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本书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细细品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部分章节,书中深入浅出的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我们有着很启示书中的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每位教师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作为教师都回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锐。在这里,苏氏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需要的教育,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开辟了一条改革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即教育”学说,他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综极目的,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富有时代特色。他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观点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新课改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吗?他的“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敬业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思想搞创新教育,必然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发挥理论导向作用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触颇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 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新世纪教育的话语
——评《新教育之梦》
教育的话语应当如何叙说才能使“人”真正在场?教育的灵性、激情、智慧、希望、勇气、信仰和爱应该怎样恢复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解放人的力量?带着诸多困惑和些许思索,翻开朱永新教授的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一种豁朗由然而生,我们不由得再一次被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和热情所深深地感染,被其精辟见解所折服。全书共分八章,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父母,阐发了理想教育的应有之义与构建之径;每章又从目的、内容、方式或方法、价值、意义等方面加以言叙,揭示了理想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有的取向、追求和角色形象,为人们绘就了一幅新世纪美好教育的新图景。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在书中,著者始终以饱满激扬的文字,高扬、博大的人文精神与情怀,给人以人格、情感等多方面的震撼和感召。如在“理想的德育”篇中,他力主让学生在自然的、自主的活动中养成德性,让学生在以书为友、与大师的对话中净化自身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在“理想的教师”篇中,他认为教师应致力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在“理想的学生”篇中,他勾画出作为时代新人应具有的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自信自强、善于合作的风貌,并强调理想的学生应该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新教育之梦》的鲜明特点即在于作者能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优美顺畅的文字、全面翔实的内容,对教育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入剖析。此中,既没有生硬乏味的概念条条,但又不乏理论逻辑和理论的深度;既有理论的严密论证、高度概括,又有活生生的教育现实案例分析;既有形而上的逻辑与思辨,又始终关照着教育的日常生活世界;既有理论的宏扬与重建,又有建立在高度责任感上的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既旁征博引、博采中西,又融会贯通、契合时代、凸显个性。细读此书,会深深体悟到著者溢于言表的满怀激情、灌注于字里间的生命气息与灵性,也会惊喜地发现理论可以是如此亲切自然、“绿色常青”。教育是一种艰巨复杂的智力劳动,又是一项充满乐趣的高尚事业。教育改革既需要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微观上缜密的设计。《新教育之梦》的作者将个人的情怀渗透于理论,同时又将理论涵化于个性化的教育哲学语言之中,尝试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话语言说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无论教师、学生、家长,还是教育理论工作者都将会从这一独具个性化言说方式的教育学术专著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如果说新世纪的教育的创造,需要以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为起点。那么,何不让我们心怀新教育之梦,去求索,去创新?有梦,就有希望;梦想,总会成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我更懂得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学会等待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首先应具备的品质。因为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我们还应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还应学会宽容与合作,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能够理解不同,尊重差异,接纳另类。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最后要学会选择和创新,让教育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一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肖川说他“要与经典为友”,而我要说:“与好书结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一本好书,因为它使我又有了一次直抵内心的阅读,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得以丰富和滋养!优秀的教学要形成独特的风格——《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指出:应该发展一切心理品质中最严峻的心理品质,指的是对风格的感觉。这完全是一种建筑在赞赏单纯而不费事地直接达到一个预见的目的的基础上的审美的感觉。艺术的风格,文学的风格,科学的风格,逻辑的风格,实践的风格,它们基本上具有同样的审美品质,即成就与克制。
风格,在它最精细的意义上,就是有教养的心智的最后一个要求;它也是最有用的。风格渗透到一个人的全身。一个有了风格感的行政人员憎恨浪费;一个有了风格感的工程师节约材料;一个有了风格感的技工喜爱好作品。风格是心智的终极的道德原则。
但是,在风格之上,在知识之上,还有一个东西,一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好像凌驾于希腊众神之上的命运。这个东西就是力量。风格就是力量的形成和力量的克制。但是,归根结底,达到所希望的目的的力量乃是基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要为你的风格而担心,首先要解决问题,向人们证明上帝的道路是正确的,料理好你自己部门的事务,或者做好交给你的任何其他事情。那么,风格有什么帮助呢?风格的帮助在于:有了风格,达到目的时不会出现枝节问题,也不会发生不良的炎症。有了风格,你能达到你的风格,除了你的目的以外,别无其他。有了风格,你活动的效果是可以估计的,远见是神给人们的最后的礼物。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增加了,因为你的心智不被不相关的东西所干扰,因而你更有可能达到你的目的。而风格乃是专家独有的专利。有谁听到过一个业余画家的风格,一个业余诗人的风格吗?风格总是专门研究的产物,总是专门化对陶冶的特殊贡献。
大凡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的“自然而
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孙丽谷老师“设计精巧、训练严谨、节奏明快、气氛活跃、反馈及时、效果显著”的课堂教学风格;李烈的“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的教学风格;湖北省特级教师杨筱芳“实、活、新、巧”的教学风格,她认为“实”是基础,“活”是灵魂,“新”是途径,“巧”是目的;福建省特级教师游光华“趣——艺术风趣为手段,实——科学扎实为基础,序——程序训练为保证”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单东升“注重情感教学,尝试兴趣教学”的教学风格等等。
当然,具有名师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不断学习、模仿、创新。那么,作为我们一般教师具体应怎样做呢?一是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每月一全面回顾,结合行动研究写好反思日记;二是争取外部支持,首先是拜名师为师,以求得到支持、指导与反馈,其次是拜大学指导教师,他们能从理论角度提出问题,帮助我们将教学实践与各种知识基础(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名教师运用他们的教学经验,大学指导教师运用他们的教育理论,共同帮助我们分析当时的教学情
