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8:4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第一篇: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1.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辨析

4.从美国科学教育思索未来中国科学教育

我国发展战略: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本文尝试探讨科学技术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辨析、从美国科学教育思索未来中国科学教育,目的希望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未来中国教育提供比较直观的认识。

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现代教育实现的。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教育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一、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大基本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任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前人和他人的研究的基础上的创新。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是在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将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技能经过筛选、加工、优化后,采用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因而具有高效、高质、大规模的特点。学校教育使人类社会以前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代代相传,继承下去。现代学校教育还能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二,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

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要有一大批账掌握科学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和熟练劳动者队伍。前者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后者将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三,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主要是研究型的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学者,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手段,而且有源源不断的朝气蓬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事实上,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是由 著名大学完成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造就宏大的各个领域科学和专家队伍,要依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动力作用”和“引导作用”(31页)。具体体现为如下几点:

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继承、扩大化再生产(传播)、创新。

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扩大研究者队伍——出现职业科学家、专门性的科研机构。

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近20年来,美国大学里工作的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0%。

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了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推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数量上是“图书馆微型化”,质量上是知识积累与更新加快(90年代后,每4年达75%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虚拟空间的出现使知识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一方面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另一方面构建了“网络学校”。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为实现教师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 主要观点:

1、实现教育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理想成为现实;

2、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如人机互动);

3、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如知识与长者、德者、智者的完全分离);

(作为小知识,大家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三次革命性突破”,34页)

(可以补充观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如“网络学校”等)

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

约,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

 教育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我国发展战略: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途径

(1)思想理论的途径。(2)技术手段的途径。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就其性质而言,首先表现为动力作用;另外,它还能为教育的发展

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为:(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互为支撑

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间接影响教育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终身教育”、“空中学校”、“网络教学”等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第二,科技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14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和地理学;

17、18世纪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更加迅速,科技门类日趋多样,使得人们所接受教育的内容、结构愈趋丰富和精深。互为动力

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发展。首先,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显著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催生着人们对教育的更大需求,促进着教育思想的深刻转变。其次,科技进步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教育在“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提升教育的水平;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教育的时代需要。

教育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科技进步的成果需要通过教育扩展开来和流传下去。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来完成人们对于科技及其发展进步的认同与接续。第二,教育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才为主旨。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来完成的。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科技理念、科技知识、创新能力等从事科技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从而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第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科技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对科技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互为补充

尽管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有着各自的规律,但二者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而教育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科技与教育互为补充,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能否实现教育与科技的同步发展,关系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坚实教育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创新力量将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又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由此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科学技术与战争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战争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很显然也包括战争。虽说战争在目前来说是很难爆发的,但如果爆发,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机械化战争。

显然,高科技给现代战争形态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高科技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利用,而且好像高新技术武器就决定了未来战争的胜负。也正是如此,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因为科学技术在战争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高新技术武器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也许,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从古到今,战争造就了时世,战争也孕育了科技。人类社会不断在进步,战争也成为了科技的试验地。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机器化、电气化时代,人类跨越了历史,孕育了现代文明。回想起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就是战争中需要计算导弹的弹道射程而开发的。科学技术也因战争进入了人类的视野。同时,不得不说的是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科技的孵化器。

现在的我们已经离不开科技了,我们依靠研发高新技术发展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人类痴迷于科技带来的成果。但可以说,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战争的帮凶。我们通过技术的改造是武器更加先进,更加精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武器越先进,人类面临的威胁就越大。比如现在的核武器,这代表着拥有

无穷杀伤力的先进武器。一旦战争爆发,人类就会面临着灭亡的威胁。同时,拥有先进武器也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所以世界各国都实行禁核武器的政策,这时可以说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战争的帮凶。

我们知道现在战争爆发是不可能的,这关系到了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我们不难想到,如果双方都拥有致命性的武器,那么战争就会造成两败俱伤。这样子我们对于战争就有了更慎重的考虑。由此,科技极大发展的社会,就是战争消亡的时候。虽然科技让军事武器更自动化、智能化,但是战争也不能避免地带来损伤。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

