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软件专业课程建设情况综述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情况综述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创建于2008年,目前共招生3届。软件技术专业是在按照对IT(信息技术)产业进行调研、社会需求及IT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广泛、较深入的研究基础上,针对IT产业的特点,依托产业行业、融合用人市场,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分析人才工作岗位(群)专业技能,逆向推出人才所应用的知识与能力构成,并依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方法),制定出培养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面向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研究并实践高职教育的理论,确立了以技术理论、技术实现、技术运用和技术应用为教育主线的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适合教改需求的专业教材建设,建立起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与运作机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就业为最终目标。
以下进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分析。
1、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软件教研室从成立以来,始终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看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没有教学大纲的教学是盲目的、不规范的,谈不上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实现。因此,软件教研室重视对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认识,重视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重视对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与审定,并力求通过教学实践逐年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从2008年起,编制完成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2012年初,为迎接学院新一轮评估,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原则与课程体系的架构,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编写。目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全部修订完毕。在完成这项工作任务过程中,强调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一定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首先教师组织对教学计划进行学习讨论,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领会教学计划的重要性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性作用,从而在修定和编写教学
大纲(课程标准)中有章可循,减少和杜绝随意性;同时,加强审定工作,解决部分教师对课程,特别是新开设课程的不熟悉、学科知识认识不深和技能掌握不够、教学经验不足、所编制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不强的各种问题。
2、组织系列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开发
从教学规律出发考虑教材问题,教材必须是反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个原则,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具备上述条件。但现在我们的教学计划是根据软件技术专业自身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与目标判断认识的思考而形成。因此,要从现在的教材市场上是难于找到恰好与我们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涵)相一致的教材。这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并较难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即再好的理念与思想,如果没有按照自身教学大纲要求相辅相成的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保障,教学的贯彻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按照计划实现。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
基于上述情况,软件教研室决定对部分专业教材进行自行开发和编写。但当前我们所具有的教学师资队伍,以及教材开发能力、编写水平都难以承载这样的使命。因此,寻求教材的开发合作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软件教研室确立并实施了与国内著名计算机专业教材出版社的合作,联合开发了系列教材的策略,组织并深度开展了专业系列教材开发,以解决我们的教学需求。
在组织专业师资的教材编写力量时,原则上推选对专业(学科)有较好的研究深度,有较深的教学研究、较好的教学实际经验和体会,并能理解和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有技术所长的教学人员来进行组织编写。同时,对有较好成长潜力的年轻专业教师也积极推荐其学习认识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深化理解教材内涵,学习如何把握教材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开发原则。并组织尝试参加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根据我们教师力量的数量和所擅长的学科、课程的门类所限,故考虑在组织系列教材编写中第一要解决教学计划中所设置课程完全没有可用的教材(即填补空白)、新设置课程、以及经过系统整合后的课程的教材问题。对于专业基础性课程的教材,目前市场上已有,能基本满足我们教学的教材暂不考虑列入编写对
象。
目前软件教研室规划编写的教材主要有:C#语言教程、WEB应用开发技术等。
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实验和实训指导书,供不同的课程教学使用。
3、改革课程教学活动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系列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载体构成框架体系,建立了多项技术一体化的、动态适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技能培养对接,深化理解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创新基础,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如,软件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基本理论基础、Java程序设计、软件测试、Web应用开发技术等课程都贯彻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理论和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现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0%的课时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循序渐进、专业覆盖面广、有深度、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实训项目,突出工程技术应用,使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共建仿真职业工作环境
按照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必须要有职业工作的环境。近几年来,软件技术专业与北京阿博泰克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共建实验实训环境,形成了职业训练特色。使得实践教学能够具有以下特点: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实训项目具有功能性和技术规范性;技能操作训练高度集中,便于学习掌握;提高实训项目的复用和经济;构思新的实训项目,提高实训的功效。
实施“双证书”教学的有机结合和互动
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专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的来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
和技能训练的成效,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考试、全国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这些考试的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已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课程体系之中,使得专业教学与“考证”有机结合。
目前,已有相当一批同学通过并获得了上述考试相应的证书。
第二篇:专业课程建设论证会纪要
课程建设论证会会议纪要
时间: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下午 地点:办公楼二楼会议室
杨庆华(校长)陈化明(副校长)杨国栋(副校长)
周万平(项目办负责人)张 玲 教学部门分管领导 专 家:杨年柱(刘旭 邱国涛
教务科负责人及专业带头人 主持人:陈化明 会议记录:徐娅 会议主题:
课程设置论证 会议纪要:
各专业带头人汇报了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和相关内容,包括课程建设的调研工作,课程建设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情况,课程体系优化、精品课程建设等进行了汇报,专家对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服务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以及建设的方向进行了论证。
论证会经过与会人员的讨论形成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建议三个专业对《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课时作适当增加,提高学生和识图和测量能力。
2、《切削原理与刀具》对刀具的结构如几何角度和手工刃磨技术要求不高,重点是根据不同的加工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
3、作为大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定向培养。建议对本专业增加常用设备的使用维护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到大型的制造厂实习、参观的时间。
4、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好,但针对性不够,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有些脱节,如理论知识开的课太多、偏深,操作动手能力较为欠缺,学生进厂后,还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
5、要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同时加快发展校企合作,及时掌握行业信息。
6、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基础课。
7、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设备仪器的利用率,发挥其作用。
