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考试题型及复习内容(写写帮推荐)
一、解释题(每小题3分,6小题,18分)
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它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课程的问题。
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是研究教学效率问题的前提。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4分,5小题,20分)
原理辨析(教师)参考角度:(1)教师的性质。(2)教师的职责。(3)教师的专业素养等。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语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训练的内容: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原理辨析(学生)
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
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2)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概念辨析(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种)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特点: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
缺憾:分科过细,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来组织的课程。
优点: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缺憾: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国当代课外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主体的创造性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补充:
综合课程: 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而形成的课程。
特点 :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
核心课程: 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主张以人类基本活动为核心,重新组织各种学科知识,其教学时间约占课堂时间的25 %~40 %
特点:范围较小、课时灵活、主题新颖多变,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概念辨析(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
直接的道德教学: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优点: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实践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利于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可以迅速地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其核心是态度或价值观的学习。“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另外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不仅来自教材本身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更来自使用教材的教师本人的课程价值观。
概念辨析(学生评价)
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相对评价也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种评价重视区分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相对评价主要满足教育管理者对学生进行鉴定分等和选拔的需要。但它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及进步程度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后进者的努力缺乏适当的评价。相对评价的结果经常用偏差值法表示。
绝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参照标准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在测量之前就确定了的。其主要任务是对被评价者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和达标的程度作出判断。因而,它也可以称为标准参照评价。一般用通过或不通过(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但也用三级或五级标准来表示的。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它着重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主要用于选拔或编组、编班。常模参照测验要求试题难度适中,尽量对所有学生都有较强的鉴别力和区分度。
标准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是以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主要不是用于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它所关心的是试题是否从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同要测定的内容和范围一致,即能否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是这些试题的难易和区分度。利用标准参照测验可以具体地了解学生对某单元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哪些学得好,哪些没学好需要补救。
个人内差异评价:个人内差异评价是依据个人的标准来评价的。它是指对学生个体的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与能力差异进行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进行的前后纵向评价。通过横向评价,可以了解一个学生各科学业成就、学习潜能、学习兴趣、态度或有关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总体水平和发展平衡情况,以及表现较为突出的方面和比较薄弱的、需要加强学习和改善的方面;通过纵向比较,可以评价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是进步还是退步,进步或退步的程度如何。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5小题,30分)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
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包括教育家、名作、教育思想(西方)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儒家,孔丘《论语》;墨家,墨翟《墨子》;道家,李耳《道德经》;《学记》(重点)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苏格拉底;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尔》:德国哲学家康德;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论》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重点):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 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凯洛夫等教育学的影响;教育学的多元化
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事专业人员。
2、教师事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
教师职业特点:
1、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职业训练的专业化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2、发展的顺序性(市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发展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
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范例教学(重点):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的四个阶段: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地阐明“类”的阶段;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经验的阶段
参考: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是教学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假如没有它,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
特点: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易于教师控制所传递的内容,单位时间的效率较高;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具有系统性的信息,既经济又系统地传授人类文化遗产;一位教师可以同时教许多学生,相对其他方法而言,最没有学生数量上的限制;教师完全可以自主地控制教学时间,因此耗费课时最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多种教学能力
局限性: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局限于教材系统性强的学科,局限于中学或较高年级的课堂
图例讲解法: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认为,传递信息的途径有:口述、印刷物(教科书、补充材料)直观手段(图片、图表、影片、幻灯片、实物)、实际演示等,学生通过听、看、感受、实物操作、阅读、观察等活动将新旧信息进行对比,接受新信息。定义:是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声像、实物及实际演示等各种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各种感受器及操作活动接受信息的教学方法。
四、论述题(1小题,10分)
述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答:
1、先讲述理论内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2、评价它的优缺点:优点:
1、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6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语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
3、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缺点:
1、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发展阶段中的5、6阶段的定义很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
2、科尔伯格没有对道德判断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作出圆满的解释。
第二篇:教育学复习内容
1、什么是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贯穿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教育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中其他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去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派生出的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微观的规律。
2、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是什么?
