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教学管理
创新教学管理 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应当创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方法,建立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体系。
从2003年秋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我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急需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体系作支撑和保障。我就学校如何创新教学管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教学管理的创新首先应是管理思想的创新。
1、人本主义思想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校是有生命的,学校的生命源于人;学校生命的意义是人的发展。学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也是教师生长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格的发展,而且包括人的精神、道德、情感、价值观等的全面和谐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管理首先要摒弃传统的“目中无人”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依据新课程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学管理的旨归上突出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2、系统科学思想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事物本身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自身既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层次性,也与外界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性。传统的教学管理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其模式与方法均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做文章,既不注意自身的完整性、层次性,也割裂了教学管理与学校整体管理的联系。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既要注意自身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充分把握教学管理的目标、功能、内容、范围、方法,构建一个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同时 1
也要注意与学校管理的联系,使教学管理成为学校整体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整体和谐地发展。
二、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应试教育思想下,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检查一些教学基本环节(如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以及统计、分析、评价各种考试成绩等常规工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当前实施课程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笔者将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划分为教学思想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科研管理、考核评价管理和师资培训管理等六个方面。
1、教学思想管理
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教学管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思想的管理。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施对教师教学思想的管理,就是要引导教师充分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引导教师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中去。
2、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实施课程管理,学校首先应根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和标准,制定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学校年度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其次,要抓好各科教学实施计划的制定,特别是引导各任课教师认真解读各科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特点,制定教师个人教学实施计划。第三,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要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师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3、教学过程管理
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其总体而言,虽然具有过程管理的特点,但实质上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其管理效果大打折扣。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应突出“过程性”。比如对备课的管理,就可借鉴“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改变过去教师个人备课、书写教案,学校检查“备课本”的形式。
4、教学科研管理
教学科研与课改实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学科研也必然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学校管理始终以“升学率”为重点,教学科研只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点缀或异化为少数教师个人的兴趣。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科研势在必行。推进课改实验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自身先转变观念,既要有超前的眼光,又要有务实的精神;既做“课改”的管理者,又做“课改”的实践者、研究者。
在课改实验中,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应当充分引导教师关注课改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既要研究如何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实施中,也要研究如何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和成功案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建立起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课改实验工作方式。
5、考核评价管理
关于考核评价,新课程要求由过去的甄别评价转变为发展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此,笔者认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核评价的管理应当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开展对教师的评价。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建立一种全面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二、探索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分数”论优劣的评价方式难以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逐步建立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多维评价体系,要采取多主体参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反馈调节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对课程方案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评估学年度学校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情况,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为新学年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作好准备。
6、师资培训管理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推进课程实验,必须把师资培训纳入教学管理的范畴。
抓好师资培训管理,学校应当突出重点,做好规划,围绕“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建设一支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培训的重点,应是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引导教师把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把课程目标细化为可以评价的具体指标,把课程实施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教学行为。
三、管理方法的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挑战。在创新管理思想、明确管理内容和重点的前提下,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显得尢为重要。
1、注重研究本校实际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诸如办学思想应该怎样转变?师资水平如何适应课改?办学条件怎样保证课改实验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研究本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课改专家提醒我们,本次“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社会上的新理论、新经验很多,但不能盲目照搬,机械模仿。从校情出发,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课改才会取得成功。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采取那种强化制度等企业管理的办法,管理者常常“重物轻人”(甚至目中无人)。这种管理方法压抑了人的情感,也扼制了人的创造性,难以适应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校办学依靠的主体,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开发的依托主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推进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倡导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当做人生的目标来追求,要努力营造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氛围,使他们乐于奉献、勤于奋斗、敢于创新,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重视校本培训