“生活教育”与后进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识渊博,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站得高,看得远,他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上学期末,学校发了一本由方明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看了一篇文章《生活即教育》,印象极为深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教师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要让学生感受到他正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应时刻转换自己的视野,注意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孩子的天性决定孩子需要老师的关注,也正是这一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哪怕只是投去一个眼神、一张笑脸,要把自己的爱撒播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根据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但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中并不多是所谓的“朽木”。我们教师有些时候容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便以为“孺子不教”、“朽木不可雕”。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而“差生”就是在教师的不断冷落和否定中形成的。
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所谓学生难教,其实主要是要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因为有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而“回报”较少,教师往往不愿在他们身上花时间。我们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所在,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打一些浅显的比方,多用一些贴近现实的例子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自觉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帮助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经过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儿兴趣,一点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表扬,通过加倍的爱护与培植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此外,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二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他的教育理论及主张与21世纪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我深刻理解了“教育就是对话与分享”。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里,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和盘托出、天衣无缝的讲授。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对话与分享中,能力得以提高,想像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更深深的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民族、国家和生命自身发展的意义。肖川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说:“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科界线,增强知识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知识的学习要达到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有赖于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创造性教学则是民主、和谐、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在其中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创造力得以勃发。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在脑海中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 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起初拿起《新教育之梦》一书是为了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但真正的品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在品读的过程中已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尤其是“理想的教师”这一章,它对我的触动是最深的。
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以上这每一个方面,都是新的形势下,新的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而我也在阅读地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发觉自己与“理想的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而我在此也要谢谢《新教育之梦》,因为它使我今后有了追求的目标。
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活动,要想对学生的全部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就不仅要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而且要善于运用各种灵活多样、深入人心的教育手法。教育不仅要讲究理性,而且要讲究感情;不仅要讲究逻辑,而且要讲究形象;不仅要讲究抽象,而且要讲究具体,不仅要讲究一般,而且要讲究特殊;不仅要讲究有形,而且要讲究无形;不仅要讲究说服,而且要讲究感染„„人们总说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但没有理想又怎会有实现的可能。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努力拉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可能。为了那一个共同的理想的教育之梦,我愿不断努力,努力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
品读《新教育之梦》是种享受,是与作者分享理想教育的快乐。品读《新教育之梦》也是一种痛苦与孤独,因为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多了份思考、牵挂。是人格化的执着追求,还是按部就班;是激动一番之后的并肩作战,还是长呼短吁之后的沉默。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上下求索”。高山流水
读<新教育之梦>之”理想的父母”的随想 读<新教育之梦>之”理想的父母”的随想 高山流水故事一: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猜猜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
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我心也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有时侯难免会读错一些字,学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生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后知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故事中的那位小孩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但有一位开明的老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师,还有一位乐于接受意见的妈妈。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
现如今,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小孩很多,但他们大都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有是不会讨人喜欢的,温顺、老实、听话、顺从、乖巧成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紧闭心灵之门,不为判断好孩子的标准。这样的孩子大多能评为三好学生,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而行为出格,爱顶嘴、爱疯、爱野、爱搞小“破坏”则被视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为另类,斥为捣蛋鬼、坏分子,遭人白眼,没人理睬。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你加快写字速度的同时注意把字写好些,不懂就问,听从家长的教导,争取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⑴、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其实,小孩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无知的大眼睛,对社会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的双手探求这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小孩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使小孩子创造萌芽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其大脑发展及日后处理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出了一种浓厚的求知欲望,为今后从业道路奠定了基础,说不定国内“爱迪生”会从此诞生。反之,喜欢老实文静听话的乖孩子,家庭虽少了“破坏”气氛,大人安心,但小孩天性抹杀了,培养出的孩子多半循规蹈距,缺少头脑,依赖性强,泯灭了孩子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这样做的结果非常不利于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以及特长的培养和成长。