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美国立宪有感(范文)
读《美国立宪》有感
读美国立宪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国家形成统一制度的不容易,要协调和平衡各方面的力量,制度的形成,也是各方力量的妥协。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美国从邦联到联邦,其间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但也见证了美国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到政府充满生机勃勃发展。下面我将谈谈自己读完此书后的几点感受。
一、中央适度集权对国家统一和强大的重要性
邦联时候的美国,刚刚取得独立,当时的邦联条例并没有确定国家实行三权分立,中央政府权力很小,而各州权力却很大,联邦政府显得软弱无能。用麦迪逊的话说,此时的美国是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因为邦联条例不足以保证邦联政府的权威,各州不服从邦联政府,谢司起义便是最好的例子,此时州际矛盾也在加剧,欧洲国家歧视美国并且干涉美国的外交,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其实相当于处于无政府的混乱时代,国家内部没有稳定和睦,强大更是无从谈起。正是1787年宪法,它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设置联邦司法体系,并赋予国会以广泛的权力,如征税权、管理商业权等。从此,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日益扩大,政府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便是中央适度集权对国家统一和强大的重要性。
二、美国宪法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1787年美国宪法会议上,以汉密尔顿和麦迪逊为首的联邦党人制宪者们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和英国以及西欧各国的政治制度做了分析比较,他们熟悉各个时代的政治学说,在美国宪法中传承
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并且,美国宪法直接借鉴了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制度、各州宪法和<<联邦条例>>。当然,美国宪法在传承的基础上是有很大创新的,否则美国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成长强大起来。美国宪法的创新我认为如下:创立了联邦制、总统制,设置联邦司法体系,国会开始拥有广泛的权利,如征税权、管理商业权等。
三、美国宪法是原则与妥协的产物
美国宪法是各方力量妥协的产物,其实不止美国宪法,英国的权利法案、中国近代的曹锟宪法,又何尝不是呢?邦联的无能、大州与小州的矛盾、自由州与蓄奴州的矛盾,就决定了美国宪法必须协调平衡各方力量。而这又是怎样艰难的一个过程,尤其当我看完<<南方与北方>>后,更加能体会到北方与南方无论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还是工业的发展水平都完全不同,而联邦党人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协调他们的矛盾,平衡他们的利益。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宪法中的五分之三条例和议员一人一票而非一州一票便是最好的例子。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想法。
第二篇:美国立宪历史
行政法学课程作业
作业名称: 美利坚合众国制宪历史
学院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年级专业: 2013级
指导教师: 袁智
学生姓名: XX君
学生学号: 2013360X
二〇一 五 年 9 月 —— 二〇一 五 年 9 月
一、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简介去
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又称费城会议、联邦会议或费城大会)于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在费城举行。会议原本的目的是修改《邦联条例》,从而解决当时13个原大英帝国殖民地邦根据这一条例而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在运作上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但是以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部分代表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对《邦联条例》进行修整,而是希望可以直接建立一个新政府。与会代表选举乔治·华盛顿来主持这次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制订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因此这次会议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二、制宪主体,制宪者简介
由于罗德岛州给予抵制,其他州一共指定了70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但有一部分没有到会,最终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一共是55人。
这55位代表几乎全部参加过独立战争,其中29位曾在大陆军中服役,且大部分是军官,除了两到三人外其他代表全部都曾在殖民地或独立后的各州政府内任职。约四分之三的代表曾是或还是当时邦联议会的议员,并且大部分在独立战争时期就是大陆会议的成员,有几位都曾担任州长。只有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莫里斯两人先后在美国建国史上的三份里程牌性质的文献上签过字,分别是《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宪法。
超过一半的代表受过专业的法律训练并且曾担任律师或法官,不过只有约四分之一以此为主要的谋生手段。代表们所从事的其他职业还有:商人、船主、工厂主、银行家、金融家、农场主、土地投机商、医生,另外还有一位牧师。其中25人拥有奴隶,16人依靠奴隶来作为发展其他事业的本钱。大部分代表大量拥有土地,绝大部分都生活得非常富裕和舒适。乔治·华盛顿和古弗尼尔·莫里斯则是当时全国最有钱的人之一。
与会代表选举乔治·华盛顿来主持这次会议,主要参会者包括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查尔斯·平克尼,威廉·佩特森,罗杰·谢尔曼。
①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1799年):美国联邦党政治家,美国首任总统,被美国称为“国父”,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
