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

时间:2019-05-13 08: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

第一篇:浅析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贫困山区学生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中国是教育大国,有近2亿儿童在上中小学,其中 2/3 在农村。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稳定、健康地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的具体实施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党和国家在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必须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何为义务教育

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从民族复兴大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国家或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尽最大的能力为适龄的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方向和追求。义务教育实施的情况如何,关键是费用问题。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从对发展中国家对三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分析来看,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不仅是最公平的,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即公平与效率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致的。九年义务教育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利益远远高于带给学生个人的利益。义务教育中的“义务”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家长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子女接受完成政府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国家或政府有义务和责任提供一切必要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场地、教材、设备、师资等。通常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理解总是强调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而往往忽视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对义务教育的片面理解。

存在的问题:1 家长对教育的漠视全国农村每年大约有110万名儿童不能入学;有的农村中小学失学率达 30%。农村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仅 76%,全国7个省区甚至在 60%以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6年,实现程度为 10%,提升最慢。在贫困山区,因为经济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使广大家长无法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少家长有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观念,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就不会再有继续上学的机会。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很多山区学生失去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种落后的观念将成为山区教育的一大障碍。2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贫困山区的学生在未跨入校门之前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比一般同龄人要敏感很多,他们需要的关怀和温暖也很多,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用语言传递信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师,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媒体,只能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若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偶尔说出一些有损于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话,那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另外,教师自身的不好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会绐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和身体伤害。尤其是喜怒无常和暴躁的性格,酿造教师体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严重的会伤害学生和社会。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没有全方位的判断能力,教师不科学的人生观、评价观、审美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映,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困惑状态,也会出现了各种心理冲突,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而且最近网络上流传的那些教师虐童行为的视频也反映了当前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亟待解决。3教学环境恶劣,教育设施设备极度缺乏很多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不能满足现在所要求的标准。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室简陋不堪,有些教室都没有电灯。有的教室,甚至连一山扇完整的窗户都没有。在阴雨天气里,也只能在阴冷黑暗的教室里上课。孩子们的课程也只有语文数学。由于没有器材,音乐课,体育课都成为孩子们的奢望。或许,我们都难以相信在当今社会还会有这么差环境的学校,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试问,这样的恶劣学习环境,他们能健康学习,快乐成长吗?4教师队伍不整齐而且素质有待提高在山区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老师,他们中只有极少部分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面对新形式下的教师教育素质的问题,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的紧张,他们几乎没有参加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而年轻的新教师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村小学或者中学任教,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学校还常出现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现象,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个班级就一个老师任教的情况,所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5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短缺虽然国家采取了响相应措施,但实际看来,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少的可怜。《义务教育法》规定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但现在义务教育非财政资金还需要财政的进一步增加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严重。城乡之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现象极为突出,差距越来越大,大部分的投入由县乡财政解决。由于县乡财政紧张,大多通过集资和借贷的方式解决。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学校“一费制”实施后,原来县乡筹集资金的来源被切断,结果造成债务大量沉淀,成为县乡政府的沉重 包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由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基础薄弱,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进一步扩大。其次,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地区差还非常大。再次,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低。无论是城市、农村,无论是保障水平较高还是较低的地方,这一问题均普遍存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总是相生相伴的,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就难以开发利用资源。目前许多村小公费紧张,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电教设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经济落后地区尤为严重。此外农村中小学校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大量学校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边疆地区和高寒高海拔地区、牧区、半荒漠地区等特殊地形地貌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直接影响到亿万农村孩子和农民家庭的切身利益,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地方只有几个班级,几个学年不同的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

面对严峻的农村教育问题现状,我们要坚持义务教育公平优先原则;牢固确立农村教育的战略定位;完善公共教育体制与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全面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财政体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弱势补偿制度。由于义务教育的特殊性质以及“一费制”的实施, 政府成为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 政府财政拨款占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还应进一步加大。建立农村学

校最低保障经费制度,制定农村学校标准;政府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资助体系,温家宝在2007年教师节时曾指出:“办教育要用心力,还要用财力,两者不可偏废。用心力,就是学校要目光远大,勇于创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最好的技 能教给学生;用财力,就是要不断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创新用人留人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发改委率先安排资金5亿元,在10个省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规划建设幼儿园416所。2011年,试点资金增加至15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中西部25个省,规划建设幼儿园891所。在试点资金安排上,重点向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总体上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组织实施。建设层次上主要支持乡镇建设中心幼儿园,发挥其辐射指导作用。建设方式上以新建幼儿园为主,兼顾对现有幼儿园和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改扩建。建设标准上按照实用适用的原则合理确定每个项目的办园规模和建设体量。运行模式上鼓励各地以试点促改革,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管办分离、委托管理的运行模式。同时注重以项目建设推动规划、师资、收费和管理等各项政策的完善。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前面提到的,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支边”、“支教”力度和规模的同时,也应该扩大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优惠政策和保障项目。而且,这种政策和保障应该是持续的、灵活的,以确保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村教育都有普遍适应性。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采取得力措施指 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 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 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等。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将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的方法即建议 :