8、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走出去多与企业或同行交流才能拓宽视野,才能吸取百家之长弥补自己之短,才能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专家们认为,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专业教学计划思路清晰,课程体系合理,理论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环节到位,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杨校长讲话摘要:课程建设是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各专业要重视,高标准、严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和精品意,强化服务市场对接企业的意识。把握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注重应用性和适度性,要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要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育人意识。
2、各门理论与实践课程都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的实践环节和学时安排、教材与主要参考书、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
抓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完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计划、大纲,要大力开展教材和课件开发。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本专业其它课程建设,完成配套教学课件的制作任务并上网共享。
在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要遵循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的原则,建立由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与企业共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项目式教学校本教材。
师资水平要紧跟上来,特别是要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掌握信息化知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要能熟练地使用教学互动平台,熟练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熟练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教学源库。
第三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措施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及措施
(2010-2015年)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规范课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期间(2010-2015)课程建设作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课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按照“点面结合、重点建设、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将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三个层次,以合格课程建设为起点,优秀课程建设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
1、合格课程
开课两轮以上的课程全部完成合格评估,确保合格率超过95%。
2、优秀课程
重点建设10门基础条件较好,学生受益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每年立项建设5门左右。
3、精品课程
建设5门院级精品课程,每年立项建设4门左右。力争2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二)课程建设任务
1、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合理引进人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每个专业至少有2名以上教授,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30%,4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60%,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每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同时,每门课程建设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2、教材建设
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水平优秀教材占培养计划课程的比例达50%以上。
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实际,大力支持教师编写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较高、特色鲜明自编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将给予资助。鼓励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媒体立体教材方向发展,使教材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逐步完善实验中心的建设。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五年的建设,实验中心要能开出本科教学要求的全部实验,并能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室要能对学生开放。在完善实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每个本科专业至少要建立2个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4、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将当今科技发展和本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单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应服从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要有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要加强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各门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三、课程建设标准
(一)合格课程标准
1、有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
2、授课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符合岗位资格(具有教师资格证,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
3、选用公开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合理;
4、实验开出率达教学大纲要求的95%以上,能够开出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
5、授课教师能严格按照学校及系内的要求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6、教学资料齐备(教学周历、学生考勤与平时作业登记册、试卷、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实验报告、特色作业);
7、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5分以上。
(二)优秀课程标准
1、课程须通过校级合格评估,且开设三年以上;
2、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35岁以下青年教师90%具有研究生学历;
3、选用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教材、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或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
4、有校级教学成果和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
5、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课件;
6、能开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实验,且设有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效果好,实验室能对学生开放;
7、课程考核管理严格、规范,有高质量的试题库和合理的评分标准。院定通识课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8、教学资料保存完整、规范;
9、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0分以上。
(三)精品课程标准
1、是校级重点课程;
2、课程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主讲,并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35岁以下青年教师100%具有研究生学历;
3、注重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教学效果好;
4、在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成效显著,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有校级一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有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5、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开设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范围广、效果好;
6、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接受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7、教学效果优秀,学生评价平均分在80分以上。
四、实施课程建设规划的措施
(一)必须提高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参照本规定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批准立项的课程,均要制订课程建设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原则和评估标准,由教务处每一至二年组织开展一次课程评估。由校专家组对各申请课程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课程,由学校颁发证书,评估结果在校通报。
(三)课程达标率是参加教学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课程建设项目按照课程建设标准实行逐级申报制,课程必须通过相应等级的评估后才可申报高一级的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课程的建设期一般不超过2年。
(五)对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对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六)对课程建设实行中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未能按课程建设计划实施的项目,予以通报批评,并终止项目经费的使用。
(七)每两年应组织一次自查,对上一轮评出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逐一复查评估,并按不低于20%的比例对合格课程进行抽查。抽查和复查的结果要归于课程建设档案并报教务处备案。
艺术设计研究室 2010-10
第四篇:文秘专业课程建设综述报告
文秘专业课程建设综述报告
现结合我校专业建设以及自身工作实际,对我校多年来文秘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综述如下:
一、课程设计突出能力本位思想
我校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课程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秘书工作技能,适应机关与企业秘书岗位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体系和知识系统,以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为导向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加大实践训练比重,以工作实务能力为考核重点。
