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9:4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

第一篇: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

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消费性受众”还是“生产性受众”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接受美学;“社会性主体”

[论文摘要]当今对于影视艺术及其分支的研究,与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如何对待受众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很多新兴学科的关键。通过比较霍克海姆和费斯克两者的论点,探索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属于“消费性”还是“生产性”的问题。

在现存的几大艺术门类当中,影视艺术应该说是历时最为短暂的,但是它却集各家之所长,成为一种新兴的综合艺术。随着对影视艺术的深人研究,我们常把美学、心理学、哲学、传播学与之相结合,力求对其进行更为完整的诊释。

虽然影视艺术是门综合的艺术,但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揉合,而有一个明确的立足点一运动性。结合当代影视理论以及现象来说,我们不仅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把握,而且应该将其延展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它的实现的过程。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影视艺术更多的追求的是一种“游牧定律”:把变化的材质用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强调运动的特质和过程。无论是在材质、形式还是思想上都是无拘无束的游牧式的流浪。所以,在内容上不论是平凡的日常生活,还是混乱的意识流,或是新颖的奇观、晦涩的哲理,经过这种游牧巡回,最后所追求的,也许就是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阿尔托的“戴皇冠的无政府”,伊芙特?皮洛的“世俗的神话”。简单说,只要能够推陈出新,充分运用媒介材料,就能够成为影视艺术家。

从影视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影视作品在传播者一传播工具(信息媒介通道)一接受者一反馈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作为附着在物质载体之上的信息而存在的。但在实际上,影视传播过程往往不会仅仅局限于单向性,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环环紧扣的网络。应该说,将影视艺术和大众传播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于能够弥补传统影视艺术研究“作者论”或“作家论”的缺陷。因为,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一个最大的分歧点就是受众的“消费性”还是“生产性”的间题。这也是影视观众理论所涉及的中心间题。

影视观众理论是大众文化批评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众文化批评来说,影视观众不仅是一种文艺门类的接受者,而且更是存在于实际社会中的人们。因此,影视的接受是观众主体与体现特定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我们把影视观众理论作为一个大众文化问题,而不是一个纯文艺读者接受问题来讨论,为的是探讨一个根本的现实间题,那就是影视文化与社会主体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以霍克海姆的群众文化理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评曾经把影视文化当作是体现统治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当作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垄断权力,把影视观众当作纯粹被动的文化消费者,是由统治阶级控制的社会主体。这样的大众文化批评一面把大众描绘成受害人,一面却宣判他们注定不能自己解放自己。

作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霍克海姆完全立足于此学派的批判主义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照耀下,吸取了黑格尔、康德、狄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相关理论。极端重视个体性。反对个人生存的标准化,关注个人的命运和处境,追求个人达到自主性、自发性、创造性、自由和解放。应该说,该派作为一种哲学、社会学、美学思潮,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短短二十年中,其意义是深远的。它的产生,同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是分不开的。我们把霍克海姆的理论归结起来主要有启蒙精神批判、实证主义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和工具理性的批判。

关于大众文化批判,他认为现代大众文化是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其重要特征是商品化趋向、技术化趋向、标准化趋向和强迫化趋向。而“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文化的技术化意味着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导致人的异化,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使人也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

调乏味的人倍感孤独和绝望;强迫性的文化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限制了人的思想和想像力。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乃至文化产品的批判,是对当代社会中文化价值危机的深刻反思。

