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体会温总理(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8: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体会温总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体会温总理》。

第一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体会温总理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体会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2010-5-12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称“报告”)中用空前的篇幅阐述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和主要任务,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报告》再次明确要求: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笔者参与了《报告》的起草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中央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深受教育。因此,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学习《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精神的初步体会,就教于读者。

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要有一个新的觉醒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千秋的英明决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迫切要求更加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实际工作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同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尤其需要尽快加以解决。笔者认为:

一是要从国家命运的高度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教育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推进,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投资办厂,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拥有受过基本教育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优势。时 间充分证明,在当代,优先发展教育确确实实是使国家兴盛的根本大计,也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并向着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前进的根本大计。

二是要从国际社会强国兴衰的历史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的教育总是居于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工业革命后,英国称霸全球,名为“日不落帝国”,相对落后的德国大刀阔斧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迅速赶超英国;美国建国之初,国力远远落后于欧洲诸强,由于大力发展教育,国力也迅速超出欧洲诸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特别是战后加快发展教育,奠定了这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坚实基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地球村里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衰史剧早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的当代,教育的这种战略地位则更加突出。

三是要从我国基本国情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就是有13亿人口;基本国情之二就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因此,必须尽快实现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教育。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向国外大规模移民,不可能长期依靠消耗资源支撑发展,更不可能走对外发动战争取得资源和市场的发展模式。因而,只有依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和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才能真正掌握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四是要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的加快改革和发展,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目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年以上。尽管成就巨大,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长期以来,我们用世界上很低水平的教育投入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而且质量水平还比较好的教育。由于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长期偏低,特别是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财政体制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因而,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我们如不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落后于人的现状,就仍然会处于受制于人,甚至更加受制于人的严峻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基石就很不稳固。因此,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加大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力度。

二、明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重点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笔者体会,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2006年的三方面任务。一是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高度关注在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他强调:“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并明确了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政策措施。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尤其要落实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确保把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政策措施实施好。

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城镇职工实现就业再就业,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今后五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努力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统筹规划到位,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水平。

三是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巨大,但距离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差距还很大,总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处于落后地位。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一流大学,就没有一流人才培养能力;没有一流人才,就不可能有自主的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就不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地位。“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必须放眼历史长河,着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一步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其他高等学校,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喜人局面。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推动地方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分层办学,办出特色,提升质量。

为了完成好上述三项重点任务,还要下大力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它关系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实践反复证明,素质教育问题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是解决不了的。落实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乃至每一个家庭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要培育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要推进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使素质教育的推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观念和制度环境,支持学校积极探索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改革创新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增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二是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的质量直接制约学校教育的质量。尽管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各级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性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因而也拥有较大规模的教师队伍,理所当然应当在当代人类教育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家。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2006年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首先,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真正认识到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实实在在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领导教育事业的能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因而,要真正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就必然要求提高领导教育事业的能力,增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自觉性。

二是各级政府要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把一个地方的教育搞上去,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政府为民用权谋利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方面,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投入责任,舍得把钱花在教育上,保证教育发展需要的投入,为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创造条件。各级政府尤其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不断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应当追求的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应当追求的价值,更是人民政府应当追求的价值。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发挥好独特的重要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参谋助手;学校不仅要坚持正确方向,积极改革创新,还应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教育部门和学校尤其应当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扎实做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树立坚定不移地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学习、奋斗的信念,不断增强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坚信,只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报告》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任务,科教兴国战略就一定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得到更好的落实!

第二篇:学习十九大报告体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学习十九大报告体会:优先发展教育事

10月18日至24,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刚刚过去的十九大意味着对十八大至今的总结和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总书记的报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报告内容内涵丰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顺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是全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辩证关系。教师没有师德和高素质是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的,只有教师具有高的品德素养、文化素养、知识素养,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教育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报告当中提到,国家强就是青年强,要想青年强,就需要让我们的青年不仅具有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更需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青年时期恰恰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因此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青年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更要肩负起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这次报告,把认真领会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主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努力前行,把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落实下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体会

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体会

捧读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倍感激动,深受鼓舞。仔细思量,感触最强的是,他不畏既得利益者70次提改革。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很长的篇幅讲了改革问题,他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今年提改革非常不同。首先,谈到改革的时候用了一段前沿式的话题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强调为什么改革,遇到了什么问题。另外,今年的改革特别强调政府改革的重要性。今年谈改革不单单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讲,其他章节也谈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系改革,深化价格改革以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两个方面。

