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宜宾创建四川教育强市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关于宜宾创建四川教育强市的调查与思考
宜宾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春林
“十一五”期间,宜宾市在创建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强市的建设,截止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校、培训机构,下同)2521所,在校生86.84万人,教职工46332人,其中专任教师41928人。“十一五”补充教师6045人,培养骨干教师5462人。3-5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6%,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99.98%,三类残疾儿童平均入学率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1%。2010年,四川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宜宾市召开,宜宾市教育综合目标考核位居全省第一,标志着宜宾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十二五”期间创建四川省教育强市打牢了基础。
一、创建四川教育强市是宜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2010年第26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中共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市长吴光镭深情寄语宜宾教育—“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基础,未来的竞争力;实现宜宾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在教育,希望在教育。”
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影响和推动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反过来教育等社会事业又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坚持改革创新,顺利实现了三年职教攻坚,义务教育在区域内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健康推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民办教育规范运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宜宾培养创新性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党政人才打下了智力基础。由此推动了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酒类食品产业突破400亿元,综合能源产业突破
100亿元,化工突破100亿元,机械制造业突破50亿,七大优势产业实现利润148.1亿元。
二、创建四川教育强市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十一五”初期,针对宜宾教育存在的部分指标都处于全省后位,群众对宜宾教育有不满情绪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夯实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高中,提升高等”的教育思路,着力解决教育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实现后进变先进的目标。
(一)教育投入增长,办学条件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24.6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8倍。“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改、义教、普高、中等职业育、高教、特教、远程教育等项目,彻底改善了各级办学条件。全市新建校舍面积60.3万平方米,消除危房80.1万平方米,70%以上的中小学教育装备达到国家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99.5%,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具备天地网合一的远程教育条件。
(二)教师队伍数量得到充实,素质不断加强。全市有专任教师42470人,研究生学历174人,本科学历17176人。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39%,98.57%,94.98%,82.89%,教师城乡分布、学科分布不合理现象基本改善。
(三)学校后勤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基本解决了学校安全饮水、安全用餐。加快了寄宿制学校建设,运动场所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进程,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安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备,为师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后勤保障,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和健康运行。
(四)学校环境建设得到明显改善。立足于对环境的打造。特别重视法制、舆论环境、人文环境。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社会对教育的正确评价。一个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三、创建四川教育强市的困难和问题
创建四川教育强市是宜宾市在“十二五”对教育的基本定位,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比较重,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集中反映在:一是教育人才相对不足,结构不优。虽然补充了相当数量的教师,但有相当部分是从代课教师过渡来的,存在着“名师、名校长”少,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学历水平偏低,学科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二是发展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县城教育资源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在以县(区)为单位的区域内教育资源发展仍具有不平衡性,致使城区学校生均用地差距大,超大班现象严重,群众较为不满。三是教育改革有待深水护航。根据系列改革现状分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比较重,甚至还比较艰巨。集中反映在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教师资源缺乏,投入的滞后性和办学模式的单一性等方面。四是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滞后,科研人才缺乏。市级科研机构建设包括教科所、技术装备所、后勤产业办和电化教育馆等等,这些单位建设步伐缓慢,近几年都未投资建设,科研机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存在严重不科学和不合理,指导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乏力。全市教育科研队伍少,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工作滞后,处于缺经费、缺设备、缺人才的状态。同时,还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安全稳定、后勤保障、素质教育推进等问题。
四、创建四川教育强市的对策措施
创建四川教育强市是宜宾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宜宾教育的迫切希望。
(一)坚持协调发展,育人为本。采取措施,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布局,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环境育人,依法治校。环境育人,包括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关键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就是从法律的层面对教育提供保障,坚持环境育人,通过优化法治环境实现对校园环境的保障。
