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造就中国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
单一形式和内容、呆板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人失去了吸纳、鉴别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机会,失去了站到人类文明成果巨人肩膀上继续创新的可能。失去思想自由和可能的民族正在走向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我们曾经拥有光耀千古的灿烂古文明,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
二、应试教育摧毁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根基
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是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须知:人类文明是阔步前行的,再高效率的亦步亦趋(跟踪发展),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头检粪渣。应试教育把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成果视为真理,而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应试教育束缚了人的头脑,根绝了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源泉。
三、教育日趋功利化,传统文化断了根
教育功利化趋势日趋显著,英语、计算机、钢琴、汽车等考证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传统文化薪火传承的链条已经断裂。没有了中国文化,我们还是中国人吗?
四、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村教育遭重创
在2005年国家宣布在2007年国家宣布“全国农村将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2008年国家宣布“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书本费、杂费等费用的10个国家之一。义务教育不义务,在三农问题严重的中国,子女教育成为农村教庭沉重的负担。再由于县乡村三级摊派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这两年免除农业税的浪潮,乡村财政几乎被釜底抽薪,农村教育经费随之成为无源之水。许多农村学校关门大吉、许多农民子弟无学可上(很多是有学上也上不起)。九亿农民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足以决定性地影响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谁说中国的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这不明摆着是在走下坡路吗?
五、素质教育不素质,教师成了替罪羊
素质教育的口号不知道喊了多少年了,先后开展素质教育试点的学校和地区,也逐渐醒悟过来了,什么素质教育?升学率升不上去,谁都饶不了你。大环境不变,小气候兴不起风浪,只能自找苦吃。素质教育试点重返应试教育轨道已经不新鲜了。不过有一点确实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都要汇集在教师身上。君不见现在的教师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回家都得死盯着学生,学生是苦了累了,可老师过的又是什么日子啊?现在的教育不仅是在摧残学生,同样也在摧残教师啊?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却成了教育失败的替罪羊,有那么简单吗?
六、教师地位日衰微,谁人甘心三斗粮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中国自古及今都如此而已。只是现在的教师地位更加不济。
有人看到深圳教师的工资很高,就以为地跨东西南北、人分城镇乡村、地域贫富有别的960万平方公里上的老师都成为了高收入阶层了,实际上在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收入也只处于一般水平,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一直就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拖欠教师工资与拖欠民工工资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并行不悖的两大亮丽风景。
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当教师?长期以来,师范生都是一些家庭困难或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必然选择,教师找对象现在也成了问题(农村教师更是如此),教师这个行当处于社会负向选择的涡流中,有人把现在的教师称为“臭老九十九”,以示与“臭老九”曾经拥有的“崇高地位”作比较。
七、浮夸造假成一统,检查评比浪推浪
中国教育界曾盛行各种检查评比,而且一浪高过一浪,级别也一个比一个高。从卫生评比、校园绿化、治安评估、德育评比到教学评估,而且这些评比多数和学校的经济命脉挂钩,在评比中得不到好成绩,就意味着失去一个方面的发展资源。再加上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见利忘义),在中国教育部门出现了整系统、整建制的造假运动,不但学校领导亲自上正指挥,大张旗鼓地叫嚣“谁砸了学校的饭碗,我就要砸谁的饭碗”,所有教师集体参与,并且组织学生帮忙,真是通过造假实践培养学生的好机会。
八、教育内容大缺位,生活教育放一旁
教育应该向人们传递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粗略地划分两大类:一是生活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二是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前者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后者有利于增强人们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内容正好缺失了“生活教育”这一半。所以,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考试考高分,却不知道如何安排日常的衣食住行。社会上有些人在工作上很有成就,就是不能摆不平家庭关系,调整不好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最终走向了自毁。生活教育的缺失使我们都成了不会生活、不会享受生活,而以生活为负担或痛苦的人。我们活着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吗?
