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培训劳务税收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8:3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教育培训劳务税收存在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教育培训劳务税收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学校教育培训劳务税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县学校应税教育、培训劳务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期,我局对县属有代表性的公立、私立学校和教育培训市场涉税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查询收费许可证登记底册,结合座谈了解和调查分析,发现教育和培训劳务税收管理上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和收费项目的复杂性给税收征管带来挑战。近年来,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个人办学、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而各类学校的收费项目也是名目繁多,除收取学费、住宿费、课本费等免税收入外,还包括择校费、借读费、复读费等,而这部分收入已严重偏离《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免税教育劳务范围,成为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盲点和薄弱环节。

(二)税务登记率偏低,控管不到位。税务部门对于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仍处于粗放型的“初级阶段”管理,税务登记率偏低。财税

[2006]3号文件第五条明确规定,各类学校(包括全部收入为免税收入的学校)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从***看,已办理税务登记证的教育机构16户(经营状态正常户),而经县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办学的教育机构有80户(初中和高中),办证率为20%。税务登记管理不到位不仅造成了税款的流失,也不利于教

育行业的整体税收管理。

(三)教育部门纳税意识淡薄,税收职能认识有偏差。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享受着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各类学校纳税观念淡簿,对应税教育劳务收入纳税不理解,部分学校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及进行减免税审批等。而税务机关基于自身所处环境考虑,受地方主管部门干预的影响,对应税教育征收管理不到位,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目前,地税机关对教育行业的管理,主要局限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而对于教育劳务的税收征管却是空白。

(四)纳税人对税收业务政策掌握不够,税收法制意识不强。在营业税方面:各校普遍存在择校费、借读费、复读费等各种应税收费收入长期未申报缴纳税款的现象,一些其它收入,如食堂承包收入、财产租赁收入等也未申报缴纳税款。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由于应税项目政策掌握不够,各类学校对高考奖、中考奖、过节费等实行分月扣缴,对单位集资利息、实物福利发放、旅游激励等未扣缴个人所得税,均不符合税法的规定。

(五)收费票据不规范,没有按规定使用发票。专项检查发现,各类学校在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虽然财税[2006]3号文件

第五条明确规定,应税收费项目应按规定使用发票,但由于财政部门规定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收费一律使用财政专用收据,并纳入预算管理,税务发票管理办法难以有效贯彻落实。

(六)培训市场混乱,税收管理是空白。长期以来,各种针对中小学生举办的假期特长班、培训班、艺术班,补习班逐年增多,办班收费日益攀高。办班者有的利用学校附近的空闲房屋,有的租用小区民居,隐蔽性强。收取费用后往往以收据代替,有的甚至连收据都不开。一些办班老师通过办班取得较高收入,尤其那些教艺术类科目的老师和重点校里负责中考、高考班的老师,如果在补习班里代课,个人收入很高。《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公民或法人取得税法规定的应税收入或应税劳务,必须依法自觉申报纳税。全日制以外的教育和培训若是以赢利为目的也必须依法纳税,但在现实中,主动办理税务登记、使用发票收费、自觉依法纳税这些都执行的很好。

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加强班、冲刺班等逃避纳税现象应得到有效遏制。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教育、财政等部门联系沟通,全面掌握税源。主动与 教育、财政加强联系,了解教育经费财务管理模式,全面掌握本辖区内教育机构设置和户数情况。深入学校和会计核算中心了解学校对各类收入情况,为规范教育劳务税收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税法宣传,服务辅导到位。针对学校在应税教育劳务征税问题上的一些不理解,税务机关应强化税法宣传及沟通协调,提高其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广泛利用宣传栏、新闻媒介、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同时加强与各类学校的联系,辅导财务人员健

全帐务,将应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分别进行核算,并帮助学校办理领取健全发票手续,切实做到服务辅导到位。

(三)认真做好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管理,提高征管水平。税务机关应结合日常税收工作,做好各类学校的办证和换证工作,将各教育单位全部纳入税收征管。结合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申报,督促各教育单位按月进行教育劳务收入纳税申报,尤其是要做好每年2月份和9月份教育劳务收入的纳税申报工作。

(四)强化征免税管理,严格审批程序。严把减免税审核认定关,对教育机构免税实行资格审定和年检制度。对不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教育机构及提供应税教育劳务的单位一律纳入正常征税管理,对账务健全,有账可查的实行查帐征收(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对账务不健全的,由税务人员帮助其健全账务或者实行核定征收(主要是民办非学历教育)。

(五)加强检查监管,实行以票控税。进一步加大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力度,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对属于应税行为的教育劳务收入(如择校费、赞助费等)使用地税机关监制的统一发票,对不属于应税行为的教育劳务收入即免税项目,仍使用财政机关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跟踪各类学校征管变动情况及票证使用情况,切实加强税源监控和以票控税工作。对于未按规定使用发票(收据)的教育机构,严格予以处罚。

