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如何提高我国教育服务
论如何提高我国教育服务
教育是一国振兴之根本,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后,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加重,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小,远低于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到的6%的目标。
所以,如何提高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呢?
一、在主要教育支出方面继续加大补助力度。
1、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大范围,大力度的加大对学生本人的补助。如减免贫困学生的学费书本费,或免费提供教科书,每月发放定额的助学金。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制度,可以尝试将范围扩到之高中教育阶段。
2、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特困补助,定时定额给特困家庭发放教育补助金,保障其固定的教育支出。
3、加大对私立学校的补助,投放教育基金,以降低私立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标准。同时,4、针对农村教育,我国更需加大支出力度。拓展多渠道、多方向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如可以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础上,给予民办学校体制上或者制度上的保障;也可以运用现有教育财政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其他资金注入主体加入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队伍中来。如采用义务教育券的思路,一方面能够通过现有财政吸引更多资金,扩大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存量;一方面通过义务教育券的市场选票把公立学校部分的推向市场,有利于现有的注入公立学校的财政投入的效益。
二、调整教育税收政策。
1、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2、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对学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4、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级政府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工具,定期购买教材书籍期刊等,发放科研基金,鼓励学校进行科研工作。
四、提高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鼓励大学生下基层进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财政补助与津贴等奖励。
五、要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教育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市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通过产业化来形成教育经费的自身“造血”功能。(1)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办学。可以通过鼓励社会集资的方式利用社会资金,这其中可以考虑发行教育彩票、教育公债等形式;也可以探讨办学方式的转变,举办私立学校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办法,利用社会力量办学
六、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规模。我国应该继续贯彻“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案,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七、最后,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保证,在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逐步建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合理调度资金,在保障教师工资发放的基础上,保障各项事业发展资金和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第二篇:论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管理效能
论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管理效能
论文摘要:
行政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测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本文从行政效能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分析影响我国行政效能的各方面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行政效能的合理化建议,并针对中国行政管理现实提出关于提高行政效能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行政效能,行政管理,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因素,对策和建议
内容:
一、行政效能概念以及行政效能的界定:
理论界对行政效能的含义有相对统一的表述。首先,效能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行政效能所指的“事物”是指行政组织结构、行政行为和相关制度的集合;“蕴藏”的含义是指蓄积或潜在的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并未显现的意思;“有利的作用”是指应达到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秩序状态下,能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简单归纳一下,行政效能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以较小的行政资源投入来实现最佳的行政工作目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效能”这个词的原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而行政管理活动的效能,主要从能力、效率、效果、效益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行政管理能力是实现行政管理高效能的基本条件。不难想象,没有或缺乏行政管理能力的机关组织或工作人员不可能产生和发挥高的管理效能。行政效能界定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有利性原则、行政行为目的正确性原则。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管理活动中,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严格依法行政,体现着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绝的见识和运筹能力,效率高,效果佳,能够促进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行政行为。能力、效率、效果、效益是行政效能的四要素。行政管理能力是实现行政管理高效能的基本条件。行政效能建设必须符合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利性,行政行为目的正确性原则。
二、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及现状分析
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只顾局部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的工作有布置、无检查,工作不落实;有些政策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也影响执行效果。二是违法违规,失信于民。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的讲排场、比阔气,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分析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和现状是探索提高行政效能的前提和基础。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及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状况是提高行政效能的物质基础。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经济发展的类型及水平相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的影响着行政活动的效能。在这一过程