(三)坚持结构优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优化,是教育系统内部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包括课程优化、学校布局优化、队伍优化。同时,政府在数量上,按师生比的规定,配备配足师资队伍;在质量上,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和引进力度,确保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改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四)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提升教育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建四川教育强市,需要有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学校。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校教学科研、学校德育工作、教育现代化等方面,打造一批各类示范学校,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还应重点研究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门技术人才,条件成熟时组建参与区域内竞争的各种教育集团,作为建教育强市的重要标杆,增强区域间的技术人才竞争力。
(五)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的基本原则,走改革创新之中,坚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引领,搞好专家大院建设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要积极有为,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联系宜宾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组建
宜宾卫生高等专科学院和宜宾食品工业专科学院,用以推动宜宾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坚持科研兴教,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教育科技也是建宜宾教育强市的强大推动力。加大市级科研培训建设,集教学、科研、培训、装备于一体,用以推动全市教学科研和健康运转,引领全市教育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教育的竞争,真正成为建四川教育强市的强大推动力。
(七)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交流。改革创新,主要是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评价体制改革等等。对外开放,包括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理念与国外及先进地区的碰撞等等。在创建四川教育强市过程中,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还需纵深发展,开放的力度还要加大,提高教育对外交流水平,积极参与竞争。
第二篇: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简
报
〔2010〕第二期(总第2期)
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本期要目
【创强要闻】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 【创强动态】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街)待评单位全力冲刺狠抓整改 【创建之路】
●翁源县创新工作机制全力建设教育强县 【信息短波】
【创强要闻】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为做好我市首批7个镇(街)迎接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准备工作,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于4月9日下午召开。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全体人员、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以及我市首批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南雄市珠玑镇、仁化县城口镇、仁化县董塘镇、翁源县国营铁龙林场、浈江区乐园镇、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武江区新华街道办事处等7个镇(街)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镇(街)中小学校长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韶关市教育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动员讲话。
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对我市创建省教育强镇(街)的背景、内涵与重要意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首批申报的7个镇(街)不仅代表所在的县(市、区)迎评,也代表韶关市迎评,并将对韶关市整个教育创强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必将在韶关教育史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肖狄荣调研员要求,一是各镇(街)的分管领导要及时向镇(街)党政主要领导汇报今天会议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主体;二是各镇(街)要尽快拟定迎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三是各镇(街)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的整改意见,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
培训会上,乳源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邹学明同志就迎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工作方案、工作手册、督导验收的日程安排及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我市人民政府督导室负责人对下阶段的迎评工作作了具体布置,要求各镇(街)一是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意见扎实抓好整改落实,二是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迎评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
这次动员暨培训会,为各县(市、区)、镇(街)的“教育创强”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镇(街)均表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扎实推进,调动一切力量做好冲刺阶段的各项工作,确保创建省教育强镇的最后胜利。(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
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
4月9日上午,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韶关市教育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韶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全体人员、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和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一年来我市教育督导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教育创强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我市7个镇(街)已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实地调研,即将接受“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强调,全市教育督导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搞好教育督导的信心、明确教育督导的职能和厘清教育督导的工作思路,要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创新,认真履行督政、督学职能。
