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作业

时间:2019-05-13 08:3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作业》。

第一篇:教育学作业

2012级物理学(师范)一班王慧敏2012213809

是什么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

——《小孩不笨》观后感

看了《小孩不笨》之后,我有很深的感触,同样是作为学生,我们也有过和他们类似的经历。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每个孩子都对这世界充满好奇,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现实社会中却缺少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是什么舒服了孩子的创造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那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的未来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在很多国家,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应试教育,所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就是考试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和单一的教育手段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小就必然受到忽略,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小孩不笨》中,家长和老师都聚焦于孩子的分数,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真正有天分的一面,于是孩子的个性渐渐被填鸭式教育磨灭,最终成为随大流的普通人。

为此,我们不禁会想到,到底当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真的是人才吗?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协作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封闭禁锢环境中,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失去了发挥自身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权利,所以创新能力不强。在我看来,学生应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从玩乐中探索未知世界,学习新的知识。而当今教育却更多是从书上得到知识。所谓的好成绩只是在片面的成绩,这种成绩是老师把一大堆的笔记抄在黑板上,下面的学生只是不断的抄,不断的记,然后不停的补课上补习班而产生出来的。这种好成绩只会大大的降低我们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到了最后,学生只知道书上的知识,不懂得运用到实际中去,创造能力也就渐渐缺失了,社会发展也会因此停滞不前。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吗?教育到底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问题答案不言而喻。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不仅关系孩子的学业和将来就业,而且直接关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我们天天说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重视考上名校的人数。于是我们作为学生的只能整天埋头于书堆,试卷堆之中,做题、做题、还是做题。

就算是大学的教育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大学本科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区别,我们很多学生都戏称大学只是高中的延续。比如说大

一、大二的课程中很多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知识点,在考试当中超越知识点的个人发挥一律被考试判为错。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当中,我们怎么能够培养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意识甚至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呢?

当前的教育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应该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同学的个性能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学生,把资源放对位置,才能散发出光芒。

第二篇:教育学考核作业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是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是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 一般教育常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第二、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第三、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即条件)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的伤害。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就赶出学校。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但我们不能搞教学唯一。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 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

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读书乃上为国家,下为自己。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 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 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 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不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问题。“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 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为了 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 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完 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 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 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 和无效。主要表现为:

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总是一味地拔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超出了儿童少年可以接受和达到的程度。我们以为把口号喊得越高、越响,就越能鼓舞人、打动人;无论什么事情,越不考虑自己就越是显得高尚。同时还以为将一些选定好的高、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不加分析地、不看具体情况地、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模仿,以为对学生要求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其实这种大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而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没有具体意义的空目标。儿童认识事物,是从他熟悉的生活经验、他能理解的浅显小道理开始的,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相反。而在这件事上,强行让一个儿童去理解和接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就犯了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抽象到形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除了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说(背)出这句话以外,是不会有实质性理解的,因此也谈不上形成真正的、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如你想像的那样,“人人只要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就会发愤学习”。再说,人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但理想的起点应该是普通和平凡,没有普通和平凡,“崇高”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是做一个普通人,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培养基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要让他在成长、体验及对老师启迪的思考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由成人去代替孩子,或去强迫孩子树立崇高理想。对孩子要求的盲目攀高及强制,不但没能让孩子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反而使孩子在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同时,形成双重人格,以及在成长中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生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十分有害的。一味地向高要求,是犯了急性病,也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因为,把要求大人做到的事情强行要求儿童少年去做到;把大人中多数人都还做不到的事情,也强行要求儿童、少年现在就要做到,这是剥夺了儿童的成长权利,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教育科学的。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情感的培养与知识教学混淆起来,把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了知识、技能来传授,我们以为,只要把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制订成概念、定理、标语口号、知识点,让学生尽快记、背、考下来,学生只要能按“标准答案”“回答正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这是把教育简单化,机械化、概念化。这种教育无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视走进学生的心灵,无视教育者的身教,无视受教育者主体的思考和感悟,无视教育主体的实践。似乎不用讲究教育艺术,不用启迪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必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人人将标语口号、豪言壮语类的“知识点”能鹦鹉学舌般地复述下来,就可以解决自己一生遇到的一切纷繁复杂的问题了;我们不管他做得怎样,只要说的好听,他就是高尚的人了。这种思维逻辑既不符合教育理论,也不符合教育实践,如同你以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背下“唱歌时要注意科学地呼吸、吐气,要有共鸣声,要有情感”这句话后,他们人人就都“已经成为掌握了歌唱技巧的歌唱家”一样,是荒唐、可笑的。实践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不出来的,更是“考”不出来的。正如北京教科院文喆所说:“每个人的态度与价值的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一些人想问题,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缺乏看问题的基本常识,这只能说是一种对教育的无知,对科学的无知。

