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时间:2019-05-13 08:4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第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据解放日报:人们的许多行动反映了非常明显的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而教育在唤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正义的思想,从而加速社会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的行程中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张扬个人自由,而且更加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加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要回答这个问题,大致涉及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教育的功能;第二,关于教育的分工;第三,关于教育的投入或经费的来源。关于教育的功能总结一下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大致具有以下这些功能:第一,帮助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第二,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第三,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自由主义者大都认为人类是坚定的自利者,人们永远会以一种自我中心的方式来行使他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权利和自由,以至于对于理性社会进步和公共行动的预期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自利当然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动机,没有它,我们许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就会失去动力。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人们的许多行动反映了非常明显的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而教育在唤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正义的思想,从而加速社会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的行程中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张扬个人自由,而且更加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加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教育的第二个非常基本的功能就是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人们经常把贫困与低收入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没有错,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低收入只是贫困的表现,并不是贫困的原因,贫困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人们可行能力过于低下,而造成人们可行能力过于低下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以下这些因素所造成的:一是受教育水平过低;二是健康不良;三是由于受到过多的管制而导致行动不自由。由此可见,反贫困的成功措施不可能是收入再分配或者如同目前中国大量采取的扶贫政策,反贫困的正确策略首先应当是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所以,更好的教育与健康、以及更加自由的进入市场的权利,是解决贫困的基本方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的供给数量、提高社会人力资本的质量的功能就只有教育才能承担。简单地讲,人力资本就是可以在生产中作为“资本”来运用的人类素质,而人力资本的增长通常表现为人们在商品生产中效率的提高,这不仅可以增加拥有人力资本的当事人的收入,而且也可以增加整个经济体的财富。从教育的上述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来看,教育对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是任何其他部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教育绝对是战略性的部门,而且还属于制高点部门,因而也就是一个必须由政府大量参与的部门。关于教育的分工由于教育同时承担着多项功能,因此,它就需要教育系统的内部分工来完成以上这些既有联系、但是又有区别的功能。一般说来,普通教育是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的,而专业技术教育则是提高人们的人力资本的。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教育分工,与此相反,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几乎都走上了应试教育的歧路,结果,教育没有能够有效地实现它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和增加个人与社会人力资本的功能,反倒成了一种淘汰机制,把那些所谓“没有能力”(包括金钱能力)的、不是“好学上进”的青少年排除在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之外。教育的功能正在变异为识别人们的身份而不是教育本身,一部分中小学校老师正在变异为私塾先生而不是崇高的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当极其惭愧才对,因为我们今天对教育和对人的能力差别的认识甚至还不如生活在200多年以前的亚当·斯密。斯密对教育和学习的力量具有特别强的信念,在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关于“天生的”与“后天培养的”作用的争论中,斯密是一个毫不妥协的、甚至是教条主义的“后天培养”论者,他的这种坚强的信念来之于他对人类能力可以改善的坚定信心。斯密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天生才能上的差别,在现实中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小得多。例如,一个哲学家与一个普通的街头看门人,其间的差别更多来自习性、惯例和教育,而不是天生。当他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在生命最初的六到八年,他们可能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父母和游戏伙伴都不会意识到有任何显著的区别。从斯密所竭力主张的“后天培养”论中我们应当得到怎样的启示呢?那就是重新确立教育部门改善人的能力的功能,并且通过教育体系内部的合理分工来使教育原本具有的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和增加个人与社会人力资本的功能得到张扬。具体地讲,就是由高等以下的普通教育部门为主来承担弘扬社会价值和提高人们可行能力的功能,而由中等以上的技术教育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为主来承担增加个人与社会的人力资本的功能。关于教育的经费来源

与配置方法由于教育承担的功能是社会性的,再加上教育所存在的巨大的溢出效应,即教育所产生的收益不仅可以为受教育者所得,而且整个社会也会因为教育的发展而得到好处,这些好处可以包括:更好的公民、更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效率的劳动者以及更加理性的社会。因此,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事。这意味着教育的费用不仅应当由受教育

者个人来承担,而且也应当同时由政府来承担。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产力竞争更是要求政府把教育部门确定为首要的战略发展部门,通过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放松政府对教育部门的管制、积极推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政策,从民间和国际社会获取更多的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当然,在做这样的改革时,我们必须制定若干原则,以防止民间和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的教育部门时,对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造成冲击。首先,不管是民间资金,还是国际资金都不准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部门,以防义务教育蜕变为有偿教育;第二,进行必要的资质评估,以便让更多的教育家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而不是让投资者进入教育部门来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第三,政府只对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干预,而不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干预。至于教育经费的配置,则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来操作: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对重要的国立大学予以必要的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和国际资金投向增加人力资本的专业教育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的和无偿的,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时,则应当适当付费,即这后两种教育应当是有偿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确保全体国民的可行能力和统一的社会价值观;第二,有偿的专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有偿的高等教育可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瓶颈,让中国的教育最终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二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看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掩卷之余,我在想,我们现在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无容置疑,北京十一中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学校,除了它优越的条件,还在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向未来的。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储蓄。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企盼无非有两种,一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前者依靠知识的积淀,着眼于一时的荣耀;后者借助能力,着眼于长久的培养。