中必然会受到很多的冲击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阻力又会给政府活动带来影响,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2.党风、政风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物质诱惑的不断增多。党内一些腐败分子因私欲膨胀而丧失党性和人格,其中受贿赂者有之,渎职作假者有之,巧取豪夺者有之,卖官者有之,执法犯法者有之。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提高行政效能的极大阻力和威胁。
3.人员素质因素。
一般行政工作人员是大量行政业务工作的完成者,其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效率观念、业务技能等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行政效能的高低。
4.行政组织因素。
行政职能定位应该遵循与行政机构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行政机构设置仍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
5.行政管理方法因素。
所谓行政管理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采取的各种办法,技术,手段的总称。使用不同的行政管理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行政效果。
三、提高行政效能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政令不畅,有令难行,甚至有令不行,政策落实就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各地方、各部门都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新开工项目,严格执行土地管理、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执法执纪。
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各级政府要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要合理界定政府的决策权限,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
3切实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正。政府有没有执行力和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
4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5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要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认真实行行政过错追究制度,在对员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靠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保证政风的好转和政府形象的改善。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部署落实。精心组织传达学习、动员部署、整改提高、建规立制等工作,尤其是要针对查找出来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改进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以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四、关于提高行政效能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政府行政管理将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加快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已成为当前机关工作的努力方向。
1、关于更新观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供求关系、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互动并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对入世,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总目标是:加快建设有效的政府、服务型的政府、规范的政府。根据深圳正在进行的全国创新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验,未来的政府改革应该是由无限型转向有限型、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由部门型转向公共型,实行政府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职能转变中,行政管理也应树立现代化管理观念,而不能仍然依赖于习惯思维、传统做法:一要树立市场观念、二要树立服务观念、三要树立大局观念。
2、关于转变作风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入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成熟的迫切需要。在新形势下,机关作风存在的不适应还相当多。一是行政审批事项过多,即使已进入审批中心,“窗口”也仅仅是收发员。收费、发证在部门,有的还是体外循环,两头管理。二是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干预过多。三是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文山会海不见减少,信息垃圾比比皆是,热衷于场面轰轰烈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少。四是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状况依然存在。
当前要着力解决相关职能中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推行机关行政管理的公开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把行政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按章办事和主动服务的关系,处理好对上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
3、关于严肃政纪
严格行政纪律是保证行政效能的必要条件。对公务员的不作为、乱作为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是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力举措。机关工作范围中的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检查、行政秩序、行政执法、行政复议都应引入追究过错责任范围。对那些工作严重不负责、拖拉扯皮、互相推诿、效率低下、失职渎职的部门、个人进行必要处罚,对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制度,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清理、修改,并根据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制订新的制度,如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交办、查办、督办制等。已形成制度的一定要坚持贯彻执行,对那些办事随意、有章不循的要严肃批评,必要时予以处罚。这也是对机关行政效率的检验。
4、关于提高素质
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对机关队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队伍素质的提高最首要的是观念的创新,是理论素质的提高。同时要注意抓好二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技能。近年来机关队伍更新较快,大批新鲜血液充实了各部门的力量,他们中有的过去是在基层工作,有的是从大专院校毕业不久的年轻同志。这些同志各有专长,但对机关工作不很熟悉。还需要在机关工作基本技能上再学习。二是现代化技能。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政府组织结构、运转方式、工作机制和行为模式的一场革命。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有目的地抓好教育培训,促进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行政效能,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具有直接的作用。而提高行政效能,并非是一个短期的投机行为,它具有循序渐进的性质,这需要各级行政机构开展自我和相互的监督,同时相关部门要长期地、艰巨地努力完善国家的 法律 体系。作为公务员,要逐渐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学习,保证知识理念的及时更新,保持长远的眼光。
参考材料:
[1]陈群祥.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江东 论坛,2006,(4).[2]董瑛.关于提高行政效能的几点浅见.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6).[3]唐琦玉.刍议行政效能监察.行政论坛,2004,(5).[4]郝锐.关于提高行政效能的看法.法制与社会,2007,(6).[5]杜棘衡.浅谈行政效率的基本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6]臧乃康.论政府绩效.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7]刘旭涛,许铭桂.论绩效型政府及其构建思路.中国 行政管理,2004,(3).
