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有感

时间:2019-05-13 07:4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有感》。

第一篇: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有感

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有感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内容提要:

惠尼中学,坐落于加利宝尼亚州的美国最“杰出学校”,因其最具模范性和启发性而著称。世界各地的家长千里迢迢搬迁到附近学区,只为自己的孩子能在这里入学。因为它几乎提供了我们梦想中的一切:

努力、认真、成绩优异,具备其他学校最缺乏的使命感、学习的热情、力求在培养优异应试者与杰出学习者之间寻找平衡的教师、在众多问题中游刃有余的校长,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拥有众多学校艳羡的测验分数。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驻扎惠尼中学一年,“蹲点”采访,亲身体验了学生、家长、教师们值得回忆的欢欣、希望、忧虑、压力,真实记录了当代美国高素质中学生的生活。书中描述的校园百态,不仅是美国教育的现状,更是中国教育的翻版,还没有一本来自大洋彼岸的教育书籍能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如此大的共鸣。

我认为:《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这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它对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引领我们的专业成长,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一、引导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们在这里的孩子很好,是非常棒的学生,优秀极了。我很喜欢在这儿教书。”惠尼中学戏剧老师朱迪·伊莫泼塔的这句话就足以让我品味了好久。

幸福是一种心态。教师如果能以享受的态度从教,那么他的教育

生涯就是幸福的人生,享受教育每一天,幸福生活到永远,每天和朝气蓬勃的孩子在一起,连我自己感觉也是年青的心态。我们教育是“以人教人”的工作,把它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长大,这带给我的也是同样快乐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做教育者的幸福。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在职业劳动中的反映,就是个人把献身职业和做出成就看成是自己的职责、使命和责任,把它看成非这样做不可的需要和义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这种责任的存在,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使命的同时,不断形成和发展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一并以其献身于职业。全身心的投入到职业劳动和创造中去,才可能是幸福、愉快和有成就的。

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那么,就让我们幸福的阅读吧,去宽容他人、宽容学生吧。努力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教师首先是个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如果准备以教师为终身职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

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石,只要注意并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我就要勇担责任,就要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就要去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就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才是教师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才是教师完美的人生!我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幸福、快乐!

二、引导我们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好,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的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受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受教育对象成才。全句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反之,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中惠尼中学戏剧老师朱迪·伊莫泼塔,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她很富于教育机智,注意肯定学生,容忍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

其实,每个学校里都存在资质禀赋差异较大的学生,如若不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就不会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了。面对这种差异,我们该怎么做?成绩较差的学生当然更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很多不想学的学生,本身基础差,成绩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了学习的信心,如果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发

现他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他,给他自信,让他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觉得在集体中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就会很快的,而且很快乐地和同学老师融为一体,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目标,使自己变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们会比其他同学更加珍惜这“难得”的表扬。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用宽容的心和无限量的爱心去启发、引导他们,不能恨铁不成钢,要把铁锻成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作为一名教师,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不断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以我们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发奋成材。

第二篇:《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书心得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尼中学成长纪实》读书心得

惠尼中学坐落于加利福尼亚洲,是美国最“杰出学校”,因其最具模范性和启发性著称:其学生努力、认真、成绩优异,具备其他学校最缺乏的使命感,学习的热情,最重要的一点,拥有众多学校艳羡的测验分数。

带着好奇翻看了此书,而作为历史教师,我更多地关注惠尼中学的历史教学,在最受欢迎的惠尼中学教师之一的历史老师戴夫身上,对自己也带来些许启迪。

戴夫老师很传统,很严格,身材魁梧,脾气又坏,却始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们崇拜尊敬他,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极具才华并摸透了学生,跟他怎么教历史的方式分不开。

在戴夫眼里,历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连续的故事,人物和高潮迭起的情节,这些全部带进了他的课堂。去听听他的课,就会知道原因很简单:他懂他的题目,不打一点折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解最新的研究,因而能以具有特别意义的细节,局内人的了解,以及对传统看法的驳斥,不断带给学生惊奇。没错,他同意学生所说的一点,“今天我们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写得糟透了。很难想怎么会那么轰动,但是,站在18世纪的立场去看,当时在整个美国南方都是禁书,那么它绝对具有革命性。它带来新的启示,成为畅销书。”

