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缩印版2

时间:2019-05-13 08:3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缩印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缩印版2》。

第一篇:教育学缩印版2

1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 教育学可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是非形式化教育与形式化教育区别的标志。教育实体的形成的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知识化4有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教育设施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4近代以前教育实体并不具备专门的教育职能,职能是学校的雏形,是一种不完备的学校形式,因此叫做“前学校”5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6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7伊里奇《学校教育的抉择》的主张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观点。

8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原始状态的教育的共同性表现在:一)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 二)教育内容简单 三)教育手段和方法简陋 四)教育权利平等 ——————————————————————————————————

10私学的发展是我们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1汉武帝以后,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和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严格等级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缩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学的基本材料和科举考试依据。八股文被规定为考试固定格式。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设置最多的是文土学校。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宗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12近代教育的表现: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三)教育的世俗化 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3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一)教育的终身化 二)教育的全民化 三)教育的民主化 四)教育的多元化 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14孔子: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很注重后天,主张“有教无类”。“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服从周礼(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强调忠孝和仁爱。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15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17《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躢等”即循序渐进。1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包括奴隶,著作《政治学》

——————————————————————————————————

19教育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做了说明),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法国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弥尔》。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7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标志。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称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1939年,出版《教育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教育学著作的学者。教育著作有《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8前苏联赞科夫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创立者。其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前苏联巴班斯基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创立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美国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

---------

19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0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2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23科学技术对教育影响的两条途径:思想理论和技术手段两条途径。

24科学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5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26 德国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并提

出住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8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 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制度,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五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29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对规范文化概念具有重要意义。30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3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3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4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6、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3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7个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38 内发论(它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所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威尔逊(基因复制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代表人物)、洛克(白板说)、华生。

——————————————————————————————————

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41遗传素质的意义:1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42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主要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43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环境范围(大环境、小环境)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5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主要表现:体形剧变、身体机能迅速健全、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性开始成熟。

46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7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选择作用 5教育目的的协调作用

48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

49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罗齐、德国的康德以及后来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50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

51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况的教育目的: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二)培养创造性 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四)培养“完善的人” 5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不停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四)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53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5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二)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阻碍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三)人朝生命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四)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五)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957年,毛泽东早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6年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6广义的素质教育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为目的。狭义的素质教育则特指基础教育的一种“应然”境界。

57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 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 3 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 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58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59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60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1 德育 2 智育3 体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5 劳动技术教育61学生的本质属性:1 学生是独立的人 2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3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62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这是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其中提倡四大原则:1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2儿童尊严原则 3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 4 无歧视原则63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地位是三个层面进行的:1 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 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 3 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6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65《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66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尊重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7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1生理发育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敏捷,但对学校学习兴趣不高 3多元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68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69书院产生于唐代,盛于宋代。书院的特点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视读书自学,强调辩论问题。书院主持人称为:“山长”或“洞主”。这一历史时期教师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和教化功能。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他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且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在1986年6月2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

71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5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6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7示范者 8学生的朋友

72我国颁布的《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73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74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7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2教师的在职培训

77如何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 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

78课程改革问题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79课程一词始于唐宋时期,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立小课程,大作工夫”这里“课程”一词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它出自与拉丁语,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80课程的定义:一课程即学科和教材 二课程即学科和活动 三课程即学习经验

81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82课程的分类:一依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二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依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83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8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 二学生的身心发展对课程的制约 三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85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因素:1社会经济 2社会政治 3社会文化 4科学技术

86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程度

87课程目标的依据:一对学生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88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系统化活动。其中,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89课程计划是设计课程的总体规划部分,是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在指导思想上,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依据。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一定差异。

90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科目设置:一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 二思想品德教育科目 三社会基础知识科目 四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 五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 六劳动技术教育科目

91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92教科书与教材的内涵:一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 二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地、系统习得的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法与技术 三与知识的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93教科书:指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观念。它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94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9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形式要求:1从学生理解程度、语言规律出发,考虑教科书的的文体要求 2课文结构从多因素出发进行协调和配合 3注意图文并茂

96课程结构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学科经验 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97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的课

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98课程实施的结构:一)安排课程表 二)分析课程目标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四)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五)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六)组织教学活动99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1 整体性原则 2 迁移性原则 3 生理适宜性原则

100.有课程评价之父之美誉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10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开发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102评价原理的七个步骤和阶段:一)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二)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 三)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四)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五)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六)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七)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103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四步骤: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10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105CIPP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构成的。10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表现:一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 三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四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五)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107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08理解教学应该把握下面几个含义: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09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三)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110教学的一般任务:一)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1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也是教育应完成的重要任务。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必须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具体要求: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性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11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以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

114孔子的教学过程可概括为:学—思—行,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19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的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他的新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115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观点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指导的认识

11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18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转化所需的条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创造;重视教育中学生的操作与获得,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实践与空间;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119中学生认识的阶段:一)引导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12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古代的《学记》中表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以及“预、时、孙、摩”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37条教学原则。

121我国中学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2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2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实物教具 二模象直观 2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把直观与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2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25《学记》中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注重启发诱导)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重视启发)第斯多惠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展真理、启发的实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12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的关系,发扬教学民主 127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复习是学习之母”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128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好各种复习,克服遗忘