第三篇:论如何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生产力
论如何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摘要:
本文从区域经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核是区域系统整体功能发挥而呈现出的一种能力。文章进而分别从系统产业结构、地域结构的优化,以及系统要素的改造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西部地区 区域竞争力 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结构优化 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国内外有关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逐渐增多。尤其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发表其代表作《竞争优势》之后,竞争优势理论被引入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企业战略、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并为各方面专家、学者所重视。目前,我国学者也已开始从区域层面研究竞争力问题,这方面的文章也已开始多起来,对于单独地将区域竞争力作为考察对象的文章却并不多。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系统要素、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其提升。
由于系统要素运动形成系统结构,进而呈现出特定的系统功能;而且,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可以分解为系统结构的功能。因此,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分析可以具体到对区域经济系统结构的分析上,即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一步而言,系统结构是由系统要素及其运动形成的,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分析可以再落实到对区域经济要素(构成要素和发展要素)的分析上,即区域经济要素的改造。
我国区域竞争力研究始于1996 年,国家体改委国际司、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以及深圳 综合开发研究院以向瑞士两大研究机构提供中国资料为契机,以瑞士公布的全球国际竞争力 报告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展开了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这项研究,以国内31 个省(市、区)为比较对象,对国内区域竞争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力图从理论与 实践两个方面推动国内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使这一研究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本文在介绍上 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的特色进行分析,并提出相 关建议。
二、关于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1、我国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由于各种生态系统比较齐全,各类自然资源丰富。西部地区的矿
产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历史和大自然还赋予西部地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如西 安的兵马俑,甘肃的莫高窟以及四川的都江堰。但是,要注意的是,“资源优势”论的理论 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固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和过分依赖于资 源优势。事实上,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是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资源优势”的提 法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有抵触,过于强调资源优势易于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经济发 展不得不付出资源与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惨重代价。
(2)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低廉,这是经济欠发达
地区的共性。西部地区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大,土地价格较低,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 建设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但必须注意的是,“成本优势”仅仅
显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3)后发优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后发”往往也包含着一些优势。“后发”可以通过向
别人学习、模仿、技术引进,省去大量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尝试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经验 少走弯路;此外,还可以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在经济竞争中,“没有 免费的午餐”,世界各国已经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学习、模仿和技术引进已经受到 重重限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少已成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在借鉴东 部地区以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勇于创新,发挥自身特色。
(4)生态优势。
专家预言,绿色经济将成为21 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这是因为绿色
壁垒已经成为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它是由那些发达国家构建并用以对付不发达国家的,是 通过制定内容复杂、要求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法律和法规,以阻止或限制外国商品进入的一 种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作者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比较研究显示,尽管在宏观方面西部 地区也存在诸如在资源开发方面的污染,但在某些地区生态优势明显。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较轻。比如陕西的大荔县,工业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 极为优越,因而该地区发展绿色产业是极有竞争力的。西部地区的后发工业化可望有借鉴地 克服别的地区工业化的盲目和无序,将生态优势保持下去,不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 路。
2、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现状
客观地说,目前就全国而言,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还比较弱。正视差距,才能激励发 展。就竞争力的“硬”要素而言,从经济实力角度看,2002 年人均GDP 居全国后列,人均 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资产负债率较高;从资本和金融体系方面看,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 部地区投资规模小,能力弱,争取到的国家投资不足,民间投资能力不强,利用外资能力弱,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份额小,上市公司少;从开放程度看,西部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较低1,陕西为4.14, 重庆为3.40, 贵州和甘肃分别为2.22 和1.96;全国为9.13,而东部地区的 广东、上海、天津和北京分别为48.98、32.15、28.34 和26.77。从城市化水平和聚集能 力来看,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全国而言偏低,且城市规模偏小,聚集能力弱,难以 为西部地区的工业提供充分的资源;从结构要素方面看,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西部 地区的农业比重较大,但还没有一个省(区)是农业大省(区)和农业强省(区)。由于长 期对工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更是弱小。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 中国企业家协会2002 年评出的中国500 强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寥寥无几;其次,所有制 结构不合理,经济成分少,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过低;从科技要素方面看,西部地区的高新技 术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得多。