纵观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成果的杰出科学家们,无论是国外的爱迪生、牛顿,还是中国的詹天佑、冯如,他们小时无一例外不是“破坏”大王,让大人皱眉、老师头疼,然而就是这些淘气被认为难成器的“坏”孩子,长大后却凭其小时养成的良好思考习惯,而成为顶尖发明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心理学家指出,对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千万不要因其行为和结果的幼稚离奇而嘲笑或干扰,而应给予鼓励和劝导,从而能使其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创造”活动。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我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肖川的著作《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这部书中收集了60篇左右的教育随笔,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述。整个阅读的过程,也提升了个人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我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的实践过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理想与追求,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会出现反复迂回的过程,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与疑惑。那么如何坚定教育的信念呢?通过学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过去自己担当班主任,有时间进行说服教育,而且学生对班主任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敬畏的情感。担任学科教师就不同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策略,灵活运用宽容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传递着做人的道理。走进学生心灵——《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人文读本》中有一篇关于阳阳的故事。阳阳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不满。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阳阳遇上一个好老师。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首先,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有一次,学生告诉我:课上举手发言,一直生怕出错,所以不敢举手。我和蔼的对他说:“大胆地举起你的手,别害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以后,只要他怯怯地举起手,总是请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怕了,课堂上总能看见他的小手。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观察
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时,校外偶
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
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
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再如: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学生们也从老师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佳佳 你是一个认定了目标就会勇往直前的男孩,你又是一个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看到你在校运会上和艺术节上努力拼搏为班争光的那份热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更喜欢你了。最让老师放心的还是你学习自觉主动,热爱劳动。知道你上课能坐端正了,积极举手发言,我很开心。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看课外书、报刊,增长见识,那你成绩会更好;如果你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与同学真诚交往,那你这个体育委员会有更多人喜欢。芩 天真活泼的你口号齿灵俐,最难忘的是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样子,那么专注,那么入神。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尊重同学守纪律,写字的速度也加快了,老师为此感到高兴。希望你再接再厉,自觉学习,多做家务劳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俊在校运会上,发现了你活泼好动的一面,令人喜爱。你尊师守纪,热爱劳动、爱学习,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可是这学期的书写不如以前了,可能在家没有认真复习,成绩进步不大。希望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⑸、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篇:100本书读后感
一本好书,影响人很久。一百本好书,受益终身。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励志,由此及彼,以此之志激励吾之志向;哲学,内涵深深,顿悟人生百态;文学,辞藻唯美,品味世间芳华;小说,词句简单,却讽刺世间百态;传记,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勾起我们心中的波澜;历史,千年兴衰,让我们以史为镜;政治,领导人的治国之法,亦为治企业之道;管理和经济并存,没有好的管理,何来可观的经济。励志书籍,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人如何发挥的自己的特长、优点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尽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与追求各不相同,我们无法对其进行直观的评判,但是,所有的成功者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相同的。这个过程就是,每一位成功者都必须首先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了成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承认,你的成就才有可能被社会所广泛认同。这样,才可以说你真正成功了。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特长。但对于工作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工作负责,对结果负责。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细节、不断强化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适时与同事之间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作者说力量是一个团结合作的团体的必然结果的努力,团结努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三项因素是:专心、合作、协调。团队并不是人数越多力量越大,只有当团队中每个人都在适合的位置做适合的事情时,团队的作用才能体现。另外,过分强调团队或个人的作用对于团队的建设都是不利的,一个真正高效的团队应该既强调协作又张扬个性,内部充分交流与信任。的确,我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团结、协调,同事有事,应该积极帮助,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哲学书籍,古语云:平天下,修身始。而今亦有:平企业,修身始。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文学书籍,有文学,才有思想。“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礼,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勤奋与成功。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勤奋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勤奋的故事,如悬梁刺股之类。这种精神是需要代代相传。据相关报导,现在的青少年对网络越来越迷恋,对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有很大的冲击。有人还担心下一代会不会对读书缺失。其实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对读书还是需要引导与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刻苦地读书,才会有所建树。勤奋与成功,施到企业也如此。
读小说,讽刺中寓涵哲理。譬如《堂·吉诃德》,我觉得,他的可笑首先在于他的不切实际。他读了很多骑士小说,这使他着了迷,把原本平常的事物假想成了一个个的敌人,把风车看成巨人,把羊群看作军队,也曾因此伤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堂吉诃德的可笑之处还在于他的不自量力。他总认为自己是无坚可摧的,所以面对危险,他从不害怕。面对庞大的羊群,他不顾一切上前冲杀,结果呢,却被牧羊人砸掉了几颗大牙。唉,可笑可怜的堂吉诃德,三次出游,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给自己留下的是无穷的遗憾,给别人留下的却是不尽的笑料。
立有伟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固然值得人尊敬,但在现实生活也要量力而行,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梦想着能成为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可连基本的上课听讲,专心学业都做不到;有人大谈保护环境之道,可连扔垃圾都懒得上前一步靠近垃圾桶;还有人整天大谈助人行善,可连为老人让座都不屑去做……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可笑吗?