129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能力 16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130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序,按教材的系格要求,亦指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统性进行教学 2设计好教学的序 3组织好学生学习的序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他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13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施教”的名称。163我国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13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学 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3既要照顾学生个别特点又要面向学生大多数,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164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13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用的目的。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13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重视教材中的系统理论的教学,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并注重联系实践。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注意讲练的结合,16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辅导 生活辅导 择业指导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根据教学需要补充有关的乡土教166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材。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135所谓乡土教材,主要是当时、当地工农业生产及社会实践中的问题。167德育过程的结构:1教育者 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个体和群体,他们都136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2)演示法是德育的对象 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材,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4 德育方法是识的方法)3)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教育者施教传道和是受教育者受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4)实验168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法 5)练习法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 德育是青少137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①充分准备,周密计划②善问,启发诱导③面年见卡怪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向全体④要做好归纳、小结或总结。138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 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169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 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139练习法包括(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140教学中心的环节是领会知识。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141课程标准是进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规定着各门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17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42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171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教具、教学进程、备注。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143根据教学的任务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检查知识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4教育的一据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个方面对学144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合、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关系。一般情况下,综合课的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45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行德育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的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惯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146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表现:1 师生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教学目标要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明确 3 教学内容必须准确 4教学原则、方法要得当 5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172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清晰、生动 6 教学过程要组织得合理而严谨 7 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活动(重要途径)3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4 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147布置作业的要求:1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工作173德育方法是指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 布置作业要向174我国德育的基本的方法:1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4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讲座、参观等)2业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148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是适应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3锻炼法(是有的重要措施。常用的试题有两大类:供答型和选答型。供答型试题亦称“论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文式试题、主观式试题”客观性试题题型较多,主要有多项选择题,是非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情境,题、匹配题三种。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计分法和等级制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5分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4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178德育模式:认知(重知)、体谅(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179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15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用个别教学制 180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一了解151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或集体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知失衡 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四引导学生在比较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集体上课 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五鼓励学生15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初,先进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开始广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泛使用它,经过夸美纽斯的改进初步形成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632年出181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所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概括性的论述。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位置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2体谅模式的特征:1坚持性善论 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论 至今,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83社会模仿模式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153班级授课制之所以为现代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所采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184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基础,以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为其他一些形式不能取代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纽带,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系统。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185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作用,可扩大对学生的会教育影响源缺点:教学内容、标准、进度、程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当时这些国家在其创办的古典序等固定、划一,难以充分照顾个别差异,致使有潜力的学生和基础较差中学里进行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19世纪,的学生难以获得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难以真正做到区别对待、英国出现“导生制”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因材施教 办的京师同文馆。19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开始普遍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 186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154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绩编班。他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155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187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按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多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188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 二平行管理 三民主管理 四目标管成甲乙丙丁组。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理 的分组。189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156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同一教室,统一要搞好班级常规管理需抓好几个环节:1拟定细则 2宣传教育 3检查评比 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以上年纪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4总结奖惩式。-----157在组织时应该注意的工作:合理编班 编制课表 培训小助手 建立有序-----的课堂常规158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各有自身的内涵,在具体内容和环节190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上有交叉、重叠部分。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159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整体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层次性 指向性 收到更好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教育家马卡连柯160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形式型、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方法型、综合型四大类型。形式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191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提出三种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参与班级管理,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式。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提出: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192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的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为中心的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上海育才中学“八字”(读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由读、议议、练练、讲讲)——结构模式。加拿大塔巴女士提出的“归纳思美国管理家德鲁克提出。维教学策略”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193班级目标管理的制定:1符合社会要求 2符合学校任务 3符合主、客观策略。条件————————————————————————————————班级目标管理的实施:1组织工作 2指导工作 3协调工作 4激励工作 —— 19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16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的、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 二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包括:家民主化程度较低

195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二)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三)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96班集体的教育价值:1共同的目标 2 有一个团结的有威信的领导核心 3 有为集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4良好的人际关系

197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98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过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9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00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1)权威式 2)民主式 3)放任式。

201班主任运用民主管理方式应注意的问题:1)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 2)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和监督机制3)民主选举班委会,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4)民主评优

20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2)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来了解学生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3)在自然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03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发展和教育评价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三大研究课题。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处于核心地位。204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正例、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绝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被评对象是否达到标准和达到的程度。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205学生评价的功能:一)导向功能 二)反馈功能 三)鉴定功能 四)激励功能206按评价基准划分:1)相对评价(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2)绝对性评价(达标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207按评价的功能划分:

1、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一般限制在一个教学单元的范围内,而终结性评价内容涵盖一门学科,对学生能力的概括水平高于形成性评价。---------

208学习评价也称学力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潜力所进行的评价。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

209史密斯指出的:讲授任何概念、原理或理论,都不仅仅为了理解,同时也是为了寻求对待他们的态度——对其有用性、可依赖性等表示接受或拒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情感与态度提出的要求是: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进行合理的质疑。

210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 六)评价主体互动化 七)评价过程动态化

211发展性评价的功能:一)反馈调节 二)展示激励 三)反思总结 四)记录成长

212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一)发展性原则 二)激励性原则 三)合作性 四)整体性 五)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多元化原则

213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214改进学生评价的策略:一)树立新的智能观和学生观 二)改革课程内容,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倡导运用情境化学习评价方法

四)设计适应各科教学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案 五)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使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个汇总智能发展的特点

215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第二篇:教育学缩印

教育学缩印.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本文由乐乐文希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 的发展趋(1)加强学前教 的发展趋 育 并 重视 与小学教 育的衔 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 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 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 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 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 有利于国际交流。5 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 现。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 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 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 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 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 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 化。12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 影响。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 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 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 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6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 因论。因论。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 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者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 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 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 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 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 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 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 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 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 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 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 结果。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 20 简述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 展的特殊功能。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 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 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 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 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 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 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 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 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 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1 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 段特征。段特征。少年期表现出的总 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 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