②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年-1836年):美国第四任总统,民主共和党的组织者,1776年参加弗吉尼亚宪法的制定,制宪会议的主要人物。提出弗吉尼亚方案。③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财经专家,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是美国政党制度的创建者,在美国金融、财政和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提出汉密尔顿方案。
④查尔斯·科茨沃思·平克尼(Charles Cotesworth Pinkney,1746年-1825年):美国开国元勋、政治家,南卡罗来纳州人,联邦党成员。他支持南卡罗来纳州批准联邦宪法,并成为美国宪法的主要签署人。提出查尔斯·平克尼方案。
⑤威廉·佩特森(Paterson.Willian.N.J,1745年~1806年):和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是校友,以精通法律著称。制宪会议之前担任过新泽西议会议员、新泽西检察总长等职。提出新泽西方案。
⑥罗杰·谢尔曼(Roger Sherman1721年-1793年):美国政治家,曾任两届大陆会议代表,美国众议员和美国参议员。也是《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签署人之一。提出康涅狄格妥协。
三、制美利坚合众国制宪背景
宪法制订前,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所制订的《邦联条例》而组成一个统一国家的北美地区13个最新宣布独立的邦一共拥有约400万居民。但是很快就像所有长期处于资金不足困境中的邦联制政府一样,这个刚刚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也从一开始就在组织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且难以为继的缺陷。由于邦联条例只有在所有的州都全票通过的情况下才能修改,任何州都拥有对任何提议的否决权,并且邦联条例也没有赋予这个弱小的政府任何征税的权力:完全只能依赖各州,而没有任何权力强制要求各州支付拖欠的费用。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各州开始为保护各自的利益而产生纠纷。这其中包括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州围绕波多马克河而产生的纠纷(一直到1910年,联邦最高法院才在马里兰州诉西弗吉尼亚州案中以9比0的裁决解决了这一冲突)以及罗德岛州擅自对所有经过其境内波士顿邮道的交通强制征税等。詹姆斯·麦迪逊建议各州政府派出专员“出于对各方共同利益和长久和谐统一的考量,并结合整个美利坚合众国各州间贸易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在1786年9月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会议上,来自5个州的代表们决定于1787年5月14日在费城召开一次制宪会议来讨论对邦联条例进行改进。不过罗德岛州由于担心这一会议会损害其利益,因此对之予以抵制,并且当宪法最终制订并提交各州时一开始就拒绝予以批准。
四、美利坚合众国制宪过程中的主要争议
1.奴隶制问题
奴隶制问题是整个制宪会议期间最具争议性的议题,当时在多个州中,奴隶制都是非常普遍的。仅与会的55位代表中就有25位是奴隶主,其中包括所有来自弗吉尼亚和南卡罗莱纳的代表。在所有州中,奴隶的总数占到了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除了全国最北端已经基本消除了奴隶制的新英格兰地区外,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奴隶的存在。
最终,詹姆斯·威尔森提议在统计各州人口来决定该州众议员人数时,每位黑奴按五分之三个美国公民计算,这就是所谓的五分之三妥协。这一妥协得到了通过,并且也是会议解决的最后一个重大议题。
2.国家政体问题
国宪法建立了联邦制政府体制,联邦成员州保留它们的主权,包括宪法未赋予联邦政府的一切权力,而联邦政府,尽管是更高一级的政府,却只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其仅仅拥有那些为宪法所列明和规定的权力——这些权力是美国人民赋予给它的。
3.议员的选择方式及任期问题
在讨论中,大州赞成根据人口的多少来确定立法代表的人数,而较小的州则主张各州派出相同人数的代表。1787年6月,弗吉尼亚代表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提出设立两院制立法机构,两院代表人数均由人口多少决定。在就此建议进行辩论时,较小的州扬言不仅要解散这次会议,而且要解散邦联。
一个月后,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Roger Sherman)提出一项折中方案,即每州在参议院享有一票,而众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数的多少决定。许多人认为,这一方案拯救了美国宪法。
4.征税权和贸易监控权
规定和征收直接税、间接税、进口税与货物税,以偿付国债、提供合众国共同防御与公共福利,但所有间接税、进口税与货物税应全国统一
5.国会经费来源问题
参议员和众议员应取得由法律规定,并从合众国国库中支付的服务报酬
五、如何看待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
会议的结果是制订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因此这次会议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美国宪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富有活力的文件,在保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适应国家不断变化的需求,多次作出修改。从包含最初10条修正案的1789年《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起,美国宪法历经27次变动,修正条款涉及范围广泛,从禁止奴役行为到赋予年满18岁的男女公民以选举权。
1787年夏季的立宪辩论在独立后的美国“解决了权力问题”。虽然国家政府得到了加强,但各州——包括较小的州——认为他们仍能参与行使权力。
再者,制宪会议及其产生的宪法“限制了权力”,而权力被视作对美德与自由的威胁。米德考夫说:“它旨在防止多数派施行暴政,但没有否认主权寓于人民。”
最后,新宪法产生了一个“看来能对人类某些最坏的冲动——尤其是支配他人的本能——作出限制”的政体。
第三篇:读《美国外交思想史》有感
读《美国外交思想史》有感
——美国一战后的外交思想及其现代外交