一个人一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并为之执着,如堂·吉诃德。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纵使立下鸿鹄之志,也要肯耐下心来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可敬而不可笑的堂·吉诃德。
立志做事,要符合实际,对于一个企业,也要从实际出发,才能长久发展。
传记,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勾起我们心中的波澜。伟大的人,总有不平凡的一生。为人的事迹,让我理解到了“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这有些像我在课本中读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闪光点。无论大小,只要发挥出来就一定会成就自己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不是能力不足,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缺少那份勇气和执着,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选择好自己适合的道路,走好这条路,也许世界会因你不同。管理者应该选好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道路,走好这条路,也许世界会因你不同。
政治,大则治国,小则治家。还可以治理企业。习主席的《之江新语》让我感受颇深。习总书记说:领导干部在急难险重等关键时刻,应该冲在最前列;要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他说: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求温饱的物质需求,到如今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如今的人民群众是希望活得充实,有得有质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为民服务上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化创新意识,以群众所需作为我们工作指南,以群众满意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才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领导者,大到领导国家,再到领导企业,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有创新才有发展。读历史,千年兴衰,让我们以史为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书中这样写道: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对于国家发展,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企业发展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小版。也应如此。
管理和经济,二元次协同发展。管理好公司,才有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5项修炼,这五项修炼概括地说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作为组织的一员,首先要有全局观,不能只埋头于自己负责的那一小份工作领域。特别是水资源研究是围绕国家水资源管理工作跨多个学科领域,要从国家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出发考虑本职工作的发展方向,并要从整个单位发展的大局出发安排自身的工作。在处理各种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注意以系统的观点思考问题。
经济的自由主义,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管理和经济并存,没有好的管理,何来可观的经济。
一本好书,影响人很久。一百本好书,受益终身。益大则影响整个国家,小则个人。企业也不例外。
第三篇:百本书读后感
百本书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老人与海,首先是觉得篇幅不大,等到认真去阅读的时候,发现这个故事简单却动人。
老人与海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渔夫,单独出海打鱼。这个老人在那之前已经有84天没有打到鱼了,他因此被人们嘲笑。终于这天他抓到了一条连老人都没有见过的大马哈鱼。老人用了两天的时间,杀死这条鱼。但是最终那条大马哈鱼被鲨鱼吃完了。
渔夫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最后带回去的是已经只剩下骸骨的大马哈鱼,但是他战胜了自我。
在茫茫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类与强大的自然在奋勇抗争,如同面对命运莫测的人生,可以消灭的是肉体,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清晨归来,老人并非一无所有,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获得的生命自由就是他胜利的象征。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当我们读到在大海中苦苦鏖战的老人和拼死也要活口的鱼类的时候,我们愿意相信这就是活着之所以应该活着的价值,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年轻人以及中年人来说更应该多从这个角度来理会本书的内涵,奋斗可能没有结果,可能一切都会是一场空空的“骨架”,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奋斗的过程是何其令人赞赏?正像某书评作家解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读者最喜欢的还是西行中的孙行者,而不是已经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 人生就如一片汪洋,很宽,也很危险。它可以把你推向一个高度,也会瞬间让你失去自己所有的幸福。我们为了保留这一丝幸福,会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化解有时愤怒的海洋。要知道,一个好渔人,是拥有桑提亚哥的意志和精神的。
我想:人生即是海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在风里你可以感受坚毅,在浪里你可以感受激昂!这些都是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痛苦!
它选择的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到世界上没人去过的地方。现在我跟它给拴在一起了,从中午起就是如此。也许我不该当渔夫,他想。可是孩子并不在这里,他想。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快点,他想,望着斜向黑暗的深水里的钓索。快把它吃了,会使手有力气的。不能怪这只手不好,你跟这鱼已经打了好几个钟点的交道啦。不过你是能跟它周旋到底的。马上把金枪鱼吃了。耐心点吧,手,”他说。“我这样吃东西是为了你啊。”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不过这手总会松开的。
第四篇:我喜欢的十本书
我喜欢的十本书
识字就要读书,从小人书开始,到大部头的小说,再到艰涩的哲学和满是公式的专业书,一本本的读下来。读之余买些喜欢的,书架上的书一天天的增多,粗略数了下,已有600余本了。然而书海浩瀚,我读的只是其中一滴。正如“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天生愚顿,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喜欢什么读什么,读到哪是哪,然而依然有一些书将我打动,不吐不快,就写了下来。
第一本:《红楼梦》
有人几岁都读了《红楼梦》,我没那么大的才情,十九岁才算读了进去。那时在京郊的一所置身青青麦田中的校园里读大二。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中下三册。当时关心的是一些技巧的问题,比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头一个字合起来是“原应叹息”,比如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万艳同杯酒是“万艳同杯”。那时留心的是一些诗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文学之美,文字之美是我读第一遍的收获。记了些诗词。读到晴雯病死,宝玉写芙蓉仙子赋时我的第一遍红楼之旅便结束了。因为我觉得后面的没有文采。
25岁我读了第二遍,这次真正读了进去。从黛玉之死开始眼泪不断。男儿有泪不轻弹,很遗憾,一个大老爷们读红楼多次落泪。此时关心的不再是技巧了,是状态,是悲剧,宝玉出家是这场悲剧的高潮。之后我对高愕的评价大为改变,他还原了小说的真面目:讲故事。读完时是一个秋夜,在租住的平房里,窗外下着雨,北风苦雨下,树叶一定又落了不少。合上书,看看表,凌晨3:33分,这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躺在床上,任心情无比的惆怅,任眼泪无声的流淌。
29岁时从书架上第三次抽出的《红楼梦》,为大观园里的他们笑一笑,叹叹气,与他们同喜怒哀乐。关注一把扇子,一包茯苓霜,读罢心境淡然,无神的眼睛更加清澈。
人们评价《红》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我想《红》只是宝玉个人的悲剧,宝黛的爱情只是宝玉个人悲剧的一部分罢了。《红》是关注的人从哪里来,做什么,到哪里去的问题。或许你要笑我,那就咧嘴笑笑吧。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知道了周围每个人的命运,那些水做的女子,她们或客死异乡,或青灯古佛旁,或破席一卷,或投井而亡,或心比天高,或似桂如兰。结局都是众鸟高飞尽,白茫茫干干净净的大地,你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她们一个个离去。这种痛苦谁人能够体会?这种痛苦谁又能忍受?
