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要深思慎行
合作要慎思慎行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新课程积极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低能无效的现象,结果就撞入了无效合作的“雷区”。
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洞察无效合作的隐患。
一、忽略价值,舍近求远。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做好了慎重的考虑,是出于优化教学过程的考虑。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完成这一学习内容时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便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为何要去“舍近求远”呢?所以教师要选择一些相对比较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以此来保证确实需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通过合作去达到一种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早》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去读课文,然后再小组讨论:“早”这篇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学生开始读课文,有的读一点,有的甚至没读,就笑眯眯地凑到一起。看上去答案找的也够快。其实是因为教师选了一个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根本用不着学生大张旗鼓地讨论,孩子只要瞄一眼就知道了。这样时间耽误了,却无一点效果。这样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却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设计是要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明确目标,攻
破难点,高效率地完成本课任务,能切实完成了合作。
二、过度超越,不顾根本。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但不少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补充内容,海阔天空,说长道短,越过了语文教学的“度”。有很多这样的课堂,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热闹非凡,课堂上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课堂教学像摆满汉全席似的“一盘盘一碟碟”往上端,可学生读书的时间就不多了,思考感悟的时间也没有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更被挤掉了。语文姓“语”名“文”,课堂教学理应立足语文学科的“本”,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虽也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强调“拓展”,强调“延伸”,但必须立足于语文根本,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那只能是“浮光一现”,“海市蜃楼”。
三、随意的“拉郎配”促成高级木偶道具。
有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心理准备均不充分。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思想再怎么没进入状态,也得迅速加入合作学习小组;待教师觉得该汇报学习成果了,即使学生思想交锋进行得再怎么激烈,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教师指挥若定,学生盲目听从,如一个个活的“木偶道具”。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教师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性教学行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仅流于一种形式。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活动:第一次,小组一起读课文,再谈读后感;第二次重点理解伯诺德夫人母子二人从容对敌部分,要求学生讨论:“你认为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是个怎样的人?从哪看出来的?”第三次,“你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应该怎么做?
这三次合作,学生很机械地听从教师的指令,无效率可言。其实,只有第二次合作才有合作的必要,整个合作学习,仅追求了外在,而失去了内在,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偶道具”。实在应引起我们这些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四、各自为营,一盘散沙。
教学时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教学场景:教师要求“分组讨论问题”时,小组中,有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有的学生干脆利用这个机会在说闲话。这样,无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教师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小组讨论就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了。
五、缺乏深度,无独特的个体体验。
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由于学生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也不够深刻,讨论后的结果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曾记得有一次教学《草船借箭》时,针对“借”这个字,学生质疑:“文中箭明明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怎么能叫“借”呢?应该用“草船骗箭”,教师马上组织学生辩论。其实,开始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但遗憾的是教师过急于求成,学生对课文还没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就要他们展开辩论。没经过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而匆忙展开的辩论如无源之水,所述见解无深度更无个体独特的体验和创见。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掩盖了学生的困惑。教学浮光掠影,会滋生了学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六、冷眼旁观,放任自流。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一旁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小组学习间游移。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便宣告结束。合作学习,与教师的适时指导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化两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
