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教育技术,促进专业发展
依托教育技术,促进专业发展
【摘要】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广泛地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现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还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探索能力,探索各种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来阐述。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许多教育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结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较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就会给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很多,在国外有些西方教育学者,霍伊尔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为掌握良好的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福兰和哈格里夫斯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在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是不一致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在新时代教师还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美好追求和愿意从教的坚定信念,同时,为了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另外,追求自我发展和提高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敬业的品德素质,必须具备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社会交往、信息驾驭和教育预见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有着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12、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1)教师专业信念
教师专业信念是教师对其所从事工作所具备的信念,也就是教育信念。白益生博士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信念所体现的是教师个体对教育大系统、大环境及其系统内部相互联系及作用的基本看法。教师的教育信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或转向,它在教师专业素养处于最高层次,直接影响和制约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其他方面。
(2)教师专业知识
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没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存在教育教学活动。在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包含作为教师大众文化方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什么”的学科知识、“如何教”的教育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什么”的学科知识是教师在职前学习时就积累的,比较容易形成,但“如何教”的教育知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还包括“为何教”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并迅速积累教学的实践经验知识。
(3)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没有教师专业能力就谈不上教学,更谈不上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特有能力的总称,包括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专业能力不仅反映在是否能掌握和直接运用学科性知识,而且反映在是否能把学科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能否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断创造新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认为需提高的专业能力依次为:强化和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能力不足的是:制作和演示直观教具的能力、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设计板书板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
(4)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不断地要求专业成长的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它对于保证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动力支持的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自我发展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
自觉的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也属人的发展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专业发展的一般线路进行比较,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目前许多学校已经装备了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但是利用这些条件的教师还很少,即使使用,也似乎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许多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设备闲置现象非常严重。据调查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曾经学习过教育技术知识,但是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并不是经常使用教学媒体,甚至有些老师几乎不使用教学媒体,许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会用。
许多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没有看到现代教学手段在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方法更新、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功能。教师缺乏自觉应用发展教育技术意识,严重制约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成为了信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政府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从政府到学校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未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是严重不对称的,教师的信息资源比学生多得多,而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几乎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促使教师的权威削弱,教师很难维持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这就迫使我们去创建一些新颖的教育关系。这也就促使我们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方式改革,不断的更新
教育理念。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法师。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教育信念发展
曾有人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引爆器,它让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无不影响着人们。如各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教师的教育信念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而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数字化生存”的带头人——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寻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实现知识、技能、伦理的自我完善。
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伴生着对教育的强烈、真挚、矢志不渝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具有凝聚功能、驱动功能和超越功能.它是教师自主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持,可以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力量,并引领教师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
由于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之间不可分割,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更深刻、更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技术,并培养教师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教师能不断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推动专业知识的发展,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设计与研究,才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使教师专业能力获得很大程度的发展。在上文中,我们