宝玉赤足走在雪中,踏歌而行,解脱了,终于解脱了。
读一次红楼,心情便颓废一分。
读一次红楼,心境便淡然一分。
熙熙往往,利来利往,你争我抢,结局都是一抔黄土。主说:“你来自尘土,必将归于尘土”。生也罢,死也罢,权利也罢,金钱也罢,都不是随身之物。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足亦。
我想我会再次捧起《红楼梦》的。
第二本:《史记》
我一直当《史记》为小说读。从上小学开始读,书是从当老师的舅舅那“偷”的,只读白话翻译,囫囵吞枣,唯一的收获是记住了一些名字:萧何、陈平、周勃、张良、韩信„„。现在读起来,这些名字依然很亲切。中学时拥有了自己的《史记》,全本文言版,一篇篇的啃。
在《列传第六.伍子胥》的结尾,我用铅笔写了一段话,年代已经不可考(估计是2002年左右)。现录于下。“读后:史公之传记,总令人有读唐人传奇的感觉,使人”怀疑“史实是否真实。这些历史距史公已数百年了,有如我们现距元明清的历史,那时的东西,到了现在,已有许多传说成分,况当时可据的文字记载不多,所以《史记》中有很多应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成的,例子可随手拈来。”所以,史记的历史真实性我认为是有折扣的,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喜爱,更不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顺便将我读伍子胥列传后的评价打出来。“子胥前期主要为报私仇,后期才是尽人臣之力。然其又托子于鲍公,可见子胥做人臣是没有尽忠的。其死反倒为后世流下一个美好的形象,毕竟死是震撼的。才有太白‘子胥即弃吴江上’的诗句”。
读的最多的是《刺客列传》。“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专诸、豫让、聂政和荆柯之流,皆为小人物,用现在的话说,是弱势群体,属于社会底层。然而其冲冠一怒,置生命不顾,就是为了一个“义”字,我们这个时代最欠缺的东西。每读一遍,便惊心动魄一回,便震撼一番。
苏东坡说司马迁有二大罪。其一是“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盖其小小者尔。”其二是“论商鞅,桑弘羊之功也。”东坡先生是无端定罪了,所谓的两大罪状,只是历史观的不同罢了。
第三本:《悲剧的诞生》
这是我目前为止第一本钻研过的一本哲学书,也可能是最后一本。虽然看过佛罗姆《为自己的人》,茨威格《异端的权利》,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世界》等,但均没有读个所以然出来。可见我还没找到读哲学的方法,或者我与哲学无缘。《悲剧的诞生》我花了一个暑假,啃了三遍,微微知道了些所以然。周国平说:“弄清日神和酒神两个象征的确切含义,乃是理解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看来我仅仅具备了这个前提。古人读文章讲气,我喜欢的是尼采的那种“气”。也许把这本书列到这里是充门面,也许吧。
第四本:《黄金时代》
一种快感,一种颠覆。我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挑战着所有人的自认为优越的智慧,所有人的自认为凌驾的道德。
最早接触王小波的小说大约是1996年,在某所学校的期刊阅览室里,我正一本本的翻看文学期刊,对面的一个女孩在不停的吸溜鼻子。不夸张的说,那几年阅览室有的文学期刊,我都看过。在一本杂志(可能是《收获》或者《花城》,这两个杂志我老搞糊涂)里,我看到了《白银时代》,作者是谁没注意,吸引我的是第一句话“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因为此时我正上大学二年级,正学习热力学。我很希望我的热力学老师如同小说中那样:是一位穿着黑色皮衣,露出洁白的腿的漂亮女人。实际上我的热力学老师是一个大舌头的大汉,说话听不清楚,这直接影响了我学习热力学的热情。这个白银时代的师生恋故事当时我终于没有读完,它违背了王小波对文字的原则“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才知道作者是王小波。
总体说来,王小波的小说是有趣的。有人评价说是黑色幽默,我想用“有趣”更合适一点。语言是有趣的,不是干巴巴的,是通俗易懂的,不板起脸故做深沉。“色”是有趣的,直接大胆原始的,不是羞羞答答,正襟危坐的。人物是有趣的,是颠三倒四、五迷三倒的,人物的大脑是跳跃的。
最有趣的是《黄金时代》。这是个沉重的有趣。陈清扬是这个有趣的核心。我总觉得王小波让王二和陈清扬二十年后在北京相遇是个失误,愈来愈丰满的陈清扬在这次相遇之后她苍白了起来,成了虚幻的符号,是在那个沉闷变态压抑的年代最求快乐的象征。陈清扬像苏格拉底一样,对一切都一无所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细节“风从所有的方向吹来,穿过衣襟,爬到身上。我呆的那个地方可算是空山无人。炎热的阳光好象细碎的云母片,从山顶掉下来。在一件薄薄的白大褂下,她已经脱的精光。那时她心里也有很多奢望。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那时她被人叫做破鞋。”
第五本:《万历十五年》
中国落后的原因,这本书给了一个备选答案。是“大而无能的文官制度”,是“只讲道德不讲技术”,还是“没有以精确的数字管理国家。”
我当然没有答案。
最近“创新”成了一个时尚的名词,我想,以上的问题不解决,“创新”是无从谈起的。
第六本:《喧哗与骚动》
我读的是李文俊的译本。不知道怎么从图书馆一张张的卡片里选到了《喧哗与骚动》这个名字,或许那是一个骚动的年龄。
