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峪口小学史鹏飞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 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篇:生活即教育---家长会材料
生活就是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成帮接伙、道德败坏、打架斗殴、互相伤害、违法犯罪、甚至走上错误道路的例子比比皆是,看到这些新闻报道,每个人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人的答案是:这是个社会问题。还有些人的答案是:这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我想说: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孩子从出生到上学的幼年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还没有形成,思维模式也没有定型,但是很多最最基本的道理、意识、规范、品格却是在这个阶段打下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这个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受社会的影响很小,受学校的影响更小,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成长完全应该由父母负责。即使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简单归纳一句话——— 生活即教育!《从天津到牛津》一书中魏老师之所以能把女儿从呱呱坠地培养成牛津大学的受欢迎和关注的教师,其深奥的道理在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室”,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材”,而父母自然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教师”!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时刻严格要求孩子,把各种做人做事的规矩告诉他们,不能放松,不能失控,一旦失控,等走上邪路,再管就晚了。在独生子女的世界,每个父母只有这一次做“教师”的机会,所以不学习、不“进修”是绝对不行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这一点对今天的父母来讲,意义更大。能够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家长,不仅仅是在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在造福家庭和孩子,为孩子的未来负责,为家庭负责,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因为一位学习型家长能带动一个学习型家庭,而无数个学习型家庭就能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
“生活就是教育!”,很多人还不懂这个道理,读过《从天津到牛津》,就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个道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切实承担起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才会和谐,社会也必定和谐。
给孩子做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为师、能够成范,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为此,不少家长花了大量时间教孩子怎么为人、怎么处事,但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因为不少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成为了孩子的坏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最容易影响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有些家长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边是要求孩子遵守社会公德、讲卫生,一边是自己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满口脏话„„凡此种种,孩子对于家长的“苦口婆心”怎么能够心领神会?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从小跟家长接触的时间最长、交流的机会最多,受家长的影响最大,不少为人处事的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以家长的行为作为参照,以家长为榜样,如果家长总是在“自家人”面前说话、做事“随便一些”,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另外,现在多数家长比较关心孩子的智育教育,对德育教育不太重视。不少家长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只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不良氛围,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不足,常常用“成绩好”来一俊遮百丑。所以,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需要家长做一个具有正确道德观和良好社会礼仪的好榜样,以使您的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正派的人,而不是一个反面之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讨厌。
男孩危机现在的教育界,从上到下都有一个普遍认识:“男孩危机”!什么意思呢?当今,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男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普遍比女生差,什么原因呢?教育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家庭长期溺爱,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在计划生育实行很长时间以后出生的,要么是独生子,要么是二胎,从一出生就是家里的宝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姥爷姥娘等众人悉心照顾,这当然是对的,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思想与观念教育,过分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得不到就哭闹,一哭闹大人就屈服了;大小事全由家长包办,自理能力很差;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光向着自己的孩子,从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批评„„长此以往,一些男孩就形成了不良行为:自私自利、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目无他人、心胸狭窄、不思进取等,这样教育出来的男孩一般在学校里的表现都比较差,学习成绩比较低,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经常参与一些破坏性事件等。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如何成为有用之才?如何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为了孩子和家庭的未来,请家长同志们务必严格管教自己的男孩,家庭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途径,家庭教育的失误,会给一个家庭和孩子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案例:北集坡一中2001级男生某某,于2003年9月的一天,与某老师因事发生争执,受到批评,心中不满,打电话叫来其父,其父不问究竟,二话不说,欲与老师动手,被其他老师制止,某某在这一过程中大喊大叫,口出污言秽语。此事过后,某某主动辍学,两年后因参与拦路抢劫,被公安机构留置,数月后,其父交两万元将其保出,后一直在社会上游逛。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不良的后果,望我们都吸取教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当前状况:现在,我们洪沟中学八年级五班,也存在着如上所说的一些情况:男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表现,总体比女生差。前十名男女比例一般是3:7或4:6,前二十名男女比例一般是9:11或8:12,而30名之后的12人,男生占8人,并且违反纪律、打架等事情,都发生在男生身上。当然,也有少数男生表现很好的,比如:游桂增、安留学、常超培、李建栋、范方超等表现很好,其中游桂增学习认真,多次取得班及级部第一名。希望家长们更加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成人,成器!
