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旧址参观思想报告
以改促变谋发展,深度合作促提升
随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步伐的加快,滨州职业学院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二级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共建与人才共育等方面 “开门开放,多元多样”,有的业已突破“坚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校企双向嵌入,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双方共赢
1.“请进来,建校中厂;走出去,建厂中校”,实现校企人才共育。机械工程学院主动联系企业,深化校企合作。请进来,利用学院实训基地,与滨威活塞公司联合建设生产流水线,与山东唐骏欧铃有限公司建设“唐骏欧铃汽修实训室”,通过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走出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到周边汽车4S店进行实训,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解决了教学资源投入大、设备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学生预就业。
2.“政府、企业、学校”深度合作,用“创新工作室”,搭建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为激发学生的潜力,2005年始,信息工程学院就组建了以软件项目开发为主要方向的Beans Studio(创新工作室),确立了 “逐千里惊涛,育万里归雁”的管理理念,取得了累累硕果。近期,该院整合工作室资源与五家单位联合成立滨州职业学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与彭李街道办事处联合北京鼎盛佳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影视传媒基地,打造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合作的滨州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摇篮。
3.适应岗位需求,“一线三点”构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会计学院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与现场调研等方式对企业会计的人员分布与岗位能力进行深入调研、科学分类,把人员需求定位为初级会计人员、高技能型会计人员与财务决策人员三个层次,构建了能力本位为 “一线”专业课程体系,选取与会计岗位关联度较高的银行、保险、证券为“三点”,加强就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行业企业合资参股,成立董(理)事会。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激活办学活力,吸引多元参与办学,各二级学院建立了董事会或理事会,以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重点专业为试点,采用合资、参股等形式,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等一起成立董事会;会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与行业密切合作,成立理事会。在董(理)事会框架下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育教学改革等,统筹规划人、财、物。学校制定制度协调现行体制与董(理)事会间的关系,实现人员深度融合,确保独立运行。
二、校企深度合作,人员互派,柔性引进,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1.以校企融合为切入点,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各教学单位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为切入点,与绿都安特、盟威集团、滨州魏棉、滨州
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滨州市人民医院等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聘请了20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能工巧匠与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充实了教学力量,弥补优化了师资结构。轻纺化工学院兼职教师侯运池,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不计报酬,带领所在单位8位工友维修了纺织专业损坏的实训设备,“我要对得起学生”一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侯老师优秀的道德品质。
2.兼职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教学单位通过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教研活动与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等方式,强力拉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以“听课督导”为主要手段,强化了教学效果反馈与基本功训练,青年教师思想水平与教学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实行专兼教师“AB角”补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双提高。会计学院充分发挥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实践能力强和专任教师理论水平高、教学组织能力强的优势,确定了课程理论模块专任教师为A角进行知识讲授,企业一线能工巧匠为B角进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双提高。
4.企业研修得以落实,专任教师实践技能得以提升。生物工程学院张柱歧等4名教师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绿都药业研修锻炼,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在生产一线真刀真枪搞生产,学到了新技术,4名教师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精神得到研修单位领导与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建筑工程学院依托滨州鑫星置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企业研修站,采用专业大类接近教师集体研修的办法,较好地将教师的研修任务与现场施工结合起来,研修教师团结协作,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帮助,实践技能有了明显进步。
三、坚定不移抓教改,提升质量求突破
1.打破学科界限,借助“平台”育人才。建筑工程学院在2010级各专业施行“分段式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同时,把建筑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为5~6门;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季节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引入3个现场施工项目,搭建3个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从中提炼出具体任务,将任务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用任务组织教学,将课程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2.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构建与专业课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基础课教学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公共课程体系”为主题,将“搭建适应专业建设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为专业建设服务”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基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第二课堂与社会“三个课堂”的作用,形成了职业核心能力、语文、数学、外语、体育5个公共基础课课程群,探索出了一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素质 „职业人‟的成功之路。
3.“三课一体”构建与专业课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社会科学部以院级立项课题《思政课“三课一体”教学体系研究》为主线,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任课教师按计划进行实践教学,增强了实践教学效果。