的加强。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22 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 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 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 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 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 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 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 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 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 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 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 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 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 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 的桥梁。23 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 作的指导意义。作的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 整 个 教育 工作的指 导意义 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 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 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 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 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 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 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 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 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 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 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 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25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 本依据。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 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 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6 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 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教育目 的: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 主 义事 业建设者 和接班 人”。基本精神:(1)我们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 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 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

学 生 的创 造精神和 实践能 力。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27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 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 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 育;(4)美育;(5)劳动 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 是 学 生个 性发展的 教育;

(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 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 新 能 力不 仅是一种 智力特 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 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 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 区别所在。28 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 学德育方面的要求。学德育方面的要求。德育是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 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 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德 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 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 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 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 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 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 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 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 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 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 能力。29 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 学智育方面的要求。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智育是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 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 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普通中学智育方面 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 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 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 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 良 好 的学习习惯和 自学能 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 的心理品质。30、30、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 学体育方面的要求。学体育方面的要求。体育是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 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

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 通 中学 体育方面 的要求 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 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 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 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 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 科学营养知识。31 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 学美育方面的要求。学美育方面的要求。美育是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 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 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 文明素养的教育。普通中学 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 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 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 的最高层次的任务。32 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 通 中学 劳动 技术 教育 方面 的要求。的要求。劳动技术教育是引 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 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普通中学劳动技术 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 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 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 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 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 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 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 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 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33 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 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 动性的教育对象。36 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 特点。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 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 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 业 是 促进 个体社会 化的职 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 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 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 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37 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 条件。条件。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 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 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 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 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的学 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 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 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 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 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 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 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 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 定的研究能力。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首 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 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 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 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 的独特风采。40、简述师生关系。40、简述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 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 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 是相互促进的关系。42、简述 学校课 程及 其形 式。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 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 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 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 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 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 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对 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 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 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 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 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 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 趣和个性差异。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 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 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 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 求几部分所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1)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 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 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 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 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 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 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 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 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 科 在 整个 学校课程 中的地 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关系。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 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 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 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 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 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 程与结果。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教 学 任务 通常包括 三个方 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 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 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 个性心理品质。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 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 所受影响的因素。(。(P10 所受影响的因素。(P10 学 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 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学 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 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 因素,外部因素。51、5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 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 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 式。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 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 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53、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 含的方面。含的方面。教学,是教育目 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 生 的 学共 同组成的 一种活 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 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 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 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 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 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 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 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 样性的统一。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 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 是 教 育工 作构成的 主体部 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 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 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

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 性发展。56、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 特 殊 的认 识过 程 ? 教学过 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 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 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 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 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 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 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 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 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 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 识。57、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 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 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 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 学过程中知、意的统一。情、(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 动性结合 简 述知 识与 智力 的相 互转 应注意的条件。化,应注意的条件。(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 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 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 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 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 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 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 学生的个别差异。61、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 导 作用 与学 生能 动性 相结 合的规律。合的规律。(1)教师在教 学 过 程中 处于组织 者的地 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 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 关系。62、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 导作用。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 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 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 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 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 成。63、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 动性。: 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 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

受 的 外部 要求的推 动和支 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 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 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 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 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 的独立性、创造性。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 知识。65、简述 我国中 学教 学原 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 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66、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 彻的基本要求。彻的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 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 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 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 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 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 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 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 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 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67、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 彻 的 基本 要 求。启发性原 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 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 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 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 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 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 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 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 主。68、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 彻的基本要求。彻的基本要求。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 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 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 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 巩固。69、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 贯彻的基本要求。贯彻的基本要求。循序渐进 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 1 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 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 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 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 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 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 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 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 难,由简到繁 70、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 贯彻的基本要求。贯彻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 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 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 的 放 矢地 进行有差 别的教 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 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 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 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 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71、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 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 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 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 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 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 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 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 材。72、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 法的基本依据。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 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 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 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 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74、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 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 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 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 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 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75、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 求。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 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 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 话两种。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 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 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76、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 本要求。本要求。讨论法是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 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 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 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 于 在 讨论 中对学生 启发引 导。(3)做好讨论小结。77、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P128 P128)求。(P128)演示法是教师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 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 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 直观性。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 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 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 综合分析。78、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 求。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 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 方法。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 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 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79、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 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 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 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 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 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 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 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 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 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 实验报告。80、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序。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 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 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 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 务可分为: 传授新知识课(新 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

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 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 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 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 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 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 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一 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 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 材;布置课外作业等。84、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 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 合 教 学大 纲和教科 书的要 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 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 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 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 和批改学生的作业。86、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 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 利 于 发挥 班集体的 教学作 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 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 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 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 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87、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 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 活性。88、简述德育的意义。(P147 88、简述德育的意义。P147(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 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 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 条件和保证。89、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 据。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 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 家 的教 育方针和 教育目 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 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 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 据。(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 和学生思想实际。93、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 容。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 括 马 克思 主义基本 理论教 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94、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 本任务。本任务。(1)针对大多数 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 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 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 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 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 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 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 行心理咨询 9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9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 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 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 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 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 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 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 性规律。97、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 素及其关系。素及其关系。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 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 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 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 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 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 培养顺序。98、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 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99、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 交往的主要特点。交往的主要特点。(1)具 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 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 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 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 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 理学原理组织的。100、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 思 想内 部矛 盾转 化规 律。(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 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 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 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 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 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 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 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 程。101、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 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2(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 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 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 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 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 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 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在德育过程中,教 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 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 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 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 复性,注意抓反复。102、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 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 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 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 施教原则。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 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 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 对 学 生进 行德育的 基本途 径。104、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 方法。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 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 批评处分。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 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 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认知 模式是:(1)理论假设:a 道德发展论; 道德教育论。b(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 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 其设计;b 道德讨论中的引 入性提问;c 道德讨论中的 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 论:a 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 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 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 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 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 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 心地位。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 与人友好相处 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 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 责。b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