在这两年时间内,无论是叙利亚内部政策问题还是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美国都积极参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步入帝国主义时期,逐渐上升为世界性的扩张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总结美国的外交思想和政策,不仅仅是为了见证它的发展壮大,还是为了借鉴经验以激励中国本国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我们所理解的不同,外交不仅仅表现为谈判桌前的较量,不仅仅反映在国际条约的表面,也不仅仅是身穿礼服举止得体的职业外交家们的公开或秘密的表演。外交是国家同外部世界互相沟通的渠道,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阶段,外交是一种划分为不同层面的综合体。
一战爆发后,威尔逊政府奉行中立政策,这说明了威尔逊在外交方面实际上具有现实商业利益的考虑的。在协约国和同盟国激战之时,美国通过兜售武器,大发了一笔战争横财,这位它的战后繁荣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虽然,美国于1917年也参与了战争,但是他的参战也是有现实商业利益的考虑,正是这些商业利益将美国同协约国集团紧紧地绑在一起。威尔逊政府的外交政策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外交,他的理想主义内涵是世界主义,是追求更为积极地干预世界事务,是美国成为世界领袖以及世界和平的缔造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十四点计划”的提出并不是一个偶然,其真正原因则是为积极地介入世界事务、更多的承担世界责任、充当世界的领袖和霸主。
1921年—1932年间,美国共和党连续执政12年,而在这期间,美国经历了从空繁荣到毁灭定经济危机的悲剧性转变。国内工业的兼并仍然无情地进行,大企业的吞并和垄断活动受到共和党政府的保护,逐渐成为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的主宰。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的一次高潮期,这一论断并不确切。这一时期无论如何是不能定位为孤立主义时期的。断送威尔逊外交的并非外交主义,而是以洛奇为代表的过会力量以及现实主义外交思想。所以,在共和党主政的12年期间,共和党虽然以反对威尔逊外交的姿态上台,但美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参与了国际事务。这一时期,过会挟否决威尔逊国联的余威,在外交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行政部门的权力相对缩小。当时美国力争在国联之外灵活自如地参与世界事务,最大限度地扩展美国的海外利益。因此可以说,共和党的外交思想基本上和世界主义合拍,这体现出美国两个主要的资产阶级大党在外交决策方面具有突出的共同性和连续性。唯一的区别是,如果说民主党的外交还能蕴含有理想主义的世界普世性的成分的话,那么,支配三届共和党政府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彻头彻尾的一种充满极端现实主义的世界主义,即不择手段地为美国的大企业扩张海外利而争夺世界霸权。这一时期唯一的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闪光点是20年代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运动,以及凯洛格倡导的非战主义。
其后,美国外交虽经历了胡佛政府时期,但是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就,因此我们直接来看在他之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与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和弥漫整个社会的孤立主义思潮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较量,显示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和才干,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领袖,从而开创了称为“美国世纪”的新时代。实际上,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上半期的美国外交,可以看做是罗斯福一个人的外交。谈起这位赫赫有名的美国总统,大家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他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而推行的新政了。大危机是他发挥其政治才能的一次机遇,而与此同时呢,大危机也使他进一步滑向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的实质是以邻为壑,向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国家转嫁危机的现实主义,为此当然要放弃建立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的国际主义立场。罗斯福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筹划师建立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国际合作是他的出发点,也是他实现“美国世纪”、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和平的主要途径,为此,他宁可在一些问题上向其他大国做出妥协,不惜以牺牲其开放原则作为代价。尽管,战后国际实力对比的现实和人们对国家关系结构的理念认识同罗斯福的带有理
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战略规划不太合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实力政治的主导因素,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较量仍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冷战时代。美苏间的冷战不仅仅表现在军事对比上,还表现在各自的外交政策上。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外交策略主要就是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美国是一个注重思想建设的国家,体现在外交领域,美国外交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完备的思想体系,几乎每位总统都能抛出一个“主义”来作为其外交的纲领指南。为此,美国建国以来二百多年的外交,较少有盲目的、即时的、权宜性的、一时冲动的决策,更多的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周密谋划的、具有长远目标的决策和行为。美国外交有着广阔和深厚的思想渊源,尽管在一代又一代政治精英头脑中对外交决策有着自己的创造和发挥,但是潜藏在外交思想中的带有根本性的东西是想当稳定的。总的来说,美国的外交思想中有两个最为核心的主题,即“利益”和“责任”。二者有时是相互关联的,有时又是互为悖论的。
