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1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学校产生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的是(D)
A.孔子B.杜威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3.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A)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周安排
4.突然的敲门声,将听课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这种情况属于(B)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的动摇
5.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D)
A.教育过程B.教育事例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
6.下列属于一般能力的是(D)
A.色调感B.曲调感C.节奏感D.观察力
7.属于条件反射的是(D)
A.眨眼反射B.吸吮反射C.防御反射D.信号反射
8.“学不躐等”讲的是教学要重视(C)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D)几个字来概括。
A.班、课、室B.师、生、课C.师、生、时D.班、课、时
10.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的文件颁布于(B)
A.1985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
【解析】l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1.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D)
A.讨论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实验法
12.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两基”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第二次跳跃,其中“两基”指的是(B)
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3.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来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C)
A.负向迁移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
14.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A)
A.恐惧症B.抑郁症C.强迫症D.焦虑症
15.“随机应变”是思维的(C)品质。
A.广阔性B.独立性C.灵活性D.逻辑性
16.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C)
A.政治需要B.科技进步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产业革命
17.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属于(A)
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理智特征
【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1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面临的冲突是(C)
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个体都面临一定的冲突和危机,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l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1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B)
A.专业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职业教育
20.下列不属于学校法律关系的是(B)
A.学校与学生B.学校与家长C.学校与教师D.学校与政府
【解析】学校与家长不包括在学校法律关系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_情感需要_。
2.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_相互促进_的关系。
3.洛克的_白板说_理论,奠定了洛克的个人本位论。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_。
5.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_认知能力差异_。
6.教师的劳动特点是由其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多重性(或多样性)所决定的。
7.美国的_布鲁纳_倡导“发现学习法”。
8.人的智力呈_正态_分布。
9.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_专业人员_。
10.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_附属的内驱力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损害的发生不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
3.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
4.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想法划定一个“标准观念”或“标准做法”,只要学生的想法与此不同的就是“错误观念”。(×)
5.过去的教学评价用统一标准,单纯以量化结果进行教学评比,违背了教学发展规律。(√)
6.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的良好状态。(√)
【解析】心理健康是个心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7.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解析】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也包括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8.气质和性格都是有好坏之分的。(×)
9.“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条件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10.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解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但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决定着研究性课程实施的成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角色。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5.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没计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适当联系教学实际即可。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我们班的王冰嗓门大,又不拘小节,经常在宿舍熄灯后还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惹来室友的不满。晨会课上,我对王冰说:“王冰,你知道吗?你们宿舍所有人都爱听你唱独角戏,比听帕瓦罗蒂唱歌还过瘾,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全班同学一阵大笑,王冰红着脸站起来说:“老师,我违反了宿舍管理条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对不起!请同学原谅,今后我一定改正。”
结合教师教育技能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教师语言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调适学生心理、处埋偶发事件效果的好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用委婉的语言代替直白的批评,善意地揭露出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点拨和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自身的不当言行,提高认识。
第二篇: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2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B)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说服教育法
【解析】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
2.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C)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B)
A.自然现象B.社会现象C.心理现象D.生理现象
4.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D)
A.教育方针B.教学原则C.课程计划D.学科课程标准
【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5.冬天走进橙色的房间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C)现象。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视觉
【解析】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该题中,走进橙色的房间引起温暖的感觉,这是联觉。
6.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社会意识形态D.民族文化传统
7.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
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
【解析】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8.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C)
A.操作性行为B.辨别学习C.潜伏学习D.获得
【解析】潜伏学习是指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
9.智力的核心成分是(B)
A.创造力B.思维力C.观察力D.记忆力
【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10.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D)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B.促进生活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1.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B)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布鲁纳D.凯洛夫
【解析】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12.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D)
A.教育内容B.教育材料C.教育手段D.教学媒介
13.一名5岁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龄是6岁,他的智商应该是(C)
A.83B.100C.120D.1lO
【解析】智龄(6)除以实龄(5)乘以100,等于120。
14.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来预测地震,说明思维的(A)
A.间接性B.概括性C.创造性D.敏捷性
【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地认识。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这个媒介来认识地震,所以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
1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A.连续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
16.小陈是某中学初三学生。临近中考,学校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并划定了分数线,规定凡低于这个分数的学生都将被班主任“劝退”,不能报名参加当年的中考。考试结果出来,小陈的名字赫然在被“劝退”之列。小陈的父亲曾找过班主任和学校领导,要求学校准
许孩子报名,但被学校拒绝。案例中学校的行为侵害了小陈的(A)权利。
A.受教育B.发展C.生存D.知情
17.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B)
A.课外校外教育B.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
18.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A)
A.理解B.巩固C.应用D.迁移
19.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主要培养(D)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识
【解析】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要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20.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B)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A.2B.3C.4D.5
【解析】《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以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知识的方法叫_演示法__。
2.人的心理活动包括_心理过程_与个性心理。
3._ 感觉__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4.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_理解教材__。
5.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观念性__,执行具有__内潜性__,结构具有_简缩性__。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_社会主义现代化__服务,必须与__生产劳动_相结合。
7.失明者的听觉一般都比较好,这表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互补性_。
8.格塞尔强调_成熟__机制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9._ 气质__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德育为中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解析】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意志。(×)
【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3.教师的幸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自己教育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解析】教师的幸福不仅体现在精神上,还体现在物质上。
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析】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到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会影响到交往模式及小群体的形成。
5.长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5—9(即7±2)个项目,平均值是7。(×)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短时记忆的容量。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6.教师的职能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解析】教师的职责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还要育人。
7.孟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
【解析】苟子是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
8.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9.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他提出了联结一试误理论。
10.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会比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
【解析】在解决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时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沉思型学生更占优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简述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3.简述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4.简述现代学生观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5.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终身教育理念和理论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观念的否定。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
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人员并且在教学中越来越成熟的转变过程。也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3)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2.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情况?
