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心理适应
教师的心理适应
适应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们不仅要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而且要适应其所处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生源的日益减少等因素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都要面临各种竞争和挑战,心理不适应的人会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出于“本领恐慌”,害怕领导检查业务;有的老师“愤世嫉俗”,对现实总觉不满;有的老师“赢得起输不起”,一遇失败和打击便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在当前人们所说的“素质”里,有没有适应能力将使不同的人在若干年后的发展结果大相径庭。
早在一百年前达尔文就提出了“适者生存”的著名命题。适应首先表现为顺应环境。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教师的心理适应是教师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学校环境造就了每一位教师,刚接触一个新环境,教师必须让这个环境接纳你,你也要接纳这个环境。尚未融入环境,即产生排异反应,以自我为中心,远离集体去“奋斗”,这样的教师往往会只落得个“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无奈和感慨。其实,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一名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对抗世俗流弊才算是明智的。有人拿泥巴、木楔封住树缝中的小洞,想把一群蚂蚁堵截于万劫不复之境地,但蚂蚁们总能从其他地方开辟洞口突围出来。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没有与“厄运”对抗,而是选择了忍让与适应。事实证明了蚂蚁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它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也是蚂蚁种群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比起目前生存情况岌岌可危,只善于拼搏厮杀的狮子老虎来说,蚂蚁算不算智慧的呢?我们是不是该学学蚂蚁的生存智慧?但人类毕竟不能与蚁国同日而语,除了顺应和生存下来,人类还要在此基础上去选择、抗争、追求,这才是积极的适应。一名教师如果习惯于长期在一个学校环境中生活,习惯于循规蹈矩,习惯于思维定势,这才是他最大的悲哀。失去了选择、抗争和追求,教师会心如止水,热情冷却,对一切都心满意足,得过且过,在心理上形成一个“舒服区”,害怕变化,抑制改革。这种消极适应,造就的是棋盘上被人操纵的“车、马、炮”,而不是运筹帷幄的对弈者。
教育要发展,只有积极适应、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教师才能成为勇立潮头的卓越人才。教师要成为“对弈者”,与谁“弈”?与自身弈,力求战胜自己的弱点;与环境弈,尽力反思和革除人们一以贯之的落后做法和思想。弈功何来?要靠不断的学习。教师要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要及时获取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活动既扩大了教师的“内存”,又能看到新的差距,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师心师性的成熟,教师还会产生新的不适应,而克服不适应仍然需要教师不断地思索和学习。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积极的学习习惯一直维持着这根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促进教师的终身发展。师范毕了业即一劳永逸的教师将不复存在。“我思故我在”,适应的关键在心。教师的适应决不是苦行僧式的破衣在身,“咸了说咸好,淡了说淡好”,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这是一名教师实现心理调适、优化人格的必由之路。
魏书生老师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埋怨别人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环境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没能力,主观努力不够;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同时指出:“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教师在工作中顺应环境,挑战环境,这是当今“教师难为”时代的首善选择。事实证明,教师只要在“育己”方面付出了辛苦的探索和实践,就必然会获得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欢乐,从而使自己的心理不适冰消雪融。让我们都来练练适应的功夫吧。
第二篇:第六教室 教师的适应心理(定稿)
第六教室 教师的适应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适应
在每个教师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之所以能作为 “ 人类灵魂工程师 ”,促使每个学生能最佳发展的 “ 机灵点 ” 和 “ 教育机智 ”,做到使老师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和职业才能的事业之中,达到他年龄和职业可能达到的卓越成就。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ion)是指个体逐步接受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社会适应对个人生活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长期对社会刺激不能适应,不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反应,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格格不入的心理,久而久之,这种 “ 不适应症 ” 就容易使人引起精神变态。适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通过语言、风俗、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人们适应社会的方式有适合、革新、形式主义、退缩和反抗等几种类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当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往往通过文饰作用、认同作用、代替作用、投射作用、压抑作用和反向作用等心理适应技术,使个人与社会取得良好的适应。
一、对现实社会的认知
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就是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在一系列社会学习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个体适应社会,必须在较全面地了解社会规范,具备较准确的角色知觉、人际知觉及自我知觉的情况 下进行。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它通过人的整个一生来完成,个体从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进行社会化。教师这个职业的人群,在青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都存在。教师的社会化过程是复杂的,受到社会文化,学校教育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要经过政治的社会化,道德的社会化,角色社会化,民族社会化等过程。这些社会化内容是交叉进行、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在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力量。但是,这一基本的认识却来之不易,在经历十年 “ 文革 ” 浩动之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才能重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来认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 “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老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第六教室 教师的适应心理 第二节 教师的环境适应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是对适应的意义的最好概括。我们人类之所以经过数百万年的沧桑巨变而能够不断地繁衍下来,就是因为人类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恐龙庞大,是昔日世界的霸王,还不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了吗?适应往往是生命的象征、生命力的体现,没有适应我们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协调?我们如何能到不同的环境中去?如何能干新的工作?人的适应能力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是保证人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必要前提。“ 你要想改变环境,首先就要适应环境 ”,它的道理就在这里--不能生存,谈何创造!
