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1~2005年)规划要点(模版)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1~2005年)
规划要点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以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以及《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2001~2005年)规划要点》的有关要求,制订《全国教育科学“十五”(2001~2005年)规划要点》。
制定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创新,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繁荣教育科学,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
一、“九五”研究工作回顾和当前面临的形势
“九五”是我国教育科学空前活跃和加快发展的五年。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一些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的重要教育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各类教改实验大面积展开。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并涌现出一批功底比较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理论工作者、行政领导和教师三结合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加自觉紧密结合,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同时,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教育研究的发展形势相比,我国教育科学研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基础理论
3研究相对薄弱,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理论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等条件需要有较大的改善。
新世纪中国教育科学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国际上,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经济、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剧烈。在国内,今后五到十年,将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社会环境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形态将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这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同时也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教育科学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十五”规划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
1.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教育科学研究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总结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而获得新认识,更有力地回答现实重大问题,并丰富学科内涵,完善学科体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反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原则。探索和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生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发展教育科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要进一步鼓励大胆探索,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支持体现新思路、新视角、新内容、新方法的研究,使教育科研更具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时代性。
3.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育科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教育实践是教育科学最深厚的源泉和最强大的动力。教育科学研究要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坚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教育决策服
4务的科研方向。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研究21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特别是那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关注对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研究。理论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深入教改实践、参与教育决策,从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理论的进步,在满足教育决策和教改实践的理论需求中实现教育科学的价值。实际工作者要更加主动地依靠教育科研,学习理论、学习方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水平。
4.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的争鸣,是推动教育科学创新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前提下,进一步营造出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和争鸣,提倡平等的、同志式的、充分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从而促进中国自己的各种教育学术流派的形成。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
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方面,要立足当代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批判继承、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创新的目的。
5.以应用研究为主,切实重视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大力推进教育科学成果的开发研究与推广转化工作。
应用研究始终是教育科学的主体,要提高应用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基础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学术发展的前沿,能推动中国特色学科的开创和学派的形成,并能处理好为决策为实践服务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成果能够及时充分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理想归宿,教育科研成果的开发研究和推广转化工作,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应当作为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关系,对提高我国教育科学水平,提高教育科研效益,促进教育科研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十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
“十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学科理论的整合创新,在基础学科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上,要取得新的突破;积极主动为研究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为国家教育宏观决策服务,在事关21世纪初我国教育改
5革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上,要比较及时地拿出有价值、有份量的新成果;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教育的发展规律,要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术作风严谨正派、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育科学专家。“十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的总体要求是:
1.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密切结合世界发展和中国改革建设的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思想原则当代意义,形成新认识、新观点。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工作中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精辟阐述和理论创新,鲜明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深入研究《谈话》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并用《谈话》精神指导教育科学研究。
2.加强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要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提出的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对教育如何适度超前发展问题;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问题;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基本普九目标实现后义务教育发展问题;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高教可持续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问题;加入WTO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问题;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问题等等,作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
3.加强教育法制和教育政策的研究。依法治教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加强教育立法及教育法律体系建设的研究,加强教育执法制度的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正在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中突出的内容和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日益深化,与之相关的各种重要的教育政策对改革的成效起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教育政策的研究也因此显得格外重要。要研究教育政策的内容、制订的过程、执行的结果、政策绩效的评价标准等,初步构建起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并推动我国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的建设。
4.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要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科研的重点,特别是要深入研究转变教育观念问题,研究加强德育问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考6
试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系统推进素质教育等等。要进一步认识“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由人来实施”这一特殊现象,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问题,加强实证性的研究。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这一主体的研究,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学生健康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开发、心理科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5.加强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基础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根基,是教育实践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得到切实重视和加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积淀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要在反映当代学术发展方向的前沿问题研究和填补我国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乃至空白的领域方面,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和基本理论范畴;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研究。提倡综合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