萨特在《关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里说:“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时间制约。‘人者,无非是其不幸的总和而已。你以为有朝一日不幸会感到厌倦,可是到那时,时间又变成了你的不幸了。’这是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在《喧哗与骚动》里,福克纳令时间破碎,又把碎片搅乱,令叙述支离。国内先锋派作家余华、马原、格非等的小说比起福克纳来说只有浅薄。福克纳让几个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叙述自己的故事,视角在变,时间在混乱。阅读次此书的过程,是努力找出蛛丝马迹,让时间的碎片还原的过程。昆丁那一部分,长时间的意识流,影响意识流淌的标点符号被取消。“对昆丁来说,‘未来’是看不见的,‘现在’则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混饨,只有‘过去’才是真实清晰的。”
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秦腔》均以白痴或疯子为第一视角,不是是否从这里得到的启发。
福克纳说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或许如此。
第七本:《海子全集》
本来第七本的标题是卡夫卡的《城堡》,正如K始终没有抵达城堡的核心,我一直未能抵达《城堡》的结尾。我最想说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地洞》,可惜不是一本书。最后,我选择了海子,一个的时代终结者。
海子写了很多以“麦”和粮食为意象的诗,这和他的故乡安徽怀宁高河查湾生长的一望无际的麦田,和他的故乡情结,和他的农民情结不无关系。我单恋过一个叫广西姓“麦”的姑娘,一段时间,非常喜欢麦的元素。海子有首诗《四姐妹》,“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都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他们破碎。”应该是纪念他爱恋过地四个女孩,西川在《海子全集》的序言里说,这四段爱情的结局都让人失望,然而“这四姐妹有福了。”
海子是纯洁的,如同黄淮海平原上丰收的麦子磨出的面粉。海子是燃烧着的,如用阿尔的太阳,瘦哥哥凡高的太阳。
十年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每天晚上11点有个夜话节目,有期节目是纪念海子的,主持人林白磁性的嗓音朗读着《五月的麦地》,《亚洲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祖国或以梦为马》。那一夜,我醉了。
我在半夜是不能都海子的诗歌的。某个深夜,读他的《太阳.七部书》,冥冥中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我,要将我收了去,我恐慌的丢了书,心惊肉跳。
然而海子的诗歌,意象过于集中,有批量生产的感觉,海子的激情和单纯掩盖了这种不足。曾有批评者指出海子语言和语法上错误百出,作为诗歌作品,这应该不算问题。
随便说说诗歌,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将生命交付大地后,诗歌便走向没落,一个诗歌时代结束了。代之的是散文的繁荣。是的,诗歌时代应该结束了,然而诗歌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关于海子自杀的原因,我想天才就要爆炸,或者很简单,就是为了一段恋情,一句话,一包盐、一句诗。
第八本:《坐佛》
这是贾平凹的一本散文集。贾平凹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如果非得排个顺序的话,我的答案是:散文第一:大气磅礴或婉约清美。商州系列是美丽,另人神往的,读来象屠格涅夫的小说,清新而又隽永。正如福克纳创造了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卡夫卡创造了一个城堡,曹雪芹创造了一个大观园一样,贾平凹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商州。八百里秦川,莽莽苍苍的黄土原,清秀的陕南,关中风土人情,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如同享受一场三秦盛宴。中篇小说第二:引人入胜或者人物饱满。贾平凹的中篇,我始终觉得不是以“讲故事”吸引我的。引我读下去的是那一个个汉子,一个个女子。五魁、天狗、黑氏、一个个在我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长篇第三:质朴厚重。诗歌最末,如同竹竿,直来直去。他的诗歌我读的不多,印象中有一个《老妇人》,干巴巴的。我奇怪贾平凹能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散文,却写不出诗歌一样的诗。
“有人生了烦恼,去远方求佛,走呀走呀的,已经水尽粮绝将要死了,还寻不到佛。烦恼愈发浓重,又浮躁起来,就坐在一棵枯树下开始骂佛。这一骂,他成了佛。
三百年后,即一九九二年冬季,平凹徒步过一个山脚,看见了这棵树,枯身有洞,秃枝坚硬,树下有一块黑石,苔斑如钱。平凹很累,卧于石上歇息,顿觉心旷神怕。从此秘而不宣,时常来卧。
再后,平凹坐于椅,坐于墩,坐于厕,坐于锥,皆能身静思安。”
儒释道的综合,佛在哪里,在心里。心境平和到如此境界,何来烦恼呢?
