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的起点与终点
人生的起点与终点
生和死是一对孖生兄弟,死对他的哥哥眷恋不已,生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可是生却讨厌他的这个弟弟,尤其使他扫兴的是,往往在他举杯畅饮的时候有,死突然出现了,把他斟满的酒杯碰落在地上,摔得粉碎。
“你这个冤家,当初母亲既然生我,又何必生你,既然生你,又何必生我!”生绝望的喊道。
“好哥哥,别这么说。没有我你岂不寂寞?”死心平气和他说说。
“永远不!”
“可是你想想,如果没有我和你竞争,你的享乐有何滋味?如果没有我和你同台演出,你的戏剧岂能精彩?如果没有我给你灵感,你心中会涌出美的诗歌,眼前怎会展现美丽的图画?。
“我另可寂寞,也不愿见到你!”
“好哥哥,这可办不到。母亲怕你寂寞,才让我陪你。我怎能不从母命?”
于是,忍无可忍的生来到大自然母亲面前,请求他把可恶的弟弟带走,别让他再纠缠自已。然而,大自然是一位大智大慧的母亲,决不迁就自己的儿子任性。生只好服从母亲的安排,但并不会母亲如此安排的好意,所以对死始终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怨恨心情。
第二篇:人生起点与终点读后
《人生起点与终站》读后感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南师随机对胡君(胡松年)等所讲。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积聚皆消散”,一个人穷苦出身,拼命赚钱发财,不管赚了多少财富,终究会散掉;“崇高必堕落”是指地位高了,一定会下来,上台一定会下台;“和会终须别”,大家在一起,总有一天会散的;“有命咸归死”,有这个生命,最后还是死亡。这本书初初读来于我而言无异天书。尽管南大师已经用了最浅显的字句去解释,但依旧如坠云雾。南大师从“死”讲起,以“入胎”为终,这本身就从顺序上颠覆了我们对“生死”的观点。不是先有“生”才有“死”么?为什么南大师要先谈“死”再言“生”?直到在书中读到了这么一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源名色,名色源六入,六入源触,触源受,受源爱,爱源取,取源有,有源生,生源老死”,这时我才明白南大师如此著作的用心。原来,生命的开始竟然是来源于我们一直所恐惧的“死亡”。在我们身边,很多人也许能明白“生既是死”,是因为从“生”的一刻开始,我们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开始走向“死亡”的过程。但要理解“死”既是“生”,对普通人来说的确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眼中,死亡就意味着终结。所以我所理解的是南大师要告诉我们:“死”并不意味着终结,“生”源于“死”。
此处只有循环往复,只是形态不一。而以什么形态存在,则有因果决定。
人生起点与终点,是人生旅途的两个端点,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有的人从小出生在名门富贵家族,有的人却从小就受了很多的苦,尽管如此,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人生的意义更在于自身奋斗的过程,一种经历,就算结果很苦涩,很无奈,只要能在弥留之际能够问心无愧,觉得生活充实,也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的典范.我们有太多的“得不到”,所以“生”是苦的。若要为“生”不苦,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得到的终将失去,只有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会蒙蔽我们智慧的“浮云”,以慈悲的心怀面对世界,才能让自己的心从浮躁走向平静,在平静中体悟生命的脉动。如果我们终能连“生死”也可放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放不下”的呢?、张静
第三篇: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今天再次观看了 《阿甘正传》 好的影片每次观看都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遗憾的是,我仍然没有脱离一个普通观众,给我带来最大感触的仍然是剧情和台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懵懵懂懂的觉得阿甘活得是一种人生境界,今天再看的时候终于 想通了。阿甘上小学之前,校长说他的智商只有 75,只能进入特殊学校。而阿甘入伍的时候,长官 说他是个天才,智商一定有 160,从 75 到 160,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长官一语道破天 机。我总觉得人生就像一个圆,有些类似于佛家所说的轮回。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懵懵懂懂,随着人的成长,想法越来越多,顾虑的也越来越多,面对 的诱惑越多,意志越受到考验,但你在生活中不断前行时,当有一天,你突然觉悟了,对一 切都看淡了,不为所动,无欲则刚的时候,那么就又回到了人生的最初,也就走了一个漂亮 的完满的弧线,也就是人们说的返璞归真。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走到那个最开始的起点也就是终点。而阿甘,始终就停留在那个 起点上没有前进,岁月在他的心灵上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你可以说他是善良是淳朴是 坚持,也可以说他是傻子缺心眼。这就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当阿甘是个孩子的时候校长说他是 弱智,而当他成人的时候长官说他是天才。因为他始终在那个起点也是终点上,他的一生都 在那个许多人无法到达的终点也就是那个境界上,他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就像一个孩 子,也像一个看透一切的智者,所以你可以说他是个傻子,也可以说他是个天才。有的人说阿甘是个傻子,只会服从;有人说阿甘是大智若愚,我认为他两者都是,因为他达 到的这种境界并不是出去对于世事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而是出于一种懵懂的状态中终其 一生。他始终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感触着这个世界,但是在这同时,他并没有变的世故,可能 是由于智商的原因,他也始终保持着那份孩子的纯真。我想,这或许也是导演对于人生境界 的一种追求吧。我认为阿甘的母亲真的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她总是用最浅显的话解释人生,但是却可以让你 思考很久。最经典的莫过于人生就是巧克力盒子,永远都不知道接下来的那一块是什么颜色。阿甘的母亲认为生命是飘零的,丹中尉认为生命是有定数的。阿甘说他却觉得两者都有,有 事两者同时发生。这应该也是导演对于人生的感悟吧。片子中开头结尾的羽毛应该就象征着 生命吧,在空中飘零,遇到阿甘并被阿甘保存很久,但最后还是飘走了。这就是阿甘说的既 有飘零不确定,又有定数,有时两者还同时发
