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终点为起点思考
葛文山(英语特级教师)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这是斯蒂芬•科维(Stephen R.Covey)的一句名言,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终点思考,就是先想好目的地,再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有所不同的是,只不过是从终点开始,反方向朝着起点去思考和计划。
一、终点思考,找准方向
对于正在思考人生方向和职业规划的青年老师来说,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个青年英语教师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问一问自己,60岁时我哪里,在干什么?50岁呢?40岁呢?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现在应该怎么做?用这种“终点思考”方式,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一个人的志向,折射出他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
而终点思考有助于我们明确我们的志向:60岁时的你,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政府要员,还是一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民教师?
有了目标,我们才会抵制得住成长路上的其他诱惑,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才会经受得住清贫和寂寞,再苦再累,也感觉充实。例如,国家督学李希贵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就提到过这样的一个曲折的经历:
大学毕业后,大概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我那些比较要好的同学大
都跳出了学校,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做起了公务员,而且一个个都做得十分出色,我也有些按捺不住了。可是,在进行“终点思考”后,我发现,这些终点目标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下海经商最好的结局是挣了花不完的钱,衡量你的成功与否也往往是看钱的多少。但是,自小家庭的熏陶、长大后儒家的影响,都让我不可能把赚取大把的金钱作为自己最终追求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何必下海?而做官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凭自己的个性、气质、背景,我都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业,虽没在官场体验,但作为旁观者也略能看开一二。“终点思考”让我冷静下来,我开始在校园里潜心于教育教学。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
二、终点思考,精确定位
做教师,商人、公务员还是公司白领,这是职业的大规划。在选择做教师之后,我们还要再做一些小计划。根据能力大小、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青年教师老师还可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是做一个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教书匠”,或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或是一个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班主任,还是一个用心沟通、用情管理教育行政管理者呢?青年教师还可以用终点思考的“5个W”思考模式,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做进一步的规划。
先从问自己“最想做什么”开始,然后顺着问下去,共有5个问题:
⑴What do I want?(你想做什么)先检查一下自己职业发展心理趋向。在不同阶段,我们的和目标会有所调整,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目标会逐渐固定成型。
⑵Who am I?(我是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对自己有一个清醒认识。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或类型:实践性向、研究性向、社会性向、常规性向、企业性向、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岗位。
⑶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对自己能力与潜力,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一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潜力。对于自己潜力的了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认识,如对事的兴趣、做事的韧力、临事的判断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全面、是否及时更新等。
⑷What can support me?(环境允许你干什么)环境支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包括当地的人事政策、规章制度、职业空间等;人为主观方面包括同事关系、领导态度、亲戚关系等,两方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起来看。
⑸What can I be in the end?(最终目标是什么)在回答上面四个问题之后,就能综合分析出对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不断缩小职业目标的选择范围。
三、终点思考,统筹规划
一般来说,教师职业生涯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和超越期。在不同阶段,教师表现出不同的专业发展特征。超越期
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最佳阶段。能进入这个阶段的老师,一般任职25年左右,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经验积累教学实绩等都达到了巅峰状态。
终点思考,能够让青年教师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使职业规划更具全面性和前瞻性;能够让青年教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突出问题,稳步推进,重点突破;能够让青年教师心存高远,往更高一层次上拔高自己的职业定位;能够让青年教师看到名教师们所共同具有的成功要素,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早点模仿,缩短专业化成长的周期。
名教师身上的素质和能力就是青年教师努力的终极目标。在做教师职业规划时,可以把这些终极目标分解成多个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落实到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其他阶段中去,各个击破,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走向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上,没有一个成功是偶然的。一个教师之所以能成名成家,这与他平时的日积月累是分不开的。通过终点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要坚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将为教师的终生发展奠定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板书和语言上了,内涵将会越来越丰富。