4.先行先试,“项目化教学”成效显著。社会科学部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总结出了“问题主线式教学法”,思法课程总结出“案例教学法”,心理类课程总结出“先行后知”体验式教学方法,以“知识树”的形式前移学科知识梳理和准备,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分享个人体验,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5.以“项目为载体”,实现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生物工程学院在全面总结小班制项目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小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综合分析学生就业岗位能力需求,总结出了“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了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深度对接。
6.PBL(问题引导教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仿真工作情境”得到职业能力提升。护理学院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采用PBL(问题引导教学)教学改革,用情景式、剧本式等教学手段。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教学,按照“展示病例→病例分析→找出健康问题→选择护理措施→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方案→观察、记录→分析评价”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利用校内临床护理实践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
7.探索能力迁移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实现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零对接”,医疗学院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试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口腔医学基础课中增加素描和雕刻知识模块,旨在通过能力迁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展学生职业技能,实现了校内“院、院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了职业技能培养。
四、技能大赛蔚成风气,学风建设与考核模式有了新的突破
1.攻坚克难,唯旗是夺,山东省技能大赛创造佳绩。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4个二级学院参加了2011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部6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是我院参加省赛以来获奖最多的一次,是全省参加所有比赛项目并全部获奖的6所高职院校之一。
2.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考核方式得到根本改变。生物工程学院在强调学生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训,改变原有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将过程考核所占分值提高到课程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闭卷占20%,学生学习的纪律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
第二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先来讲下乜“我们组这次是以骑单车的形式去黄埔军校旧址什么什么的”,说一下我们组内的和睦啊什么的,然后前前后后都可以说一下党建组织这个活动多好多好,然后有个广外师姐做讲解员,不过不是帮我们组讲解,帮我们讲解的是另一个其他学校的师兄,他很热情的,我们是先骑车到了,然后师兄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然后是我们的自由参观时间。最后我们去参观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大合照。还可以写一下自愿者,讲解员是自愿者,门口的安检员也是自愿者,然后那些跟党有关的就你自己吹了。
下面的资料你看哪些有用就拿来用吧: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融,已初步重现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全岛面积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于6月16日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由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办事。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教职员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随着形势发展而扩大,增设教导团、炮、工、经理、政治、入伍生等大队。并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长沙、武汉设立分校。军校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的革命军。它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世界扬名,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校舍的主要部分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其他建筑也因日久失修残破不堪。1962年校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军校旧址时,指示要把旧址保护好。1965年开始逐步维修,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重建了校本部,使军校旧址重现昔日风貌。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军校创办时略加修葺,并在原祠堂式大门前增建欧陆式大门,悬挂陆军军官学校名牌。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广州沦陷后,日军进驻,续加破坏。此后,岁月沧桑,环境日变。1996年广州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复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两千余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内部复原了孙中山、将中正、廖仲恺的办公室以及周恩来的政治部办公室和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寝室等。2004年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校本部还增设了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军校名人油画展、世界著名军校、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等新展览。
校本部面临珠江,坐南朝北,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0600平方米,具有岭南风格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大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相互对称,错落有
致,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建有围墙,自成一体,宁静幽雅。该楼俗称“走马楼”,原为清朝末年的陆军小学堂,著名将军邓演达、叶挺等人早年曾在这里学习过。黄埔军校开办后,这里是军校的中心,各部办公室、课室、宿舍、厨房、饭厅、储藏室都设在这里。国共两党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何应钦、顾祝同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过。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走马楼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1996年广州市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并对外开放。