人们适应能力的强弱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有的人的适应能力是 “ 全天候 ” 的,是多面手,是 “ 万金油 ” ;有的人对某一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突出,是那一领域、那一行当里自由潇洒的王子,可在其它领域却是可怜的到处碰壁的乞丐。然而 , 不管人们的适应能力表现出怎样千差万别的形态,人们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发展自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的人可能曾经是孱弱的,可通过体育锻炼却强壮了,不再担忧天冷时会感冒。有的人曾经很害羞,难以适应大庭广众之下的讲话任务,可通过练习,现在却落落大方地成为一个滔滔不绝、充满激情的演说家。
人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客观环境都要作出观察、了解、分析和评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对周围世界的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心理环境,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实际的影响。
学校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校外部的整个环境对学校组织以及每个教职工,无时不发生着广泛的影响。其中,社会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它们所造成的群体态度、目标和价值结构,是对学校成员发挥心理影响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学校的集体目标,学校中多数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校组织的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气氛。学校领导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以及管理水平等等,这些都是校内的客观环境中对教职工的心理发挥实际影响的那一部分因素的总和,即学校内的社会心理环境。
一、教师的环境与教师的行为挫折
学校教师的工作行为及其行为挫折,与教师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组织环境等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如果对此适应不良,就会导致教师的行为挫折,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指个人能力无法完全控制和克服的空间、时间限制,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如下雨使野炊不能如期进行,影响班集体活动计划的实施。一般说来,这种因素引起的行为挫折,教职工在事后可作较好的自我调节,学校领导也容易促进挫折的转化。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个人需要、动机与指向目标的行为影响限制较大,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较经常且严重。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教职工,时时都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种族、宗教、道德及人情、风俗、习惯、偏见等因素的限制,使教职工需要、动机与目的行为难以实现。诸如社会上部分人的轻师轻教言行,教职工的住房、工资待遇对比其它行业相对低下,家长对教育工作持不积极支持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职工正常调动、流动的关、卡、压等,都有可能使教职工行为受阻、受挫。
(三)学校组织环境
这是教职工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一般说来,这类因素的不良最易引起教职工行为挫折,且对他们的伤害也更深、更重。
.学校目标设置不宜。学校工作目标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目标设置过高,脱离学校实际,超出教职工能力所及,使人们望而生畏,虽经努力奋斗,或难以达成,或部分达成,目标不仅失去激励力,也挫伤教职工积极性;目标设置过低,忽视教职工能力和潜力的充分发挥,使他们的自尊、创造、贡献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使教职工因工作的失落、失意感而遭挫折。
.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力。教职工会有思想迷惘、矛盾的时候,迫切需要学校领导的帮助、关心。许多领导不能深入群众,不了解教职工在教学、班主任工作,职称评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意见,尤其是在教职工工作失利的时候,不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开导;还有的领导,背离中央政策精神,思想工作或 “ 左 ” 和 “ 右 ”,在方式方法上仍简单化、形式化,甚至有侮人格的粗暴态度等,也使教职工行为常常受挫。
.学校管理作风和方式的不当。有的学校管理者素质差、水平低、作风专制、方式简单。如过多且片面强调集权,笃信规章制度及惩罚手段的有效性,忽视对教师多种正当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忽视教师工作的特点,仍然用对体力劳动或物性对象的管理方试来管、卡、压教师等;还有的待人处事不公正,甚至以权谋私,高高在上,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等。