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几十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机械教条地、不假思索地、一程不变地按照过去本本制订的“标准答案”来教育学生,并以这种思维来判断是非:只要不是自己既定的答案,就是别人的错。因此可以把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和普通人说的常理话判定为“有不良倾向”甚至“错误”,而别人却没有辩解和说理的权利和机会。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往往掌握有制订标准的权利和对别人的“生杀”大权--认定你“有不良倾向”,可以在会上批评教育;认定你回答错误,可以在思品、政治考试中扣分或判0分;认定你思想有问题,可以在评先进中让你落选;认定你在“放毒”,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处分你。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上的霸道行为,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霸道教育,本身是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的。不让你明白“为什么”的道理,只告诉你、要求你“怎么样”做;不需要你心服口服,只需要你“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样的教育,除了使人产生无奈、委屈、沮丧、压抑、烦躁、苦闷甚至愤怒的情绪外,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形成人的道德自律吗?既缺乏对人的尊重,又想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操,寄希望于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搞管、卡、压等霸道教育上,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悲的。用这样的办法,只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是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作业

《学前教育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B)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参观法

2.在有关邻居关系的故事中,某教师让儿童对邻居王阿姨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问:“王阿姨心里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该教师运用了移情法中的(A)训练技术。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巩固深化 D.情境表演

3.教师通过利用良好的班级气氛,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安全感的平等发展的集体,让儿童深入其中,从而培养儿童关爱、互助等良好品质,该教师运用了(C)A.直观形象法 B.参观法 C.环境体验法 D.演示法 4.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B)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远期目标 D.活动目标

5.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A)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6.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C)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料 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7.对待3岁前婴儿“口吃”现象(A)A.这是学话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B.应强迫孩子再说一遍 C.应反复练习加以矫正 D.应进行心理治疗

8.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D)A.幼儿园创收 B.补偿教育 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 D.服务社会 9.对于入园初期适应困难的孩子,幼儿园教师可以(B)A.要求幼儿严守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按时入园离园

B.允许他们上半天,如中午午饭后由家长接回,再逐渐延长在园时间 C.多批评爱哭闹的孩子 D.通知家长接回孩子

10.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A)A.出生的第一年 B.3-4岁 C.5-6岁 D.6-10岁 1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C)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和教育 D.生理成熟 12.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A)A.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B.提出了“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 C.提出了“白板说”

D.为儿童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13.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C)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 14.“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B)A.蒙台梭利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德纳

15.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B)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卢梭 D.洛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简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艰巨性

二、幼儿教师劳动的细致性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自主性

四、幼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五、幼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六、幼儿教师劳动的整体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

2.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答案要点: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3.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答案要点:

(1)重视学前教育

(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答案要点: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

(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危害。(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

2.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答案要点: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3.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答案要点:

(1)重视学前教育

(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答案要点: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

(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第一个游戏的伙伴,儿童出生以后,是父母给他们创造了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而家庭教育则是引导儿童认识社会,为儿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基地,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节衣缩食,早出晚归,物质和精神都付出很大,但效果不明显,收获很小。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不当,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他们究竟不是专家,并且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我发现有这么一个现象,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训练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他们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我主要一般接触两头的家长,最好的学生的家长和最差的学生的家长,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学生如果好的话,家长一接触就知道是个明白人,要跟最差的学生家长一接触,就象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难怪孩子这么差,跟家长很有关系。从那个时候想,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学校教育孩子肯定是按国家的要求来教育孩子,那家长怎么办,家长对孩子影响很大,那么就需要指导家庭教育,给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家长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近些年来家庭教育引起了家长的重视,现在一般的家庭里面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很下功夫,尤其是家长们看到了中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大家面临着这个形势,是很急切的需要学习知识,怎么样把孩子教育好,一方面是给孩子选一个好学校,另一方面是家长怎么才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孩子成长、成才,这是目前家长所想的一些事情。在过去人们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重视的程度绝不如现在这样,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每个家长都希望将来孩子比自己生活得好,可是孩子将来面临的现实,跟过去大不一样。所以这就使家长不得不绞进脑汁一定想办法来把孩子培养成才。独生子女家长的心态就是一种背水一战的心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逐渐大家觉得现在孩子的教育是大得不得了的事情,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归重视,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当前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准备。学龄前的家庭教育究竞有哪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幼儿个性发展现状等问题,为目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第四篇:教育学论文作业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 院 外语学院

