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敦煌、西宁出行规划
出行规划
一、青海省:温度13---20C1、东关清真大寺
2、日月山、倒淌河
3、塔尔寺
4、青海湖
二、敦煌:温度13---30C1、莫高窟、鸣沙山(沙漠)、月牙泉(观景中有嘉峪关和戈壁)
2、西线阳关、玉门关、雅丹魔鬼城、汉长城、河仓城、敦煌古城
3、沙洲夜市小吃
具体细节位置略,途中多带水、手灯和防晒用具:帽子、墨镜等
交通:
青岛--西宁西
K172、173
13:42--21:27次日31小时45分硬卧中465元软卧707/738元 兰州--敦煌
1、K966717:56--07:4613小时50分硬卧中254元软卧383/4002、K59118:59--09:3014小时44分同价
3、Y66720:30--12:0815小时38分 同价
西宁西--兰州(结合兰州至敦煌的时间下面两趟时间合适)
1、T2812:20--14:5538元硬座89硬卧中
2、T21015:26--17:52同上 无硬卧
敦煌---青岛飞机
要去西安转机 15:30--00:25 忽略中途时间1288元
15:30--22:351457元
15:40--22:35
11:35--22:35 这两班飞机既贵又时间久,不推荐
住宿:
1、西宁:五星,市区
青海汇通酒店664元
青海银龙酒店1224元
青海宾馆664元
2、敦煌:最好四星
敦煌山庄(推荐):鸣沙山下600元起
敦煌宾馆400多
第二篇:青岛2011居民出行调查
青岛2011居民出行调查
每天在路上超过半小时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范围为市内七区的城市常住人口,采用均匀抽样方法,采取家访入户调查方式,被调查户约3.7万户,调查人数约11万人,平均抽样率达3%。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家庭小汽车拥有率:被调查家庭的小汽车拥有率达到20%,而2002年(第一次调查时间)家庭小汽车拥有率只有4.1%,年均增长率25.4%。同时,约10%的被调查户有购车意愿,家庭小汽车拥有率仍将保持高位增长。
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包括6岁以下儿童)的平均出行次数为2.13次/日,比2002年的1.98次/日提高了0.15次/日;常住人口一日出行总量为778.2万次/日,比2002年的538万人次增加了44.6%。
出行方式结构:2010年,中心城区居民常规公交出行方式比重为22.1%,小汽车出行比重达28.4%,出行分担率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过快增长。同时,摩托车和自行车出行比重呈下降趋势。
出行时间分布:居民出行的早高峰时段为7:00-8:30,早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7.8%;晚高峰时段为17:00-18:00,晚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0.2%,中午小高峰不明显。7:00-19:00的12小时全方式出行量占全天的87.5%。从几种市民主要出行方式时间分布来看,市民乘坐公交、开车的高峰时段一般都重合在一起。
出行时耗中心城区居民出行平均时耗为31.8分钟,较2002年的25.5分钟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城市空间范围扩大和交通拥堵加剧。
在青外地人半数是“省内”
根据流动人口分布特征,本次调查采取分层的随机抽样调查,以把握典型、掌握特性为目的,共调查流动人口5000余人次,主要调查地点为机场、火车站和汽车长途客运站等交通枢纽。流动人口出行特征如下:
来源地分布:流动人口来源以省内为主,占54.8%,其中来自青岛郊市(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的占20.6%,本省其它地区的占34.2%;来自外省市及其他地区的占45.2%。
来青目的:流动人口来青岛的目的以旅游娱乐为主,占24.3%,务工、公务、探亲访友出行目的分别占19.2%、15.9%、15.1%。
驻青时间:流动人口在青岛逗留时间主要集中在1周以内,占总量的56.8%,其次是只在青逗留1天的,占20.6%。
多路口高峰时车流量饱和
调查选取中心城区13个主要道路交叉口,分车种、分方向观测12小时(7:00-19:00)的车流情况。调查交叉口都是各个区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交叉口,能够反映各区域主要道路交通运行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市南沿海一线、李沧中心区等人口、岗位密集区的道路交叉口饱和度普遍较高,多个路口高峰时段达到或接近饱和。同一交叉口的不同进口道以及相同进口道的不同流向之间高峰小时的交通饱和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存在一定的“短板效应”。
台东站一天8.7万人上下车
公交跟车客流调查动用1000多名学生对中心城区188条公交线路进行16小时(6:00-22:00)的跟车客流调查。主要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截至2010年6月,青岛市中心城区拥有各类公交营运车辆4348辆,折合标准车5184标台。常住人口公交车辆万人拥有率为14.2标台/万人,较2001年的13.8标台/万人略有增加。截至2010年6月,青岛市中心城区共有公交线路188条,线路总长3558.6公里。
东西向最大公交客流走廊为莱阳路-文登路-香港路,最大断面客流达到6.8万人次,南北向最大公交客流走廊为威海路-人民路-四流路,最大断面客流达到5万人次。黄岛区客流呈“U”形,主要分布在嘉陵江路、江山路和黄河路。
公交站点日集散量在2万人次以上的有12个,其中台东站日客流集散量最大,达
8.7万人次。
目前,青岛市市内中心城区共有出租车营运企业31家,车辆保有量9241辆。出租车常住人口万人拥有量为25.3辆。2009年出租车载客里程74244万公里,载客次数13534万车次。
不少道路车流量翻倍
选定山东路-重庆路、李村河-张村河、唐山路、洪江河、齐长城路5条核查线,分时段观测与核查线相交的53个道路断面16小时(6:00至22:00)的流量情况。
通过山东路—重庆路核查线上各条道路断面观测得出的车流量数据来看,2002年,宁夏路(观测断面为山东路相交处)上在16个小时内的车流量7万多辆次,而到2010年接
近14万辆车,东西快速路的通车和私家车数量的增加,成了宁夏路上车流量翻倍的主要原因。2002年,香港路(观测面为与山东路相交处)车流量为16小时内5.8万辆车,到了2010年约6.2万辆次,虽然增加不是太大,主要是因为目前的车流量已经超过了香港路当初的设计通行能力,所以上下班高峰时拥堵严重。
通过观测,鞍山路上的车辆增加也很快,2002年16小时内鞍山路(观测面与山东路交叉处)车流量约3.5万辆次,到了2010年超过7万辆次。
海尔路的车辆增加迅速,2002年16小时内海尔路(张村河观测面)车流量约4.2万辆次,到2010年增加到8.1万辆次。黑龙江路(张村河上观测面)2002年16小时内车流量3.8万辆次,到2010年增加到6.1万辆次。
青银高速(张村河上观测面)车辆更是增加迅猛。2002年16小时内车流量0.7万辆次,2010年增加到4万辆次。
道路上车辆各断面出行方式构成最高的是小客车,平均达65%,市内四区的出租车构成比例相对较高,达15.6%。
一天21万辆车出入青岛
选定13个青岛市中心城区主要对外出入口,分方向、分车种观测各出入口16小时(6:00-22:00)的车流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日全天出入青岛市境的机动车总量约为21万辆。出入青岛市境的车流中客车比重最高,占60.02%,较2002年提高17.7% ;货 车 比 重 为25.61%,较2002年下降10.7%。出入市境车辆(不包括摩托车)中,本地车辆占78.6%,外地车辆(包括市域5个郊市)占21.4%。