.校风不佳。学校有良好的领导作风,才会有良好的教风,有良好的教风才会有良好的学风; “ 三风 ” 都好,才会形成良好校风,而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作风不正,致使教师教学马虎、懒散,打扑克搓麻将成风;教师马虎,又致使学生无心向学,缺乏学习动力。这种校风很容易使那些有上进心,有抱负的教师产生挫折感,尤其是新进的年青教师。
.学校人际关系不良。指学校内部的上下左右,没有建立流畅沟通网络。缺乏有效沟通方式;没有建立起集体水平的人际关系结构,缺乏良好社会心理气氛。诸如纪律松弛、明争暗斗、矛盾丛生,互相猜疑,互不信赖等,都会造成教职工行为挫折。
.工作安排不妥。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是为了学校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达成,使教师充分发挥其能力和才干,满足其成就、自尊、荣誉需要。如果学校领导不考虑教职工的兴趣、能力和专长,在工作安排上出现大材小用、小才大用、通才专用、专才杂用、用非所长等情况,就会使有专长的教职工徒生 “ 无用武之地 ” 之感,给行为挫折的产生埋下伏笔。
学校组织环境除上述几类挫折起因外,还有些其它如缺乏进修提高机会、学校待遇差、环境差,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等因素。
第六教室 教师的适应心理
第三节 教师的压力与挫折
近来年,中年科学家、文学家,尤其是教学成绩突出、享有盛誉的中年教师英年早逝的消息时见报端。据了解,学校中年教师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差,保健意识淡漠,对身体内的潜在危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如不引起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的高度重视,仍会时时在校园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教师进入中年,年富力强如日行中天,是事业的黄金时期。但教师人到中年,也是人生最辛苦的时期。作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工作上挑大梁、任务重、压力大;作为家庭的支柱,中年教师上有老父老母需要照顾;下有子女需要抚养,全家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里里外外上下左右诸多事情缠身,真正是人到中年万事忙。中年教师长期超负荷运转,导致身体状况普遍较差。归纳起来突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容貌衷老、身体瘦弱、一副病相,看模样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
二、身体素质差,体力不支,工作起来很容易感到劳累、疲惫,有的一上完课身体就像散了架。
三、患有程度不同的一种或数种疾病,却仍带病坚持工作。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年教师往往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总自恃身体还抗得住、头痛脑热不当一回事,认为拖几天就会好。由于包干医药费太少,中年教师有的有病也不去看病吃药,咬牙硬挺着工作。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绝不应忘记关心中年教师的健康、爱护他们的身体这一重要的工作。许多年前,中年科学家蒋筑英、中年工程师罗健夫英才早逝后,胡乔木同志写了一篇《痛惜之余的愿望》,文中写道: “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采取一些严格的强制措施,让他们得到稍为好一些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得到接近于必要的休息呢?人啊,共产党员啊,你们没有权利对周围的人和事冷漠敷衍。” 《北京青年报》在一篇《高校面临人才困扰》的文章中报道,著名的人民大学在一年间有 20 多名老师相继去世,年纪最大的 70 岁,最小的只有 30 多岁,而大部分是 60 岁的学术骨干。该校统计学院先后失去 4 名教师,又有一大批教师即将退休,有人忧心忡忡地预测,五年后该校一半的博士点将被取消。这篇文章报道的事实发人深省。我们多希望学校能够用实际行动来加强对中年教师健康问题的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中年教师的健康问题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
建议一:对中年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要作定期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身体状况较差的教师,学校应尽可能适当减轻工作量,对患有疾病的教师,要敦督其早治疗。
建议二:深入到中年教师工作、生活实际中去,掌握其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具体问题,学校作一个切实规划,争取逐步解决之,并根据现有财力尽可能为中年教师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
建议三:加强中年教师的保健意识。人到中年的转折和变化表现在生理上开始出现衰老,免疫系统的防疫能力日渐下降,疾病感染的机会相对增多等。中年教师由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身体素质本身就较差,也更容易患病。现在的中年教师缺乏保健常识,学校应请校医或当地医生向他们讲解保健常识,要时常提醒他们,善待生命,重视保健。
一、工作压力
我们的社会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工作还是谋生的手段。但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它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工作本身,也会使人产生诸如成就、责任、受人尊敬等心理感受。由此,人们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教师的工作能如人所愿吗 ?