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听专家讲座,大规模的集训是师资培训的有效方式,但因其时间、地域的限制,集中培训无法长期多次地进行。相比之下,校本培训就实际和有效得多。抓好校本培训,做为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根据课改推进的阶段特点,明确培训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其次,要将培训与教研教改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使之成为教师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共同提高的学习培训组织。同时,还要更多地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提高的机会。特别是要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增强校本培训的后劲。
4、多指导,少指令
传统的教学管理,指令性的措施太多,它往往规定了教
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受其约束,教师自我发挥的余地少、主动工作的空间小。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观、学习观的变革,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沟通、交流、互动、合作,倡导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面对这些新变化,教师需要学习和适应,教学管理更要为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作为教学管理者应当给教师多点指导、少点指令,应当多深入实际,少说空话,以帮助教师尽快地适应课改、进入课改角色。
5、重激励、慎惩戒
生活中,一句激励的话往往会使人备受鼓舞,信心大增。一句批评的话也常常会令人垂头丧气,甚至失去进取之心。在课改条件下,教师的角色与行为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新的工作目标和更高的工作要求,部分教师一时还难以适应。在工作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失误。面对此种情况,教学管理者不能一味批评、指责、甚至给予惩罚。正确的做法是:给予教师多理解、多关心、多鼓励,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既帮助教师克服不足,纠正失误,又保持健康的心态、饱满的热情继续投身于课改。
课程改革实验,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教学管理者,进一步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调动、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方法
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方法
摘要: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研修方式、德育教育、教师管理等方面创新工作方法,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创新德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效
四、创新管理理念,增强教师幸福感 内容: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发展。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教学在升学和素质教育的夹缝里寻找着自己的出路,教学管理工作繁杂而且责任重大,一方面要承担升学率的压力,学生、家长、政府主管部门、社会舆论都非常关注高中升学率和实际录取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十余年来,我们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你真正进入校园,却发现学校不大,有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教师多数还是以考为纲,填鸭式教学,可以说教师士气依然低迷,学生负担仍旧沉重。因此,只有创新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的前提下,实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让课堂成为有感情、有激情、有热情的高效课堂。当今社会环境变化很大,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盲目接受,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经不多见。如果教学活动没有感情、激情和热情,就不能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也会抵触的心态来上课,以懈怠的态度对待学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就会做很多无用功,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
学校要筹划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行高效课堂。具体操作方法是,规范教学流程,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如教师讲授时间、学生探究活动时间,课堂练习时间等。探索实验“五个一”激情课堂,即在一堂新授课上要有一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真正与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次学生探究活动、一次深度思维、头脑风暴(给学生一次深度思考的机会),一次师生共鸣的课堂教学高潮(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解决疑问实现,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实现)、一次欢声笑语。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开展激情课堂教学竞赛和评课活动,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将激情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下去。
提高教学效率,讲、训、练三个环节相结合。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对考试范围内知识点进行梳理、汇编,确定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分为难、中、易三个程度)。组织学科教师搜集整理习题,针对每个知识点形成点对点习题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习题。
二、创新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意义。只有教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学实践,自主专业成长。因此,教师的教研活动,培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大力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作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不断成长中体味教育的美好。
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要在全校进行汇报讲座或公开课表演,将学习的成果传授给全体教师。聘请教育学、心理学等专家到学校做讲座,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是一线教师,需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他们认为教师讲、学生听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观点。
创新听、评课标准,那就是变听评课为观课、议课。观,不仅要观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议,不是评论,而是讨论,讨论授课教师的教学假设是什么,讨论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通过参与者互相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课堂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观课、议课活动,因其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能切实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每一次活动,教师必有沉甸甸的收获,坚持下去,必将大大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实行中,学校要大力倡导认真细心的教研作风,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把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联系起来,讨论教学行为的优点和不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三、创新德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效 如果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那么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是教学工作的保障和引领。学校应该教授学生知识,但更应该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做人的道理。
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通过教工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班主任例会等各种场合不断向广大教职工宣传德育为先的理念,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为老师上课,经常组织班主任走出去,体验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化,从而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使学校形成人人重视德育、人人皆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校规校纪相结合,制定论语校规,结合语文课教学,让学生会背诵、能理解、变行动。实现懂孝道、知廉耻、会做人、亲师友、尚勤学的德育目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主题班会的题目,组织全年级统一召开班会,并进行评比,激励学生树立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根本的转变。
每周召开班主任教研会,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谈上星期最成功的教育实例,实行班会课集体备课。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也参加班主任教研活动,一方面起到培训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全员参与德育工作的理念。通过这些改革,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提高。