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完全是从群众媒介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电影和它对观众的社会影响的。他俩合著的《启蒙的辩证》于1947年出版,真正产生影响则是在十年以后。在这部著作里有一章,题为“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专门把电影当作“文化工业”的首例加以分析批判。他们严厉地谴责群众文化,一个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就是群众文化的单质性。他们认为:“文化如今在任何事物上都打上了相同的印记。电影、无线电广播和杂志构成了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从整体到部分,都是一模一样的一。一切群众文化都是一个摸样。”在群众文化中,不同的话语形式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差别,因为“真正重要的差别一不在于题材,而在于消费者的类别、组合和标识”。现代社会中的群众文化的单质性之所以无可避免,是因为现代社会组织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权威,能统筹整个文化系统各部分的运作。在他们看来,唯有高雅的先锋艺术,才能够对抗侵蚀一切的意识工业。艺术必须增加难度,必须用技巧和复杂性包裹起来,这样才能保存由它所体现的人类仅有的自由。在这两位批评家看来,群众文化表象的娱乐性和实质的工具性使消费者失去个性,泯灭了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区别,也泯灭了个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区别。概括起来其基本点就是:同质社会主体(电影观众)论、电影观众与文化工业商品绝对认同论。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及其鼎盛时期同时在联邦德国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接受美学。它在主张强调受众接受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实际上也显现出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即将没落。代表人物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在反对纯文本的同时强调接受者的主体地位,“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并且提出“审美期待视野”这一崭新的重要概念。而另一重要人物伊塞尔着重对受众进行深人的研究,他认为:阅读者可以分成两大类型,一种是实际存在阅读者,其中分为普通的和专业的。另外一种是观念当中的阅读者,是一种抽象的读者概念,其中也可以分为两种:“作为意向的”和“隐在的”。前者指艺术家在创作时所指向的现实的读者。后者是“隐在的读者”,它是指作品本文所设计的读者的作用,实际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也许无法达到。他们的观点无疑与霍克海姆相悖,观众在工业时期的同质性已经被个体独立性的解读所取代。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言:“读者总是走在他正在读的那句话的前头,他们面临一个仅仅是可能产生的未来,随着他们的阅读逐步地深人,这个未来部分得到确立,部分则沦为虚妄,正是这个逐页后退的未来形成文学对象的变换的地平线。”接受美学对形成新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成就至今很有影响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新德国电影文化批评。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批判理论继承了以路易斯.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和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法国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对西方许多人文科学批判研究(影视研究、文学研究、女性批评、少数族裔和第三世界批评等等)都有广泛的影响。代表人物约翰?费斯克对霍克海姆、阿多诺的理论都有所批判。概括而言,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中的民众都不是单质的实在群体,而是异质复合的关系组合;大众文化有其特殊的创造性和衡量标准;影视观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意义生产和流动的积极参与者;而这种参与便是民众社会批判的基本条件。

费斯克在认为:第一,民众是一种“下层族类”身份,总是处在社会权力关系的弱者一端。第二,民众是一个由不同群体不断变化的亲疏离合的多层联系构成的关系总和。另外,费斯克把文化定义为意义在特定社会中的产生和流通,并特别强调文化与社会和权力结构的关系。它废除了”艺术成品”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而代之以意义的生产和流通。这样,文化研究者就无须去比照经典作品的模式,把像影视、连环画、通俗文艺这样的文化工业产品

界定为大众文化的“艺术成品”。认识和理解大众文化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文化工业产品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因为这些文化产品本来也不需要先转化为”艺术成品”才能担负起它们自己特殊的社会功能。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一种贬值过程,用与之不相符合的模式来标明它,只能使它成为“膺品”。费斯克指出,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代表大众文化本身,文化工业产品不过是民众进行意义生产和流通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材料。影视观众观看时可以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在生产和流通各种不同的意义。这种由民众参与的社会意义的生产和流动才是大众文化。费斯克所说的“生产性文本”指的则是“一种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其阅读并不一定很难,并不一定非要读者绞尽脑汁方能理解,并不显得„„和日常生存有什么明显的区别。”这种文本是开放性的,比如电影、电视,很容易读懂。观众读者不只是消费者,而且和制作人一样是这种文本的生产者。