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 谅。c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 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 色和身份。d 教育即学会关 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 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 设身 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 b c 动。(3)简要评论:a 体谅 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 体 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 德育改革的启示。107、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 仿模式。仿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主要 是班杜拉创立的。社会模仿 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 绕 社会 学习论的 道德教 育:a 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 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 道德 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 固定发展阶段。c 道德教育 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 提出 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 论。(3)简要的评论:a 社 会 模 仿模 式在理论 上的缺 陷。b 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 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 的启示。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 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 力,学会自治自理。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 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 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 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 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 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 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 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 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 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 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 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 一种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 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 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 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 其 与 班级 总体目标 融为一 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 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 目标的管理方法。110、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

在的问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 分 数 压力 和教师权 威的制 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 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 生 参 与班 级管理的 程度较 低。111、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 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 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 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 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112、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 本特征。本特征。班集体必须具备四 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 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 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 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113、113、113 简 述班 集体 的教 育作 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 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 能力。114、114、简述班集体的形 成与培养。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 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 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 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 风。115、简述班主任在班 115、115 级 管理 中的 地位 和作 用。(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 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 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 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16、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 理中的领导影响力。理中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 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 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 响力。117、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 的内容与方法。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 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 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 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实例分析一: 实例分析一: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 “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 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 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 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 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 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

发挥主导作用吗? 答:提 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 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 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 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 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例分析二: 实例分析二: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 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 分析: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 《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 金 溪 有一 个叫方仲 永的少 年,5 岁时就能作诗,但后 来 由 于他 父亲没有 及时教 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 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 20 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答:提示:从方仲永的事例 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 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 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 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 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 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 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 展 的 可能 性便不能 变为现 实。实例分析三: 实例分析三: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 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 则?并简要解释。一位教师 教 “因式分解” 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 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 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 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 及其应用》 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 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 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 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 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 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 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 单元的教学任务。提示: 答: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 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 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 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 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在内 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3 1

第三篇:教育学缩印试卷

试卷代号: 1289 2013 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三里湾》《“锻炼锻炼”》 《卖烟叶》《登记》 9.《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千部形象是(林震B.弓长思远曹千里 D.钟亦诚 3.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的创作的(浩然

B.汪曾祺李卒D.刘绍棠 4.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A.《子弹穿过苹果》B.《一个人的战争》C.《同心爱者不能分手》D.《守望空心岁月》 5.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A.《私人生活》B.《与往事于杯》 C.《无处告别》D.《嘴唇里的阳光》 6.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八.《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 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 7.《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神情》等“通讯化”的作者是()。A.魏巍B.刘白羽C.秦牧D.曹靖华 8.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A.《倚天屠龙记》B.《天龙八部》C.《书剑恩仇录》D.《射雕英雄传》

9.《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有很大的差别,作者费尽心机塑造了一个非侠客型的奇人()。八.杨过B.韦小宝 C.小龙女D.令狐冲

10.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

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八.《游园惊梦》B.《永远的尹雪艳》 C.《思旧赋》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9分,共20分)11.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主要有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的()等。

A.《三里湾》B.《铁木前传》 C.《红旗谱》D.《山乡巨变》

12.“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等。八.《三里湾》H.《林海雪原》 C.《红旗潜》1).《红岩》

13.老舍在1949 年从美国归来到文革初含冤辞世的17年间,共创作了23部戏曲作品,L要有()。八.《龙须沟》B.《四世同堂》 C.《茶馆》D.《西望长安》

14.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等。八.李季的《杨高传》B.减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D.郭小川的《望星空》

15.高晓声的“陈灸生系列小说”主要指《陈灸生上城》和()等。八.《“漏斗户”主》B.《陈免生转业》 C.《陈奥生包产》D.《陈灸生出国》 16.《植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等。八.赵甲B.孙丙 C.钱丁D.眉娘

17.张洁探讨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及尴尬的心理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作品主要有

《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等。A.《致橡树》B.《方舟》 C.《社毛毋绿》D.《无字》

18.“ 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为()。

八.梁羽生B.金庸 C.臣卜龙生D.古龙

19.自先刃《台北人》中的主要作品有()等。

A.《永远的尹雪艳》B.《游园惊梦》 C.《台湾人三部曲》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20.5。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等。八.现代诗社B.创世纪诗社 C.蓝址诗社D.后现代诗社

三、填空题

21.《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

地表现在落后人物_形象的塑造上。22.“ 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 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_的《艳阳天》等。

23.占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_的长篇小说《占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 重要收获。24.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 灯记》、《_》、《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25.1978 年12月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___》,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26. 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 代诗风。

27.莫言以,!,篇小说《透明的__》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

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28.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8 年出版的《__》。

29.《与往事干杯》是__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 的少女“我”(肖檬)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30.1981-1984 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 壶》、冯骥才的《神鞭》、_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31.90 年代后,_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

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人嫂变。32.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___》杂志1989 年第3期的“新写实 小说大联展”。33. 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34.1111 南水北》记录了作家__离开城市来到他钟经插过队的湖南泪罗县八溪

姻乡,过起农民生活的种种经历与见闻。

35. 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仁》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36.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_”之称誉。37.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_ 》一举成名,震惊文坛,也标志着金庸 的出世。

38.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有盐华荃的《失去的金铃子》、的《又见棕桐,又见棕搁》、白先勇的《纽约客》、陈若曦的《尹县长》、王文兴的《家变》等。

・出版于1977 年的长篇小说《城之迷》是_的代表性作品。

40.《石室之死亡》不仅是___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

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四、简答题 日.在情节上,《智取威虎山》采用的是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请简要说明作品的两条线索 以及效果。

4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什么?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何区别?它的代表作家主要有

明卜些(说出两位即可)?