1.加快农村教育的全民化在贫困山区,由于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家长都有让孩子读书不如早挣钱来的合算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多学也没有用,就连大学毕业都的自己找工作,倒不如让孩子

早点工作。这种淡薄的教育观念严重的影响孩子的进取心,也严重的阻碍着贫困山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贫困山区,必须坚持加大对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在贫困山区并举的力度。要提高全民素质,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教育落后,工资低,条件艰苦,待遇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连有限的资源都难以开发利用。执教人员紧张学校经费紧张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教师无机会接受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教现实的是和城镇学校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指定教师的流动制度,既可以解决农村学校因教师紧张和经费紧张引起的无法得到培训机会,也为城镇教师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并有利于农村教育特色的开发。

3.多种渠道筹措教育基金有资金就能有条件来投资建设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现状。就目前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些学校就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社会上 的团体.组织公司企业甚至个人来学校进行教育投资。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学校一些鼓励。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精心预测,努力提高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本地区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4.发挥自身优势 特别问题特别对待。贫困山区小学针对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缺乏问题,建议采用其他资源进行替代弥补的方式。在条件有限的贫困山区创建贫困山区图书馆。教师自创的图书,书画书抄.自定自装,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教学也有自身很大的优势,自然”作为教育资源 资本。学校投入建设生物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室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前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要开发农村贫困山区的教育,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两个大难题,不能一时之间就解决的大问题,农村教育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农村教育需要符合农村特色的教育模式,能发挥农村自身优势的环境。同时教育和经济上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脱贫要靠教育,教育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要解决贫困山区教育未来之路,绝非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办到,还需要政府.家长和社会的通力合作,用创新的视角去认识的开发贫困山区的教育,一起走出一片新天地,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篇: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前所指的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建立在农村社区(行政村或者自然村)基础上的集体经济,有时也指建立在村民小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级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衍生出多种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一些农民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社区或突破社区界限,自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可能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基础依然存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一些农村在行政村(原生产大队)或自然村(原生产队)的社区范围内,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国目前存在200多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有一些农村没有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实际上履行着部分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一直发挥着集体经济组织的部分功能,如对集体土地进行发包、收取集体提留(农村税费改革后这项职能已不存在)、为家庭分散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进行集体积累等经济活动。这一农业集体化的制度成果,绝不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羁绊,而是今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组织基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是要改革掉这些集体经济组织,而是通过改革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只有这样,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向着邓小平所讲的高水平的集体化方向不断前进。

2.工业化发展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准备,而且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一,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成的土地承包大户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来实现。第二,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业集约化、集体化创造了基本物质条件。第三,工业化为农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3.农村改革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现代农民。农村改革30多年来,尽管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大中城市,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造就了一批立足农村、发展农村的现代农民。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原有的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和提升了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当前,已有近70%的农民具备中等教育文化程度。此外,国家还采取了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农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派遣大学生村官等有效措施,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代农民的形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储备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4.广大农民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愿望。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下,全体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水涨船高的对应关系。一般说来,集体富,村民富;集体穷,村民穷;集体空,民心散。这一点无论是从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还是集体经济脆弱的村,都能得到印证。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村民负担的减轻、收入的增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村民福利的改善。因此,广大农民具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愿望。不过明显的一点是,无论是广大农民的心愿还是现实发展都清楚地表明,广大农民不再需要过去那种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归大堆”的集体经济,而是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障碍

尽管当前具备了逐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就能一帆风顺、顺理成章。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和障碍。

1.社会舆论仍然对集体经济存在偏见。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一股否定集体经济的风气。一些学者大肆渲染刘庄、南街、华西这些集体经济典型村的特殊性,无视这种特殊性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和普遍性;有的学者否定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的合理性,认为中国根本不存在集体化,只有“被集体化”,直接为土地私有化鸣锣开道。在他们看来,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低效的、落后的,而且是不人道的,是腐败和村霸的“温床”。这些认识的根源在于,一是,由于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更严重。在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些人首先有意无意地将集体经济看作罪魁祸首,而根本不去思考集体经济的弱化所引发的更严重的问题。二是,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关系、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看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性。因此,他们看不到或者无视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一提集体经济就立刻与产权不清晰、低效率、管理不善划等号。他们看不到改革开放为逐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准备的物质基础,也无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意愿,而一味地不顾实际地强调私有化的改革方向。在他们看来,谁若强调发展集体经济,谁就是极“左”的表现,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