从车流时间分布看,早高峰时间为9:00-10:00,晚高峰时间为17:00-18:00。总体来看,16小时流量分布相对均衡,入境与出境在时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
4000人次采集100万条信息
本次调查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客流吸引点调查、核查线调查、主要路口调查、出入境调查、公交跟车客流调查、车速及延误调查等8个大项,涉及30余个政府部门,共有调查技术人员50余人、调查人员约4000人次参与了调查活动,共调查了
3.7万户居民、约11万人,道路交通流量观测点100余处,获得近100万条数据信息。调查成果翔实地反映了青岛市城市交通发展的各项特征及供需变化情况,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为全面、系统地了解青岛市的交通现状、了解市民的出行需求和
特征,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科学制定全市交通发展规划,确保青岛“十二五”计划各项城市建设和交通工程任务的顺利实现,经市政府批准,开展本次交通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6种调查方式。一是抽样家访调查方式,调查员对抽到的家庭户(集体户)各成员在调查日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行进行调查。二是对抽到的流动人口在调查日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行进行调查。三是观测选定的核查线相交道路断面的车流量。四是配备调查人员在市境出入口道路对所有的进、出口处作全样的分车种的车辆数观测。五是派调查员坐在抽样的公交车上,记录每一车站的上下车人数量,调查时段为从第一班车开始到最后一班车结束。六是在城区主要道路上,派调查员登车,记录车速和延误情况。
【调查意义】
服务规划建设
2010年开始实施的第二次交通出行调查,是市政府确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把握新时期的青岛市城市交通特征,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调查涉及面广、推动力度大、取得成果丰富,是青岛市历史上最重要的交通出行调查,调查所得的数据对青岛的各项基础规划和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招并举破解交通困局
本次调查还为车多路堵等困局提出具体建议。调查首先建议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力度,重点推进轨道交通M3线的建设,确保首期工程2014年底通车运营,加快推进轨道交通M2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上报,力争早日开工。
切实保障公交优先
建议市政府切实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以快捷、方便、优质的公交服务应对小汽车的强势挑战。坚定不移地执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做到大容量公交设施优先建设、用地配置优先、公交路权优先、政策支持优先和科技投入优先。实现七区公交统筹发展,完成线路班车公交化改造,全面实现主城区与城阳及高新区间的公交联系,实现主城区与黄岛区的公交对接。利用城市边缘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高等级公路,开辟基于快速道路系统的快速公交线路。整合既有普通公交专用道,在主要客流走廊上开辟新的公交专用道。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和公交车辆更新。结合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建设一批换乘枢纽,促进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有机衔接。
编制快速路路网
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加快推进云南路和四川路隧道、快速路三期工程、新疆路高架工程、海湾大桥连接线等工程的建设,确保与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同步通车。加快重庆路快速路的研究和建设,增加城市南北向对外通道能力。继续完善前湾港疏港快速路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和建设董家口港的疏港交通系统。
促进停车场的投资建设
建议政府配合停车场建设实施税费减免,提供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促进停车场的投资建设。
第三篇:西宁一中警校联动安全文明出行简报(22期)
西宁市第一中学创建信息
第22期(2018年)
西宁市第一中学 2018年5月2日
警校联动,安全文明同行----西宁一中安全文明劝导志愿服务进行中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借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的东风。我校党政联席会统筹安排,以“巩固创城成果、建设文明班级、争做四爱三有好少年”活动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中,以保障广大师生出行安全、文明;培养学生安全文明的出行的意识和习惯;锻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小手拉大手”的社会文明氛围;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文明安全和谐目标的安全文明劝导服务“监督岗”活动最突出、最有成效、最有特色和最长时间周期和持续过程。
此项工作不仅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和培养广大师生安全文明出行的良好素养和习惯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良好平台。做为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教育氛围的形成,而且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使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将受教育与参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要求每班、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担任“安全文明出行劝导监督员”时要以文明、负责的态度履行职责。提示和引导大家出行注意安全、行为举止文明,并以此影响周边市民。
为了增强宣传和引导效果,学校还专门订制了十个“西宁一中学生自主管理安全文明监督岗”的标语牌,牌上有要求学生注意安全、文明守纪守法的宣传用语,效果明显,师生和市民反映良好。
学校还积极同辖区公安、城管等部门联系。警校互动,为广大师生保驾护航,为维护学校正常的秩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长期坚持“全员德育”的由校长负责、教师全员参与的安全、常规检查制度和学生自主管理检查制度等。从而为确保校园安全、防范校园欺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西宁一中 政教处 二○一八年月五月二日
报送:市教育局创建办
抄送:本校各处室、信息中心 存档 西宁市第一中学 2018年5月2日发
