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识教育二十年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5篇

时间:2019-05-13 08:4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通识教育二十年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通识教育二十年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

第一篇:中国通识教育二十年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重要的高等教育模式。经过最近20年的不懈探索,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然存在本体论研究不足、本土化不够、制度保障不力等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理性省察

Abstract:As a unity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st 20 years, we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Since our study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research of ontology, the lack of indigenization, the incomplete system of security and so on.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China's university;current situation;rational studies

现代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中国也有学者称之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它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自由教育从人类生命主体出发,追求精神自由、心灵解放。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主义的发展,非功利的自由教育逐渐被功利的专业教育所取代,进而发展成为专业主义、工具主义,“人”成为知识的附庸。在对专业主义的批判中,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最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1930年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的经典名著学习运动开启了现代通识课程的先河,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第一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1979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本科生的教育目标,使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至此,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化成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并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台湾、香港引进通识教育理念较内地大约早十年,我国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正说明了我们研究和推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试图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维度对我国内地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与理性省察,以期更好地把握通识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实践路径,更好地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理性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逐渐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虽然与通识教育不尽相同,但两者在教育理念上是相通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曼丽博士在《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教育观》中认为中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识教育。甘阳教授认为:“所谓大学的人文教育,实际主要指的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3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专题的编者按中指出:“近十余年来,关于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或者文化素质教育的讨论,其实就是对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也把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相提并论。但是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定在“通识教育”上,以《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复旦教育论坛》等教育学术期刊为基础,参以重点高校学报等学术刊物,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对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尝试着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维度对国内通识教育的发展阶段作如下划分: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1987~1994)

20世纪初我国近代大学初创之时,并不突出专业教育。2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30年代梅贻琦先生在清华主张“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但中国很快就进入了战火频仍的年代,连急功近利的专业教育都难以维系,注重学识与智慧的通识教育更无暇顾及。建国后,在急于工业化和民族复兴的形势下,为了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以俄为师”,走专业学院的道路,出现了过分强调实用化、过分追求专业化的极端行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了过度专业化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展开了思考,国内高校开始注意拓宽专业面。陈卫平、刘梅龄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是我们见到的国内第一篇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1987年因此被确定为萌芽阶段的起点。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很少,能够统计到的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章只有14篇,而且涉及范围较窄,研究层次较浅;既没有形成研究群体,也没有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尽管如此,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已经在国内拉开了序幕。引进借鉴的起步阶段(1995~2001)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2所高等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并于1995年9月在武汉召开“试点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大大推动了全国高校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1995年因此成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理论研究方面:在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内进入了以介绍美国及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为途径、探索内地通识教育问题的阶段。1995~2001年期间,我们统计到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章有327篇,其中介绍国外通识教育研究与实施情况的占70%左右,如洪明的《台湾的通识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王定华的《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国高教研究》,1997,(6))、吴迎新的《台湾大学、中原大学通识教育及考试方式简介》(《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等。李曼丽博士以《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等持续的研究成果,成为该时期引人注目的研究者,也体现了该时期学者们的探索方向。2001年11月底,由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香港联合主办的“大学通识课程暨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标志着通识教育受到了国内高校的高度重视。该时期研究群体逐渐形成,研究的问题意识日渐明确,对美国和港台地区经验的引进,促进了内地的通识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方面: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2所高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以及1995年9月召开的经验交流会,推动了国内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加强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经过10年的发展历程,通识教育已在许多高校取得成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与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基本相当,改变了专业主义教育模式。表

1、表2是中美几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学分比例:

该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识教育的实施还局限在部分综合性重点高校,在普通高校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与实施。而仅就综合性高校而言,也存在课程设置不

尽合理、制度条件无法保障、教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学生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使通识教育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反思改进的提升阶段(2002~2006)

2002年,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关于通识教育的研讨会频频举行。2002年4月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于武汉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暨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风格学术研讨会”,是海峡两岸首次在内地举行的大规模、高层次通识教育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和内地的180多位专家和校长参会。2002年成为了一个新阶段的起点。