九、专业教育使人成机器,摧残人性没商量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沿用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内容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学生毕业之后虽然也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至于作为人的生命是否需要关爱、身体健康是否需要保障都不在教育视野之内。中国教育摧残人性没商量。
十、教育管理瞎指挥,教育公平成妄想
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是强势管理部门,学校的各种资源都掌握在教育部门的手里,再加上我国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现象,中国教育行业的乱象也就不言而喻了。而教育公平,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则只能是一个妄想!别的不讲,不同地区高考分数线的天差地别,就足以说明一切!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若干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几代人发展的大问题,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现状非常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对当前教育不满意的地方很多,问题涉及到各个层面,有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亟待解决。我认为,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应试教育实质未变,甚至变本加利
问题分析: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我国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10年过去了,素质教育现状仍然堪忧。目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由于必须面对中考和高考,许多学校虽然形式上在搞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的束缚,或明或暗在搞应试教育。某些地方的应试教育的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学生的考试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由于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所推崇的让学生个性能力自由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似乎遥遥无期。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下简称评价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如今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主的评价指标仍然是许多地方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的主要指标(硬性指标)。如果评价制度不变,素质教育在现实中还会让位于比较实际的可量化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变成口号和空谈!
解决建议:
本人认为,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是素质教育不能推行的根本症结所在。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问题,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评价制度,采取新的评价制度,让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化、多元化、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而且可操作性要强,避免流于形式。
因此建议: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地方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研究和推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的部门,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推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这一工作应该提上日程,而且刻不容缓!
二、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目的发生扭曲,忽视德育教育
问题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授知识还有责无旁贷的育人责任,前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目前我们的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方向严重偏离了素质培养这一根本教育目的,特别是忽视了德育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目前我们的教育对德育的重视远远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智商很高,但人文道德素养低下,近几年在教育界频发的很多恶性事件与此有很大关系。另外培养的学生只会考试,眼高手低,实践创新能力低下,与国外学生相比差距比较大,这是个老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各级学校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严重 许多教育官员和学校负责人根本不懂教育,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违背教育和教学基本规律。学校作为教育场所,也经常受到行政方面的过多干扰,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性,最终导致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变得被动、官僚化、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创新活力,无法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直接造成了教育界一些不良之风、“潜规则”(如走后门托关系、择校风)盛行和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的滋生。
2、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应试教育现在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中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很多学校和老师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培养。
3、教师群体的道德素质整体在下降一些老师受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影响,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把教学作为谋利手段,利用课外时间大肆从事有偿家教和其他经济性活动,损害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良好社会形象。
4、“考试经济”大行其道,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有中国特色的“考试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上千亿规模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完全是围绕应试教育而建立起来了,与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结合体,而且日益向规模化、资本化方向发展,其利益关系牵涉到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每一个学校和家庭,给教育改革带来重重阻力。“考试经济”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每年大量印刷的内容几乎重复的考试辅导资料,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财力,劳财伤民。
解决建议:
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入手来解决才行。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实验证明,单靠国家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的,还有赖于身在教育第一线的包括教师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的自上而下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求索,要问计于民,取智于民,教育的伟大智慧在人民群众中。
1、减少教育的行政干扰
道家的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他强调要按照事物的自身规律办事,减少不必要的外力干扰。治国如此,治教育同样需如此。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一定要以育人为本,学校要避免过多的行政性干扰,少掺杂一些的功利因素,恢复校园应有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加强人文教育。
2、依靠教育家办教育
要想把教育事业做好,就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思想,开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教育自身规律,依靠教育家来兴办教育。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鼓励教育家办学”是非常有远见的思想!我们国家当前和未来需要一大批以教育为终生志业、献身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的优秀教育家来发展教育,国内外大量成功的教育实践也表明:由教育家来兴办教育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能始终能把“教育质量”摆在首位。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优秀教育家兴办私立学校(建议今后将“民办学校”改称为“私立学校”以与国际接轨!),促进私立学校长足发展,与公立学校形成良性的竞争,允许这些优秀的私立学校进行大胆的教育改革实践,私立学校探索的一些好的办学经验反过来又可以带动公立学校的发展。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由教育家通过企业家慈善捐助或社会慈善机构出资的方式投资兴办教育,一方面,保证学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另一方面,由教育家进行具体教学管理,由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和社会贤达人事组成董事会参与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健康持久发展。
3、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人文校园,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讲座、培训、学习班,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建设人文校园,通过开展丰富的学术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术型和专家型教师;鼓励优秀老师做教育家、思想家,在学术上和道德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用人格魅力和一身正气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第二篇: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文革后恢复高考,八十年代的校长责任制,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在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拿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它的实施,给乡村教育教学带来了福音。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想如果我生活在我父母的年代,我现在肯定没读书了。所以,很感谢教育给我们农村的学生带来出路。
诚然,教育能改变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兴旺发达,自立自强的根本。中国教育是不断在改革,但仍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我想要跳出这样的怪圈,我们不能一心的去指望教育部门。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多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技能技巧。
