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学习之我见
学习历史之我见
历史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各方不重视、没时间学,但又都希望少丢分,考高分。如何在有限的副科时间内轻松学习历史?五字概括:看、记、背、练、时,核心是思考。
一、有目的阅读教材: 主动设疑,带着疑问看教材,思考单元主题与课题、课题与标题、标题与正文、正文与史料间的联系。即理解教材。
二、笔记体现线索、提纲: 注明问题、序号、关键词。
三、全面理解掌握教材: 览浏教材后,牢记重点知识。可采用首字相连法、字数记忆法等。
四、练习中提高:审题,抓关键词;先审问题、后审材料。答题,结合教材、材料或某一方面,根据提示语确定。
五、贵在平时积累:紧跟老师节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理解掌握;课下,每天花10分左右时间。或作业、或练习、或默写,考前强化即可。
第二篇:中考历史复习方法之我见
“心中有纲,手中有法”
——有效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方法的几点建议
城关镇中学:
2011年的中考在即,而文科综合中的历史学科又是一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学科,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成为初中毕业班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本人就中考历史复习方法中的 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教师要根据考试大纲,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首先,教师要熟悉每年的考试大纲,根据大纲的统一要求,立足课标、立足教材,夯实课本基础知识。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以课本的单元为体系,学生需整体认识单元知识框架,这就要布置学生下去有计划地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正文时要注意结合书中图片和史料(小字部分)学习,学会分析和概括,注意课本的目录,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梳理线索、融会贯通、融合构建,学会阐释历史等。如果阅读方法得当,会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从而激发复习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其次,教师抓好课堂复习,力争45分钟出效益。教师手头应该有几套复习资料,然后根据教师经验,在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的基础上,为学生整理一套实用的复习资料,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等。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也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要加强学生表述的规范性,出现了与课本叙述重合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以较快的速度找到,利用知识的再现来加强记忆。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强调规范答题,加大检查力度,杜绝只做选择题、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
第三,关注现实,注重热点问题。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具体到2011年,例如: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中美关系的发展、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等,但是在了解这些热点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依据课本中历史知识在中考中出现只是作为考题的切入点,中考考察更多的还是课本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热点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在了解热点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目标,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与针对性。
二、强化历史知识的纵横向对比,加强专题性知识训练(第二轮复习)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都离不开历史知识的纵横向对比训练。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加强专题知识的练习,放大这些习题的功能,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素材,要与学生一同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方向以及得分点等,对于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有比较对比法:比较对比法就是对不同的识记材料,特别是易混淆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弄清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和表格法结合起来运用。比较既可以是横向比较,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比较, 通过比较,能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增强记忆。
三、中考冲刺阶段,注重综合模拟训练(第三轮复习)
能力的深化和巩固在第三轮复习中尤为重要,一般以历年的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不宜过多但要精选,争取选用紧扣教材,查缺补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并加强对试卷的点评,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指导正确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方法;注意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大胆构思设计,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根据每道题分位的多少判断答案要点,做到尽次分明,条理清晰。如简述孙中山的主要事迹,给出4分,那么至少要写出四点等。另外对说材料分析题的考查,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所给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据问题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④联系实际,谈谈启示等。组织此类题目的基本原则是既体现教材中的知识,又体现材料中的信息,教材知识和材料信息有机统一,既打开思路、多角度答题,紧扣设问、切中要害,做到题中之意不能少、题外之意不能有;答案表述要条理清楚,分点回答,语言规范,表达准确。
总之,历史中考的复习方法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模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中,只要做到教师 “心中有纲”(统一考试大纲),学生“手中有法”(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而功倍之效。
第三篇: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之我见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之我见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诸多弊端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学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
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四、如何评价认知目标的完成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总之,历史教学的评价要全面、科学,要通过有效的评价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班的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只能灵活地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灵活评价,才能使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历史高效课堂之我见
历史高效课堂之我见
实现高效课堂是当前比较热捧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在历史课上实现高效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学习雷锋之我见
雷锋精神之我见
50年前,雷锋逝世,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国家领导人为他题词?这就是雷锋所体现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一种舍身忘我、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到了新世纪、新时代,雷锋精神又有了鲜明的新时代特征。
时代变了,但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并没变。在当代,雷锋精神是一种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一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否定雷锋的言论,说雷锋好虚荣、爱炫耀,但试想,雷锋当时是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无可厚非。正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所说,雷锋是现实中的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甚至是个孩子,仿佛就像一个邻家小伙,有喜有怒,爱美赶时髦,喜欢并且乐于帮助别人,这都是正常的。所以,并不能因为他身上的一些瑕疵而否定这个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了雷锋精神。
现在,很多人在抱怨自己身边缺少雷锋一样的好心人,其实不然。帮助小悦悦的阿姨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最美妈妈”吴菊萍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捐资助学的白芳礼老人也是我们身边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人。或许雷锋在世的话,今年是72岁,我想他看到小悦悦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当自己摔倒别人搀扶时,他也一定不会恶意诬陷别人。所以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之中。
我认为学习雷锋精神不节日化。我们现在的学雷锋活动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雷锋,更多带有纪念色彩,更有俗语说: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学习雷锋精神,不要仅仅限于在3月5日,而应该常态化。让走雷锋式的路、做雷锋式的人成为许许多多人的自觉追求。
不狭隘。雷锋是朴实无华的,他的精神、人生理念从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现在人们提起雷锋精神,想到的就是他的助人为乐、做好事。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每年三月在全国一片火热学雷锋的浪潮中,总会出现一些“滑稽”场面和笑闻:学校、单位都组织人员上街扫地,以至同一街道在一天内被反复地清扫,有关职能部门上街宣传,发放各种资料方便市民,却弄得废纸满街,更有敬老院的老人一天被上门服务的学雷锋同志洗了五个澡,以至听到敲门声都怕开门----可是学雷锋仅仅局限于做好事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学习雷锋精神也应该与时俱进。固然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学习雷锋精神,但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也是学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每个人该做的事,自觉以雷锋精神为动力,以身边的雷锋为榜样,时刻向他们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