四、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教育科研开展得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重视教育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的管理工作,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建立分级管理网络,努力提高科研规划的指导性、课题指南的前瞻性和课题评审的科学性。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评审、检查、验收等管理环节,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
第二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
此文共有4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2003]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
此文共有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第四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体育)阶段总结经验交流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体育)阶段总结经验交流
为了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基本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一年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求实创新,取得了实验研究阶段性的成果,在实践向理论转化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转变观念用科学先进的理念作指导
传统滞后的学校体育教育观漠视了体育的功能,禁锢了学生身心健康及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体育教育无阵地,体育教师无地位,而且严重带来了教育的畸形发展、不平衡发展,影响了基础教育与中、高等教育的衔接,阻碍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进程。借助西部农村学校体卫工作现场会及多种活动在我校的举行积累的实践经验,借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的契机,我们积极探索,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用科学先进的理念作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及课题实验研究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落实《课标》及《大纲》精神,开齐开足上好体育健康课,落实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精神,求真务实,以体育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改“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间、课外为辅”的综合性大课间体育健康教育,改“单一部颁,竞技体育教育”为“部颁、地方相结合,实践、理论相结合,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健康体育、群众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
二、抓“硬”“软”让一流设施和队伍作保障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真正让实验研究取得成效,具体解决“场地是基础,器材是条件,师资是保障”的问题.学校克服资金短缺,师资紧张的矛盾,通过“挤”“集”“找”等多渠道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完善了平方米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配备了国家级体育器材;采用“转”“调”“训”等方式配齐配足体育健康教育师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用一流的硬件设施,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全面推进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实验研究的有力保障。
三、建制度求管理寻找科学化模式促发展
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完善,成为了实验能否成功,科研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制订并完善了《体育课堂常规》、《体育保健教师工作职责》、《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大课间活动管理细则》等余种管理制度为实验保驾护航。同时成立了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形成了分管领导牵头、主研人员负责、参研人员包片、班主任人人参与的层层责任制的科学化管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到位,达到了实验研究的求真务实、科学高效的目标。
四、落实《课标》贯彻《大纲》在现代化教学中出成果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享受基本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首要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农村中、、的问题,最终的目的在于提升农村体育健康教育的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因此,落实《课标》,贯彻《大纲》成为了我们本次实验科研的首选切入点。我们因地、因校制宜,学习《课标》,贯彻《大纲》,创立了“作业”的体育教育模式,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媒介,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上好两堂体育课,引进校本资源,丰富两操及大课间活动内容,全面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在身边的终身锻炼习惯,在现代化教育中促进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双丰收。
五、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推广实验成果
从第一阶段的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来看,实验成果明显,学生参与率、教师支持率等几率显著提升,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大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显著增强。而且校园内人人主动参与,自主教育的体育文化氛围正在形成,这将是对实验观点的有力支持,也将有助于第一阶段实验成果的巩固,更有利于以点带面,由班到校的全面推广,进而保证第二阶段实验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体育)阶段总结经验交流》
第五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依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教育学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
第三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教育部组建,领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制定规划、指南和管理办法,审批重点课题,领导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条 建立评审专家库,按学科划分学科评审组,其成员由领导小组聘任。学科评审组的主要职责是评审列入规划的各类重点课题和提供学术咨询。
第七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公室”)是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规划实施、管理重点课题、组织学术交流、推广科研成果等。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八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国公布;规划执行期间,每1—2年组织进行一次申报和评审。
第九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立国家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以上为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立项的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其他部委重点课题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规划课题。
第十条 国家教育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少数重要课题,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的方式,经领导小组负责人审定,单独立项。
第十一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立同类别自筹经费课题,其选题、申报和评审,与资助课题的要求相同。规划课题全部为自筹经费课题。特别委托课题和国家重点课题不设自筹经费课题。
第十二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要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第四章 申 报
第十三条 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3.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4.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必须已按规定结题,未结题者不能申报。
5.国家重点课题的申请人必须承担并完成过部、省级以上研究课题。
6.青年课题的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年龄均不得超过40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第十四条 每次自申报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期限一般为二个月。
申请人可向规划办公室索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或从相关网站下载)。
第十五条 申请人应根据课题指南和申请书的要求,认真如实填写申请书,并送所在单位审核。
申请人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审查,签署意见,并承诺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在规定日期内,教育部各司局、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将本单位审查合格的申请书集中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其他单位的申请书送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相应主管机构,由其签署意见后集中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不受理个人和除教育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外其他单位直接报送的申请书。
第十六条 申请资助课题或自筹经费课题,申报时应予明确,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出具能够充分证明课题所需经费有保障的材料。
第十七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受理申报的同时,收取课题评审补偿费。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八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每次随机抽取部分学科评审组成员,进行会议评审。凡申请课题的学科评审组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参加当次评审工作。
第十九条 规划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课题(部委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除外)评审。重点课题的评审程序为:
1.资格审查和分类。规划办公室按本办法第十三条和申请书的要求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2.活页匿名初评。评审组成员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初评,规划办公室按初评分值高低选出拟立项数2-3倍的课题申请书,进入会议综合评审。
3.会议综合评审。对进入综合评审的课题,先由主审专家分别介绍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协商,最后以无计名投票方式产生本组拟立项课题。
学科评审组须有应到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能进行评审和投票,出席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对综合评审通过的拟立项课题,由主审专家填写评审和建议意见,由评审组长签署评审组通过的立项意见。