第四篇:青岛的十二五规划
青岛的十二五规划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纲突出民生优先、产业强市、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和项目支撑六方面特点,共分四篇,十七个章节。
在第一篇发展目标中,规划纲要提出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城市功能、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大类共27项指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1%,总量力争达到一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提高十个百分点以上,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争取达到1000亿元。规划纲要还首次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年均增长11%。
在第二篇空间布局中分为城市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建设布局三个方面。在城市发展布局中,围绕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格局,提出加快七区城区融合,适时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打造环湾型城市框架。在产业发展布局中,重点发展环胶州湾的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加快平度和莱西等五市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生态建设布局中,将围绕宜居城市建设,构建“一核、三区、三廊、多点”的生态网架。
在第三篇战略任务中,规划纲要提出了增强经济增长内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文化青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第四篇支撑保障中,重点从人才、环境、水资源、能源、土地、信息化和规划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支撑保障措施。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落实温总理报告精神的行动纲领。
未来五年,蓝色经济将成为推动青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青岛将紧紧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统筹海陆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借此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青岛拥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青岛应充分发挥好在海洋科技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夏耕表示,未来五年,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为:到2015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50亿元增加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16%,基本建成“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到2020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4%,使青岛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特色典范城市。
夏耕说,2011年青岛将认真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蓝色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开工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科考船等创新载体建设,建立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库,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规划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海岛保护区。并着力办好2011年蓝色经济国际高峰论坛。
夏耕最后强调,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关键一年,青岛将全面落实温总理报告精神,努力实现良好开局。(完)
青岛市政府下半年主要工作举措
我市将重点抓好重点板块建设,包括加快红岛经济区建设。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
报告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市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全域轨道交通网规划修编完成,新机场规划选址和空域论证加紧推进,流亭机场挖潜改造工程即将实施,地铁一期、青龙高速、铁路青岛北客站、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等工程进展顺利,青岛港集团30万吨级矿石码头完工,重庆路改造已启动地下管线工程。梳理了青连铁路等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29个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青钢搬迁项目已上报国家审批,地铁二期、华电热电联产三期获批建设,大唐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已上报省审批。
在重点板块建设上,西海岸经济新区区域总体规划和分功能区规划编制全面开展,中心区核心区开发建设启动。蓝色硅谷10平方公里核心区和30平方公里配套区建设全面开展,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建成,新签约落地国家水下文化保护青岛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5个涉蓝大项目,硅谷核心区孵化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项目有序推进。
在社会民生实事推进上,计划新建、改扩建的200所村镇幼儿园,已开工96所、完工17所;在35所中小学率先启动现代化学校建设试点,对600辆农村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新增更新800辆节能环保型公交车。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和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市盲校新校和市中心聋校综合楼。
加快重点板块建设