学记》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只有1200多字,论述的教育思想却十分丰富,包括很多后世教育学业理论的基本要素,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目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尊师严师、豫时孙摩的人师标准等论学、论教和求学之法,既是当今教育学仍然传诵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先哲奉献给全世界的原创教育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3、什么是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样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趋势?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律的总称。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其中既包括各级肿类教育管理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又包括各级各类施教机构与组织,如学业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由这些机构组成的教育系统等;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章程条例等。一般而言,通论性的教育学教科书主要关注前者中的施教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
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实际,深刻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任务和新新举措,并结合党和政府之前的教育改革政策,我们能清晰地发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动向: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大力发展高待教育;
6、加快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7、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4、什么是课程标准?它的作用是什么?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种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业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课程标准的这种指导作用在“新课改”过程中已越发得到凸显。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的身心发陈胜有三个因素,即遗传、环境和活动。
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民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对不同机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
展起决定作用。
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
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6、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与教育总的要求,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教育目的具有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是如何度过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的学制改革;
4、1993年的学制改革;
5、1995年以立法的形式确立教育基本制度;
6、世纪之交前后的学制改革;
8、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是一样的吗?
二者不一样。教育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教育目的,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9、课程中老师评价包括哪此方面?
教师评价包括:
1、发展性老师评价。注重老师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师评价的范围、强调教师评价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教师评价本身的评价,是当代教师评价发展的基本趋势。
2、老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要求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主动作出评价。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因此,教师自我评价又称“自我反思评价”,是在学年开始前、学年开始后和学年结束时,教师对照《教师自我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分别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
10、人的全面发展有哪此内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判情操的陶冶。人的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1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哪些?
“新课改”的理念心要包括:
1、儿童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2、超越“书本世界”,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
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适应。
5、老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12、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包括什么?
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内部的各阶段与环节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次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应该具有四个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
13、政治怎样制约教育?
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所以,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还会波及教育的一切方面。具有来说,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
4、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14、什么是德育?如何实施德育?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称整体教育中对人德性予以影响和教化的概念,它是以人生活意义及规范的内存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从多方面对人品德给予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德育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们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的本质在育德,是指人在立身处事规则和为人、做人意义方面的内在生成及自我言行上持久稳定的操守。
德育过程可以表述为:是教育者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跨行和体验生活意义和规范,进而促进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德育原则方法多种多样,其有效与否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要注重灵活运用,也不可忽视继承创新。学校德育有引导自主,施加影响和促进品德内化待方面的原则;基本方法大体有认知明理法、心理咨询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其有效运用不可忽视正确的理性把握。
15、学校管理的方法?
学校管理的方法是学校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措施和途径。它是连接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纽带,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桥梁,学校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需要通过学校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行政方法、经常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和社会心理方法等。
16、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是什么?
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领导体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规模较大的学校设党总支,规模较小的学校设联合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体制。
17、教师职业特征有哪些?
教师职业的特征很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多重收获性。
18、教育方针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教育方针有什么区别?
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法、教育目的和道路等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两者之间区别: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教育目的更宽泛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问题。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19、什么是学科课程?什么是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20、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育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和有效益的教学。要求: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
3、讲究适应性。
21、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都是如何操作的?
一、教学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
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二、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
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学校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
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2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之间是有什么关系?