除了素质教育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听老师说过,现在许多的博士生将其导师称为“老板”。那一些“老板”为什么会产生,也就是教育产业化的缘故吧。
最先我谈到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近年才解决。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约1860年左右实施9年义务教育。美国了1920s,范围扩展到全国,年龄5-18岁(个别州不同)都应入学。除了一些杂费,教育费用从税收中提取。古巴在1976年在宪法中规定,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我国呢?1986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中国教育现存问题可能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是,既然已经意识到了,现在我们就应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几个方面去努力,将问题解决。对此,我深信不疑。
第三篇: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一部分的盲特殊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正由建校办班提高入学率的数量增长型向提高教学质量的质量效益型转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盲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盲校,作为对视觉障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盲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盲生在盲校就读的人数将逐渐减少,但基于我国的国情,盲校还将在盲特殊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能否认清目前盲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好盲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盲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现将当前影响盲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盲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问题一:生源缺乏且不稳定
这是目前大多数盲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视力障碍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少。这正显示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但对目前盲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生源的减少和不稳定正严重影响着师资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措施之一:加强视觉障碍儿童的统计工作,提高视力障碍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相当数量的视觉障碍儿童还没有走进学校的大门。
措施之二:发展、完善盲校的办学职能。目前,盲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身体健康的视障适龄儿童,而有视觉障碍的多重残疾儿童则基本被拒之于学校的大门之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力,这也是政府、社会、家长、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从国际盲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来看,对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是盲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这也将成为我国盲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几所大盲校,如上海盲校、青岛盲校等,也开始意识到对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多重残疾儿童教育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盲校还应该加强盲童的学前教育,加强对视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工作(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如教学资料的配备、师资培训、学生的个别辅导等,甚至还可以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教育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盲校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可以为盲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这项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协作。
措施之三:改革盲生入学就读的管理体制。目前,盲生与正常适龄儿童的教育同属于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使视觉障碍适龄儿童能接受教育,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如各地区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办盲校等。这充分说明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使盲校的建设没有根据盲生的数量和实际进行科学的论证,不仅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投资,造成人力物力极大的浪费,而且许多盲校建成之后,由于生源不足,管理跟不上,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的盲生为了到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盲校就读,还不得不交纳数量不菲的借读费,给本来就困难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困难。而接受盲生借读的学校和地区,接收的借读生越多,资金投入越大,资金的缺口越大。因此,必须在全国(至少在全省范围内)对盲校的建设、资金的投入、盲生的入学就读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几所高质量的盲校,使视觉障碍儿童能受到较高质量的学校教育(盲生绝大多数住校,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住在本地、外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影响不大,因此集中有限资金建几所高质量的盲校供盲生入学就读是可行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盲校的生源问题,而且可以缓解盲校办学资金的缺乏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问题二:资金不足
虽然盲校的在校生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大多数学生住校且家庭比较困难,办学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是比较大的。资金不足,不仅造成学校建设投资不足,影响学校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且造成教育教学设备的缺乏,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措施之一:争取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资金的投入。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是非常重视的,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投资也是比较大的,盲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然,如何用好有限的资金,把好事办成好事是个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
措施之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群体的状况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帮助,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盲校的办学必须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当然,对资金提供者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对资金的取得、管理、使用等,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盲校的董事会支持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某些办学管理体制,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资金的缺乏问题,也可以使校长集中精力把学校办好。
措施之三: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办学的综合效益。比如:办好残疾人工厂、商店、按摩医院等,使盲人能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这也是盲人的根本出路。
问题三: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盲校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自身努力下,盲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师中仍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学基本功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教师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措施之一: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必须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师德报告会、演讲会等,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在全体教师中弘扬爱岗敬业、人道奉献的精神,发扬爱生的优良传统。
措施之二:要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促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三字一话”、“盲文应用”(包括盲文打字机的使用等)教学基本功比武,开展教师优秀教学案、自制教具展评,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活动等。
措施之三,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科培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其次,应根据盲特殊教育的规律、特点和教师队伍的实际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对盲特殊教育规律的认识、对盲生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措施之四:要加强开门办学,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使教师掌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用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经常组织教师到普通中小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外地盲校参观学习等。问题四: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盲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过时的课程计划、陈旧的教材、单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办学效益不高等。这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且严重脱离盲生的实际。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盲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呢?必须依靠加大改革力度,向改革要质量,在改革中求发展。