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对于前期而言,明显呈现出研究群体日益壮大、学术成果不断增加、研究深度日趋加强、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的特点,通识教育学术活动比较频繁,学术期刊和出版界也对通识教育给予了更多关注。2004年11月,《开放时代》以“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为主题举行了“首届开放时代论坛”,《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详细报道了专家发言。《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组织了专门讨论通识教育问题的一组文章,并配以《通识教育也要不断创新》编者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3期推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推出了“古典教育与通识教育丛书”。越来越多的通识教育研究项目被列入各级别的研究计划,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践研究”,2006年项目结束时已发表论文10多篇,未发表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达30多篇。

该阶段统计到的研究文章有770篇,对美国及港台通识教育的借鉴性研究已经试图实现超越,学者们结合内地实际情况展开了更深入的探究与反思。龚放的《重视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全球化时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2,(2))、徐辉与季诚钧的《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4,(8))、曲铬峰的《关于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若干思考——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成功经验之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5,(7))、张云辉的《日本通识教育改革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2006,(7))等,从文化背景、管理体制、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式等具体因素展开探讨,体现了对实践探索的高度关注。本时期开始对“本土化”实践进行总结,李克安的《“元培计划”与通识教育》(《复旦教育论坛》,2006,(1))、陈向明主持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践研究”、秦绍德的《学习与探索:复旦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等,分别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探讨。本时期对通识教育实践有了更多的反思,如陈媛的《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误区》(《复旦教育论坛》,2003,(6))、蔡映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4,(6))、钱文彬的《论我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高教探索》,2005,(6))、李曼丽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与反思:1995-2005》(《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等,体现了研究者对实践困境的深入思考。该时期研究群体壮大、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深度增加,研究手段和方法也更为丰富,除了通常采用的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实践研究和案例研究之中。

在教育实践方面,通识教育理念在专业院校中的践行、通识课程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在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理念。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管理者对通识教育理念认

识不深、重视不够,也由于国内高校习惯于专业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体制等都铭刻了专业教育的印记,通识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转变专业教育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识教育注定要走艰难的路。

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通过以上梳理分析可以发现,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巨大进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步从“制器”转变到了“育人”,通识教育理念正在转化成为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实践。但我国的通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实践论研究,还是通识教育实践,都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加强反思、深化研究、改进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本体论研究不足造成通识教育认识论的误区

从19世纪初“通识教育”概念被提出来以后,对通识教育内涵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就有50多种。[3]面对一个如此引人注目又充满歧义的概念,通识教育的本体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国内学者也没有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达成一致认识。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国内研究者大都把通识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定位于专业教育的补充部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构成大学教育。这就把通识教育定位在与专业教育并列的知识教育层面,“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4]。

其实,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部课程,而不仅仅是那些通识教育课程。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通识教育既体现在专业教育,也体现在非专业教育中。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另一种课程只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5]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都应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强调造就具有批判精神、博雅精神、远大眼光、优美情感、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专业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学术精神、能够理性思考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专业教育也可以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学识、理性的智慧,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正如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所言:“它将培养人们阅读的习惯、个人的品位和批判精神,使成年人在他的正规教育结束后,能够对当前生活中的思想和各种运动进行明智的思考,并作出明智的选择。它会有助于人们参与到他的时代的理智活动中去。”[6]要实现这种通识教育理念,“实际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涉及到重新界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1]。由于通识教育本体论研究的不足,导致了认识论的误区。这种错误的定位和认识,对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是非常有害的。本土化不够导致通识教育实践的形式化倾向

通识教育“本土化”的理论研究正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而逐步深入,但国内研究者更习惯于在一种应然的状态下论述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意义、效果或方法,面对操作进程中的问题大都采用问题呈现的形式,论及实践中怎样解决或理论上怎样分析时,就有些不知所措了。这说明我们理论研究的“本土化”程度不够,以这样的理论去指导通识教育实践,只能导致肤浅的形式主义。我国通识教育实践目前存在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体系比较零散等问题,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的通识教育,无论是理念引进、理论研究,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许多高校都存在课程内容缺乏本土特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论证、教学局限于基本知识等问题。这些课程看上去相当于美国的通识教育课,但没有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理念,只是照搬了美国通识课程的皮毛与形式。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生前两年最基本的“核心课程”,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训练要求;但在我国,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通选课”只是本科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锦上添花的课程,大都没有严格的训练要求,往往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或是增加点课外兴趣的课。“原来版本的西方通识教育,一旦被移植到东方的中国人社会却变了质。本应是严谨的精萃的通识教育,转了一百八十度而变为松弛的泛滥的变种通识。学子们无论怎样去选择,也难凭这些杂科去实现通识教育文件中所宣传的理想和目标”[7]。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实践,还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理性选择能力和高尚人格品性。其实,通识教育追求的是精神本质、文化内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锻炼的是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培养的是学识、教养、智慧,不仅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进。正如甘阳教授所说:“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如果在课程和教学方式上无法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那么其他方面的所有改革,例如成立‘文理学院’等,未必有太大意义;反过来,如果课程和教学方式上能够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那么其他外在形式方面未必一定要作大规模的变动。”[4]

