为展示教育教学成果,搭建学校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校内外同行之间沟通的渠道,学校于每年4月下旬都面向社会开展教学公开课活动,并通过《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发布消息。每次活动都邀请教育界同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进行观摩、指导,为切实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提供保障。
三、“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效果
“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施,为广大教师学习、掌握课程标准提供了机会,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从关注教学讲授向教学设计转变,从关注教学编演向教学收获转变,由唯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引导教师课堂观发生变化,教师心目中好课的标准向课改要求逼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交流,教学目标定位符合课标;引导教师课注意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学生观发生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想办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现象,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小组合作,在交流过程中教学生学会了解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理解、宽容和谦让的意义,提高了学生道德素养;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借助于对答案和求解,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知识,还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学自己乐意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情感,陶冶了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打造“四步十六字教学法”,构建和谐教育,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我们平顶山市第十二中学的全体教职员工为此在奋力地求索着。
校办整理 二0一0年三月九日
第五篇:24课例跟进式教研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跟进式教研的实践与探索
和平区教研室 乔 军
在高中课改实践中,我们本着“以需求和困惑为前提,以研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引领为支撑,以发展为目标”的有效教研实施策略,创建了区校两级校本教研联动机制,即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中的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由专业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区校两级校本教研建设中,我们试行了课题领衔式教研、课例跟进式教研、沙龙式教研、主题论坛式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其中“课例跟进式”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我们认为它立足于课堂,切合教学实际,便于操作与实践,可以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对实践层面可操作性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一、什么是课例跟进式教研
许多事实表明,实现从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是复杂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是艰难的,不能指望一两次的实践就能改变习惯了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观察、反思和分析,研究自己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文本学习、讨论的同时,关注教学行为的过程跟进,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在学习顾泠沅教授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后,我们结合具体的教研实践,提出并实施了“课例跟进式教研”。课例跟进式教研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引导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教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
课例跟进式教研通常是在教研活动中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由此选取教学内容,再通过专题教研活动,将围绕同一教学内容几节课的教学效果作比较,在教学行为的跟进研究中进行反思。反思的焦点汇聚于问题的解决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与改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课例跟进式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行为跟进,既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例跟进式教研方式包括一个课例、二轮反思和三次研讨等环节,强调行为的跟进,边反思、边实践、边进步。一个课例,指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它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及进行的研讨活动。授课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进行第一轮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与同科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这是第一次研讨。研讨后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再对新设计进行研讨分析,讨论教学行为如何改进,这是第二次研讨。然后,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实施新的课堂教学,由听课人员再次进行评议,比较分析三个阶段课堂教学的差异和变化,这是第三次研讨。最后,执教者结合三次研讨进行第二轮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肯定成果并写出教学反思与体会。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跟进式教研,其教研流程如下:(图略)
二、课例跟进式教研的几种形式
1.同课异构。选用同一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由不同教师分别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为集体研讨提供素材,教师在听课后进行研讨,在互学中发现问题,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思考,实现共赢。
2.连环跟进。对于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集体备课,一人执教,其他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上课教师根据评课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再次上课、听课、评课,评后继续修改,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止,最后上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对教学经验予以提升。连环跟进的课例教学,以点带面,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变。
3.个案分析。个案分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课例,通过在教研活动时播放录像,由教师选择不同观察点进行集体“解剖”。对于选择的课例,不强调其完美性,而是注重其真实性、代表性;“解剖”要发现问题,激发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反思。个案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通过撰写评课记录或听课随笔进行反思,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主题式研究。主题式课例教研就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课例的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评课研究,例如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有选择地确定课例,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通过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式教研,引导教师对研究的主题进行提升,把研究的主题提升为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三、实施课例跟进式教研要注意的问题 1.要坚持“问题”贯穿原则。
课例跟进式教研要以“问题”为线索,以教师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教学问题为中心,基于教师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课堂问题的研究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活动中研究的问题需要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提炼,必须是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如果研究的问题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过于宽泛,就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研究和教学行为的改进。
2.要坚持开放、反思的原则。
校本教研强调同伴互助和教学反思,这就要求课例跟进式教研要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教研氛围,依靠团队的智慧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实践中,尤其要重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反思、共享,充分发挥和依靠集体的力量,组织和开展好课例研究、课题研究等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建构区域教研的实践体系。强调反思是课例跟进式教研的重点内容,如果忽视课例后的反思与跟进,课例式教研仍是纸上谈兵。
3.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缺失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只能是同一水平反复,迈不出实质性的步伐。因此要重视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参与,要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使他们发挥必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他们的参与能够拓宽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带给老师全新的视角。
4.要坚持教科研介入的原则,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必须有核心课题为统领,这样才能明显地提高研究成效。因此,在实施课例跟进式教研中要引导教师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课例教学中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鼓励教师把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典型的、普遍的教学问题提升为校本研究课题。科研式研修活动使教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这种教研方式有效解决了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引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领悟在实践中得到质的飞跃。如果没有科研课题的介入与深入研究,就容易导致在课例研究中将研究主题撇开,又回到“就课论课”的水平,导致行为跟进在原地停滞不前,无法将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
高中课改实践证明,课例跟进式教研可以创设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教研氛围,它可以将优秀教师积累的隐性“实践智慧”显性化,并加以传播;围绕着课例的交流、探讨、反思,教研工作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多元的、有意义的“实践共同体”。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对话、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责任编辑:孙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