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箴言(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8:2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箴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箴言》。

第一篇:教育箴言

教育箴言

作者:杨文华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从一楼到二楼,没有台阶谁都上不来。

■每个犯错误的孩子都有合理的成分。最无能的教师就是发火。

■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你不能让西红柿结出苹果来。

■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

■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要轻易原谅自己。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谨记,德育的一半在操场。

■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第二篇:教育箴言(很好)

教育箴言100条(上)

1、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2、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3、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4、每一个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应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成功教育,收获的必定是教育的成功。

5、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当老师传授完知识后,你都忘掉了,但仍然留在你心中,能够解决千变万化新鲜问题的那种东西,那种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7、要像对待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的、可爱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8、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你就会有新的收获,那种收获的喜悦从心底油然而生,溢满心田。

9、教师的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

10、用爱的春风去吹拂,无论怎样的荆棘,都会吹出浓浓的绿意。

11、以人人发展为目标,以人人乐学为特色,以人人成才为最终目的,让每个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

12、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上“深挖洞”,而且要在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上“广积粮”。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既非线性,也非平面,而是呈现类似于“长方体”的开放的复合型结构。其中“长”是指所教学科专业特长,“宽”是指相关科学知识面宽,“高”是指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素质高。

13、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14、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育是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教育是以智慧之“笔”饱蘸情感之“墨”创作的优美动人的诗。

15、一个优秀的教师,同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16、学习是为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

17、一位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好的学校是一所探索求知的学园,是生动活泼的乐园。好的学校要像家园那样温馨,像花园那样美丽,像文化宫,时时吸引家长和学生。

18、素质教育不是“实施”出来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学生自主吸收,内化完成,主动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教育,是人的主动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

19、真正的勇敢者是能从错误中站起来的人,从失败中崛起的人。

20、旧教育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新教育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己任。旧教育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新教育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旧教育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新教育则把世界当作孩子的教科书。

21、好走的,都是下坡路,而上坡路的尽头,往往风光更好。

22、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23、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24、赏识,是为人之道,为师之道。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底蕴丰厚,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标志。

25、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有思想、有视野、有智慧的人,他能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26、人生应该多读几本垫底的书。好书是打开智慧的钥匙,好书是解读人生的工具,好书是决定胜负的武器。

27、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伴随着不断学习,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作为一位教师,从教之日乃是重新学习之时。

2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读圣贤书,不知学问之大。

29、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30、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

31、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32、能力比知识重要,人格比能力重要。人格是人生的最高学位。

33、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胸怀,一种教养,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34、只有当我们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

35、学生的心灵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

36、只有当我们用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时,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才智觉醒的过程,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发展自由精神的舞台。

37、21世纪新型教育要自觉追求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

38、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唱主角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39、给镜子一缕阳光,它便能反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射出一个美丽的天堂。

40、新时代的教师不一定只当蜡烛,我们同样可以成为光芒四射的灯塔,在茫茫黑夜为行路者指点迷津,在知识的海洋为求知者指引航向,在一块块心田里燃气熊熊烈火。

41、教师要想把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地供给学生,自己应是长流水。

42、只有回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掌握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才能还原教育的真实面貌,确保学生创新性地进行学习活动。

43、让爱的阳光洒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爱的力量感化每一颗心灵。

44、校长要具有多维品质,有教育家的思想和气质,企业家的精明与务实,社交家的机智与幽默,改革者的胆量与气魄。

45、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不会提问题),好课应当是越讲问题越多。

46、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47、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48.让爱心叩开情感世界的每一扇窗子。用真情点燃(亮)生命的每一个灯盏;用赞美启迪每一个儿童的智慧;用尊重唤起每一个孩子的尊严;让孩子在被爱中学会爱;让孩子在宽容中学会理解;用博大的爱心去包容孩子的一切。

49、教育的一切出发点都必须从教给学生做人开始。

50、学生是生命,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绽放;学生是花朵,给他们阳光,他们就会灿烂。

教育箴言(下)说明:今天,再读了一篇《一位教育管理者的思考》,领悟颇深。现以《教育箴言》呈现,劝诫自己,勉励他人。大部分内容从文中“抄袭”,只是略加修改编辑,少部分内容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工作体会。