理论研究的“本土化”不足,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不够,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理论研究者畅想着自己理解的通识教育,各高校做着自己能够做到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很大距离,通识教育实践没有充分体现出通识教育理念的本质精神。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该是本然统一的,通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互动发展具有其应然性和可行性。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寻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整合统一和双向互动。通识教育推广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和实践者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还没有取得理想的实践结果,这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的。制度化保障不足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通识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行,通识教育实践的逐渐深化,使我国初步形成了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克服了建国后从苏联“克隆”过来的专业主义倾向。但是,近年来我国通识教育的深化进程并不理想,很多大学的通识教育遇到了发展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制度化保障。

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通识教育实践的深化,都是以制度保障为前提的。过去十几年里,在国家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中,政府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理念,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国家宏观管理制度中保障通识教育落实的措施不够完善,通识教育的深化推广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在大学微观层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理念还没有战胜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思想,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没有制度化,甚至没有把通识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计划;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没有专业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通识教育缺乏组织保证、管理保证和师资保证。这些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必然会影响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38-65.[2][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4]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21.[6][美]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8.[7]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86.

第二篇:基层发展教育现状及建议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

一。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宁夏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使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两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殷切关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不仅使农村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就连在中国西部偏远山区从教的笔者也开始了对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探索。

1.农村教育升学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相当多的地区还比较高。

例如:龙胜各族自治县,2004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47%,高出广西平均水平20%多;中考各科成绩均超过了桂林市平均分,达到了12个县的中上水平且低分率最低。恭城瑶族自治县2004年初中升学率为84.34%%;高中升学率达到90.32%,其中升入普通高校本科的占52.64%。就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的高中升率还达到了89%。这表明,学生只要本人愿意读书,同时学生家庭经济上负担起,升学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升学是有望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人不愿意读书的或学生家庭经济上承受不起的中途流失了,考前减少了许多学生;二是农村学生通过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比较自觉、刻苦;三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积累了丰富的应试教育教学经验,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能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广泛开展职前职后科技培训和服务。

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建成了成人文化教育培训中心1所,在全县所辖16个乡(镇)都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建立了166所村级成人技术分校。恭城瑶族自治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也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其中恭城瑶族自治县还建成了1所自治区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都能较好地完成人教育任务,发挥较大的作用,如恭城瑶族自治县在2004年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任务54000人,完成46937人,完成任务86.9%;农村致富骨干任务1900人,完成2536人,完成任务133.4%;“绿证”培训任务3200人,完成3269人,完成任务102.1%;新增劳动力职业资格培训任务1407人,完成1579人,完成任务107.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2800人,完成2830人,完成任务101.07%;已转移劳动力〔乡(镇)企业职工及非农产业农民工在岗培训〕任务8400人,完成6536人,完成任务的77%。3.计算机宽带网络已延伸到乡镇,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统一添置了计算机、彩电、DVD等电教化设备。龙胜各族自治县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2004年组织了22名中学校长参加了自治区电教馆举办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培训班,全年编辑出版《教育快讯》,教育信息网的信息更换及时,内容新。为了促进全县教育资源建设,2004年该县还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

4.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恭城瑶族自治县,现有小学教师1438人,其中中师学历998人,大专学历402人,本科37人,在读研究生1人;中学教师1167人,其中大专学历697人,本科学历335人,在读研究生11人,教师合格率较高。三江侗族自治县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98.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8%;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3%。同以前相比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教职工编比、教师合格率、教学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5.辍学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势。