(1)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
(2)重视教师的实践知识;
(3)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第二,注重实践锻炼,获得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经验,积累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恰当行为模式;
第三,教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有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小强平时读书很用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能够自觉复习,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懈怠;背诵语文、数学等有关知识时,总是一字不漏。可是尽管学习很刻苦,常常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然而事倍功半,一到考试时,总是该记的记不住或者记得不准确,成绩不太理想。
针对小强的情况,如何提高小强的记忆效果?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三篇: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7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预测试卷(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A)。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
2.中学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D)类型。
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D.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作业布嚣与批改D.学生成绩与检查评定
4.(B)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 础教育课程体系。
A.1999B.2001C.2002D.2003
5.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
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解析】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无论以何种理由妨碍公民行使其受教育权,都难逃侵犯他人基本权利之嫌疑。
7.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B)。
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团结协作D.以身作则
【解析】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搞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A)。
A.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B.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C.进入继续教育强国行列D.进入幼儿教育强国行列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9.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B)。
A.为了与外国人沟通学习英语B.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英语D.为了将来有理想的工作学习英语
10.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是(B)。
A.系统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A)。
A.班主任B.班委会C.共青团D.少先队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12.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B)。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解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学记》认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是老子的主张。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特
15.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A.保罗·朗格朗B.罗杰斯C.索尔蒂斯D.布鲁纳
16.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B)。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
1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C)。
A.自板说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18.学生小明的语文、化学、英语成绩一般,但几何成绩很好。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小明具备较高的(A)。
A.视觉一空间智力B.人际智力C.语言智力D.音乐智力
19.“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是一种(D)。
A.再认B.有意再现C.直接再现D.间接再现
【解析】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称名忆旧容”,这是通过名字间接再现旧面孔。
20.狂喜、愤怒、恐惧和绝望等是一种(A)。
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
【解析】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21.学生由于觉得某个教师很有魅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C)。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势效应
2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D)。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
23.学生学习了“杠杆”的概念,知道了杠杆的力臂原理,而后他们学习滑轮,知道定滑轮实际上是一种等臂杠杆,这种同化模式属于(B)。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
24.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是(B)。
A.概念B.命题C.表象D.图式
25.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第一阶段是(B)。
A.联结阶段B.认知阶段C.自动化阶段D.熟练阶段
【解析】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和熟练阶段。
26.影响迁移的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B)。
A.学习方法B.学习定势C.学习时间D.学习内容
【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多种,如年龄、智力等;但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有三种,即相似性、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定势。
27.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A)。
A.建构学习论B.结构学习沦C.认识学习论D.联结学习论
2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A)。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29.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C)。
A.复习策略B.群体策略C.形象联想策略D.元认知策略
30.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
A.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平等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相互促进_的关系。
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_杜威_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 _儿童中心论_。
3.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_凯洛夫_。
4._裴斯泰洛齐_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5.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_谈话法_。
6._科尔伯格_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7.情绪中既包含有_认知_成分,也包含有_生理_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8._时间_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9.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_财政拨款_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_青年期_。
1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_提问__、_析疑_和预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怎样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笨猪”“死脑子”等语就脱口而出。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然而他教育后的班级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的学生并没减少,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原因有三个:
(1)“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2)“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地“管、卡、压”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3)“心教”不诚。教育应该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给学生惩罚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这样教育才会有效果。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学不久,赵老师发现杨明同学有许多毛病。赵老师心想,像杨明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赵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明很不好意思地找到赵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赵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明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
案例中赵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赵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
从德育方面来看,赵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以及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赵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真题1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真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河南新乡)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2.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C)(浙江省)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3.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安徽省)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C)。(云南省)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教育目的观。(浙江省)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特点。(九江市)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湖州市)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昆明市)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浙江省)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0.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A)。(浙江省)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1.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B)。(浙江省)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12.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D)。(湖北省黄石市)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浙江省)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实施义务教育(D)。(沈阳市)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