会上,我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传达了2010年全省教育督导室主任会议精神,回顾了我市2009教育督导工作情况,部署了我市2010教育督导工作,各县(市、区)汇报了一年来教育创强的工作情况。(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创强动态】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街)待评单位全力冲刺狠抓整改
3月30日—4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莅临我市指导“教育创强”工作,初步确定了我市首批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7个镇(街),并指出这7个镇(街)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整改意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听取这7个镇(街)的整改计划和措施,要求这7个镇(街)针对存在问题,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整改意见,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各县(市、区)教育局、各镇(街)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整改及迎评的各项工作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日前,我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带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人员前往各镇(街)察看整改情况,检查指导迎评工作。各地整改情况如下。
【南雄市】南雄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珠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迅速召开工作会议,针对整改意见,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目前,珠玑中心小学两栋教师宿舍楼“穿衣戴帽”工程已经完工,新建一间电脑室;珠玑中学生物园也将于近日完工;全镇各校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乳源县】乳源县高度重视,针对整改意见,桂头镇党委、政府加快整改力度,目前,已按要求拆除了桂头中心小学运动场周边的破旧建筑,运动场填土平整工程正抓紧施工,镇供电部门优先解决了桂头中心小学校园内用电线路布控凌乱的问题。
【仁化县】城口镇、董塘镇高度重视整改,力度很大,效果显著。城口镇投入近18万元购置300套新台凳,购置10台教师用计算机,翻新两个教学点的教学楼,充实一批教育教学设备,城口学校进一步调整教学用房和加强功能室管理,校园文化及班 级文化的建设焕然一新。董塘镇为中心小学新增学生用计算机30台,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单人单机,中心小学及分教点课桌椅全部更新,进一步整饬中学、中心小学及教学点校园环境,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
【翁源县】铁龙林场教育创强的前期工作扎实到位,所有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铁龙林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建设,制定详细的迎评方案,营造浓郁的教育创强氛围。
【武江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工作会议,积极做好各项整改工作。近半个月来,共投入整改资金180万元。该区采取边审批边动工的方式,投入125万元资金增建了5间电脑室,同时,投入资金13.3万元加强全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18.6万元用于校园粉刷翻新,1.1万元用于校园绿化,21.5万元用于学校功能场室的建设等,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校园文化。
【浈江区】乐园镇各中小学及教学点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整饬校容校貌,如教学楼的修缮、门窗的翻新与更换、功能场室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添置,并注重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
【创建之路】
翁源县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全力建设教育强县
2008年,翁源县在全市率先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目标。该县对全县的教育创强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成员单位团结协作、分工负责。经过近两年的奋战,该县的教育创强工作初见成效,铁龙林场、周陂镇的教育创强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该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创强” 工作高度重视,除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制度保障之外,主要领导多次到县教育局、各学校调研教育创强工作,还提出了“三个一”的工作制度(即每月召开一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出一期创强工作简报、县电视台每月组织一次创强工作专题报道),并要求各单位对照教育创强工作要求,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做到“三无”(即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只要政策允许,就必须特事特办为创强工作开绿灯。县创强办、县教育局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每周1—2次到各镇(场)、学校检查、指导教育创强工作。
二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据测算,该县要实现创强目标,需要投入资金近亿元。该县为解决教育创强资金,一是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从2009年起除保障正常教育投入的增长外,还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2009年下半年,该县又在县财政预算外增加1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创强。二是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贴息、银行融资50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创强。2009年首期已融资1860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目前该县民办教育呈现起点高、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劲、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