4.规划办公室对各组通过的拟立项课题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并提出课题经费资助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条 领导小组对拟立项课题和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其中对拟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各类课题,领导小组需进行投票。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领导小组投票方为有效,出席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结果报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部委系统重点课题的申报与评审,可由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进行,也可委托规划办公室代为组织进行。评审通过确定立项的课题须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二条 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的申报与评审,由军队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进行。评审通过确定立项的课题须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三条 规划课题一部分由规划办公室约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共同组成综合评审组,根据评审指标进行评审和推荐;一部分立项指标分配到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由其依据评审指标组织评审和推荐。规划办公室将上述二部分推荐课题汇总报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下达。
第二十四条 评审组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评审纪律:
1.不得以任何理由查询或透露课题论证活页的相关背景材料。
2.会议评审情况应予保密。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前,不得对外泄漏。
3.不得收受礼金或礼品。
第六章 经 费
第二十五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资助课题立项通知后,填写回执,并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开支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寄回规划办公室。否则按自动放弃课题处理。
第二十六条 课题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每个课题均预留30%的资助经费,待课题基本完成经批准进入结题验收阶段时拨付。
第二十七条 课题资助经费使用范围限于:
1.国内调研、差旅费。
2.资料收集、复印、翻拍、翻译费等及少量必要图书购置费。
3.小型会议费。
4.计算机使用费。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立项的课题,按其规定因课题研究确实需要,而课题组又确无计算机的,可用课题资助经费购置一台(不含便携式),但须经所在单位批准,其所有权归所在单位。
5.成果印刷费。
6.劳务酬金及咨询费(提取额分别不得超过总经费的10%和5%)。
7.成果鉴定费。根据鉴定成果类别和字数,鉴定费标准掌握在每位专家500へ800元。
8.管理费。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提取管理费的限额为课题总经费的5%,但最高每项课题提取2000元,不得超额提取或重复提取。所提管理费按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3:2的比例分配。
9.出版补助费。课题节余经费可用于出版补助。
第二十八条 在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课题负责人按计划自主支配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课题资助经费实施具体管理,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二十九条 课题进行中和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按规定分别报送经费使用报表和如实编制课题资助经费决算表。
第三十条 对不按规定按时报送研究进度报告和经费使用报表的课题,将缓拨下经费;
对课题负责人因工作调动、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而被撤销或中止的课题,将停止继续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
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或自行中止研究工作的课题,将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出的全部款项。对按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予以撤销的课题,追回已拨经费。课题负责人无法赔偿的,由作出信誉保证的所在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自筹经费课题在接到课题评审通过的通知后,需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出具经费到位证明或经费保障证明,才能正式批准立项。其经费的筹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并由出资单位或课题所在单位参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七章 课题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委托机构的管理工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分别委托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省级管理机构)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处、直属单位科研处负责所属范围内各类课题的日常管理。
部委重点课题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分别由部委主管部门和军队主管部门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定。
所有列入规划的课题要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做好课题自我管理。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具体管理,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和督促。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课题执行情况和各地各单位课题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
第三十三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按第三十二条规定报相关管理部门。
第三十四条 课题重要活动和重要阶段成果应及时报相关管理部门。每年12月底前,课题应提交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相关管理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部属高校社科处在课题报告基础上,于次年1月底前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所管课题进展、变更情况的综合报告。对进展正常的课题,规划办公室将继续拨款;对不按规定报送报告或经检查不合格的,将暂停继续拨款。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视课题完成周期,适时对各类重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
第三十五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请示,经所在单位同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直属高校社科处审核,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7.因故中止或撤销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三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4.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三十七条 加强对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开展评奖活动、刻制课题组印章的管理。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和开展评奖活动,事前须经课题所在单位同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直属高校社科处审核,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要严格掌握标准,适当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并应得到实验学校(实验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课题开展评奖活动要有明确的评奖标准,比较规范的评奖办法和程序,防止过多过滥过于随意,评奖结果须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课题组原则上不得自行刻制印章,一般以所在单位代章即可。
第八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三十八条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
第三十九条 凡列入国家社科规划的各类课题均按全国社科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果鉴定。其他各类课题完成后是否进行鉴定,由课题负责人在填写结题申请书时提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视成果具体情况确定。
第四十条 成果鉴定要求:
1.一般采用聘请同行专家通讯鉴定方式。少量课题根据研究性质需进行会议鉴定的,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同意。
2.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人,最多不能超过7人。鉴定专家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委托管理机构确定。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能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3.课题组提供的鉴定材料,应包括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研究工作报告及课题申请书复印件。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上述材料应在会前一个月提交给鉴定专家。
4.鉴定专家在认真通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采取通讯鉴定方式的,鉴定专家应分别提出成果等级评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综合后确定成果是否通过鉴定。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由鉴定组确定成果等级及是否通过鉴定,并填写会议鉴定书。
第四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包括列入国家社科规划的各类课题):
1.获部省级评奖二等以上奖励;
2.收集的反映足以证明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成果提出的主要结论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吸收采纳。
申请免于鉴定,应在填写《结题申请书》时说明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四十二条 通过鉴定的和批准免于鉴定的课题即可办理结题验收。确定不进行成果鉴定的,可在成果完成后直接办理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应将课题最终成果2套、研究工作报告及资助经费决算等一并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经验收合格,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发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
第九章 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第四十三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各课题组和课题组所在单位,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渠道。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课题所在单位应积极协助优秀成果的出版。
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要学术意义的成果要及时摘报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或向教育界广泛宣传。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成果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或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四十四条 验收合格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类课题的最终成果,在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领导部门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课题类别。
第四十五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五年举行一次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办法另定。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