根据教育的本质,我们在分析教育活动的时候,通常离不开四个基本成分,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的活动主体。在学校教育中特指老师和管理者。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作为“教”的对象,以教育影响为手段,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目的。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在学校教育中特指学生。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物质手段主要指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型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型:
一. 名词解释(4个,每个5分)
二. 简述(4个,每个10分)
三. 论述(2个,每个20分)
其实老师强调论述题的答题步骤是:
1.简析题目中出现的相关概念
2.运用相关理论进行问题分析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强调:本考试为开卷考试,老师没有画重点。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型答案
1.名词解释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众化:
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另一层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社会本位: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
个人本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对立,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院校研究:院校研究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领域。
教学: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它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一种人为可以控制的系统。
课程:课程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指的是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总和,二是程,即教学过程的顺序和进程。从整体上讲,课程即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是空间(内容)与时间(进程)的统一。
显性课程:是狭义课程,也称为显性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种课程。
隐性课程:广义课程,也称非计划课程,包含学生在计划的教学内容之外,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
大科学:
集权与分权: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中的行政权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政治权力,狭义的行政权力不包括政治权力在内。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概念)
2.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一个大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诸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全部实践活动。
思想工作:是整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
3.思想:思想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斯通,它包含全部制约人的行动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有直接支配人的行动的因素——动机系统,包括“兴趣”“爱好”“动机”等;有调节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心理过程系统,包括“认识”“情感”“信念”;有指导人们行动动机的因素——观念系统,包括“哲学观点”“政治观点”等。
4.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先进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应用科学。
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可以说自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一、从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
概括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式: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理论概括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的各项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体改他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最远期目标:把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培养成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6.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组织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这两方面的活动。
7.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依据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科学地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8.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疏通和引导。疏,就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导,就是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意见通过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或者善意的批评,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疏导是解决人民内部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方针。
9.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灌输,就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想受教育者系统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或者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系统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灌输从广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宣传。灌输有普遍灌输、个别灌输、形象化灌输、启发式灌输集中方法。
10.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管理:主要是指,充分认识系统工程的特性,从该系统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大系统的关系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决策和总体设计,并根据这个宏观决策与总体设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与其他并列系统的联系和协作,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11.形象熏陶法:是借助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通过典型形象,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方法。它一般的理论教育不同,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等特点,易于被人们接受。
12.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对群众进行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丰富具体、生动活泼,可以使群众从大量的感情认识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方法。
13.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
1.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并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二、简答题
1、怎么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简答)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就是说这一门学科是独立的,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解决的特殊矛盾,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矛盾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千百万人民群众,但它并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所有方面,只研究人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德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其他学科难以承担的。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这个特殊矛盾,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就必须把握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概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依据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科学地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与思政教育相关的马列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
这些原理主要是:
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要能动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克服人们错误观点、改正错误的思想,不能离开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④人的思想除受社会存在决定外,还受上层建筑影响。
⑵、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①当和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时,起促进作用;②反之,会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会使经济体系崩溃;③阻止某一种发展而使之朝另一方向发展。
⑶、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怎么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向人们灌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灌输概念首先由考茨基提出,列宁进行了补充。这一原理主要核心思想是:工人运动不能自发产生,受制于意识;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是革命的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产物;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给工人,目的在于防止工人受资产阶级思想控制。
这一原理的“从外面灌输”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向工人灌输工人不了解的先进东西,其二,主要指领导工人从政治角度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队里的性质。“从外面”不仅指从工人群众头脑的外面,更主要是指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可见,列宁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灌输丝毫没有越俎代庖的意思。
这一原理没有过时,原因在于从阶级来说,阶级意识不断地自我发展,对每个个体而言,先进的理论要靠灌输才能确立,不可能自发形成。现阶段对灌输的理解应该是:除灌输共产主义外,通过劳动人民和工人的相互启发逐步引导个人从家庭和单位眼前利益之外,充分认识社会和阶级的历史地位,认识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宣传和解决新的任务。