谈到教师专业能力只要涉及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教师培训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原有的教育局提供的教师能力发展的培训、大学和其它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中介性咨询机构的培训以及教师自身的联合会等培训以外,增加了教师利用网络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教师间合作学习、远距离学习等多种形式,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网络和教师合作的校内和校际间的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等,促进了专业发展模式的更新,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效率。
(4)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形成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有许多途径和策略,如教师培训、行动研究、反思教学等等。其中反思教学是形成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反思教学更要借助于我们所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不断反思学习获得生存。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新知识新科技的前沿,传播应用新知识,不断创新发展。教育技术为教师终生学习提供了多方面兴趣和自学的可能,使教师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生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促进了教师形成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开发自我,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成为理想的教师。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渗透教师专业发展各个方面内容。我们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教育技术的理念及实践的运用,发挥教育技术的特色与作用,才能很好地发展教师能力,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平稳而迅速。
参考文献: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
2.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
3.刘薇.《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5.张一春.《论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学报
第二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案例
随着我们研究小组关于《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深有感触,现在就谈一下我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个别案例的一点认识。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设数学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统计》一课时,利用远教资源中的一个flash课件,里面包括快乐岛、练习区等内容。先让学生在快乐学堂中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然后在练习区中练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在生活应用中应用有关的统计知识、最后在快乐岛中畅游。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
宽与这个圆柱的关系时,学生比较难,因此,可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现,加深学生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段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求路程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用“速度和”来乘相遇时间得到路程,学生很难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让它为我们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使远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今后,我也将继续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更好的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案例
伊通满族小学
李艳辉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案例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那静岩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初步形成的主要研究观点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那静岩
第三篇: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奉化市校本研修专题论坛上的讲稿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林兴锋
岳林中心小学2007年以前一直在6亩多的弄堂小学里,2007年秋季迁入新校舍,老学校新面孔新气象,在校本研修工作的进程中,全体教职工立足学校,始终把它作为学校一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学校目前拥有宁波奉化两级名师学科骨干、街道骨干教师等40余人,骨干教师的数量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有宁波奉化两级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40余人,教坛新秀的数量也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特别是近年来名师和小中高数量的不断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名师骨干教师,近年来在学校的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把校本研修作为学校文化品牌来建设,在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提出了对校本研修建设的八个文化:“协商化、课题化、竞赛化、网络化、制度化、档案化、示范化和学生化”,从而构建了岳林中心小学的校本研修文化,今天我以八个文化中的网络化向大家作交流,题目是: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树立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理念
过去的校本研修活动,参加人员必须在同时间同地点才能进行,这对于现代高节奏、高效率的教育发展已经不太合拍;同时,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往往影响互动参与,缺乏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也可能导致研修活动效果不佳。研修档案的形成往往是纸质化的材料,比如几年前成立的教研组档案室,里面主要摆放了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虽然通过梳理、积累的过程促进反思,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尤其是一些获奖证书等,但它以后的作用能发挥多少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只是一种“静态”的档案,不能跨越时空,也就不能做到时空上的资源共享。
当今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育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路径。所以,发挥网络“动态”的、跨时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依托网络化平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今后教师培训的方向。
因此校本研修网络化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确立“以网络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理念,为教师研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校本研修网络化的模式
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
所谓的“三位”就是教师个人研修、教研组研修和学校研修,所谓的“一体”就是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又分为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教研组和学校研修专栏等网络互动平台,构成了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一个庞大群体。在“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上,教师将自己的所知、所行、所思挂在互动平台上,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互助和名师的指点,使其及时反思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网上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校本研修活动跨越时空进行。
三、实施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策略
校本研修的网络化以学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借助当前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为校本研修的运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让日常的研修活动在校园网上延续,再作深入交流与探讨,使研修活动得以继续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1.个体研修资源共享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平台),6年前,学校就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在校园网上传一篇文章,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文章可以是试卷、案例、课件、教学设计、学生习作、师生作品、名著研读等,教导处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传的时间关,开始是定了一个制度: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06年教师网上学习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立并开通了岳小博客,博客分为11个学科13个组,日志有习作、教案、作品等等,高段数学组就有“六年级数学日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20题”等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反思,达到资源共享化,使教师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资料查找,为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提供便利,提高了校本研修效率。