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现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C)。(贵州省)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__学会共处___,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安徽省)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__理论联系实际__。(湖北省)
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培养学生的_创新精神_和_实践能力_。(广州市番禺区)
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_教育者__和_受教育者_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湖北省黄石市)
5.当代西方学习理论中最具势力和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和_人本主义学习论_。(湖北省黄石市)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__探究学习_。(海南省)
7.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_ 学校课程 _、__地方课程__、__国家课程__。(南昌市)
8.清华大学校长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干粮”,更要给“猎枪”。“干粮”指_知识_,“猎枪”指__学习方法__,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吉林省)
9._教育目的_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云南省)
10.《教师法》从公民地位、思想品德、_教师职业素养_、教师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师资格,这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浙江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国家化: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3.意义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即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5.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 2 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广东省)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2)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
(3)教学内容正确与否;
(4)教育方法是否恰当;
(5)教学结构是否紧凑;
(6)教学组织是否合理。
2.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浙江省)
(1)帮助家长组成家庭教育合力,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2)帮助家长不要向孩子提出超过实际的目标。
(3)帮助家长树立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帮助家长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5)帮助家长把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纳入家庭教育轨道。
3.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应注意什么?(江西省)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基本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师资格应具备哪些条件?你对教师聘任制度是怎样理解的?(浙江省)
(1)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是: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
(2)教师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通过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3)聘任制的功能:
第一,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国家在《教师职务条例》中,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明确规定。政治思想缺乏和业务能力低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由于实行的聘任制,采用的是评审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既要评审教师的学术水平,又要考核教师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并坚持思想政治条件与业务条件并重的原则,因而,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二,实行聘任制,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岗位结构比例、学历构成和年龄构成三个 3 方面。岗位设置是教师职务聘任的基础。《教师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有明确要求,这是教师聘任制在学历条件上的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学历仍应有相应提高,以便与国际接轨。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聘任制来促进教师提高学历,否则就不具备聘任资格。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队伍的未来趋向。学校可以通过聘任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现高级职务教师年轻化,增强队伍活力,使教师队伍在各个年龄段上呈有序分布状态,保持教师队伍的持续后劲。
第三,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把考核工作落到实处。《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这是关于教师考核结果效力的法律规定。应当说,教师聘任制促进了考核制度的实行。
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塑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海南省)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六、案例分析(15分)(郑州东区)
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1.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材料主要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该教师并没有将该班的学生认定为差生,使学生建立了信心,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体现了导向性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该教师没有将该班学生当作差生对待,做到了爱护和尊重学生,同时又要求该班学生要努力,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该教师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正面鼓励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依据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哪些师德?
①教师要忠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②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③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
④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机智,能够正确及时地解决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预测试卷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预测试卷》,每套试卷包括:教育理论与实践、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两大部分内容及其答案解析。
满分为100分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不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选错、少选均不得分)
1.教师历史教学评价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历史教学评价结论的()。
A.好坏 B.高低 C.信度 D.效度
2.布鲁姆将认识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层次:识记、理解和()。
A.综合 B.应用 C.分析 D.评价
3.运用谈话法教学时应注意谈话的中心应围绕和服务于()。
A.教学任务 B.教学目的 C.教学方法 D.教学理论
4.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把()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A.影像 B.动画 C.图形 D.文字
5.课程结构一般分为()。
A.前后结构 B.横向结构 C.纵向结构 D.正反结构
二、填空题(10分,每空2分)
6.诊断性评价在____实施,形成性评价在____实施,总结性评价在教学之后实施。
7.____是指学校领导、年级组长等根据历史教学评价指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直接对历史教师进行观察,从而获得相关的评价信息的方法。
8.制定历史教学原则,主要有三个,即____、____和教学实践经验。第二部分 历史专业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划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问世的先后顺序是()。
a.提出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
b.发射放射性元素镭
c.发现放射性元素铀
d.发现放射现象
A.abcd B.acbd C.adbc D.dcba
2.一战后,未批准《凡尔赛条约》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3.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
A.1974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D.改革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
5.1943年毛泽东说:“我们军队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由自己供给……”主要原因是()。
A.人民群众主动支援抗日军队 B.缴获大量的敌人的物资 C.大生产运动取得成功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先后夺取了焦作、开滦等煤矿,华北沦陷区每年向日本输送的原煤达800万吨。这说明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进一步压迫沦陷区的人民 B.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C.以战养战,解决战争需要
D.削弱沦陷区内抗日武装的力量7.1626年,()殖民者悍然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美国
8.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
A.日本、天竺 B.新罗、大食 C.天竺、大食 D.新罗、日本
9.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时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史实本质()。
A.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B.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C.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变之必然
10.春秋时期,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而不问出身贵*和家境贫富的著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给丘吉尔的信中写道:“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能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
材料二:丘吉尔表示坚持“地中海战略”,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发动进攻。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每当首相(丘吉尔)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想要干什么。”
(1)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在什么会议上决定的?