根据报告,市政府下半年将抓好重点板块建设。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争取国家批复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推进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建设。编制董家口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上报国家获批。推动中德生态园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建设,加快青岛德国中心等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保税港区率先与日本神户港、韩国釜山港建立自由贸易港伙伴关系。承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第二次副部长级筹备会议。
加快蓝色硅谷建设。完善蓝色硅谷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规划,启动核心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硅谷大厦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启动20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
加快红岛经济区建设,力争10月底完成总体规划。配租配售保障房9000多套
下半年,市政府将推进地铁一期建设,争取地铁二期建设,加快青龙铁路等重大项目实施。推动青岛炼化液化气综合利用项目尽快上报国家核准,完成青岛石化异地搬迁改造项目规划方案论证等工作。全面落实世园会、大沽河治理、青龙高速、轻轨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市场化运作方案。
下半年,市政府将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出台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意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畅通住房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筒子楼等危旧房拆迁改造力度,计划启动主城区20片危旧房改造;加快13个未开工“两改”项目拆迁建设和1960户农村危房改造,全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回迁工作,年内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房不少于9000套。加快推进书城停车楼等6处大型停车场规划建设。
红岛经济区约160平方公里
红岛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城阳区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占地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腹地空间开阔、景观资源丰富,是城市发展重要的战略储备空间。经济区内除了规划配置一些为大青岛所服务的会议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及旅游休闲活动区等功能用地,如蓝海国际会议中心、奥林匹克运动中心、高端商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以及辐射北部的区域性健康、教育园区以外,也要规划配置其自身的行政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作为一个独立城区应有的功能。按照独立城区的建设标准,在红岛南部及周边滨海沿岸较为开敞的区域,规划配置商务、会议、文化、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设施。在交通方面,红岛经济区将结合新空港城与青日连铁路线的选址论证,优化完善新城区综合交通体系,梳理区域主干路网,注重新城区轨道交通、快速路、主次道路的规划配置,并与大青岛交通系统相融合。(完)
青岛十二五塑造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青岛市将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上,着眼于事前防范、风险控制和及时处置,全面强化应急预案、应急值守、救援队伍、应急储备、宣教培训、预警预测、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指挥协调、联动响应等长效机制建设,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骨干队伍每年至少集中轮训2次,公众应急知识培训率达到75%以上,全面建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参与、处置快捷高效、程序标准规范的“大应急”工作格局。在食品安全保障上,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依法强化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覆盖、无缝隙、常态化监管责任,切实抓好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整治,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努力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依法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形成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组织、制度、内容和服务体系。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和网上办公系统,完成存量信息梳理,严格新增信息补充更新机制,建立内容完整、分类准确、更新及时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目录及数据库,完善网上查阅和依申请公开信息受理功能。建成市、区(市)两级统一的网上执法平台,编制行政执法权力目录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实现90%以上的行政执法事项网上登记、管理、运行、发布和监督,推动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公开。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市、区(市)一体化,将我市各类公共资源逐步纳入统一的市场进行规范配置。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增强网上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提升电子政务水平,建设完善的网上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市民发放社会保障(市民)卡,实现市民办理就业、就医、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事务一卡通。为我市所有企业发放“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实现企业办理税务、工商、环境保护等事务一证通。发挥统一网上审批平台的优势,全面实现市、区(市)两级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网上流转、联动审批。争取100%的社区、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电子政务宽带网络接入,推进信息传递、事务管理、信息整合、村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网络化。同时,全面深化政务服务热线“一话通”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声讯服务。
