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管理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学校的全面和谐,离不开每个人的快乐与自尊,离不开“人的和谐”。一个越是充满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和人文关怀的校园,师生就越是心齐气顺,校园也就越安定有序、繁荣发展。本文试从人本化的管理文化、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和人文化的关怀文化三个方面,论述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人本化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本源所在所谓人本化的管理,指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尊重被管理者,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学校人本化的管理文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提高教职工满意度上下工夫。一要注重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场所和必需的工作条件,让人满意的福利待遇、医疗保健及休假制度等。二要注重学校工作群体之间的满意度,重视同事之间合作的和谐度和学校工作信息的开放度。三要注重教职工对学校的满意度,重视教职工对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发展远景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关注教职工自我成就感。学校管理者只有把教职工当作学校的主人,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根本方针,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人本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聘任看实绩,上岗看实干,考核看实效”的竞争机制,形成“优教优酬,绩大多得”的激励机制。
第三,要转变工作方式,坚持办事公平、公正原则。要积极推行学校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对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如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金分配、福利发放等方面,都应坚持公正、公平和公开原则,实行透明化管理,尊重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学校管理者要转变工作作风和方法,改变由行政命令式为商量式,切实做到“职位不同,地位平等;能力不同,机会均等”,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平等的校园。
第四,要搭建让教职工发展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要创设学习的平台。结合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二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学校要积极营造校本研修、互相信任、敢于交换意见的良好氛围,形成互相听课与交流、共同研讨与提高的风气,如建立集体备课、轮换上课,交互评课的教科研活动模式等等。三要搭建展示自我平台。为让每位教职工都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学校要创设条件让他们展示自己,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渠道,宣传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公开课、优质课等评选活动。人性化的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学校日常规范化管理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著名教
育家陶行知认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所立之根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科学、先进的制度能使学校管理行为有章可循,使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规范合理,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工作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
建设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就是让所有的教职工生活在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从而建立起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生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具有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因此,在制订各种管理制度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始终做到“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被管理者位置来考虑问题,使制度制订体现以下原则:一是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尽量让广大教职工的努力得到肯定。二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根据教职工个性差异和工作岗位不同,提出不同的职责和要求,让他们在制度中找到自己成功的切入点。三是体现民主的原则。各种制度的修订和建立都必须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并由学校教代会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修改、审议和通过,然后由学校行政颁布实施,使实施的制度更加体现民声、民意。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突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做到“制度无情,管理有情”。引导教职工从文化层次上去解读制度的内涵,让全体教职工在制度文化熏陶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形成以制度塑造人、以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的科学管理工作。
人文化的关怀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内在要求
人文关怀,通俗地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仅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人文关怀思想的产生,是和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与人们追求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相适应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阐述,它不仅率先提出了“人文”一词,而且还提出了“文明以止”(即对那些不文明行为进行约制)、“化成天下”(即用文明精神去教化民众)的观点,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和目标。对学校而言,学校管理者要以科学人才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为指导,以人文关怀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为根本目标,着力解决教职工思想、情感、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努力构建充满人文关怀、健康向上、和谐愉悦的工作生活环境。
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维护职业尊严。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人文关怀,充分激活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焕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制度,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师生共同开展的各种活动增强师生间感情,提高相互信任度;要通过家长委员会、社区活动等形式,让社会了解教育,引导社会尊师重教,促使教职工勤奋工作回报社会。