1、一所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把常规工作做好了,时间久了,自然就形成特色。

2、校长心里想什么,眼睛盯着什么,老师自然就会做什么。以教学为中心,首先需要校长要信“教”。

3、别抱怨环境与条件,先改变自己。

4、经常在酒桌上转的,是酒徒;经常在牌桌上转的,是赌徒;经常读书的,才是教育的信徒。

5、当一名校长,教师素质差不是你的错,但是他们素质不提高才是你的错。

6、一定要相信教师,他们都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充分信任教师,他们能够把工作做好。

7、一名不经常读书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名经常读书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8、别把周围的人看得一无是处,别忘了你也站在别人的身边。指责与挖苦只会让你形只影单。愤世嫉俗只能说明你还不成熟。积极的态度是接纳之,改变之。

9、好学校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领导出来的。

10、教育需要改革,但是你必须先学会在现有的框架之内发展。

11、我们不缺少先进的理念,我们缺少的是抓落实的具体行动。

12、听一百个汇报,不如到学校里走一走,到教室中看一看。

13、千万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千万不要把自己不当回事。

14、管理的力量,更多的源于学术与人格;管理的效果,更多的来自规章与文化。

15、把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是一件幸福的事。

16、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

17、我们的学校办好了,你就有了话语权;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你的学校就办好了。

18、先别指责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还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才好。

19、我们不可能把每一名学生都教育成才,但是我们应该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教育成人。

20、校长要练就“气功”,能当充气筒,才显大度。教师找你撒气,是因为你是校长,你不当校长他们才懒得“考验”你。

21、越是方便管理者操作的行为,越不利于被管理者的发展。

22、把问题想在前面,不让事态扩大;把困难考虑充分,莫做事后诸葛。

23、民主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24、对的,未必是适合的;不对的,绝对是不适合的。

25、别总是埋怨环境,原因有二:其一,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只要你去努力;其二,同样的环境有时会造就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个人因素也很重要。

26、思想就是一剂良药,能让人防止成为机械,却使人活得更有尊严。

27、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28、面对困难工作,大刀阔斧是一种策略,抽丝剥茧也是一种策略。如何选择工作的方式,应基于实际,立足于校情。

29、尽量不要走到最高点,抛物线的尽头是下落。

30、让别人认真听你的话,不在于你的声音高低,更多的是你讲的有道理。

31、习惯引领方向,责任胜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

32、做人不求功名利禄,做事但求无愧吾心。

33、用快乐带动心情,用观念导航人生,用执着追求事业,用真诚善待他人,用平静面对困难,用感恩对待生活。

34、“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关注小事,成就大事。

35、困难是一块拦路石,就把它当作是铺路石,千万不能成为绊脚石;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能不能抓住它,主动权在每个人手里。

36、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虽然没有最好,但至少要追求最好。

1、人类的成长其实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专注是儿童形成所有品质的关键。《爱与自由》

2、智力的发展不靠外部环境而主要是取决于内在的成熟。《儿童智力的发展》皮亚杰

3、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讯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爱弥尔》

4、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5、教育就是让学。(海德格尔)

6、教育:通过顿悟而获得人生的拯救;唤醒生命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唤起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

7、教师努力的中心目标是发展一种有助于自我激励,自我实现和有意义学习的关系、氛围。当一个人成功的发生某种全新变化的时候,这种神秘感就会降临。《个人形成论》罗杰斯。

8、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9、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11、教育就是当你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12、生命在于不断的选择和生成;智慧就是知识的创造性生成;完整的生命不仅包括知识、智慧等认知因素,而且还包含情感因素。婴儿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孩子是成人的父亲。孩子的精神中本生就活着真理,它在引导着孩子们的方向。

因为创造实际上不是从头脑里来的,创造是从我们身体里来的。一个没有真正好好使用过他的身体的人,他是没有办法创造的。

0~7岁,是要保护孩子的灵性状态,唤醒灵性意识,而不是思考意识,七岁之前的成长与感受将是他一生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做到三点:高级的自我意识;完善的心理动力;与幼儿同在。纯粹的方式方法是最弱的,真正起主导的是成人的心理动力和自我意识。自己充满创造的能力、面向真理的勇气、自己与小孩的灵心有责任的联系。物质感受,灵心发挥,精神传达,洞察真相。

