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1.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
实现教育观念、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整体创新,建立起符合培养目标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本专业成为省级或国家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物流企业需要的应用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在第一线从事各项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物流业务管理协调组织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下激烈竞争的需要,在物流企业的某些岗位上能快速地适应岗位的要求,成为业务骨干。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按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物流行业管理、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力争本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尽快的适应物流管理中相关岗位的要求,分析物流需求,制定物流解决方案,整合物流资源,全面精通物流管理知识,做到操作上手快,技能过得硬。物流业是新兴的行业,本专业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瞄准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做到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实用技术。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和振兴吉林区域经济的需要,争取在一个教学循环内,把物流管理专业办成省内知名的专业,立足吉林,辐射全国。
分目标: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确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上,要摆脱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束缚,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删除重复、陈旧、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将相关学科和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开展重点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展专业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理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重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和考试模式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等。加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推出一批人文素质课程。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尽快组织制定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和规范建设工作。开发系列实训教材和实训大纲,探索校内实验、基地实训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
产学研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仿真的工作环境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并实现以产养学、以产促研、以产促“销”。
★开展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
开展联合办学是校企合作比较全面、深入的形式,可以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单培养,解决学校与企业供需矛盾,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大“课堂”中,尽快完成学习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转变,实现科技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择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实验室是十分不够的,必须与职业培训、职业考证相结合。
学校职业教育培养计划的优点是循序渐进、较全面、有一定深度,而职业培训的特点是内容更新快、讲授方法、内容取舍讲究实用,如将二者有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破除传统的思想定式,提倡多样性、实用性。应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案例教学法等。同时学院加大力度,扩建多媒体教室,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加强教师制作课件培训,为教师广泛运
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创造良好的条件。
2.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根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良好的教学秩序、较高的教学质量为基础;以专业特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根本;以适应人才市场上对高素质、应用性的要求为目标;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根本,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抓住教学质量这一主旋律,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物流管理专业要办出专业特色,要体现高素质、应用性这一根本要求。因此,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改革,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第一线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重点,选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建立物流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完善专业教学改革的各项保障措施与必要的基础建设,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1.教学改革一定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特色是依托交通运输行业,体现第三方物流的服务特色,突出对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的管理,注重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培养,采取半订单培养方式,探索第三方物流企业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物流企业第一线,与行业紧密结合。本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依据物流行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实行校企合作,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等方面要广泛的征求企业的意见,发挥企业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实习、实训必须面向企业,按具体岗位要求来设计实训方案,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面向企业,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实践越来越重要。伴随着管理思想、方法、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学生必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使之成为有管理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最终形成按企业要求育人的订单教育新模式。
(3)面向现代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实行“多证书”制度。本专业毕业生除必须具有高职学历证书外,还应持有英语三级A合格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机动车驾驶证及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ILT职业资格证、助理物流师、电子商务员、货代员、报关员、仓管员等),使学生具备物流管理专业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2.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线
确定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采用“DACOM”方法,把各个物流管理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进行分解,确定若干个子能力及学生应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3.建立新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从实现培养目标出发,打破学科壁垒和老三段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坚持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综合化的原则,重组理论课程结构,淘汰过时和非必开课程,增设综合化新课程,整合相关老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课程,适应加强基础课,开设人文、自然科学类模块选修课。努力构建一个既有利于学生增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一定弹性的理论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4.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物流管理实践模拟训练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时利用率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够用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最后要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采用笔试、口试、现场考核、答辩、提交大作业等形式,并做到与技能考核、资格鉴定相结合,避免一张考卷定高低的传统考核办法,真正实现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体育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体育课程的基本途径。由于体育课程改革质量和效果,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学体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便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了新一轮课程改
革的基本理念。相应地,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计等方面都必须要进行改革,必须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相适应,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基本思路是什么,是体育教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否则,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便无法通过体育教学来贯彻。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做一初步梳理,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1思路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
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倾向。因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打破原有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走向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的健身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思路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2〕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2.1转变传统教学“重教轻学”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来定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从教向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教学“重传授轻发展”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转变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只管教动作、教技术,至于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不少技术,但并不会用这些技术去自我锻炼,也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动作、感知动