费斯克强调影视观众是大众文化意义的生产者和流通者。费斯克提出,观众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观众。观众的社会存在和在交织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阶级、阶层、性别、职业、年龄等等),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体性。“社会性主体”是观众对文本作出反应和解释的认识视野和感情基础。因此,费斯克特别强调“旧常生存”经验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文本性主体”则不同,它是文本在建构时为观众造就和预留的主体位置。这些主体位置与观众的社会性主体位置不可能完全一致。具体的影视观众首先是社会主体。社会主体性比由文本产生的主体性更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活动。由于观众各有各的具体社会性特征,所以阿多诺所担心的一种文化产品会将千千万万观众塑造成同一种社会主体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找出霍克海姆和约翰?费斯克的理论的相同点都极端的重视个体性,而却在对受众的分析态度形成巨大的差异。后者的理论同时下流行的后现代相结合,实际上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个体的存在即为合理。在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四大主将赫尔措格的(加斯?荷伯之迷》(1974)之中得到极致的体现。前者的理论对受众的分析没有进行准确的把握,态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结论的僵化或歧义。

过高的精英意识主要表现在批评者在美学上贬低大众文化文本的审美价值(如平面化、单一化、复制化等)。电影诞生以来常常被我们奉为精英文化的典范,不过目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有时“缺少所谓精英的氛围(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氛围、仪式)反而能够导致与作品的更紧密的联系。同时,对作品的原创性旧有的例行仪式和敬畏将会被每个观赏者对作品的个人解释所取代。关于高级文化使人高尚的观点,和认为通俗文化降低人的品格的观点一样,是一种关于文化的陈旧的观念。纳粹就曾让集中营中的犹太音乐家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而过低的悲观主义则表现为笼统地把大众视作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生产出来的、意在巩固这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并认为在大众文化引导与影响之下,大众变成了完全没有个体自由意识与反抗可能性的被动群众,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完全没有自己的选择性、能动性与批判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众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文化。

我们在进行电影艺术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对梦幻—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到阐释学、接受学等学科。可以说,观众是构成一个完整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如今在电影题材、内容上,而且在影院的硬件设施、宣传策略等方面都很好地说明了观众的实际地位。这让我们同时也意识到观众不仅是在“消费”,而更多的在“生产”。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10

第二篇:关于对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文化建设,是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渗透而创设的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情境。实现校企文化对接要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实现。

纵向是指企业文化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

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横向是指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在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依托行业。行业特色文化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很难模仿与移植,对于长期浸润于行业特色文化中的行业性高职院校而言,最大的优势文化资源就是行业特色文化。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鲁班文化”,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浙商文化”,这些文化品牌都带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行业烙印。依托行业特色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特色文化的对接和相融,根植于行业,养成于校园,服务于社会,是行业性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路径。

寻求共性。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解决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途径就是寻求两种文化的共性。“鲁班奖”是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建设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施工现场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鲁班精神集中体现在吃苦耐劳、勇于实践、锲而不舍、敬业创新,所以成为基于校企合作鲁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可见,一方面,高职校园文化通过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来提升内涵、增强活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得到优化和完善,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营造环境。一是营造美好生活环境。如在校园整体设计、建筑风格、道路命名等方面使师生能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赋予校园建筑墙体丰富的文化涵义,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墙一角都在无声地“说话”。二是建立学生创业园区。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而使学校培养理念与企业文化观念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三是建立仿真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经营方式,设置不同岗位,打破以往单纯灌输的模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从而缩短职业院校课程与社会工作的距离,最终落实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职人才这一根本目标。

架设桥梁。如成立校友联谊会,促进校企文化的互动和渗透;建立以行业专家为主的指导委员会,传播企业文化;组建职教集团,融通校企文化;建立校企联合评价学生机制,用企业文化来检验学生的素质;融通传统课堂和现场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项目开发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第三篇: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

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认为这是我国当前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第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也遇到了很多让人困惑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这些疑难之处,如不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消除、澄清,将会严重地阻碍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向更大范围的推广。

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之本质

“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是作为改革在我国沿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来的。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在倡导一次学习观念之大转变(大革命),即:由传统的注重于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思路历程);由传统的教师在学校课堂环境掌控的被动、单向、固定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和网络相结合的环境中掌控的主动、发散、交互学习。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其教学功能将逐渐得到淡化(退居幕后,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而学习者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