其次要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要帮助教职工积极缓解精神压力,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减轻社会舆论压力,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精神文化空间;在给学生课业减负的同时,也要给教师工作减负,科学核定教师编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主动与教师家属沟通交流,积极争取教师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有效释放教师在家庭方面的压力。开辟心理专栏和举办心理咨询或讲座,定期为教师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科学指导教师释放压力、克服职业倦怠;学校工会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增强职业幸福感。按照《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稳定推进学校分配制度改革,体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创设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切实关注教职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坚持“五必访”制度和送温暖工作,让生活特殊困难的教职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建立和完善教师健康体检制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重视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能促进教职工对工作更深层次的感悟。当教职工把日常工作当作自己成长的载体时,他们会把知识的传授与生命的情感交融为一体,会把敬业升华为乐业,去尽心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去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篇: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泉州第十一中学 黄振华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笔者尝试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初步的阐释。
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在我国主要有四类:第一类认为它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生活(吴修艺,1988);第二类认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徐建新,1989);第三类认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校园存在方式(程振响,1989);第四类认为是指 学校的环境、气氛和风气(刘佛年,1989)。蔡元培先生也认为校园文化由学校的环境、良好的校风等因素构成。在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形成应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学生群体赖以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里的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只能部分地完成部分的教育任务,要最充分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各有所长的教育手段,并使之构成一个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教育系统。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 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它们相互依赖、互相补充。而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氛围、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
(一)、营造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文化设施,环境布臵,园林绿化,设备配臵等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校风的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学校的各项活动、人际交往等实践行为更要以人为本。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是育人的环境。以人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是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人际关系是多维的,它包括校长与领导班子成员、校长与教职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几个层面。“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其次,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 关系。第三,作为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是校长和其他学校成员的人际关系,它起着示范、导向的作用。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校长要善于根据不同层面人际关系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优化良好的物质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成才的作用。长期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实践证明,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的想象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焕发师生青春的激情,催人奋进。如果再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使校园物质文化的潜在的规范的育人功能更显著,更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校园中艺术地设计林荫小道,曲经水池,假山亭榭,标语画廊,科学家头像,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等,都将给人一种庄重、幽雅、怡情、愉悦的感觉,若再配以鲜花香草、绿茵石凳,则更能让人感受其中的闲情逸致,奥妙无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臵,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这些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更能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文明而得体。如在教室外布臵学生优秀的美术、书法作品,在橱窗内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照片,在校园内开辟出生态小花园,使用“花草树木像小孩,真情爱意献出来!”“绿草茵茵,步步留心!” 3 “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等人性化的劝导牌让学生臵身于知识的天空,徜徉于欢乐的海洋,陶醉在美的意境中茁壮成长,促进师生们在这和谐的环境中共同进步和发展。
(三)、创建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为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用这种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活动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例如:我样已经形成制度化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田径运动会的举行、校园广播室的开通、宣传长栏的设臵、校园小记者的组建、校园网站的建设、校园刊物《洛源》的出版等等无不渗透着校园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引导和鼓励着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形成一种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和教育着全校师生。
总之,文化阵地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文化阵地建设的完善和加强,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教育的图、文、声、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可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升华和加强,能力特长得到展现,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校园文 4 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例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开展学生“自我服务日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等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第三,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师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师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以对国家、民族,对师生和谐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发展促和谐,以改革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道德素质推动和谐,以真爱感染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师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
第三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文校园