三是宣传造势,营造氛围。为营造创建教育强县的舆论氛围,该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制订了《创强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在各镇(场)、各单位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公路两侧设置“创强”宣传牌、在全县教育系统内部电话设置宣传彩铃,向全县科局以上各单位、各学校赠送创强宣传茶具和宣传笔,制作电视专题片,播放公益广告以及在全县的幼儿园接送车辆张贴创强宣传标语等,使教育创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方案》,该县提出了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强镇、规范化学校建设、强师兴教、质量强校、特色教育等十三项教育工程并突出抓好重 点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该县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健全人才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各展其能,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调整优化学校布局。该县根据生源测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实行区域集中布局: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集镇集聚,小学向集镇和中心村集聚。2009年该县继续加大布局调整力度,铁龙林场将龙集分教点的全部学生和龙化分教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撤并到铁龙学校,周陂镇将坤山小学、高一小学、高二小学的五六年级撤并到周陂中心小学,将集义小学、黄河小学、陈村小学的五六年级撤并到礤下小学,江尾镇将仙鹤片的五、六年级撤并到仙鹤中学,龙仙镇将三华片小学五、六年级撤并到三华中学。(翁源县创强办供稿)
【信息短波】
☆3月29日下午,始兴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协调会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县长刘峰主持,副县长伍文、刘胜春及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马市镇、城南镇、顿岗镇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始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
☆3月18-19日和4月6-7日,由县教育局,顿岗、马市、城南三个乡镇相关领导以及三个乡镇的中小学校长等组成的始兴县“教育创强”考察团,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胜春的带领下,先后赴清远市佛冈县和乳源县桂头镇、仁化县董塘镇、南雄市珠玑镇,考察学习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镇)的工作情况。(始兴县教育督导室供稿)
☆近日,香港烛光基金会陈典琪夫妇为武江区沐溪陈匡华小学捐赠港币8万元,所捐赠款项全部用于充实该校电脑室设备;香港裘锦秋中学校友会捐资7000元,为武江区阳山小学添置一 台复印机,并奖励了一批优秀学生;镇泰慈善基金会主席李治元一行到镇泰小学视察时,为学校添置一套高质量的电教平台。(武江区创强办供稿)
☆浈江区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重点,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该区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分三年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彻底改变所属学校现代教育设施设备落后的面貌。目前,该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本期工程共为乐园镇和风采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14所学校新装配了7间电脑室、399台电脑、74套多媒体电教平台。(浈江区乐园镇创强办供稿)
本期报: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市委办、市人大办、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府办、市政协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徐建华、郑振涛、邓苏夏、林耀明、徐紫玲、兰茵、赵志发、陈为佳等领导同志。
本期发: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局、建设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教育局、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各镇(街),市直学校、局机关科室。
(共印200份)
第三篇: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
―上半年**市旅游调查报告
**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马振麒
今年上半年,受**市旅游局委托,**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进行了**住宿设施接待和景点游客情况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有效问卷===份。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全市旅游市场运作井然,各景区(景点)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景区(景点)旅游、娱乐项目增多,**人游**的特点突出,旅游业发展增速迅猛,旅游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接待人数增长了===%。截至=月底,全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含牛首山和黄河生态园),门票收入===万元,一日游游客消费====万元,过夜游客消费====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万元。
一、**人游**的特点较为突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日旅游的兴起,居民家庭的旅游意识增强,特别是本地城镇居民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阳光和美景,因此,**人游**的特点较为突出。据抽样调查,=-=月,本区游客占游客总量的==%,外地游客占==%。从一日游游客的客源看,一日游游客中==%为本地游客,内蒙、某省、某省、某省等周边地区和住亲友家的外地游客占=%左右、较远的游客有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某省和某省等地,占=%。过夜游客中来自某省本地区的游客占==%,外地游客占==%,过夜的外地游客中,周边的某省、某省、某省、某省游客最多,分别占==%、==%、==%和=%。
从游客的出行方式看,==%的游客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自助式的旅游方式出游,单位和旅行社组织的占==%,个人旅行的占==%;过夜游客中家庭和亲友结伴的占==%,单位和旅行社组织的占==%,个人旅行的占==%。从=月份调查情况看,单位和旅行社组织的比例由=月份的==%上升到==%;个人旅行的由==%上升到==%;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自助式的旅游方式出游则下降到==%。
从某省游客的地区构成看,**游客占==%;银川游客占==%;石嘴山游客占=%,中卫和固原游客占=%。
二、多数游客对我市旅游的综合服务基本满意
从本次调查游客对我市旅游及服务的评价看,对旅游综合印象“好”的游客占==%,综合印象“一般”的占==%,“差”的占=%;其中外地游客综合印象“好”的达到==%,本地游客综合印象“好”的==%。
从游客对我市旅游环境和服务的评价看,区内外游客对我市的交通、餐饮感觉“满意”,对景点游览、娱乐、住宿、购物环境方面“不太满意”,对导游服务“不满意”。具体情况如下:
=、游览景点:认为游览“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其他为“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游客没参加该项活动,无法评价,以下同。)
=、住宿条件:在住宿方面认为“好”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餐饮质量:认为餐饮“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购物环境:认为购物“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长途交通: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娱乐消遣: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市内交通: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
=、导游服务:认为“好”的占=%,“一般”的占==%,“差”的占==%,还有==%的游客没有见到或者没有享受到导游同志的服务。
三、游客消费服务对象
在旅游的客人中,男性占==%,女性占==%。以==-==岁的游客最多,占==%,==-==岁的游客占==%,==-==岁的游客占==%。分城乡看,== %游客为城镇居民,==%为农村居民。来旅游的游客中,有==%为服务销售人员,== %为企事业管理人员,== %为工人,== %为公务员,== %为专业科技人员,有==%的游客为农民、军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