2.协作研修交流共进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研组研修平台。
(1)网上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备课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实行“分散备课,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网上备课的一般程序是:组长把教材内容预先分给老师们(或者在网上发布教材内容)--――老师分散备课----上传备课内容--―网上交流定下上课预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教研组上课,再是说课评课等环节。让教师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
(2)网上评课。对别人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点评不主张独立成篇,应回复于被点评文章下面,规定: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先由主持人(组长)上传记录、教案、反思,下面是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老师们积极跟帖,发表见解。每次活动还有小结人,既锻炼了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又指明了这次活动得到了什么我们还要努力什么?使活动上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有意义。
(3)网上学习。这主要是指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把针对教研组研修主题有价值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老师们就不用集中在一起,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网上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民主、自由、开放的研讨空间,增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4)网上检查。第一是研修基本常规的检查,网名采用教师实名制,便于学校监督,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从记录中来了解检查教研组的研修情况,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研修活动主题、时间要明确,能够反映在标题上。第二,也就是在这网络上,也反映了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自从省里下发浙江省义务教育管理指南后,学校也积极进行有效的落实,比如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试卷,综合学科可以是考核方案等。
3.学校研修统领全局
它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研修平台。出现在这个平台上的是校本研修制度,学校研修计划、总结和学校组织的各项研修活动材料,它是统领全校校本研修的一个平台,老师们在这里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校的研修制度、计划总结,作为学校层面上的研修活动材料也在这里呈现.。
4.材料整理网上档案
它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研究包。6年前,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老师们在校内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教研组长设立相关内容的子文件夹,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研究的材料直接放入就可以,同时学校、教研组如有共享的资料也可以放入,供大家学习参考。学校规定,教师的每次研修研究材料要上交到两个地方,一是教师研究包中的教研组长每学期研修材料这个包里,还有就是上交到校园网中教研组研修平台,期末结束时,教研组长把一学期的校本研修材料打包,制作成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仍然放在教师研究包中,老师们随时坐在办公室里可以翻阅借鉴,比前面所讲的静态的档案室作用大的多了。电子书档案做到了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每次活动记录及时、清楚,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四、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体会
1.校本研修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以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教研组和学校研修等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教师的研究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在合作中真诚交流。一改以往单纯的即时性效应,给校本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回复、话题选择、文献推荐、观点讨论,所有细小的环节都保留网络平台上,呈现了互动式研修的整个过程,使网络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长效功能,教师的听课和评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校本研修网络化创造了和谐的研讨氛围
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使用使传统与现实的教研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研修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的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研修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大家的经验在这里分享,于是我们的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教师每时每刻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鼓励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
3.校本研修网络化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
网络始终是工具,教师是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主体。在校本研修网络化中,有了时间、空间的保证。在研修内容、研修方法的选择上,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尽可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批改的评价方法,把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精力去研究。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利用校本研修网络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深刻感受到网络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4.校本研修网络化应紧紧围绕主题开展
由于网络的随意性,也带来了它的复杂性。为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摒弃虚假的恭维与恶意的攻击等不良行为,在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研修目标。以“主题”为主线,以课例为内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开展研究。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发挥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伴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
当然,校本研修网络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困惑。比如,还未开展互动式网络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互听互评是一种常见的研修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时间安排的限制,参与人员不广泛,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开设网络互动课堂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师可以同步异地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资源保存在网络校本研修平台中,随时调出观看。比如,传统教研如何和网络研修进行深入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里更高效的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如何更有效地对校本研修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这些都是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岳林中心小学的研修工作是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个缩影,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进修学校能加大对我校的指导力度,同时希望也能得到在座的兄弟学校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依托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县二中教学工作汇报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走“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之路。学校紧紧围绕局提出的“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抓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抓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抓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提高;抓三级课程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抓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县二中师资整体情况,结合我县“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紧紧抓住一个“实”字,坚持一个“恒”字,突出一个“效”字。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和实效可感的教学效果,着实让人欣慰,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抓实“三项”研讨