——岚山区安东卫街道二中课题组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育人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获得等,都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随时随地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沐浴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那么,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人文校园呢?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把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
1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比如:营造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按照“文明、洁美、安全、有序”的目标,不断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校园达到四季常绿、四季见花、景色宜人,使人一走进学校就有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油然而生,尽享“绿色校园”的惬意;用名言警句、诗画雕塑及宣传警示牌等点缀于花坛之中,使花坛更富有育人的内涵,物在景中,情景交融;在校门大厅内或其他醒目位置,将学校办学历程、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学校标志进行展示、简介,既宣传了学校,又能引人注目,彰显学校文化底蕴,激发师生爱我校园的自豪感;教学区、运动区内,可适当设置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绿化带,或气势恢宏的大型围墙宣传字画,已达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形成极富特色的楼层文化,根据校舍特点,设置了“艺术走廊”、“文化走廊”、“名人走廊”等楼层文化,在其间布置了师生书画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设置内容丰富的专栏橱窗和功能完善的教育活动室,使之成为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师生及学校办学成果的窗口,学校定期在专栏橱窗或活动室中公布师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成绩、荣誉,公布优秀学生名单,师生活动剪影,优秀教师事迹介绍等,以此让师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
园精神文化。
我校利用制作的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在征集评选、制作和使用系列学校标志的活动过程中,必需要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追求目标,融入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情感和准则,尤其通过坚持升国旗、唱国歌、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三项教育”,以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社会公德水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以德兴校”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与论文评比,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
三、利用办学特色优势,健全民主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多年来坚持突出交通安全教育特色,建立并完善了系列常规管理制度,不但抓好了学校的纪律秩序、清洁及校产公物爱护等常规管理工作,又提高了师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深化素质教育、凸现办学特色上,提出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教育全体学生,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建立并实施班务
公开制度,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凝聚力首先是表现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因而我校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日志”“学生成长档案”。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才都起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开展多种育人活动,追求高尚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既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能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在加深和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及学生个性心理方面都大有裨益,同时更能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
我校成立并发挥好校园播音室的宣传导向作用;成立书法、合唱、舞蹈、田径、篮球等多个兴趣小组和《浪花》学生文学社团等;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艺术、科技和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育机制,并与司法、检察、公安、团委、妇联、工商、环保及社区等单位积极实施共建活动,借助共建单位或部门的优势,走出单纯的聘任校外辅导、举办讲座的单一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将共建机制生动地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促使学校各项工作环境不断优化,教育力量不断增强。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详细制定了《 安东卫二中“文明单位文明行”活动实施方案》,活动的主题和范围:一是基础文明修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自立和自理能力、环境意识。二是团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正确的竞争观念、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良好心理素质、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三是社会责任感。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爱校精神和奉献精神。四是理想信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理念。
五是好学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创造性地学习。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讲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为主题的班会,每生认真剖析自己在“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讨论、征文活动;举办“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演讲会。开展了“和四川地震灾区同龄人的心一起跳动”5.12纪念活动,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倡导文明上网。设计一次主题班会,讨论如何文明上网,举行文明上网签字承诺活动;“文明单位文明行”启动仪式后,组织全校师生上街宣传和参加“洁岚山爱家园”义务劳动活动。结合学尚科学、反对邪教教育,组织“校园拒绝邪教”图片展览,让广大师生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将感恩教育贯穿学期始末,“三八”前后各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以“我感受最深的父母之爱”为主题,引导青少年搜索记忆深处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用自己质朴的语言讲述出来;书写一句感恩的话,组织学生思考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各班举行一次“大爱岚山感恩父母养育”演讲会;阅读一组亲情文章,班级可为学生选择,如《背景》、《母亲,我不认识的文学教师》等。引导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实现由思想到行动的转化。开辟岚山区老干活动中心为第三个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德育教育资源。
五、挖掘家乡文化底蕴,传承先辈人文精神
安东卫,地处鲁苏交界、黄海西岸、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政府驻地。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84年)设卫,时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如今坪岚铁路、同三高速、204国道、342省道、222省道交汇于此。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海产品批发市场,江北最大的绳网市场和日照市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仿生食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木制家具、电力金具、化工、食品、绿茶生产基
地。这里人杰地灵,物阜民康,文化底蕴丰厚。