四、创新管理理念,增强教师幸福感 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教师的管理,为了培养教师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管理理念要从“管理”向 “服务”转变、从“控制”向“解放”转变、从“用人工作”向“用工作育人”转变。把传统的监管、行政约束式的管理方式,变革为以情感激励为主要方式的人文管理。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
要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熟悉教师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当教师遇到困难时,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每当教师家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时,学校要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让教师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要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从容的做自己感兴趣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让职业人生变得充实而舒展,达到乐在其中,幸福工作的良好效果,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生命。
在工作中,学校应抵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淡化人际关系,形成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仁爱的氛围,使教师能安安心心地工作在一个温暖、祥和的大家庭当中。要充分考虑每位教师能力、身体状况等,公平公正的分配工作量,做到人尽其才。在评先树优等方面,也要对事不对人,切实做到奖优罚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利用奖励和惩罚的调控作用,矫正教师存在的问题,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努力,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应是在窄窄的楼梯上爬,带着一群鲜活的生命忍受无趣和压抑,而应是洒脱的走在无垠的天地间,与学生一起探寻人生风景。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学校就一定会日新月异,生机勃勃。
第三篇: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是学校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不断优化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使学校教学管理的思路和形式更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本质,更体现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与当前学校实际相吻合,这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境界。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学基本环节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进的研究,探索提升管理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创新 管理 教学 有效
“主动有效课堂”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教学基本环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课堂理念和课型的改进,必然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导致师生关系的新变化,随之带来课堂教学的新面貌。由此,新理念、新形式对教学管理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挑战。
采取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切的途径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提升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管理者的新课题。
一、改革教案要求,活化教案模式
在所有的教学行为中,教案编写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它体现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并很大程度决定课堂演绎的过程。
传统的教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出发设计的,而较少设计学生的活动,忽视了如何学。这样的教案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是可控制的。它是静态的、单一的、单向的,每一个环节,活动内容、时间、学生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进行设计。另外,传统的教案往往过于注重书写的形式,追求“规范”和“标准”。这样一来,教案编写更多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和学校的检查评比,难免陷入被动、呆板、模式化的窠臼。因此,教案对教学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除了每学期留下一本本厚厚的旧教案之外,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学习和借鉴。以上种种,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受到教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陈旧的教学理论的不良影响。
面对上述情形,我校教导处在备课、书写教案这个环节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提出备课和书写教案要始终围绕“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生为本”这个核心。
1、教案形式以简洁、体现思考过程为主。
教导处对教师备课及书写教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有没有对本册教材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或整合;有没有对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学习要素进行比较深度的剖析;有没有基于上述因素设计有针对性的体现层次性的练 1习,而不再过分强调教案的格式和结构等因素。
学校的评价导向对教师的备课和书写教案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简化教案的书写形式也为深化备课的思考深度腾出必要的空间。
2、教案内涵班本化、个性化。
新课程对教师在课堂上驾驭教材、选择资料、指导学生等方面要求较高:教学设计要“以学定教”,过程预设要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教案设计应为学生留下更多空间。
为此,我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研读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更要深度研判本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既要考虑对结论的解读,又要注重让学生探究结论的形成过程;既要体现本教学内容的重点,更要体现本教学内容对于本班学生所特有的难点,并由此设计突破难点的可能途径。
这样一来,在每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设计最佳教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何实现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便成了老师们的教研课题。渐渐的,广大教师便逐步跨入了学习者、研究者的行列。他们逐渐形成了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和实际教学效果的意识。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对于引领广大教师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反思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法,落实主动有效课堂的各项目标,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总之,教案既是一个物化的书面计划,更是体现在教师头脑中的一套初步形成的清晰的、可调控的教学思路。并且应该体现出执教者的个体风格。
二、加强集体备课,优化备课质量
简化教案书写形式,对备课要求不是降低,而是大幅度地提高了。
1、严把备课质量,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我校每周安排两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省时高效,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了个体备课的封闭性、静止性。同时,我们还相应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确保备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集体备课,我们坚持做到一个统一、两个充分、三个讨论。即:统一教学目的要求;充分发挥主备者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讨论教学内容的疑难问题,讨论怎样设计最佳教学思路,讨论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这样,在每次集体备课过程中,每位中心发言人都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说课。
在此基础上,全组教师进行座谈、交流、磋商、评议。这一环节是集体备课的关键,主要是研究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教法与学法,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所选用的教学手段等。主讲人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并说明设计的理由,本备课组的其他成员均要根据自己所准备的钻研材料,提出补充与修改意见,做到人人都要发言。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 2 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集体备课的要义就是博采众长,拓展思路。这样的集体备课,既能发挥每位教师的才能,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摆脱了以往备课的形式主义,使备课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新理念的过程,学习其他教师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久而久之,教师的备课能力切实得到了提升。
2、活化备课形式,实行资源共享。
我校还积极探索和实践了电子备课活页实验,实施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以提高工作效率。电子备课的目的,除了继续重视预设教学过程之外,更要重视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调整教学过程,这种生成性的内容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作课前调整。