他沉吟了一会,“想想看,大家认为奴隶不是人的时候,你说这个看法有问题,那么,你是跟整个制度,整个经济体系作对。一本小

说,禁掉它没有用。大家再想想看,就连在英国,奴隶制度也受到了打击,它也是畅销书。林肯在一个聚会上见到哈丽叶·斯陀,他对她说,你要为这一切负起责任。”

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轶事,喜欢极了,这是戴夫老师的标准作风:大事件大场面,点缀一些恰到好处的细节。其实,细节本身也是大事件。接着,课堂讨论延伸到当代的奴隶交易问题,强迫性的奴隶移民和自愿性的其他族群移民之间的差异,以及那些差异如何奠定日后不同族群在美国的历史发展和地位,比如说,惠尼中学的孩子知道,从韩国来到美国的自愿移民,整体来说倾向于在学校表现优秀,而在日本的韩国人,他们在历史上是被迫迁徙来的,整体来说通常被视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在戴夫老师的班上,学生似乎很少感到历史跟自己的生活无关,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很聪慧、能够举一反三,但也因为他们的老师有意要在当代事件与往日事件中找到联系,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难以抗拒。

我很感慨,历史教学太博大精深了,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的展示,一方面是与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们交流沟通和探讨,其中的精妙极富智慧,这也是我的永远的方向,吾将上下而为之。

第三篇:你是最好的自己有感读

读《你是最好的自己》有感

这本书是前两天看的,一鼓作气的看完,一鼓作气的做完笔记。是本挺可爱的睡前故事,励志文学。结尾时他说,最好的自己,并不是将来时,也不是一个祝愿,他是你本该对自己的认知,是你善待自我的每一刻的感受,是你内心充满爱与喜悦的完成时。这是最好的时光,你是最好的自己。

只看到一句话有一种忧郁的难过,说原来一个人会梦到另一个人,是因为心底里觉得离那个人好远好远。

在看的时候里面的很多故事都让我有感触,却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比如,我欣赏勇敢小姐在爱情里的不顾一切,她认定的怎样都不会放手,事实证明,在爱情里,总需要更多的勇气,也需要至少一个人的坚持吧。在近视先生的故事里,有句话,挺印象深刻的,“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接近那样的人。宇宙除了爆炸后形成银河系,它还给了相同磁场的人,同样的运气。”

说不上有哪里特别惊艳多彩,但是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瞬间、一个句子,一个小小的总结能让你于心戚戚。看书的过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沉静。即使在匆匆来往的地铁人群中,也觉得自己好像带着荧光橘色的光。

总是会有一些情节让人熟悉,总会有些的情绪让人感同身受,每个人的故事不一样,但是很多时候的情绪是差不多的,静下来看看这本书,自己给自己疗伤,然后像没有受过伤一样的去爱,爱自己,爱那些值得被你爱的人。生活是这样的,好像每天都差不多,但是你也有自己的精彩,因为在你自己的生活里,你是个主角。

还有些很好的句子:想要的和得到的之所以时常会背道而驰,是因为你想要的,其实还不属于你,而你得到的那些,自己又不在意罢了。时间很短,容不得虚掷,时间又很长,要等很久才能找到归属。那些固执不肯松手的回应,到了最后,也都只是云淡风轻。真正的朋友,懂的沉默、懂的等待,他知道你想说的话自然会跟他说,他会对你的好适可而止,他知道你好的比坏的多,但永远不会告诉你你有多好,就像他不会告诉你他有多爱你一样。时间把人划分成一个又一个圈,只有永远和你站在同一个圈子的人,才能成为你可以守护一生的朋友。

剩下的看过去,没有什么振奋人心或者打了鸡血的冲动,想要马上去做一番事业,而是,心里充斥着一股淡淡的释怀。就像里面有一句话说,能真正伤害我们的,只有自己。我自己不断觉得这个世界运转的速度之快,诱惑之多,并且还拿50%的自己去追100%的世界,怀着想要得到100分的心情,得到的总是连50分都不到,这种对自己认知的错位,除了导致达不到目标,还导致找不到方向。

还有一句话,说是,原来当初看不见的不只有远方,还有跑在前面的人。别给自己找太多放弃的理由,因为比你好的人还在坚持,而这个世界上所有坚持,都是因为热爱。这些话没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他讲着其他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而在听故事的你,从中吸取你需要的就好。没有强加给别人自己主观意愿的感觉,反而读了之后,感觉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写书的人,给你他心底最真诚的祝福。愿你爱自己,愿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喜欢一个偶像,而努力做着向他看齐的事。这句话也觉得特别可爱,写书的人不自居,就像是在一起互相鼓励着,往前走,好好成长。而对偶像的那种淡淡的喜欢,环绕着自己,整天都觉得向上,向他看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还发过一个说说,说你是我不倒不屎的偶像。很粗暴的语言,很诚挚的爱。不是吗?