我校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卫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走进安东卫》,在起始年级开课。通过开展“寻访安东卫历史遗迹,了解家乡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昔日家乡的悲壮;通过开展“我的家乡—安东卫”演讲、征文、摄影、手抄报等系列比赛活动,学生讴歌了今日家乡的新变化;通过举办“未来安东卫”征文、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学生畅想了明天家乡的辉煌。校本课程的开设及组织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校真正形成了文明、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校风和班风良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各种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开拓创新,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做出新的业绩。
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2010年11月25日
第四篇:优化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优化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学校管理,旨在建立一个稳定、有序、规范的教学环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合格人才。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建立一个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育人氛围,形成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在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方能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科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学校管理是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目标。和谐校园是学校管理成功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就是加强学校管理。但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实践,运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的管理,处理协调化解矛盾,使矛盾各方能够互相促进、和谐共存,管理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使之发挥作用,促使良性运行,共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安定有序,提高办学效益。不良的管理是一种低效无序的状态,造成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环境恶劣,甚至会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强化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优教优酬,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文明校园”,形成办学特色,真正建成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管理基本可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以人为本”,一种为“依法治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柔性管理为主要特征,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借助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利性影响力,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行的一种管理。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更多地关注被管理者(学生、教职工)的独立性、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存在与价值、人的情感与沟通,实现教育最基本、最高的价值追求。一块生日蛋糕、一条问候短信、一张节日贺卡,似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教师的心田,也收获着温馨与和谐。
依法治校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由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的必由之路。依法治校是学校根据法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人在学校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言论和行为,是一种“刚”性管理。建立学校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提供坚实的保障。
但依法治校在重视用规章制度管人的同时,容易忽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常常是学校的平稳运行有了保障,但人的积极性没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没有充分地调动,直接阻碍了办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校管理这个主体来说,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落脚点都在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上,它们的目的和服务对象是一致的。只有将两种管理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渗透,做到有机结合,刚柔相济,相得益彰,才能使得学校的管理更趋于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我们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依法治校的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灵活处理二者的关系,促进它们有机结合,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为学校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三、合理教育惩戒,构建和谐校园
现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赏识教育得到大力推行。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对学生过分尊重、过分宽容,导致学生骄傲自满、唯我独尊,不负责任、自私自利,只能听表扬、赞赏的话,批评教育的意见听不得,此举与构建和谐校园极不协调。因此,在推行赏识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也有必要实行适当的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是“教育法”赋予教师与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和常规教育手段,是在学生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措施,对学生具有教育警示作用,使其回归守纪、文明、规范行列,成长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一员。
诚然,教育是一种爱,教师要用无私的爱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可是,对犯错误的学生适当地“罚”,实施教育惩戒,并不与之矛盾,其实质是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目的是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当学生受到外界的严重干扰,其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偏离正轨,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当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时,有必要辅之以一定的教育惩戒。使用教育惩戒,可以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事实上就是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如果只把构建和谐校园挂在口头上,行动上却疏于管理,对思想、行为不端的学生采取放纵的态度,学校是绝对“和谐”不起来的。合理的教育惩戒能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而不至于在赞美声中丧失自我。但在实施惩戒教育时必须要做到保护学生的自尊,要抓住教育惩戒的时机,充分分析学生犯错误的深层原因,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讲究策略,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惩戒的度,让惩戒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是我们校长的责任,也是我们校长神圣的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强学校管理,营造一种和谐竞争、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环境,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实现学校现代管理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心小学)