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高考来看,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考一结束,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哪一所学校的升学率更高,师资力量更强,考虑着下一步该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学校,却不去考察一下哪一所大学更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等到大学毕业,孩子的工作就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文凭很高,因能力缺失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好少去身体力行。我们的教育多数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愿,宁愿背负着高分低能的压力,也要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诺言,否则家长就不买账。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渴望高分的愿望就很合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就要被家长牵

着鼻子走路?我们为了学校的生源和声望顺应了家长的心愿,家长买了学校的帐,可是未来的社会会买学生的帐吗?又有谁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没有错,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可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爱好、智慧、能力千差万别,适合接受知识的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快乐,不适合知识学习的学生就头疼万分。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差生,于是就有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成为“书囊”,广大师生将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解放和快乐。

知识和能力,犹如东风和西风,我们要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它们的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春风,孕育万千桃李。而哪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学校教育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坚信我们的外国语学校会成为这样一座人人向往的百花园。

第三篇: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罗博学

索引:他的手掌重重地落在年仅四岁的女儿脸上,小孩便一直哭闹。为了什么原因?聚餐中,孩子渴望多喝一点饮料,在座的都是长辈,气氛当然喧嚷。爸爸忍无可忍,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以至于过后的责备,充斥着整个过程。

我知道这又是一次严重的家庭灾难。将此看作一种灾难,其实没有一点夸大其词。虽然他的意思是:为了管教孩子,同时为了挽回在人前的尊严,但是给她的心灵 一定会留下严重的创伤,她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只能在哭闹中,显示出心灵受伤的委屈。很长时间过去,她的小脸还是一片红晕,让人好生心疼。

我认为不应采取此类方式管教孩子有很多理由:

第一:这是早熟的一代。她们心灵的早熟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孩子在未成年时经历的一切,都会对她们的成长产生影响。无论她们遭遇的是来自家庭,还是来自 于学校。也许幼稚园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会成为孩子一生努力的标竿;来自家长一句失去理智的责备,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自卑与自闭心理。

第二:对待一个年仅四岁的女孩,采取这样暴力的做法显然不妥,无论家长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她们是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在餐桌或其它场所,任何人都不会刻 意指责孩子任性的举动。当然,管教是另当别论。合理的教育既非溺爱,也非暴力教育,而是充满智慧之爱的教育。有很多理由告诉我们,他的举动过于鲁莽失去理性了。当小孩开始感受到父爱的逐渐缺失,最危险的后果也许已经酝酿。爸爸意识到这一点,他并不是在体罚孩子,也并非实施家庭暴力,只是在忍无可忍的关头对孩子进行一次“巴掌教育”,他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又微笑着送给孩子许多糖果。她忘却了疼痛,逐渐欢乐起来。

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变质”引发出偏激而危险的行为导向,如清华学子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等。追根究 底,这些问题其实早在他们童年,乃至于青少年时期就被深深埋藏下来。目今出现太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正确而智慧的教育,有不可 分的联系。每当我看到那些在铁窗内的年轻生命,便想到了许多。

我发现为什么在中国,家长和孩子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我们几乎不可能有成为朋友的可能。中国式的教育中,孩子眼中的父母是独裁式的家长,他们没有温暖的情 怀,没有慈善的理念,也没有非常人性化的教育。他们所期望的子女是言听计从,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代表独一的真理,人世间的所有真理都被大人掌握,以至于父母 自身便是上帝,孩子只能无条件地听从他们,从此失去了自主意识,不具备思想自由的权利,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当某异性朋友中学时与男友离家,数月未 归,其父母颇带有“独裁式管制教育”的色彩,其家庭教育的失败影射出中国式亲子教育不被真理引导而产生的一系列根源性问题。对于中国式缺乏真理的亲子教 育,巴金在《家》里完成了一次宏观的集体性反思。觉慧、觉民、觉新都取“觉悟、自省”之义,他们渴望个体的自由与新世界、新理想,而作为家族真理代表的高 老爷在氏族社会中拥有愚昧而强大的主导力量,由此导致家庭的冲突,以及社会的冲突,最终酿造时代悲剧。家庭是培育孩子健全人格与完整思想体系的第一学府及 第一社会,倘若一个家庭中没有真理、自由、平等、博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带来的心灵创伤则十分巨大。