(六)加大税收执法力度,规范征缴行为。加强日常纳税检查和税务稽查,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对取得收入不按规定申报纳税和拒不执行税务

机关作出的税务决定的纳税人,要严格按照《征管法》的相关规定严格处理,以法律的威慑力规范教育劳务税收征收管理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七)加大对培训税收管理力度。对长年办班人员,由主管税务部门要求及时办理税务登记,按照程序进行税款核定,纳入正常管理。对假期办班人员,应争取在假期前介入管理,可以按照招生广告透露的信息深入查找,上门约谈,催促其办理纳税申报、使用发票收费,并及时缴纳各种税费;对拒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由稽查部门严肃查处。

第二篇:直面农村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关系到国家、个人的利益,更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积极、健康地开展安全教育,将其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然而,一些农村学校安全教育不容乐观,亟待整治。

一、存在的问题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抓好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校应把好安全教育关,从源头上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安全应急能力。时下,一些学校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全不深,造成学生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较大损失。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重教学轻安全,一些学校领导受教学奖惩、升学压力的影响,只注重教育教学的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形成恶性循环,使学校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及时排查、控制。重学生轻教师,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安全事故只会发生在学生身上,于是加强了对学生安全管理与监督,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视而不见,造成了严重体罚学生、班级管理松散、学校财产被盗等。重校内轻校外,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内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时时讲,事事讲,形成了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

直面农村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江西省上饶县汪村学校

苏友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勿庸讳言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却呈不断滑坡之势,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不但农村的整体人力资源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且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其他社会问题。

·农村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

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欠账较多,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到素质教育,与其他发达城市教育相比所凸显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农村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教育事业。

(一)学生生源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农村学校学生数正逐年减少,一些乡村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就读,有的千方百计送孩子到集镇、县城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入学,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学生人数太小的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保证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生源不足,有些农村小学,特别是乡村教学点只有开复式班,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孩子们的听课时间就大打了折扣,且两个年级之间相互干扰,孩子们无法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因此复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实行“撤校并班”后,有的村落已不再设学校,山里的孩子往往要步行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学校去上学,小小年纪便要在学校搭中餐或寄宿,而且大部分农村学校的住宿条件较差,学生的安全以及家长的负担成为一个新问题。

(二)合校引发新的问题

1.安全问题。合校后,多数学生离学校较远,有的甚至要七八公里的路程,而家长一般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去接送孩子上学,由于孩子年龄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孩子,上学路上不够安全。不仅仅有车,而且还有社会不良青年对他们的敲诈勒索。由于孩子上学早,放

学晚,女学生的安全令人担忧,时有女学生遭到社会不法分子的性侵犯。

2.在未合校以前,有些学生在自己村里或者邻村上学,一日三饭在家食用,而到学区上学,他们不得以在校吃饭,甚至住宿,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家长的负担。

(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陈旧。农村学校的校舍危房普遍存在,且教学设施比较陈旧。由于教师队伍庞大,国家取消了教育附加费的收取,给地方财政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争取国债投资,地方财政也克服经济困难,千方百计挤出经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有些学校虽然盖起了新校舍,但师生所用的桌椅设施仍然是上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新旧相映,显得极不协调。而政府、学校都没有能力增加太多的投入,有些学校近几年没有添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机、电脑等更是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奢侈品,在农村小学几乎找不到手风琴、电子琴等音乐器材。

(四)教师待遇偏低。边远山区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与城镇学校严重超编形成矛盾。由于一部分师范毕业生及在职老师不愿意到边远山区工作,想方设法留在城区,造成了边远山区学校师资严重缺乏,而城区学校严重超编的矛盾。如:我校现有代课教师38名,他们的月薪仅为420元,极大地挫伤了这一部分老师的积极性。

(五)教师整体素质急待提高。由于在农村基层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教师就地转正,甚至有很多还是代课老师,许多教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基础较差;还有一些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种田,没有把精力全花在教学上,有的甚至把教学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搞其他赚钱的行当当成主业;这些老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由于学生数量少,有些乡村小学教师人数仅三五个、六七个不等,一名教师包一个年级、两个年级,学生的全部学科,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都由这名教师“包干”。有些乡村小学只开语文、数学等主课,体育课就算开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到校园里溜溜、玩玩,只要不打架就行。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等课程就只发课本给学生,根本就不上。

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还保持着传统、僵化的老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现实策略

存在问题,就必须解决。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必须要下大力气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当然,要改善农村学校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各级政府如果能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各位农村中小学校校长能将学校的发展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看待,群策群力,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工作实际中的点滴做法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深化农村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实行教师轮岗制,扩大教师的流动面。继续实施支教活动,城镇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支持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除了聘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外,还可以通过选派城镇学校富余人员到边远山区支教等方法。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要研究和解决好路途较远学生上学的困难,这是布局调整后学校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帮助落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改进措施,限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赶超先进。