2.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有源头活水。青年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还要学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宽知识的来源渠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新课程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教师“用教材来教”。青年教师要学会研究教材,分析局部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4.从容的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计划和讲解备课笔记。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事件”,没有一点的教学组织能力,很难从容应对。
5.清晰缜密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叙述语法概念或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用流利、准确、通俗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是教师的语言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6.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教好学生,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优点与缺点,在备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要学会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7.教学反思和质疑能力。从教师职业生涯的一开始,新教师就要培养经常反思和大胆质疑的习惯,坚持不懈地写好每节课的教学后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对青年老师讲过:“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
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经常质疑,以写促反思,这是许多老师走向成功的经验之谈。
8.抓住“关键性事件”的能力。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和人物,会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关键性事件,可能是学校或地区的重大教育改革,一次公开课或评优课活动,或是一次培训和研讨活动。关键性人物可能是教师身边的学生、同事、领导,也可能是某个热心的专家和家长。这些“关键”,往往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一个好契机和转折点。
结束语
教海无涯,生命有限。终点思考,给了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青年教师看清了自己主攻的方向。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不是迟迟不肯出发,就是出发之后中途又犹豫不决,或者眼瞪眼地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永不再来。仔细想来,错误的造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进行“终点思考”。
第二篇:起点和终点教案
第2课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三篇:《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案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很自然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活动,但却没有系统地提炼过。在这一中,教材通过纸蛙跳远比赛作为学生学习比较的有效载体,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学习比较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比赛的公平公正性,再者为纸蛙确定起点和终点,最后通过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比较的真谛。此外,纸蛙跳远活动只是学习的载体,切莫一味关注胜负,反而丢失起点终点以及记录比较距离之重点内容。
在本单元第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确立起点和终点的意识。当然,在生活中,学生也同样有着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相关经历,比如跳远、跳高等。这些看似模糊的前概念,其实都是学生开始正真学习比较知识的宝贵经验,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认知,开启关于比较的新学习篇章是本的核心。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跳远比赛分析,学生知道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学生明白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
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通过堂最终的距离比较,学生可以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
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通过堂的学习,落实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的科学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比较学习,学生能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标识纸蛙的起点和终点,记录和比较纸蛙所跳的距离。
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纸蛙所跳的距离,思考合理的方法比较纸蛙所跳距离的长短。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各类微视频,大纸蛙2-3只,大纸带一条、剪刀。
学生:两人一条纸带,每人一只纸蛙,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题
、小青蛙比身高活动。
(设计意图:为纸青蛙应从同一起点起跳的公平性做铺垫。)
2、今天我们不仅比小青蛙的身高,还要来比一比小青蛙最大的本领。我们在堂上要来进行一次纸青蛙跳远比赛,这是老师给纸蛙跳远比赛特制的赛道(将赛道贴于黑板)。
(设计意图:认识纸蛙跳远比赛,明确起点线,引出题。)
(二)、制定规则,活动探索、现在有两只纸蛙要来参加比赛了,这是纸蛙1号(对齐起点线),这是纸蛙2号(超过起点线),两只纸蛙起点不同,引起讨论。
(设计意图:强调纸蛙比赛的公平性,必须从同一起点线开始起跳。)
2、现在1号纸蛙要开始起跳了,它使劲一跳,跳到了这儿,可是跳歪了。设问:纸蛙跳了多远?从哪到了哪?演示在纸蛙离起点最近处画一条横线。
(设计意图:明确记录终点的方法。)
3、今天,我们的比赛可以有三次跳的机会,纸蛙1号要开始第二次跳远了,你看,它腿一蹬跳得更远了,跳到赛道外面了,那怎么办,想想纸蛙从哪跳到了哪。我们将纸蛙离起点最近的地方对齐在赛道上画一条横线记录。
4、大家看好,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了,这一次更不得了,纸蛙太用力了,整个身体都翻了。这一次纸蛙从哪到了哪?(设计意图:演示纸蛙跳远时会出现的可能情况,让学生可以明确终点并记录终点。)、设问:纸蛙有三次成绩,我们取哪一次呢?将最远的那次横线加长,并在起点线和终点线之间标出纸蛙跳远的距离,在终点线下写上自己的姓名。
(设计意图:明确三次成绩选取最远的一次。)
6、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赶紧训练训练你的纸蛙吧!下发纸蛙,每人一只,纸蛙编号①②③④与组内成员号码一致。那怎么样让小青蛙跳起来呢?观看“如何让小青蛙跳起来”微视频。
(设计意图:一拿到纸蛙学生必然十分兴奋,利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把玩试跳纸蛙,缓解好奇之心,观看微视频为跳远比赛做有效的准备。)
7、每一位参赛队员都必须遵守比赛规则,比赛前我们一同学习一下。播放“纸青蛙跳远规则”微视频。明确活动流程(试跳,比赛,裁剪,比较,张贴),开始比赛。(设计意图:观看微视频,明确比赛规则。)
(三)、如何判远,交流研讨、每个小组进行比较将最远的距离贴在黑板上比一比,谁最远?是怎么比较的?
(设计意图:有效研讨如何比较,引出对齐起点比较终点的方法。)
(四)、拓展引导,外学习、今天比赛之所以能比出远近,最主要我们是确定了哪两个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这两个点呢?