导;在学生学习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教师让小组分角色练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学生因为争谁读“我”,谁读扫路人,谁读旁白而争论不休,结果刚商量好,开始读时,教师又叫小组汇报了。这样;小组同学为扮演什么角色而耽误了读书感悟及交流体会的时间,这与教师平时缺乏指导,没有形成一套角色朗读的方法有关(如怎样评价人物,品味语言,朗读时交流评价为什么这样读等),这也与教师只重合作形式而没有研究合作的内涵有关。
七、教师评价,失全失策。
教师在小组汇报时,评价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等,教师在评价时很少涉及,尤其是很少关注性格内向、少言语和基础差的学生,这种不全面、不公正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发挥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功能。
无效合作还有很多种形式,有的分组不科学,有的成了部分学生的避风港,有的成了优生展示才能的舞台„„而这些形式,均是对小组合作的片面理解,缺乏合作的实质,因而,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无效的小组合作,设法提高合作成效,如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探索有机结合,以小组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教师相机参与并作指导等等。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多种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新课标,充分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内涵,为小组合作学习开辟更广阔的天地,能为语文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教师不仅要慎行也要慎言
教师不仅要慎行也要慎言
文:九州狐
【新闻线索】
《北京青年报》11月2日报道: 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的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这起悲剧给所有人都带来伤痛。
【狐眼事评】
看到这条消息已有时日,内心一直在隐隐作痛,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不叛逆、听话、诚实的乖孩子,没想到太听话、太实诚的孩子也会因听话、实诚殒命,一直不想说的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的周围以写检讨惩罚或者以夸张的重复抄写代罚的现象何其多,自己亦或是身边的人不乏有过或者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体罚与变相体罚”成为触摸不得的高压线之后,写检讨、写反思常常成了游离于规避之外的处罚措施,或许这也是当下教师唯一觉得能做的,敢做的处罚。
孩子因为不遵守会场纪律受到老师适当的批评是很正常的教育行为,只是,让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写1000字的检讨显然过了,第一,虽说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是,年仅10岁,写作文也未必能写到1000字,再说,语文老师更应该知道检讨或者作文字数并不能决定什么;第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在会场不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聆听本身就是他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会场说话等一些违纪是下意识的行为,他能检讨什么?能上升到什么思想高度?可见该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第三,小学生会场纪律的不严肃与会议的内容、时间不无关系,小学生会议其间的不符合学校常规要求的举动不能全部归结给学生。
网上盛传“写不到1000字就去跳楼”的说法,在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不好妄加定论,只是,从孩子语文书封面的留言来看似乎有存在的可能,从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在做出惊天之举之前思想上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挣扎,另有资料说孩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佐证了好学生反而心里脆弱的特点,他们平时听到的多数是褒奖,好学生更愿意、更偏执的听老师的话,如果是一个平时自由散漫惯了的的学生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可见,优秀学生更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这恰恰是被教育忽视的地方。
如果老师真的说过“写不到1000字就去跳楼”,我也只能相信这是老师拍脑袋且没心没肺的一句说词,可想而知,如果孩子真的写不到1000字,老师当真让他去跳楼?可能吗?只是,老师信口雌黄、没心没肺的一句话真的让一个“听话的”好学生用生命来践行了,这是老师没想到的,也是让全社会唏嘘不已的一个悲剧,让更多的老师反思自己的不当言行可能带来的后果有多么的严重,如果能因此起到诫勉教师言行的结果,善莫大焉,只是,代价太大了。
一时间,教师“逼死学生”,甚至“教育杀人”充斥整个网络,被质疑的不仅仅当事者以及当事者所在的学校,毫不夸张的说整个教育被牵扯其中,教育再次的被放在火上炙烤,丝毫不得申辩,伤口总是不见愈合,这是教育的痛。
我曾经听过有老师对学生说“作业做不好明天就不要来”,你说过类似的话吗?如果说过,你应该感谢你的学生,感谢你的学生没有那么的听话,没有那么的偏执,否则,被曝光的就是你。“老师逼孩子跳楼”,“还我儿来”,横幅挂在涉事学校的门口,醒目、刺眼,深深刺痛社会每一根神经,如何实施教育惩戒再次叩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教师不仅要慎行,也要慎言”,我自己对自己说。
第三篇:干部要慎权慎言慎行慎友[范文模版]
干部要慎权慎言慎行慎友
4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当干部,请离“河边”再远些》,建议当干部的,一定要慎权、慎言、慎行、慎友,不沾那些可能引发议论的事情,不给外界的猜疑和想象留下空间。“慎权、慎言、慎行、慎友”这“四慎”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形象,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形象不仅仅体现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和政绩的优劣,重要的是关系到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眼里,领导干部就是党、政府、上级领导的代表和体现,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实践者,他们手中的权力应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权力的人民性决定了领导干部形象的人民性。
俗话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作为一名干部尤其是为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慎权、慎言、慎行、慎友,一言一行,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和那些可能引发议论的事情沾边,不给外界的猜疑和想象留下空间。
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慎权,就要时刻牢记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却不可让权力沦为个人谋私的工具;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慎权,说话要做到谨慎,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对未公开的内部讨论和组织决定,不能跑风漏气,擅自发表所谓的“个人意见”,也不能口无遮拦地把某些“小道消息”当作谈资四处兜售,更不能津津乐道于巫婆神汉的妄言谵语;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慎友,净化朋友圈子。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意为善交益友,犹如引路导航的照明灯;而误结恶友,则俨然堕落腐蚀的催化剂。同时,党组织也要加强监督,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要坚持把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扎实、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好干部及时选出来、用起来。