(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校。要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有条件的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本,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办不成高水平的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督促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多学知识,增长才干,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营造教师发展新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就必须有多层面的知识框架,就必须充电。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教师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第三篇:浅谈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劳务派遣在我国又称为劳动派遣、劳动力派遣、劳动者派遣、人才派遣、人才租赁、人力资源租赁或员工租赁等,在国外也被称为临时雇佣服务(temporary help service),是指派遣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将与自己建立劳动关系的派遣员工派往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向派遣机构支付派遣费,派遣机构向派遣员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雇佣关系。三方的关系见图1:

图1

一、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劳务派遣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和数量还有限,但发展却异常迅速,经历了外资需求的萌芽阶段、全方位的成长阶段和规范化发展阶段,如图2所示。从需求来看,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劳务派遣虽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已在我国显示出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体制内就业机制转换、促进城乡就业结构转变、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等方面,劳务派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务派遣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用工形式,继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劳务派遣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虽然有一些是经营不规范的问题,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法律规章不健全、政府政策缺位造成的劳务派遣业缺乏规范、发展缺乏保障的问题。

图2 实际上劳动合同法立法时,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数据显示,仅全国公有制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约有2500万人,电信系统的电信、移动、网通、联通等四大集团共有职工118.3万人,其中劳务派遣工4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40.5﹪。邮政、金融、石化、建筑、电子、机械制造等效益比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运输、物流、餐饮、旅游、物业等服务性行业劳务派遣工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那么为什么劳务派遣会如此迅速地蔓延,得到如此众多用人单位的接受呢?特别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前,企业主要看重劳务派遣存在以下几个明显优势:

1、降低人工成本。首先,被派遣劳动者多由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人事管理,用工单位据此可节约管理成本;其次,一旦用工单位不再需要,可以随时退回劳务派遣单位,降低了解雇成本;最后,可以灵活调整被派遣劳动者的薪资水平。这比使用固定在编员工的支出要大大降低。

2、用工机动灵活。对于那些业务量受季节性、政策性、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而言,采用劳务派遣,可以在增加业务时迅速增加人员,在业务减少时,及时减少人员,人员进出手续都由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业化服务,不会影响到用工单位的生产经营。

3、减少劳动仲裁纠纷。由于用

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是一种劳务关系,它没有与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劳动关系,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关系隶属于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的工资、社保、辞退赔偿等各项责任可以全部转嫁到劳务派遣单位。这样,用工单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被派遣劳动者直接发生劳动纠纷(不能完全避免),从而省却用工单位的管理时间和精力,专心于经营活动。劳务派遣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劳务派遣行业得到了规范的发展。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有了法律依据,消除了过去人才中介机构与劳务派遣单位不分的混乱情形。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务派遣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法律保护。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务派遣协议得到重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得到了完善。劳务派遣单位克扣劳务派遣工工资报酬的情形大大降低,劳务派遣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比例和数额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劳务派遣工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以及被派遣劳动者的法律意识都有了显著加强。《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对劳务派遣的规范发展,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也出现了于立法本意不和谐的现象。

二、劳务派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法规的宣传和引导、落实工作尚不完全到位,存在一定的分歧和误解,劳务派遣中仍存在很多违规问题需要及时落实和改善。

首先,《劳动合同法》中存在一些不完善和相对模糊的地方,在实际的劳务派遣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分歧。例如《劳动合同法》中66条也明确规定劳务派遣是针对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而我们前期的劳务派遣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用工岗位,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尽量降低因劳务派遣付出的成本,促进用工单位直接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务派遣成为单位用工的必要补充。但是何谓“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劳动合同法》没有作出解释,有立法权部门没有给出明确定义。

其次,新法规还需加强落实,保障真正有效的实施。一些地方政府的旧规定没有及时调整、新法规没有建立或不完善,对于新法规的宣传、落实及实际执行不到位。全面贯彻落实 《劳动合同法》和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既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涉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落实,遇到劳

务派遣的违规问题要坚决处理。

再次,各个区域和层级对于新法规的误解较多。企业和个人对于新的政策缺乏充分了解,甚至各个司法和劳动管理机构对于法规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比较典型的是一些企业为规避《劳动合同法》,认为将员工转为劳务派遣是“免责金牌”,降低成本、规避责任、躲开一纸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些新旧“卖点”促成企业在“抢闸”规避新法时,将劳务派遣公司当作得力的“道具”。实际上国家已经在《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在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充分说明企业对于新法规的理解不足。

2、劳务派遣公司受到新政策影响不减反增,行业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行业集中度较低,缺乏有效监管。