科技改变了战争,战争提升了科技,科技与战争是相互影响的。相信科技极大发展的社会,就是战争消亡的时候。也唯有努力发展科技,创新科技,让战争退出文明社会的舞台。

第三篇:23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科学发展水平。其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及其他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加遵循这种规律。再者,.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3.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的途径。①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内容。②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人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③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是将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后,传授给更多的人,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

2.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从17、18世纪开始;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和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是尤为突出。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不断深化,这是一场信息革命。这场革命,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这场革命也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观念。

2.教育观念的转变。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②教育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③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

化。④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论文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 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 :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一论断,是对以往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的深刻总结,凝结了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发展引起哲学形式改变的悉心研究。

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唯物主义形式的改变,是自然科学推动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相继出现,都包含着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的重要作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古代萌芽状态的自然科学的哲学表现。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整体直观阶段,影响着古代唯物主义形式的确立,使其具有明显的朴素、直观的特点。哥白尼的伟大发现划破了中世纪的漫长夜空,使近代自然科学挣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辟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8世纪末,牛顿系创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使得机械唯物主义理所当然地取代了朴素唯物主义。而由于自然科学的其他部门还不够发展,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还不足以描述自然界的辩证图景,因而唯物主义只能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水平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以十分丰富的材料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从而动摇了过去那种机械的、割断历史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这样,在哲学领域内,形而上学的丧钟就敲响了。总结这时自然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自然 科学发展的追踪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着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印记。

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改变,恩格斯概括19世 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这些带头学科中的精华,从中提炼出物质范畴,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其他哲学概念和范畴也是如此。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改变,也会使哲学产生相应的改变。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因为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是通过一定的研究获得的,是认识的结果,它必然要反映和体现研究方法的特点。总之,唯物主义哲学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发现改变自己形式的论断,是恩格斯在总结科学史、哲学史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哲学发展的重要规律,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科学的发展引起唯物主义形式的改变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当然也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自己的形式。但是必须指出,经过科学发展而改变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丧失其唯物论、辩证法的实质。因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证实着而不是否定着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0世纪自然科学描绘的崭新的世界图景,不仅证实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证实着世界运动发展的辩证性。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辩证发展的本性,而决不会相反。现代科学的事实证实着唯物论和辩证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那么,必然的结论是:科学的事实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建立在对物 质和精神关系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引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论体系。唯物主义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唯物主义的实质则被世世代代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恩格斯在谈到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时说: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方面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它又第一次使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起来,成为真正科学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的具体形式仍会不断改变,这就是:改变过时的结论,丰富已有的内容。但是,它的实质仍不会改变。即是说,唯物主义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是改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发扬光大。

第五篇: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随着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到来,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循环的自在规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频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科技正是其原动力。科学技术是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应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用“绿色科技”推动生态化生产。中国论文网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促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革。高速发展的科技为人类追求高度舒适的物质生活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也无限延伸了人类改造自然和向自然索取的能力。

生态,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的状态,她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到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模式使得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循环的自在规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频发。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但生态危机并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反,正是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科技正是其原动力。人类跨越工业文明向更高的生态文明迈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创建社会和谐,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生态文明包含着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②。因此,构建生态文明,是科技进步的伦理要求;发展“绿色”科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一、科学技术是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支撑。

人类永远无法将科技排除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外,人类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对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以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工具和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必然会服务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诸多方面。

1.农业方面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生态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迈进了一个生态发展的新层面,为农业的生态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扩展生物固氮的能力,实现粮食的增产;也可以创造农作物新品种。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改善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成功地建立了一大批农业生态工程——稻田生态工程、桑基生态工程。前者是在稻田中加入红萍和鱼,红萍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富集水中难以利用的钾,充分吸收阳光二氧化碳以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以此调节稻田中氮和钾等各种物质循环和积累,将稻田人工生物圈调控成为一个为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态系统,在水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亩还可增收鱼250公斤;后者是将低洼地深挖为塘,将泥覆于塘四周为基,基上植桑,塘中养鱼,残叶入池喂鱼,塘泥上基为肥料,经济效益远高于单纯的植

桑或养鱼。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化肥用料,净化了环境,使资源、环境、效率、效益都得以兼顾。