学校紧紧围绕局提出的“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前、案例、主题研讨活动。坚持并逐步完善教研组、备课组每学科每周半天的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课前研讨通过先自备、再共备、然后自己又备的“一课三备”制度展开,坚持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备课组长学初作出集体备课计划,把每一单元备课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要求做到超周备课,这样才能在集中和分散备课组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研讨。集中活动即在教研组长组织下,教学校长和教研处主任共同参与的学科研课活动。主要是围绕某一学科典型课例进行集中研讨形成某一课型的教学流程和一般方法。分散活动即在备课组长主持下,按教研组研讨模式进行的课时备课。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案例研讨是按照“问题征集、课例选择、集体会诊、总结提升”的流程开展的研讨。案例研讨采用的是跟进式的活动方式。首先确定好课例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案,然后确定一名上课教师,教研组全体成员及主抓领导共同听课,课后教研组围绕课堂教学展开集体会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然后再上课、再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精品课例成为学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资源。主题研讨是围绕“编制导学稿、自学指导、师生交流、质疑答疑、小组合作”等课堂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的研讨。我们对“4+4n”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是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理论学习、结合案例进行研讨、围绕
主题总结提升这一流程,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得到了提升。三项研讨的扎实开展,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理论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2、突出典型带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省、市、县骨干教师40人。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学校组建了名师团。名师团队在学校教研处的组织下定期开展活动,从理论和操作层面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学校规定每位名师与两位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每周一次的师徒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的案例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交流、合作,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处全程跟踪并要求每个教研组双周师徒共上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示范课,单周围绕示范课进行研讨交流。同时教学领导率先垂范,实验课、过关课、示范课、公开课层层推进。通过名师团队和领导的共同引领,提高了全体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3、加强专业引领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上不去教研活动就是同水平重复或低水平徘徊。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引领队伍的打造,建立年级组、教研处、教研组、备课组四位一体的教研网络,学校的四个副校长三位抓年级教学管理,教研处主任协助学校教学副校长抓学校全面教学。教研处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选拔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在教师中有较高威信的教师作为学科主任(教研处副主任),承包教研组,具体负责对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规划指导。教研组下设三个备课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起谋划工作,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定期检查,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参加县内外组织的业务讲座和听评课活动,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引领,使教师明确了教改方向,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始终把提升领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当成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除了规定每学期读一本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教育专著外,定期开展“把握教育真谛,倾听思想声音”的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河北教育》读后交流活动,学校定期将规定学习篇目通报给每位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在学科、年级、学校开展论坛活动,学校评选学习标兵进行奖励表彰并把学习心得作为业务学习的一个方面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对每学年升入初三的教师要求在暑假期间认真研究上一中考考试说明,独立完成河北省近
三年的中考试题,并将中考题型进行分析归纳,初三各学科备课组长对中考试题做学科试卷分析和学科教学总结,各学科主任组织教师依据学科特点,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学习,达到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的目的。
5、提高研究能力
针对践行“4+4n”、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编制导学稿存在的问题,开展问题征集活动,并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确定为学校研究课题,如以“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怎样撰写导学稿”、“怎样进行交流研讨”、“怎样进行质疑答疑”、“如何进行小组评价”等为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切实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组织教师申报省、市、县三级课题,开展研究指导,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提高我校教师教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学校参与研究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实践探究》获二等奖,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环京津欠发达地区创新教育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目前,市级在研课题6个,预计明年6月结题。
二、深化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我校咬住课堂不放松,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追求形成了县二中的积极、民主、高效的课堂文化。
1、“4+4n”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学校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努力践行局倡导的“4+4n”教学模式,“4+4n”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学文本、师生交流、质疑答疑和专项训练”4个环节。学校在充分学习模式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大胆尝试践行模式,经过两年严格遵循模式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学不教”的教学原则,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得到了明显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进入灵活模式阶段,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各种课型的不同要求确立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一般操作规程。即“情境引入→展示目标→自读文本→交流研讨→质疑答疑→专项训练→综合训练→课堂小结”的一般课堂流程。“4+4n”课堂教学模的有效实施,推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
在深入开展“4+4n”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针对教学环节“交流研讨、质疑答疑”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我们把一个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10人,每个小组实行条块式或圆桌式排座,班主任综合科任老师的意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性差别、平时表现等因素建立小组,力求每个小组内均有学习成绩不同等级的学生,各个小组尽量实力均等,基本实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创造性的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的成果,分享学习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制度的科学建立