1.工作强度大
我国的人口居世界之冠,但师资力量远远不够,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学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室紧张、教学设施陈旧、短缺、平均 50 ~ 60 个人挤在一个班上,一个主课教师两个班,如此低劣的条件下,如此超负荷的劳动,任谁也会感到力倦神疲的。
据调查,教师健康状况普遍不良,可以看成是职业倦怠造成的严重后果。
2.缺乏发展机会
一份好的职业,必须让人觉得前程似锦,大有发展前途,倘若让你觉得到此为止,一潭死水,那就迟早会让你变得要么麻木不仁、安于现状、要么让你倦怠、见异思迁。
教育部门常常被经费不足所困扰,其后果便是教师缺乏受训、进修的机会。这样,知识的传播者们永远只能停留在 “ 传道、受业、解惑 ” 的阶段,不仅让教师对工作产生不满,更重要的是,不能给教育带来生机,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教学质量。
3.工作的低创造性
由于我们教育体制单
一、课程内容统得过死,又缺少明确的教育目的,升学率又已成为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成效标准。因此,广大教师们只能按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日日教,年年教,毫无发挥创造性的余地。
缺乏创造性的劳动是枯燥乏味的,它阻塞才能的发挥,势必造成人们对它的厌倦心理。
4.缺乏成就认可
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可能在两三天内就培养出一个伟大的天才,因此,教师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容易受到社会的漠视,更谈不上对其成就的认可。
缺乏成就认可,可以从劳酬不公上体现出来,收入不只意味着满足人们对物的欲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对个人的认可程度,也具有精神和心理满足的作用。收入的不公,实际是在无视人们的劳动,导致教师不满意程度的增加,挫伤工作积极性。
据报道:日本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正在导致越来越多的教师罹患精神病。日本文部省 1998 年 12 月 24 日 说,在截止到 1998 年 3 月的一年时间里,公立中小学中因患精神病而休病假的教师人数为 1609 人,创下了连续 4 年来的最高记录。这个数字比前一年增加了 16%。文部省引用一项调查的结果说,请病假的教师中有 39% 是由于患有精神病,文部省官员说,越多越多的教师因学生们越来越顽皮不服管教而感到压力。
情绪不稳定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可能是给教师造成压力的另一个原因,这种压力是由于教师任务的加重而造成的。
第六教室 教师的适应心理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调适
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生理,才能承担繁重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教师就要懂得维护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健康的关系,积极防止各种疾病的侵害,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教职工的行为是从需要出发,由动机发动、并指向一定目标的行为。这种目的性行为有两种结果:一是目标达成,一是目标实现受阻。后一种情况,教职工很可能会出现紧张、愤懑、失意等情绪反应。倘若学校领导不及时调节和处理这种反应,就会使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影响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职工心理挫折的成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转化,历来是学校领导者所想、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师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是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并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地驾驰心理过程,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一)热爱与偏爱
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是每个爱国主义者的基本道德感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除了必须具有这些基本的心理品质外,还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
爱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成为行动的动力。
母爱是伟大的,但教师的爱要高于母爱。我们不仅具有爱的情感,而且要善于 “ 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使学生 “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形成一种 “ 尊师重道 ” 的心理品质,而单纯的 “ 爱 ” 不过是一种相互的自发情感,正如高尔基所说 “ 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问题在于教育他们 ”,只有把对学生真诚的爱和事业心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无可置疑,教师应该爱所有的学生,而不仅限于爱一部分学生,遗憾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的爱并不是很公正的;他们偏爱少数学生--那些学习上的 “ 尖子 ”,那些能歌善舞的 “ 小天使 ”。更有甚者,个别教师还偏爱那些善于逢迎讨好老师的学生。对学习成绩差、顽皮、不听话的学生,或者违规了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一见就觉得他们一切都不顺眼,油然而生一种厌烦的情绪,这无疑是一种出自个人的狭隘的情感。