你呼吸着今天柠檬味儿的空气,跟温暖并没有距离。是呢,就做一个时时刻刻有正能量的人,一个会爱自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

活着就是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第四篇:读“最好的家教是书房”有感

读“最好的家教是书房”有感

韩锦伟

“最好的家教是书房”这篇文章,一口气读了好几遍,就像积压在胸口的一股闷气,霎时间倾泻而出,这种淋漓酣畅之感,实在妙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家庭环境改变人生命运

今年暑假依然没有回家,接了几个家教。其中有一个初三的学生,家里经营着一家烧烤店,前几次去上课都是在店里,可人来人往,孩子的听课效果一直不太好。便向家长建议,让孩子来石化大学上课,家长欣然接受。环境改变,上课效率立竿见影。前几天,学校组织了一次月考,孩子成绩足足提高了二十多分,高兴的给我打电话,还说家长要请我吃饭。内心来讲,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也取得了初步胜利,成就感自然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上课地点在烧烤店,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成绩。学习就应在学校,工作就应在公司,生活就应在家庭。前段时间有句话在网上特别火: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然而在我看来,其实外界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对“在心中修篱种菊”也许更有帮助。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杨老师在文中所举的例子,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还是我的一位学生,一个雷锋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可爱聪明,十分讨人欢喜。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异,一直跟随父亲和奶奶一起生活。孩子的奶奶,一直“望孙成龙”,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电子琴,英语,数学,看护班,游泳课,小小的年纪整日奔波在各种补习班的路上,看着让人心疼。而奶奶却只会在旁边捧着手机,然后一味的强迫孩子学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十年前,有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家有儿女”,想必大家都看过,“夏雨”的扮演者尤浩然曾经拍过这样一个广告:看到妈妈为奶奶洗脚那么辛苦,就自己打了一盆水,踉踉跄跄的端过来,即使水撒在了身上,可依然说了一句“妈妈洗脚”。短短的一句话,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而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读书是最保险的投资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十几年来,我们似乎也一直在读书,但如今的读书早已变了味。湖南卫视有一台综艺节目叫“爸爸去哪儿”。在第一季里,林志颖的他的儿子Kimi圈粉无数,深受好多观众喜爱。可最近Kimi却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他在美国参加了一场阅读活动,每个参加比赛的小朋友,根据阅读的数量,可以领取奖品。Kimi的阅读数量一直遥遥领先其他小朋友,似乎这些奖品志在必得。可忽然有一天,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找到Kimi,可以把奖品提前发给他,但要求其退出比赛,理由是他是为了攀比和竞争,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样会误导其他小朋友。这件事情就是对社会现象的映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品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周国平先生也说过:“生活是正文,书籍是注解。”现代社会,投资什么都有风险,唯独读书是对自己最有益的投资,稳赚不赔。

第五篇: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

《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

精英王国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不少人认为美国的高中生很幸福,轻轻松松就能考上好大学。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我们把视野触及美国最好的中学时,才发现这些学生充满激情与泪水、坚定与迷茫、自由与束缚的青春画卷之上,同样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

当我们惊叹于这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取得的令人羡慕的成就时,我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对于这片探索之地,那些无形的教育秘密至少可以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拓宽视野,提供一个思路。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借我们看到的自省吾身,深入思考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斯蒂文森高中是美国顶尖的公立高中之一,每年大概有26000名学生报名参加该校的招生考试,其中只有大约800名学生被录取,录取率仅有3%。

当下的利益还是永恒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 马蕾

斯蒂文森高中在校生每年产生的国家荣誉学者的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该校校友中除4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外,还有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艺术名家、政治精英、成功企业家、杰出作家以及体育明星等。虽然不能说他们的成功完全是由斯蒂文森造就的,但他们在斯蒂文森度过的岁月,无疑为他们以后的阳光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些聪颖的学生?这样一所学校究竟有什么奥秘?我对这本书的翻译正是从这种好奇和追问开始的。