如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年报上的初中辍学率是404%,加上休学的学生数辍学率将高达7~8%,随着普及率增高,辍学率也会相应增高。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现在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还不够,还必须实行“一补”才能让学生读得下去,山区中学生80%为住校生,每天2元钱伙食标准,一个月也要家里供给60元。60元对于家庭条件好的算不了什么,但对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家庭就无法承受了。《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6日的一则报道指出,教育成了西部农民心头最大的痛。在甘肃民勤县,家中有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的,大多收入的60-70%交了学生的学费;土地少一点的人家,这个比例会更高。谁家如果有了孩子上大学,很快就可能变成贫困户。这种现象在我们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不难见到。其次,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农村蔓延。三是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课程偏多、教学内容偏难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等等。

6.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步履维艰,民办教育难以生存。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各县只有一所职业高中却仍然要“等米下锅”,很难维持下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只有三个班:高一26名学生;高二35名学生;高三30名学生,学校为了生存已改办普通高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农村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农门”、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上不了学等因素外,城市职校敞开招生,城市职校的办学条件是农村职校无法效仿的,也是农村职校招不到学生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农村职校教育改革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人

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又不能为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等多种原因,从而导致了农村职业高中名存实亡。民办学校由于无利可图,因而也无法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

一、以电大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

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发展,直接受损害的不仅仅是民族地区农民的利益,也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大力发展教育是减少和改变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因此,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电大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电大远程教育具有教学信息交互性强,通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教学信息能实时、非实时交互;教学资源丰富,可通过“电大在线”和各省市电大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以及所连接的公共教学服务体系海量的资源库,方便地提取有关的学习资料;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者可在任何地点、时间,从任何章节,按自己可能的进度学习;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等四大优势和特征。能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长期以来电大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电大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教育的主体之一,必须继续坚持 “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的发展重点,更加主动的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作出应有贡献。

1.以做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农村学历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于2004年5月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

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该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全国电大系统进行。在实施过程中,中央电大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电大远程教育特点和为“三农”服务的实际需要,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以农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及拓展和集中实践等模块,突出实用技术和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和集中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60%。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执行全国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根据自己的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目的要求,在专业规则框架下,从相应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学一定数量的课程,课程考核合格并达到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可获得课程学分或相应的培训证书(岗位资格证书)。累计达到规定学分、符合要求者,可获得中央电大颁发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经过一学期的办学实践,全国电大系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陕西电大介绍的4条做法较有代表性,值得借鉴: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统筹规划,充分论证,把试点工作落实到实处;三是加大宣传力,启动仪式达到预期效果;四是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广西电大恭城、三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点,依托电大系统,由地方党委组织部牵头,政府民委、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将试点项目的实施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的做法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2.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在开展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不足28万人,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6500人左右,三江侗族自治县也只有34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多达3万多人。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淡水等资源不足,城镇化发展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数量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目前,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还较低,这不仅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制约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自身发展。广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对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有十分强烈的要求和愿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要求,电大应积极主动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等文件精神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要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征书制度的实施。此外,还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深化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强化校企结合,努力扩大“订单”教育培训的范围,不断增强教育培

训的针对性:一是采取城乡结合、东西部联办的方式实行“1+2”、“2+1”、“1+1+1”等模式,让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在当地学习一至二年,然后到东部或城市的对口企业学习和实习一至二年,使民族地区的学生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实现稳定转移;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掌握一至二项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使学员掌握转移的一技之长,增强学员的转移和就业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各类教育资源,采取短训与长班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已在城市务工人员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后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再就业的能力。

二、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指导思想明确,贴近农村实际

农村教育的落后更多的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包括教育经费及师资的严重不足,还有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这一切,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信息鸿沟。农村教育普遍落后于城市,单靠传统的书本教学和课堂讲授难以在短时间内赶上城市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信息技术则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以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远程传送、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突破了农村空间地域的限制。因此,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其目的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农村教育发展稳定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国农村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在民族地区进行远程教育不能套用城市教育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和照顾农村市场经实际情况及农民的实际需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适度、适用和适才教育,逐步形成电大教育直接为“三要”服务的品牌特色。

