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推荐)
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野洞河乡中心小学 杨海涛
一、注重礼仪教育的实效性、示范性
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教育原则,开展读、讲、考、赛、评等一系列活动。读,即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礼仪常规》、《礼仪知识ABC》等书;讲,即讲学习文明礼仪后的心得体会;考,即对所有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考试;赛,即组织学区性和全区性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评,即对学生的仪容穿戴、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天天进行评比,建立学生个人文明量化评定制度。文明礼仪教育要以点带面。我们在茶园山中心小学召开文明礼仪教育现场会,还召开了全区文明礼仪教育经验交流会。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全区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育与落实师德规范相结合我们把教师文明礼仪规范列为教师评定职称和年终考核的内容,坚持开展“树、创、献”活动。如在第新州一小召开“弘扬高尚师德,树我教师形象”现场观摩会,教师介绍了讲师德、扬正气、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学生代表作了“良师慈母暖我心”演讲,学生家长热情赞颂教师的高尚师德。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给人和风细雨春天般的感觉。
三、净化校园环境,用优美的氛围陶冶人
我们把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作为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之
一。要求学校对校园要整体规划,做到安排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上有陶冶性。
校长抓绿化,美术教师抓美化,卫生教师抓净化,德育干部抓育人化,各负其责。
优美的环境促进了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陶冶了师生美好的心灵。
四、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去年底,一封由教育局长郭德泰草拟的《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分发到全区6.3万个中小学生家庭中。信中恳切地阐明了“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希望家长参与子女的文明礼仪教育,配合学校从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从一个个行为习惯养成抓起。?这封《公开信》在各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学生家长复信教育局和学校,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们支持区教育局的倡导,让中小学德育走进千家万户的心愿,还有更多的家长对参与子女教育提出了合理建议。家长的积极参与,给我们以莫大的鼓舞。今年春季一开学,教育局就迅速发出《关于全面加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见》,要求各校全面强化师德规范和学生礼仪常规,整体优化学生的文明礼仪环境,并决定把各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作为“文明学校”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条件。
第二篇:强化主体参与提高德育实效
强化主体参与提高德育实效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思想愈来愈为人接受。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此,没有后者就会使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能动的,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尽管学源林立,模式纷繁,但其核心无一不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素质。英国威尔逊·马库菲尔的德育主张与实验、瑞士皮亚杰的“活动德”、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会儿童学习”与“自我教育”等等,都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强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与活动。
此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做到“三性”“四变”。
“三性”是指德育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具有三个特点:
1.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学校活动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
2.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
3.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会走路,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四变”是指:
1.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从主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作出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主体意识。二 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地位。我们开展“争当小主人”的活动,试行“干部轮换制”,使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的尊严。三是引发需要。我们在教育中一改过去教师以权威身份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努力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发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如成功欲,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满足。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
2.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学校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校园内进行“温室育苗”,而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校园,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一是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我市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她湖光山色,有着物阜景华的自然资源,滨都宫、牟氏庄园,人杰地灵,„„这些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编写了乡土教材。二是建立基地,拓宽育人渠道。定期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看家乡新面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檄情。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我们聘请离休老干部、派出所干警、敬老院老人、工厂企业领导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来校给学生作讲座,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变显性教育为显、隐性相结合的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学校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活动及基本管理形态等直接教育,隐性教育则包含于周围的环境、人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即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间接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教育功能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德育教育“人耳”、“人脑”、“人心”。一是优化人际关系。改变师生关系,由命令式、强制式变为平等式、民主式,创设互尊、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的同学关系。