2.一些地方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在集体经济是保守的、落后的这一不利舆论影响下,一些地方缺乏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造成集体经济贷款难、税收负担重等问题,一些改革政策措施很难落到实处,党的方针政策被流于形式。

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身本领过强、作风过硬的带头人和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发出《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要求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的干部,要由具有献身精神和开拓精神、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目前,在集体经济实力弱的农村,党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党员干部队伍不稳定,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比较普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限制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已经成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迫切要求。

4.集体主义观念有所弱化。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集体经济的灵魂。由于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深刻影响,加之小农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广大农民仍然不可避免地保存某些旧社会的思想和习惯。一些地方“有分无统”、“重分轻统”的做法,使广大农民多年形成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削弱。

5.人才缺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得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挥霍集体积累、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多地表现出无奈。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

目前,有学者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体制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由,或以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由,开出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土地私有化药方。但是,土地私有化绝不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改革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会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形式,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坚定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引导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目前,在全国已有8000—10000个高水平的农村集体经济。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山东省烟台市南山村),还是在西北边陲(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无论是在彩云之南(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还是在黑水白山之间(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也无论是在中原腹地(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新乡县刘庄村等等),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都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将党的农村政策与集体经济的总方向结合起来,农村集体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彭海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第三篇:2011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在转变调整中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11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11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小组

[内容摘要] 根据对13个省(区、市)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的问卷调查,2011年各项农村政策的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部分领域的农业财政投入弱化、政策执行地区之间不平衡、措施没有到位等问题。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继续存在;二是农产品价格将呈现温和上涨态势;三是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挑战;四是我国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有望实现;五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要求十分紧迫。为此,今后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对农业资金投入;加大非农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政府公共投入导向上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

一、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资金为9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际投入规模将首次达到1万亿元。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异常复杂的市场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面对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持续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粮食和农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部署开展了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开展农业抗灾减灾,加强技术指导和科学服务。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了抗旱救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强大合力,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产品价格普遍有所上涨,部分产品涨幅明显

今年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其中生猪和糖料价格涨幅较大,多数产品涨幅超过10%。

(三)农民工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农村非农产业较快发展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内需增长和产业梯度转移使得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同时,各地继续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004年-2010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实现了6%以上的较高速度增长。今年以来,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有望超过去年的8.5%。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与供求形势

201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面积、产量实现双增长,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受成本上涨及宏观经济影响,农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格局,很多产品价格创历史新高,部分品种如棉花价格波动剧烈。

(一)稻米:稻谷产量连续八年增产,价格稳中上涨

今年早稻实现恢复性增长,中晚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稻谷产量为20003万吨,比上年

增长2.2%。我国稻谷产量将实现“八连增”。连年增产使国内供需情况大为好转,从前些年的供求偏紧转为略有盈余。但是由于生产、加工、运输成本增加以及最低收购价上调等原因,稻谷价格呈现稳中上涨格局,预计后期大米价格仍将保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

(二)小麦:产量增加,价格稳中有升

冬小麦播种面积33903万亩,同比增长0.3%;单产326.8公斤/亩,同比增长1.6%;产量11079万吨,同比增长2%。国内陈麦市场价格上半年整体呈稳中波动上升的走势,新麦上市后,普通小麦价格稳中趋弱,优质小麦价格受供给偏紧影响,一直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

(三)玉米:生产稳定发展,价格大幅上升

由于玉米种植效益相对较好,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预计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继续增加,达到约5亿亩,同比增长约2.1%。玉米产量有望突破1.8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3%。但在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及通胀预期带动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玉米仍将维持供求偏紧格局,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四)大豆:面积大幅下降,价格先跌后涨

2011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预计降为1.13亿亩,这已经是我国大豆面积连续3年下滑。受油粕产品价格下跌影响,油厂压榨利润持续亏损,1-5月份,大豆价格从2.06元/斤持续下跌至1.98元/斤,下跌了3.9%。中后期受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减少、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带动豆粕需求增加、豆油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价格止跌回升,预计国内大豆价格仍将震荡走高。

(五)棉花:产量面积双增长,价格剧烈波动

预计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7780万亩左右,同比增长7.0%。预计产量72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20.1%。1-8月,我国棉花累计进口169.04万吨,同比减少13.49%。前期棉花价格急涨快跌剧烈波动。后期随着国家临时收储预案细则的出台,棉价止跌企稳。预计国内棉价将呈现弱势震荡格局。

(六)油料:产量继续徘徊,价格大幅上涨

2011年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1亿亩左右,估计总产量1100万吨左右,大体与去年持平。花生种植面积减少,又遭遇不利气候影响,预计产量1350万吨左右。2011年1-8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油籽3471.26万吨,同比下降6.8%;进口食用植物油479.33万吨,同比下降

