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重点总结资料(小编推荐)
教育学基础 刘楠楠大王 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
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教育这个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5.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
6.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7.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比较大的影响。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的研究结果。
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7.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论述或简答)
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8.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指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2)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定义: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9.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10.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个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11.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2.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P155)
1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代表是美国学者多尔(W.E.Doll)(P159)
14.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P163)
15.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P165)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又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看,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总之,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
16.“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17.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网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
隐性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18、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本质区别:显性课程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课程主体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2)物质性隐性课程(3)制度性隐性课程
(4)心理性隐性课程
19、教学: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0、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除教学外,学校教育工作还有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其他一些工作。
22、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
23、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的“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
24、陶行知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25、当代“教学”的新概念
(1)从重视教师面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6、学习理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它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27.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很可能是论述题)
“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活鲜活的意义世界。所以,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环境”、“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一定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人在生活世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P234)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p26
5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1、西方哲学的转向
2、杜威与陶行知的“生活”与“教育”理论
3、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4、提高师生生活质量的需要
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性
1.理论的可能性
分两个角度解释,一方面是有意义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即生活
2.实践的可能性p268
二、学校该如何做
(一)重建教育观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首要的是重建一种教育观,包括教育内容(材料)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等,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材料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
(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学校中心的转移
1、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
2、学校教育目地的转变
三、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的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与新旧价值观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体制与观念的转型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
1、社会规范失控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4.价值观多元化5.人口流动问题等
(二)学校教育失误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失误集中表现为四点
1.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2.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3.个别教师素质问题
4.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的薄弱、(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即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多爱护、过多保护)十分普遍;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上述现象的出现本身又有其原因。
当前,核心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核心家庭削弱了家庭对青少年的监控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挂钥匙儿童”日益增多,造成孩子的“感情真空”也趋扩大。
离婚率迅猛上升导致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因家庭结构裂变后出现的种种家体问题,对儿童的成长明显不利。
当前,破裂家庭越来越多,破裂家庭包括破裂和心理破裂两类,这些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在家难以得到温暖,很容易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到一起,走到越轨犯罪的道路。
1、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特指不担任班主任的任课老师,下同)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P28
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P283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个人认为可能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
1).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
2).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意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集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二)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
1)。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
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
3)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4)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1)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2)协调班级与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3)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4)协调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四)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班级活动体系
1)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
2)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
3)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
4)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
2)营造社会化环境。
3)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4)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5)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第二篇:会计基础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单选
1.会计具有核算与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2.该账户的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买家和采购费用。(采购费用包含运杂费)
3.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同外单位发生经济业务往来时,由业务经办人在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列如供应单位发货票、银行收款通知等。
4.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单位自行制定并由本单位有关部门或人员在发生经济业务时填制的原始凭证。列如收料单、领料单、工资结算单、成本计算单等。
5.序时账薄称为日记账,分为普通序时账薄和特种序时账薄。
6.分类账薄分为总分类账薄和明细分类账薄。
多选
1.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具有系统性、适应性、统一性、简明性。
2.资产类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账款、坏账准备、材料采购。
3.成本类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4.账户的结构是账户名称、日期、金额、余额。
5.原始凭证的审核包括合法性审核、完整性审核、正确性审核。
6.账薄按其用途分类为序时账薄、分类账薄、备查账薄。
7.财产清查中的计价方法是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
8.流动资产有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判断
1.资产是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经济资源的资源。
2.试算平衡只能保证金额相等不能完全保证核算正确。
3.记账凭证俗称传票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加以归类整理而填制的是用来
确定会计分录。
4.原始凭证付款单位错了可以更改,金额错了必须重开。
5.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它是一直根据记账凭证
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分类账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6.财产清查结果不相符才清查,相符不需要清查。
简答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及时性。
3.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各项会计
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4.审核的内容包括: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记账凭证记载的内容与原始凭证内容
是否一致;会计分录是否正确;记账凭证中各项内容是否填写正确和完整;经办人员是否签名盖章;数字书写是否规范。
5.所谓未达账项,是指由于收、付款的结算凭证在传递、接收时间上不一致而导致的一方
已经入账,另一方没有接到凭证尚未入账的收付款项。对于发现的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整。未达账项一般具体有以下四种情况:(1)存款单位已经收款入账,银行尚未收款入账;(2)存款单位已经付款入账,银行尚未付款入账;(3)银行已经收款入账,存款单位尚未收款入账;(4)银行已经付款入账,存款单位尚未付款入账。
6.实物的清查方法:实地盘点法,技术推算盘点法,抽样盘点法。
第三篇: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
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
2013年06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直接和间接“承担教者”和“施加影响者”。
广义的教育者应该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
狭义的教育者,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使用,应该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2.学习者
学习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包括直接和间接“承担学者”和“接受影响者”。
广义的学习者几乎指任何人(只要他/她因为缺少点什么在与别人交流、对话或模仿)。
狭义的学习者,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使用,应该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那些人。
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1)在认知,或非认知方面,或仅仅在某些更具体的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可以是别人界定的,也可以是自我发现的或感觉到的;
(2)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程度不同的弥(填)补、改变、提升、重组需求等;
(3)学习者之间存在动机、兴趣、方法、过程及结果上的差异;
(4)具备学习所需的内在身心基本条件;
(5)学习者能够获得学习的外在条件与机会;