作、明白如何在生活和锻炼中应用动作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动作、学会运用、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4转变传统教学“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让老师多几把尺子,量出多个优秀的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受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2.5转变传统教学“重单向交流轻多向交流”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要求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3思路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1体育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90年代初以前,我国课程的决策权基本集中于国家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体
第三篇: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安排上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中职学校为了使毕业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进行模糊化、扩大化处理。如将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毕业生可在各类汽车制造业、维修业和销售业工作。设置文化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文化课针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课时比重超过1/3;专业课针对机电维修工作岗位,课时比重约占1/3;选修课设置成专门化方向,主要针对钣金、商务等工作岗位及汽车特定技术,课时较少。这种培养模式易造成学生学得广而不精,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学生入校后,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课程,而是在学校课程表“安排”下学习,即使学生发现学校安排的课程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逾越的困难时,也没有另行选择的余地,这时,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积极性。学生不能选择课程,更不能选择教师,这正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思路,采用“选择式”教学。“选择式”教学是一种预约式教学模式,由学生先提出学习请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再进行教学安排。“选择式”教学总体上包含设计课程、学生选择课程、根据学生选择作出教学安排等三个环节。
设计课程是“选择式”教学的基础,也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核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是教学改革成功的第一步。课程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课程的培养目标能满足企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二是课程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三是课程适合目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邀请企业的行业专家一起设计。
学生选择课程是“选择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由学校推荐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对学生而言.选择了课程就意味着选择了将来的就业方向,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学生暂时作不出选择,可让学生试选试学,若能适应则继续按照选定的方向和课程学下去,若不能适应就要及时调整,重新选择其他方向和课程。
根据学生的选择作出教学安排是“选择式”教学中最复杂的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生对学习课程的选择,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因素和实训设施条件,最终作出一种权衡式的安排,包括学习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等,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的同时会形成自己一个学期的课程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众多的课程表,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学生众多的课程表中综合出各教师的个人授课表,达到学生的课程表与教师的授课表相互协调。
“选择式”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开发“选择式”学习课程
根据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中职汽修专业大体上可向学生推荐三个专业学习方向和一个专业延伸学习方向。即机电维修方向、钣金喷漆方向、美容美饰方向和汽车商务方向。机电维修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和电气设备维修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要求选学者基础比较扎实,知识比较全面,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钣金喷漆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车身整形、调漆、喷涂工作岗位,均是汽车维修企业技能型工种,要求选学
者有较好的体能和耐心。美容美饰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汽车防护、饰品与附件安装工作岗位,其定位偏向于技能方向,要求选学者有一定的电学基础。汽车商务方向主要针对企业的整车与零配件销售、汽车保险理赔、仓库管理等工作岗位.是汽车维修的配套及上游工种,适合性格外向、社交能力强的学生选学。
(二)学习预约
入学预约是指新生入学后,为自己制定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一般要求学生入学两周后作出决定。学校通过摸底考试、面谈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体格等实际情况,提出恰当的选学建议。例如对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建议选择机电维修方向,对知识缺陷比较明显而体格健壮的学生,建议选择钣金喷漆方向,比较瘦小则建议选择美容美饰方向。
学期预约是学生为自己制定未来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是针对教学提出的一项学习约定。除第一学期外,其余学期都要求学生预定,即前一个学期结束时就要递交下个学期的学习预约,包括学习课程、学习内容、时间表、课程表等.使教学管理部门能有足够的整理时间。这种选择能起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这也正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积极的一面。
学习调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预约失败型的,一种是学习不适型的。前者是学习预约与教学安排不能统一,要求学生重新作出选择:后者是学生本身不能适应原来的学习,自己重新作出选择。
(三)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最后一道程序,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学习预约或学习调整作出安排,主要包括编排学生学习班级和安排授课教师两个内容。编排学生学习班级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预约.把一周中在同一时间段选择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授课教师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临时”学习班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班级以小班为宜.如15~20人,最多不超过30人,如超过30人,需增设学习班级,另派授课教师,也可建议学生另选学习时间,增加原被选教师的授课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实际上是进行比对和调整,在设置课程时除了把课程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外,还把授课教师确定下来了。因此,教师已有固定的授课表,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是统计选择同一教师的学生人数,判断是否超标,如果超标要及时与教师协商增设班级,增加教师授课课时,并把学生名单交给教师。
(四)教学管理
“选择式”教学以学习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组成学习班级,学习班级总是一种拆分、组合的不稳定状态,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地调控教学.需要构建一套“以目标管理过程、以过程促成目标”的弹性教学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是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双向管理体系,是一种由目标调控教学的管理体系,通过设置目标、完成目标、检查效果、反馈信息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设置包括三个方面,即学历目标、考工目标和就业目标。“选择式”教学改革的条件
(一)师资条件
师资是“选择式”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师资条件,才能顺利地开展“选择式”教学。
首先,教师数量要充足。“选择式”教学采用的是小班制教学,一般在15-20人。因此,师生比例要与此相称。学生有几个学习方向选择,学生会更分散,某些学习班级人数会低于15人,会需要更多的授课教师,要求师生比例更高一些。
其次,教师要具有综合能力。一方面,要求基础课程教师熟悉核心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教师要具备“双师”水平.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都要有较高水准,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要求教师在单、双学期分别承担至少一门课程,有时根据学生学习预约的变化,可能需要一个学期担任两门甚至三门课程,因此,教师要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设施条件
实训设施是开展“选择式”教学的物质基础,只有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均达到一定条件,才能顺利开展实训教学。
实训场地是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的场所,包括实验室、实训车间等。汽修课程基本上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所以实训场地一般设置成综合型场地。实训场地在数量和面积上要符合“选择式”教学的需要,数量要跟开展实训教学班级数相当,面积能布置设备和容纳小班人数的学生,且在安排上须留有一定的余量,场地应设操作区和讲解区,以便开展一体化教实训设备要求有充足的数量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实训设备数量决定了实验室、实训车间的工位数,各实验室、实训车间开设实训内容不同,特点不一样,对工位数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实施分组教学,实训设备要跟分组数相当,如果实施一对一教学,实训设备数要跟班级学生人数相当。实训设备应不断更新,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尽可能接近企业的水平。教育不但要面向社会,更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选择式”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寻求突破,实行学生“点菜式”学习,能够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诠释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四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
丁文庆
(周口市职业中专,河南周口 466000)
[摘 要]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均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美术专业需要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强化以应用美术为主的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教学改革要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着眼基层,体现中等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中等美术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阐述了自己对中职美术教学改革的的一些想法。[主 题 词]