游客来本市的目的,==%为休闲、观光和度假,=%为探亲访友,==%为商务,=%则为参加会议和进行文化等交流。
在被调查的游客中,搭乘交通工具时,=%选择火车;==%选择长途汽车;==%选择自备车(轿车、摩托车)或出租车,这主要是游客以本地人为主,乘自备车或出租车方便的缘故。
四、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市的旅游业在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与旅游业发展较好成型的地区相比较,从政策支持、总体设计和打造精品旅游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因素有:
(一)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没
有把培育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认识,对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缺乏政府的主导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旅游总体规划和管理滞后。旅游规划简单,形式雷同,缺少创意,重复建设,前瞻性不强。景区(点)的规划没有形成全市一盘棋,随意性较大,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景区(点)旅游联动线路,景区(点)建设随意性大,造成与自然环境不和谐统一。
(三)投资渠道单一,少而且只为局部利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尚未展开,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不畅。即使个人投资仅限于局部或个人利益,从整体上考虑的少。
(四)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我市在旅游形象和发展上未形成鲜明、最具特色的品牌,创品牌的意识淡薄;客源范围狭窄,缺乏与周边及发达地区城市间的沟通;旅游宣传促销手段简单、无中长期计划,宣传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宣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突出;设计新颖、独特、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几乎没有。在本次推出的**市的十个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上,游客认可的依次排序是:青铜峡===塔、牛首山寺庙群、鸟岛、金沙湾旅游区、古城湾旅游区、同心清真大寺、中营堡湖、罗山、盐池哈巴湖、盐池古长城。从景点的知名度上给我们以认识和发展的启迪。
(五)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畅。旅游局对旅游景点的发展规划指导作用不够;有些景点对旅游管理开展的正常工作不予配合、不重视。景点设置随意性大;旅游景点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旅行社实力弱,接待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业人才匮乏,这些都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工商、税务、银行、电力以及政府的各部门对旅游的支持力度不大,有些时候出现服务政策不够灵活和不协调。
(六)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据**市城调队四年来对旅游市场的抽样调查和监测,游客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旅游景区(点)门票价格偏高。==%的游客认为“高”,==%的游客认为“较高”,==%的游客认为“一般”,只有=%的游客认为“较低”。二是旅游区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生硬,人性化的服务和设施少。三是旅游区和景点标识不清或无标识,导游不足或无引领人员。有些景区餐饮质次价高服务差。四是景点环保意识不强,垃圾随处可见。五是缺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收入水平游客的景点、娱乐设施和旅游线路。六是展示塞上江南风光、古老的黄河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和浓郁的回乡风情程度不够;旅游区的文化底蕴、人文挖掘和发挥不够。七是景点适合儿童、成人的娱乐设施少、单调,各景点有些设施雷同,吸引游客消费的项目少,景区绿化少。八是各景点均无旅游纪念品。无宣传景点的视听设备,没有一种烘托景区的氛围。
五、对发展**旅游业的一些建议
旅游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旅游产业能够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值就增加=.=元,而且旅游业聚人气、财气和扬地方名气。旅游业又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层面较多,既可以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又能连带其他行业就业,旅游业直接就业增加=人,社会间接就业至少增加=人。旅游业不仅自身可以成为大产业,还能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共同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我们要以旅游发展“十一五”计划和总体规划为龙头,以争创滨河城市和生态城市为抓手,以创新发展机制、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组织程度、培育品牌特色、增强竞争实力为主线,聚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进一步构筑全市旅游特色强市的格局,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水平,加快发展,力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升**旅游在全区的位置,提升旅游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贡献率,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筑旅游发展蓝图
要尽快以国际国内和全市经济及其旅游发展为背景,以我市自然山水、人文历史资源、区位优势和现代文明为依托,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塑造品牌、提高水平为重点,坚持高起点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抓紧制定或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精心描绘我市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
(二)整合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旅游区域
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组织程度,优化产业布局,注重规模特色,重点建设五大特色旅游区域:一是打好“古老黄河文化”牌,以十里长峡为中心、以黄河水和沿岸景点为主体,以长峡水道为交通线,将拦河大坝、沿岸风光、鸟岛、罗山、同心清真大寺景点联结成一条旅游线。二是打好“西夏文化”牌,重点建设===塔和开辟西夏发展及人物文化景区。三是打好“大漠风光”牌,依托金沙湾生态项目,盐池哈巴湖、盐池古长城,展现大漠风情。四是打好“塞上江南、回乡风情”牌,将秦渠建成环城水系,通滨河大道,水入黄河,显示两岸塞上江南农村田园风光,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回族文化民间建筑和“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规模和特色。要形成来某省了解回族文化,不到**没有真正了解回族文化。五是打好“古城湾、中营堡湖、牛首山寺庙群”牌,以牛首山寺庙群为重心,以中营堡湖为依托,以古城湾、黄河公园休闲娱乐为主线,以绿色和生态为主题,整合“佛、山、湖、果”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身旅游。
(三)瞄准国内水平,培育旅游景区精品
深入开展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切实改变我市景区小、散、低水准的状况,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和水平。要注重运用高科技手段、设备支撑旅游,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使**的景区实现古迹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全市其它景区要不断投入,使每一个县市都有等级景区。