6.6%。国内食用油和粕类需求不断增长,且生产成本明显提高,推动油料价格不断上涨,其中花生价格大幅上涨。

(七)糖料:连续三年减产,食糖价格高位运行

2010/2011榨季我国食糖总产量1045.4万吨,减产28.4万吨,至此我国食糖已连续三年减产。由于高糖价抑制了食糖消费,2010/11我国食糖消费量下降到1300万吨,但产需缺口仍在260万吨左右。受国内食糖供需紧张、国际糖价高涨的推动,2010/2011榨季我国食糖价格迅猛上扬,预计后期糖价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八)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价格高位趋稳

生猪存栏自2011年2月起止跌回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9月生猪存栏47158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76%;能繁母猪存栏4845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09%,能繁母猪存栏占生猪存栏总数的10.3%。受生猪供应偏紧、饲料原料价格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一度飙涨。预计后期生猪供应量将逐渐上升,但随着猪肉消费高峰期的再次来临,春节前猪肉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

(九)奶业: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乳产品价格涨跌互现

今年奶业生产形势明显好转。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共计1299.5万吨,同比增长10.1%;液态乳制品产量共计1104.3万吨,同比增长10.4%。预计2011年

乳制品产量将达2350万吨,液态乳制品产量将达2000万吨,增长约9%。由于奶源供应增加,生鲜乳价格前期下降。后期随着消费的季节性增长以及养殖成本上涨,生鲜乳价格将止跌回升。

(十)肉鸡:生产稳定增长,价格整体走高

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肉鸡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国肉类(猪牛羊禽肉)产量3722万吨,同比增长0.2%。由于肉鸡价格持续走高,农民养殖积极性提高,预计2011年我国肉鸡产量为1300万吨,同比增长3.6%。养殖成本提高、需求增长推动,但由于价格上涨拉动产量增长,预计肉鸡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空间不大。

(十一)水产品:灾害突出但仍实现增产,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2011年全国水产品实现了增产,1-8月水产品总产量 2947万吨,同比增长1.92%。前期渔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灾害频发直接推动了水产品价格上涨。后期随着水产品生产秩序的恢复,产量有所增长,但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后期水产品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

三、农村主要政策措施实施情况

2011年9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3个省(区、市)的111个县(旗、市、区),以及其中的9808个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了解今年以来国家财政投入、农业支持、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一)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

全部调查县平均每县农林水事务支出预算额占财政支出预算额的比重为12.2%,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有9个省份的调查县平均比重出现下降。

(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的比重上升,用于农村的比重保持稳定

全部调查县平均每县预算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7.2%上升到19.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1.0%下降到20.3%。分地区来看,在5个省份,调查县平均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出现下降;在7个省份,调查县平均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出现下降。

(三)国债资金数额大幅减少,投入农业和农村的比重下降

41个使用国债的调查县,平均每县到位的国债资金为373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约50%。到位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为50.5%,比上年下降7.5个百分点;用于农业的比重为30.0%,比上年下降22.3个百分点。

(四)耕地占用税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双双下降

耕地占用税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6.5%,其中用于农业的部分预计下降 1.6%,占耕地占用税的比重为60.6%,比上年下降了5.0个百分点。有7个省份调查县平均的耕地占用税用于农业的比重下降。还有一些县由于耕地占用税收入与其他收入“打捆”使用,使得支出方向难以区分。土地出让收益预计比上年增长13.0%,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预计下降2.5%,占土地出让收益的比重为56.7%,比上年下降了9.0个百分点。

(五)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没有全面取消

在全部调查县中,有55.9%的县已经取消了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在调查到的60个国家认定的产粮大县中,有29个县取消了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

(六)各项农业补贴略有增长,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补贴力度有所加大

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来看,有45.5%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比上年增加,有10%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比上年减少,有44.5%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没有变化。从良种补贴来看,县均补贴总额比上年增长3%,增幅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有5.7%的调查县扩大了良种补贴的品种范围。有11个县为花生良种补贴试点县,每亩的补贴标准为10元至100元不等。享受到

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政策的有7个县。有27个调查县被国家纳入“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政策实施范围,有22个调查县获得了平均为61.1万元补贴资金,有5个县的补贴资金没有到位。从农机具购置补贴来看,有97.3%的调查县对购置农机进行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从农资综合补贴来看,农资综合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1.7%。从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来看,有59.8%的调查县对农户进行了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全部调查县平均保费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13.3%。

(七)国有粮食部门的粮食收购价格继续提高

国有粮食部门的小麦收购价格为2.03元/公斤,比上年提高9.1%;水稻收购价格为2.71元/公斤,比上年提高12.8%。

(八)产粮大县得到的奖励补助资金较快增长,部分项目和补贴资金到位较慢

调查涉及的60个产粮大县平均获得的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为2430.5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政策执行情况明显好于上年同期。“全部取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水库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政策落实进展缓慢,还有75.5%的调查县没有取消。国家确定的“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新一轮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到位缓慢。