何谓精英教育

精英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具有的含义不尽相同,就斯蒂文森高中所秉承的精英观来看,精英是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人。精英除具有优异的才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责任感、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民主意识等。这一精英教育的理念体现在斯蒂文森高中多方参与的学校管理方式、丰富的课程设置以及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等过程中。优秀,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一种习惯。在这里,一名普通学生的理想也会是“我想拯救世界”。

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这座大厦的基石。教师所担负的这种责任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动,这里有对17岁吸毒女生不离不弃的英语教师,有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勇于打破常规的副校长,有在地铁里还不忘跟学生交流人生意义的实习教师。这些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的信号是:你们是国家的主人,你们是这所学校的主人,你们是自己的主人!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是你们一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独立精神意味着勇于承担选择,选择、独立与责任连在一起。当一个人有自主权时,才会全力以赴地选择并规划人生。以斯蒂文森高中的一名普通学生凯蒂为例,她当初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选择了斯蒂文森,4年的高中生活进一步历练了她的果敢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力。毕业时,当同学们都锁定常春藤盟校时,她却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并赢得了父亲的支持与肯定。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必须经过选择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然而我们的教育是否为孩子提供了这样的历练机会呢?

自由思想是以独立精神为基础的,这种自由决不允许隐藏在权力的监控或监督之下,而是来源于人性自身的愿望。因此,我们才能够读到一个与毒瘾抗争的17岁才女信手写出的优美诗篇,尽管它们充斥着自虐、颓废和厌世,但她的名著赏析课老师却为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所折服,因为他深信:如果一个人缺乏创造性,成功之门永远不会向他打开。

传承民主意识也是斯蒂文森高中所承载的一种文化责任。在斯蒂文森,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都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平等参与者,大家通过校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学校事务,选举活动的场面堪称国家民主选举的缩影,围绕学校事务展开的多方讨论不亚于辩论赛场的激烈程度。

谁来培养精英

精英教育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学校、社区、教师、家长、学生团体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若没有学校给予学生优越的物质条件、充分的自由以及对学生享有这份自由的鼓励,恐怕这里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城堡”、探索之地和“避难所”,学生也不会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若没有社区的配合和支持,恐怕学生不会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从附近大学中选修到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像罗密欧这样的学生也不会与纽约大学的那位老教授共同揭开核聚变的奥秘,学生们在毕业典礼现场也不会聆听到著名的电视喜剧演员科南•奥布莱恩的精彩致词。若没有那些敬业且乐业的学校管理者和特立独行的教师,恐怕这里也不会成为10岁的天才学生米洛的容身之地,更不会有学生如此渴望知识、追求自由、不畏权威的精神气质。若没有那些渴望子女成龙成凤、笃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家长一直以来的热情参与,恐怕学生们也不会有如此大的驱动力,家校合作的开展也不会如此顺利。当然,精英的养成同样离不开个人的艰苦努力以及与同伴的合作。

精英教育指向何方

精英教育究竟指向何方?借用该书结尾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胸怀未来。的确,教育不应该让人失去希望和梦想,精英教育一定是关涉未来的。然而,这里的未来究竟是多远的未来?是当下的利益,还是永恒的价值?教育者也好,准精英也罢,还有那些怀着精英情怀的家长,是否能从整体意义上真正理解精英教育的内涵与指向?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如此伟大而神秘,如果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没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离精英教育真正要达到的塑造灵魂、追求恒久性与终极性价值的目标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目标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它就像一艘航船中的罗盘一样,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没有罗盘,它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航行,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当我们看到船上的罗盘,无论路有多远,我们的心都在不断地向往和期待,总有一天我们会抵达。

[亲身经历]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学生享受学习、爱上学习

美国学生的忙碌让我惊叹

北京八中 慕悦

我初中就读于北京八中,初三毕业时,我有幸得到一年赴美学习交流的机会,切身体会到了中美高中教育的巨大差异。

首先,美国的高中教育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极其重视参与交流和实际应用。我参加过一次名叫“总统课堂”的活动,几百名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一周的时间里,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探讨许多世界重大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在美国,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而中国这样的由高中生参与的活动非常少,即便是有,也很难形成规模,因为放弃一周的学校功课,对很多中国高中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得不在教室里循规蹈矩地听老师讲课。