(6)学习者所从事的学习能够带来精神上和/或物质上的报偿。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学校教育:指什么?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专门的教育机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较为充裕的教育经费、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业成就评价机制,等等,使它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式。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其效果见诸于个体的发展过程。”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在学术界给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信息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赫尔巴特:
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The Science of Education)是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他第一次为教育学找到了它的科学基础,由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所以后人将他的教育学视为所谓科学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唯科学主义。
二.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重要(▲)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 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重要(▲)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简答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五.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
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 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特征:
1.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的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养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叫做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看到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的制约作用。
2,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所谓正向功能是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负向功能是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有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从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行动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如促进人类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隐形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
4,多维度的符合分类
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生活技能;2,内化社会文化;3,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经,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
下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二)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三)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什么是人力资本? P46 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通过途径实现。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重要的领域。
其涉及的基本问题是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全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
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专业思想的建立。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思想和理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3)专业能力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4)专业自我的形成。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1,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
学生的发展
含义: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行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P160 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最重要)。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标准:
含义:是各学科的纲领性知道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教材是什么?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者章节。
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核心课程即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者内容。
第七章 课堂教学
教学含义: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活动。
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区别: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除教学外,学校教育工作还有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其他一些工作。2.教学与智育;3。教学的功能。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3.认知教学理论; 4.情感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4)师生关系的品质。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目标,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
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分析 1,遗传;2,环境;
一、遗传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1、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遗传作用的认识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基础)、潜力和可能性,但不能起决定作用:一方面,从遗传素质到智慧才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的发展影响在整个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减弱趋势;另一方面,因为个体的能动性和对后天环境的适应与学习,遗传的影响面也在减小。
(二)环境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是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
2、环境作用的认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
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
四)个体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显示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活动体系中的第一个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即新陈代谢。
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和倾向。
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第四篇: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分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5、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雄辩术世界》——昆体良
7、《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6、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7、《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8、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9、《爱弥儿》——法国思想家卢梭
10、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11、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二章
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书上)
4、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书上)
5、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保存、选择、融合、创造
第三章
1、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的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见课本P74)
第四章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4、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双轨学制(二)单轨学制(三)分支型学制 6、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1922年颁布了壬戊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第五章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专业发展,以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3、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4、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5、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6、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老师胜任工作手基本条件。
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合理的专业知识
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崇高的专业道德
强健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
7、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8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见课本P147)
第六章
1、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又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来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至今,我国开始了第八次课程改革。
5、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注重总体分析
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注重细节分析
6、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P183)
7、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见课本P185)
第七章
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第九章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的指导者,在班级建设中行使多种职能,扮演多种形式角色。
第五篇:《会计学基础》期末复习重点
会计学基础期末复习重点
P3会计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P5会计目标(总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P8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P8资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部分)
P9负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部分)
P10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P12会计恒等式恒成立的应用(例1—1)
P14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P17会计记账基础(责权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P17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重点: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P20会计方法(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考核,会计预测,会计决策)
P24会计确认(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P29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P41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及其关系
P42账户的格式
P45图3—2
P51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会计恒等式)
P52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
P54“借”、“贷”
P60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购进,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及分配)
P101原始凭证(区分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
P109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的区别(4点)
P109记账凭证种类(收,付,转)
P112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划转业务
P120账簿的种类
P127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P132更正错账(3种,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
P135总账明细账规则(平行登记)
P137账簿的更换
P142材料取得成本的计算(例7—1)
P143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计算(例7—2)
P145存活盘存制度(永续盘存制,实地盘存制的区别和做法)
P147存货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P151产品生产成本
P156编制报表前准备工作的内容
P157账项调整P161对账(账实核对的内容)P170财产清查P171“T”字账户 P173未达账项(例8—11)
P182财务报告组成(表9—1)P189资产负债表P192特殊项目P195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填列方法
P196利润表
P196利润表各项目填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