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课程改革的变迁
英语课程改革的变迁
随着小学英语课在课程改革历程已过十年,在这十年以来,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不断地摸索,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观摩优秀课,研究教材,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校的英语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反思: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应该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合理把握。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
3.教材的难度看起来是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高了,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把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法上既要留意过程和方法,还要留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要求使多数教师难以适应,力不从心。
4.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有些教师把课堂的热闹当成了活跃,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这样的课,学生是兴奋快乐的,但是没有实质的效果。
5.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的精神目前在地区无法得到真正落实,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又后果自负。
下面我就其中的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提出相应对策:
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得较多,而对教学策略思考得很少。这是因为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于教师是怎样教的。新课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时候,就必然要探讨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教学策略。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这样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确定了教学策略的总体构思,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学习材料、安排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起着统领作用。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
我们只要勇敢地走进课程改革历程、大胆地实践新课程,深刻地体验英语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与困惑,就能促使我们切实调整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深入总结教学经验,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提升教研教改能力。追求教育教学真实的面貌,定能取得更胜、更高一层次成绩。
第二篇:英语课程改革感想
英语课程改革感想
常州市红梅东村小学
邓能
寒假里参加了市组织的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听了很多专家教授的讲座,感触颇深,不仅对英语课程改革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赵志毅博士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课程的更新到教学观的更新再到教师教学行为的更新,一层一层递进,使我对英语新课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抑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现代教育是从儿童心理出发,以学生、兴趣和活动为中心。新课程的理想是发展每个学生,所以在教学的价值取向上就有了转变,由创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自己也要大胆创新,超越书本,大胆发表独立见解,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也,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新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教研室教研员胡澄宜老师在她的讲座《因英语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中也提到了现在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英语教师的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不仅要能说会唱,而且对现代化技术也要能够熟练运用,例如能用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撰写教研论文等。
在培训过程中,市实验小学金祥娣老师、常州师范的单旭珠副教授、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副主任连征勇副教授等专家都做了精彩的讲座和报告,从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英语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教学上的一片生机,使我们有了一个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我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尽快适应课改的需求,把工作完成的更好。
第三篇:英语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新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新课程改革意在构建体现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打破旧的传统课程背景下不论学生基础与潜质,不顾学生兴趣与特长,忽视个性差异的弊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003年9月起,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部署,我校从一年级开始实施各学科新课程实验,经过近10年来多师生们的努力,现已完成了全校各年级新课程实验,我们在实践中经历了成功和失败,得到了许多的启示。现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成绩和感悟:
一、教师的课程理念的改变:
我校是一间有四十年历史的老校,学校教师绝大部分年龄都超过的四十五岁,教龄时间长,教学思想较传统,过去的旧课程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为主,而新课程除了要老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三维目标进行培养,这种重大的转变在课程改革中推进很艰难,但十年过来,绝大部分的教师还是转变的观念,制定并实施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
二、教师课堂教学的模式的改变
(一)课堂出现生动的学习场景。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们面对新课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逐步发生的变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教师们已经有明显的小组合作教学意识,有的教师有强烈的研究欲望,有的教师有初步的探索意识,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方式---四人一组组成一个的“小家庭”,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经常出现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场面,而教师们更是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语言,平等的话语,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了。逐渐地,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交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多了思考的空间,教师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朋友。学习变成了一种交流、讨论和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这种合作的氛围甚至延伸到了课外、校园,许多班级出现小家庭“一家人”互相合作、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情况,如四(1)、(3),五(1)班及小家庭合作玩游戏,合作养花种草,合作清洁卫生,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工作,小家庭成员成了亲密的好朋友。
(二)、积极申报课题,开展教研实验。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教学的重要实验,增强科研意识是搞好课改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充分发挥各科组集体备课的优势,各年级以学科为单位成立了教研小组,研究选择了教研实验专题,制定研究活动计划,确实开展活动。例如语文学科由过去的低年级开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研究专题,中年级以“语感教学研究”为教研专题,到这两个学期的申报市课题《小学语文中国学教育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数学科组实施“5+15+20”教学模式;英语科组在2009学年进行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试验研究”——“学生学业成绩报告内容与形式”子课题研究。以上的课题均能根据新课程制定研究活动计划,确实开展活动。教研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校对计划的撰写作了辅导,就具体操作问题提出了要求。开展教研活动是以课例评析为主(围绕着专题备、听、评、思),学校领导带头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的听课、评课活动。教研实验活动围绕着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切实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三)教师的新课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1、通过对新课程的研究和实验,我们的教师学习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促进了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实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
(2)、实现了由“传授”到“指导”的转变。
(3)、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发生变化。教师们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
2、从我们对教师的听课中看出,许多的教师能在组织课堂过程中体现了三维目标意识、合作意识、情境意识和评价意识;教师们普遍反映:情境教学新课标实验的合作学习方式确实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能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学会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形式多样
从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话语和行为来看,由90%以上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烂、过露的教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在评价手段上,有星级评价、小红花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
1、课堂上的正面的评价增多。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们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能有意识地观察和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的或鼓励性的评价;还有集体性质的最佳合作小组、探究先锋队等等的评选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良好评价。
2、学生的学业上,教师也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等级评分和分数评分进行评价,作业与单元评价形式也多种多样,还有校际、班际学科竞赛,甚至有良性竞争产生的小红旗手、小红花少年„„
3、学期末的一学期各学科水平测试,是对学生一学期各学科新课标学习的一个全面评价,也是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实验情况了一个检验,能较客观地反映出课改的情况。教师更是从中了解自己参与课改实验的成效和对学生学习质量的验证。根据本区近六年学期末学科抽测的综合指数看,我校各项指标有五年能达到区平均水平,其中有三年更是达平均水平之上。
虽然在评价方面,这次的新课程实验仍然离不开应试的指挥棒,但毕竟我们尝试了运用多种形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