2、优化教育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电大要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这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积极争取,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治贫必须兴教”,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列入地方各级政府和组织、人事、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大作为办学的主要实施者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精心组织实施教育计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依托电大系统,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远程教育教学服务网络。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线。发展民族地区农村远程教育,必须始终为学生服务,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要保证教学质量,应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教学服务体系。“纵向贯通”主要是指电大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中央电大根据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开发价格低廉、方便使用的“农村版”多种媒体教材和教学包;省级电大根据当地学生特点及实际需求,及时补充配套的教学资源,并负责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运行,网上教学资源的发布、更能、整合及管理工作;县级电大和学习者通过“卫星资源接收和共享浏览软件系统”接收多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建立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地方有线广播电视台(站)接收教学资源。“横向联合”主要是指各级电大及时吸收科研单位和其他兄弟院校科技成果和教学信息,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落实教学场地,聘请兼职辅导教师,解决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4、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实施。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承受能力弱,一般伴随着落后的教育基础设施和“贫困的文化”,依托电大,发展远程教育的任务重而客观条件较差。因此,应当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即先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做好总体规划,选择突破点,搞好试点,再将成功经验面上推开,少走弯路。试点与发展项目宜分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实施,一年上一个台阶,避免折腾,积以时日就能取得较大成效。

第三篇: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渠县义和乡中心学校:潘传江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艺术潜能;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以后,开发这一潜能获得了极佳的机会。但农村小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艺术教育未被重视。

农村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美术课时量,但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数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所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的毕业班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十分匮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艺术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两基”、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仍有部分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农村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4、家长轻视艺术教育。

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教育。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课程太多,作业太重,书包太沉,是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顺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把艺术教育搞上去,开创学校工作生气蓬勃的新局面。

2)、学校教育转轨需要艺术教育。以往,由于各中小学,育的指挥棒是升学考试,所以,学生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几个考试科目,而音体美则被排挤在外。不少学生会解很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却不会唱《歌唱祖国》,有的甚至连国歌也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这种严重情况,迫切要求学校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3)、艺术教育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群众致富步伐不断加快。致富之后的群众,不但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念十几年书,而且很大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写善画,能歌善舞。在一些富裕家庭中,有许多家长为子女购买了钢琴、电子琴,有二胡、笛子等普通乐器的家庭更是比比皆是。这说明:群众心向艺术,艺术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我们应该顺应群众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烈愿望,把艺术教育乘势抓紧抓好。

2、加大投入,为落实艺术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1)、不断增加投入,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设施装备条件不如人意。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同时,要建立音乐、舞蹈、美术活动的专用教室,又要购置钢琴、风琴、电子琴、大小号、画箱画板画架、颜料、调色盘等音美常用器材,要在较短时间内,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2)、大力培训师资,提高教学辅导水平。面对音、美教师一缺二低的情况,学校应该狠抓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包括音乐教师全员培训,针对教师知识水平实际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的专题培训,动员教师参加艺术院校函授学习和开展大练音美基本功活动等等。对学习和研究卓有成效的教师要进行表彰鼓励,并在教学辅导中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3)、正课与活动课相结合。各中小学应开足音美课程,不得任意删减或挤占。要像上语数课一样,认真备课和讲课。上课做到知识讲解与形象感受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听讲与实练相结合;复习与迁移相结合。

4)、要十分重视上好活动课。要制定上好活动课的长远计划,指派有专长的老师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可分普及与提高两个层次。普及课一般不打乱年级与班级;提高课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分别成立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活动班(或队、组)。这样做,有利于在大面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多出和快出艺术特长人才。

5)、举办多种活动,大力培养典型。艺术教育最忌沉寂无声。只有不断开展活动,才能使它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可以组织学校师生,每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也可以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组织青少年为周边群众举行文艺演出。书法、美术活动则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展出师生的优秀作品。

第四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学 院 西京学院

专 业 电子商务

学 号 1109071070 姓 名 王建

指导教师 李娜 日 期 2014年12月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一系列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地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当这种冲突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就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本文通过研究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多角度给了建议旨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I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building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key period to realiz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trategic objectives, complicated and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al situation, a series of related to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s in all kinds of reform measures, mak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but on the other hand also mak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nvironment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ir learning, employment, economic,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increasing pressure, inevitably will form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conflict, when the conflict can not be timely guidance and adjustment, can form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fluenc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success.In this paper, by studying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gav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II

目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1

1.1 心理健康的定义.............................................1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1 1.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趋势..........................3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3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4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4 3.2 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 3.3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5 结论..................................................6 参考文献.................................................7

III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在当今学术界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国外对心理健康这个条目是这样界定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心理学大词典》对心理健康的解释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卫生”,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和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是内外环境的协调,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一定义也被我国学者所接受和认同。

