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科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2008年课程建设计划
社科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2008年课程建设计划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计划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整体办学指导思想的需要,融入了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手段,整合了多媒体课件开发、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微调、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改革策略,对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
本着“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一精神,我们开展《普通心理学》的双语教学,在三年的时间里争取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实施30%的双语教学。
社科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2008年3月5日
第二篇:《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参考)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参考)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 课程的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心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医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医学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
一。作为一门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使医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对人的整体观、新的健康、疾病观和现代医学观,认识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疾病康复的关系,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情绪与健康,心理因素与疾病的辩证关系,明确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把学到的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辨证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能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对各种不同的个体、群体实施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并培养学生心理诊断、心理咨询的能力,更有效地为服务于病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和个性修养,具有敏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情绪,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塑造医生形象。(另:课程目标:)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
2、职业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病人心理等。全面阐述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如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基本概念及体系的讲授,本课程理论性强,必须使学生明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和体系,在该层面注重方法的讲解和运用。
2、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能够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及相应章节选用案例分析法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题教学,每2-3周搞一次专题性课堂讨论,给同学以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讨论时加强师生互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接受知识。教学更生动活泼,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兴趣;
4.强化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每班学生都分若干小组(10人左右),作为学习单位,教师与班委定期检查;
5.根据课程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医院、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医疗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材,教材选用坚持“贴近教学、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创新性、实用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课程现选用的教材:
马存根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育部推荐教材)
何金彩主编:《医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2)现选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教学难度较大。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医学心理学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课程建设中积极进行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其他院校合作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观点,降低理论难度,突出教材的应用性,加大实训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2、运用配套实验教材和实践教学
(1)有与课程配套的完整的实训教材,或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在课程建设周期中自编实训教材。
(2)整套课程有教学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3)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录像资料如:购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障碍》、《抑郁症》等录像资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按照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年龄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组建教师队伍,师资队伍中,在建设周期内学历均达本科或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教师占1/3,拥有双证的教师占1/3,其年龄结构老、中、青结构构成比合理。
2、教研室制定有系统的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指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形成“一对一”的指导,具有良好的“传、帮、带”的教风与学风,在建设周期内使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要教学骨干。
3、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4、鼓励并安排年轻主讲教师利用假期或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进入临床实践,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打造真正“双师”素质教师。
二、教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教研活动
1、深入实际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情况,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准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等。
3、教学资料的研究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本学科的各类教学资料的科学管理制度与措施。
4、建设周期内应完善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①总结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规范教学要求,改革、完善教学大纲、课件,并制作习题集。
②逐步开展网络等基础教学设施,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逐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挂在校园网上。
5、教研活动
组织教研室教师定期开展公开课,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定期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搞好课程的教研。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医学心理学》课程在第3学期开出。总课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4
5 4
知识模块一 知识模块二 知识模块三
绪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知识模块四 知识模块五 知识模块六 知识模块七 知识模块八 知识模块九 知识模块十 合计 理论与实践
比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病人心理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4 1 1 2 2 2 261 1 12 8 3:6 2 2 6 2 4 34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要点
知识模块一绪论
细目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目标任务:
1、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基本观点、学派理论及研究对象与任务。要点:
1、医学心理学概念
2、医学心理学模式与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4、医学心理学学派理论
5、研究对象与任务
知识模块二心理学基础知识
细目一心理学概述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心理学和心理现象。
2、阐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3、明确心理实质。要点:
1、心理现象的概念与结构
2、心理现象的实质
细目二认识过程
目标任务:
1、辩认什么是感觉与知觉,说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以及知觉的特征,指明错觉及其产生的原因。说明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2、说出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记忆的规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3、描述思维的概念与分类,阐述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分类和注意的品质。要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基本特征 2感觉的一般特性
3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4错觉(illusion)
5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6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7根据记忆的规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8思维概念和特点 9解决问题的思维 10想象与创造 11什么是注意
12注意的基本品质 13认知与临床
细目三情绪与情感过程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情绪与情感及其分类。
2、识别情绪与情感区别与联系。
3、阐释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和心身健康的影响。要点:
1、概述
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3、情绪的生理机制
4、情绪理论
5、情绪与临床
细目四意志过程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意志;阐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阐释意志品质对培养人的重要意义。要点: 1概述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的品质 4意志与临床
细目五人格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人格及其特性;说明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及标志。
2、阐述什么是气质与分类及其意义;阐述什么是性格及其特征;阐述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要点: 1概述
2人格心理特征 3人格心理倾向性 4人格与临床
„„„(略)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1、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组织、选取并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整合。
2、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医疗实践,提高医学心理学对临床的指导性,并结合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及理论前沿的最新学术动态,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适当进行调整,着力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灵活全面的运用能力。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强调认真读书,钻研文献,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社会及职业岗位的需求来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
五、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课堂教学及学生情况,结合医学心理学课程特点,我们主要采取平时考核+单元检测+综合考核的方式。
第四部分关于课程基础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的教学环境;建设一个可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建设一个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环境。
说明:不同的课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描述。(如建设什么样的实验室、具体的题库建设等)
1、积极配合学校、各系部,加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建设。
2、进一步完善题库建设,加强教学资料(如教案、试卷制作等)、研究资料(如教参等)的管理与组织。
3、加快网站建设。
第三篇:信息论教研室建设计划
信息论教研室建设规划
考虑教研室规划,实质就是抓教研室建设的三个核心,即: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而是课程建设,三是科研工作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教研室组织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是教研室中心工作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科研建设是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在学校和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的生存、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步计划将上述三个核心任务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要同时把这三项建设与学校的院校建设相结合.现对信息论教研室建设制定未来三年的规划.一教师队伍建设日常教学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学生发展和日常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培养教师.所以在研究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学生发展和日常教学等工作时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注意教师结构、教师力量的配备,注重实际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效应.让全体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以自己的表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水平找到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再在实际中扬优补缺,不断提高、不断变化,自然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合理的教师梯队.加大中青年教师培训力度
重视青年教师政治思想、专业思想、教育思想的学习与提高,进行“敬业、奉献、爱生”教育,通过情感激励增强青年教师的价值感.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名青年教师选配一名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指导教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广泛开展交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与学术研讨活.以科研促教学。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提高教学能力.二课程建设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分工的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工种逐渐向复合工种转变.技术进步导致了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演变.