其次,美国的高中教育极具选择性和自主性,丰富的供给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美国的高中生都很忙,只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认识一名高中生,她所参与的活动之多、任务之重,连我都感到惊讶。她选了6门文化课程,始终保持着全A的好成绩,她还担任学校秋季话剧的主演,参加了学校的网球队,学习过钢琴、击剑、足球、水彩画,另外参加了一个叫YLI的培养学生领导力的活动项目。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她自己提出要做的,因为她觉得有用。相比美国高中生,中国高中生忙碌的重点则是紧紧围绕着学校里的功课,我们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极其有限,因为面前不断晃动着“高考指挥棒”。美国高中生的忙是自己选择的,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对成长有帮助并且又愿意去做的事,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自己觉得是一种享受。中国学生的忙,经常是外在强加的、自己感到无可奈何,忙得不情愿,是一种痛苦。

再其次,美国的高中教育注重发掘潜能、培养特质、张扬个性。我刚到美国不久,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homecoming week(与橄榄球有关的一个传统活动)。根据惯例,一周里每天都会有一个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主题在穿着打扮上自由发挥,越独特越好。学生们会将最不和谐、最疯狂的衣服穿到学校来。在中国,高中生大都穿着统一定做的校服,连男女生之间都没有区别。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也能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学生享受学习、爱上学习,发扬个性,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忙碌变得更有意义。

我体会到的自由与实用

美国根斯维尔高中 万珺

我现在就读于美国中南部密苏里州的一个叫根斯维尔的学校,这里总共不到600人。我们教室里有削铅笔刀、饮水机、纸巾和各种学习用品,上课的时候可以随时站起来使用。喝水、吃东西,嚼口香糖都是允许的,只要不发出太大的声响就行。遇上同学过生日,如果老师同意的话,大家会带上各种食物在那堂课上开派对。

根斯维尔的课程安排和中国学校完全不一样。每天的课程都是一样的,以1/4学期为一个周期,要是不喜欢某些课程可以向老师申请换课。每天7节,要求理科一节,文科一节,剩下的课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候修,主课只要在毕业前全都通过就可以。这样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有创业课、市场课、个人经济课、家庭课等,教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我在上课的时候,学会了怎样最快地打字,怎样写论文,怎样用商用计算机,还学会了怎么制作陶器,学到了一些不可能在国内学校接触到的知识。

我们每周都有考试,考试前老师会给学生一个学习指导,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看,考试是非常简单的。要是你没准备好或是考得太差,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他会让你再考一次。美国老师不像中国的老师喜欢出难题,老师以鼓励为主,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说明老师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平时认真记笔记并且仔细听讲的同学来说,考试是非常简单的事,要想得100分是很容易的。

我的学校虽然很小,但有很多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每周都会组织活动。我在一个与未来的美国商业领导有关的俱乐部,每周都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卖东西来增加学校经费等,就算我们不卖东西,也会分组作活动计划。我们每年都会有一次大的比赛,我在今年的计划中负责世界商业,在地区性校际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教师观点]

现行教育体制内缺失的正是最贴近教育本质的“人”的教育,我们对于中国式精英教育的讨论是个必须延后的命题

再沉重的翅膀也要学会飞翔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一中 张颖立

“我就是要把你们培养成做题机器!”一位中学化学老师神情激昂地说。

“你们就是要做题、学语法,至于口语、会话能力等先放到一边去!”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这样掷地有声的一句。

当我在学生随笔中看到这样的话语时,不禁怀疑:这些话确实是来自一所开始实施新课改的示范性高中吗?这种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做题机器”可以称之为精英吗?

新课改实施已有多年,虽然新课改提倡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但高考这把宝剑始终高悬,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短时期内仍难改变,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也难以改变,人们所谓的精英,往往还是指学习阶段的“应试机器”和择业时期的“就业机器”。

不是吗?就像我们惯于把跨入高等学府看作学生“成人”的标志一样,许多人眼中的精英,往往指穿越重重题海、考入重点大学的人——如果他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那他就是精英,就是天之骄子!谁会介意他进入名校后发展如何,会不会成为“啃老族”,会不会沦为“就业机器”?我们再看看美国的斯蒂文森等学校,它们并不以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校为最终评定标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专长,以一系列较为人性化的措施鼓励学生沿着自己选定的人生方向努力前行。虽然斯蒂文森的学生也在巨大的压力与竞争中痛苦不已,虽然他们高中4年苦学的近期目标也是踏入优秀高校的大门,但他们更多的是在这样的奋斗过程中,对自己的梦想、兴趣和特长有所体认,可以尽可能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与支持,更不必说他们的校内音乐剧演出、名目众多的社团活动了。他们也是苦读而有所成的学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沦为机器。正因如此,他们才可以被叫做精英。

