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浅议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推进考试 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考改革不能搞一刀砍、一斧切。要正确定位学生价值。分数决定一切,一考定终身,这是高考最大的一个弊端。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教育部已经做了明确的部署。但是要慎重对待高考的改革,因为这么大的政策,有时候操之过急,出现一点失误,可能会影响到整整一代人。因为高考不是一场考试那么简单,从高一开始,教材、课程体系和最后的考试是有一个衔接的,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对学校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潜力,分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还有其他方面,包括社会责任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在平时考试中是考不出来的,孩子的社会责任心的问题、道德方面的表现考试反映不出来。所以,这也是我们要改革的一个方向。
缩小地区差异,使其教育均衡发展。高考常被人诟病的一个话题就是地区间的差异。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分数线低、好学校多,这成为外地家长和考生的心病。但是,我国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是不均衡的,教育质量是不均衡的,不同的地区,甚至是相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质量也不相等。因此,政府现在最大、最重要任务,是如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问题,提供最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这既是我们缩小地区文化差异,也是提升教育均衡化的关键。
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保住学生,留住人才。这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我觉得这还不够,和发达国家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比如和印度比,我国的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教育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如薄弱校、贫困校,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校点,基础设施薄弱,连基本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场地都没有,甚至部分农村教师纷纷辞职下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只有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扶持,才能保住学生,才能留住人才。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灵活多样 我个人认为,应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为各类学生终身学习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应探索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校考试逐步分离,实行技能与知识并 重的招生办法,引导社会、家长、学生转变就学观念和就业观念,让更多孩子接受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避免和“千 军万马争过独本桥”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促进学前教育、基础 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保障每个孩子平等、公平的接受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群众终身学习搭建立体教育平台,让全民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决定》内容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 生选择权都会扩大。”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即是总所期盼,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篇:一考定终身的感言人生感悟
在这个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关于高考的话,那就是一考定终身。这句话一直以来都在勉励着高中生,或者说是害怕,尤其是那些寒门学子,更加把高考看作鲤鱼翻身的机会。
但是一考定终身究竟有没有道理。在我高考的感言中,我以为至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没有必要那么夸张。确实,高考是一个筛选机制,筛选合格的人能够获得更高的条件,去深造更好的学府;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文凭,在面试的时候得到更多的机会。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感言又似乎太过绝对。人们过于片面地把高考放大,就很容易让学生们接受不起失败;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没有经历高考,但是混的风生水起的人大有人在。虽然他们经历的苦难更多,但是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考确实是一个途径来取得人生的成功;但是如果你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世上的路多的很,你可以选择另外的方面来成就自己的辉煌。
所以说,关于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感言,你可以在高考的时候激励自己,但是不要在高考以后把这个念头根深蒂固,这会导致你过度看重学习,忽视了培养实践能力。这也是我对高考的感言,我相信高考的选择权,但我更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己的双手,总是能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任自己辉煌,任自己创造。
第三篇:科学布局城市群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科学布局城市群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严德贵
新农村建设要做到尽可能的科学、正确,少走或不走弯路。首先要有短期和长期的科学规划,其次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关于农业问题的经验教训,最后是要多听长期在农村一线工作的“三农”专家的意见、基层工作者的真知灼见、归纳提升大多数农民的意见。
长期规划,建设辐射带动效益最优的城市群,减少农民数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在社会发展不发达的情况下,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一个自然趋势,我们应将这种自然发展变成自觉发展,对城市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根据全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分布情况、企业分布情况、交通分布情况、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状况,按照投资最小和生态破坏最小、辐射范围最大、带动人口最多、产生效益最好的原则,规划建设大中城市群,将城市作为人们的生活区、将农村作为人们的工作{工厂}区来统一思考,从根本上加速“三农” 问题的解决。这项工作应由国务院来完成,各省市协助,国家对农业的主要投入应该用于此,而不是将钱分下去。这项工作虽然不能短期内完成,但随着分布科学合理的城市群的逐步形成,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都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短期规划,主要由县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省市组织专家分类指导审定。根本原则应该是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避免大拆大建,积极建立符合当地收入状况的最基本的教育、医疗、生活保障。动员组织农民自己,主要通过修修补补和必要的小拆小建,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那些荒芜、闲置的土地和林草进行转让或重新承包。要坚决处理制止基层政府为了搞形象、为了搞政绩,搞那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低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穷折腾。任何一项活动要在农村、社会大量推行,事前都应该大家讨论专家论证,都应该先试验再完善后推广。我们的很多党委、政府开个会、搞个文件,就折腾起社会的事屡见不鲜。实际上党委的事、政府的事,都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应该由大家讨论决定,不应该由少数人开会决定,更不应该由领导个人决定。少数人决定的事大多数都是效益被大大降低,甚至是害大于利。领导应该就是牵头、组织、督查,努力促进科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努力落实大家的决定,而不是替大家做主。我们有的领导是集权、弄权、官官相护,要一言九鼎,要成为土皇帝。这些人大多数是腐败分子,他们变着法儿将公款变成私款、公产变成私产。党中央应该对基层党委政府的做事原则,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对于违反的,一律视为无效,并追究领导责任赔偿损失。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有效地进行。要在目前农村大力提倡符合自身收入水平的健康、文明、卫生的科学知识化的生活方式。力戒盲目推崇超越现实的小洋房、小汽车、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