(九)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力度明显加大

调查的9个牧区县(旗)已经全部对严重退化或不宜放牧的草原进行禁牧封育。县均禁牧封育的草原面积为32.1万公顷,比上年扩大62.5%;占草原面积的比重为31.8%,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县(旗)得到的国家禁牧封育补助金达到4007.4万元,比上年增长近1.7倍。有6个县(旗)对牧户实施了草畜平衡奖励,其中有5个县(旗)是2011年开始实施的。

(十)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相关政策落实较好,但部分补贴资金增速缓慢、部分补贴资金有所减少

有91.9%的调查县被纳入“农村公益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补贴试点范围”,比上年提高了29.1个百分点。有86.3%的试点县奖补资金已经到位,县均补贴奖励资金920万元。有67.9%的调查县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比重比上年有所上升。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了16.7%,低保补助水平提高了19.5%,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有91%的调查县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农民的筹资标准为人均42元,政府补助的标准为人均175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户比例已经达到98.4%。

在“五大惠民工程”建设上,除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投入分别增长21.4%和2.7%以外,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均有所减小。有80.2%的调查县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在没有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县中,通广播电视的村占72.2%。有综合文化站的乡镇占总乡镇数的92.6%,有文化室的村占总村数的61.5%,有农家书屋的村占总村数的76.2%。通油路或水泥路的乡镇数占总乡镇数的比重为97.7%;通油路或水泥路的行政村数占全县行政村数的比重为86.1%。

(十一)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加大

全部调查县均被纳入“家电下乡补贴实施范围”,各县平均补贴品种为11个,与上年相同。县均累计发放的补贴金额为111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8%,带动家电销售总额92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5%。有46%的县提高了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县均享受购置补贴的彩电销量7620台,电冰箱9745台,洗衣机4928台,空调4013台,热水器3673台,摩托车2277辆,电脑1834台,汽车419辆,手机366部。有77%的县家电下乡补贴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国有农(林)场职工。农户调查表明,有6.9%的农户获得了家电下

乡补贴,冰箱、彩电、空调是农户购买并获得补贴最多的三种电器,洗衣机、手机和摩托车的比例也较高。

在全部调查县中,有52%的县是上级确定的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县,每县平均可得到的上级财政对农村危房改造资金预计为1718万元,其中县均已到位资金为1394万元。有6%的县有支持建材下乡的政策措施,具体措施有补钱、给物以及控制建材市场价格等。农户调查表明,农村危房改造户占农户数量的比重为1.5%,户均补贴金额最高的地方,达到13000多元;户均改造面积最大的地方,达到140平方米。

(十二)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一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业务的市县比例在提高,且融资规模有所扩大。二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继续发展。三是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有所改进。

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平稳开展。全部调查县中有48%的县为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县。2011年1-8月,县均获得上级财政保费补贴730万元,比上年增长25%;上级财政补贴占保费总额比重为53.0%,比上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县均保费总额为1377万元,比上年增长33%。

林权制度改革逐渐深化。一是上级财政对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补偿。二是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四是开展了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五是国有林场改革开始启动。

土地管理制度日趋完善。调查县中有88%的县已经划定基本农田。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县占调查县的比重分别为 55%、43%和 42%。有73.5%的县已经建立农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平均每县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48%的调查县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41%的调查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国家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范围,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县中,有90%的调查县财政对培训合作社人员给予支持,有93%的调查县免收合作社税务登记工本费,有57%的调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得贴息或低息贷款,有64%的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国家涉农建设项目。

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对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给予财政补贴。二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平稳推进。三是建立农村用水协会或者用水合作社。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改革逐步推开。有91.2%的调查县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90%的调查县已经在全县范围建立健全了动植物疫病防治机构;有75%的调查县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

(十三)户籍管理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有一定进展

根据对73个有效调查县的分析,县均有7100多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其中最多的县区有1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户口,最少的县农转非人口不到100人。调查发现,多数县市都为农民进城落户设定了限制条件。与2010年相比,农民工在享受城镇住房保障方面,情况显著改观。

四、农村经济运行态势与政策建议

(一)趋势及其特点

近些年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但在自然资源与劳动等要素约束日趋增强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继续存在。主要农产品国内供给能力有所增强,但影响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将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农业生产国际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但也给我国的农业产业安全带来了挑战。我国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有望实现,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仍存

在一定的变数。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要求十分紧迫。

(二)主要政策建议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大非农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与收入来源;加快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公益性服务供给水平;从制度上淡化农民工与城镇居民身份的差别,从政府公共投入导向上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

第四篇: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院系:专业:年级:学号:

日期:

年 月

日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 纲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