二是优化文化环境。努力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还在走廊、过道、宣传橱窗张贴(挂)名人画像、语录及学生作品,构筑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三是优化物理环境。尽管我们校园狭小,但我们想方设法,栽花种草,堆叠假山,创设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以此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他律”转向“自律”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条儿童品质发展规律。所谓“他律”,是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由此,我们努力在主体参与性教育方面追求教育的自律性。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制订一日常规。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醒自我评价,如开展期中、期末的两次学生自我鉴定(百分)及互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判断,明确优点、缺点,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措施,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通过多种途径,遵循德育规律,加强德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德育实效。
第三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部署方略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六小学卢贵洪
“德育”从语源范畴追溯“得之于心,故谓之德”,“育,养子使作善也”,其涵义即涵养熏陶人的品德。现代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首先是一项道德养成事业,因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愈大。”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树立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确立德育为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那么,在贯彻落实中,如何合理、规范、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呢?笔者在此带来几点见解,但愿能抛砖引玉!德育方略一:构建德育管理机制,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来源于高素质管理队伍的建设。因此,在开展学校的学期工作前应该首先建立好一支由学校高层为领导者、分管德育中层领导、各教研组组长、各级级组长为成员的德育工作小组,具体实施德育工作的管理;以各科任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为主体的德育教学队伍,负责实施每个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以政治 1
组长、思品组组长、德育专干为主体的德育科研队伍,以负责落实德育工作的实施之余更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其次,学校德育组要认真制定好一系列健全而完整的各种有关德育的规章制度,保证各种规章细则落实到学生中去,对各项制度进行具体的实施、执行、验收、评比,做到真抓实干。遇到问题要及时纠正,正确解决,做好材料保存、登记追踪、积累经验,以不断完善德育管理,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再次,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成败。因此,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势在必行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紧迫性,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增强教育技能,掌握教育技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这样,学校有了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熟、素质高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德育方略二:开展德育主题活动,为学生发展充实内涵
实践证明: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热爱趣味意义活动,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实践”,把学生的爱国爱校爱家、遵师守纪、道德理想、文明礼貌、法制、安全、环保、卫生等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如结合“3·12”植树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通过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军训,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定期召开法律教育报告会,让学生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开展“我是小当家”活动,让学生体会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开展“学习一帮一”活动,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组织“新世纪,我能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自理、自强、自立等良好思想意识。结合国庆节,向学生宣传祖国在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颂扬祖国、赞美祖国。利用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可以向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爱国情操教育。结合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教师
节,向学生宣传模范先进人物事迹,宣扬他们的优秀品质。春节、元旦是全国人民喜庆团圆的日子,在学生欢度之余,也可以从中教育学生认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义„„
另外,德育与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德育巧妙自然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环节中,形成有意、有机、有序的自然渗透,是延伸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如《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种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团代精神。数学教学如《圆的周长》中通过学习圆周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家祖冲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论与实践表明各学科都可以成为学生德育课堂的延伸。
可见生活中有许多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等为我们提供了实施德育工作的原材料。只要教师能善于采用、统畴整合、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将为德育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德育方略三:推进德育心理研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提及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先看看几个例子: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1日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最近,看了两份材料,一份反映浙江省金华市某校一名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压力而用榔头打死了母亲;另一份反映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两名中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这样的材料,以前也看到一些,确实触目惊心,引起了我的深思。”发生在2004年2月中旬“马加爵事件”更是轰动了全国。据有关媒体报道,继“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内,云南省又发生了一宗以一个15岁少年为首的4个少年儿童用石头砸死一名12岁儿童的悲剧,事后这个15岁少年竟得意洋洋地称自己是“第二个马加爵”——这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令人发指,令教育界警惕!