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要努力降低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但我们的思维不能绝对化,不能一切为了富、一切为了钱,不惜破坏生态、不惜污染环境,今天富了明天却更穷,手上钱多了疾病却更多。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我想没有人会希望看到。我们既要讲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更要讲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我们相当多的党政官员,科学素质较低、官本位思想甚浓,官越大越正确,官员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科干对科干、县干对县干这样平级之间的交流,你的想法再正确、再科学,也无法被官本位思想支配的官员们所重视。因此,对于他们科学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象当年不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样,今天也不能跑步让农民一夜致富。我们既要考虑眼前也要考虑长远。只有努力通过布局科学合理、辐射带动效益最优的城市群建设,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而眼前主要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安徽省铜陵市杨家山街道办事处
第四篇: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题能力问题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题能力问题
(2010-06-10 18:13:06)转载 标签: 方法 教育 解题能力 题目 杂谈 分类:思维导图系统学习法
从10年前第一次给中学生讲解解题开始,我就发现教会解题容易但教会解题思路却很困难,一道题目学生确实是明白了,可是稍微变化一下就又不会解了。
后来,在全国各地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和许多优秀的老师交流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尽量把各种出现过的题型都汇总和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尽量多增长见识,以免在中高考中被打个措手不及,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有限对无限的办法,认真研究历年的中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都有新的题型出现,仅仅依靠对已经出现过的题型熟悉并不能保证中高考的成功,很多在平时的大考、汇考中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却在中高考中失利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如何才能把解题从对题型的熟悉和记忆的层面,提升到能够自己理清解题思路的层面呢?这是10年来我一直苦苦思索和不断实践的课题,下面就是我的答卷,欢迎全国的中学生朋友、家长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你的“思路清楚”吗?
我们平时说某人很聪明,智商很高的时候,常常用反应快、思路清楚来形容。“思路清楚”,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词语,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思路清楚”和解题能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哈佛大学的校长会把它看得如此重要?
通过上面的视频讲解我们明白了,解决这道题目的思维过程其实是分为三个步骤的: ①从题目的关键词出发,②展开联想,③然后把联想出来的相关知识点串起来,就实现了解题。
第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题目的“关键词”。这道题目当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塑料瓶、子弹、水。
第二、接下来,我们从关键词展开联想了: 关于塑料瓶,中学物理没有什么相关的知识点;
关于子弹,我们会想到极高的速度、极强的穿透力,也许还能想到子弹运行的抛物线轨道,但根据这些好像还是不能得出结论;
然后我们想到水,中学物理中有关于水的知识点有很多,比如水的密度、浮力、压强、光在水中的折射、全反射等等。再进一步往下想,其中密度、浮力、折射、全反射都好像和这道题没什么关系。那么压强呢?可以想到压强的大小、方向……对,方向!这道题目的选项不就是在说瓶子里的水会朝什么方向喷吗?那么水的压强的方向是怎样的呢?物理书上写得很清楚,在同一位置上,水的压强在各个方向都是一样的。
第三、我们再把前面想到的关键词联结起来,就可以得出一幅完整的图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e1cdc0100jmlh.html
视频传不上来,想看到博客去看吧
子弹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塑料瓶,给瓶子里的水施加了巨大的力量,由于水的压强是向四周传播的,所以,瓶子会向四周炸开。正确答案是B。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可以理解为什么思路清楚对一个人如此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智商的高低,也对我们能否有效的学习和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聪明的大脑,必定是一个思路清晰的大脑,反之亦然。我们的系统学习法,就是帮助大家把这个清晰的学习思路彻底地贯彻到你们的解题当中去。
(二)要想精通解题的“方法”,必须先明白学习的“规律”
前面我们介绍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但“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知识积累,再好的解题思路也是没有用的。
说到学习的方法,很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有着这样的困惑:“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我好像知道一点点,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就算说出来,别人也很难理解。”2001年的时候,我和2000年的安徽文科状元一块到浙江乐清演讲。2000年高考还是全国统一命题,这个文科状元不仅是安徽省第一,到了北大跟其它省的文科状元一比总分,还是第一。作为一个文科生,居然还拿过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招牌大得吓死人。他走上讲台,侃侃而谈了一个半小时,下边越听越迷糊,最后基本上是被嘘下去的。他自己也很沮丧,下来后向我抱怨说:“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大家怎么都不明白呢?”
我在高中的时候,坐我后边的一个女生老喜欢来叫我给她讲题。我也总是很热心的给她讲,每次讲完之后,她总会用一种发现了外星生物的眼神看着我,问:“这道题我想了两个小时都想不出来,怎么你一拿过去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了?”就缠着我要我传授她学习方法,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如此聪明。我很不喜欢被那种眼神盯着看,因为这让我感觉自己就像《红楼梦》里面被插了满头花的刘姥姥,而且我也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她的问题。就是说,我能够解决这道题目,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能解决;我的学习效果似乎很好,但我也不知道这种效果是怎么来的。
她对我的这种回答很不满意,好像我怀里揣着着什么灵丹妙药却不肯拿出来救她这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很多善于学习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怎样提高学习成绩呢?