第四篇:新准则和条例心得体会:党员干部要慎言慎行
党员干部是带领人民群众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践行者、带头人。在人民群众的眼里,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仅代表个人的形象,更是还代表党的形象。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党员干部要时刻坚持慎言慎行。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章第四十五条中明确指出: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座谈、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讲、宣言、声明等等的,或为上述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一律要给予处分。
言论自由不等于胡说八道。然而,在我们生活中的确存在个别党员干部思想上已经被资产阶级自由化彻底腐蚀了,不学无术,口无遮拦,听信所谓小道消息,或无中生有编制顺口溜、黄段子,有的甚至诋毁党的领袖、先进人物形象,胡编乱造、歪曲事实、编造故事等等,并当做茶余饭后、闲聊调侃的“点心”,还大言不惭地嘻嘻哈哈自以为是,殊不知“祸从口出”,这不仅是个人严重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更要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政治鉴别力,坚决摒弃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对于来自方方面面,凡涉及党的各项方针路线以及党的领袖形象的一切反面言论,一定要坚决抵制和揭批,要时刻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要正确对待网络信息,不听信任何小道消息,不转发任何消极的内容和不实的传言。
共产党人一定要自觉学习党史、党章,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牢记党的宗旨,铭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及时、正确地宣扬党的声音,传播正能量,要积极传播党的大政方针,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弘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句话,有褒有贬,也有利有弊;一句话可激励斗志,也可溃败肌体。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遇事一定要慎言慎行,切实维护好党的光辉形象。
第五篇:家长会材料之三在孩子面前要慎言慎行
在孩子面前要慎言慎行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想说就说,想打就打,孩子也有孩子的尊严。陶行知老先生有首诗写得好:“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作为父母,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欣赏孩子,维护孩子的尊严。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要慎言、慎行。
下面的话,说不得:
1、你怎么这么笨,快笨死了。你这孩子真让人生气,能把人给气死。
家长说出这样的话,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不但一点作用不起,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2、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
家长用这种口气和孩子说话,简直就是命令孩子“唯父母的话是从”,不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好多事情失去兴趣,畏手畏脚,没有主见。
3、我说你不行吧,你就不行。
这等于在给孩子的行为贴封条,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4、我整天为你吃苦受累,容易吗?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
家长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要挟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安稳、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可不能用来
作为激励孩子上进的条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笑话:妈妈:儿子啊,妈妈为了你把心都操碎了,头发全熬白了,你可得好好学习啊,要不然你可对不起妈妈。儿子:妈妈,您头发白不是为我操心操的,是您老了,咱们隔壁张大爷无儿无女,光棍儿一条,他可没为儿女操心吧,怎么头发也白啊。虽然是笑话,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教育孩子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前的那种“苦痛教育”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孩子了。
5、大人说话你别插嘴,你懂什么?
孩子人小心不小,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当他的想法和做法很可笑时,您不觉得那是孩子天真可爱吗?怎么能不让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呢?
6、下次考试,你必须考进前多少名?
家长一气之下,给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孩子不但不会努力做到,反而会对家长的做法表示反感。
下面的事情,做不得:
1、在别人面前,提孩子的缺点。
这是在揭孩子的伤疤,俗话说:“大人大脸面,小人小脸面。”当着别人的面揭孩子的短,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2、孩子犯点错误,就大惊小怪,老账、新账一块儿算,孩子犯错误是常事儿,但是,家长不能啰嗦起来没完,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即使是经常犯的错误,也要犯一次说一次,不能给孩子记
账。
3、用悬赏的方式激励孩子做事情。
奖励本身没错,但完全用物质刺激孩子进步难免会让孩子陷入误区——成功是为了获得奖赏,这样会造成孩子被动努力,不会积极进取。
4、用拳头教育孩子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把家长分为三等:一等父母用眼光教育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教育孩子,三等父母用拳头教育孩子。我觉得很有道理。家长“以德治教,以爱治教”比“以暴治教”效果要好得多。
5、孩子希望父母陪他一起玩的时候,家长借故推托。
和孩子一起游戏,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机会,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因此家长应该珍惜。即使自己再忙,也要抽出时间。
6、指望孩子出人头地。
家长应该清楚一点:神童那只是凤毛麟角。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人一个。爱吃、爱玩、爱犯小毛病,和别人家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其他的事情只要付出努力了,一切都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