课前调整时,相对固定的内容可重复使用,调整的部分需要教师用笔在打印好的教案固定空白处修改。这样便有效地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加以整合,减轻了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让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钻研学,探究教法。
思深方能透,思透则能明。只有将粗糙、肤浅、零乱的教育表象经过反思的提炼,教师自身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所以,每学期,教师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尤其提倡通过主观反思和客观描述,寻找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生长点,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可以说,我们的备课改革是一次务实的尝试,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引领。学校教导处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备课改革的监控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形成全校教师教学的正确导向。
三、常规抓实抓细,管理关注个体
只有优化的过程,才会有优化的结果;只有常规的到位和深化,才可能实现创新的突破和飞跃。为此,学校对所有教师的备课、作业、听课、上课、检测等均作出相应刚性规定。力争做到教导处、年级组、学科组层层把好常规落实关,切实发挥常规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1、强化常规调研。
我们把常规调研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要务,并注意做到三个结合:调研与教学质量的监控结合起来;随机性调研与针对性调研结合起来;集中性调研与分散性调研(个体重点调研)结合起来。定期抽查备课情况或作业情况,不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分析性质量检测,使调研与分析性检测成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教导处同年级组、学科组做好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随机调研,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体现人本管理理念。
学校推行的常规管理不是靠管、卡、压来实现的,而是在信任、尊重中激励人、发展人。在管理过程中,我校坚持刚柔相济,重视人性化管理,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竭尽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尤其注重帮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相对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各层次的教师制定体现个体特征的发展规划。
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工作热情直接关乎学校成败。我校在实施人性化管理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的理念,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一切活动和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采取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管理方法,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整个常规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务实为原则,将个体发展与团队提升融为一体;做到他律与自律、德治与情治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严格规范与开放自由相结合,以品德感召人,以真情团结人,以能力带动人,以事业造就人,时刻做到关注教师价值,帮助教师挖掘自身长处,创造一切条件让其展示自身潜能。
四、浓厚科研氛围,深化教学研究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常规管理要以教学科研为导向,做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1、建章立制,构建学习型组织。
我们注重创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精神,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我校树立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科研意识,积极鼓励广大教师以课程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并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以此促使教师以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以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生命的内涵。
2、丰富内容,搭建有效载体。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适时地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浓厚教师的科研意识。活动的整体安排着眼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率先推出骨干教师的汇报课,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同时,工作满三年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等,都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研讨、交流的平台。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努力做到既注重活动前的准备酝酿,又注重活动后的反思碰撞。
实践证明,建立与课型优化同步发展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充分挖掘校内教育研究资源,整合教导处一一学科组一一年级组等教研力量,自主、持续、有效地进行校本教学研究。久而久之,参 4 与、组织教研活动,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并逐步衍生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正是经历了一次次教研活动的体验和锻炼,我们的常规课堂正一步步的向着“主动有效课堂”的内涵本质要求靠近,课堂教学的质量总体上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
实践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既是一种活动、一种方法、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它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专业素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盘活教育资源、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学校寻求发展空间、创建办学特色拓宽了发展的途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面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滚滚潮流,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把好教学质量观,不断思考新的举措,创新务实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敢于探索和尝试,让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与生气,使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第四篇:创新教学管理 全面提高质量
创新教学管理
全面提高质量
——钟祥市荆襄东区小学2009学校工作经验总结
2009,学校仍然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着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着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深得家长信赖,学生人数稳中有升。
一、建立长效考评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为抓好教学管理,保证学校良好的运转态势。学校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等方面明确其岗位职责,严格要求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从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绩效等方面制定了《教师工作考评细则》,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教学研讨、考察等方面制定了《教学常规考核细则》,实行定期检查与抽查、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使教职工做有目标、赶有方向。当教师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学校利用适当的机会、场合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利用橱窗给予宣传,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变为教师的理想和追求。
二、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切实增强高效课堂意识,积极改变教师观念。学校首先在学期初结合本校实际,切实有效地制定了《荆襄东区小学关于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然后召开教研组专题会议,反复强调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成长的权力交给学生,不增加教学时间,不延长教学时间,不搞题海战术,实实在在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2、认真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①、在备课方面,提倡教研组集体备课,要求各教研组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还提倡教师创新备课,不机械照搬照套,突出教案的实用性,坚决杜绝上无准备之课。还特别强调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写好教学后记及反思。
②、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从而构建高校课堂模式。
3、督促与检查相结合,为高效课堂建立奠定基础。
本学期教务处定期与不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每次检查情况作了详实的记载。在上课期间,还对课表执行情况也作了不定期检查,检查结果在教师会上予以通报。平时,教务处还注重召开学生座谈会,深入了解班级状况。这样多方位进行了解、检查,对促进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领导不打招呼深入课堂,随堂听课,真实了解教学情况,为教学的管理与构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重教研组研训活动,推动高效课堂发展。