这是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方法”的层次,也就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比如如何记笔记、如何对待错题,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如何把握文章的核心句子,如何根据题目到文章中找答案等等;
第二个层次,则是“规律”的层面,也就是学习和解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才是我们学习中最核心的东西。一切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都必须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
所以说,要想精通解题的“方法”,必须先明白学习的“规律”。那么学习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请看下面的视频讲解
(三)怎样从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到解题思路
通过上面的视频讲解,我们清楚的看到,解题时理清思路的过程(从题目的关键字出发,逐步展开联想,最后建立题目当中的知识点和答案之间的联系),与我们平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将单一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进行系统学习,考试时就能够做到“理清思路、高效解题”。(特别更正:上面视频的例题中电动机的能量损失主要是电动机的线圈发热产生的,而不是摩擦损失)
这种学习模式,并不是某位绝代高手闭关修炼写出的武林秘笈,在某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埋了几百年,后来有谁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又把它从土里挖出来,偷偷摸摸的修炼一番,从此打遍天下无敌手。它只是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学习的知识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当然应该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学习。
大部分的人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关心答案。大部分老师的讲解或例题讲解,往往也是主要讲计算过程或答案。但是对整个解题思考过程,往往讲解的并不够清楚细致。只是让我们知道了计算过程,却不知道思考的过程——而这才是解题最重要的方面。这就和我们梳理知识体系一样,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知识本身,而没有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就不能够真正的做到彻底理解,也就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所以相当大一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答案我能看懂,一看就明白,但是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我还是不会做,更不要说遇到从没见过的新题目了。
记住:答案 ≠ 计算过程 ≠ 思考过程
所以,最不会学习的人只知道看答案,普通的学生知道看计算过程,唯有真正的学习高手才知道怎么样从题目给出的条件‘想到’计算过程的。
(四)怎样高效的进行系统学习
(五)系统解题法应用实例:怎样写一篇高分作文
系统解题法:把解题从记忆题型的层面,提升到能够自己理清解题思路的层面。
2008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实际的老鹰又再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视频传不上来,到博客去看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e1cdc0100jmlh.html 系统解题思路
第五篇:多校高考招生考分权重下降 或打破一考定终身
多校高考招生考分权重下降 或打破一考定终身
2014年高考招生一批次录取仍在进行中。据财新记者了解,已有多所高校在提前批中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招录到了自己满意的学生。
此种录取方式打破高考单一评价,成为业界所期盼的高考改革主流,且近年来各地试点规模悄然扩大。
高考考分评估权重下降
所谓综合评价,是高校统筹考虑学生高考成绩、高校自主考试成绩及高中学业成绩,将三项分数按一定比例折算得到综合分数、择优录取。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内的四十余所高校,都拿出一定名额和专业,探索“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
这一高招录取模式最早进入公众视野,乃是2012年。当时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率先提出的录取方案中,考生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高中学业成绩占10%、学校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这些分数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并作为录取的依据,择优录取。
“6+3+1”的模式最终得到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肯定。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另外两所身份特殊的大学,西交利物浦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也开始在广东采用“综合评价”模式招生。
这两所学校所代表的,正是被称作“洋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理工大学学者杨东平介绍,近年来新成立的洋大学,如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都获得教育部批准,综合评价成为其招生的统一模式。
到2014年,已有7所大学在广东进行“综合评价”。和广东同样走在改革前沿的,还有浙江。浙江将综合三项指标的录取模式称作“三位一体”,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具体比例由试点高校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确定,但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50%。
目前浙江省内参与“三位一体”录取的高校,已从2012年的两所增加到了34所,录取学生数则从260人增至今年的3470人。
一长串的试点名单中,除了南科大、“洋大学”这样一些身份特殊、带有改革意味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亦名校亦在其中。
打破“一考定终身”
在诸多高校看来,高考成绩的“门槛”作用仍然很重要,但并非唯一标准。
立校已十年的宁波诺丁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洋大学”,2004年便拥有提前单独招生资格。该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新记者,宁波诺丁汉大学曾一度“完全自主招生”,但现在却提出要参考高考成绩。他们发现,通过完全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往往“两头尖”,特别好和特别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都不在少数。而经过高考“把关”,参考高考成绩录取的学生,学习水平和成绩都更加稳定。
而高校自行组织的能力测试,则能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体现高校的特色标准。浙江大学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介绍,今年的“三位一体”给每个院系高度自由,由各专业自行命题,老师们的参与度、积极性都非常高。如在医学类专业的面试中,专门提出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何解决看病难”等话题,以观察考生的价值取向和语言组织、逻辑思考能力。
至于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有的高校将其作为学生参加自主考试的门槛,有的将其折算进最终的综合成绩。在杨东平看来,对学生高中学业成绩、社会评价的重视,也有利于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
此种招生方式被看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主流模式。据了解,多所高校都有意在明年的高招中进一步扩大此种招生模式。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