第九本:《水浒传》
我原以为,水浒只有打打杀杀,刀光剑影,路见不平,英雄好汉。我错了。
《水浒》我也是凌晨3:33分读完的,那天一个叫“云娜”的台风正从鲁智深坐化的浙江登陆,将它的气息吹向遥远的西北内陆。窗外南风劲吹,秋虫低吟,不知道是阴是晴。若干年前一个秋天,也是凌晨3:33分,在淫淫的秋雨里,我读完了红楼,这真是一个巧合。读红楼,从一百零几回时便开始泪流满面,读到宝玉出家,惆怅不已。读罢了红楼,便不知情为何物。水浒读完,便不知义为何物了。读水浒,眼泪倒是忍住了,只是觉的心里堵的闷的荒。有人说读罢水浒需要读《南华·齐物》方可浇胸中之堵,看来真得找来读了。下一本就是。
梁实秋说“水浒写的是平民的一股怨气。”水浒好汉的造反和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有关。宋朝造就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它可能是文明的顶峰,然而大宋同时造就了一支孱弱的军队。这和宋太祖赵匡胤以不光彩的手段获得国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体制武官是不被信任的,是没有权利的,武官的上升途径是狭窄的,甚至是闭塞的。所以一些中下层武官,甚至民间习武之人铤而走险了。
随便说一下,我的四大名著是1997年4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春季特价书市上的,京华出版社,半价。买完书后和一个山东的兄弟在广场卖了次风筝,两个人赚了112元,平分。
第十本:《庄子》
在《庄子》和《论语》中间我稍稍有些犹豫,最终抛弃了《论语》,虽然一本拼音版的《论语》现在放在我的床头,天天在读。然而《论语》终究是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桎梏了中国两前多年的人情世故的规则,或许正是中国落后的原因。我原以为,儒学是一剂良药,但国外没有《论语》,比我们文明,比我们发达,百姓比我们彬彬有礼。所以我放弃了《论语》。现在读,为了给我弱智的情商补补课。
《庄子》给中国人,特别是文人提供了一个思想栖息的场所,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第三条道路。入则为仕,出则纵情于山林。李泽厚在《华夏美学》里说: ‘儒道互补’,庄子是孔子某些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推演、发展者”。儒道所谓的互补,是满足人心灵的互补,李先生居然说是一致的,让人耿耿于怀。
当然,庄子神游四方,心驽八极的想象读来是壮美和令人激动的。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东坡志林》,虽然喜欢一些书是一辈子的,然而这个书单一定会改变的。
第五篇:十件事 十本书 十部电影
十件事
1.学习计算机,通过二级考试,并学习其它电脑知识。不是为了拿到证书而炫耀,而是为了以后学习其它电脑知识的便利
2.认真学习英语,顺利通过四级考试,并准备六级。不仅是为了自己以后的毕业证,更是为了多一种在必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方式和能力
3.有时间写作,写一段自传。不是为了出书,而是要让自己记住曾经有过一段经历,不要忘记自己的生活
4.有条件的话恋爱一次
5.要努力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那是太容易的事。不论是否满意,既然已经进了大学,注定要在这里待四年,所以在你毕业时总要有所收获,更何况,现在学习是走出校园得到一个饭碗的唯一的资本,“知识改变命运”!