苏联教育家巴什基洛娃提醒我们说道: “ 有些教师具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尽量想在孩子身上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东西 ”,换言之,对不愿意看到的东西,都觉得不称心。这种自私心理,必然把后进学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怎么可能做好转化工作呢 ?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同学中或社会上常遭到冷遇、歧视、指责甚至殴打,幼小的心灵不断受到创伤,形成猜忌、冷漠、失望和粗暴的个性特征,如果在学校里教师给予他们真诚的爱,这是一种极大的信任和鼓励,将会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信赖,在教师温暖的怀抱中,我们必然受到感染,也必然会改过自新,积极向上了。有位优秀班主任说得好: “ 心灵的创伤只有用心灵来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有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 ”。誉满全国的辽宁盘山中学特级教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同志认为: “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必须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 而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和发展,无不通过教师无私的、公正的、真挚的爱去促成、去完善。正是魏书生同志热爱全体学生,特别关怀和扶植后进学生,才取得 “ 实在是很叫人佩服的成就 ”。
(二)克制与任性
常看到有的教师容易冲动,如碰上学生对自己顶牛就大发雷霆,产生轻率和粗暴的行为,如冷嘲热讽、呵斥辱骂、掐面扯耳、体罚学生等,这是一种不严肃不负责的行为,它是由一种 “ 激情 ” 派生出来的,也是自我意识控制松弛的结果,这与教师行为是不相容的。作为教师应当极力培养自己的克制能力,即自制力、忍耐性,对学生即使在十分激怒的情况下,也应强制自己冷静下来,以缓和自己的猛烈情绪,譬如学生不听教诲,反而污言秽语侮辱教师,在这个师生矛盾冲突十分激烈的关键时候,教师是暴跳如雷还是压住火气,是热处理还是冷处理,是任性还是自制呢 ? 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只有选择后者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否则,教师失去了自制力,就会事与愿违,矛盾也就愈演愈烈。
(三)信念与暴弃
理想和一定的目标相联系,理想必须以坚定的信念为基础,教师的坚定的信念,表现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和自豪感,这种心理品质即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信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加强的。
但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的色彩。人的情绪以不同的心境、激情和热情状态显露出来,譬如有的教师对教育工作既感到高尚光荣,又对其艰巨性、长久性有所认识,于是勤勤恳恳,鞠躬尽瘁 “ 安其位,乐其事,终其业 ”,即使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也能做到不折不挠,永矢不渝。可是有的教师却怨天尤人,认为教师工作辛苦、清寒,没有出息,于是不安心工作,消极怠工,千方百计想改行转业,他们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朝秦暮楚,自暴自弃,这是一种信念动摇的表现。此时情感失去了调节的作用,心境起了变化,激情产生了不良后果,热情的两重性趋向消极,不适当的情绪和不健康的情感取代了高尚的情操,对这种心理品质,如果不加以改造、矫正,就等于在他的事业上加入了一种腐蚀剂。
由此可见,能否形成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是自信还是自暴自弃,对事业成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的特性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诸如:豁达、严谨、坚毅、恒心、耐心、独创性、开拓性以及对时代信息的敏感性等等。所谓完美健全的性格并不是这些性格特征的机械总和,而把许多良好性格特征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培养塑造。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所施加的影响不同,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千差万别,各相迥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我们的对象--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又是如此不稳定,因此,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自己上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律己然后律人,正人必先正己。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每个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改造,克服缺点,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使自己具备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当前,教学改革浪潮汹涌潮湃,我们必须加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不断完善并发展扩大良好心理品质的影响,以适应教学改革并为之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