经过34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却日益突出,尤其是经济社会中面临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正在制约着各项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来破除和解决。在温总理今年年初的广东行中,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

1必要性。温总理重新回顾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邓小平“不改革死路一条”认识的深刻内涵,更加坚决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

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温总理列出的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从中可以看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减税增效,具体操作主要是从这几点着力:一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二是继续深

化省以下分税制改革,大力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财政体系;三是通过结构性减税还利于民、还利于企。特别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报告明确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重要措施就是“要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另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这项改革的推进,解决的不仅仅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内生动力的问题,而且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承诺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总之,温总理70次提改革,充分体现了他不畏既得利益者为人民谋福利的勇气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在改革开放征途上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相信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改革,团结一心,改革开放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成效,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篇:十九大报告解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让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倍感亲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体现。“有质量”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过去五年,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全球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既是百姓的新期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通过“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供给,释放新一轮人口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优质劳动力,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要让教育在公平基础上实现“有质量”,关键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更加重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

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不让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失学。让琅琅书声遍布乡村,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是实现“有质量”的教育课程表上的必修课。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十九大报告勾勒的教育发展蓝图指引下,我们深信:孩子们能通过“有质量”的教育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夯实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

一、回首五年辉煌成就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使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变化,系统性提升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教育战线5年来取得了以下辉煌成就: 一是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与5年前相比提高了12.9个百分点,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取得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巩固率93.4%,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小学和初中的水平超过了高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比5年前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二是教育的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源增量来看,5年培养了34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了30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两项加起来6500多万。国家科技三大奖高校获奖占比稳居60%以上。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排名这5年逐年上升。

三是教育发展的条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2012年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次达到4%后,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2016年全国教育投入3.89万亿元,其中3万亿元以

上是各地财政的投入。全国中小学宽带接入率5年前不到25%,今年90%以上的学校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学校都接入了宽带,教育信息化成就突出。

四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目前共有205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国学习,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国。孔子学院建设速度加快,5年在140个国家建成孔子学院512所、孔子课堂1000多个,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3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40万以上。

五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在上海和浙江试点,经评估取得了成功,今年还有4个省份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将全面实行。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进展顺利。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包括“放管服”、现代教育制度、大学章程、民办教育等都出台了一些规定,可以说,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另外,一升一降,彰显了中国教育质量的提升:从2010年起,虽然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但与此同时,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明显提高——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5年,中国教育步履坚定,始终不懈的,是对公平的执着,对质量的追求;5年,中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5年,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引导教育战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5年,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5年,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特色最鲜明的五年。

5年来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历史性的,这是一个客观准确科学的战略判断。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在探索中奋进,回应时代课题,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有质量的新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从教育维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

经历了和经济发展轨迹大体相似的历程。

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有学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还比较迫切,优质教育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公平与质量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从教育公平来说,一方面,要确保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爱;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每名学生个性化成长,这是更高要求的公平。

从教育质量来说,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质量。具体来讲,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按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办学治校,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补齐各类教育的“短板”,抬高各地教育的“底部”。要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新建扩建校舍1.65亿平方米,配置了价值80多亿元的新设备。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出彩人生。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在贵州,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办精准脱贫班,动员贫困适龄学生和未就业青年入学就读。贵州省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代表说:“目前已建成双山职教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2016年以来,海南确定了“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十二字目标。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代表告诉记者:“全省中职学校开设了93个中职扶贫励志班,现在读学

生共2805人。帮助贫困学生在中职、大学毕业后100%就业。实现义务教育‘衣食住行学’财政兜底资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特惠性资助体系,已发放特惠性资助5.35亿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释放的巨大红利将擎起更加美好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教育,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日益成为中国的品牌:英国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引进课堂;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上海教育的成功经验让世人惊叹;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竞逐,中国大学不再是“陪跑者”等等。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全力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呼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精英人才。

高质量的教育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这些都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的顺利升级和转型。

三、更好的教育,凸显升级发展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

理念即是指引。“更好的教育”意味着中国教育要从“低重心”发展战略,即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升级到“高重心”的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迎接时代挑战是国人的期盼。学校正努力构建以一流学科为基础、一流师资为保障、一流文化为根本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双创’教育引领,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培养一流人才。