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产物,也不是个人认知的总和;知识建构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与其它建构及人类精神建立起辨证关系,生成组织潜力,其结果往往超出了其建构者的预料;它们变成了公共知识,因此也变成了公共财富。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运用知识的艺术,能把所学到的应用到生活的具体事例上,并使成为某种成就;它并非只是重复所知,而是不断地创新。

教育不是通过内容,而是通过品质来做准备的。德行是秩序的精要所在;最高的秩序就是德行,就是爱。

教育:建立个人内在坚强的道德勇气,抵挡外在纷乱的侵扰。让个人能自发地创造出内在的和谐。教育:涵养人性,培养人的观念;帮助人创造。

教育的本质是“自我”的诞生,这是需要不断与外界沟通学习的:“教育系统最后只有一个目标,教每个孩子如何与他者交往以便自我建构。与他者交往并不意味着向他者摧毁,进入一种竞争,它意味着向他者开放。这个他者不管是谁,是我在自我建构中所需要的一种资源财富。”

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感觉(知觉)到他们环境和时代的需要,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才能,通过自己去做和自己在做法的过程中,唤醒心里已经存在的思考,把它提高到有意识的程度,从中找到使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生活任务(可实现的梦想)。

我们的愿望是,在教育与自然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孩子们高兴,让自然界的树木、花草也成为他们的老师,成为他们生活的伙伴,能相互亲密而自由地来往。我将建起这样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让他们唱歌、跳舞、画画、散步、纵情奔跑、放声大笑,让他们的心灵在这歌声、笑声和故事中唤醒他们沉睡着的生命,在大自然母亲的庇护所吸取养分。最后让孩子们发出和显示出自己的气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让他们的身心、体魄、思维、才艺得到自由、充分完整并且健康的成长。孩子们不是来游戏,也不是来工作,而是来生活的。联结、创造、分享属于自己的生活。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的目的,人诞生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要在大自然中,而且要在人类社会中使人得到自由。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人类社会的完善和完美是可以实现的。种子在发芽生长的时候是有所失的,损失就是抛开自己,它只有抛开自己的母体才能解放自己。种子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它还是属于它自己,只有它发芽并以树的姿态伸向天空,它才属于世界。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一样,生命深处的本质发生变化的时刻终会到来,那时它就不是埋在泥土里的东西,它将昂首面向天空,与广阔的世界建立密切而深远的关系,而世界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了。同样,只有当人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又把群体置于自己之中,他才不是神秘的,才能从善弃恶。

我们追求的并不是人类未来的幸福,我们只是切望在后代的身上培养起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我们人性中的伟大与高贵。

教育:建立个人内在坚强的道德勇气,抵挡外在纷乱的侵扰。让个人能自发地创造出内在的和谐。

教育:涵养人性,培养人的观念;帮助人创造。

学习的心不是塞满了知识、记忆、经验的心,而是很敏捷、慎戒、警觉的心。学习永远是新鲜的。不是记忆,也不是体验,而是观察真正发生的事情。学习是观察事物,然后让观察的事物自己说话。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它关切的只是人的一部分,而非人的整体,那么它必然会导致有增无减的冲突和痛苦。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然而,要实施这种新的教育,我们必须由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重新出发。

让我们不要依据原则和理想来思考,让我们关怀事物的真面。因为,只有考虑到现存的事物,才能唤醒智慧,而教育者的智慧,远比教育的知识更重要。当一个人遵循一种方法——即使这种方法,是由一个深思而智慧的人所拟定——方法本身便变得十分重要,而儿童则只有当他符合方法时,才显得重要了。我们把儿童加以比较,加以归类,然后依照某种方式着手教育他。

这种教育方式对教育者来说也许方便,然而,遵循一种学说或是对意见与学识的专横态度,都无法产生一个完整的人。

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惟有爱才能触发对他人的了解。

爱和善良,唯有在个人自由的时候才能充分绽放;而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提供这项自由。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惟有这种教育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然而,要实施这种新的教育,我们必须由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重新出发。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 child as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置于它们应有的地位。如果一个人真正有话说,那么在他说话时,便会创造了他自己的格式。然而,学习一种格式而没有内心的体验,则只会导致肤浅。