1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对也给出了多种定义,有的从教育目的、意图方面阐述,有的从工作内容上进行说明。我国学者陈家麟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何少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病学等各种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毋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在本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

必须指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在某些方亟是相似的。例如,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如常面对来访者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交方面是相似的,如都希望通过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动,达到使求助者改变和增长的目的;都注重建立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等等.正因为四者之问的这种渗透性,所以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12 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家麟.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事实证明,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目益紧迫和必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趋势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学校和自己的热切期望,本身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就比较的沉重,再加上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如管理体制改革,招生规模扩大,就业双向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有一定比例且呈上升趋势。

据某地区一项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3.27%。共发生46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01年4起,2002年7起,2003年7起,2004年6起,2005年9起,2006年13起。可以看出在这6年间,该地区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的事件发生率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可见,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障碍和疾病的发生,就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形势的新变化,随着科技信息、人才竞争和全球化影响的加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正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面临着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考验,面临着就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考验。为此,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及时的指导与部署。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个体或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适合学生特点,符合教育规律,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成立独立而又完整的操作体系,但基于对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现状分析和总结,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都、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3 I号)精神,就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加大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要配备合适的专业人员、提供相关设备和场所,投入必要的工作经费,建议将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费用纳入新生入学收费标准,在新生入学收取体检费的同时,根据地区差别和学校规模,每生收取10~20元不等的心理服务费,大学期间心理测试、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不再收费,确保教育、测查、诊断、干预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的关心与支持。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不仅要设置专门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而且要动员及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心理保健等各个环节,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形成校校有心理教育机构、人人关心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局面。

33.2 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一些高校己开始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这是培养有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最根本的途径.从目前来看,师资数量仍然非常有限。所以在论证可行的前提下,加快专业设置步伐,扩大招生规模,制订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专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开设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巧、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理论等,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得以保证.此外,可以抽调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进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吸收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优秀硕士生、本科生充实师资队伍。

教育行政机构和基层学校应创造条件抓紧培养此项工作的骨干教师,轮训班主任、辅导员,并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宜分层次、分目标、分要求进行,目的是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并使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合理分配,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 3 黄学薇.大学心理健康教程.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4月第l版. 与反思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专家指导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开展,而理论也要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把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3.3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靠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是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状态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学校必须开设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像德、智、体教育一样纳入教学体系,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主要讲授积极适应、个性的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创造力的开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高自学能力、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让学生逐步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并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的能力。

4 于瑶.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成人教育,2006年05月 4 结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陈家麟.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叶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i月第l版. [4]黄学薇.大学心理健康教程.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4月第l版.

[3]秦丽华,毛风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 期,2003年3月.[4]于瑶.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成人教育,2006年05月。[5]邓文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健康教育对策.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6期,2004年12月.[6]盂兆怀.用创新思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4卷,第6期,2003年6月.

第五篇:试论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对策

试论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对策

作者:姚逸 孙利娟时间:2010-10-8 11:26: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尽管环境教育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但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加强环境教育:,树立和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职责,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环境.教育提出了若千建议。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

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2.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

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程,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形式搞好环境教育的基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利用多渠道、多各级环保部门应有专门的宣传教育机构,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培训基地,教育部门也应有相应的机构并有专人负责环境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课程、图片展览、演讲、征文等活动,认识环境,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引导青少年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关心生态建设的责任感。

2.5层层推动,加快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要求创建绿色学校以来,各地对研究评价绿色学校的指标,绿色学校的评价标准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建活动更新了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教育。但要坚持原则、宁缺勿滥,合格一所验收一所。

下载中国通识教育二十年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通识教育二十年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教育中介组织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路

    我国教育中介组织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路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教育中介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学校之间慢慢建立完善。可以说,教育中介组织在协调政府、高校的......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模版)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 2008-07-26 22:45:45 摘要: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建设好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 收 于阅读被公众chen19870631藏2009-04-23数:转 285藏: 公开举报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

    农村教学点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教学点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由于历史的诸多因素,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相对滞后。现今,教育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农村小学一改昔日的落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良好的开端,逐......

    我县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随着环保问题......

    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范文模版)

    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教育督导 队伍 制度 摘要:教育督导是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评价......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5篇材料]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

    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发表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思考论文类别:综合类学段:基础教育 论文摘要: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方面提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