在践行“4+4n”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重新修订了《承德县二中课堂评价标准》,以“学生是否学,是否学得积极,是否学会,是否学得愉悦”评价课堂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改“教中心”为“学中心”,教学以小组为基点,活动以小组为基础,评价以小组为基准,学生在竞争中争先,在合作中创优。形成了积极民主高效的课堂文化。学校教研处依据《县二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全体教师的课堂每学期进行一次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记入教学过程考核,有利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4、先进经验的学习吸纳
围绕“一模、两翼、三研”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几年来先后组织教师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天卉中学、平泉四中,承德民中等省内外名校听课,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教师们亲眼见到课改下的课堂,展示中的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自做过并讲给别人听学得最好”这一学习的最高追求。学校还经常邀请天卉中学领导、骨干教师来校做专题讲座和示范课,指导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通过交流,我校教师对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小组的划分、小组长的培训、小组的评价制度以及如何进行小组交流、组员在交流中的分工、学生展示的培养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在自学、互学、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实现了高效学习。学校的教学成绩也稳步提高。
三、抓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提高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严格按课表上课,按教学进度,备课内容上课,教师提前进课堂,准时下课,每天按时处理学生的作业,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研处按学校
要求对教师的备、讲、批、辅进行严格督导,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单项抽查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每学期进行5次大型教学检查,检查一次总结一次。对教师上课情况采取深入班级听课指导、走廊巡视、推门听课和监控听课四种方式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上课接打手机、酒后进课堂、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违反“六禁止”和“十不准”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将各项检查结果作为教学过程考核直接计入两评四考。
2、做好教学质量分析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看作是办学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各年级各学科严把质量关,扎扎实实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教研处结合上考试情况,跟踪分析,对薄弱环节(年级学科)跟踪调查指导,学校每学期进行月考、期中、期末三次考试,以考促教,教研处和年级一起做出进度和考试安排,年级校长和备课组长严格把关,根据学生实际,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出考试题,难易得当,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教研处和年级一道对各次考试做质量分析,通过年级月考分析会、主题班会、家长会,教师的月考分析找差距定措施。教研处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教学成绩作出统一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两评四考”中的教学成绩,并根据成绩进行奖励,奖优罚劣。
3、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
学校注重对特长学生的辅导,在学期末组织参加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竞赛,开设数学理化二课堂,语文、英语开设阅读、作文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音美开设中考辅导班,教研处与年级一起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跟踪检测,检查二课堂活动效果。学校的篮球队、田径队坚持每天早训,参加市县级比赛,屡获佳绩。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彩色周末、美术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各界好评。
4、强化督察反馈指导
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领导教学检查评价,还通过领导随机推门听课、跟踪听课,每双周设立半天行政听课和诊断活动等多种方式,对教学上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会诊,组织教研处、教研组及备课组开展说课评课研讨,针对存在问题写出书面反思,提出解决办法,制定改进方案,学校进行跟踪听课研讨,直到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为止。
四、抓三级课程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严格执行省义务教育课程课时标准,在开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自编了“书法”、“篮球”作为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带你走进祖国的名胜古迹”、“乒乓球”、“象棋”、“趣味课堂”、“网页制作”、“中外礼仪”、“健美操”、“军体拳”等色彩纷呈的选修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创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角度、宽领域、多层面的素质发展平台,使不同兴趣爱好、各种秉性天赋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学校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开展好每周两节体育与健康课、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学校把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相及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坚持搞好大课间活动,并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保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广播体操、军体拳、健身操等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班主任,所有体育教师、年级、学校值班领导全员参与,严密组织,突出特色,效果良好。
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配备了省一级标准的实验室,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探究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直处于全县前列。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生试验场地、活动场地设施明显不足;学生图书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教育教学质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教师的专业素质还需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建设还将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以本次教学评估活动为契机,坚持已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经验,查找不足,树立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校教学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给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育科研的作用和魅力在中小学校日益凸现出来。可以说大部分学校开始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科研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师素质,也提升了学校品位。从事于教育科研的教师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感到更充实更有价值。
一、正确认识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1、教育科研能在自己的场域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育科研是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教育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在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正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抓住这些问题,不断地反思和追问,有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形成课题意识。把日常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从专业的角度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之后,可以带动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克服定势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反思能力。正是因为每一个拥有课题意识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开展合作与自我反思,就会产生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实践的成果主要是教育科研的收获。