四、关于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1、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要发挥西部地区的初始竞争力,就应该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经济全球化并不排斥 本土化,全球化恰恰伴随着日趋凸现的经济个性化,只有突出的经济个性才能在全球化的竞 争中谋求持续发展。有个性才有市场,才能形成发展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就 是要走突出特色之路。过去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什么产 业或产品一旦有市场就一哄而上,结果只能是一哄而下,根本没有突出个性,因而难以发挥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要正确认识核心竞争力,还必须联系核心产品来思考。核心产品是介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帕拉哈德曾这样描述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树叶、花果和果实是最终产品,而提 供养分、维系生命的根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个描述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即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发展企业多元化经营,或者说只有把多元化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框 架中去运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个描述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核心产品的发展对于建立和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如果一家企业在核心产品的竞争中赢得了绝大多数制造份 额,它就可以左右最终产品的发展与变革,进而战胜竞争对手。如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就 是分别依靠其强大的微处理器和视窗操作系统这样的核心技术产品而获得市场上绝对的和 长期的竞争优势的。这说明,建立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核心产品的支持。如果一家企业 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最终产品市场,而不注重培育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它 也许在市场扩张期就可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获得一些收益,但由于其经营活动要依赖并受 制于提供核心产品的企业,所以,它不可能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最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 也可能会丧失。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并获取最大的利益。发挥本土优势,生产具有核心竞 争力的产品,不仅可以发挥西部地区的初始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其 现实竞争力。
2、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区域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潜在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西部 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必须正确地选择产业集群的路径战略。应当利用产业自发集聚的特点,通过培育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和环境,大力扶持产业群的孕育、萌芽、发展、壮大,反过来 再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各种要素环境的不断增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工 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业化是城 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工业化为重点,并以城市化为核心 来开展,真正把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来提升工 业化。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大批企业成长起来,产业集群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城市化,工业 化、企业成长、产业生成、产业集群也就没有载体。加速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既要对传统 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又要促进支柱产业优先增长,还要力促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 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要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依托,县级城镇为支撑,并以工 业为基础,小区为单元,结合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强 化城市的综合功能。
3、依靠信息化手段,构建创新系统
区域竞争力是动态发展的,要想获得持续的现实竞争力,必须建立持续的潜在竞争力体 系,因而要建立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发展区域化模式有利于加速“集 体学习过程”,使信息、知识、经验在整个区域内快速传播,从而提高区域内企业和相关机 构的创造能力,区域创新过程就能由此成为一个区域的集体努力过程。区域创新系统是因为 区域网络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民间组织、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成网 络而进行的创新,它被融入到区域的内环境中而组成系统。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 创新系统。创建创新系统的条件、装备、知识和信息源泉,都离不开“信息化”。现代信息 技术的发展弱化了自然资源的垄断优势,非物化的信息资源成为新的优势资源。
西部地区应着力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通过制度创新,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提供人们竞争、合作的框架和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减少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风 险,从而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二是通过市场创新,培育和形成新 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活力;拓展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不断地扩大市场的外延;充分发
户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企业、居民和农户之间架起一座商品交换的桥梁。三是通过产品 创新,生产出适合区内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优势名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 高西部地区厂家的知名度。
4、加速优势企业规模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的比较优势将经历从资源比较优势,到经济比较优势,再到技 术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其中,区域比较优势实质上就是优势企业的规模化优势,是区域分 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一个地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把资源集中投入到优势产业集群中的优 势企业中去,不仅能够获得专业化带来的好处,而且还能进一步获得规模化带来的效率。一 个地区最终的优势体现在技术比较优势上。因此,增强区域竞争力,还要靠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因而,要鼓励实力雄 厚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加强和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究与 开发。而当前西部地区众多企业的劣势就是缺少规模化,比如,陕西省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供 应的苹果占当地的1/4,但陕西省的苹果业却没有一个统一的集团公司,而是以一家一户的 经营方式为主要模式,这样难以形成品牌优势,也不能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企业应以市场为 导向,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吸引甚至借用优秀科研人才,从而最 大限度地提高西部地区的现实竞争力。
5、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人力资源的系统整合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占GDP 的比例。要认识到科技竞争力是区域竞争 力的核心,加强与区域科技竞争力相关的区域软硬环境的建设,大力培育西部地区的科技创 新与科技转化能力。要树立“经济崛起,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形成继续教育、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扩大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的规模,大力促进适 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最大可能地提高西部地区的潜在竞争力。西部地区应以西安、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发挥科技辐射和新产品孵化的作用,以科技为导向,带动整个西部地区 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文化是区域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一体化趋势已非 常明朗。在区域发展中,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及文化内蕴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长期、持续 的影响。区域经济对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区域经济孕育出区域文化,而区域 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诺斯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制度性作用在降 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提高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 力,不仅要挖掘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而且要以大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要对世界多种文 化有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并且善于理解、沟通和协调,从而以博大的胸怀和气魄去创新区 域文化,形成有竞争力的社会思维方式,从而为提高区域竞争力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M].北京:(出版社),(出版年份).(I).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美]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王必达.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9-06.