五、分析题(30分)

43.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洪》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 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11.((红高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瑰视

礼法.个性张扬.敢于无视势利和金钱构造的婚姻关系.追求生机勃发的爱情。当国难家仇降

临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用最简陋的武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血战中,这一支自发的农

民武装,除了“我爷爷”以外,全都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牺牲,给他们送饭菜的戴凤莲也中弹死

在高粱地里。在这里,莫言再次展现了他的独特想象力,把最朴实最常见的一种农作物,张扬 为一种“红高粱精神”,又从,!,发掘出“种的退化”的命题。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种的退化”的命

题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D 2.B 3.D 4.B 5.A 6.D 7.A 8.D 9.B 10 .八

二、多项选择题

1LABD 12.BCD 13.八CD 14.ABC 15.ABCD 116.ABCD 117.BCD 18.ABD 19.ABD 20.ABC

三、填空题

21.梁三老汉22.浩然23.张炜 24.芦荡火种25.今天26.郭小川 27.红萝卜28.玫瑰门29.陈染 30.阿城31.余华32.钟山 33.苏童34.韩少功35.杨绛 36.不肖生37.书剑恩仇录 38.放梨华39.七等生40.洛夫

四、简答题(在情节上,《智取威虎山》采用的是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请简要说明作品的两条线索以及效果。A.一条线索是少剑波率领小分队乘胜追击,发动群众,准备决战。(3分)B.一条线索是杨子荣打进匪窟与敌周旋,最后双线合一,杨子荣和小分队及群众里应外 合端掉匪窟。(3分)C.这样的结构使得故事脉络分明,结构紧凑完整,剧情发展波澜不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4分)

4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什么?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何区别?它的代表作家主要有

哪些(说出两位即可)?

A.新写实小说的基本风格是描写“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即冷静地“关注人的生命内部奥秘,关注人的生存本体意义”。(4分)

B.它以鲜明的“欲望叙事”而不同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原生态”、“生活流”的琐细

笔触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以“零度情感”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重情的叙 事风格。(4分)

C.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五、分析题(4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其体恰当,文字优关流畅。

43.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洪》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 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

44.《红高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蔑视

礼法,个性张扬,敢于无视势利和金钱构造的婚姻关系,追求生机勃发的爱情。当国难家仇降

临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用址简陋的武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血战中,这一支自发的农

民武装,除了“我爷爷”以外,全都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牺牲,给他们送饭菜的戴风莲也中弹死

在高粱地里。在这里,莫言再次展现了他的独特想象力,把最朴实最常见的一种农作物,张扬 为一种“红高粱精神”,又从中发掘出“种的退化”的命题。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种的退化”的命 2013年1月 „、单项选择题

1.<<ÚJ乡臣变》描骂的先进农村干部是()等。

A.捺先智B.李月辉 c.盛佑亭D.龚子元

2.“奇袭奶头山飞”键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

A.<<皖南事变>> B.<<红旗谱》 C.<<林海雪雪原》D.<<玉皇在巷》 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的实撞话剩是A.<<现代折子戏》B.((车站》 c.(<绝对信号》D.((野人》

4.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和在当代诗坛上探索现代意象静的先行者是《福建集》的作者()。A.郭小)11 B.费敬之 c.淀抄河D.毒草其娇 5.20 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带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爸爸爸》B.<<老井》 C.<<小鲍庄))D.((罩土》

6.四具有藤脆的女性视野陌受到批判的《否合花》的作者是()。

A.杨沫B.茹志鹊C.京璜D.韦君宽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栋志是1987年发表的()。

A.((十八岁出门远行>> 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回月三日事件》江《一九八六年》 8.散文集《潜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

A.题持B.余秋雨C.于坚D.贾平凹 9.新振武候小说的开刨者是()。A.金5着B.郎红挠 C.古龙D.梁习苍生

10.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穷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黑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黯“的作家是()。

A.白先勇B.钟肇政C.张大春D.七等

二、多项选择题11.”白洋淀涯“的主要作家有()等。

A.从雄熙B.刘绍棠C.l草树民D.韩映12.”反思文学“的主襄作品有〈)等。A.古华的《芙蓉镇》B.离晓声的《李鹏大造愿》

C.张炜的《古船》D.毒草放滑的《皖南事变》

13.<<茶嬉》中三个主要人物是()。A.松工爷B.王矛11发C.常四爷D.黎仲义

14.1960年前后,长篇章史事诗的制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等。A.李季的《杨高传》B.藏王在家的《李大钊》 C.因剖的《赶-*传》D.郭小)11的《望星空》

1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等。A.文ú麓云的《一地鸡毛》B.张黄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C.王安忆的《小城之恋》扫.铁援的《麦秸垛》

16.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主要有(〉等。A.<<浮躁》B.<<庭都》 c.<<寨踵>> D.<<高兴》

17.最能代表臭倍萧散文成就的一组阻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等。A.<<案因小i己>> B.<<杜程坛抒情》 c.((窑洞风景>> D.<<记一辆纺车》 18.民国初年,通俗小说的”五大作家“是李涵秋、严激偶和()等。A.馀枕亚E张假水 c.包天突D.坷瘦弱

19.古龙有两部著名的”系列斗、说,它们是(A.<<武林外史》B.<<楚留香传奇》 c.<<绝ft双骄》。<<陆小凤传奇》 20.台湾的新女性主义小说主要有〈)等。