但我们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自己切入的视角,既不能一刀切认为“教育科研万能”,也不能长叹“教育科研无能”,它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2、充分利用电教网络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传统的教育科研虽有很多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只是局部少数人唱主角,对现象和问题的探究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电教网络的兴起,拓宽了教育科研的空间,弥补了区域科研活动的局限及不能突出教师个性化的问题。现代电教网络体系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学校要求教师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仔细观摩教参配备的光碟等电子教材,学习借鉴这些名师的教学经验,并用之于实践。在教学过程提炼出的有效措施、方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体会、启示以及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课堂教学点评等教育教学实践等记录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中,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点评和观点相互碰撞,使教师深受启发,对疑难问题豁然开朗,另外,教师还可在网络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尝试性发表自已的见解。互动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张扬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3、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乃至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曾给创造性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创造型教师是对教育科学提供的知识的创造性发挥的教师。充分强调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不论是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是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教学教育的研究。教师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到后来的理论提升,不但培养了创新素质,也使许多教师得到了发展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我校教育科研基础还相对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理论含量不足,成果不太突出,因此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1、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绝大多数教师从实践层面予以了重视和探究,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观念模糊,认识不清。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教育科研予以科学认识,既不能把它放到过高的地位,让人够不着“桃子”,也不能随意贬低。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参与来提升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基础理论,围绕教学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各种培训,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育科研少走弯路,年轻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让他们走上讲台,交流自已的研究和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多上研讨课,评议得失,反思对错,经常开展有效的研讨活动,让教育科研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或“谈研恐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对教研科研的定位不准确。教师存在的对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会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首先做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逐步摆脱对教科研工作恐惧或淡漠的心理,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这样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最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繁琐的生存任务,加上理论素养、研究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处在教育科研的劣势。然而,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第一手材料并需要加以总结和升华,他们面临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责无旁贷地要加以解决。这样,使得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可能。我校主研的课题《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获广安市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村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研究》获广安市第三届校本研究成果二等奖;我校主研的市级课题《新时期农村家校和谐教育机制实践研究》、《农村小学薄弱校点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获2010市级立项并正在研究,主研的区级课题《以农村小学路队制建设提高学生法规素养的行动研究》获2011年区级立项并也正在研究之中,这些课题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共达二十多人,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下面几个显著的作用。
其一,课题研究能够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较为深刻和广泛地理解。当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们必须大量的调查积累相关的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和搜集相关的材料,使得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不断地拓宽。
其二,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的质量,提升其专业品质。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课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的教学品质的动力。因此,当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所要解决的不再是“个”问题,而是 “类”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 “类”问题。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就能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其三,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从事一项课题研究的成员往往较多,并且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同心协力共同攻关,这样在研究过程就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专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大家分享各自的信息,经验和成果,从而促进了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
其四,课题研究能够增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而将教育幸福释义为教师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获得职业认同的途径。因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存在于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认同,而教师职业认同,即职业自我形象与一系列教师认为他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使得教师在研究中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
3,建立研究型小组和科研网络,逐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学校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精神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我校科研管理中,一是把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完善三个层次的科研组织网络:一是决策层,校长、主管教学的业务副校长,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挥;二是管理层,教育科研主任负责,布置教育科研的任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具体监督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三是操作层,由课题组组长、任课教师组成,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研讨活动。形成网络的同时更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联动机制。让教研科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和自我意识,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并根据不同的教师个性特点建立学习研究型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习讨论。教学与研究是共生互补的,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确保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