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理论家就像专家一样,对整体毫不关心,他只关心某一部分。只要一个人追逐某种理论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而大部分依持理论的教师都忽视了爱心,他们心中干枯无情。为了研究孩子,一个人必须警觉、小心、自觉,而这么做比起鼓励孩子遵守一种理论,需要更大的智慧。教育是参与,教育是陪伴,教育是帮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学校应该使儿童学习如何去生活,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

孩子们不是来游戏,也不是来工作,而是来生活的。联结、创造、分享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真正的满足,他们变得毫无拘束,并且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气勃勃。创造力的源泉、工作喜悦与生命能量。

语文教学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植根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丰田沃野,以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习惯的长足发展为巨大树冠。语文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拥抱这棵参天大树。

孟子始言“持志”,志之赖于持也久矣。持之义不一端,大要维持之欲其正也,操持之欲其信也。持之之方亦不一端,大要善其志之所以养也,填其志之所以发也。──清刘熙载:《持志塾言自叙》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行知书信集》第109页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德]阿•爱因斯坦《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70页

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六七)下》第101页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英]R•皮特斯:《和目的永别》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呜呼!无善教而天下无善士,无善士而天下无善俗。世俗之陋,其患岂微也哉!──明方孝儒:《逊志斋集•务学》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德]阿•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教育文集》,摘自达尼洛夫《教学论》

经验证明,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授予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 10 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 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第三篇: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的七条箴言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全国模范教师张思明谈数学教学

文章上传:数学学科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11/20 10:23:50 访问人数:1358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张思明 张思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副校长,在今年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他的从教生涯走到第三十个年头。他是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并获得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今年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教学创新

数学好玩——引导学生喜爱数学

“数学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的题词。跟着张思明学数学,北大附中的学生们真的感受到了数学的“好玩”。

学生能从数学中学到什么?这看似明确答案的问题曾困扰了张思明很久。有一次他在班里搞了一项调查,题目是“数学是什么?”

一个学生写道:“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学生挖的陷阱!”另一个学生也说:“数学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学生的幽默令他感到悲哀,原来他们这些用尽心力教学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无非是一些挖坑布雷的高手,而数学竟成为老师惩治学生的工具。他开始思考,我们的中学数学到底怎么了?

张思明:我们的数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动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和全面的数学文化素养的养成。我们必须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

对数学教学的反思促使张思明不断尝试对中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从1993年起,他开始尝试数学建模、数学课题学习的科研实践和探索。张思明请学生安排期末考试的座位,用计算机随机函数设计全年级的考场,要求每个学生的四周都不是同班同学。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发现,如果班数是素数,蛇形排列就可以满足要求。

每年,张思明都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玩。在北京近郊有一条名叫关沟的山谷,张思明把学生带到那里,让他们测量山谷里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的体积、采集中草药,利用数学中的分形知识,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现象”的植物……他们体验了游玩的快乐,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思明:我不企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如果通过我的教学,能使学生有一种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掌握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领,提出并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大赛中6次获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不留痕迹———教育的最高境界

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在29年的从教生涯中,张思明大部分时间在当班主任,先后送走了9个班。张思明为师、做人,都不着痕迹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总结自己29年的教育人生,张思明用了5个字:用心做教育。

张思明:用心与用力不一样,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

张思明班上曾经有一个缺了一截手臂的女学生,在割草劳动时,她不甘落后,和其他人割得一样快、一样好。张思明默默看着这一切。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边防前线的信,一个战士诉说生活没意思。张思明将来信交给这个学生,请她给战士回信。学生吃惊地问:“为什么选我?”张思明说:“你最有资格。”她给那个战士写了很多封信,在鼓舞一颗对生活感到沮丧的心灵的同时也鼓舞着自己。毕业多年后,她给张思明来信:那是今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老师成熟的标志。张思明的风格就是:不满足于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而是追求导学探索、自主解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内动力。他主张教育是培养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要急于将知识强加在学生头上。