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某些特殊权利,比如联合国安理会总的否决权、国际争端的仲裁权、代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行使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的权利等等,而这些权利是较小国家不能享有或是不能完全享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大国的形象和地位是在其履行国际义务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大国只有不断地和越来越深地介入和干预国际事务,才能体现在其大国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因此,世界大国也乐于和需要通过承担世界责任来表现自己。从近期发生的诸多国际事务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依然强大,通过这些干预,体现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也向世界展示了它的权威性和霸权主义,尽管对于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而言,美国有时的干预是干涉国家内政和野蛮霸权的表现。
同时,对于我们来说,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学习美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还要学习美国人在荒野中创建强大国家的历史经验,更要学习美国是如何进行思想建设和精神塑造的,因为只有物质财富而没有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民族只能是一个只有肌肉骨骼而没有大脑和灵魂的民族。在外交领域,我们在抵制和反对美国的霸权外交的同时,还要看到,美国无外交中,特别是美国的外交思想中,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国家利益无意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但是,国家利益绝不是外交的唯一指导原则。世界上毕竟还有比国家利益更具价值的东西,一个国家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所承担的世界责任和义务,又是为了世界的整体利益,需要冒牺牲自身利益的风险,这就是大国风范。而这种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应是中美两国的外交行为的准则,也应当是理解对方、衡量对方、判断对方的标尺。
第四篇: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素质教育”这个词,在如今的重庆可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最近我读了黄金愈先生所写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触颇深。虽然在美国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种种媒体上,在教育机构的有关网站和文件上,在学校的介绍和报告中,几乎看不到、听不到“素质教育”这个词或与之意思相同、相近的词,但是通过读黄先生的这本书,我总感到美国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首先,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孩子三方面素质的培养:
一是个性独立与自信的培养。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品格。家境好的,当然不必说,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房间,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睡自己的房间;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也想方设法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个有8个儿子、2个女儿的大家庭。夫妻俩长年在非洲加纳帮助语言教学,两年前才回到美国。因为买不起更大的房子,两个女儿只好共享一个小房间,在放了两张床之后,只剩下两个墙角,聪明的父亲为她们设计了两个小小的独立空间,使她们有各自摆弄自己物品的天地。美国人认为,从小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空间,对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民主意识与自由的培养。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非常宽松的。父母一般不大打断孩子的说话;决定家庭事务,无论大小,一般都要征求每个家庭成员的意见。每个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反对父母的意见。孩子在家里玩耍,只要不会发生伤害事故,父母一般不会干预。
三是举止文明与平等的培养。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中国夫妇到一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的小儿子非常喜欢吃一种小甜饼,在PASS一桌后他马上问父亲说:“我可以再要一块吗?”父亲即刻回答:“当然可以,请!”在整个晚餐过程中,任何人需要帮助或者帮助别人都会得到非常有礼貌的回应:“请……”、“谢谢你……”这种平等的家庭氛围,注重对孩子文明礼节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富于同情心和乐于助人。如果你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后,你会为美国人的反应速度感到惊奇:在你感谢美国人时,你会即刻得到“You are welcome.”反应之快速、之自然,没有长年累月与浓厚氛围的熏陶是绝对做不到的。
其次,美国学校同样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是探索与创造教育。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工具去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展。看看他们的一堂天文课:在天象实验室里,有一套可以模拟天体运行的设备,学生坐在椅子上,就象在太空飞船里遨游宇宙,主要天体、星座位置、天象观测方法一目了然。不仅有真切感,而且能激起学生对宇宙探索的欲望。
我还曾经在网上读到一份材料:很多美国小学生二年级时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课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列、读表格,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
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而我国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不能做到。