2.工业方面

就工业生产而言,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与产品生产行业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无公害技术的推广、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改革生产工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对废气进行治理,有效地控制工业废品的新陈代谢。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是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所努力的方向。例如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洁净煤技术”③,增强煤焦油、苯的开发利用,这里的范例是国家重点扶持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的宝钢化工。而煤焦油在19世纪之前仅仅是煤炭燃烧之后的副产品,苯则是19世纪初煤气作为照明用气时合成出来、一直被公认为有毒无用的废弃物质。

3.资源保护方面

当今时代,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保护森林和水土等资源早已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人类用飞机播种建立植被,用卫星遥感监视森林火情,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用生态学的方法指导树种搭配、林业建设。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采用这些科技手段大量进行人工植树,建成了防风、固沙、农田牧场防护和水土保持森林带相结合的“三北”万里防护林带巨型工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治沙站利用现代生态学作指导,找到一条成功地利用机械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战胜沙漠化的途径,建立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无灌溉固沙植被防护体系,为我国干旱沙区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4.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

我国常规能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外,目前我国利用的能源仍然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不少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高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上。仅电力能源开发就有美国实施的光电池项目开发计划,将太阳光转化为电力的阻挡层;日本的利用海浪发电;意大利、冰岛、新西兰等国家使用的地热发电;还有早些的荷兰使用风力发电;俄罗斯也试图用风力气球从对流层通过电缆引电力至地面而获得电力„„以及备受争议的核电站,都是对于生态能源开发的努力探索。我国更是对于无污染能源核物理学的开发运用于核电站和开拓受控热核聚变作了很大的努力,争取无污染、干净清洁的能源。

总之,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生态农业,保证粮食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开发清洁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减少污染排放、探索和开发新资源,缓解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

科学技术本身是客观的,它自身并不具备价值的判定,科学技术的价值来源于人类如何去运用它。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为了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优先发展的科技都是为经济产量输出的迅速扩张服务的,有时甚至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速度,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提出,赋予科学技术自然和生态的价值判断和理念,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的灵魂。如果人类只是将科学技术过多地用于追求舒适、便捷生活的本能,而忽视生态的价值,那么科技这把双刃剑最终会深深地刺向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用生态价值评价科学技术,用“绿色科技”推动生态化生产,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政策导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自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中国已经认识到必须对现行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与高效率利用的手段,在生态化的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创新。

一系列由政府制定的规划和措施,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从宏观层面上指导和微观层面上促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一些具体的指标计划,如《“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GDP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等,对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节能减排提出指标性要求,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应用。

许多高校设立了环境与资源学院,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取得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国家和政府设立了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来研究并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也使得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观念导向:生态文明观促使科技走向生态化

科学技术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也包括尊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界的法则,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协调发展。而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人类忽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式确立起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念,促使国家和政府建立起一套以生态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立足于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制度,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首位,实现科技绿化、生态化。科学技术在当今已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是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生态科技。

在这种生态科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在开发和产品研制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力求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人们会在环境困难的艰难形势下,重视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将经济、生态、和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持久效益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消除工业文明产品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负效应的弊端。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和谐系统的健全发展,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恩格斯说:“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和胜利都会受到自然的报复④”,笔者认为,人类采取的每一个活动实际上都是自然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我们不应该在每一次灾难后才重视恩格斯说的这句话,我们需要在行动前就有所思量,把自然、生态纳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人类的行动或许就会谦逊许多,科技、生态和人性也必将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发展“绿色”科技,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的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只有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才能够提高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间接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缓和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好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走一条人与自然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谭仁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下载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单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2.科学一词源于(拉丁语)3.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19世纪)4.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5.......

    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摘要】“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环境科技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为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科技发展要......

    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 “科学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自古到今,科技都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战国时的兵器制造,灌......

    浅谈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

    浅谈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和物质手段改变了人类的生产......

    浅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浅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当教育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会阻碍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个人素质被教育限制,难以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与贡献......

    浅谈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浅谈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小学教育二班 wn 在我们理解哲学的过程中,哲学是一种知识,一种方式,一种认识的高度。哲学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它是理论和方法的最高概括。哲学不仅对教......

    科学与科学技术不同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当代科技发展特点及中国科技战略的选择 [摘 要] 描述了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不同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