生。突然觉得这个羽毛的轨迹好像珍妮的人生,珍妮的一生动荡飘零,不愉快的童年造就了她渴望自由的个性,也造就了她性格中的不安定 的因素。珍妮的一生代表着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出生,成长,领悟,我想当珍妮去世的时候,她也一定会将一切看通透,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来。她飘零的一生中遇到阿甘,动荡后回归平静,嫁给阿甘,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最终死去,离开阿甘。是不是很像那个随风飘荡的羽 毛。在珍妮的墓前,阿甘说他母亲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恰恰反映了阿甘的一种随遇而 安的人生态度。当死亡来时平静的接受他,既然死都不怕,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阿甘一 生橄榄球队员,当过兵,做过乒乓球国手,做过捕虾船长,是个富翁,甚至在自己不知道的 情况下还挽救了若干个公司还发明了文化衫,但是不论外部的环境怎么样,阿甘心中始终有
坚定的信念,当他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意志足够坚强的时候,外部的环境就显得微不足道 了,因为那已经无法影响你的悲喜了。那天常萍老师说,现在的人缺少的精神是纯粹。什么是纯粹,就是心之所至,行动所至。不 问前因,不问后果。阿甘就是这样纯粹的一个人。他单纯,他质朴,没有过多的欲望,贪和 嗔他都没有。他似乎对于痴这个字特别执着,可是在导演的演绎下似乎也变成了一个优点。他的执着,他的痴情,都感动着观众。他对于珍妮的爱,对于事情的坚持和执着。他很简单,一眼就可以看到底。就是这样的纯粹,确实很多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总觉得导演把阿甘想得太过于理想化了,同时导演在阿甘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含义,在这部片 子中也隐含了导演对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并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这部电影是值得一遍遍回味和一遍遍重温的,每次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同以及想 法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颇有温故而知新的味道。现在我以我这有限得可怜的阅历能够 有上面的感想,希望在以后我再次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后有更深刻的领悟。
第四篇:起点与终点诗歌
从起点开始出发
像一只狂奔的蜗牛
为梦想执着奋斗
路过一个个车站
在人群中迷茫
有个叫友谊的东西
像黑暗中的一颗闪耀的星
它在黑暗里点亮我的方向
告诉我坚持——
事实不是梦
六年间有多少疯狂的事
但疯狂
只有在青春年少才会如此坚决
回到我们的梦中城市
也终于迎来离别时刻
一个个曾经的患难伙伴
一个个转向属于他们的路
分别的泪
无法抑制
然而人生总有这么一次
一个一个起点
又到一个一个终点
一次一次相遇
又到一次一次分离
那些美好回忆
永远珍藏在我泛黄的日记
第五篇:《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读后感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读后感
人,生于尘土,归于尘土。不管是多么轰轰烈烈的人生,都离不开生与死的纠缠。
本书作者是我国有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精通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着作的这一书中,其主要是从佛学方面来论述人的生与死。佛学提倡无常。石阶上的事是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都在贪求永恒,都想永远保持存在。问题是,那是永远都不可能的,但人们都选择去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事。所以,佛说,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会合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那是必然的道理,也是大原则。
“积聚皆消散”,一个人穷苦出身,拼命赚钱发财,不管赚了多少财富,终究会散掉;“崇高必堕落”是指地位高了,一定会下来,上台一定会下台;“和会终须别”,大家在一起,总有一天会散的;“有命咸归死”,有这个生命,最后还是死亡。
但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南怀瑾先生是先谈“死”再谈“生的,这本身就从顺序上颠覆了我们对“生死”的观点。不是先有“生”才有“死”吗?为什么南怀瑾先生要先谈“死”再言“生”?直至阅读完整本书,我才明白南怀瑾先生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生命的开始是源于我们一直恐惧的“死亡”的。从“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生命就一直在走向终结。并且,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死亡也就意味着终结。我觉得,南怀瑾大师的意思是,“死”并不一定意味着终结,“生”是源于“死”的。
人生起点与终点,是人生旅途的两个端点,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有的人从小出生在名门望族,有的人却从小就受尽贫苦。尽管如此,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人生的意义更在于自身奋斗的过程,一种经历,就算结果很苦涩,很无奈,只要能在弥留之际能够问心无愧,觉得生活充实,也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的典范。我们有太多的“得不到”,所以“ 生 ” 是 苦 的。若 要 为“ 生 ”不 苦,我 们必 须 知 道我们所得到的终将失去,只有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会蒙蔽我们智慧的“浮云”,以慈悲的心怀面对世界,才能让自己的心从浮躁走向平静,在平静中体悟生命的脉动。如果我们终能连“生死”也可以放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放不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