创新公众参与模式,拓宽政民互动渠道。“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创新发展“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以市民广泛参与为依托的政府工作评价机制,使政府绩效考核更加贴近民意,更加具有公信力,激励各级各部门不断创造经得起群众检验的政绩。
青岛十二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青岛市将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青岛“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10个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领域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主要包括: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完善并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重点是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金融服务和财税支持政策。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大国有资本退出力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资本优化集中、资产集约经营、资源有效集聚,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培育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适时推行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区域内均衡协调发展。重点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建立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小城市改革、加快实现七区一体化发展。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优化政府理财机制和创新财源建设机制。
加快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培育资本、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改革。
支持改革试点先行先试,通过功能整合、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努力打造体制机制最具活力、辐射能力最强的改革开放先导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是开展蓝色经济区改革试点、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开发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家和市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城中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第五篇:青岛规划展览馆介绍2014
青岛规划展览馆免费开馆 超级沙盘展现青岛全貌现代艺术中心曾被誉为东部海滨的四颗明珠之一,但从2008年主体建成之后,这颗明珠因种种原因一直处于荒废状态。经过一年多的改造,这处烂尾楼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了青岛市规划展览馆,昨日该展馆举行了开馆仪式,不少市民冒雪来到规划展览馆免费参观。浮雕沙画展现青岛历史
昨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改造后的现代艺术中心已经更名青岛规划展览馆。走进大厅中央,迎面是一幅主城区 的浮雕沙画,在走廊墙壁上,用浮雕文字介绍着青岛市历史上的大事记。整个展馆以图片、文字、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展示我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从1898年德占时期中国大陆第一份现代城市规划方案,到解放后各个时期的青岛城市规划,百余幅青岛各个时期的城市规划,清晰地勾勒出这座黄海明珠,从最初蜷缩在胶州湾一隅到如今三城联动的成长履历。一幅1900年的青岛城市规划图上,青岛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德文标注的“小港”、“大港”的地名沿用至今,老市府和迎宾馆也清晰可见。除了历史上的规划,现在执行的各种战略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也非常完备,参观者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巨型模型透视全城
展馆中间大厅,一个巨大的城市微缩模型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沙盘总面积达到2600平方米,囊括青岛全市道路、建筑、河流等。“这可是全国第一个全市域规划模型,首次采用1:2750的比例将所辖区市全域11282平方公里及约12000平方公里海域纳入一个模型。”市规划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模型背后有一块巨大的LED屏幕,15分钟的短片以城市规划编制为脉络,展示本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就像一场声光电配合的4D大片,配合着影片的内容,整个沙盘模型不同区域的灯火闪烁,不同区块还会自动升降,海岸线、山脉、岛屿,仿佛都会舞蹈一般。
在信息化勘测厅则可以查询地下管线、体验虚拟规划过程,其中“青岛慧图”是一套由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开发的三维查询系统,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实现规划、教育、旅游、应急等专题信息管理。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该展厅,在“青岛慧图”上查询自家位置以及卫星拍摄图。“这个智能图不仅能够查地名,还能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还能找到某个地方周边一切配套,如餐饮店、小学、幼儿园等。”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现场负责人介绍。
此外,展馆内还展出了青岛的优秀建筑模型,从迎宾馆到花石楼,从里院到天主教堂,这些模型制作精巧,惟妙惟肖。在住房建设厅,市民可以了解“十二五”住房建设发展规划,查看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分布。(记者 孙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