第四篇:高等学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高等学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为适应新世纪新的医学模式对执业医生执业素质的更高要求(本文由研究生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整理提供)“医学心理学”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中的位置愈显重要。基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等教学形式和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互动中图分类号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推动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空前丰富使人类生存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频繁的应激与剧烈的竞争导致各种心理疾患、心身疾病、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也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其医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
身为医者,是要治 “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故建议在“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做些改进。
一、教学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理论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讲授认知活动时,明确人们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动过程就是个体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随意选取实物或实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描述和演绎,从而体会到:一种知识,是在没有意识到获得它的途径和条件下而产生的,因而主体把它看做是“直接发现”的结果[1]。
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也称为直觉思维能力。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的直觉能力,因为它不仅对艺术与科学的认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内部机制之一。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变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能力,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开发。(二)理论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在讲授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时,明确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且情绪对认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例如,置身大学校园,时常听到有学生诉苦:“我不知道到底在干什么?”“我总感觉心烦、无聊!”“我有勤奋学习的必要吗?”如此等等。在这些学生眼中,世界是灰色的,因而心理浮躁、空虚,干什么都厌倦。对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针对“大学生为何会感到空虚”这个话题撰写论文,参加学校爱心社团的活动,并结合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在社团中开展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反馈回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讨论的问题如: 是以积极的情绪去认识问题,揭示自己生存的意义, 找寻生活的目标和理想,还是消极面对客观存在的现实,失去前进的自信心,让“生存空虚”[2]?这些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而且 —83— *收稿日期:2009-11-02 作者简介:韩丽萍(1957—),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产业管理学院副主任医师。明确了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自己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探求生存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如在讲授意志过程时,明确意志与认识、意志与情绪的辩证关系。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快节奏的社会变革、严峻的就业形势困扰着每一个家庭与个体, 家长们通过口头语言、叹气、沉默和皱眉等方式,给子女的成功施加压力,塑造出了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后代。他们步入大学校园后,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往往高不可攀,因此注定收获失败。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异常心理,让学生自省自身,互帮互助,分组自我表达并评价他人。教师的作用仅在于引导,使个体暴露问题,并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及启迪认识到完美并不等于“优秀”,高标准的人并不都是完美主义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去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用坚强的意志品质去克服这些问题对自身的干扰,相当于亲历了一次群体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也能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控能力。
第五篇:内科学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总结
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总结
《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
一.课程建设规划
1.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建立“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本课程设计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内容选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并融合了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及相关科室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2.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实训室训练,医院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教在课堂,学在床旁,做在岗位。形成早体验,早实践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操作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横向强化,纵向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教学方法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等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模拟人演示,网络资源及医院,真实工作环境体验等手段。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防治措施;
2.熟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概念、鉴别诊断、并发症、转诊和健康指导;
3.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指导能力;
2.能规范运用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进行日常诊疗工作; 3.具有对危急重症患者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思想;
2.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守法和维权意识; 4.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结协助能力。
二.实施情况
(一)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课程标准,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村的指导思想,选用多版本《内科学》教材及相关资料作为参考,结合临床实际,编写教学内容。
(二)教学建议
1.理论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仿真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早期接触,熟悉医院工作场景;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考核办法
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实践技能考核占30%,平时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10%,具体考核如下:
1.理论考试 主要考核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操作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题型以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为主。
2.实践技能考核 采取随机抽题考核(6人一组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模拟临床考核,注重能力素质考核。
(四)课程评价
1.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为系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资料评价的综合结果,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主要方面。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从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综合测试。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实践技能考核占30%,平时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10%。
三.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现将课程建设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不断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
内科学理论教学着力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理应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作为本课的主讲教师和课程建设人将课堂作为精心设计的舞台、将每一次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不断的认真探索教学规律,使教学水平和效果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学,并使理论与实习课互为补充 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课内容与临床实践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广大教师工作者应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建设成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积极改进了落后的教学手段。目前教研室年轻教师都掌握了多媒体制作电子教案的技术并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研室配置电脑、幻灯,校园网络己经连通到教师办公室,可运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练习、案例分析、网络课件、讲课录像等均已上网,丰富了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内科学教研室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充满活力的课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博士学位教师3名、硕士学位教师12名,他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五)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教学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学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科研方面:科研工作能力还薄弱,各级教师编写得教改论文和申报教改课题力度与课程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3.课程网络建设方面:网络课程建设相当薄弱,网络内容的更新速度还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课程组将不断丰富、更新现有网络教学材料,完善网络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