但同时应注意解决几个认识问题:在强调灌输理论中,应使灌输环境适当;强调灌输理论与重视人民群众的主导作用相一致,(表现在,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其次,人民群众在档领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⑷、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什么)※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由社会属性所规定和制约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主要有经济关系、职业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伦理道德关系等等。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所谓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职业关系则是从一定侧面反映经济的一种社会关系,而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上的社会关系,它包括阶级、政党、国家、民族等关系,文化和伦理道德关系也是基于经济关系上的一种内容丰富的社会关系,它们包括文化、宗教、各种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一切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规定者着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
人的本质要通过相应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思想是表现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⑸、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⑹、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3、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P46
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握道德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
4、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看课本★P145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和功能就是:灌输、转变、调节、激励。
1.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灌输,就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想受教育者系统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或者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系统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灌输从广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宣传。灌输有普遍灌输、个别灌输、形象化灌输、启发式灌输集中方法。
2.转变。转变就是纠正受教育者已经存在的某些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思想或行为。转变的必要在于,客观实际是充满矛盾的,反映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也是充满矛盾的。在实施转变职能时,教育者要注意:一,全面了解,积极引导;二,摸清情况,对症下药;三,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四,耐心等待,持之以恒。
3.调节。调节就是协调,节制的意思。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环境气氛,为人们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二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
4.激励。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职能,就是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工作、劳动,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精神、物质奖励,用以巩固和发扬他们的好思想、好行为,促其继续努力。在奖励时要注意:一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辅相成,配合得当,二是奖励要逐步满足、逐步提高,分期分批的进行,三是奖励方式要不断创新。激励的方法有民主激励、关怀激励、强化激励等。
5、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P171
青年的生理特点:青年时期正处于生理发育旺盛时期,集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极强,同化过程高于异化过程。青年时期是身高体重的第二增长高峰,胸腔扩大,心脏迅速生长发育,心率逐渐减慢,肺呼吸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健壮,高级神经系统发达,性功能趋于成熟。总之,青年时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生理状态处于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青年的心理特点:青年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发展到新阶段,独立意向增强,自我认识和批评能力提高,形成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好强好胜,好模仿,情绪波动大,易偏激。
青年时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发展很快,记忆力达到高峰,理解力不断增强。青年情感更加丰富,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与年龄俱增,集体观念也赋予新内容。
6、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一)思想观念的特点:
①关心祖国富强,人民幸福,有振兴祖国的强烈愿望,原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对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积极投身与教育体制的改革。
③不断追求新知,注意进取,奋发成才。
④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愿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二)思维方式的特点
1.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
2.多维性思维的形成。
3.创造性思维的确立。
(三)生活方式的特点
1.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从大众化、一体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发展。
2.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有竞争、有目标、空间广、节奏快的硬性生活方式
3.注重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4.当代青年学生呢个大胆、热烈的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
(四)行为方式特点
1.较高的自觉性
2.较强的意志力
3.较强的自主性
7、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的。
⑴、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和和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和他们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人们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不断扩大,就会对整个世界形成某种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⑵、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是指人们对党和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它关系到人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无产阶级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项基本远侧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⑶、人生观教育。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他指导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包括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人的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审美教育。
⑷、道德观教育。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侧和规范的总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上的新型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得基本准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恋爱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⑸、法制观教育。
法制即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就是进行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
8、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P208
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疏导,它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原则和方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疏,就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导,就是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意见通过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或者善意的批评,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疏导是解决人民内部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方针。
疏导和引导是辨证的统一,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又是疏通的目的。
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含义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决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的大事以及人们思想认识上发生的各种问题。
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就要求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就要求了解实际,熟悉实际,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到业务上,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是政治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
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对物质利益的要求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们从事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统筹兼顾三者利益,使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比列适当。
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是实现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和重要内容。
③、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规范相结合:这些规范主要有:行政规范,是指行政所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等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纪律规范,是指党和国家指定的,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对人们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的、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强制执行的社会规范。
④、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对人民群众中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和赞扬,对他们中的错误言行加以批评和指正。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方法。通过表扬和批评,可以树立正气、鼓舞干劲,发扬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调动人们的社会积极性。
9、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P222含义
所谓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取的手段。人们在认识世界中所采取的方法叫做思想方法,在改造世界中所采取的方法,叫做工作方法,两者紧密联系,统称为方法。
①、说理教育发:就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说理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就是针对群众中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运用革命大道理进行正面教育,提高认识,启发自觉,求得进步。