今年“两会”期间,又有许多关于教育公平的议案和言论出现:取消重点小学,取消高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关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争论依旧喧嚣。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但几乎所有这种争论总难免再次展开对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层面的猛烈批判。可是,当这一轮批判的硝烟散尽之后,留下的会是平地而起的高楼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行教育体制内缺失的正是最贴近教育本质的“人”的教育,所以,我们对于中国式精英教育的讨论是个必须延后的命题。

必须承认,新课改的宗旨是要努力塑造“全人”,它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而是包含并突出品德修养层面的。最能让教师与学生感受到它的魅力的,在于它的新评价体系,它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些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内容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将真正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分感知学习的乐趣,明确自己的定位。但是,只要高考犹在,新课标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依然是包在应试教育下的怪胎,所谓新的评价体系依然是看上去很美的一纸空文,学生依然是“做题机器”,老师依然是“教书机器”。最令人为难的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难以均衡的教育资源分布,高考在现阶段还不能取消。所以,本文开头的两句话听起来很刺耳,与新课程标准很不和谐,但“越改越„应试‟”确实是实施新课改之后我们必须面对的尴尬局面。如此局面,教师应当如何面对?

身为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我了解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的诸多弊病,也发出过愤怒的声音,面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距离,我更愿意用美国演讲家雷斯•伯朗的名言来平息心中不时涌起的疑惑与不平:“向月亮射击,即使不能瞄到月亮,也会射到某一颗星星。”

我决不相信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为了折腾、戕害幼小的生命,更不认为学生、教师、家长把责任往教育制度上一推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内心一直把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当成雷斯•伯朗口中的月亮,不管它有多遥远,只要向着它努力的脚步不停止,就有可能踏上梦想的另一高处。事实上,现阶段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让教育多一些人性,把教学双方都看成人,在这个层面上谈论中学的精英教育好像才可以顺理成章。以我的亲身实践来说,我一周的课时数比新课改规定的多几节,我就在教授学生必修内容之余添加适当的欣赏和拓展内容,尽可能带这些普遍重理轻文的学生亲近母语、亲近文学。我贯彻这样一种观念:最能实施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随笔绝对要重视起来,让学生在用文字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字的奇妙。另外,语文课外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是诗歌朗诵,还是话剧表演,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文学和自信的双重收获。就像我的学生在随笔中写的那样:“突然觉得,平常我并不喜欢的诗歌在轻轻流淌的音乐声中从同学口中吟出之后,变得很美很美,我甚至能够听到每一个字背后作者的心跳声:怦怦,怦怦……”

在我心中,说下面这段话的人或许算得上是精英:“我将以沉静的心努力做到文理兼修。我曾经听语文老师读过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写的诗,看过著名画家吴冠中表现现代物理学概念的抽象画,令我惊讶的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以这样的方式完美地交会!我希望可以尝试用我的笔、我的二胡来表现这种交会的美。在我向往的本、硕、博学业的计划中,还包括对文理兼修的向往,我希望这种尝试会让我的大学生活,除了有年轻人的热血与活力,更多一些属于自己的荡气回肠,希望我的二胡,会像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一样,奏出自己人生乃至科学史上的动人乐章!”这段话出自我的一位学生去年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个人陈述,3年的师生缘让我知道这些话出自内心而非矫饰。后来他如愿考入北大,与我告别时,我的叮嘱只有8个字:“麦克斯韦、文理兼修。”他懂得,并且我知道他会这样去努力,而这也正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从学生身上看到的。我希望看到他们沿着自己的喜好,真正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奏出属于自己的完美乐章,无论这些乐章的音符是否与精英有关。

2009年03月2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下载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曹雅雯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用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一句“为解放全人类而斗......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看: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后来双目失明了,这......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则在富人家当厨娘, 哥哥阿尔〃焦姆是个铁路工人,受尽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和......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又看到了摆在床头的书,又想起了书中的人,又想起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尼......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它是一部激励了无数青少年的杰作。读完之后,我获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写革命战士保尔从一个沙皇统治时......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书中许多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这本书是由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作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一......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王 珍(2010.12.24)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春秋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人杰辈出,孔子更是在他73年的人生岁月中,以耀眼星空般的思想闻名于世,对后......

    读美国立宪有感(范文)

    读《美国立宪》有感 读美国立宪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国家形成统一制度的不容易,要协调和平衡各方面的力量,制度的形成,也是各方力量的妥协。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