(四)提高
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旅游名品
**有着悠久和深厚文化底蕴,要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人文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借“红色旅游”为契机,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品,提高全市旅游的文化品味,增强城市魅力和旅游竞争实力,推进文化旅游消费,实施五项文化旅游:一是“红色文化”旅游,二是名人文化旅游,三是特产文化旅游,四是文学、艺术和思想学术文化旅游,五是回族文化旅游。
(五)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度假休闲新品
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内涵,提升产品档次,实现我市旅游产品从流水观光型向观光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相结合的重要转变。要充分体现我市作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特色,开发并推出一批度假休闲功能区和参与性项目、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保健旅游等,开发一批假日酒店、乡村客栈、农民旅馆和营地式度假村。开展**一日游,积极推出**二日、三日度假休闲游的产品、线路和活动,拓展度假休闲市场。
(六)促进产业联动,完善旅游产业要素
积极促进文旅结合、商旅结合,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和饮食旅游,丰富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重点发展旅游餐饮和旅游文化娱乐。弘扬**回族餐饮特色,培育具有**特色的“餐饮文化”,打出食在**的品牌;组织一批具有**回族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开发面向游客的固定演出场所,常年定时向游客提供表演,在宾馆、饭店、景区增设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设施,延长游客在吴逗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吴消费。建议部分景点适当调整门票、娱乐价格,使大多数消费者都能消费的起,将门票和船票合二为一进行收费,实行一票通,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时间。解决景点之间缺乏交通连接的问题。虽然今年城市通往景点的交通问题比去年有了很大改善,但占==%的游客选择自助式的家庭和亲友结伴方式出游,因此,部分散客的交通问题是旅游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市旅游景点之间缺乏的交通(公交车)连接,给游客带来许多不便,既浪费了游客的时间,也给旅游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七)树立整体形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根据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整体形象的要求,对我市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口号,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宣传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实施“旅游外扩”战略,整合各种宣传力量,组织参与各种全国性会展、文化、体育等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展示会、交易会,与国内旅游界建立广泛合作、稳固关系。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八)加强城市和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一方面要营造一流的旅游环境,提供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生态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城市、景区综合整治力度;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式,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和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全面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全面规范旅游购物市场,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规范导游员行为,治理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维护**城市形象,塑造一流环境、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质量的**旅游“质量”品牌。
第四篇:创建教育强市简报第 20期
创 建 教 育 强 市
简报
第 20期
建德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05年 12月 28日
新安江街道通过
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评估验收
12月26日,杭州市教育局督导处处长吴越祥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评估验收组一行3人,对我市新安江街道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进行评估验收,市人大副主任严凌云、副市长高国飞、市教育局局长钱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早林参加了评估会。评估验收过程中,街道办事处主任杨福泉向评估验收组的专家与领导汇报了该街道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工作的自查自评情况。评估组在市教育局副局长邵益娟、街道办事处主任杨福泉、分管教育领导邵建文等的陪同下,实地查访了新安江街道幼儿园、小学、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四类教育的发展情况,查阅了教育创强台帐资料,对该街道教育创强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估。评估会上,评估组认为新安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管理科学,教育经
1费得到有效保障;四块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高,教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条件良好;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配置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处于杭州市领先水平。新安江街道的教育条件全部达到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的评定操作标准10项指标要求,认定新安江街道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报请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下文公布。评估组还就新安江街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意见。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早林作了表态发言。
严凌云对新安江街道为全市教育更好的发挥示范、指导、辐射作用提出了建议。高国飞要求新安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继续努力,以现代化标志性的教育为起点,超前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起好示范作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巩固提高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的成果,在杭州市要始终处于领先水平,为建德教育领跑。钱新也充分肯定了新安江街道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今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罗志豹、唐鸣雷、方静)