二、“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其他学习理念的比较

在当代和当前的教育界,为了突破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型学习理念,如“发现学习”、“主体性学习”、“创新(创造)学习”等等。

1、与“发现学习”比较:范围更宽,层次更高

当年,布鲁纳是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而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抑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科学、高效的学习;区别一种学习理念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在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意义”,即学习活动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化、顺应)。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正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并又不否认“接受学习”在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中的意义,认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比“发现学习”理念的覆盖的范围更宽、站立的层次更高。

2、与“主体性学习”比较:包含了“主体性学习”的内容

“主体性学习”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被忽视而提出来的。但因这一学习理念因其与我国当前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可调和性,故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实在的意义。

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包含了“主体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要说明的内容。

3、与“创新(创造)性学习”比较:更具实在性和操作性

“创新(创造)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这一命题提出来的。

当然,培养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应是教育所要承担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却不是教育所要承担的唯一任务。当代教育所要承担的最根本任务应是:使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培养:

1、具有社会认同感,即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力;

2、具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效力的智慧能力;

3、其智慧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即社会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所谓“创新(创造)型人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缺陷;如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即“创新(创造)型人才”,否则则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甚至“蠢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更具活力——即创造性、创新性)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因学习者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发展阶段而不够成熟,虽然其活跃性从其学习过程来看十分强烈,但却是非常幼稚的,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从学习结

果来看都是极其微弱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小学而言,“创新(创造)”与“学习”是不十分和谐的,而因“创新(创造)性学习”的提出,其实在性意义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难以把握。

反观“研究性学习”,1、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2、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3、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为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三、“研究性学习”之实施要义

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们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一学习理念。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学习观、学术观,乃至人生观。

2、达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是通过自我内省式学习——即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被动的、要我学的;而是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我要学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3、“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在于学习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4、“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种相关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从而得出相关的令自己信服的结论。

5、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即:漫游环境:不经意发现问题→深入环境: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返回环境:验证结论、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即采用“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6、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高效学习环境的营造,其核心即各种学习资源在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科学(符合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理论、学科结构理论等)配置。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基础——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

所谓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应包括“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两部分。

(一)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实生活环境,即学习者日常赖以生活、工作、学习的生存环境。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才可能产生、发现各种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才可能对自己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这一现实生活环境,包括:

1、课堂:学习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生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3、社会:学习者从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4、课外:学习者从课外读书或其他活动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自我:学习者对自我在身体、健康,以及成长中的各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中有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网络给学习者营造一个深入学习、协作研究、成果发布的理想场所。

1、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核心和关键在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这又包括学习资料资源(媒体资源)和远程协作学习资源(人际资源)两大部分。

2、学习资料资源的建设,即网站学习资料库的建设。

3、远程(基于局域网或广域网)协作学习资源,包括:某一课题的共同兴趣者,某一课题的合作研究者。这里没有指导者和教师(没有权威),有的仅仅是平等的商讨(研究)伙伴;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有的仅仅是略为高明的思路;没有“教”——不必听别人的;只有“学”——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来拓展、印证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从而超越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

五、当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防止的偏差和误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关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而审慎,否则就会贻害子孙,延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和教育环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执一端或矫枉过正,“研究性学习”也概莫能外。

1、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十分强调“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却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不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吗?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了吗?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画蛇添足了。

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的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志于开拓教育市场的企业,以及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导“研究性学习”之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以上是用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作的一个简要理论剖析。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是本人历时多年潜心研究“人类个体智慧发展与学习规律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

负载这一研究成果的现代教育理论专著《学习活动的模型——人类个体智慧发展与学习规律的研究》(十余万字)从2000年9月起已在北师大《教育技术通讯》网站的“论文展示”栏之“2000年论文”中展示。欢迎其他教育网站或教育频道联系展示,特别希望能有教育专业杂志正式连载和出版社联系正式出版!(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四篇:对法院工作的几点理论思考