首先,劳务派遣公司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企业劳务派遣业务需求增加明显,特别在新法规实施后,一些企业甚至看到自己内部以前使用的司机、保洁、食堂等人员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无五险一金等劳动保障,纷纷找到劳务派遣机构办理转移派遣业务以求自保。形形色色的从事劳务派遣的机构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斥于其中的多是些不具备技术和规模实力的小机构、小中介。这些小机构、小中介利益熏心,采取违法手段来追逐利益,不惜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用工单位的合法利益,承担社会责任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政府法规的有硬无软的要求,劳务派遣公司的“空心化”仍没有有效解决。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以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这是对劳务派遣单位的底限要求。虽然明确劳务派遣企业的硬件要求,可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真正评判劳务派遣公司的运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软实力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有规模、有实力、具有良好信誉的劳务派遣公司仍占据较低的市场份额,整体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再次,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估、汰换机制。据统计,目前国内劳务派遣公司众多,派遣的工种几乎全部涉猎,全国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及非公有制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现象普遍。但缺乏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很难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因此,如何扶植优秀劳务派遣机构增大的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清理并淘汰失范的劳务派遣机构确实是实施《劳动合同法》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下一步劳动行政部门与劳动监察机构工作的重点。

3、部分不良派遣用工单位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法规带来的变化,心存侥幸甚至想通过“捷径”来敷衍了事

,导致劳务派遣用工仍然问题多多。

近年来在劳务派遣市场陷入了工源不足,市场旺盛的需求,以及新法规带来的政策变化仍然没有有效的改变劳务派遣员工的弱势地位,部分无良用工单位仍不愿意主动调整应对市场变化,幻想通过“捷径”和原有的主导地位压低劳务成本,无形中更加剧了供需缺口,最后这些企业一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另外部分企业将原合同制职工突击改签为劳务派遣工,由此使得这一弱势群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劳动关系矛盾也更加突出。另外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不够完善等问题仍然广泛存在,这些仍然需要通过长期的政府监管和劳资双方不断的斗争中去改善。

4、劳务派遣员工迫于就业压力,主动放弃合理利益,面对劳务派遣纠纷,劳动者维权意识不足。由于派遣员工多是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作,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谋求工作条件很多是以减少或牺牲自身应得的劳务报酬和劳动福利为代价换取的。被派遣的劳动者在管理上受双重约束,在利益上受双重“盘剥”,工资低、福利差、权益得不到保障,是劳务派遣工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此次法规明确规定发生劳务纠纷,用工单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但派遣工往往主张自己权利的自信不足,再加上维权意识和能力所限,很多是选择沉默和无奈的接受,甚至出现了很多企业要求劳务工填写空白劳务合同的现象。虽然目前劳务派遣仍然了很多问题,但同时也看到了劳务派遣市场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也让我们坚信只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一定可以有效解决劳务派遣的问题。

三、劳务派遣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条例》的相继颁布和推行,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已经充分关注到了劳务派遣人员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福利保障问题。只要共同关注劳务派遣员工的生存状况,群策群力,就一定可以使劳务派遣行业目前发生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本文谈到一些建议可总结为:一完善、两强化、三构建,即各级政府作为行政管理单位要结合各区域的情况,从法规上明确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权利;通过强化行政监督和劳动仲裁的执行力度,增强劳务派遣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效的保障和增强劳务派遣人员的利益不受侵犯;构建良好的派遣劳务市场,扶植优秀劳务派遣机构发展壮大、组建和延伸为劳务派遣人员服务的工会组织,引导用工企业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建立劳务派遣市场的良好秩序,达到减少目前劳务派遣存在问题的目的,如图3所示。

图3 下面浅谈一下针对本文关注的目前劳务派遣行业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的一些建议,具体的建议如下:

1、充分发挥各地政府行政职能作用,抓紧制定和推行地方配套法规政策,让广大的劳务派遣人员有法可依。

各地政府应继续依照 《劳动合同法》和 《条例》的规定,全面清理本地区的劳动合同制度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做好劳务派遣的相关法规政策与法律、条例的衔接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实施办法,解决法律实施中的区域差别问题。

2、要有效的强化实施法律的监督、检查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有力的保障广大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着力抓好劳务派遣的难点问题的日常检查、热点问题的专项检查,真正把热点、难点的劳务派遣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坚决拿下。同时,进一步加大派遣劳动争议的处理力度,加强劳动调解仲裁的基层组织建设,依法妥善处理劳动派遣的争议纠纷,确保劳务派遣的争议及时、稳妥解决,有效的降低违规事件,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

3、各地政府、组织通过政策、行政和服务等手段指引,重点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落实工作。

首先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工作。各地政府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人员加深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与领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制定法规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贯彻落实法规的重要意义;对社会反映仍然比较集中的用工机制、用工成本、劳务派遣等问题进行专题宣传,进一步讲清道理、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其次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推动对企业经营者和劳务派遣人员的培训。特别要让各类企业经营者对《劳动合同法》和 《条例》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有效的从源头解决问题,很大程度的避免因误解造成执行中的偏差。