张思明:“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张思明一谈教育,就会谈到国家、民族,谈到社会责任感,他说这是对学生的大爱,是教师的大德。他告诉学生:一群优秀的教师+一群优秀的学生=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考上北京大学的李昊回忆说,张老师甚至可以在讲授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听完张思明的一节数学课后,李昊的一位同学改变了以前想在国外做研究的想法,决心出国学习后回国,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

张思明:师德就体现在对学生深深的、不图回报的爱。廉价的爱是要什么给什么,真正的爱,不是你帮他点火取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让他自己去打柴;给他火柴,让他自己去点燃生命的火焰。

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的“场”

对于自己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张思明将它归功于他的老师对他的培养。张思明回忆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批非常出色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我在首师大学习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去琢磨,在遇到问题时别人想了什么办法。我认为,学生最大的收获是怎样从提出很„傻‟的问题到最后提出很深刻的问题;是善于观察自己觉得没有问题时,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敢于对老师的教学质疑等。这些对我以后的教学影响特别大。”早在去日本学习时,日本人处处流露出的优越感就让张思明深有感触:只有教育才能真正使我们强大起来;在美国学习参观时,张思明发现,中国学生都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在工作中却出不了最好的成绩。

张思明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他认为,21世纪的数学教育会呈现出如下发展和变化: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重视;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在思辨中,张思明感到,这种发展和变化,对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激发创造的“场”。

1993年,张思明开始尝试改变陈旧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搬家时大衣柜是否能通过楼道?大西瓜和小西瓜哪个瓤占的比例大?停车场怎么设计停车最多……这些都成为他启发学生们用数学去思考的问题。他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如下形式来实现:引导与问题的设置——探索讨论后或分解或化归——自主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练习小结——求异、探新,延伸问题链——回到第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他有时甚至有意识地“误导”一下学生,再让学生检错,找漏洞,从反面加深认识。且看他的一节立体几何课:

问题:最少用几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其讯号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站在讲台上的张思明先是自言自语:“我看有两颗卫星就够了。”很快,学生们就看出了老师的结论是错误的。老师让了一步:“三颗卫星一定够了。”这时大多数学生支持老师的结论了。老师得意地问:“谁还有不同意见?”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被激发,开始认真地寻找老师的破绽,不一会儿就发现老师的结论还是错的。“那你们看结论应该是多少颗?”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得出了“四颗卫星可以满足题目要求”的结论。无疑,这样一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给学生许多题外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张思明,也同他的学生一起,收获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1998年,被授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因“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2000年,获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年,当选“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在荣誉面前,张老师依然平静,他仍在勾画着心中那个奇丽的数学世界,营造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那个“场”…… 教学体会 用心做教育 “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教育上,张思明的创造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创造性教师个案研究课题组,对张思明进行了一个多月全方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课题组同时指出,张思明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自己教学过程的特点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适合教学对象的方法和做法,创设一个激发学生创造的“场”,让这个“场”再去激发更多学生的创造。教师要开凿并拥有“一眼泉”

直到今天,张思明还清晰地记得他初登讲台时的那一幕。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他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走上了自己“一百个不乐意”的教师岗位。他上的第一节课是历史课,他在讲台上用孩子式的语言,把一节课给“念”了下来。整堂课学生们大笑不止。最后,一个女生在交上来的作业本封面上画了一幅漫画,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下面写着:“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会不会念经?敢来教我们!” 从那时起,张思明就开始了他的自学计划。他找来了当时能找到的大学数学课本,开始自学微积分。他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仍然感到专业知识不够,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也力不从心。

最艰难的时候,他总会想起父亲生前对自己的教导:“人最主要的素质就是要有学问,要有一种高贵的品质,要有意志。”

那些年,张思明的生活节奏是用“秒”来计算的。他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78届当旁听生,又到首师大夜大学借读。1981年,北京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而他在学校还当着班主任,每周有两个班12节数学课和课外活动课要上,300本作业要改。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做了几千道题和30多本专题学习总结,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五年里频繁奔走于60多场考试,张思明终于换来一张在母校当教师的“合格证”。

五年的自学,让他学会了合理地统筹时间,培养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比文凭更为宝贵的东西。总结出经验后,张思明为自己设计了更高的目标。因为他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教师应终身学习。