中职美术
教学改革
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产业,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到动漫设计几乎完全离开了手工时代。这无疑对今天的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中等职业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改革必须以 “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为指导,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强化以应用美术为主的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弱化纯艺术的绘画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工程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目前中等职业美术教育的问题:
1、职业导向不明确,学生三年后不能靠所学就业
(从以往毕业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反馈信息看,大多数的学生没有靠美术专业知识就业,一些用工单位也反映他们不能胜任工作。)
2、3、课程设置纯艺术化,学生既不能动手也不能使用电脑辅助设计
一切只是为了对口升学,只开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完全脱离了职业美术的教学要求。
二、解决的办法:
1、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社会对中等职业美术教育的要求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应用美术为主的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强化应用美术,强调专业。因此,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当地的社会要求设置具体的专业,比如环艺、装潢、广告等,而不在简单的称美术专业,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某具体工作。
2、课程设置要专业化、注重实践性,开课要满足职业要求
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比学如室内设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不但可以设计而且还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专业人才。
中职美术专业应注重实践性。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以室内环境设计为例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近十年发展迅猛。因此,对装饰装修人才特别是一线设计生产的中级人才需求旺盛。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现在,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各自为政,结果两专业都没生源)
第二、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开设《木工》、《水工》、《电工》选修课,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改革中要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合理安排课时,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市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环境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应该与学校所在地的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这样不仅摆脱了纯艺术教学模式,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力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其他,比如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影视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课程,也与环境艺术设计一样,要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教学方式方法。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各类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中职业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参考文献]
1、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教学》
第五篇: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陆巧峰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综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和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于他人式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演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3.就实践能力而言,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由学生单纯的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作业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总之,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认真学习,真思维,真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开创他们的创新能力。而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学习,我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理念。
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
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项目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设计是一门涵盖知识量非常广泛的课程,它是理论与实践性均强的学科,而且很多理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很关键。
1.精心设计项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项目设计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第一,创设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第二,掌握项目设计中的层次性。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层次感,确立任务,细化到人。比如,研究连衣裙的设计中,有研究款式造型种类的,有研究面料的,有研究装饰手法的,有研究风格的,等等。
第三,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出“项目”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完成单元计划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单元计划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些提出的技巧,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来,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然后教师再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水到渠成,让学生自然而然建立对新知识的认识。例如,我在教连衣裙的设计时,先让同学
们自己搜集各种连衣裙的式样,然后,进行分组研究连衣裙的设计,提出问题,教师给予启发和指导,最后,由每一个组派代表讲述研究结果,这样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四,“项目”的设计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比如,连衣裙的设计,并不事先告诉学生从造型、面料、装饰手法等方面去研究,而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启发他们亲自去尝试和探究,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内容的风格与体例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素材和依据。
2.转换教师角色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综合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服装的发展十分迅猛,“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项目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任务更艰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准备时间应比传统的教学教案设计更长。抓住学生心理活动,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单元教学中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实施准备工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改进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及时做好学生作品评价与交流工作,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发表、推广、应用学生的成果。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项目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局面,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3.确定评价内容与方式
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教师要求他们进行自评、互评。学生自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其作用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以评价促进学习,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对各项目组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这一工作是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研究结果时不能只进行优劣评价,而应该要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等,让学生去完善。
4.和社会接轨,提高实践能力
服装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可与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服装设计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或工作室参与服装的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课题,以实际设计成品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三、项目教学法的反思
1.主要观点
(1)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就感;
(2)项目教学能够改变专业课之间自成体系、理论知识过度、知识技能分割的现状,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3)职业中学的学生同样具备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只要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4)项目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技能、能力发展的过程。
2.发展与创新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解决,满足了师生共同的自主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2)通过一个个的项目,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同时,找准企业和学校的切入点;
(3)教学内容置于项目的解决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
(4)通过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进行,使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目标有效落实,既是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一种学校特色的形成。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服装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注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