(二)“三农”保险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三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作用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抵御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家庭养老负担,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调查研究农村养老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保险在农村普及不够。从现有农业保险试点情况看,农村、农民和农业确实很需要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中,保险业应有所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包括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本文从“三农”保险的现状出发,说明了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和“三农”保险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提出了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将会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为农村居民提供人身保障,是服务“三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33亿元,同比增长529.22%,累计赔款支出29.75亿元,同比增长403.42%。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二是积极推动生猪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一是发展了农村简易人身保险;二是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三是发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四是发展了外出务工农民保险。五是组织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一是发展了小额信贷保险;二是利用小额保险方式解决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三是为农民的基本生活设施提供了保险。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

1、农业发展需要保险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发挥保险业风险管理作用。合理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积极性,消除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后顾之忧。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保险业积极参与

由于历史、体制的原因,目前农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业务,构建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养老、医疗等保险保障,可以为建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谐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3、发展“三农”保险,有利于农村改革深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三农”保险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1、中国国情决定农村是最大最有发展潜力的保险市场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村人口在中国的惊人比重决定了中国农村是最大、最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保险市场。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欠发达、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生活的贫困,所以要想让农村保险从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就需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将农村潜在的保险市场变为现实的前提和基础。

2、保险业的发展决定农村是最大最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市场

目前,中国已开业的保险公司有100多家(含中资、外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虽然保险主体增加很快,但保险业务却呈现不均衡态势,车险等传统保险业务占到85%以上,而且保险业务主要分布在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几乎还没有开发。所以说农村保险的发展能够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三、“三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如投资1377亿元继续退耕还林工程。农村教育2181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设农村公路1000多亿元,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通公路。投入超过300亿元建立与农民收入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和鼓励计划生育。这种投入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投入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保险提供服务和保障支持,给保险业提供一个巨大的业务拓展空间。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制度

从各国的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三农”保险如果完全交由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业务难以发展,起不到应有的功能作用;如果都由国家承担,风险太大,国力难以承受,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国家、公司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模式。

(一)加强政府作用

1、政府应通过经济政策,加大对“三农”保险的支持

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利率、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制定国家“三农”保险计划,提出相应配套措施。从而能更好地调整农业发展方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调动农民和保险业的积极性,引导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监管,促进“三农”保险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加强对“三农”保险市场行为监管。采取多种手段惩治违规行为,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3、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尽快制定有关“三农”保险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界定“三农”保险的性质、组织形式、基本目标、经济原则、业务范围、资金运用、政府支持方式、巨灾保险的补偿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人的职责和义务等,使经营者和监管者有法可依。

4、加强宣传的力度

“三农”保险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农民对保险知识了解不多,保险意识不强,接受保险业务的过程缓慢,这需要各级政府发挥组织领导的资源优势,宣传保险知识,发动农户参保,协调解决问题。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1、推动产品创新

(1)创造适应农村需求的保险产品是“三农”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保险公司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分支机构以及保险专兼业代理机构贴近市场、了解需求的优势,让基层机构参与产品开发过程,因地制宜设计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交费灵活、投保简便的农村产品。

(2)建立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和保护机制。目前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弱化了保险公司的创新动力,导致保险公司的竞争手段局限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造成保险市场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建立保险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农村保险产品的创新和保险业整体的创新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加强对“三农”的服务

(1)将保险机构网点延伸到业务有需要、管理跟得上的基层,增加从业人员,壮大保险营销队伍。

(2)切实转变重销售、轻服务的经营理念,树立一切为“三农”服务,一切依靠“三农”的思想,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

(3)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和诚信教育,让每个保险从业人员认识到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线,个人的诚信行为与公司经营、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

(4)以提高理赔服务水平为中心,着力提高理赔的速度和透明度。

另外,还有要遵从农民自愿的原则,这在“三农”保险的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在“三农”保险中除国家规定强制保险之外,其余的业务都应属于商业保险范畴,任何商业保险的购买都应尊重农民的选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农户和农企购买“三农”保险。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前提。政府要从政策引导好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又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才能推进农村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险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孙秀清.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制度分析.《保险研究》,2005,(4).[3]宏涛,张梅.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农村经济》,2004,(10).[4]殷灿江.对开拓农村寿险市场的思考.《保险研究》,2005,(1).[5]林诗平.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保险研究》,2004,(1).[6]朱俊生,李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保险创新,2008

第五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税制改革论文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税制改革

摘要:今年来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与城市依然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学生教育关乎中国未来的命运,就几个方面对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税制改革提出不足和完善的建议。这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以缺少的环节,关乎社会公平问题,矛盾必然存在,如果制定政策者能够平衡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应有的支持,社会才能更和谐安定。农村的教育应当引起财政部门的高度注意,农村作为弱势单位,应当受到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特殊优惠,应当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达到世界级应有的水平,这样才能给予国家强劲的后续发展动力,使得农村能够涌现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农村自身的农业模式本身缺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有心而力不足,需要财政特殊支持。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 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和完善 存在问题税制改革 中日对比