4、扶植优秀派遣机构发展,引入保障性派遣组织,实施劳务派遣公司优胜劣汰机制,落实劳务派遣公司监督管理工作。

笔者深刻认识到劳务派遣公司必须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认真为每个客户和外派员工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使派遣公司做稳、做大、做强。劳务派遣行业的改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劳务派遣公司的专业的服务能力,支持有规模、有信誉的劳务派遣企业开展连锁经营,鼓励劳务派遣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加大行业中优秀派遣机构的服务份额,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2)引入“休克鱼”激活行业发展,建立一批公益性

劳务派遣组织,不仅可以有效保障服务质量,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而且可通过公益性的劳务派遣组织作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吸纳破产关闭企业职工、以及失业人员就业的有效途径,将公益性劳务派遣纳入再就业政策体系,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和补贴。(3)设立行业服务标准,建立服务记录制度,评估派遣公司软性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加快行业洗牌。

政府、组织和民间广泛开展评比和监督工作,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核定派遣公司的经营资质。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查处各类违规派遣机构,坚决淘汰不规范的劳务派遣机构,规范市场秩序。

5、扶植建立派遣劳务工会组织,保障派遣员工权利,在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劳务人员维权意识的同时通过行政管理、政策指引等手段规范劳务用工单位行为,构建共赢的劳资关系。建立和延伸派遣工会组织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由政府牵头,工会组织落实定期了解劳务派遣工生存状况,了解和帮助他们的劳动经济权益落实,关注和参与劳务派遣工与派遣公司合同签订、工资协商,协助劳务工处理企业违法改签、转签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的维权工作。目前在沃尔玛、肯德基等派遣用工大户的外资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并开展了派遣劳务人员的维权工作。充分重视对广大劳务人员的宣传教育,要着重抓好派遣劳务人员就业观念的教育和维权意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只有广大派遣劳务人员的参与,维权意识的提高,才有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行政管理、政策指引等手段规范劳务用工单位行为,帮助构建共赢的劳资关系。

综上所述,劳务派遣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新方式,需要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和动态调整的过程,但维护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劳动关系,构建规范、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永远不变的法则。

第四篇:学校教育工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创新工会建设方法

铜山区教育工会王兆义

学校工会是教育工会体制中最为基层的工会组织,处在教育工会工作的最前沿,直接服务于教职工。不仅是农村学校最广泛的群众性组织,也是党政领导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它为创建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工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农村学校工会充分发挥不同职能和优势依然任重道远。

主要表现在:

一、组建不规范现象突出,基层工会职能发挥“依附性”和“虚位”、“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学校工会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误区:认为工会就是文体工会、福利工会,工会就是摆设,是花瓶,是虚设,工会只能搞一些文体、教工福利等低层次的工作。认为工会是一个筐,什么事都可以往里装。学校党组织对工会工作的观念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不少农村学校工会虽然有机构,但有牌无室,无经费等问题突出;工会组织形同虚设,教职工也成为“花名册”会员,不少教职工感觉“建会与不建会一个样、入会与不入会一个样”。

二.学校工会工作解决问题缺乏动力和好的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意识。首先学校工会干部工作顾虑多,维权力度不大。基层工会干部说:“得罪了行政领导不支持你,得罪了教职工代表不选举你。”特别是绩效工资实施后,取消了所有的福利待遇,当不当工会干部一个样,因而缺乏工作动力。其次不少农村学校工会缺乏重点,只停留在事务型工作层面上,未能体现工作重心,突出基本职责。工作开展平平淡淡,没有特色和亮点,抓不住主要矛盾,解决不了关键问题,缺乏工作创新,致使工会工作无法上新的台阶。再次大部分农村学校工会干部是兼职,任职前没有工会工作经历,未接受过工会业务培训,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讲困难和问题多,想办法和思路少,缺乏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工作被动应付。

三,在工会制度建设方面,缺乏长效发展机制,不是靠制度而是靠工会领导的个人能力推动工会工作开展。目前很多农村学校工会的主要事务都依赖工会领导的个人能力,靠制度维系的工会整体的合力作用难以发挥。存在三个方面的难题:1)活动经费落实难。农村学校工会经费紧缺,有的学校工会无户头,工会组织连维持基本的活动费用都有困难。(2)工会组织建设难。部分农村学校的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学校工会组织是可有可无,工会工作无关紧要,造成了农村学校工会组织建设难以落实。(3)干部作用发挥难。农村学校工会干部,待遇得不到落实,主要靠与学校行政领导的关系来开展工作。造成工会很难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四、在工会的领导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人员老化、稳定性差、培训不足、缺乏创新力等突出问题。大多数学校工会主要领导往往由将要退休的中层领导兼任,年龄偏大。他们固然经验丰富、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但是也存在因年龄限制工会知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在位时间有限,从而使一系列很好的制度措施难以长期持续和完善起来。