2、每一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很了不起,既做了比赛的运动员也做了比赛的裁判,我们看看最终获胜的是哪个小组,小星星最多的又是哪个小组,这两个小组都可以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给大家展示一下,是一本记载了多种纸青蛙制作的秘籍,希望拿到老师礼物的小朋友回去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练习制作,当然也可以在班级中合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外继续阅读制作学习。)
第四篇: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
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
(已发2010.03《小学语文教学》)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谈到“起点上的终点思考”这一话题,他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虽然说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但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许多时候,我们发现阅读教学缺失了浓郁的语文味道,发现阅读课上老师依然占据课堂,发现阅读教学一度低效,发现老师依然固守着“教教材”的思维„„许多老师倍感困惑,却又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跳出课堂来审视,让阅读教学也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则不失为一种上好的思维方式。
一、从“终点”思考: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阅读教学而言,从“终点思考”即意味着要考虑学生上完课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一位语文老师要参加省里的赛课。准备了一个多月,然而他一直“痛苦”着。今天修改这里,试上以后,听了别人的意见明天又修改那里。时间在渐渐拉近,他却陷入迷茫,一节课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张。课越上越没有激情,越没有味道。在最后的集体备课中,当人们还是提出这样那样的“点”修改时,看到他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建议他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学完整节课,你想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他和所有参与者的思考,原来一直在这一点那一点上打转,一直在设计过程中改进,而真正对于这个源自终点的问题思考的却很少。这一问,他先是有些模糊,继而开始豁然了,后重新梳理自己的教学环节,感觉清爽、朴实,重新有了激情与自信。
其实,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呢?这是教学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学生最终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目前的阅读课堂,教学目标求大求深,有的老师不敢缺失一面,恨不得一节课上把所有的东西搬给学生;有的老师则认为必须要深挖一些东西,上出一点精
彩,其实这些都是教师的角色意识在放大,没关注学生的位置。那么,学生应学到什么呢?语文学习的最终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就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1、学会读书的方法。
掌握方法能够转化为能力。最为朴素的道理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因此,发现学习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学习的本质,掌握读书的方法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画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在对话的过程中,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等等。这也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东西。
2、感受人文的力量。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要能激起情感的波澜,被课文中的形象感染、感动,从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力量。以《理想的风筝》一文为例,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坚强,在孩子们的心里放飞了理想的风筝,让作家苏叔阳30年不忘,而苏叔阳本人也正是在坎坷的经历中乐观顽强的生活着。好的文章带给人们美的陶冶,智的哲思,还有人生的智慧。刘老师不仅活在苏叔阳的心里,也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3、揣摩文本的表达。
语文学科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就是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品味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到了高年级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顺序。例如,笔者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首先引导学生感知这是一篇怀念姥姥的文章,作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下动笔的。师生循“情”而入。然后引导学生顺应课文的脉络,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姥姥为村里人剪纸,突出了一个“神”字,姥姥为我剪纸,突出了一个“拴”字。叶圣陶先生说“作
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样一来,“情路”与“文路”相融共生,在感受浓浓的亲情时,领悟了作者表达的顺序,这正是作者的构思匠心。
4、经历思维的挑战。
周信东老师在《以预习为起点细读文本》(《小学教学》2009.05)一文中提到,干国祥老师在评价一位轻年教师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说,“课堂上虽然学生小手如林,表现精彩,但没有智力挑战。学生课前已经读懂课文,经过40分钟教学,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发生变化,课堂效果是什么?”此话正是说到了当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堂的存在的问题。最近笔者观摩了10余节省级课堂教学展示,许多课堂的形态诚如干老师所言,学生发言异常热烈,一问一答,面对这样流畅的课堂教学,似乎应该有一种兴奋才对,然而笔者听后却总感到有一种缺憾,那就是学生的思维有多少挑战,学生的收获是什么?教师的教学有什么意义?课前与课后有什么不同?难道只是课堂舞台上学生已有经验的展示?
也许是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发挥,评委如何看待,所以很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也应是导致低效的阅读课堂的存在吧。因此,我们必需提倡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
二、从“起点”出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教师要做到终点思考,最佳路径是从“起点”出发。达标的路径肯定是多元的,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思维方式,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表达方式。但是,分析众多成功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应有规律是不变的,那就是教师要把“教案”的设计转化成“学案”的设计。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要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需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必需是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因此,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所以,从“起点出发”时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学什么和以什么方式学?