目录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国际比较1„„„„„中国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和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比重

2„„„„„中国农村学生就餐营养存在问题和日本的现有学生午餐财政制度

二。。。。。。。。。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出现的原因

三.。。。。。。。。。中国农村教育税制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日本借鉴经验

四.。。。。。。。。。结论

内容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1教育投入存在问题

联合国建议教育投入的标准是应占国家或地区GDP的6%。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4.1%。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衡量,占GDP比例4%都是低水平的目标。中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不仅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且还落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只能和非洲国家的穷国相比,实在令人汗颜。(中国新闻网)《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制定不合理之处,有失公平公允之处,长此以往,农村必然会更加落后,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子女没有像城市子女那样的教育机会和改变命运的机会,违背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是对农村学生教育权利的剥夺。

科技兴国,科教兴国。在这个年代,是否已经变成了一句空谈,或者只适用于城市学生,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国民义务教育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凡是日本国民都有义务教育以上的学历,我们跟日本比较,经济总量旗鼓相当,在税收分配方面似乎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中国期刊网: 2000 年日本国家预算支出的文教及科学振兴费用约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8%

战后重建初期,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落实,成为日本各级政府的一项艰巨任务,许多战后初期地方政府首脑因为无法完成法律规定的举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职责,而辞职甚至自杀。日本的义务教育史被称之为“血泪的义务教育史”,不止一位政府官员因为筹集不到义务教育资金,以自杀以谢国民。

日本文部省统计的2002 年全部教育经费支出的概况,其中学校教育经费占到总教育经费支出的84.6%,而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37.2%,是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比重最高的。而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占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28%,地方为69.9%)(中国期刊网)

小结:中国与国际有明显差距,执行力度不够和制度制定不科学。没有深入思考。

2农村学生仍受营养不良困扰,约一成常年挨饿,这是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九阳希望厨房公益项目等机构均发布了营养午餐改善状况的阶段报告。报告称,营养不良依旧困扰着农村学生,约1/10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一两顿饭,而中西部农村学生吃不饱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食堂。

营养不良依旧困扰农村学生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昨天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3——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打破营养改善瓶颈》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城乡差别仍较为显著,农村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偏低,隐性饥饿普遍存在,存在“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约1/10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一顿或两顿饭,很多贫困农村学生只能吃米饭、馒头和咸菜。营养不良依旧困扰农村学生。虽然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

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但多份报告指出,很多中小学校因为缺食堂或者食堂存在问题,出现“有米无锅”的现象。蓝皮书指出,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近一半的中小学校没有食堂,即使有食堂,也存在基础设施差、厨房设备简陋、缺乏就餐场所,食堂工作人员不足和技能低下、食品安全缺乏保证等问题,制约了学校食堂供餐的推广。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昨天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中也指出,没有合格的食堂是农村学生吃不饱吃不好的主因。(腾讯教育 新闻滚动京华时报[微博]孙雪梅 2013-05-21 03:50)评估报告认为,营养改善计划在供餐形式、食堂建设、食品安全、资金监管、学校与教师负担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网)农村学生占据中国学生的大部分,尤其是打工农村父母,常年不在外,农村子女教育还受到户口的局限性,农村学生的上学营养问题函待解决。农村学生在营养方面明显落后与城市学生。从宏观角度看,丧失基本的社会公平。城乡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存在城乡差距,农村尤其落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的教育中孩子的营养情况:日本营养午餐在中小学普及率分别为99.4%和82.2%,已成为一项普惠制度

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特困生午餐免费

国家与地方财政对学校营养午餐给予经费补贴,中央财政负责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的硬件与设备,地方政府(县、市、町、村)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运输费用等、学生家长只交营养配餐的原材料费。固此,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约250—300日圆(合人民币19-23元)。对特困学生,免费为其提供午餐,免费午餐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各支付50%。

父母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午餐费,学生可获得地方政府提供的午餐和学费援助

在营养午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的情况下,日本文教大臣2009年在接受“Japan Times”采访时透露,营养午餐制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还是有的家长不愿付钱。日本文教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财年,有98993个学生的家长没有支付营养午餐费,占全国学生总数的1%。调查中,60%的小学和初中认为,不支付营养午餐费的家长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文教大臣说,以前人们不支付午餐费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可能是其他原因。2008年,包括神奈川县政府在内的一些日本地方政府决定向因为父母经济原因而没有支付午餐费的学生提供午餐和学费援助。

日本的“营养午餐”始终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网易新闻)(网易新闻:日本营养午餐从制度到执行都贯彻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可能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家,容易治理,但是作为领土大国,我国也应当积极借鉴,日本从落后的二战时期的战败国,同样百废待兴,但是日本从制度到执行,甚至卫生标准,配

送标准,消毒标准,检查标准,都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小结:中国的教育投入和学生具体的营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农村学生的未来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农村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吗?