(2)分析上面两则材料回答,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斯大林与丘吉尔产生了怎样的分歧?
(3)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开辟的时间和地点?
12.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党纲如下:
(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接消灭阶级差别;
(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四)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纲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无产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阵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
(1)材料一提出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比较两段材料,说明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
三、问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指出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四、教学技能题(共20分,每题10分)
15.历史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等,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指出其采用了何种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教学模式作简单的介绍。
案例:
教学内容:伟大的文艺复兴
教学准备:(1)查找与文艺复兴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音像制品、艺术作品
(2)总结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摘取其精华片断
(3)布置学生课前列出相应表格,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进行总结
教学步骤:(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蒙娜丽莎》导入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2)学生自由发言,扼要讲清所收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课前的整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展示,各小组选出最全面的总结展示给大家
(4)各小组进行比较,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5)教师归纳总结
16.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开头语好比是新闻的导语,设计得生动形象,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便有个良好的开端,导入法多种多样,请设计一种以诗歌为开端的导入环节。
参考答案及安徽教师考编解析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不定项选择题
1.CD[解析]教师历史教学评价方法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
2.ABCD[解析]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层次中,识记、综合、评价、分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B[解析]谈话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对谈话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运用谈话法教学时应注意谈话的中心应围绕和服务于教学目的。
4.ABCD[解析]略
5.BC[解析]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一般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讨论的是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纵向结构有两种形式,即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式课程。
二、填空题
6.教学之前、教学过程中
7.观察法
8.历史教学目的、历史教学规律
第二部分 历史专业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d在c之间,所以排除AB项;相对论的提出在其他几项之后,所以选D。
2.B[解析]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与会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第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第二,重划德国疆界;第三,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殖民地;第四,限制德国军备;第五,赔款与经济条款。《凡尔赛条约》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巩固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优势,但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了失败。所以选B。
3.D[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B[解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改革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都属于改革开放的内容。
5.C[解析]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期间,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的。
6.C[解析]太平洋战争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在太平洋地区对日本进行的战争,日本大规模地发动法西斯战争,需要及时保障战争的供给,而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时地大物博,正符合日本以战养战,掠夺军事补给的需要。
7.B[解析]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悍然侵占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施行野蛮的殖民统治。
8.D[解析]新罗曾与唐保持友好关系,经济上两国往来频繁,新罗人曾到唐朝做官,中国的文化典籍大量传入新罗。日本与唐的友好交往主要是通过遣唐使和民间宗教组织的相互访问进行的。日本人通过友好访问或留学长安,把唐代的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9.D[解析]“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之后,共产党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领导中国进行新的民主主义革命。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必然会被人民所摒弃。
10.B[解析]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二、材料分析题
11.(1)德黑兰会议。
(2)斯大林主张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丘吉尔主张从巴尔干进攻。
(3)时间:1944年6月;地点:法国诺曼底。
12.(1)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不同之处:材料一未能分阶段地提出党的革命纲领,材料二明确规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党的最高纲领。原因:说明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已经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
三、问答题
13.恢复时期(1945年至50年代初):由于经济基础好,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黄金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滞涨阶段(7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
14.内容:(1)政治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重新确认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矛盾问题的正确估计;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2)思想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组织路线:进一步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反对个人崇拜,强调加强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作用。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的“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的指导,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时地作出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四、教学技能题
15.这一案例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原则是: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模式有它自身的优缺点,其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缺点是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16.教学内容:秦统一六国
导入:教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学生:荆轲。
教师:那么,荆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了这样的诗呢?又发生在什么时期呢?壮士一去的结果又是什么呢?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