第四篇:新形势下论如何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论如何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徐州市田家炳中学王成论文关键词:教育投入 学校管理 教学效率
论文摘要:有些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从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管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去谈论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中小学做为基础教育,承担着为中小学生奠定坚实的素质发展基础的任务。整个学校的工作,都是环绕教学展开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育质量是首要任务。但由于教育投入少,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一、中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基础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能面对全体学生现在的学校普遍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教育重筛选而轻培养,出现了重点班、特色班和普通班,对重点班和特色班一路开绿灯,被挑选出的成绩好的学生,学校安排好的教师任教,而普通班纪律性不强,有时连正课都不上,以致学校的学风都受到影响。学校把精力集中到少数学生的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造就了一批教育的畸形儿和不合格学生。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存在极大的厚此薄彼和片面性,重知识而轻品德,重升学而轻整体素质,重考分而轻能力。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要求学生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而拼命,为升学而不顾一切。没有兴趣、爱好、特长,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育上违背教育规律和制度、规范。而那些被忽略的学生却太过于轻松,以致无所事事,也就产生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端来。
(二)教学经费奇缺,教师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学生放任自流整个教育投入少,而投入到教学这一块则更加少。随着物价飞涨,而工资基本不提高,教师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造成大部分教师做一天算一天,根本提不起教育教学的兴趣,没有了激情,就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校是要求齐抓共管的,由于没有生活的保障,大多数教师拒绝参与,管学生变成了班主任的事,管学校也变成了校长一个人的事。班主任对班级纪律抓得很紧,但只要有一位科任教师的放松,那就前功尽弃。学生还出现一种病态,对要求严格的教师不欢迎,反而对课堂纪律松漫的教师却表现出了热情欢迎。这种病态也发展到平常的测试中,本来的 1
闭卷变成开卷,这已是这一行的潜规则,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是这样,你一位教师是不可扭转的,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由于学生的评价占据20%,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行为是否规范不闻不问,学生养成放任自流的习惯。教师的价值得不到承认与保证,许多教师的职业变成副业,经商的,转行的,或者要求转到后勤的等等,只要是轻松就好。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中学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片面抓智育、抓升学率,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等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教学跟着升学指挥棒转,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学生面临升学竞争压力过大,心理负担加重。而且,学校只重尖子生和特色生,忽略可能升学无望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尊重、关心和耐心帮助,以致出现躲避和对抗。
(二)教育资源浪费、流失严重,教学经费少之又少我国的教育经费是通过多渠道筹集,由于现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部分经费由财政划拨,但政府一贯的做法是先经济后教育,造成时常挪用教育经费,拖欠教师的工资。学校挤占教育经费,比如学校硬件的建设,为教师修住房谋福利等,这对教师来说是好事,但用于教师的培训、教学设备等经费却少之又少,教师的补贴是这个学期拿上一个学期的,而且是出奇的少,几百块一个学期。学校也没办法,所以,也会出现一些占用,出租教学设施场地,从事商业性活动,教育教学工作被忽略。
(三)教师队伍严重不稳,教学水平低下,工作难度大,经济待遇低下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培训不足,教学设备简陋,职业前景暗淡,所以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心思走,人心思散”。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在所难免,学生由于失去了约束,出现道德水平严重下滑,文化基础素质不全,科学素质低下,动手能力不强等。社会道德风气日下,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实效,导致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下降,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不注意教材、教学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有一些教师认为过去的理论、方法沿用了几十年,也照样出入才,出科学家,伟人。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或者费力地去实践新成果。还有一些教师持观望的态度,上面推一步走一步,缺乏主动性。这些严重地阻碍了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
三、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出路
(一)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严防挤占、拥用,增加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物质保证,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将教育投资放在首位的。而在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虽有增加,但仍是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投入不少,可是教育资金分配不均,同一级别的教师工资差距过大,乡镇中学教师处于最低层。再加上挤占与挪用,流到这些学校的教育经费就远远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建全教育经费的分配制度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先决条件。