6.暑假去打工。不是为了赚钱,是要找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的工作,边实习,边与人交际,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走进社会,获得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经验是金,人脉无价”
7.零元旅游。不是游玩,是要挑战!身无分文,远走他乡,靠别人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去闯荡一番,走到哪里是哪里,那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
8.去西部,回家乡,为别人特别是为小孩做件事。这是作为一个人必须而且应该做的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9.为父母洗一次脚。不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报答不完的,因为你可能将来会“很忙,很忙”,没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只好现在为父母洗一次脚。准备好了行囊,让他们看望你,只是到时候别向自己的同事介绍说自己的大爷大妈。
10.痛痛快快哭一场。不是为了什么,而只是为了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为自己经历,却是一片空白的生活,为自己逝去的青春,远去的生活
十本书
1.《成功特质--造就顶尖人士的51种品质》
2.《记住你是谁--15位哈佛教授震撼心灵的灵的人生故事》
3.《上大学为了什么》
4.《老板要你在大学里学的10件事》
5.《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
6.《善用大脑 高效学习》
7.《用好时间做对事》
8.《**与解决》
9.《10不如9大》
10.《管理学(第7版)》
十部电影
1.《阿甘正传》:执着
2.《东方不败》:才华
3.《美国往事》:人生
4.《罗马假日》:爱情
5.《勇敢的心》:勇气
6.《辛德勒的名单》:责任
7.《肖申克的救赎》:信念
8.《E.T外星人》:童心
9.《现代启示录》:痛苦
10.《第七封印》:哲思
1.《The Last Kiss 最后一吻》
每个人都有面对诱惑的时候,这部片子就是所有三十岁男女的自白。让你觉得共鸣爆多的片子
2.《Adventure land 冒险乐园》
关于成长的青春爱情喜剧,可以让你回忆起初恋。
3.《2 Days in Paris 巴黎二日情》
关于七年之痒,全片都是一对情侣间的对白,但一点都不闷。女主角是法国才女,一般她都包揽电影的编剧,导演,作曲甚至亲自演唱主题曲。
4.《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5.《(500)Days of Summer 和莎莫的500天》
这两部片子已经在这两年迅速成为小资的恋爱指南,尤其是后者,其细节之处绝对让你感同身受。
6.《Walk the Line 一往无前》
严格地说这不是一部爱情片,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确实很感人,经过很多困境,最后还是甜蜜地在一起,求婚的那一幕会让你感觉很开心。
7.《Love Actually 真爱至上》
英国文艺片就是品质的保障,更不用说这部探讨爱情的群戏。很多对男女的故事,爱情是共同的主题。
8.《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 爱在日出前 爱在日落前》
十年之前,两个人邂逅;十年之后,被际遇分开的两人再次遇到。刚才提到的那个法国才女的电影,也是她编剧,全片都是两个人的对白而已,著名的谈话电影,但是已经包含爱情的全部。
9.《Chocolate浓情巧克力》
巧克力混合爱情,加上约翰尼.德普的魅力甚至亲自弹奏吉他,美伦美奂的片子。
10.《Sleepless in Seattle 西雅图夜未眠》
梅格.瑞恩的代表作品,中年人的爱情也可以那么浪漫,最后的差点错过,绝对让你揪心。
11.《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上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英国电影之一,爱情轻喜剧这种类型片的最佳范例。
12.《Groundhog Day 偷天情缘》
奇幻+爱情。也许同样的事情你要经历很多次,才懂得什么是你想要的。
13.《Say Anything… 情到深处》
有点老的片子,很像香港电影《初恋无限TOUCH》,很唯美。
14.《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 十日拍拖手册》
把谈恋爱当作游戏,但是真爱来了的时候一定要珍惜。男女主角都很养眼的电影。
15.《Atonement 赎罪》
哀伤和美到极致的片子,每个镜头都很美,但是最后又那么让人心碎,绝对的催泪弹电影。凯拉〃奈特丽、詹姆斯〃迈卡沃伊、西尔莎·罗南,英国最优秀的年轻演员的集合。片中那个海滩上被载入影史的华丽的长镜头绝对让你叹为观止。
16.《The Family Man 居家男人》
严格地说不是爱情片,但是这部片子太代表我的人生观了,里面的温馨家庭生活是我最向往的那种。
17.《Cash back 超市夜未眠》
爱情小品,中间发人深思(其实是有点故弄玄虚了),结尾才知道导演也只不过是借幻想来表真爱,超喜欢结尾的镜头。
18.《Knocked Up 一夜大肚》
两个看上去根本没可能在一起的人,最后却真的相爱了。很爆笑的过程,很温情的结尾。
19.《Jerry Maguire 甜心先生》
事业成功男爱上离异女,汤姆〃克鲁斯和芮妮.齐维格居然有那么强的化学反应。
20.《50 First Dates 初恋50次》
情节很狗血,但看看男主角的矢志不渝,你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力量。
21.《When Harry Met Sally… 当哈利遇见莎莉》
这个片子探讨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单纯的友谊?或者经过漫长的友谊发酵而成的爱情,是否会更醇厚?
22.《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我恨你的十件事》
爱你是从讨厌你开始的,但如果命中注定你们是同类,就可以找到对方。已故的希斯〃莱杰在好莱坞的处女作。
23.《Once 曾经》
这是部爱尔兰电影,两个年轻歌手,相遇在都柏林的街头,对音乐的共同爱好让他们走到一起。OST超好听。主演是爱尔兰乐坛骨灰级的唱作人,The Frames乐队的主唱。片中音乐也全是他创作的。
24.《Nick and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 爱情无限谱》
又是一部可以边听音乐边看的电影,两个对音乐着迷的年轻人,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一起追寻喜欢的乐队的现场演出,在浪漫的氛围里坠入爱河。影片的片名直译是“尼克与诺拉的无穷播放列表”,可以想象影片里有太多好听的歌。
25.《最好的时光》
台湾新浪潮代表人物侯孝贤的作品,三个时代,三个爱情故事,但都是由舒淇和张震演绎。
26.《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
以爱情为主线的科幻电影,Jim Carrey也有如此纤细,敏感的一面,爱情的滋味在这部影片里实在另人难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