二。。。。。。。。。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出现的原因

1.教育拨款体制不透明,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缺乏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相关人员使用教育经费状况出现不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期以来没有达到法定的4%的比例,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建立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与透明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教育拨款和用钱都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由此造成教育部门的“要钱花”、“讨钱花”和“乱收费”、“乱花钱”现象并存,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形成恶性循环。

2.税收支出政策制定缺乏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3.地方经济实力比较落后,无力支持地方教育的发展,农村作为基层单位,收到财政支持时,已经受到层层削减,教育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

4.形象工程很多,地方做样子,没有实际行动在教育方面。

5.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温饱问题刚刚解决,无力解决教育问题。

三.。。。。。。。。。中国农村教育税制方面的改革措施

1.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推行农村教育投入落实情况,中央

采取抽查方式,不定期以及随时随机抽查农村教育投入落实情况,对于没有落实财政支出建设农村教育的地方,地区,依照相关法律予以惩戒。

2.中央要对地方进行调研,设立独立部门,给予权力,对地方教育经费使用进行监督。

3.调整税收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

4.财政支持农村的学校,住宿,食堂的建设。

5.政府专项投入食堂的教师学生的就餐补贴。

6.地方政府自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7.政府拨款解决农村教师的工资,住房,子女上学就业问题,给予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支教。

8.适当增加新税种,支持对教育工作的投入。

9.政府实行对义务教育学生免除所有费用,每月还要发放学生固定最低生活费。

10.支持地方自主私人办学,给予减免税收政策的支持。

11.政府财政与法律并行,切实抓好教育工作

12.将政府教育费用的投入占总财政收入保证百分之四以上,保证教育经费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用于学校教育经费,学生用餐费,学校建设费用上,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尽管目前日本的义务教育经费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纵观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政府对义务教育进行强有力的财政和法律支持,才使得其义务教育得到较早、较快、较好地发展和普及,才使得其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

我国面临着人口多、资源少的现实,义务教育的普及更是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财力,很难实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普及。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尽管不长,但是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并且各地义务教育与普及程度已经形成巨大差

异,这与通过对日本义务教育经费制度的探讨,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是在理论上,要明确义务教育责任在政府,政府要明确“教育先行”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并同时制定合理、高效的义务教育与经费管理政策和机制。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采取的是“以县为主”,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还有1400 多个财政贫困县,包括400 多个财政极端贫困县,县级财政很多是属于“吃饭财政”,甚至还有不少是“欠债财政”。这样的财政状况何以支撑义务教育这一项巨大的工程呢?笔者前面也提到过,日本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负担比例一般保持在3∶4∶3,中央和都道府县的投入总共占70%左右。而我们的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又占多少呢?

其次,在行动上,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在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上的责任,对义务教育经费负担进行法律规范,制定可行性、可操作性的义务教育经费筹集管理的法律制度,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的利用。鉴于日本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的教科书免费的做法,还有待考量。这种低效率使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所谓改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发展和普及还缺乏思考,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问题。)(中国期刊网)

四.结论:

中国的农村子女占据中国子女的很大比例,解决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势在必行,农村教育现在已取得示范性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要继续提高农村教育的条件,提高农村的师资教育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人力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不能一味从城镇出发,在大多数的农村更是不能忽视,农村有自己的落后性和局限性,需要充分依靠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财政的作用,切实发挥财政的效力,将资源和资金做出应有的平衡决策和分配,落实到乡村,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分权制约,避免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甚至以权谋私,国家切实要加强反腐力度,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一直很快,如此多的资金伴随着高税收,调整税收支出结构势在必行。

日本除了教育经费中,家庭负担较重以外,这是一个弊端。很多方面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并且要贯彻,日本是我们中国很好的学习例子。中国要对义务教育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期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国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因为义务教育的责任在于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发挥财政作用和执行力,制定法律法规,坚决贯彻方针政策,才能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问题。

下载浅析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

    摘要: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今后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

    义务教育资助政策自查报告

    义务教育资助政策自查报告 导语: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而艰巨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保证。以下是相关报告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义务教育扶贫政策简介

    义务教育扶贫政策简介 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按学年申请和评审,按学期发放。资助对象每学年在秋季学期评定一次,春季学期根据资助对象变动情况进......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目录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1 (一)中学生辍学突出 1 (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3 (三)教育设施落后 4 (四)师资力量薄弱 5 (五) 素质教育落后 6 二、解决对策7 (一)促进我市......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农村义务教......

    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关于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调查报告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现在的义......

    浅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为拥有6.75亿常住人口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现阶段,党和国家在大力解决“三农”问......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农村义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