二、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我校一直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在与行业、企业合作中制定了文秘人才建设方案,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构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团队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
三、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以秘书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结合国家秘书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文秘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选取教学内容;以秘书工作过程为导向,选 — 1 —
取典型秘书工作任务,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内容反映企(行)业最新进展。
例如秘书实务课程,该课程是文秘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方针政策性强、更新速度快、切合国家职业标准、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我们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首先从秘书岗位群的职责要求中分析归纳出4种核心能力,即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能力、会务组织与服务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商务活动安排能力。其次结合商务文秘工作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秘书职业素质要求统筹考虑和设计教学内容。最后对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设计。在我们自编教材中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秘书职业认知、秘书形象设计、秘书商务礼仪、秘书沟通技能、秘书文档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事务管理、秘书商务活动安排,每个单元下分若干教学任务以及相关实训项目。
对秘书实务、秘书写作、档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术课、专业基础技术课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项目化课程。对秘书礼仪、商务沟通、秘书口才等职业素质课程、专业与公共选修课程也在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使之与秘书专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为提升职业竞争力服务。
四、课程设计体现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
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堂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仿真模拟训练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五、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制定以能力鉴定为本位的学习者能力鉴定方案
对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成绩鉴定,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以职业能力鉴定导向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制卷、改卷、评分的课程考核模式,制定科学的能力鉴定方案。能力鉴定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生、教师、行业/企业多方参与鉴定;积极建立笔试、技能测试题库,探索和实践教考分离。
专业课程在能力鉴定上以“专业技能鉴定”为主要内容,突出“过程考核”,在方式上以“项目作业”为主。鉴定形式包括案例分析、口试、项目实作、实践报告等,成绩评定分数比例为过程考核占50%(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10%,平时实践项目20%,出勤10%),期末终结性考核占50%(笔试、口试、案例分析、项目实作、实践报告等)。
对于单门课程的考核,由原来的期末统一考试改成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过程化考核,即平时对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的考核,最后汇总得到一个总体评价。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口试、笔试、实作、书面报告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单
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小组项目成果与个人贡献结合、课堂学习效果与课外实践效果结合。
对集中实践环节课程,我们要求校内实训必须要撰写实习报告和记录实习日志,实训成绩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对于校外实训,成绩应由实习单位指导者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评定等级并单独记入成绩档案。对于实习实训成绩鉴定,重点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作品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
六、修订完善教学文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撰写、修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教学文件和教学材料,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讲义、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学习指导书、实训(实习)指导书、教学案例集、参考教材、参考文献等。
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上,设臵课程信息、学习资源、考证辅导、教学互动等栏目,各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的需要。
七、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改进常规教学方法,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情景训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工作实务、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课堂教学从传递性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多媒体技术运用
校内全部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实训室完成,教师和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完成理论与实训任务。
2、积极引进和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除了全部课程授课都制作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外,我们还购买了创奇文书档案管理5.1、北京联达动力OA办公系统5.0、应用文写作等等专业软件进行教学。
3、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与运用
目前,本专业建成的网络课程有秘书写作、应用汉语、秘书心理学、公共关系实务等4门课程。网络课程集中了多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在线交流、师生互动,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八、建立课程学习反馈制度,科学评价课程建设与设施效果。对于课程与教师课程教学评价,我们还建立了课程学习需求分析和反馈制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职业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学习者认可度评价。
课程效果评价的方式主要有:①利用课程能力单元的学生反馈信息表。②经常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沟通了解课程完成情况。③召开学生座谈会。④鼓励学生经常对课程提出建议的形式。⑤制作课程评估问卷调查表。⑥学生评教。⑦学校教学督导评教。
九、强化精品意识,大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强化精品意识,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秘书专业的发展。目前,秘书专业核心课程——商务秘书实务即将建成池州市级精品课程。秘书写作、应用汉语、秘书心理学、公共关系实务等4门网络课程已建成校级合格课程。课程网站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学生登陆后可以进行浏览、自由选择学习章节,观看教师编写的教案和课件,或进行案例学习、答疑、作业、交流,也可以下载习题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一步,我们还要把商务沟通、秘书口才、档案管理实务等其他秘书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安徽省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和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建成校级、市级乃至省级精品课程或优质课程。
通过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改善了软硬件条件,促进了专业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对现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
按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的层次,逐步将专业课程建设完备。其中各层次课程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本规划期内争取将《社会保障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卫生经济学》、《医疗管理学概论》、《医疗保险》、《劳动关系概论》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质课程;将《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劳动社会学》、《劳动争议处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会救助》、建成国家级合格课程、省级优质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将《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劳工》、《中外人事制度》、《医疗事故鉴定与纠纷处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医政管理》、《药品监督与管理》建成校级优质课程;其他专业课程《劳动心理与组织行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职业安全与卫生》、《商业人寿保险》必须达到省级合格课程要求。
此外,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新开和改造的课程必须在2006年内达到校级合格课程要求。
各层次课程的评价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精品课程的申报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质课程的申报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进行。
2、系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3、建立课程建设小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课程建设实施,督促检查。
4、所有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培训,五年内教师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5、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