1990年,张思明又成为日本冈山大学的教师研修生。在日本的一年多里,他的勤奋善良广为人知。优秀的毕业论文、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自尊豁达友善的品质等,改变了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留学生以及日本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偏见。

回国后,张思明边工作边在首师大接着攻读硕士学位。他用两年半的时间,以全优成绩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从一个不甚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到北京市首批自考数学本科三个获得者中的一个,到今天拥有硕士学位,并在中学数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间,张思明流过多少泪水和汗水,惟有无数个夜晚的星星和清晨的朝霞能够记得。

张思明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他认为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该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张思明正是用行动来凿这“一眼泉”的。只有爱才能唤醒爱

张思明对于教育,对于爱学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对教师来讲,真正的爱,是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观察。当发现学生需要温暖时,不要直接给他温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并说,你去打柴,不会打,我告诉你怎么打。然后,远远地看着他,如果他不能划着火柴,再帮他做一件事情。绝对不要代替他去做任何事情。他认为,这种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对他一辈子负责的爱。

只有爱才能唤醒爱,这是张思明最切身的感受。

当13岁的他推着家里的自行车到委托商行寄买时,商行的人问他为什么卖车,想卖多少钱?他说他妈妈病了,想卖70块钱。结果商行的人对他说:孩子,我们给你90块钱。20块钱,当时够他们一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这样的记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很多。这些来自陌生人的爱心,让张思明对爱有了深刻的认知,也渗透到他后来对事业、对学生、对他人的一举一动中。

他曾教过一个少一段手臂的女孩子。他注意到:在割草这样的劳动中,那显然少了许多灵便的女孩子总是比别人多流好多汗,完成得和大家一样多、一样好。一次他收到一封来自边防战线的信,一个士兵在信里说,觉得生活太没意思。张思明将这封信交给了那个女孩子,让她给这个士兵回信。女孩子吃惊地望着数学老师:“为什么选我?”张思明说:“你最有资格。”如今,那个女孩子已毕业多年。她后来写信说:“这是今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老师给我的是一种信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我希望自己能够到达这个地步。成长的过程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老师创造机会给学生更多这样的人生体验,是远比授业解惑更难也更重要的事情。”张思明说。

每年,张思明都会收到不少毕业或出国的学生们的来信,他们回忆道:“老师会生病,但老师从不误课”,“您的课堂永远是活泼的,您的话给了我很大教益,倒不是它的诗意,而是它的内涵……”

第四篇:教育箴言录 Word 文档

教育箴言录《三》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的过程,适宜的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

宋代教育家朱熹: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清代学者唐彪: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而涌,滔滔不竭。

人在气质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类型方面。一般地,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类。前二,外向,情绪激动。后二,内向、稳定。小学生多前二。对学生个别谈话教育的四要素。

A.谈话之功在于心。以心换心,以理换位。

B.谈话之法在于情: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公式:

交流的总效果=7%言语+38%语调+55%情感。注意:

1.切忌提审。

2.切忌揭短。

3.切忌唠叨。重复唠叨会使学生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形成逆反心理。

C.谈话之功在于理。

D.谈话之路在于疏: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谈路。

心理不健康儿童为四类:

1.抑郁型,表现为孤独利群、嫉妒、自卑、冷漠呆滞、畏难、缺少热情等。

2.焦虑型,表现为说谎、恐惧、胆怯、厌学、猜疑等。

3.干扰型,如如违反纪律频繁、行为粗暴、打架、反抗性、攻击性强、逃学等。

4.好动型,如无法控制言行,注意力极易分散,几眼、眨眼不停等。

善治人着攻其心。

道家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人做到顺应自然,做到动合无形,自自然然。

现代课程理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学校的生活质量、教师的态度合传授知识的道德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并不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的公民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本人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苏说:“年轻人,特别是少年,总是信赖这样的教师,他坚定地朝着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合道德修养的目标前进,他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眼里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今天比昨天更好,而明天更胜今天。

丁蓉: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的健康心理去塑造学生健康度 心理。教师要用行动说话。