由此可见,这些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尽管让人欣喜,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却十分令人担忧。这无疑引起教育工作者必须尤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何为“心理健康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各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解心理机
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素质的发展。过去,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灌的不少,但学生吸收的却不多,这种德育教育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研究。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是基于学生心理、情绪出现异常偏差,当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或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从心理角度追本溯源,对症下药,为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将心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授基本心理知识,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其次,教师还应该寓心育于各科教学之中,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在心育因素,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并深入学生个体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如举办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装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宣传标语;开展心理知识知多少竞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方法,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行为警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品行优良、体魄强壮、心理健康、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方略四:发挥德育“三位一体”,为学生发展夯实根基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加强综合治理。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构建是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环节。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的地位、作用、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各有优势、各有不足,任何一方面的德育出现漏洞,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的健康发展,有些德育目标在家庭德育或社会德育中难以实现,但通过学校德育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一些学校德育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几种德育途径的协同配合,则可以较为顺利解决。
学校德育以“教书——育人”为主旋律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并以全方位、多渠道的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体举措围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小学生守则》为出发点拟定标准。若
然说学校德育是德育的重要核心,那么家庭德育就是这个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德育的内容是全面的,重点是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纵观当前社会,部分家长在培养学生成长的方向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倾斜,如有的家长往往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他们的精神生活;有的只重视孩子的营养则忽视他们的锻炼;有的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与个性心理的培养;有的过于偏爱纵宠而忽视他们的自强自立„„这些情况不为鲜见,面对这些现象,学校教师应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协调,家长一方面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忌把孩子捧为“小皇帝”、“小公主”般对待,以造成他们形成依赖、惰性、散慢、嚣张、娇弱等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家长必须自觉进行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言行、高尚情操给孩子以良好的品德影响。
社会德育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它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协同力量。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努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走向社会,但社会却像一个万花筒般的圈子,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帮着好人学好人,帮着巫婆跳假神”,若然教师不进行正确引导,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笔者建议: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安排的公判公捕大会,从中让学生知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进行探望表演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思想意识,也能给学生展示才能、展示风采的机会。通过举办“厨艺大比拼”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市场中去了解、选购肉菜,自己亲自下厨做出“拿手好菜”,从中领会劳动、感悟生活的意义。又如为配合我市创建卫生城市的号召,组织全校师生到社区中进行大清洁活动,让人人都认识“东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真正意义,并付诸实践„„可见充分挖掘、科学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是有效提高德育效果的可行途径。
诚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重道远的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
杂的、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尤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德育工作方针,实施以德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方略,通过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做到目的与行为统一、内容与思想统一、思想与实践统一、动机与效果统一。我们坚信——我们的德育工作可孕育出丰硕的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迈进可喜的一步,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共奏起一曲曲充满希望的乐章!
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小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四篇:创新德育形式 提高教育实效
创新德育形式
提高教育实效
[摘要]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不断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工作实效,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眼前的重要事情。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创新形式
活动
俗话说,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德。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不断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教育逐步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需要。
一、以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开展主题教育
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了更好地发挥每周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升旗仪式由各班自主申报,旗手由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有升旗班级介绍和旗手介绍,并由该班班主任作国旗下讲话,这样的升旗仪式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在受到最直观的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二)利用主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德育教育
可利用“学雷锋活动纪念日”、“清明节”、“五四”、“七一”等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的庆祝教育活动。
(三)开展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如在全校开展“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餐桌和争做文明学生”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把饭吃好、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学道德纲要,塑良好品德”的读书和征文活动
为了使学生深刻领会德育的内容和深刻内涵,可指导学生阅读一系列的书籍,指导学生与书交友,与大师对话,净化他们的心灵,强化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还可开展读书竞赛、知识竞赛、问卷考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开展道德评议活动