陈敏石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需要教师角色意识的重新定位与适应,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是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三是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静静的储存在教师的头脑中,是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在这种知识观支配下,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灌输教学的现象。而新课程则认为,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一样,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教师也要探索未知的领域,也要不断建构新的知识。教师的这种知识建构的性质,也是学生应具有的,因而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知晓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把促进知识发展建构的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看作是动态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一个研究者,是在不断地向未知领域探索的研究者。
第四篇:新兵入伍后的心理适应
谈新兵入伍后的心理适应
刘正斌陈伊生
新兵初入营,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的改变以及紧张艰苦的训练必然使他们感到有所不适应,造成心理紧张、苦闷。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不能缓解,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还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异常,如不及时发现加以引导,甚至会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带兵人要仔细观察、了解新兵情况,及时掌握新兵的心理变化,运用多种手段使他们勇敢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确保新战友顺利地过好军营第一关,为走好军营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紧张是由于对紧张的生活不适应造成。通常情况下,新兵入营的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最为集中、最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紧张不适应。军营生活节奏快,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集合、站队、穿衣、吃饭、训练、学习等等,一切活动都要踩着钟点,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环扣一环,一步赶一步,稍不留神,动作慢了,就会出错,就会跟不上步。部队严格的时间要求、一丝不苟的军事训练、无时不在的日常养成,以及需要新战友掌握的基本政治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来说,必然使他们注意力过于集中,造成心理紧张。
二是对艰苦不适应。军营是个艰苦的地方,对此,每个准备跨入军营的青年都会从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但是,当他们真的进入了军营,亲身体验到了部队所特有的艰苦,原先的心理准备还是显得不足。训练场上,或烈日当空,或北风呼啸,练军姿,拔正步,单双杠,越野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夜深人静、人困马乏的时候,还要牺牲甜蜜的睡眠去站岗;连队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在不断改善,但与入伍前随心所欲的小锅饭以及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照顾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更有的来到驻守海岛和高山的海边防部队,或冰天雪地,空气稀薄,或烟波浩渺,人迹罕至,生活又多了一层孤寂与清苦。对于在蜜罐里泡大的年轻人,吃到了前所未有的苦,自然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三是对严格的纪律不适应。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既然当了兵,理所当然就要遵守军队铁的纪律。在军营里,纪律是无是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纪律就是统一,训练操课统一,日常生活也要统一,连走路也要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谁要是不合节拍,谁就违反了纪律。纪律就是规范,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穿衣戴帽有规范,坐、卧、立、行有规范,称呼举止有规范,头发要剪短,帽墙下不得超过1.5厘米,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见棱见角„„。纪律就是约束,就是限制,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所放弃有所接受,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意味着想做的事可能偏偏不让做而不想做的事偏偏必须去做。初入军营几乎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不能如鱼得水地适应纪律的约束而苦恼过。
四是对远离亲人的不适应。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的长成自立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第一断乳切断了对母体生理上的依赖,第二次断乳切断的是心理上的依赖。那些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骄子们走进军营后,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亲人,但心理上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和依恋。不离开家就不懂得想家,当欢送的锣鼓声渐渐远去,刚刚穿上新军装的兴奋渐渐淡漠的时候,对家的念也就渐渐涌上心头。特别是感受到了艰苦,遇到了挫折,受到了委屈时,想家的念头就愈发强烈。第二次断乳本身就带着苦涩,他们又恰在此时进入了一个远离家乡的艰苦环境,显得更加突出。
怎样帮助新战士适应新的生活呢?