学校把教研组作为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质量的主阵地之一,教研组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协调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注重老中青协调发展,老教师讲研究课,中年教师讲示范课,青年教师讲实验课,然后集中在教研组说、评、总结。通过教研活动,老中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也让教师们认识到搞教学研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每位教师都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校从校长到主任,从教研组长到教师,人人带头重教学,抓研究。呈现出良好的氛围。虽然学校每人身兼多职,身带多课,但都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有效推动高效课堂的建立与发展。
三、积极做好“转困”工作,真诚关怀每位学生。
学校把培优和转困工作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辅导时优生尽量扩大知识面,强化自学;“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整合。尤其是“学困生”则备受关怀。近几年来,学校良好的声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学校生源复杂,班生规模越来越大,学困生现象较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本着面向全体,关怀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思想,认真做好转困工作。班主任工作方面,建立了“学困生转化跟踪卡”,学科教学方面,建立了“学困生成绩跟踪卡”。为了提高转差效果,我们还采取了“综合治理”,除了老师的辅导外,还特别重视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生和学困生自愿结对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作用,每个班都建立“一帮一”活动情况记录表,我们把帮辅学困生进步作为 评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参加“一帮一”活动,或帮辅没有成效就不能被评为“三好生”,我们在学期末还开展了“进步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困生争取进步。通过以上措施,我们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班级差生面,有效地提高了班级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学校总体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今,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及学校的教学质量获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域外不少家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来上学,学校规模越来越大。
第五篇:教学管理论文:创新教学管理试论
教学管理论文:创新教学管理试论
教学管理工作是中学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中学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管理的安排、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作为中学校长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如何使得课改与本校教研实际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成为当前中学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学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的创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中学教学管理之现
状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许多学校都在很多方面做出了调整。多数学校都较以往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将备课的时间提前两周,或者严格教师的坐班时间,严格限制教师请假时间和次数,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任课教师要上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前等候学生。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多数学校还要求教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然而,严苛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否换来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呢?这样严格的制度能否得到良好的贯彻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不能只注重矛盾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仅仅依靠严苛的制度往往并不利于中学教学的管理,否则以罚代管,教师的积极性将受到很大的打击。
制度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如果能够将教
学管理制度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制度的多少或者严苛与否将变得不再重要。因此,纵观当前的中学教学管理现状,笔者发现很多学校存在较多的惩罚性制度措施,表面看是对教师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些措施往往又因为执行的难度比较大,导致现实贯彻力度并不强,学校管理者将大部分的经历放在了检查教学而不是教学管理上。因此,应该以全新的角度、创新的精神看待新时期中学教学管理,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上来。
二、教学管理创新之途径
1.学校管理者应当成为创新实践的开拓者。“教育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制度的优点,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将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压力转化为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动力,通过完善自身的能力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以“师生为本”,注重倾听学生对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潜力。因此,教学管理之创新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具有创新精神。
2.完备且有效的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对于教学管理来讲,能否将看似简单的教学常规管理运用到极致,成为了决定学校教学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就目前学校的教学常规来看,多数都是雷同的,“六认真”、“五个基本要求”等都是被普遍适用的。但就是这些看似一样的常规内容却在不同学校有了不同的结果。这其中
固然存在师资、教学设备等的差异,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对教学常规落实程度的不同。组织和指导教师认真执行已制定的教学计划,并安排时间让教师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课本,明确教材的基本要求和意图,并充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备课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是教师能够完全掌握所教授内容并运用自如,这就要求教师抓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案这些环节,在做好课前准备的情况下授课;课上注重教学效率,充分运用课上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将主要精力放在正常教学时间内,不能以挤占德育、体育、美育的时间满足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并在课上注意调动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辩的气氛;课下辅导要跟进、及时,辅导主要以对少数和个别学生进行为主,注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开导,发挥他们的才能。
3.创新精神的思想前提是民主意识。中学教学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挥民主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为教学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要在教学管理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让教师真心实意的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将教学任务完成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鼓励学生充分进行学习探讨,发挥自己的天性,将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成长过程。
另外,在教学管理者与教学学者之间也要贯彻民主的思想,中学管理者应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其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培养学校内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荒诞等要给予教育指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打击。最为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生活
中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让他们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理解生活。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的改变达到目的,它涉及到教学计划、考试、教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
改造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要从行动中真正贯彻创新、民主的精神。这就要求中学管理者要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坚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自主思考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中学教学的常规管理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现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