四、课改成绩收获斐然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这次课改实验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以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努力创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快乐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机制。如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讨中探究学习识字、认字的技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灵活地学习和运用知识;数学教师注重从学生自主动手、合作探究中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及身边事物中观察和发现知识等,以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灵活掌握知识。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灵活自主地能力,教师们无不努力地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快乐学习中快乐成长。
(二)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了。
课外,教师们在布置作业、组织综合实践等方面也都紧紧围绕新课标灵活实施。如语文作业可能是要学生去动手制作一些小模型、采集一些小标本、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动、植物等;数学作业可能是拼七巧板、搞小制作等,还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英语作业可能是收集一些小物品、或教长辈学一个单词等。因此,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外的延伸学习也同样是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快乐学习。
教师们都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好老师,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取得好成绩。为此,老师花尽心思,如制作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兴趣,采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运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在这些方面教师们都是边探讨、边学习、边实践摸索的。
五、改革实践体会深刻
教师们在十年的实践中深有体会。
之一:在课堂上我们想尽办法达到教学目的,而这种效果最终将以学生情感的共鸣,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依据。课改提出转变学习方式,并不代表所有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恐怖分子”,都要被一棍子打死。过去的教学过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现在却又过多于放任。只有将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师在课堂上先教给学生学法,再让学生实践,不能就此而评说教师就是在“灌”。有些内容本一目了然,教师绕着圈子让学生学,反而让学生更迷糊了,何不干干脆脆地直接告诉他。
之二:我们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同样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实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说是很容易,但是做起来我们还是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如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不同,是否分层次地教学,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所需是困难的,这仍需我们在实验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去寻求一条有效的道路。
总之,新课改是一项十分艰巨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只有加强教学科研,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希望这是一场全新的改革,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教育教学真实的面貌,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二0一二年七月十日
第四篇: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设计思路《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该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也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旨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级别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但是,分级目标对3~6年级、7~9年级和高中
各学段或年级的教学和评价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7~9年级分别 完成三、四、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以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
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或学校,以及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开设的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英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如从1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相应学段级别的要求。六年级结束时达到二级,9年级结束时达到五级,普通高中结束时达到八级*备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将可能在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确定之后作相应的调整。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学习策略: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在一级、二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语言技能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中的语音、语法、词汇、功能和话题提出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也提出了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
一、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语言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表3是二级、五级和八级语言知识的分级目标。详细内容参见附录。
三、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表4是二级、五级和八级的情感态度分级目标。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表s是二级、五级和八级学习策略分级目标。
五、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申,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4、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5、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6、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九)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英语课程从3年级起开设,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一6年级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
3、4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5、6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班容量一般不应超过40人/班。
7一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四课时。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
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三)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3、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五)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六)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
3、4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5、6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听和读的技能,形式应尽量生动活泼。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
(七)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八)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二级的评价由地方和学校组织进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五级和八级的评价应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进行。其他级别的评价由学校组织实施,也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选拔性考试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确定适用级别,制订考试要求。
第五篇: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总结
《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总结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是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本学期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改革总结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的优化组合,继续深入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通过调研、教研活动,本学期的《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淘汰了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把新知识和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根据市场需要、专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的发展,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增设与WTO相关课程、外贸出口流程课程等。
通过教学内容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有了很达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总结
过去《商务英语》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计算机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 1
在语言知识的精心讲授,教师言传身教、人文关怀的细致体现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更富创造性的挖掘和发挥。另一方面,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其朝着个性化学习、超越时空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积极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因此,本学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采取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加大投入,推进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中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另外,本学期《商务英语》课程的作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去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教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环节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