第一,指导他们尽快学会有序的生活。部队生活虽然紧张,但却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经过较长时间训练与适应的老兵虽然也同样生活于紧张之中,却能够应付自如,驾轻就熟,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有序的生活。新兵由于还没有掌握集体生活的规律,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加之许多事情做起来不熟练,质量不高,因而往往手忙脚乱,总处于被动之中。如果再因此而受到批评,就会加倍紧张。特别是有些从小受到家庭骄惯的新兵,生活自理能力差,就更难适应。带兵人要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军营生活的常识,使他们尽快地熟练掌握各种要领。了解一日生活的秩序和规律,增加预见性、主动性,做到忙而不乱,紧而有序,紧张心理就会消失。
第二,在训练和管理中严而有度,循序渐进。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严格的训练和管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但是,训练和管理是以外部调节为特征的,倘若操之过急,要求过严过高,超过了新兵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反而会产生负作用,使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能否适应部队生活。弄不好还会对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中要把握好度,科学地分解目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使每一步小目标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第三,安排好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说,目前部队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还不够理想,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合理安排,尽力改善。越是训练紧张,越要调剂好伙食,安排好休息,组织好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张驰有致。这样做,可以使新兵对军营生活适应的难度大为减小。因为,人们从较好的生活去适应较差的生活比较困难,而从较差的生活去适应较好的生活则相对容易得多。多数新兵入伍的部队的生活条件不如在家时,如果通过精心的合理的安排与改善,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无疑会有利于他们对部队生活的适应。第四,积极疏导,及时化解矛盾。在适应的过程中新战士的心理必然会经常出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有的通过主观调节就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经过他人的帮助才可能解决。带兵人要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发现矛盾,积极疏导,及时解决。要防止矛盾积压成堆,结成疙瘩,力争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为其心理适应排除障碍。
心理上的适应是新战友完成从老百姓到合格军人转变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新战友才能自觉地适应部队的艰苦生活,才能以高昂的士气、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军政训练中。带兵人要适时准确地掌握新兵的心理状况,采取各种方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调节,使新战友顺利地走好军营第一步。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总结
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总结
2011年11月13号晚七点,“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于山东工商学院二教209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会计学院学生会秘书处主办,我校著名心理老师高秀丽老师主讲,大一新生每班10人前来听讲座。讲座主要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及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展开。高秀丽老师用饱含激情的演绎方式,深入浅出地从身边实例出发,解读了大学生如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
一、活动流程
1、主持人宣布讲座开始。
2、高秀丽老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讲解:
(1)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失调时应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2)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而不是享乐的地方,只有精通学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任何无关紧要的事都不能阻挡我们学习的进程。
(3)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4)宽容对方,帮助对方。宽容是一米阳光,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
(5)正确定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好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定位不正确,只有正确定位,才能获得好人缘。
在讲座过程中,高秀丽老师还与在场 大一新生分享了尼克·武依契尼的视频,告诉大家:It's a lie to think that you are not good enough.It's a lie to think that you are not worth anything.最大的欺骗莫过于以为自己不够好,以为自己毫无价值。并与大家交流了感受。
3、高秀丽老师与在场大一新生进行交流互动,回答了大一新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与建议,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4、所有到场学生放飞心愿,将自己的梦想写在便利贴上,并有序的粘贴在宣传板上。
二、后期反响
讲座后,不少大一新生与高秀丽老师进行交流,表示本次讲座很有针对性,介绍的方法很实用,对大一新生的学习与生活很有帮助,并希望高秀丽老师经常来会计学院做客。
三、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没有太大的失误,前期准备工作较仔细,中期反应能力较好,后期反馈工作较及时。但以后应有专门负责开关教室
前排灯光的工作人员,避免此次活动中关错电闸,导致教室内不必要的恐慌的事件。
本次活动为了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过度,适应全新而陌生的生活环境、人生角色、生活内容和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定位;也为了帮助新生调试和排解心理上的疑惑,使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倘若所有大一新生能具备以上素质,那么,一定有美好而辉煌的未来。
闫梦颖
资评1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