我市“一校一品”渐成规模
——校本课程建设将学校引向个性化
我市至去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建设如火如荼。乾潭初中、寿昌初中、麻车中心小学等一大批学校充分利用地方的特殊资源和学校的教师资源,以乡土资源为依托,以爱国情怀为纽带,以实践活动为主,编写了一批反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乡镇全貌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学校教育不断引向个性化。三都初中利用曾经办过职高班的优势,编写了《三都柑桔栽培技术》课程,对柑桔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柑桔生产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下包初中充分借助高山茶叶优势,编写了《茶文化》,并分基本知识、文化内涵、饮食科学、栽培制作、经贸发展五卷,系统向学生介绍了茶的知识;新安江中学编写了《农村高中艺术特长生分流培养教程(美术类)》,并为老师也编写了培训教材,另外,该校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还专门编写了《阅读与欣赏(词欣赏)》;杨村桥小学和大同第二小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中,杨村桥小学的《唐诗精选50首》和《三字经》课程从2004年9月实施至今,注重以诗益智、以诗冶情、以诗明理、以诗育人;实验小学实施了小小书法家展风采,校园吉尼斯、陶艺屋里玩泥乐等一系列实践型的校本课程;新安江职业学校将《职业指导》课程分为入门教育、综合教育、就业教育三阶段实施;另外,邓家中心学校的《儿童趣味剪纸》、大同第一小学和洋溪小学的《自悟共创(小学生生活格言)》、新二小的《新安文化》、新安江第一小学和乾潭小学的《小学综合艺术校本教材》、梅城中心小学的《严州古文化系列读本》、姚村中心小学的《我们爱三室》、航头初中的《艾溪根艺》、下涯初中的《陈硕真文化》等都在当地学校具有了一定的影响。新一小的校本课程研究荣获杭州市第19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新安江第二小学的校本课程研究成果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程建全)
杭州市教育局指导新安江中学省重点中学创建工作
12月27日上午,杭州市教育局督导处处长吴越祥、督学吴济清对我市新安江中学做好省三级重点普通高中复评与升级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在市教育局局长钱新、副局长邵益娟、副局级调研员方万富等的陪同下,指导组成员视察了新安江中学的新校园。由市政府投资近1亿元、仅一年多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校园,大幅度提升了我市的初升高比例,有效破解高中段入学难,得到了指导组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赞赏。
针对学校硬件已达到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标准的实际,吴处长对新安江中学2006年上半年迎接省三级普通高中的复评与下半年省二级重点中学的申报工作强调以下四点意见。一是要夯实基础。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要抓住根本。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提升内涵。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教育科研成果要高品位齐头并进;四是要创建特色。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与实际,抓出特色,创出品牌,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罗志豹)
创建教育强市进入成果自查阶段
更楼小学、李家初中、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等15所中小学校作为创强成果自查的第一批学校,于12月22日接受了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办公室的全面检查,标志着我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进入阶段性成果自查阶段。
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成果检查组分两组,分别由副局长汪增祥、邵益娟带队,深入更楼街道、航头镇、李家镇、大同镇、杨村桥镇、三都镇、梅城镇的15所中小学校,先后听取各学校校长教育创强迎检准备工作的专题汇报,实地检查学校的各类教学仪器、电教实验设备、教育信息技术装备、体音美劳卫专用教室、图书等办学条件的达标情况,查看学校在教师办公室、普通教室、宣传橱窗等位置的文化氛围营造情况,检查学校男女生宿舍、食堂、小店、厕所等场所的卫生状况。
检查组对各教办、学校扎实做好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各项工作表示满意。特别是大同二小通过美化办公室、教室,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处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杨村桥初中、中心小学积极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检查组还对各学校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罗志豹)
我市“平安校园”创建进入考核阶段
12月7日,我市首批学校创建“平安校园”考核评估工作拉开帷幕,考评小组成员由市综治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分别对申报9所高中、17所初中、20所小学、4所中心学校进行考评。
考评组坚持深入细致、客观公正、严格要求、积极引导的考核要求,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帐、实地查看,从“组织领导体系”、“制度建设”、“安全和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工作”、“预警机制”、“处置
能力”、“实际成效”等七个方面对参评学校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行全面而认真细致的考评。在考评过程中,考评组既严格考评,向被考评学校提出合理而中肯的意见;又及时引导,肯定成绩,鼓励进步,对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指导。通过初步考评,考评组认为,我市各校普遍重视安全工作和“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严格执行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制定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落实维护校园安全的各项措施,做到学校安全工作到位,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开展。考评组希望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督促,促进全市各校形成“平安校园”建设和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丁能权)
我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摄影大赛评选揭晓
日前,由市教育局和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举办的“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摄影大赛落下帷幕,由市摄影界知名人士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其中,宁文武的《送给孩子大礼包》荣获一等奖;韩承义的《开心一刻》等2幅作品荣获二等奖;方立新的《小茶农》等20幅作品荣获三等奖。(范胜利)送:省、市教育督导处、七县市(区)督导室、创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关工委、市妇联、市残联、交通局、环保局、赵纪来、洪庆华、刘志新、谢康春、徐志生、程茂红、高国飞同志
发:各乡镇(街道)、中小学、幼儿园______
第五篇:关于打造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打造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市招商引资局局长 毕忠明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而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四基地”之一。现根据宜宾实际,结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调研情况,立足于借助外来资金,建设我市“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以下探讨。