对法院工作的几点理论思考

当前,人民法院工作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发辰、创新改革、公正与效率等主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年来法院工作的研究和思考,感到法院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对于推动法院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政治敏感性,树立大局意识,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指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总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法院工作之所以会取得新的发展,靠的是正确路线的指引,靠的是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靠的是全体干警同心同德、团结拼搏。离开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脱离了整个大局,法院各项工作就会一事无成。对法院来说,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与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只有政治方向明确了,法院各项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要做到这一点,惟有提高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提高队伍的大局意识和政治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的发展需要。

二、思想大解放,是促进工作发展的大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新突破,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想实现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思想大解放,工作才会有大发展。当然,提倡解放思想并不是要胡思乱想,鼓励真抓实干也并不代表盲目乱干,在解放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符合思想道德、科学真理和法律规范三个条件,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风险意识,才能实现法院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增强危机感,勇于克服面临的困难,是法院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法院工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兴院。上级的部署和发展规划,都需要有人来落实,所以说,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是法院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拓宽服务领域。要把审理案件、调处矛盾与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效果。三是充分开发利用精神资源。精神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是一种可开发,潜力很大的资源,对精神资源的开发,挖掘和充分利用直接关系着工作的长期发展。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并勇于克服面临的危机和困难,才能确保整体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更新,丰富知识,是增强驾驭全局能力的源动力。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提高,读书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实现人类价值的尖端武器。满眼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识的贫穷,没有知识和才能是最大的忧虑,是最大的贫穷。知识的获取,靠的是学习,不管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不论千什么工作,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都是永无止境的。当前,加强法官的职业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法官队伍,是新形势下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和丰富知识,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五、大胆改革,是永葆事业旺盛活力的根本。

创新意识是一种奋发进取、勇于开拓,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单位、一项工作也是这样。当前形势表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实行管理机制上的改革和深化,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要涉及到重大的体制突破,一些改革措施可能遇到观念、体制、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障碍。因此,在法院改革中,首先应坚持理念先行,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使改革定位更加准确。其次,要突出改革的重点,抓住人事制度、执行机制、队伍管理体制、审判管理机制等重点进行改革。

六,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是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障。

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问题,是关系到法院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思想作风不过硬,后患无穷。业务不熟练,并不十分可怕,可以帮其提高,可怕的是政治思想水平不过硬,思想作风不好,个人本事越大给事业带来的负作用就越大,作为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建设必须放在第一位。实践表明,只有本着“品德好能干事,好人当中选能人”的用人标准,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法院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大步前进。

七、弘扬和发展法院文化,是深化规范管理,推动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之源。

优秀的法院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法院管理中的一只无形之手,今天的法院文化就是明天的法院管理,法院事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下力气抓好法院文化建设。增强自律意识是实现法院规范化管理的根本途径,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增强自律意识的内在力量源泉,这充分概括了法院文化与规范管理的内在联系。要通过建设优秀的法院

文化,不断提升规范化的管理理念,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创建活动,提高干警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使法院文化成为贯穿规范管理全过程的内在动力之源。

作者:潍坊市潍城区人民法院院长马健

第五篇:对创建学习型班组的理论思考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也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者。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班组建设的水平,直接体现企业综合实力和战斗力。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提出把创争触角延伸到班组,把创争目标落实到每个职工。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徐矿集团“全国学习型组织优秀单位”的荣誉和成果,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提升班组学习力和创造力,打造品牌职工队伍;对于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新一轮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大局,促进企业“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宽裕型和谐矿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创建学习型班组?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团队学习为抓手,树立和强化职工“三个理念”

就是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建学习型班组。通过把创争触角延伸到班组,把创争目标落实到每个职工,努力营造班组学习氛围,增强职工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集团公司“十一五”的发展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通过开展班组学习活动,树立和强化职工“三个理念”: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三是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把个人基础上的学习上升为组织的学习,通过组织的学习与交流,提升班组和职工的素质,适应企业创业形势的要求。

二、以激发班组职工聪明才智为目的,激发职工学习工作的原动力

创建学习型班组要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科技进步、民主管理、精神文明”这个中心,找到结合点,突出着力点,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全方位开展创新,让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组绽放出绚丽之花。