措施之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就目前来说,盲校的办学是比较封闭的,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意识远落后于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这严重影响着学校改革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彻底解决。因此,必须加大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力度,宣传教育改革的形势,使干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改意识,为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措施之二:调动全体干部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教育改革不仅是哪个人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要改革,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最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此,要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请教师们为盲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出谋献策,并积极承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理解,消除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抵触心理,而且可以获得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使教育改革在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取得实际的效果。
措施之三:提高干部教师的教改能力。教育改革是一项艰苦、艰巨的工程,不是想改就改。改革必须依据教育规律而进行。因此,首先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干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时代感,提高实效性,如引进先进的、适合盲生使用的教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第三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盲生理解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自己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受益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改革工作。
问题五:科研兴教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
盲特殊教育,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年轻的学科。视觉障碍对学生的感知觉有什么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盲特殊教育的规律是什么?有许多问题有待去研究和探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就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盲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措施之一:要经常组织干部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提高干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措施之二:要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育科研功能,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措施之三: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第四篇:谈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谈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类社会为何需要公共教育事业?在很古老的年代,一个人要谋生、要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只需要父母与家庭教育也就足够了。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光靠家庭教育不够了,于是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和专门的教育业。
我认为教育有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
在商周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教师也是贵族中有学问者。教学内容多是一些诗书礼乐之类。
到了孔子之后,出现了平民教育,普通人都可以上学,普通人当中有学问的人都可当老师,教的是“六艺”,虽然仍不齐备,但较以前还是进步多了。六艺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很少,所以那一部分只能彩采用古老的师傅代徒弟的方式来传授了。
时代到了现在,教育又出现了新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爆炸,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学到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在没有发明知识植入芯片之前,我们的教育始终都要面临海量知识与有限生命之间的矛盾。怎么办?
古代就有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虽多,但大多数是专科技能,对于不搞寻一行的人意义并不大。所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基础通用知识与高等专科知识两门,是绝对正确的。专科知识我不谈,这里只谈通用知识。
对于一个将来不搞某专科的普通人,他需要受到哪些必要的教育呢?一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二是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不违伦理法律,能生活自理,这就算是达标了,这是最基础的层次。(生存)
稍高一点层次,我以为要达到二目标:一是培养他自学的能力,二是诱导他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的生活信念。一个人受教育后能每天高高兴兴地面对生活、能面对生活中新的困难能通过自学加以解决,这就是中级的层次了。(发展)
对于仍有余力的学生,还想上进一步,我觉得有二目标:一是培养他自控与自律的能力,二是诱导他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大的、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受教育后能对自已的生命有深入的反思,对人类与宇宙的总规律有自已的独立的见解,就算是高级的导次了。
第五篇: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本站推荐)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我国教育事业规模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进 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投入、教育收费、应试教育、高考移民、择校风等问题反映强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突出,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等上学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价值评判、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追求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公平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推行、“双基”工作的大力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教育普及率和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意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高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了很大发展,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资源、环境得到优化、丰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等。
从教育公平具有的相对性和情境性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 中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生了许多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具体表现在:(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2)教育差距尤其是教育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高。(3)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地域差异,尤其是城乡差异。(4)义务的均衡发展问题中,涉及“择校”和“就近入学”原则的冲突,重点校(班)和薄弱校(班)的冲突。(5)高考制度与方式问题,包括高考中的作弊问题、录取的地区差异问题、高考方式问题等。(6)教育特权、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问题。(7)高等教育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收费、学生就业问题。(8)贫困学生与弱势群体问题。(9)女性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受教育权被剥夺、就业受歧视、就业难等问题。(10)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上述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用国家意志规范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观,实现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素来追求。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受到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腐败问题的严重制约。
1.区域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相差甚远。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
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2.阶层差距。随着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逐渐拉大。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其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等。
4.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在教育改革迅速推进的同时,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腐败的滋生。教育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特长生”形式,让一些没有资格和能力上大学的学生首先获取“特长”资格,然后再通过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的特长过关。由于“特长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文化课过关就更容易“操作”了。当然这期间要交纳一定的“活动费”。二是“缴费生”,不符合入学标准,通过花钱买分数获得入学资格。三是“学校利益集团”,个别老师靠拉关系、权钱交易,在学生干部的任命、评选先进乃至座位的安排上依权势、金钱、关系而定;在保送上大学方面,个别校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亲友,而非唯才而用。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教育不公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大局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2·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3·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
4·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
5·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加强对教育特权的监管。6·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实施师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总之,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公平,只有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