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项教育新法进入起草阶段
多项教育新法进入起草阶段
2008年01月03日08:35来源:《北京日报》
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2日正式发布。多项教育新法进入起草阶段;制订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等保障;改革中招、高招等招生制度均在今年的新政之列。
▲《学位法》进入起草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多次建议的《学位法》今年将成为教育部起草新法的重点工作。
颁布施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学位条例》经过20多年,已不能适应当前情况。在近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尽快出台《学位法》,认为目前的学位制度存在分类体系不完善、学位类别不明晰以及发生纠纷缺乏法律依据等问题。
《学位法》目前已进入调研起草阶段。与此同时,《学校法》、《终身学习法》、《学前教育法》等新法的起草工作今年也将进行。此外,《教育督导条例》、《考试法》、《职业教育法》的起草、修订工作也将在今年加快。
▲全国农村娃免费获得教科书
教育部今年继续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此外,今年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教材建设,研究制订《中小学德育规程》。加强中职学校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考不再唯分是从
今年,教育部将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中,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制度,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今年高校招生将继续稳定规模,高招考试制度改革将把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全国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扩大和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逐步推动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研究教师医疗住房保障办法
今年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的落实。教育部将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研究制订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将开展教育系统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研究教师医疗和住房等社会保障办法。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着特殊性,今年将重点研究制订符合教师行业特征的保障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利益。
教育部今年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健全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制度。
教育部还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规定,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电子化,稳定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第二篇:衡山教育目标管理接受市检 多项指标进入省市先进(衡山新闻网)
衡山教育目标管理接受市检 多项指标进入省市先进来源:衡山新闻网时间:2013-01-16 15:49:37作者:肖长青 字体:【 大 中 小 】本网讯(通讯员 肖长青)1月14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陈培率考核组一行来到衡山县,督查考核该县2012教育目标管理工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中元,副县长彭铁良陪同检查。
在衡期间,考核组一行专题听取了衡山教育工作汇报。该县教育局通过播放《负重奋进谱新篇》专题片,直观地向考核组一行展示了去年全县教育工作成绩。一年来,该县广大教职员工恪尽职守,扎实工作,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省市“三评合一”督导评估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被评为全省“两项制度”督导评估先进单位;合格学校建设和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率全市第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全市第一,中考人平总分全市第一,被评为全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校园安全、教师队伍管理、新课程改革等工作全面推进,综治、人事、师训等工作位居全市先进行列,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持续健康,稳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督查中,考核组一行对该县教育经费落实、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等相关工作的资料进行了认真查阅,实地走访了该县部分中、小学校。全面了解相关情况后,市考核组对衡山县2012年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意见和整改措施。
[编辑:汪洋]
第三篇:军队干休所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军队干休所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欣赏到这种文章呢??答案:只需要点击图片上边的《华山穹剑》即可。
时近岁末,中央军委召开了对全军编制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的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据媒体报道,会上军委分管领导就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实施方案作了说明。军委召开的这次会议,是在军改一年后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不仅总结了军改一年的工作,而且部署了军改下一步的工作。从报道看,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已经有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将在会议之后进入贯彻落实的阶段。也就是说,军队编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要具体到每一个军队单位的存留隶属了,这是关系到全军所有单位的大事。从时间上看,由于十九大将在2017年召开,而军委成员随着十九大的人事变动会因年龄原因有所变动,因此估计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一般应该会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以便在十九大召开前完成这项对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显现出的是更多、更难的问题,这其中就包含目前大量存在的部队干休所的问题,现在全军包括武警部队的干休所有上千个,服务人员总体大概在3万人左右都属于现役,基本都是团级编制,也有些营级的编制,全军和武警部队就有上千个团级编制单位干休所,这在世界各国的军事编制上是从未有过的。由这么多的军队编制和大量的现役军人去照顾服务离休的退役的老军人,是我们国家独特的做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理解,或许也只能如此去做。但在今天军队编制体制改革全面深入进行的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编制设置了。因此干休所的裁撤是势在必行,部队干休所的服务对象一是参加抗战的老干部、二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师以上干部,三是军以上干部,这些干部大多年事已高,相关的优待服务必不可少,因此完全取消也不行,因此军队干休所的目前的改革重点是转制是而不是取消,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转制主要是所有干休所都统一划归省军区管理,省军区在各地级市设专门办公室协调和管理本地区陆海空武警编制的所有干休所,各干休所的所有干部集体转业,取消编制、取消行政级别,保持服务功能,改为非现役人员管理,原干休所的干部在退出现役后可转为非现役文职参与管理工作,保留原有车辆及相关服务设施,保留战士编制的服务人员,所有干休所纳入部队非现役管辖范围。预计2017年6月底前部队干休所整体改革结束。
第四篇: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入推进阶段
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入推进阶段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切实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并收到了良好实际效果。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主任吴江的分析指出,首先是加大了宣传力度。大张旗鼓地宣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发展和整体推进,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其次,强化了宏观指导。上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一方面对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必要的整合,形成相互衔接、整体推进的格局;另一方面对各项具体制度改革的实施实行整合,谁先谁后、谁重谁轻、谁主谁次,形成了规范。
再次,增强了制度刚性。特别是对解决干部“下”的制度,如领导干部任期制,不断增强这个制度的执行刚性,上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就像对选拔年轻干部作出硬性规定那样,强制性地要求下面执行干部任期制度,未按制度执行的不审批干部调整方案,长期不执行的要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第四,实行了政策倾斜。特别是对负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任的组织部门,上级有关部门要在人员编制、经费开支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组织部门有人力、有精力、有能力牵头抓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龙瑞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入推进阶段。主要表现在:
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是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提高,竞争机制普遍引入。二是干部考核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查工作质量逐步提高。三是干部交流稳步推进,干部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四是积极探索有效办法和措施,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国企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活跃。在去年,各地围绕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多数地方已经完成企业领导体制调整;实行或全面推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很多中小企业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产生领导人员;推广上海、深圳等地经验,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等中介机构,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进一步完善;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考核,各地逐步完善由纪检机关和组织、国资、审计、工会等部门组成的“五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定期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各级组织部门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核的职能进一步强化;探索建立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各地都选定一批企业试行了年薪制,有的进行了期股、期权的试点;稽查特派员已改为外派监事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在很多地方实行。