对比西方民主社会的亲子教育,以圣经为终极真理的思想观念深深维系着父母与子女之间平等、互敬、互谅、互爱的亲情纽带,“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 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新 约圣经·以弗所书)。圣经作为千千万万个西方民主家庭的必备经典,是一个家庭和谐、美满、喜乐、自由的根基,他们共同站立在上帝的真理面前,除此之外,没 有绝对完美的个体,“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新约圣经·提 摩太后书)。耶稣史无前例的宣称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耶稣宏观的生命形态已然囊括了真理的各样范畴;在耶稣的国度,为人之父学会谅解、自省、付出、与宽 恕;为人之子也必然懂得谅解、自省、付出、与宽恕。如此,便成功塑造一种健全而美满的亲子教育,上帝的真理维系着彼此之间的情感交融。

《活在美国》的作者,作家兼传道人的范学德老师数月前电话中与我聊到他与孩子之间如伙伴、如兄弟的情感交流,我是由衷的羡慕和祝福。

祈祷耶稣的真理与生命,在目今所及的当下,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走向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每一个家庭,都将绽开一朵自由、光明、且满含笑意的花蕾。

《在上帝的爱中肯定自己》

梦凡今年读初二,临近开学,容易陷入焦虑和紧张状态,甚至意欲辍学。我一直关注未成年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在未成年时期的心理发育,对其今后的人生有至 关重要的影响。与梦凡交流,能够感受到她的自卑感,她的自卑直接来源于“分数未上线”、在学校不被认可的片面误导。我相信在中国目前并不完善的应试教育的 体制下,很多学生都会被动式陷入类似的心理困境。

应试教育根植于功利心态:考试和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潜在价值的唯一标准,由此导致成人世界片面而扭曲的价值观: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潜在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使社会脱序,商业贸易等各领域都缺乏最基本的诚信,以致悲剧泛滥。应试教育完全以分数论成败,以考试断英雄,素质教育的本质仍然属于应试教育。人们将 “素质”片面理解为“考试素质”,却忽略了其余层面更重要的基本素质,如: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以及人格素质。忽略这些,便酿造了马加爵、刘海 洋的悲剧事件,也出现了中国政法学子的弑师案。中高考因一分之差,断送了无数学子的人生理想,令多少贫寒的家庭陷入困境。至于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生命所急需 的人格培养、以及自身的人性闪光点,却被严重忽略。比如梦凡,她的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对弱势群体的深切怜悯,与同龄女生相比,表现出相当的成熟,读初

一 时,被选为班长,其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肯定,初二时因为成绩功课的“暂时性漏洞”,让她产生心理自卑感,其亲情关系、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受 到影响。

凡是心理自卑的人,心灵处于非自由状态,被外界事物奴役,因此无法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对于梦凡,急需的并非采取恶补以提高 她的学习成绩,而是帮助她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并建立信心,应该尝试以基督信仰的普世伦理让她从

“酱缸文化”中得到解放,开拓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刘墉在《肯定自己》的教育读本中写道:“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得肯定自己。”类似的自我肯定在无神论的教育环境中,往往导致盲目的心理自大,因为在肯定之前,缺乏自我认知。为了纾解梦凡的心理阴影,我与她分享了上帝与人的关系。

第一:任何生命,都不是一个偶然的存在。你的生命源自上帝,你无须再因“进化论”的诱导而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失去热爱。上帝在光明之中,每一道 光线出自于他,由他照亮了整个世界。你是世界的一部分。你的生命本身是上帝爱的一部分,你不是为了考试而存在,也不是为了其它事物而存在,你是因为上帝而 存在,你的生命因爱而有,你是为爱存在。你的生命本身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不被任何事物局限或贬低。《独立宣言》最新译文中,人并非“生而平等”,任何生 命降临,势必因为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外貌长相的不同而本质不可能平等,但因为“受造而平等”,上帝赋予一切生命以追求幸福、自由、光明的权利,上帝以超 越人类之爱的爱,爱着每一个人。也许你并不美丽、聪明、和富有、或生理有一点点的残缺,但都无法阻碍上帝对你的爱:“上帝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你从 远处知道我的意念。(诗139)”上帝对你的爱包括你的不可爱,你的失败、软弱、痛苦、和忧愁,他仍然无条件的爱着你。因为上帝是爱,你是他眼里杰出的创 造,他创造你的那一刻,运用了最卓越的智慧和心血。你必须明确一项重大事实:在你没有肯定自己之前,或者,当人们否定你的时候,上帝已经肯定并完全接纳了 你。你的存在本身即是宇宙间恢宏而壮烈的神迹。