1、学习内容,教师选点要准。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是靠长期的读书、实践、思考练就的。这双慧眼要能够准确地捕捉文本的主要信息,能够准确地选准对学生成长必需的学习内容。
(1)文本解读懂取舍。
刘仁增老师在《语言元素是有效解读文本的命门》(《小学语文教学》200
9.5)一文中提到:“对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诸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巧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异常’的描述手法等,我们都必须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存盘言语养料。”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看清课文的重心,对于一篇课文而言,不是每部分都需要条分缕析的。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以后,随着课文篇幅的增加,课堂教学如果逐段讲解,不但容易造成“推土机式”地平移,而且容易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悉心研读文本,和作者想到一起,和编者想到一起,懂得取舍,对于其中的字词句段,有的是作者刻意着笔的细节部分,多为精心的描写刻画,有的则是过渡性地介绍文字,教师要能够捕捉到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能够发现此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大的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是什么。在聚焦文本重心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关注课标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2)言语训练会聚焦。
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着语文学习的重点不仅在于感知文本的内容层面,一篇现代文学生读上三五遍之后基本上能够知其主旨,悟其内涵。语文学习的重点应该落在语言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上。钱正权老师说:“文本解读的实质是指向教学内容的认定。”“怎样认识和确定文本中的教学内容?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包括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两方面,不能偏废。”语言发展有赖吸纳新的书面语言形式,习得语言形式力求与解读文意紧密结合。因此,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进而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听、说、读、写训练。比如教学《田园诗情》第一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时,老师发现这段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而且关乎全文的主旨。于是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许多学生读得字音正确,但没有读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学生明白了课文主要是写荷兰的牧场时,于是再让学生读这第一段,许多学生若有所悟,开始有意强调了“牧场之国”。紧接着,老师又让学生品味这种语言形式,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说“荷
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同样是这几个内容,想要说什么,就需要强调什么?而强调的东西需要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2、学习方式,教师指导要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才是最为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潜心会文,师生对话交流,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形式。说唱跳演、媒体频换„„只能是让语文教学种了别人的园而荒了自己的田,让语文学习变得浮躁、肤浅。
(1)“读”“悟”一体,是最本色的语文学习方式。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不需要用花哨的多媒体,不需要用多余的唱跳演,语文课上就应该是读书、感悟和交流。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明代的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口耳之赘而旋忘之。”正是有了读的基础,有了教师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层次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课文的语言魅力学生得到了充分地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领悟。“读”“悟”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最好的接触,读得多了,悟得透了,“其意”自然成“吾意”了,“其言”自然成“吾言”了。
(2)“情”“思”并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诉求。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的熏陶,也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理性的思考,其实,做到“情”“思”并重才是语文教学最本色的诉求。语文学科自身就饱含着情感的种子,学生读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被文中的形象感染。林语堂说,文学产生情感,情感能产生力量。同时,情感与思维并重,追求情感的课堂不能离开思维的参与。目前许多的语文课堂也展现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书,但是其间缺少对语言的品味与习得,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没有价值观念的提高,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似乎成了句空话。“情”“思”并重就是要让学生把读书的过程成为品味的过程,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懂得适时追问,把简单的问答式,转化为探讨的对话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倾听、对话、建构新的思考与问题。比如教学《诺贝尔》一文,学生被诺贝尔为科学而献身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教学至此,其实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教师随后应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细节刻画诺贝尔研究威力更大的炸药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两次写了诺贝尔的眼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品味、思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更深层地感受这颗伟大的心灵。
一堂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表现为对词语的理解,对画面的想象,对语言的品味,还有对作者表达思路、表达方法的领悟等等。只有“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了“思”的参与,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才有了内心真实的感动。正是有了“情”“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情,只有在思的推动下,才有动心魄的情;思,只有在情的推动中,才能产生更深刻的思。
阅读教学,从终点思考是一种朴实的思维方式,它带来的是阅读教学的从起点出发,并追寻朴素本色的学习方式,这当是阅读教学达成高效课堂的基准。
第五篇:起点,并非终点
起点,并非终点
起点,在现在大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名词,起点的高度,似乎决定着终点的远近,家长们总是说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他们看来,输掉了起点那一战就是输掉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战,诚然,起点是重要的,但同时又是不重要的。《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在我们刚出世的起点上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战场上没有谁输谁赢,有的只是同样的纯洁善。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这里。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且幼稚,不仅是同学们捉弄的对象,而且连老师也十分反感他,曾经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强烈要求他改修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每当他朗诵自己的作品时,那滑稽模样,总让同学们捧腹大笑,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致使课无法继续,有一次历史考试。艾金森考了35分,历史老师这样说:他没有半点儿历史感,哦,不,是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他是个智障,十分要厌恶他,而且从不和他说话。敢问,这样一个艾金森他的起点高嘛?很低,又或者可以说没有。后来,走上社会的艾金森更是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的举止而找不到工作。但他从没有气馁,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有一天,英国《非九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中了艾金森,从此,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有一点腼腆而风靡全球艾金森就这样成功了。纵然有着那样的起点。他的成功,在路上。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他身上。
看看!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那些每天上下学走几十里的孩子,那些夜里几乎没灯写作业的孩子,那些放学后还要料理家务的孩子,那些他们的起点都是那么的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飞的又是那么得高!看看!那些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那些成天待在网吧玩游戏的孩子,那些生活富裕却不知道珍惜的孩子,那些他们的起点是那么的高,但是,他们飞到哪儿去了?天上?看不见,喔原来还在地上。他们的成功,在路上。他们的失败,在路上。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他们身上。
起点,固然重要。但是,路上的我们,更重要!起点输了,我们不怕,怕的是输在终点,所以,请记住,起点,并非终点。努力吧!在路上!四川省广汉中学高2012级 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