②、比较鉴别法:就是对不同事物的属性、特点、要素进行分析对照鉴别,从而获得正确判断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运用比较鉴别法时要注意同类事物之间或不同类但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才能比较,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比较。要用多种方法进行对比。
③、典型示范法:就是通过先进的典型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典型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代表了共产主义的风格,典型的人和事,包含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和广大群众相联。因此,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和推广,就能起到鼓舞群众,激发群众奋发上进的作用。
④、形象熏陶法:是借助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通过典型形象,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方法。它一般的理论教育不同,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等特点,易于被人们接受。
⑤、自我修养法:就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严格解剖自己,克服缺点错误,自我完善,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
⑥、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对群众进行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丰富具体、生动活泼,可以使群众从大量的感情认识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方法。
10、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要求、标准、途径、原则、方法)P233
⑴、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是要解决做得怎样的问题,就是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实事求是、准确的分析评估,以利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
⑵评估的要求:第一,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包括从下属部门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和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第三,必须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⑶评估的标准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以实践的社会效果为标准。
第一,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标准。
第二,是不是有利于造成了一种对于完成四化大业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和政治局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践标准的又一内在规定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只能标准。首先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和落实。其次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次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
第一,党性原则。即紧紧围绕党的立场和任务来进行评估。
第二,历史性原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把评估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评估。
第三,全面性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作综合性评估。
(4)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怎样进行评估):
第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所谓动机是指领导部门和教育者在实施教育之前的主观愿望。所谓效果,是指实施教育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动机来源于实践,动机正确与否,必须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后才能知道。
第二,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定性评估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的整体以及性质的分析综合,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方法。定量评估,主要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量的关系的整理和分析,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
第三,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动态评估就是把有关的任何事放到整个过程中去进行评估,坚持动静统一的评估方法,可以克服相对主义的错误。
第四,表扬与批评的统一。表扬与批评与最直接最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11、如何实现科学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方法)
①、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的是领导者的个人才能。
②、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民主的方法,即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第一,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关应实行目标管理法。
第二,为必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第三,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
第四,还必须强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12、认知的特点
认知又称为知觉,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它是在人各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范围包括对人、事情、物的认识。
特点:互为认知对象;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与防御性;首因效应性;常态特征——人对事物认识的停滞。
三、论述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矛盾、作用、主要环节
P110※
论述、简答
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组织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这两方面的活动。
2、从发展过程来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这是内化阶段。第二阶段,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内化为行动习惯和个体品德,这是外化阶段。第三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把个体品德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反馈检验,以便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产生更好的行为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的矛盾表现出来。
这些具体矛盾主要是:
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周围人们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和不符合。
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③受教育者的企望和其能力之间的矛盾。
④个人经验与教育过程对之重新评价之间的矛盾。
⑤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要求和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思政工作的作用:
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培养人们知、情、意、行的过程。
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有意识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过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以求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第一,要提高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认识水平。第二,教育人们把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多端性。
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促进人们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
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身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在完成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育者的教育引导。
总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知、情、意、行诸因素和促进其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
⑴、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
⑵、选择教育机制。
所谓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机制主要有集体教育、典型教育、教师示范和自我教育等方式。
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
第一,灌输社会要求。
第二,激发驱动因素。
第三,产生良好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
⑷、总结检查。其目的是对整个教育情况进行监察和总结。
2、怎么认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的保证:
1.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3.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保证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纯洁性。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
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不会自发的产生和发展,而是要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产生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离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产生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
(3).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
1.提高人民对改革的认识,清除各种思想障碍;
2.教育人们正确处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关系;
3.向人们说明改革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人们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3、改革开放以来思政学科发展阶段、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要加强的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学实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其中新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化的文明国家,纠正了“左”的影响,研究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条件成熟了。
(3).党的十二大报告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作用,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4).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提出了早就一大批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任务。
(5).经过党中央其他领导的总结,先后提出了疏导等一些列思政教育的原则,经过思政教育者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得到揭示,一些重大的理论观点逐步趋向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