第二:你必须在地球上给自己一个定位。你虽不完美,然而上帝赋予每一个生命不同的潜力与恩赐,你无须因为成绩的滑落而自卑。功课方面,寻求上帝赐你智 慧,尽你所能,但尽量保持快乐、友爱、完整的心灵。当你具备完整的心灵,你会在上帝的带领中发现自我,与室友和睦相处,日渐学习处世为人的基本智慧,这是 你日后的最大保障。永远记住:即使遭人唾弃的乞儿,上帝同样赋予他们尊严。任何人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上帝更看重一个人的“内在成就”:诸如苦难中感 恩,孤独中自省,和绝望中守望。他希望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站立在心灵的地平线上,前方将是荣耀的曙光。

第三:希望你在《阿甘正传》与《给我三天光明》中获得启迪。你会看见:上帝如何在一个残缺的生命身上,彰显他毫无保留的爱与智慧。除此之外,你仍然需要 感恩。你的物质生活已相当富足,获得喜悦和信心的最佳方式,是将所拥有的十分之一奉献给一位乞儿,并为他的生命祈祷

第四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读后感

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我认为,作者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诚然,活着不是只是为了谋生,但是活着要先学会谋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简单的说肚子吃饱了,才能享受精神生活,才有能力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那时候的学习、受教育就不是为了考试、工作,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进而丰富社会,读后感《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作者把社会想得很压抑、庸俗、甚至悲惨,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是社会的全部面貌。教育的意义也是希望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非人类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化社会,否则,对待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肚子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人们生存的手段,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要去指责那些为了生存而去考试、工作的人们呢?而当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的时候,就该教育人们去发现生命中美丽的地方,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去贡献社会,去改变世界。这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作者所说的发现生命的丰富、深度及可爱和探究什么是真理。以上只是我一小个体的一点小想法,若有不妥,请多包涵~

第五篇:我们需要团队精神

我们需要团队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只老鼠结伴去偷油,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却喝不到油,老鼠很焦急。突然,一只老鼠想出一个很棒的办法,它提出三只老鼠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大家经过讨论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并决定轮流喝油。有福同享啊,谁也不能独自享用。于是,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在缸底下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家轮流喝多不过瘾啊,今天算俺运气好,第一个下来喝油,不如自己先喝个痛快。”加在中间的第二只老鼠也在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把油喝光了,俺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吗?我干吗这么辛苦的吊在中间让那小子独自享受呢?我看还是把它松开,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最上面的老鼠也在想:油就那么少,等他们两个吃饱喝足了,哪还有我的份呀,不行,必须立即做出决断,于是最上面的老鼠就放开了中间这只老鼠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的跳到缸底,浑身湿透,一副狼狈的样子,加上脚滑缸深,它们就再也没有跳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尽管三只老鼠表面上看来在一起合作了,可它们彼此各怀心事,这样的合作宁愿没有的好。单打独斗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很难成功,真正的强者应该讲究双赢,追求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早已强调了和谐团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业已被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众多事例所证明。是否具备一种建立在同心协力、团结协作精神基础之上的优秀的团队文化,可以决定一个团队的兴衰成败;在这样的团队里,会呈现“1+1>2”的效果,将会为加入这样的团队感到愉快而骄傲。

下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本站推荐)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有一首歌,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了半个世纪; 伴随着歌声,歌曲的主人公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他的名字深入人心,他的事迹口口相传,他的精......

    我们需要感恩

    我们需要感恩 在这个世界,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感恩的人和事! 感恩你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 感恩你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你知识! 感恩你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你友谊! 感恩这个社会,......

    我们需要责任心

    我们需要责任心 各位领导、同仁、评委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责任心》。有人说,“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所谓“爱岗”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所谓......

    我们需要英雄

    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对于许多事情是麻木的、很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是现在我也能在身边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情况,鲁迅先生很惭愧,惭愧他没有改变这种奴性和卑微感......

    我们需要鲁迅吗(本站推荐)

    一、缘起鲁迅是相当偏激的,因此有人说“鲁迅只是一个偏执的文人”,甚至有人说,“鲁迅就是一愤青。”国人向来有一特色,就是专拿名人做文章——或者是做所谓的与名人商榷文章,或者......

    我们需要成长

    我们需要成长 时光如梭,就犹如双手捧起的水,就算你想留住它,也只能枉然,眼睁睁在看着它从指缝中流走,怎么抓也抓不住。 从3月初来到正业,转眼间便已经一个多月了,回首一看,想想这段......

    我们需要信任

    我们需要信任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离不开相互信任的。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收集卡片,一天我的一个朋友来我家玩,他对我的卡片爱不释手,等他离开以后我发现桌子上的卡片少了一些,我......

    演讲稿: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民主党派的朋友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在看到这个“公民与社会责任”这个演讲主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最先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