《黄埔军校史迹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通过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以“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的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
《黄埔群英油画馆》 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合作,创造性地用油画的形式再现黄埔军校的将帅和名人。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包括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黄埔名人,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黄埔群英馆
黄埔军校英雄辈出,独领风骚,极一时之盛。他们曾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也曾因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相见兵戎,决战疆场。其个人荣辱沉浮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兴衰、时代的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编织成中国20世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本次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他们中不仅有大家熟悉的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军事家,也有戴安澜、谢晋元、赵一曼等在革命征程中壮烈牺牲的黄埔英雄,还有郭沫若、茅盾等近代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置身这些艺术家们精心塑造的艺术长廊中,您的思绪会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徜徉。
黄埔军校史迹展
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心。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体现。它在艰难困境中成立,走过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民族的解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新世纪里,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峡两岸的中华民族子孙应携手合作,为推动两岸的早日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纪念军校建校80周年,展览通过近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从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了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在我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的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第三篇:参观新四军旧址有感
参观新四军旧址有感
新四军陈列馆坐落在市内主干道旁,占地面积很大。远远就望见馆内宽阔的广场和平整的草坪,几幢灰、白色调的洋式建筑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在车辆人群川流不息的喧嚣闹市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陈列展示区的正大厅,一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大型的金色军号,金光闪闪的军号上被红色丝带缠绕在周围就如谱写出的一首首不朽的乐章。
在军号的后面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画面与前面的人造场景连接起来再配上蓝紫色的天空浑然天成。整个大厅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感觉,陈列分为四大部分:“浴血坚持”、“谈判改编”、“敌后抗战”、“完成使命”。
第一部分:那一幅幅图片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战况的激烈,我看到了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精神。
第二部分:在这个部分四周的墙上挂放着一些关于“全国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坚持原则立场、进行谈判斗争”的照片。中间还有一幅再现当时《南昌谈判》现状的油画。
第三部分:在这个厅内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反映当时境况的展示照片,还看到了象其他展厅内一样摆放的展柜,这些展柜里,有的展示了生活用品,有的展示了文献资料,有的展示了战斗武器。
第四部分:“新四军火发展壮大演变”立体电子图完整的反映出整个新四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而新四军军歌歌谱反映出的铁军精神,还有毛主席的题词:“人民的胜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下午的参观活动已经落下帷幕,大家决定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庄重和神圣的时刻。无需多说什么话语,凝重的神态、严肃的表情、短少的话语就足以诠释所有的一切。缅怀先烈、探访旧址就如同是我们同先烈们进行时空对话,我们从中能明白许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此次参观活动的目的所在。
人是要讲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文精神失落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甚至是危险的。我觉得这句话是有一些道理的,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各种不良、不正之风盛行。所以,学习先烈那种艰苦朴素、自力更生、自由,平等的精神是有必要的。古人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党的领导,这样一个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人民军队;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能走向繁荣强大。我们应该相信,得民心者的天下、天长变,道亦万变,只有永远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和活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上,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当有为,我想我们学子立志做大事,这是先烈和历史赋予我们最大的责任。
这或许就是这次新四军旧址参观活动给予我们这些学子最大的启示。其实我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对于先烈的缅怀,我么能够做的还应多些、再多些。说到做到,缅怀先烈、传承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和行动来实现。
第四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后感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后感
4月9号,在广州大学数学学院党组织的带领下,我有幸来到广州黄埔区的黄埔军校旧址进行参观学习。四月天的岭南虽然天色阴沉,但是挡不住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的热情洋溢和对黄埔军校的神往。包车从我们广州大学出发,穿过偌大繁华的广州闹市,大概30分钟的行程,就远远看见军校的哨兵站台岗亭和延绵200多米的海军营房。
顺着那条狭长的残旧的水泥马路,领略着一路的树木青葱,鸟语花香,真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春事深之感。随后,辅导员高菲老师、肖华锋老师在前面引导着我们来到了军校正门口。
在看到百闻一见的军校正门口的一刹,也许你会大失所望。正对着波光粼粼珠江的黄埔军校大门,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但它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华丽装饰,又没有石雕玉琢,也不是高大壮观,只有洁白粉墙映衬着尖顶的庄重校门和一块题写校名“陸軍軍官學校”的简单横匾。校名“陸軍軍官學校”几个大字颜筋柳骨、顾盼自雄,是嗣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湖南茶陵人谭廷闓所书。校门两旁的围墙上斑剥地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名列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门就这么简朴?门后生机勃发的古樟肃立不语!