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好的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学子享受更适合的教育,有更多的时间在更宽阔的空间里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苏州教育由‘基本均衡’起步,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新阶段。“从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升级”是在缩小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实现优质均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终成就自己。这必须在学生自主选择的状态下才能实现,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一个安全健康的学校生态,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和校长是朋友,他们可以真实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把不成熟的甚至“错误”的一面暴露出来,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教育的契机。

四、更好地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因此如何更好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使得农村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了。目前,农村教师享有不少优惠政策,比如教师国培计划、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津贴补助等。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乡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在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上,下一步很大一块投入应该会放在教师培训上,和放在思考如何吸引青年一代到农村学校去工作上。

针对如何更好保障农村女童教育权利的问题,现在,农村女童教育已经大大普及了,男

孩女孩都是公平地接受教育机会。现在在北京海淀北部的农村学校里,包括初中、高中,班级学生中男女比例基本上是各一半,个别时候女生还略多一点。这让政府对于保障农村女童教育权利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徐学超

第五篇:2018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陈宝生

2018年01月08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实施教育惠民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促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77.4%,小学净入学率为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从国际可比数据看,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加强中西部教育方面,重点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形成,2016年受助学生超过9000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600万贫困地区学生。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教育公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依法治教开辟新的局面。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最终目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揽子法律修订完成。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15项教育行政审批,依法加强督导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有了新进展。同时,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2016年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人次来华留学,我国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孔子学院建设顺利开展,我国同不同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巩固,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教育系统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深化,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各类人才。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鼓励高校深度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大中小学师德体系,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有效调动了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总体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加深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我们党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基础上,立足世情国情,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总体要求。而全面小康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个重要方面要看教育的体系结构、教师素质、质量水平、制度建设能否得到新的提升,更好适应亿万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周期长,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方面要求,必须提前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在国家层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适度超前部署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正在形成长效机制。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号角。在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时间表中,还要继续优先部署教育现代化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工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优先发展教育、促使教育全面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提出了根本要求,必将成为党和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遵循。

把握好深入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持续取得新进展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相关重点任务进行新的重大部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总体要求,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全面系统、创造性地落到实处。立德树人,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立德树人,就要把握好素质教育时代特征,重点抓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科学锻炼良好习惯;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实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教育公平,补齐民生短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对促进教育公平作出重要部署。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重中之重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标本兼治之策,也是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与农村共享的关键环节,将充分彰显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平。这项工作重点从县域做起,逐步向有条件的市域扩展。在此基础上,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办好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办好特殊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提供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更好保障残疾人基本教育权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此,财政经费将依法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动员全社会形成合力,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在教育现代化长征途中,根据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谱写新篇章。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举措既有政策连续性,又有与时俱进创新性,着眼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协调发展,共同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要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我国将探索“弯道超车”,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些举措充分彰显教育与学习贯穿人们一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同时继续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总之,我国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进而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展望未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的同时,一个人人愿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学习型社会必将一步步建成。

《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08日 07 版)

下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体会温总理(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体会温总理(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感于温总理“见缝插针”时间情怀体会

    面对泰国帕塔亚局势急转直下,在等待间隙。温家宝总理对我们发话了,“不要干等,可以灵活安排日程,我想同随行记者谈谈。”于是,在饭店七层一个椭圆形的休息区,温总理开起了记者招待......

    体会温总理“我有难处啊”有感

    体会温总理“我有难处啊”有感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都是大实话,我今天也想跟您说说大实话,说说咱农民的喜事和烦心事。”10日上午,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内......

    从温总理身上想到的体会(最终定稿)

    前几日在网上有两条关于温总理的新闻,一个是总理致信《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里一处地质知识的错误并对广大读者致歉;另外一个是总理为送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亲自撑伞。当......

    体会温总理“我有难处啊”有感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都是大实话,我今天也想跟您说说大实话,说说咱农民的喜事和烦心事。”10日上午,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来自通辽市奈......

    优先发展工业经济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促进高端人才聚集 ——湖北妙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发言材料湖北妙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六个必须"感想体会(推荐)

    2009年3月5日,十一届人大会议一次会议在北京正式开幕,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他在回顾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后说,在五年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第一就是“......

    教育事业

    组织生活会个人问题整改措施 职务 教师 姓名:沙拉•马汉拜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部署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自我对照检查的基础上,针对征求到的......

    温总理演讲稿

    CAMBRIDGE, Britain, Feb. 2 (Xinhua) --The following is the full text of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s spee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on Monday. Se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