?编辑 鲁翠红
第五篇: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硬性的、呆板的制度管理,只会让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决不会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勃发。鉴于此,我们认为,对学生的管理,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应致力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的管理特色,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管理的模式真正与我们所处的诗意的环境吻合一致。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价值的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整体校园文化层次、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影响。
寝室文化是近几年来校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概括起来,具有导向、育人、规范、调适及激励等多种功能。
1.导向功能。学生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知识、信息密集的文化阵地,是校园文明创建的窗口。优秀的学生寝室文化能激励学生自觉培养重集体、讲道德的高尚情操,具有导向功能。
2.育人功能。优秀的寝室文化,不但能显示一所学校整体素质,也展示着一所学校的特有风貌。优秀的学生寝室文化能形成一种良hao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树立集体和“家园意识”,起到课堂教育之外的育人作用。
3.规范功能。学生寝室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是一种行为规范。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寝室文化虽然没有强制学生去遵守什么,但它在个体成员的心理上却起到一种自我控制的“软约束”作用。从而,将自我行为纳入集体规范要求之中。
4.调适功能。相对于课堂和其他集体场所,学生寝室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和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往往可以进行适度的自我表现,合理的情绪宣泄。如平时的“辩论会”,晚上熄灯后的“卧谈会”,对个体间冲突的调解等有其作用,是学生宣泄情绪以进行心理调节的较hao形式。
5.激励功能。学生寝室文化一经形成,就给广大学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激励力。这种心理的驱动和情感的激励,能促使学生从内心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不要那样做,形成自我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激励,即借助非经济手段,使广大学生在一种共同价值观念的驱动下,形成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在学校文明建设中调动出各自巨大的潜能来。
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应该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自我建设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常规实践。石门中学是一所全封闭的寄宿制学校,校宿管办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功能,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提升学生自我服务意识。
一、构建寝室有形文化,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氛围
寝室有形文化,即寝室中的环境和设施等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无不折射出某种价值和观念,是一种很有教育意义的潜在课程。校宿管办在寝室文化的建设中,遵循了自主、系统、教育和实效的四项原则,即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了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1)宿管办精心挑选了一批名言警句布置在寝室楼道,还有一块展示寝室生活的宣传栏和一块宿管办公示栏,及时公布每天寝室动态和张贴当天报纸,在整个学生公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宿管办非常注重寝室内部的美化,平时定期进行的寝室评比,其中一项主要的组成内容是寝室文化建设。在主题突出、和谐优雅、符合中学生特性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寝室可根据同学们个性、爱hao、特长来确定寝室文化主题,突出各自特色;每间寝室可自由为寝室命名,可将寝室成员的照片、个人介绍等张贴于寝室门上;寝室内可以依照同学们的文化主题布置,如张贴墙纸或海报,在桌上摆放盆景或其它装饰物品。(3)每学期还开展一次以“爱我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寝室比美活动和举办一次以“寝室是我家”为话题的征文比赛和书画比赛,宿管办近期还将筹办“寝室文化节”,以学生宿舍这一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寝室文化为主题的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将极大地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也为众多学生提供施展自身才艺、培养个人能力的舞台,使寝室成为一个“愉快的场所”,让学生置身于优美境界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感。
二、构建寝室制度文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寝室管理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约之以规”,完善的规章,可促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反之,缺乏必要的管理条例无法保证寝室管理的质量。校宿管办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先后制订和修正完善了《石门中学住校生管理制度》、《石门中学学生公寓楼管理条例》和《石门中学寝室评估细则》等一系列寝室管理规章制度。这些条例就学生寝室活动、内务管理、寝室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范,并要求各寝室进行张贴。宿管办还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网络,宿管会、楼长、寝室长管理机构,定期进行制度学习,每天进行温馨提醒,与较差的寝室定期的进行交流,培养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由服从转向内化;同时,宿管会下设办公室,对寝室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寝室和班主任反馈,并进行统计,每周评出优秀寝室和整改寝室若干个进行通报,每月评出20个文明寝室给予奖励。
三、构建自主管理文化,提升学生自我服务意识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多数学生以“小太阳”或“小皇帝”自居,生活上一向不用自己操心。上高中后,学生进入了崭新的寄宿制生活环境中,这使他们在养成教育方面的缺点暴露无遗。主要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薄弱,自习时间不能自我约束,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针对学生的现状,除了男女两个专职生活指导师专门指导外,宿管办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由全体寝室长参加的寝室管理研讨会,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同时,还分批组织部分住校学生到县武警中队等地参观学习,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的他们生活能力。
新课程评价方面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坚持引导,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他人教育的引导下,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心理,人格特征正常、健康地发展;智慧潜能和才干才会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挖掘下得以发挥,各方面的素质能得到逐步提高。
在积极进取的寝室文化氛围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个别素质不高的同学,迫于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也逐渐被环境影响着、改善着。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曾经说过:“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荀子•劝学》中也有这样的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长期以来,石门中学宿管办用先进的寝室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影响,使寝室管理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努力构建和谐、优雅、富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校园,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