班 级 08级3班

姓 名 肖丽雯

学 号 08106014037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转变

[论文摘要]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教育革命——新课程改革,在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新课程还对老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从观念、素质等方面进行转变。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教育革命——由教育部主导的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设计的全新的高中课程改革自2004年秋季开始已经全面启动了。它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与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差别甚大的改革构想,是涉及基础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其目的是要改革传统普通高中的一些弊端(如: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多样性、选择性;教学方法简单,学生被动学习;注重结果,不注意过程评价;使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着、成绩的评判者,人们也经常把教师比作春蚕——吐尽芳丝;比作蜡烛——蜡炬成灰泪使干;比作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这些种种比喻很形象地诠释了教师这个角色是多么的光荣与伟大,同时也表达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性。但是在新的时期,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这种角色已经不只局限于此。新课程体系下给教师预备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要求教师必须由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让同学们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这也是时代所赋予教师的角色的特征。而作为英语专业的我认为传统的英语教育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那么,教师应当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呢?我将从以下几点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为什么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

一、知识结构的更新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科史,了解学科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科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例如;新课程就要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体会什么是科学,科学过程的特点以及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能学以致用,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打好基础。在涉及自然、生活和社会问题时,要做好各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恢复被人为割裂而本来天然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二、当前教师角色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人员发现,新课程提出后,许多教师意识到不能再靠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教育线上行走,于是纷纷摒弃旧观念,扬起新理念之帆。殊不知,有的教师一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在打着新理念的牌子下,自身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1.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由传统的以知识至上的“知识课堂”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转变时,部分教师由于过于注重课堂的互动,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丢失了自我,过分“突出”学习的主体作用,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作用。董安说:“放得„过火‟,从表面上看课堂积极开放,实质上是教师角色意识淡化,这是„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极端。” 2.“滥竽充数”的互动。教师以为把整个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然后抛几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就完事了,谁知表面上讨论轰轰烈烈,实质上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因为它忽视了讨论的效度、价值、学生析兴趣等,学生没有从讨论中受到启发,只是乱说一遍,滥竽充数。还有的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到位,使讨论形同虚设,讨论的成员之间分工及要求不到位,造成了效应低下,问题设计不到位等。

3.重少轻多。有的教师担心陷入“应试教育”中的“满堂灌”式讲授法中,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多以多媒体或学生动口来代替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缺少教师的情感性、临场性的语言,多媒体成了隔在学生和语言之间的“障碍物”——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倒换掉了。4.评价中重“正”轻“误”。如今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自然少了,代替的是一贯的“好好好”、“是是是”的鼓励性评价,不改正学生的错误,完全扔掉“诊断性”评价。5.重“量”轻“质”。有的教师只注重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大,节奏快,忽视学生的非智力活动,如学习兴趣、动力、意志等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来,我们谈谈在大环境下教师职业理念有四个方面重要的转变要求。

一、从教育型到教育服务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仍在制约着师生头脑,阻抑着人的潜能的发挥。在学校里,将学生更多的是作为教育的对象来看待,而教师则是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的。我国加入WTO以后,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成为服务贸易中的一项,会逐渐走向开放。学生将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教师则从教育型转变为教育服务型,学校成了提供服务的主体。学生的权利和要求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必然的选择。中国入世给了我们向世界学习的机会,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压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受旧教育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中明显存在着自我中心倾向,使本应平等的师生关系,容易向着教师本位方向偏移。比如在教师中有的以教育者自居,崇尚师道尊严;有的不尊重学生人格,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缺乏爱心、责任心,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等。现在教育既然成为一种服务,就需要有服务的态度和精神。

二、从消耗型到发展型的转变

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人们用来赞颂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的。然而,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他人带来光明之时,就一定要毁灭自己吗?为他人牺牲的“蜡烛精神”尽管崇高,值得赞扬,但在21世纪的今天却显得过于悲壮凄凉,似乎教师注定就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消耗和淹没。教师面临的学生千差万别,教育内容千变万化,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去探索。教师不仅要付出、要给予、要燃烧,同时也要收获、要索取、要发展、要创造。教学形式、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等,无处不在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和成长发展的轨迹,一位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去,而且也要从职业中求得发展。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必然在创造性教学活动中达到高度和谐和统一。