A.朱秀娟的《女强人》B.李昂的《杀犬》

c.王文兴的《家变》D.廖辉英的《盲点》

豆、填宫里嚣 21.(三里湾》从玛有翼、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在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22.在“十七年时期野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既是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黯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23.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上提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前披的《林海霄原》、孙犁的《风去辑记队的《三家巷》等。24.踪忠实的《白鹿嚣》和的《长恒歌>>.一部主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2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一一一一一的《考撞上安波的《春风

吹黯诺敏海上海默的《捐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上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2号.((天下第一楼》描苟剖是民拥初年京城老字号炜鸭店u押的一段兴衰史。叫一一一一的《天山牧歌》、公~J的《在北方》、梁上襄的《去甫的云》等,描绘了联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法郁培方民族色影的时代风景画。在的《春天,十个海子》望,出生命的激情体味死亡”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祝搓手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挠,热爱空虚寒玲的乡村“。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模经营.(》以人间的酷刑作辖.<<生死疲劳》贝司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女性视角,大摆表现了对自忠和向性恋的赞策。

玉安忆的长篇小说{„》播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鹏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宗璜的《我是模》、戴厚英的《人啊,人》、的《鳝化椅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站莉的小说《生活费》后改编为电影((>>。

一一„一一是以诗歌制作步入文坛的,是”新边塞诗“韵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转入散文制作菇,出摇有《稀世之岛》、《秋风!日雨集》、《潜牧长城》等散文集。

35.新时期视期者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

2、孙掣的《亡人逸事》、一一一的忏校六记》、栋自尘的《云梦如乙》、黄祉云的《雾失楼台湾。

36.结拉克的《玉架碟》是民和最畅销的小说,与的《数鸿撑腰记》间为4鸳鸯蝴蝶派”发韬之作。

37.长篇育情小说<<>>是中黯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出之作.38.„一叫„一的《慈禧全传》、《清官外史》等小说跨越了驻文学生否俗文学的鸿沟,具有恢宏的史诗风范和深靡的历史意识a 39.20股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氓的作品主要有的《台湾人三部曲儿陈映真的《将军族》、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

40.纪在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或就的是 <、简警黯{

41.需要说明《茶铺》新颖而猫特的戏崩结构。42.1966年,康羽生曾化名“梅硕之”主罢了一篇《金庸梁黯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锦是如何诙他们商人在风格和人物塑造上有什么不爵的?

五、分桥建(30分} 妥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湾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z论述清晰明确,举例i具体恰当,文字统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费见解。43.为什么阿庆嫂能够周旋于胡传魁和刁德一之间,见招拆捆,滴水不漏?拭结合“智斗”一场的具体告词和唱词,分新阿庆嫂的彭象。44.90年代后,余华小说历经了一个从先锋黯世锚的臣大擅变,从属力叙事下的历史批朔遂南转向背慧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影,不仅真实记承了诸多小人物的平凡人生,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辑实主义。体是如何看持余华的这个变化的?情结合具体作品为剖加以说明。

2013年l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D 5.A6.B 7.A 8.A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1.ABCD 12.ABC 13.BCD 14.ABC 15.BCD 16.ACD 17.ACD 18.BCD 19.BD 20.ABD

三、壤空题

21.范英芝22.周立被 23.欧摆出24.王安宁乙 25.夏衍26.福廉德 27.闻捷28.海子

29.檀香拇指.孰人生活

启蒙时代 张贤亮 生活秀 周涛 杨络 苏盘殊

海上花列传高陆 钟肇政棋梅树

四、简替题{每题 10分,挟20分}说明z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新。

41.简要说明《茶饿》新颖商植特的戏剧结椅。

儿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肆冲突,也没有苦路相连的先整雄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三个模翻菌,三幕戏相对强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被缩在“格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5分〉

B.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z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槐线索,西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客人物从中年到者年贯穿金~J;次要人物两代相承z龙套揭人根据黯情需要来去自由p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5分)42.玲在6年,摄3JSJ生曾化名“佟模之”每了„篇《金藉攫润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她是如街谈她们两人在风格京人物塑造上有什么不阔的?

A.在风格上,染3JSJ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甚雄;部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晴较茧,是现代的“洋才子”(5分〉

B.在人物上,粱羽生每名士风辈革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撩怎么样写都不够辅影z丽金满写愚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那报比写正揉成功,<<书剑恩钱是》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彰,但写好人君子,段誉隅,不够精彰。(5分)

五、分街剧(30分}

类求z在以下商酿中任选一题,论述正确深入,举棋具体恰当,文字住策就髓。谈题不得少于1000字。1.为什么阿庆嫂能够周挠于胡传

魁和巧德一之阔,见招拆招,滴水不捕?试结合“智斗”„榻的具体台词和唱词,分祈网庆嫂的形象。2.即年代后,余华小说历经了一个从先锋黯J1!t锚的巨大撒变,从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辫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斯蛊巍出“乐主主主义”的色彩,卫在仅真实记录了诸多小人物的平凡人生,吉普且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体是如何看待余华的这个变化的?请结合具体作品为例如以说明。

A.完f按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扣5-10分〉

B.诠述不清蹦或不明确。(招5-10分〉 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3分〉 D.文字欠优荣或不捷辑。〈扣3分〉在.有错到学或病句。〈扣1分,最多扣分不超过2分〉1309

第四篇:教育学教学要点-答案-缩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是在、高等教育

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2分),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1分)专业教育1分)。

2为、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具有: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特殊本质的、教育科学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3答:①、西方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② 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③ 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④ 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⑤ 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1)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有

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2)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按照高等教育自身的运行形态,可将其分为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形态,指的是包括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是一种制度形态,与社会其他事业相区别;高等教育思想是高等教育的观念形态,它是对高教活动、高教事业的反映,并对其发挥反作用。高等教育的实践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3)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发展过