事业单位重点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遵循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科研、卫生、高校系统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空前活跃。
第五篇: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
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
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
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四)从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2/3的人过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五)从小康进程速度看,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199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平均每年向前推进4.63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4.6%,比1990年实现程度高48.sp;
(三)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迅速。目前,党中央考虑东部沿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实力,果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年来,虽然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都较为迅猛。1999年东中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在7%至10%之间,人均gdp绝大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西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在6%至9%之间,人均gdp实现程度也大部分在90%以上。
物质生活:向小康水平逼近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现实情况表明,中国人民生活正实实在在地向小康水平逼近,消费水平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这些都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1999年底物质生活实现小康标准的94.6%,比1990年的49.9%前进了46.4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1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6%,中部地区为91.85%,西部地区为82.34%。
(一)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居民收入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源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与日俱增的上升,20余年的变化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难从工资、劳务收入到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等相关指标看到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轨迹。
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城里人有幸在80年代中期就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味,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于1998年达到小康标准。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6.87%,呈现稳步增长的特点。
同样,农民收入也日益上升。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为2210元,是1978年的16.5倍,如果按1978年这一可比价格计算则为632.65元,这意味着农民收入比1978年的133.6元实实在在提高了4.74倍。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5%。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增速呈现出三个特征:1)19年中农村平均快于城市1个百分点;2)80年代农村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3)90年代农村慢于城市近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来农村明显慢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99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2.4%,而城市于两年前就已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收入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现象我们能从数据变动的轨迹中找到痕迹,据有关单位测算,1998年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386,已接近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如果将城镇特高收入户也纳入统计中,则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二)居民居住水平有很大改善。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告别了几代同堂的年代,特别是康居工程实施以来,居住水平与质量提高更快,屋内设施现代化、家具豪华化、装璜漂亮化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截至199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4.2平方米以上;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有厕所或浴室的家庭比重不低于3/4;使用可分为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它的提高除受经济基础这一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小学学生数分别为621人和1076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174人和5人,两者比重分别比1990年增加6个百分点和减少7个百分点。我国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明显快于90年代初期,1999年底*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从人口结构看,1999年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较大,分别为35.7%和31.9%,它们占了总人口的2/3;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为9.9%和2.9%。
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作为当代我国两大战略之一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材也不断增多。到1999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的比重为2.9%,目前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分别为33人,比1990年增加15人,比重比1990年上升0.7个百分点;1998年高中等学校高级教师约20万多,讲师达27万多人,助教和教员为21万多人;科研机构2.2万个,科技活动人员281万,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高达14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1.6名高级教师、1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曾创造过世界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视觉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而出版业更是火爆,报刊、图书、光盘层出不穷,图文并茂,1999年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和出版图书总印数分别达到318亿份、28亿册和73亿张,三者种数分别达2千多种、7千多种和14万多种。这说明中国人一年当中有25种报纸可看,有2本杂志可读,有6册图书可念,彻底改变了过去报刊图书不足的状况。
(三)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快的,我们的药品丰富了,不那么依赖进口了;医院的床位宽松了,卫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了,治疗的仪器先进了,人们不再因治病条件的艰难而苦苦等待,卫生理疗和身体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到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每万人中有卫生机构人员45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比高收入国家低7岁左右,比低收入中国家高6岁左右。
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个别指标离小康标准仍还有一定的差距,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不扎实,出现小幅波动状况,需要继续巩固,如*识字率1996年和1997年就略有下降,两年分别为81.8%和83.3%;另一方面,其他人口素质指标显示情况并不很乐观,如进入90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至1997年仍一直停留在33‰的水平上,没有多大改善,仅比1980年的34.7‰尽管如此,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环境改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快进程。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的改进重点不同于城市,如果说城市是工业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的治理,那么农村则是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治理。1998年,农村建立保障网络乡镇数为18749,全国有医疗网点的自然村比重达90%多,改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以上百分比,1998年为80%,根据推算1999年为83%,小康实现程度为83%。
今后我们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路还很长、很艰巨,要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
注:①东部地区12省市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
中部地区9省市区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10省市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