二、采取的对策建议

(1)健全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工会的组织基础。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学校工会机构设置指导意见,保护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地位。按照《工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全总关于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会凝聚力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工会的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做到工会组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是健全组织体系,落实工作职责。工会要密切联系教职工,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关心教职工的安危冷暖,处理好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教职工的所感所想,及时把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反馈上来。

(2)加强工会干部建设,夯实基层工会的干部基础。

1、农村学校工会领导的待遇,切实做好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

2、视农村学校工会干部的学习。重视农村学校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依法治会能力。特别是需要从心理学、管理学、法律法规、工会知识以及如何培养自身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个性等其他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会干部在广大教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针对学校工会领导年龄结构偏于老化和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需要更新工会的用人观念,按照“四化”标准建设工会队伍。让年轻有为、素质高、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擅长倾听群众意见的领导干部来做专职的工会领导工作,给他们以校级领导的待遇,提高工作热情。

(3)抓住支撑点,夯实基层工会的经济基础。

一是基层工会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帐户,督促行政依法足额拨缴工会经费。二是加大对基层工会扶持力度,增加对基层工会的经费投入。

2、充分发挥工会的民主机制优势,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工会开展的一切工作和全部活动,都要采取吸引群众、说服群众和群众自我教育的方法,而不是行政命令。这种民主的运转机制,是工会组织的又一重要优势。随着教职工民主意识的提高和学校民主建设的进步,学校工会彰显“桥梁纽带”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学校工会既非教育主管部门,又非重要职能部门,但却是涵盖全体教职工的实体。如果能充分把这个实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甚至于它可以决定学校内部的“气候”。学校工会凝聚力强弱与否不全取决于领导者的魅力和员工的素质,所有优秀的东西加起来并不一定优秀,只有每个分子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合理地运作起来,学校这部机器才能正常,工会就是使这部机器正常运作的机修工。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校务公开”、“教代会制度”、“依靠教职工办学”等几项重要制度,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普遍欢迎和拥护,其认可率为95%,这既反映了教职工对参与民主管理的强烈愿望,也表明运用民主机制进行民主办学已成为应有之义。

3、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优势,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随着学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工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工会只有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研究和正确把握知识分子群体权益的特殊性,努力提高表达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的能力,才能激发教职工献身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调查显示“多为教职工维权”和“多反映教职工

呼声”,以高达83%以上的支持率,位居工会可发挥独特作用的优势之首。因此,工会基本职能优势的发挥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校园和谐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作为教职工利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作用,加大“双向维护”的力度:在维护学校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不同层次教职工的具体利益,不仅要表达和维护教职工的经济利益,还要表达和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利益。因此,学校工会组织要根据新时期教职工利益诉求的特点,重点建立好可行有效的维护机制。如完善教代会制度、教代会代表督查制度、校务公开制度、重大改革方案的听证制度等,以畅通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让广大教职工有充分表达意愿、要求的场所和机会,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和建议权。使教职工说话有人听,提意见能管用,监督有力度、起作用。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环境,一个温馨并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作环境,一个健康向上且富有情趣的业余文化生活环境,一个充满关爱的人文环境。

42、以活动为载体展示工会作为特色

一是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在促进工会工作发展中展示

作为。二是以“争创”活动为载体,在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上展示作为。三是以“建家”活动为载体,在营造先进工会组织上展示作为。四是以“送温暖”活动为载体,在凝聚教职工队伍上展示作为。

新时期的学校工会不能只是“活动型工会”、“福利型工会”。工会活动的内容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文体活动、送温暖活动等低层次工作。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在对象、内容、方法、措施上有特色和创新,灵活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工会植根基层,要以教职工喜闻乐见、高雅健康、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通过美的载体,把党的关怀送到广大教职工的心坎上,把高雅的审美愉悦和高尚的思想道德通过浓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传达到广大教职工的心间。工会充分发挥活动方式的优势,有助于更广泛地联系教职工,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吸引到工会组织和工会活动中来,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真正把学校建设地科学、民主、文明、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

5、加强工会的队伍建设,增强工会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第五篇:浅谈税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税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收分析是税收理论和税收工作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效能工具。税收分析的目的就是分析税收与经济的适应度,通过税收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税收收入形势、及时发现日常征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程。对反映和检验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反馈和监督税收法律政策执行情况、保障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税收分析既是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征管、监控税源变化、评估税收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方式。目前,税收分析总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效果还不太理想,和新时期税收与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目前税收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县级局存在对税收分析工作重视不够,相关部门参与分析不够的现象,税收分析仅限于由计会岗位人员独立完成撰写任务。

(一)税收管理人员参与税收分析的意识不够造成分析依据不充分。税收管理员工作在税收征管的最前沿,能够充分掌握所管辖的各行业、各部门的税源变化,但往往税收管理员或是没有深入实际调查,或是懒与动笔,或是敷衍应付,不能够为计会部门提供详尽的分析、预测的可靠依据,而计会岗位人员对税源管理又不熟悉,与实际业务联系很少,造成税收分析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现状。