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基本规律有:○

1发展的规律;○

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

3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高等教育系统要素协调发展规律。论述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态 答:、认识高等教育的(1)目的:在于基本规律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4)要关注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1的高等学、高等教育校间能级结构的比例关系。:主要指具有

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2型、高等教育在不同地区地区分布的比例(区域)结构,或称区域结构。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既涉及: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特长等问题,又涉及它们的规模、科类、形式与层次等问题。(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3答:、高等教育1)促进个人掌握个体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知识和发展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

文明素养;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4答:、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5答: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1)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2整和完善)高等教育是。

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3)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调6国际合作职能、如何理解高校的: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国际合作职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

补充: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国际合作。论述

5、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答: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国际合作的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他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国际合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崭新职能。值得强调的是不同层次、类型、水平和条件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

1通过一定的、教育方针立法程序:是国家为教育事业确立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如果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高级专门人才。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求、高等教育。

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4就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如何认识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基本途径具体的实施?

方式,即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三个方面的活动构成了高校德育、智育和体育工作的基本实施途径。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相对于各级各类高校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5马丁特罗认为:、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区别

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于大众教育阶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在受教育者面的宽窄上,而受教育者面的宽窄直接表现为多少人能受到高等教育,哪些人能受到高等教育,最终决定这些人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所处地位及作用的发挥。补充:1)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内涵。英才教育论认为,高教应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目标。教育内容主要是培养统治管理才能。高教是面向少数人的。大众教育论认为,高教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还应培养社会各行业人才。高教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从历史看,高教是从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的过程。从现实看,两者并存、相互渗透。2)对我国高教大众化认识。I)大众化是我国的必然趋势。(1)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2)是推进高教民主化的需要。II)我国大众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发展速度适当;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规模效益;筹资体系多元化。)3)两种理论的现实选择。在我国是实施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的发展思路。(两者并重是世界高教趋势;由它们各自特点决定;两者并重符合我国实际。)

论述

6、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认识。答:(1)社会本位论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理论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持社会本位论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社会是目的,个体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2)个体本位论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论。这种理论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个性自然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持个人本位论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手段。(3)评析及现实抉择:以上两种理论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位论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个体本位论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这两种理论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根据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历程,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历史证明基于任何一种理论的单向选择都是有弊端的。

7答:、论述(1)通才教育论和专才教育论的内涵通才通常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的人。通才教育是以 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2)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专长教育是以培养专长为目的的教育。(3)现实抉择:就一般性而言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当前的国情决定的。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1.是指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管理活动相关:(宏观微观)的组织制度

体系,有宏观和微观之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在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一般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物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和细胞。

2.分。从教育高等学校学制程度:看,高等学校学制属于学制中的是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最高层次,是整个学制的。高等学校学制是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一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因此,它是一个既有时空意义,又有相对稳定性的概念。3.程度学位制度:的受教育者即国家授予为保证一定称号学术的严肃性的制度。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

4、高校学制制定的基本依据

受高1等)、受社会教育规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发展水平的制约。的制约。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3)、5、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指导1)、加快毕业生信息服务就业市场制度?体系(市场)的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

;2)、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全国性的毕业生改革为重点的综合就业市场配套制度改革,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制度)3)进一步调整改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培养模式转变(质量);4)加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的重要作用(服务机构)。5)拓宽在基层就业渠道,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就业时间,也是此项改革重要内容。

论述:

6、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问题集中反映在:1)校-院-系或校-系之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利过于向上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利有待大力加强。2)学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3)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4)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趋同和模仿现象也十分严重。

围绕以上问题,改革的基本方向是:1)扩大高等学校改革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强调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个性化改革。2)调整院系结构,把内部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3)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制度。4)转变管理模式,依靠教授办学。5)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激励机制。6)深化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教师专业化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1)教师专业既包括的含义

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无、示、长;高、专、延)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1)无私性2)示范性

3)迟效性和长效性。高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1)劳动的专业性2)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33)劳动的、如何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时空延续性。

1.青年中的佼佼者2.具有合法权益的受教育者3.培养中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论述:4.结合教师队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要求说明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似乎应该是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要求内容?不应是原则?)

(1)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1)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2)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3)提倡奉献和给与回报相统一(2)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原则:1)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2)规范控制与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3)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按上述原则,我认为: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上看,主要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

另答案: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⑴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有:1)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3)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政道、知构、教研)⑵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①职务结构、②学历结构、③年龄结构、○

专业结构○5学缘结构要合理。(学、年、专、职)

⑶要提高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应做到:①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②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③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

⑷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做到:①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②规范控制与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③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5高校师生关系是、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指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

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工作化、师生相互信任程度降低、师生交往功利色彩加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做法: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2)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1征、专业:。狭义的专业是指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根据学科分类职业的劳动特点和社会职业分工和分门别类职业特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3、学科:的各种、课程(广义狭义)学科是基于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学问性质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和学界组织。地位和开设顺序狭义的总和的课程是指被。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学生列入教学计划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4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其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以下几、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类课程的组合关系: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2显性)理论课程和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4)

51、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专业培养目标要与要考虑哪些。2)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教育方针、高等教育因素?