以校、年级、班级为单位,成立道德评议会,设定评议标准,明确评议内容,开展谈心式、引导式、参与互动式等多种形式的评议活动,对学生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进行评议,使学生明辨是非,分辨善恶,不做不道德的事,不做不文明的事,而做讲公共道德的人,讲社会文明的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钻研教材,按照学科的性质、特点,努力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把道德教育有机的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实话实说”、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人文阅读鉴赏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评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三是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四是开设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实训基地、烈士陵园、法庭、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二)对德育教学方法实施有效创新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力度和效度来源于老师的人格感染力和真理说服力、教育方法的艺术吸引力和情感震撼力。要变牧羊策略为师生参与双向交流,变我打你通为思想沟通,变思想凿洞式刚性教育为开启心扉式柔性教育,变板脸式教育为微笑教育,变共性划一教育为个性舒展教育。因此,德育学科教师应当好课堂的导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爱学。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尝试,将引导自学、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引进德育课教学在教学中。
(三)对德育教学手段的创新
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德育课效果的有效手段。形象教育媒体具有鲜明生动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情感震撼力。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配合教材的内容,播放录像,在课堂教学中用具体实物来讲课。如在《中专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播放模范人物的事迹,如“李素丽报告会”,要求学生在对模范人物有所了解之后,找出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对“平凡岗位造就不平凡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每次看完录像后,应要求学生讨论或写出书面观后感,从而加深对学生的教育,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德育考核方法的创新
德育用闭卷考试方法,容易产生学生死记硬背书本内容、引起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等弊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德育考核方法的创新,如选题演讲,写调查报告,写学习心得,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
(五)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努力体现人文精神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功能,按照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课标准,将人文教育内容加入评课标准当中。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按照“有机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价。此外,把教学民主、教学细节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评课内容,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尊重爱护学生,是否符合课改要求。通过课堂评价的导向最大限度地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学生自我完善
(一)参与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
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
(二)自定班风,激发学生自悟
各班班风的制定注重过程的教育作用,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在此基础上确定富有班级个性的班风,发动学生设计班徽、班旗、编写了班歌,制定班规班约和班级行动纲领。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空洞的说教。
(三)布置德育作业,促使学生自省
给每一位学生配备德育作业本,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学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班主任布置德育作业,从个人琐事到国家大事、从班级建设到学校管理,力求在德育作业中充分体现出来。
(四)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设计,促进学生自立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
四、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校报、黑板报、宣传栏、荣誉室、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表扬道德标兵,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教室内精心张挂伟人画像、语录;在教学楼的走廊和主干道设置精美的橱窗,展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开展学校文艺活动,通过舞蹈、唱歌、小品、诗朗诵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内外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组织专题图片展览、专题节目制作与播放、专题环境布置、专题歌曲播唱,以及开展爱护学校花草树木、校园景点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五、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进行有效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途径上不仅相似,甚至有些地方是相通的。除了教学活动、团队活动、开设心理讲座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更具特色的途径――心理咨询。可以说,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途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一些不良行为或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德育规律或原则。个体道德品质是在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准与外界环境的不断矛盾和冲突中形成的,疏导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有效原则。心理咨询则在遵循聆听和疏导的原则基础上又超越了德育的疏导原则,德育中的疏导原则更注意说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暗示给了学生,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顺从的听从心理咨询一贯遵循“来访者中心”的原则,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向善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改进的能力。所以,咨询者的任务主要是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协助来访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
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很需要通过他们积极和自我教育来实现。因此,德育可以借鉴心理咨询之长以补已之短,在说服教育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六、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德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对德育工作形成很大冲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我们要主动去占领。要办好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德育教师要学会网上聊天,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扬长避短,使网络这一利器为我所用。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德育环境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
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如“毒品的危害”“青少年能否早恋”“道德警戒线”“知法守法”“正确对待金钱”等无法在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某些做人的道理。这样,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都能够得以解决。
七、扩展空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育人模式
学校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家长进行广泛联系,努力构建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德育教育网络。
(一)呼吁社会支持,净化育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才观各异,加上各种媒体的影响,往往是“校内一周功(正效应),校外一分钟(负效应)”,使德育陷入困境和尴尬。针对这种现象,可经常利用广播、电视、书信等方式对学校德育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社会效应。
(二)重视家长培训,提高家长育人水平