(二)改善学校管理学校教学管理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的管理规律,教学管理要有助于教学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各项管理把教学与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学校管理者把握不够好,学校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正视生源质量分布不均,防止学校管理两极分化除了少数市、县级重点中学因有高水平生源的保证、有集中本地区优秀教师的条件外,在教学中相对遵循教学规律外,其余的学校可以粗分为这样两种情形:一类是主要集中在城里或一些重点乡镇。因为要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所以千方百计网罗生源,实行近乎军营式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占有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另一类是生源质量低劣,教师教学水平和积极性也相对低下的较偏僻的乡镇中学。这类学校除了为保全面子而有意识地抓几个“尖子生’”、“特色生”重点培养外,大量的学生在一种近乎“放羊式”的环境中受教育,师生都显得比较轻松,教师不必为升学而绞尽脑汁,学生也不必为考试而疲于奔命。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因此,由于生源质量分布不均不可避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防止学校在管理中出现两极分化。
2、纠正教育理念,防止唯利是图主义盛行在升学的指挥棒下,常规的教学理论就已失灵了,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教育理论毫无价值,于是唯利是图主义盛行。不管上面有何政策或新理念,他们认为只要达到一定的升学率,就是办学的成绩。于是在教学活动中,为追求分数,无所不其极,许多严重违反教育方针,严重偏离教学目的,严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举措变得冠冕堂皇,甚至作为经验相传。因此,必须纠正这一理念。
3、规范管理手段,防止育人机制弱化由于教学手段的古板陈旧必然会导致管理方法的相对单一,因此,我们必须规范管理手段,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而“尽可能多升学”的目标淹没了学生的个体意识,有时甚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有意识地扼杀个体意识的萌发。这样,“育人”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缺陷,加之教育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可以说目前中学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教师累,学生苦,重负担,低效率”的困境,形成了高分数与低效率的强烈反差,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教学活动不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从一般的课堂教学来看,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共识。不少的课堂上,“主体”却变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的能力、发展的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反正学生得围着教师转。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一切都得服从于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主导”者,而不要扮演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单边活动”变成“双边活动”。
2、教学过程不要以课堂为中心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似乎教学只囿于课堂,因而教学变成了局限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致使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社会。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三缺陷”——思想上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学习上缺乏自学能力,便是课堂中心的结果。因此,不要局限于课堂,应多了解社会,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教学。
3、课堂活动不要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由于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唱主角。因而教学活动便是教师按自己事前准备印发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讲解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则往往考虑很少。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4、一切讲解不要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中考”、“高考”、“会考”,成了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怎么考就怎么教。去年的教学围绕着前年的试题转,今年的教学围绕着去年的试题转,明年的教学又得围绕着今年的试题转,教学老是跟在考题后面瞎跑。多考的多讲,不考的不讲。特别是毕业班更是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成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5、教学手段不要以传统教学为中心教学手段几十年基本不变,教师大多一支粉笔加教材,便完成一节课,有时为了上一两节公开课才准备一下,有的学校为了迎接上面的检查,才做一些设备补充,过后就恢复往日的模式。由于考试是第一位的,成绩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水平的高低这一逆循环“定理”的成立,使许多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于是,除了课内满堂灌外,连课外活动时间都不放过,大量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补课,学校管理也有意无意地鼓励这一行为,特别是城关中小学这种现更为严重。
参考文献:[1]龚德隆主编,《中华教育经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2]程方平、冯克成主编,《教师手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3]许琼主编,《二十世纪科技与教育成就大观》,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4]柳斌主编,《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卢继文,《别丢了后两排学生》,《广东教育》,1999年第7-8期
第五篇:论如何提高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论如何提高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保险企业核心企业竞争力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并分析我国保险企业的状况,因此,我们首先要对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在此基础上罗列出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以此为基础而提出有效途径提高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虽然由于各位学者所着眼的角度不同,得出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关于核心竞争力定义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什么是竞争力,二是什么是“核心”的竞争力。什么是竞争力呢?简单说来竞争力就是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够做的比其他企业更好的能力,是由由外及内多个层次构成的,越深层次的竞争力一般来讲持续的时间越久也越稳固,而内层次的竞争力往往是内层次竞争力产生的基础和原因。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力,它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比较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同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具有“相对性”,它是竞争力众多层次中的某一层或几层,是相对的“核心”。这种相对的核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限制下成立的,特别是时间范围。