一、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是结合宜宾实际的战略选策
(一)宜宾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2008年四川省出台的《2008—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六带、一链、四集群”的构想,把宜宾规划为“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 上的重要节点。由此看出,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省上的产业部局是一致的。同时,宜宾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不管是备战还是经济建设时期,都有独持的区位优势。一位机械企业老板在对宜宾考察后曾说,宜宾独特的区位,不但适合发展装备机械,还适合发展国防工业。并表示愿意协助宜宾,协调国家有关方面的工作,争取将宜宾作为国防工业的战略布点,这样,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快宜宾发展。可见,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确立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挖掘了加快发展的又一着力点,打开了美好新宜宾建设的新空间。
(二)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加速宜宾发展的现实选择
宜宾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二是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成本低廉;三是地处川滇黔结合部, 市场覆盖广;四是已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机械制造企业,如: 普什集团、三江机械、岷江机械、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五是已具有大量的熟练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人材,而且,随着职业院校培养培训力度的加大,这样的人才还在大量增多;六是宜宾志诚港的开工建设,需要有更多基地的产品投入运输,以确保港口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港口建设与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因此,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现实选择。
二、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无形”。宜宾现有13个工业集中区(以下统称为“园区”,因为企业普遍反感“集中区”的提法),理论上外来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都可以入驻,本地装备制造业类企业也可以迁入进去发展。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工业园区符合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条件(以下简称基地),甚至离有形“基地”的称谓还有较大距离。有的机械企业老板来宜宾考察后说,你们的园区目前还不适合我们来建厂。
(二)市场不配套。作为基地,应该是机械企业繁衍生息的场地,应能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然而目前宜宾没有这样的市场。有位企业老板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他的公司曾经来宜宾为某厂维修调试一台机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根铜棒,跑遍了宜宾都没买到,结果,还是专人赶到重庆买过来才完成了维修任务。这样远距离地购买一个小的部件,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延误了工期。无独有偶,我们在调研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听到类似的说法,一位服装企业老板说,产业发展与配套的专业市场息息相关,配套的专业市场,决定着产业发展,基地的形成。要建基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市场。
(三)生产要素不配套。作为基地,最基本的要素是通路、通电、通水。沿海一些园区,早就已经做到了“七通一平” 甚至“九通一平”,而宜宾的园区大多连“三通一平”都达不到。因此,有很多外来投资企业对宜宾的交通、资源、区位条件很感兴趣,但来宜宾实地考察后,都觉得条件不成熟而放弃了。浪沙袜业入驻宜宾后,建厂时间一再延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电供给达不到所需的合理要求。
(四)政策不配套。要打造基地,必须配套相应的政策,因为各工业园区给投资企业提供的土地与园区外的土地中间,还有一个“隔离带”,即园区内企业所需的水、电、路三通只到园区用地红线外,没有接入到园区内部,或者说园区内部是没有“三通”的,需要企业自己打造。也就是说,投资企业要建厂,还需要自己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地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内部道路、供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等,这些工作企业愿意做,投资资金也愿意出,但若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予以支持,企业就不愿意。因此,除非工业园区自己做好园区内三通一平,并与外面做好有效链接,否则打造有形基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建设我市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基地建设规划。首先,确定基地的位置:从宜宾目前的状况看,在临港经济开发区靠近志诚码头,且在拟将修建的进港铁路支线一侧为宜。其次,留足发展空间:作为基地,既要保证机械制造企业进驻用地,还要留足建设与基地配套的专业市场所需用地。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专业市场用地以3000亩左右为宜。再次,要尽快作出规划:企业入驻建厂、专业市场建设都需要一个过程,已开工的志诚港码头建成后需要很大的货物运输量。如果码头建好后,没有一个较大较完善的基地为其提供有效货源,港口就会无货可运,将会面临“晒太阳”之忧。
(二)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建设。在完成规划和征地的基础上,尽快动工修建骨干道路,进港铁路,供排水系统,供电、供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供给建设,为企业进驻落户创造条件。至于是否需要平场,可与入驻企业商量。
(三)制定配套政策。2008年宜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宜宾市鼓励投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还不能解决基地建设所涉及的全部问题,虽然可用“一事一议” 的方法予以弥补,但效率不高。有一点需要形成共识:那就是与基地配套的专业市场内,将会有若干中小企业,他们为基地内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原辅材料或零配件,有时还需要进行简单的生产加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工业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可能买进卖出而从事商业贸易经营,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商贸类企业,这类企业如何实施优惠;在专业市场内部,大量的人员生活、居住,以及相应的服务行业也需要考虑如何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因此,基地内的政策应综合考虑,使之更合理、更优惠。
(四)包装项目,推出招商。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加速建设,可以将基地内的道路、供排水、管网、专业市场等建设,分解包装成单个项目,在政策的支持下,对外推出进行招商,引进外部投资者和外来资金,加速基地建设,既增加了就业,又加快了宜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