一方面,学校定期召集各种领域有一定威信、负有正义感,同时号召力强,又乐意服务于学校发展的优秀家长代表进行座谈,互通情况,由家长代表学校做宣传,发展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一至二次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关于家庭教育的全员培训,推荐育子有方的家长现场交流、实话实说,并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使学生德育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家访信访并举,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50%的家访,与家长及时沟通教育情况,尤其是学生在校内外德育教育评估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防止学生“两面人格”不良心理的形成,同时学校每学期还要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训练内容以公开信的形式致全体家长,取得家长配合。以此,充分调动了社会、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面对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着眼整体构建,不断创新,加强实践活动,坚持情感激励,施以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取得优化的教育效果,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叶建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 [J].中国教育,2009(2)[ 3]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 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04)
第五篇: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
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
西窝铺小学于海波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是每个德育管理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追求目标。德育工作的实效是由多个原因促成的,德育过程的管理对德育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注重德育的过程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德育实效。抓德育的过程管理,就是抓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的管理。抓住了基本环节的管理,德育管理者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组织建设
拥有坚实高效的健全组织是任何一项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抓好学校德育管理的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目标——德育管理的灵魂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它是德育活动的蓝图和方案,是有待实现的一种设想或安排,只有确定好德育目标,德育的其它措施诸如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才能在保证其科学性上获得一个理论前提。德育目标制约着整个德育活动,一切德育措施都是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服务的。德育目标又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十分密切联系。
2、组建机构——德育管理的网络
学校德育管理是一个多因素、多方位、多层次、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工程。要使各部门、组织和人员为同一目标协作,必须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和层次,确立他们的职权和相互关系,组成健全而高效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各组织、因素和成员都处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有领导有控制地协作,发挥整体功能,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
3、制定制度——德育管理的支柱
德育管理制度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障德育组织机构运行的重要手段,为良好校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的内容因校而异,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职责类。从德育领导班子到班主任、任课教师,人人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事事都有专人负责。
(2)常规类。包括教师工作制度、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等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守则等。
(3)考核奖惩类。考核制度是根据职责和常规中的要求来制定的奖惩制度,是对考核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制度。
二、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教材里蕴含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师去挖掘提炼,并通过教学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才能达到学科渗透的效果。
2、德育活动的管理。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思想品德获得充分、全面发展的必须,活动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能为他们开辟一个进行思想对话、感情交流、建立友谊的好场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1)规范升旗仪式。每周一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都认真参加,仪式安排规范,严肃。每周推选二位升旗手,国旗下讲话内容、讲话人员事先作好安排,内容均作记录。
(2)各班级坚持上好晨会课、班队课,学校作好检查记录,经常开展思想品德、班队、心理辅导教学研究课;少先队大队部则经常举办各类小干部培训班、例会,来推动班队课的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推动优秀班集体建设。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3月5开展“学雷锋树新风”,3月8日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开展绿化专题活动; “五·一”劳动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都有特定的专题活动;特别是每年六月一日,是学校规模最大、最隆重的庆祝活动,所以要精心组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4)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坚持法制教育不放松,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特别是对各班行为偏差学生定期开展帮教会。
3、家校合作的管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携手合作,才能取得教育效果。虽然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是家庭、社会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学校不能完全控制和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必须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学校和家庭应成为合作伙伴,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应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会、家庭访问、建立家庭联系册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还应开展各种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系列讲座、问卷调查、听课、讨论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人格至上,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家长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步骤,协调行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以便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学校德育管理的评价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作出客观评价的管理活动。学校德育方案可行与否;教师的德育工作过程状况如何;效果和目标是否能达到或者已经达到;德育活动质量如何,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如何;学生接受了教育后是否发生了种种积极变化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德育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德育工作研究,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给部分家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出现了更多的婚变现象,还有许多父母为了生计而奔波,长期外出打工等导致孩子无人看管,有的父母由于身体残缺而无法对孩子全方位进行照顾,导致孩子心理上和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挫折和伤害,生活出现许多困难,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甚至遭受歧视。长期以来使他们的感情饥渴,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厌学弃学、为难自卑、敌对逆反、冷漠人生等,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在今天人才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这些孩子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关爱的对象。因此,要根据实际,对特异家庭子女的思想进行研究与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总之,我们的德育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工作中好的经验我们将继续采纳,不足之处努力弥补。我们还将以存在的问题作为今后德育工作的重点,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