三、从输出型到学习型的转变

西方流行这样的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你拥有的知识就要折旧80%。在现实教学中,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常有知识上的捉襟见肘经历。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权威地位正在下降。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我已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永恒的生活准则。不学习就会落伍。当前课程综合化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达到知识广博,一专多能?教师是授业者,更是学习者,我们必须从以往满足于现有知识输出型向今后永不停止的学习型教师转变,争取拥有大量丰富、多层面、多侧面的知识,真正成为知识广博的学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有可能具有创新能力,厚积才能做到薄发。

四、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

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程序相对变化小,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到课程进度、教学时间等,一般事先都有较具体的规定,教师个人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至于为什么这样教,很少有人提出质疑,缺乏积极主动的深层反思和研究,基本是凭着自己经验的积累工作。而教师的经验一旦形成某种结构或体系,就容易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固执状态而难以改变。美国心理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参与知识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职业内涵,学校需要的是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群体。教师反思与研究应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内容进行的探索,结合实践是研究创新最实际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只有将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位置,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孜孜不倦地探索,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思考,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

其次,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二.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旧的化学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塑造知识型、能力型的人才,是英才教育的产物。而化学新课程的改革,则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商、心商的培养。即培养综合运用型、创新型、多元智能发展型的人才。四.认识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学校的课程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结果产生“抓了少数。丢了多数”的情况,影响了多数学生的发展,其负面影响很大。事实证明,教学应面向大多数,面向全体学生。21世纪的化学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其实,培养人并不是排斥培养人才,它跟培养人才不应该是对立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地发展个性,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就能把培养人跟培养人才统一起来。

5.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教师在新课标下的角色发生了这些转变,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唯独如此,才能扬起新课标的风帆,在新课程的海洋中扬帆起航,驶向快乐的彼岸。

最后,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应试教育的恶习之一,就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主宰教学,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有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学习化的社会里,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及书本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发挥。面向21 世纪,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教育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接受已有科学结论和事实的学习方式,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科学结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3.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大的挑战。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是保障新课程推行的关键。只有真正落实了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才能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林氓江.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黄甫全编著,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4 ]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1 [5]郑正良、邓传辉,走进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J],热点问题探讨理论星空,2004(4)

[6]董安,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位”现象[J],语文学刊,2006年3月)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作业

1、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答: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具有客观性,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就不能有效的指导教学活动。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个体完成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完成任务性质的不同,把能力划分为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类。并且可以进一步把学习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理解能力、作业能力和实习操作能力等。也可以进一步把工作能力划分为命题能力(例如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找出中心议题)、社会调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但从心理活动特征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往往是交揉在一起的。

能力是在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知识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但知识和能力并不成简单的正比,其主要原因在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存在不同的规律。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学校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很难培养出新颖的和非共性的知识人才,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大批特点鲜明的人,因此,现在教育更应该贯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者,从依靠教师“教会”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就必须让学生去做。教师照本宣科不恩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更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只会造成学生依赖老师的知识传授,而变得没有创造性。在教学中挖掘课程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还要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则使学生受益终身。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能力的重要性,更要与知识的传授紧密的结合,充分贯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3、选择一个主题,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体会。

学习《高等教育学》心得体会

2014年8月9日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在合肥工业大学进行,在这个过程之中十分感谢合肥工业大学的老师们,始终耐心细致的给我们传授知识,指引我更加努力进行教学工作,用自己热情教育学生。

当我正式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教学,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主动的学习,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我认为,教育学的知识和原理不能单纯作为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教和学,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要放到教学实践中去灵活应用。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我的理解体会如下:

第一,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和建议,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第二,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开辟教与学的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在课外,提倡积极交流。

第三,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这才是真正培育学生教育智慧和形成个人教育知识的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要欣赏学生的表达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名老实的只会用耳朵学习的机器。第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的反思,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反思教学失误之处,反思学生的思想和见解。以上就是我在学习之后的几点心得体会,我想这十几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上好每一节课。

下载教育学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作业5篇

    教育的浮躁与趋利倾向 专业: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许玲 学号:12209060 一、教育的浮躁现象 教育的大跃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竞相办“研究性大学”。......

    学前教育学 作业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学前教育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

    职业教育学 作业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此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训服务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以获取从事某种职......

    舞蹈教育学作业

    2011---2012学年下学期《舞蹈教育学》期末考试 班级姓名学号 一:问答题: 1、你自己能够总结出什么样的舞蹈学习法。 答: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说:“不善学者,师勤而公半”,“......

    教育学平时作业

    教育学平时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

    高等教育学作业

    《高等教育学》作业——作为新教师,你认为你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有哪些?你将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在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的过程中,你希望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与支持?(300-50......

    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

    教育学作业(推荐5篇)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1、教育决定社会发展。答:答:错误,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