往里走进军校内部,目之所及,是极具岭南特色的日字形二层砖木阁楼,走廊、楼梯相连,自成一体,环境清幽。校本部下设的政治、教授、管理、军需、军医等六部按序排列其间。楼底层为花厅,供会议和娱乐。天井设有两座荷花池。二楼有校长室及各部领导办公室,都是同样简朴。后侧为学生课室和宿舍,里面只有一排排铁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简单的长桌椅。
透过尘封的窗户,我眼前仿佛勾勒出孙中山同志当年亲任校总理期间在这里办公的画面。孙中山先生心怀革命之志,济世救国之命。革命的挫败让他痛感革命武力建立的迫切需求。于是立志建立一所像样的军校,一所新型的军事学校,以加强中国的武装贮备。在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1924年,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培养军事和政治英才的摇篮,正式诞生了。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黄埔军校先后招生办学6期,秉承“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办校宗旨,和“亲爱精诚”的校训,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勇敢而顽强地生存,坚持为国家革命事业输送革命军事人才。
随后,我仔细参观了设在军校展览馆内的《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等多个展室,缅怀了革命先辈们的风采和艰苦革命的历程,以及黄埔军校辉煌的历史渊源与深远影响。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拯救人民大众于水深火热中,国共两党仁人志士,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不分彼此,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不屈不挠;这里见证了周恩来和蔼风趣的讲授,聂荣臻的博学,叶剑英的开明„„这里人才辈出,烈士们独领风骚,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让我们敬仰!同时也让我们的炎黄子孙看到---战争年代,黄埔军校同民族兴衰和时代变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见证人,黄埔精神不仅仅是牺牲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也是同时团结的精神;和平年代,黄埔军校是连接大陆和台湾两岸团结统一的纽带和桥梁,携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21世纪这座谱写这中国铁血春秋的军事院校的一大使命!
回顾着党的一路下来刀光剑影、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的光辉历程,让我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之后我们全体积极分子认真听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冯老师讲解自身的入党历程和奋斗人生,受益匪浅,从而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员的决心。
这次的参观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带给我精神上的触动和感悟却是可以一直延续到人生未来漫长的岁月中,引导着我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在这个和平发展的大好年代,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踏实工作,在社会创造价值,才能无愧于革命先驱的业绩,无愧于党的培养。所以,衷心感谢数学学院组织的这个黄埔军校的实践,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给我上了一堂终身受用的课。
数学学院111班戴欣欣
2013年4月13日
备注:
参考资料:中国黄埔军校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广州网-黄埔军校旧址www.xiexiebang.com
百度百科
第五篇:黄埔军校旧址参观心得
黄埔军校后山顶有一座纪念碑,碑顶便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纪念碑”四字用以隶书,古朴且硬朗,碑上孙中山先生靠南面北,注视山下,右手前伸,俊才飞扬,仿佛能让人见到他当年挥军北上,平定中原的恢宏决心。登在山巅远眺,面对滚滚珠江,心中便觉豪气顿生,古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刻却觉得心中激荡之时,无处不是泰山。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而才从何来,便当努力向学。为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积极支持下在珠江畔的长洲岛内一举创办了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校,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篇章。“亲爱精诚”四字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训,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此举,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在郭队的带领下,走在校舍的走廊当中,感受当年在战乱时期年轻的未来将领们为国家的兴亡而发奋苦读的精神。不禁有种泪蒙双眼的冲动。整个校舍如同一套大型的四合院,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自中轴线向两侧铺开的便是样式一致的校舍。据资料记载,这套校舍当年曾是一座清陆军的小学堂的校舍,孙中山将之进行了修缮扩建,便成了孕育近代无数将领的一个摇篮,既加快了修建速度,又节约了人力与资金。历史的在这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八十年前,中国的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投入到了革命的大部队当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怀着相同的目的,尽自己之才为祖国的存亡献上自己的全部。扶着校舍的门框,便能似握着革命的种子一样,细细地品味着在心中翻腾的那股热血。
军校的大门大大出乎想象。朴素到了极致的漆白门柱,上书“陆军军官学校”,让人实在难以联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这里竟是无数英烈的腾飞源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副对联,便是军校学员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所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革命的道路中,需要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装饰,而是一颗对革命坚信不疑的信心和兴复祖国的决心。看着门内硬朗挺立的古树,在这一刻仿佛一切都不用说了。中华民族,正会如这颗古樟一样,傲然立于国际舞台之中。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人非但物是,历史不可以被人所抛弃,而应该为人铭记。于校内辗转参观,心中的跌宕自不必说,待得出了大门,又觉得心中有些怅然。当国家被战争的车轮划过,才会让她的人民懂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的当今社会,便更该铭记这一道理。时刻准备着,为了人民,为了党而不断充实自我,保持忧患意识,提升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