(二)税收分析中“就数字论数字”现象不能揭示内在规律。有些税收分析通常是大量的数据堆砌,却缺乏产生这些数字的充分理由。这样的税收分析不能揭示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不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弱化了税收的预测、指导作用。

(三)税收分析“八股文”定式的存在影响税收分析的质量。现阶段的税收分析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存在公式化模式分析的误区,束缚了税收分析人员的创新意识,使税收分析不够深入、角度不新、内容没有深度、千篇一律,不能够准确分析出增、减收入的深层次的原因,不能充分反映某一时期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税收分析中“以偏概全”影响分析质量。以个别、典型实例为根据来说明税收问题的整体状况。比如:典型的情况是在说明本地税源不足时,只举出某重点税源企业,今年税源比上年减收多少,就得出结论 “本地税源严重萎缩,难以完成本年的收入任务”。等到年底超额完成收入任务时,转而又列举其他企业增收原因来说明“经济税源的发展是今年税收收入超收的根本原因”。这种只顾眼前,以偏概全,而导致前后逻辑混乱。

(五)税收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税收分析要求分析人员不仅要精通计会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很强的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水平,还要对事物有一定的敏感性、创新性和前瞻性,而我们的计划分析人员在其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所欠缺。

二、提高税收分析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实际税收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单位领导要提高对税收分析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单位一把手要提高对税收分析的认识,更新观念,积极组织,加强调度。税收分析是为决策服务的,如果决策者不重视,就失去了搞税收分析工作的实际意义。从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看,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强,仅靠经验已无法正确认识经济的特性。在当今经济转轨、变革时代,税收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充分发挥税收专业技术人员对经济问题和税收问题的认识成果,决策者就可以实现更科学地决策。

(二)尽快建立“计会搭台、税政、征管参与、操作实施、计算机保障”的税源监控组织体系。税收管理员要养成人人写税收分析的习惯,省局在新《税收业务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税收分析来源于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应定期把自己分管行业、分管地段所辖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税源变化情况、重大特殊因素等进行逐一详尽分析,尤其重点税源要重点分析;建立税收收入分析例会制度,由主管计会的副局长主持召开,计会、管理、税政、征管、征收、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参加;每月定期召开税收分析例会,各管理部门将税收管理员上报的分析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及时、准确的反馈分行业分税种在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横向分析和收入预测,计会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分析的优势,综合各管理部门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改变计会部门原有的单独分析形式,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计划分析体系,提高税收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税收分析要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注意产生增减变化的各个因素,要把税收分析与一系列影响因素联系起来,逐层次、逐环节、逐项目地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分析,从而保证税收计划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例如:营业税是邢台县局的主体税种,建筑业是营业税的一个主要税源,并且增势强劲。在分析增长原因时,只分析今年是邢台县的项目建设年,新上项目多少,而忽视了对新上项目资金来源的连锁分析,就不能达到对经济现象更深层次的分析,应该进一步从新上项目的投资增加引起银行贷款增加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分析出贷款促进了建筑项目的增加,建筑项目的增加促进了建筑营业税的增长,而银行贷款的增加又促使金融业的营业税增加,建筑业营业税的增长又拉动了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只有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分析,层层深入,才能揭示组织收入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税收分析要有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表现为一个“新”字。分析角度要新,要充分利用人的思维创造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方法要新,这就要求税收分析人员必须掌握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做到分析深入、认识深刻、内容丰富。在分析过程中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信息量,要积极与本地统计部门、本地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经济信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上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收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对比和分析。

(五)加大税收分析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税收分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和领导科学决策密切相连。一是推行“税收分析员+税收管理员”运行模式,对税收管理员加强税收分析知识的辅导,使每个基层人员既是管理员又是分析员;二是选拔数理统计、财税经济等专业人才充实到分析队伍中来;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从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认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深度研究等方面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四是加大对税收分析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分析方法、写作知识、经济常识、微机知识、税收政策以及法律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训。

浅谈如何搞好税收分析

税收分析是税收管理人员和各级领导进行税收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税收分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各级领导在工作中的决策作用和监督作用,这更求税收分析人员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提出高质量的税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下面就如何搞好税收分析谈几点建议。

一、税收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1、税收分析的内容。根据税收分析的目的、要求不同,发挥作用和效益不同,以及涉及的广泛程度,税收分析的内容包括:一是分析税收收入进度和收入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二是分析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分析税收征管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工作质量以及纳税人的纳税态度和依法纳税程度。四是分析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2、税收分析的方法。税收分析中比较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有:一是对比分析法。将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计算相对数,用以揭示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发展程度、内部结构与比例关系。二是平均分析法。将同一性质的某类指标数据综合平均,计算平均数,用以反映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和总体情况。三是动态分析法。将某类指标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税收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发展水平。四是因素分析法。计算某类指标对总量指标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便于抓住主要问题。五是相关分析法。计算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类指标的相对值,了解其相互关系,如产值与税收收入的关系。