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目的、高校的要求。培养目标3)专业培养目标要体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4)使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差、协、一致、可比性)

6专业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哪些方面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师、管、设、课、目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

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

论述题

1、什么叫专业特色?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办好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1)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2)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3)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4)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表现为:1)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2)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条件;3)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所以,要办好特色专业就要从专业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上入手,提升这些方面的质量。我校工程管理(结合实际)专业要办成特色专业,现在除了专业培养目标外,教育手段的组合都亟待加强。2材、设、机体、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

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师、容、资、主要从1)教师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1容具有先进性)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想道德和业务进修及教师结构;科学性时代性,又要具有针对性、协调性,适合教学对象和2)教学内容建设:内专业层次。3)教学资源建设:资源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试题库等,分为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阶段。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机房、图书资料、模拟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基地、实验设备及实验场地等。6)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要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一)1学手段和方法、高等学校教学:,以设定的是指在特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社会环境,让中,高校学生教师和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共同运用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教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2学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简称教学形式时间,和指为了利用教学活动的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场所等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有:任务,在教学中控制教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3意义、高等学校:(1)教学是教学的意义和基本任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是什么?基本途径(时间 上,教学占的最多;成熟程度上,教学最成熟;条件:多数学校教学比科研强;教师队伍:多数教师教学水平比科研水平高。)(2)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教学是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2)教学工作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3)教学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要运用的基本形式。基本任务:1)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2)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能力3)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4、高等学校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人才、参与、定向、促进)

高等学校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教学有以下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5与技能、教研、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有哪些?(科思性、理实、统一于个性、主导与主体、知识1主体)科性相结合原则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4)统一要求与2)因材施教理论联系相结合原则实际原则35)教师的)知识传授与主导性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6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除了要做好日常的编制课表、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习、计划、环节、质量、配套体系)立健全教务规章、建立和管好教学档案等教学管理工作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2.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3.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4.教学质量管理5.教学运作配套系统管理。以上各个原则,互相联系、互相制

约、互相促进的,它们是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挥原则的整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论述题:1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探、自、过渡)

(1)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探索性逐步增强。独立性

3、自主性和创造性逐)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变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2)现代教学过程分成六个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测评。

(3)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高等学校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4)练方法教学方法

类型1.课堂教学方法2.自学指导方法3.现场教学方法4.科学训高等学校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有: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素质。

高校教师在具体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可能的实际效果。(2)将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使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3)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艺术的训练,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等。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二)1的、高等学校的意义、作用、目的教学评价的判断和推论: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评价的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但这种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根据,要以评估为前提)2广义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有哪些内容和方式”内容包括:1.基本素质、2.教学状态、?

3.科学研究、4.工作业绩、5.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对1。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对2.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还涉及3.教学能力、4.教师素质的评价等方面。要注意综合运用:1.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以使对教师的评价更科学、更富有成效。31.、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调整“质量工程”建设的内容有哪些?改革创新与专业认证;;4.教学团队2.课程、教材

与高水平队伍建设;建设与资源共享5.;教学评估与教3.实践教学与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6.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论述题更、活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个、国、人、自、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趋向个性化;教学管理活性化;倡导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趋向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信息、齐全、布局、紧密、集中))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 发展提供了条件;(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3)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教研、经学、稳灵、层次、个组、定性定量)、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科研原则中的某项原则的理解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5个体研究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第一个原则:一方面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而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本身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学研究可以丰富革新教学内容与手段,科研过程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效的训练条件。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校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中,应当采用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振兴国家,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到组织实施,都要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道路。论述题

3对一所大学而言,科学研究都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高水、你认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平的科研,才能使最新的学科信息进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的更好发展。要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先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好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没有教学的高质量。教师要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建立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要积极地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上升为科研的问题,同时要把科研成果即使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科技含量。

4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试述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主要的途径。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是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1.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指导。2.在师生合作研究中进行科研指导。3.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4.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第十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1.统和现实教育教育改革:是一种不同层面和程度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扬弃和超越实现的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主体通过对传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方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改革的过程。

2.体上教育发展从低级形态到:是整个教育系统高级形态的不断在实现教育生成、变化和更新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的过程中,在。总3政治因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什么?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

1.政治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作用。(1)政治体制改革决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2.政策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1)政策引导高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现象;(2)中国运用政策引导推动高度教育改革与发展。在中国,政策对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

4发展的特征:、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有哪些?(大、多、国、现、终)国际化、现代化(思想、内容和方法)、多样化(体制、类型

和标准)、大众化、终身化。

改革的特征:多元化(对象、政策和目标)、现代化(模式更加完善;策略更加科学;价值取向更趋功效性)。

论述题

5、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述我过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现状:关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目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过大,有的认为应当保持稳定,有的认为还要适度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各种高等教育类型基本形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普通本科专业布点迅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与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对这对矛盾的协调和解决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多样化——体制、类型和标准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终身化。改革的趋势:多元化(对象、政策和目标)、现代化(模式更加完善;策略更加科学;价值取向更趋功效性)。

第五篇:教育学2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教育研究法需考虑的因素:从宏观方面,选择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

3〃教育的任务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4)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教育目的的作用及构成:(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更高层次发展。(3)评价作用。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准绳,衡量实际教育活动与预定目的的偏差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做出调整,进行有目的的控制。(4)协调作用。教育目的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6〃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3)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下载教育学缩印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缩印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缩印

    I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inquire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我写这信是想询问一下能否... I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我对…很熟悉 I have strong written and......

    宪法,缩印免费

    名词解释: 1规范性宪法: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且在政治实践中发生实际效力的宪法 2名义性宪法:其文本体现了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精神,但文本内容得不到......

    教育法缩印

    1.中学音乐教育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中学音乐教学论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所要揭示的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就学科性质来说,它属于教育学分科教学理论,是整个音......

    教育学 2(推荐阅读)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德育资源: 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 是指对学生的品德起作用的一切因素, 也指构成德育活动与满足这一活动需要的一切因素, 是德育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

    高等教育学2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 古巴比伦的“寺庙学......

    教育学复习题2

    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目的 一、填空题。 1. 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用法有三类:(1)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2)影响儿童成长方法的教育;(3)特殊社会制度的教育。 2.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

    教育学总结2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

    教育学2(五篇材料)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