李希贵: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德育工作者习惯于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从成人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道德要求,设定道德发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都体型、身高统统塞进,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心理抗挫妙法:

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方不亮西方亮。

3.不幸者还应有第二灵魂——期望,反败为胜。

4.幽默一笑解千愁。5.眼不见为净,转移注意,迅速遗忘。6.转移与宣泄。7.对于”酸葡萄”,“甜柠檬”心里的适当运用。

教学生问:

1.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给问的机会,营造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激发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使其发现、产生一个问题。

2.教会学生会问,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方法,鼓励评价,讲出思维过程。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要求更高。会思考、会分析、会抽象、会创造。

第五篇: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名家之一,他的为人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观点,是一笔非常丰富的思想遗产和理论财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适切的指导作用。

朱永新老师深受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积极推广者。最近,他应邀编撰了《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从十个方面展示了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很适合数字时代喜欢碎片阅读的读者的胃口。上个月,我曾经阅读了杨斌老师选编的叶圣陶教育作品集《如果我当老师》,深受启发,这次再阅读《叶圣陶教育箴言》一书,又有新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要让学生能自学自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自学自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人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够把握住各种机会,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不退缩。十多年的学习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其中有很多新奇的探险历程,但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也很多,这个时候的自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自励的过程。自励一时并不难,自学自励,要努力实现自觉自愿。一时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容易的,一时的自励也是可以做到的,难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动机的保持,难的是不断自励、终生自励。这也给教育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能够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有很强的自学自励的本能。他们对身边的每一样事物都感兴趣,都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个简单的积木、几件身边的物件,他们可以反复把玩,一次次的尝试,绝不会因为每一次的不成功而沮丧。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得他们逐渐学会了走路,逐渐学会了语言,逐渐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逐渐扩展着自己的生活视野„„然后,他们走进了学校。叶圣陶先生特别提醒每一位教师:“儿童在进学校之前,自有他们的生活;进了学校,自然是继续他们的生活。所以两者必须顺着一个方向,不过在质的方面有所不同,便是学校生活比以前的生活合理而有系统。”

也就是说,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校生活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呵护孩子“自学自励”的本能方面没有丝毫的区别。但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活的合理和系统,让孩子通过这样的生活,更好地理解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

我们当下的教育,在关注孩子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一致性方面思考的很还不够。一方面,校内生活自成体系,与校外生活的脱节比较严重。常用“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一定允许”来强调校内生活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比较强势,不容易放下架子来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虽然口头上强调“三位一体”,但三方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还远没有达成。人们常说的“5+2=0”的现象,于此也是有关的。

叶圣陶先生说:“从事教育工作必得严肃认真。我说的严肃认真不是板起脸来说教。最要紧的是深切地理解少年儿童,承认他们像植物一个样,是有生命的,是自己能够发展的,自己能够成长的。只要凭种种有效的方法促使他们很好的发展成长,那就是严肃认真。”从努力实现自学自励的目标角度看,教育工作者真的需要更加严肃认真!

二、知识的价值在于即知即行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以前的教育叫儿童学习知识技能,预备着他们将来应用,所以儿童在学习的时候就很不高兴,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以前的教育”强调为孩子将来的应用而准备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比如总是强调“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让孩子们感到自己仿佛是局外人;比如说“今天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让孩子们觉得既然如此,那我今天就无需努力,等到未来再努力一把吧。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只有当下的生活有意义,他才会感到自己没有虚度光阴。如果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学习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他怎会在未来获得幸福和快乐?而让当下的学习生活有意义,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当下所学的知识能够被充分的理解和吸收;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叶圣陶先生提醒学生:“所修习的功课犹如食物,必须随时把它消化,让它化为自身的血肉。”食物如果在胃里不消化,会导致胀气、厌食等多种不良的症状,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很不利的。所学的知识也是如此。

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德行、智慧,如果学生平时对所学习的功课能够完全消化,是不用专门拿出时间来复习,来应付考试的。叶圣陶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提得起五十斤重量的人,他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提得起五十斤,除非他病了或者衰老了;他有这个力量是平时练成的,临到提东西的时候,他不需要什么预备。”