二、目前税收分析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个别分析人员在进行税收分析时,不能深刻理解分析的意义,仅是为了应付工作凑篇幅,写出的分析没有深度、没有参考价值,成为一张废纸。

2、税收分析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合理使用数字材料,一方面是收集整理不完备,急急忙忙写分析,造成事实与数字不相符,文章空话多,无实际内容。二是个别人有个材料不会用,仅是数字间的叠列,数字间的对比,没有深层次了解事物的本质。

3、信息不灵通,反馈滞后,利用率偏低。税收分析人员大多不能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经常闭门造车,对基层实际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写出的分析失去使用价值。

4、综合性分析和多方案预测少。税收分析人员缺少掌握本地区经济情况的本领,仅能对个别税种、个别行业发生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没有综合性分析和对当时经济形势进行多方案的分析预测少。

5、人员流动、新人员多,造成税收分析人员素质高低不齐。由于近几年人员交流和流动,使的税收分析人员新人增多,岗前培训不够及时,使的分析水平不高,失去分析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税收分析人员素质和提高税收分析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1、进行一步加强税收分析的领导,提高税收分析人员对税收分析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明确开展税收分析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税收分析人员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激发税收分析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造性。更好做好税收分析工作。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税收分析人员业务素质,确保税收分析质量。近几年对税收分析人员培训搞的较少。下一步应加强税收分析人员业务培训,使每个税收分析人员都能尽快掌握税收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提高税收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发挥税收分析的整体功能,开创税收分析工作新局面。

3、积极组织税收分析人员进行税收分析工作交流和成果评比,更好的拓宽税收分析人员的思路,提高分析质量,为领导了解情况、决策工作、指导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4、税收分析人员,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写好税收分析,要做到一下几点:一是要经常深入基层征收一线,直接了解基层征收中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税企之间的征纳关系,从而发现“热点”、“难点”和“新生事物”,有利写好分析。二是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等情况,从中发现问题。也是写好税收分析的重要环节。三是加强横向联系。经常到有关综合部门走访,如:计委、财政、工商、建委、统计局、银行等单位,取得较多的综合信息,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四是要经常研究税收统计、会计等报表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各经济类型、各税种收入的结构,及税收收入的增减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高分析质量。五是要了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经常阅读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地了解宏观和微观方面、国家和地方的一些经济信息和税收信息,使税收分析发挥最大作用。

四、税收分析中应注意的事项

1、税收分析要有快速的时效性。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采集、掌握和占有大量、系统、丰富的税收信息材料,紧密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及时反映税收管理中的各种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否则,拖拖拉拉,迟写迟发,就会变成“马后炮”、“雨后伞”失去作用,时过境迁,就会贬值,甚至失去参考价值。

2、税收分析要有高度的准确性。一是税收分析人员要实事求地反映客观实际,做到数字准确、情况真实、观点正确,资料可靠,对数据和情况的分析,要提炼出问题,制定措施,文字的表达也都必须准确无误,有据可查。二是税收分析人员,对分析的项目和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为税收分析不是税收活动的复制品,更不是大量有关数据的叠加,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及时准确全面收集掌握各方面的工作动态和有关政策信息,尤其要特别注意税收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要及时向领导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3、税收分析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税收经济形势,配合全局重点工作,敏锐地抓住经济税源运行和税务工作中出现的“重点”、“热点”、“焦点”和“疑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4、税收分析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税收分析工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从概念形成判断,再从判断进行推理,并由此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一篇好的税收分析应该做到:既有数据,又有分析;既能提出问题,又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那么这就是一篇较好的税收分析。

下载学校教育培训劳务税收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教育培训劳务税收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炭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煤炭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 军〔内容摘要〕 通过分析煤炭行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关 键 词〕 煤炭 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作者介绍〕 六......

    税收征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收征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地税部门大力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征管信息化建设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中,笔者试就如何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农村学校教育均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关键着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

    浅谈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2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学校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现笔者结合自己目前自身教育管理和实践就南充市仪陇县农村教育行政管理上一些常见的问......

    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个人所得税实行多年以来,人们的纳税意识逐渐得到了提高,我们税务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各......

    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征管工作存在问题的调研提纲 征管部分 一、征管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办理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存在什么问题?具体列举说明。(办税大厅) 需办......

    连锁超市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连锁超市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麦德龙、好又多、家乐福、欧倍德,加上本地的苏果、苏宁、等连锁商业龙头,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已经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他们在南京仅几年时间......

    略谈个体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略谈个体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日期:2008-02-27 作者:曾令玺 来源:长阳县国税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收税难,收个体税更难”,个体税收一直是税收征管中的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