第三篇:《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果然收获不小。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的实践体会:“假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6张报纸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组领到报纸后就迅速的来到小区广场,我和罗龙二人一组,我们一起向行人推销,罗龙骧递报,我找补零钱。我在家时已准备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6角钱,我就把4角钱分成一扎,这样顾客给一元钱,我就拿出一扎找补,如果顾客给5元钱,就拿出4元钱和一扎角票,这样又快又准确。我回家进行了盘点,还真是一分都不差。这次卖报很顺利,是我们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都用得很好,礼貌用语赢得了顾客的夸奖,数学知识赚到了辛苦钱。回家后,我和妈妈讨论假如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元,而卖报纸每份赚两角钱,那么要卖3500份报纸,一天要卖110多份报纸才够生活费,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头顶烈日,走街穿巷,还要不停的吆喝,口干舌燥。我终于知道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我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四篇:生活即教育教育随笔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很荣幸能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和学习本次活动。虽然以前也参加过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还是有些粗浅的,希望通过本次“金点子”的探讨,能吸收一些宝贵的经验。
今天我将从一下几个实例中说一下我的观点:
刚刚进入幼儿园时,我发现每天早上小朋友与老师之间的相互问好,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于是,今日我在我们班实行了”迎宾小礼仪“活动。来加强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礼貌教育。同样,在进行此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有的小朋友很大方的和老师打完招呼后还会跟两个执勤的小朋友打招呼,有的需要老师提醒后再打招呼,有的小朋友直接不说,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针对这一现象可能会发生在胆怯的孩子身上。
胆怯的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要求严格,家规很严,家庭氛围等原因。
2、家长们对孩子的保护措施或者灌输安全意识的缘故。(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别人东西……)
3、家长们看不到的闪光点。也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态度,不善于鼓励孩子。
我觉得关于胆怯这一话题可以在班会活动上适当的点到。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举例子。
针对刚刚我们班文明小礼仪例子中胆怯孩子教育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1、自我示范(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可能有些慢,等老师或者同学示范过后会明白)
2、渲染法(请执勤的小朋友在一次友好的表达,请周围小朋友给予鼓励)
3、在日常活动中多留意胆怯的小朋友并且安排活泼开朗的小朋友带动。
前几天,我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发现有部分小朋友对于蔬菜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后来我跟几位家长了解了一下情况。由于孩子挑食问题严重,所以,平时吃饭时能喂进孩子饭去就很费劲,没空闲对孩子对蔬菜进行认知教育。
有的家长那个能让孩子安稳坐下用餐,不过是包办似的,有的对着一桌子菜问小朋友”你想吃绿绿的那个还是黄黄的那个呀你想吃酸酸的还是辣辣的呀“根本不会教育孩子蔬菜的名称。所以,每次,进餐前,我们会给孩子介绍今天吃什么蔬菜。会给孩子尽量展示图片或者事物,然后会小朋友们讲解吃这个蔬菜的好处。及其他的蔬菜的用途。
第五篇: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教育理论思想,教育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和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儿子就读的兰溪市聚仁学校本着以社区为依托,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已多年,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教育网络体系,其做法已多次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报道。本人作为此次活动的其中一个小分队的带队人浅谈一点体会:
现如今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爱劳动,怕苦怕累,自我意识强烈,不愿合作等。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分析,上述问题正是说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走向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一致有效的教育引导,而这一任务,单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正是顺应了这种需要。
我们小分队总的运作过程是:先由班主任选好小队长,组建小分队,再由队长联系其他队员就近集合,讨论、拟定小分队名称、小分队的主题、小分队的计划、小分队的行动等事项,在小队长的主持下,实施自己分队设计的活动,等小分队活动结束后再去社区盖参加社会实践章,再把小分队的实践活动用日记形式写下来交给我装订。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队员几乎是自己说了算,让孩子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自主意识得到发挥。
小分队的具体行动:
一是做。手脑结合,服务社会。陶行知先生从实践中提出 “教学做合一 ”、“手脑相长”等教学原理,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服务于社会。我们小分队去过广场给小树浇水,去过社区打扫卫生,去慰问过孤寡老人,不仅使队员们尝到了劳动的快乐,也培养了队员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如在上次的小分队活动中,去慰问孤寡老人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路下,在半路遇到了老人,老人一听说我们是来看她的,当场就感动地流下泪来,随即我们把她送回去,老人还一路喃喃自语地说你们真好,小队员们看到老人如此感动,都表现地很懂事。小队员深刻体会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的含义,培养了小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二是看。慧眼看社会,辨别美与丑。所谓 “看 ”,就是让队员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领略社会生活。孩子的心灵就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想要拍下什么录像片在孩子心灵的录像带上,就要引导孩子将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摄下一组感人的镜头。通过看红色电影,使小队员们体会了中国解放军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舍生忘死、充满正义、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看到消灭小鬼子时小队员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如小队员bao qi xiang就在日记中写到“胜利是属于勇敢的人”。
三是听。耳闻天下事,从小树大志。这里的听,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它具有更深广的内涵。学生读书看书,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也就不深刻,如开展英雄事迹报告会、红军长征事迹报告会、听红色革命歌曲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小分队的队员们切身感受了纷火战乱的岁月中,中国解放军战土们热血沸腾、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以上活动,从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灿烂,在丰富的活动中增强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净化了小队员的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