叶圣陶认为,现在的学校里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忘却把读书读来的经验,去体验四周的事物,来创造自己的新经验。也就是说偏重读书而忘了人生。“根本地说起来,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历练。”学校教育要关注这一问题,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消泯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自己的生命里,使自己的生命丰满而有所作为,使生活的经验日益丰富。要让师生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

要让当下的生活和学习幸福和快乐,兴趣最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兴趣所及的范围,唯有这个范围方是他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在他所感兴趣的范围之外,固然有许多事物围绕着他,但是他熟视无睹、听若不闻,对他来说,可以说实际上并不存在。”这话真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与他的兴趣是直接相关的,今天的教育,要着力于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孩子们养成终身的习惯。而所学知识的即知即行,当时应用,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三、阅读水平体现着国力强弱

叶圣陶先生说:“大家都说我国的国力不如人家。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普遍的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跟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不如人家相比,普遍的不读书至少有同等的严重性。”

叶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全民阅读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校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成效如何。2013年的全民阅读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和其他国家依然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我们还有一段很艰巨的路要走。

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的阅读,要让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学校重视了,学生就会阅读,就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了。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来走。叶圣陶说:“阅读指导犹如给走路的人指点某一条路怎么走,而不是代替他走,走路的人依照指点走去,非但不走冤枉路,而且见得广,懂得多,心旷神怡,连声说“不虚此行”,同时衷心感谢给他指点的人。”

二是善于批判,而不是照单全收。叶圣陶说:“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分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

三是活用工具,帮自己答疑解惑。叶圣陶说:“无论读那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图表,等等。„„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

四是分清次序,不轻易迷信经典。叶圣陶说:“青年人读书,要有一个缓急先后。圣经贤传大多是古东西,现在人读起来,先得打破一重语言文字上的隔阂,而青年人往往没有能力打破;其次,圣经贤传受着书写工具的限制,大多写的简约,简约之极,必须反复涵咏,多方揣摩,方才能够理会,而青年人不一定有这种能力。又其次,圣经贤传就古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虽然其中尽多通乎古今的道理而青年人总不免觉着隔膜一层,不甚亲切,不如就近代与现代的社会和人生说话来的感觉性味。”

五是读写结合,用文字记录生活。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如果学生不能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用文字记录实际生活的一切,那才是能力上的缺陷。”

六是联系实际,并注重经验积累。叶圣陶说:“好的作品人人可读,但不能人人得到受用。那些得不到受用的人就吃亏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差,不够与好作品的作者作朋友。”写作也是如此。“那些写不像样儿的人就吃亏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差,好比一棵缺乏养料的草木,机能不旺,无论如何开不出茂美的花,结不出丰满的果来。”

将这些事情做好了,国民的阅读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下载教育箴言(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箴言(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的箴言读后感

    教育的箴言读后感 ——强(2)班董飞霞 老庄之学:无生一,一生道。生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带来的结果是知识的积累和膨胀,以及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和转化。 无论是中华文明五......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在今年暑假,我仔细研读了《陶行知教育箴言》。行知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思考及实践要比同时代人走得更深更远。这本书全部......

    杜威教育智慧的48句箴言

    老师们,新学期来了内心忐忑?读一读浓缩了杜威大师教育智慧的48句箴言,遇见啥样的难题都不怕! 暑假快要结束啦!我们的好老师暑期阅读营也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 “教师思想力”修炼......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许冲林 利用短暂的寒假,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箴言》的部分内容,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

    20条教师教育箴言【值得拥有】

    20条教育箴言 1 教师施教,如中医行医,教育学生也需“望、闻、问、切”。“望”:应对学生,教者需要以敏锐、冷静的头脑去观察每个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状况,以便对其采取有效的教育......

    魏书生教育教学箴言[小编推荐]

    魏书生教育教学箴言 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

    职场箴言

    【工作需注意细节】1、接电话时先报自己职业姓名。2、谈论时说些很有趣的事。3、陈述自己意见时要归纳。4、衣着端庄挺直腰杆。5、主动打招呼和倾听别人说话。6、每五次就提......

    法律箴言

    1)正义不应当只是被实行的,也应当是被看见要实行的2)法律的目的是对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运用法律3)法律人的笔锋应常带理性4)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5)公法易逝,私法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