所以综上所述,基于前人的研究和以上的讨论,本文提出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并且是难以模仿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较为稳定的,依托于企业的整体并且在企业各种资源与能力要素的整合协调下产生的能够使企业在较长的时空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竞争力体系。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保险企业与所有企业一样,都是企业组织的形式,其核心竞争力定然有着与所有企业一样的共性。但是由于其经营方式以及所处行业环境等与其他行业企业有很大不同,因而体现在核心竞争力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保险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保险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分割或垄断为基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其次,保险技术或产品无法中请专利,竞争对手是否能够推出同质产品完全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握判断,而保险产品创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保险产品的设计还取决于基于保险产品的服务质量和内容,模仿者完全可以凭借更增值和优质的服务来战胜创新者,因此,单纯以某一新产品来构建核心竞争力
等方面。保险公司的经营以风险为中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其发生收益以及损失的概率以及金额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并月_这种不确定性山于保险公司业务对象的广泛性而更加的明显,因此与一般制造业企业不同,保险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是重中之重,管理好了风险也就使企业在获得较高收益的情况下能长期存续,它反映了企业高效安全运用资金的能力。
(4)企业文化
保险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企业对于客户而言有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信息优势,客户在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的地位。这就使客户在交易时往往保持着怀疑的态度。而且,部分保险公司在业务操作中违规操作如强制退保或不规范操作等也影响了大众对保险公司的认识,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形象。因此,保险企业要创建能让客户信任企业的文化,在为客户提升价值的基础上获得自身的利益。
包括对现有产品的建议以及潜在的尚未被开发的需求,这些都会成为企业产品改进和创新的重要信息。本研究中认为提升我国保险企业市场开拓和维护能力的方法有:注重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忠诚度,通过对销售渠道创新和对渠道之间的冲突进行管理降低内耗增加竞争力。
(三)树立诚信与服务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提高对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的提高受企业文化很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具有最持久的作用,企业的动力和员工的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产生改变的。甚至可以说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会受企业文化特点的影响。因此,树立诚信的、能够凝聚员工并且能够获得客户认可的企业文化是提升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建立诚信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首先我国保险企业要建立提高服务质量的策略和措施,在策略和措施的执行中规范员工的行为,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顾客至上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
其中,提高我国保险企业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客户之上的意识对于提升服务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提供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保险服务。售前、售中及售后都要注重提升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论我国保险企业的市场营销现状及营销渠道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4.[2]马杰.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5:91-92.[3]唐庚荣.我国保险企业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8,06:149-150.[4]唐金成,梁悦.国外保险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金融,2008,12:64-67.[5]张茜.我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1,25:123-124.[6]周利.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5,05:53+55.[7]唐金成,曾斌.保险微信营销及其平台建设研究[J].西南金融,2016,02:53-57.[8]张永杰.我国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5.[9]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10]李凤君.我国风险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11]宋瑞晓.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统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6.[12]金海霞.中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和提升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7.[13]王子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14]韩红云.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15]周宇.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16]谭丽.提升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17]刘松.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重庆大学,2009.[18]李攀.我国银行保险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