二是满足与欣赏教育。在全美ACT考试得满分、江泽民97年访美去夏威夷时担任翻译的17岁男孩章培志就曾说过:老师的鼓励与支持很重要,这一点从小我们就很注意,老师很夸张,会叫我们“天才、神童”,各种各样的表扬会让你永远觉得自己了不起,很有成就感。我想我能在辩论中取得好成绩,心理因素很重要。在我所了解的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小学,无论在走廊还是教室里,常常看到精心布置的学生“作品展”,实际上是学生手工制作、绘画、陶艺等课的课堂作业。尽管一部分习作的水平很一般,但老师非常重视,我们走进教室时特意让我们看,许多学生指给我们看他们自己的作品,甚至拿起来让我们仔细欣赏。满足与成就感溢于言表。美国家庭也自小就开始培养孩子欣赏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美国一般中小学都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电脑、驾驶、机器操作、建筑设计、摄影、绘画、乐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要求不同于职业学校,只讲授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习基础技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是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无论在宾州教育部,还是在Lempeter-strausburg学区参观,主人都谈到有两样东西是美国任何学校都有(当然除了网络和家庭学校)而且引以为豪的:一是乐队,二是球队。学校系统的乐队和球队比赛在全美都是很有声望的活动。这些课外活动组织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教师绝不会因为某个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天赋而将之拒之于门外。
三是社会与责任教育。美国有一个全国高中学生考试叫作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我从当地的HAMPFIELD高级中学了解到:美国大学一般不看重这个分数。我们团指导老师有个来自中国的朋友,他的儿子SAT成绩达到99.5%,但怎么也没有等到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原因很简单,美国大学不喜欢“书虫”。美国大学考察一个高中毕业生是否是优秀,还有两个重要指标:①社会活动能力;②所有学课的平均成绩。而且大学对所有报考的学生都进行面试。这与我们一张试卷定终生的做法相去甚远。企业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新人时,非常看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和个人特长等素质。有时候,面试就是企业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同数名应聘者在一起喝咖啡,一两个小时天南地北地“闲聊”,足以让应聘者显山露水,反映出个人综合素质的差异。美国高校,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录取新生时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品格。一个学生如果曾经担任过学生参议院主席或议员,担任过校报编辑,同样分数下,他要比没有什么社会活动背景的学生被录取的几率大得多。
Hempfield学区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一个学生兴趣广泛、社会活动能力强,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不会差。假如这样的学生成绩不好,我们倒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没有问题了。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可以不看他的SAT成绩。在一所私立学校(Menonite School)参观时,校学生参议院主席告诉我们:学生参议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帮助组织开展有关活动,联系有关社区和组织提供学生参加志愿者劳动,为社会尽义务。参加义务劳动的有关情况都会记录在案,学生报考大学时,学校会负责地将有关情况(做义工、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向学生所报考的大学转达。
当然,美国社会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在系列之一中已经提到。国内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似乎有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甚至有人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我认为这种观点妄自尊大,有些失之偏颇。试想:没有美国基础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本素质,诸如创造欲望、探索能力、广泛兴趣和
社会责任感等等,美国高等教育有何优势可言?!美国高校一流的设施和师资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同样很突出。我们的教育家们能否为我们的下一代找一条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新路?
第五篇:读《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有感
读《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有感
哈弗大学的校训是: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我从哈弗大学的校训中读出了勤奋、惜时、行动、毅力、成就,没有惊天的志向,有的是实实在在地东西,很务实。这样的校训语言通俗易懂,使人容易理解,因此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做到事情是把他们告诉学生,并且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在我们的学校见到的校训常常是高度凝练,让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的观念确实需要做出改变了。比如,有的学校提出“笃学”,学生都不知道怎样读这个词,更不要说这个词的意思了,它又能怎样指导学生呢?我们还是多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吧。我是一名教师不能决定校训,但是可以借鉴哈弗大学的校训,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给学生提供容易理解的语言。
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