1、提升学习力。班组制定月、季、年学习计划,并结合班组生产工作实践,定期开展班组学习活动,把班组学习活动始终贯穿于创建优秀班组、模范班组工作之中。注重创新性学习,有条件的班组积极组织开展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知识的“新三学”活动。激励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推进学习型班组的建设。

2、增强凝聚力。基层单位大力支持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班组职工、班组长在岗培训和离岗轮训,支持鼓励职工、班组开展读书活动,制定措施,创造条件,实现职工广泛参与。班组长要先学一步,处处发挥表率作用,班组职工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交流与沟通。

3、提高执行力。一个有执行力的企业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企业大厦基石的班组必须具备良好的执行力,有效地完成任务,100%地完成任务,超额地完成任务,实现优质服务,达到全年零事故、零缺陷、零投诉,工作质量成绩突出。在共同愿景和团队精神的支配下,运用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班组管理,在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努力提高班组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班组民主管理能力。

4、拓展创新力。注重学用结合,围绕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班组职工技能,能结合班组岗位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岗位练兵,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工作经验交流活动,通过技能培训和岗位工作经验交流,班组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注重生产工作实践,班组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通过五小攻关、合理化建议、拜师学艺、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术练兵比武等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有作为、有成果、班组工作成绩突出。加大创新宣传力度,营造学习光荣、创新光荣的浓厚氛围。建立促进技术革新的激励机制,设立实名操作法(工艺),根据申报情况评定。凡是在安全生产、技术革新等一线岗位的职工,经摸索、实践、总结而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普及性的操作方法,基层公示并得到职工认可的,以职工姓名命名操作方法。健全创新成果命名、应用效益评估及提成奖励制度,对荣获全国、省级技术能手称号的给予重奖,让创新者得名得利。

三、完善机制,加强指导,推进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1、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创建活动提高到关系企业发展承上启下、与时俱进、打造品牌职工队伍、推动集团公司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高度,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具体可行的创建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按照“建立学习环境,创造学习条件,形成学习组织,提升学习能力,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习成才”等方面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做到有目标、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评比、有表彰,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浓厚氛围。

2、引导班组成员树立创新理念、改善心智模式。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树立时时、处处、人人都可创新的观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倡导“问题就是资源”的管理理念,在基层形成“问题管理法”,组织“问题恳谈会”,实现由“回避问题”到“直面问题”再到“见问题不放”的转变。二是鼓励班组成员敢于向传统做法挑战。激励班组成员不被既定的做法和思想所束缚,敢于向权威和传统问几个为什么,改变过去那种“***惯不能改、老做法不能变”的旧观念,主动提出许多新想法,从而强化班组的创造性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在班组中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成果,推广应用先进操作法,组织“绝技绝活绝招”展示,开展合理化建议、群众性科技攻关活动。对活动中产生的优秀成果,集团公司定期开展评选表彰奖励,激励群众性创新活动持续有效地推进。

3、搭建学习型班组的自主管理平台。一是强化班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实现了班组建设从“要我抓”到“我要抓”的转变。二是明确职工参与管理的途径。开展班务公开,实行民主监督,使班组事务透明化。经济技术指标分解到岗位,班组事务分工负责,每个人都担负具体的责任,班组成员都有机会行使班组管理的职责,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局面。三是开展自主管理活动。班组自我设计团队愿景,并对照愿景自我超越。开展“班前五分钟”、危险源辨识、“四个一样”、“轮值班长”等自主管理活动,使班组自主管理水平在实践中

不断提升。对涌现出的自主管理成果,定期评选,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并编辑成册,下发到基层,组织班组进行学习。

4、搭建凝聚职工、提升人气的平台。一是发挥班组愿景的凝聚作用,在各班组建立团队愿景,激励班组成员不断对照愿景、发展愿景,树立敬业、精业、奉献的精神,为实现班组愿景努力工作。二是发挥班组长的核心作用,选拔政治过硬、管理有方、业务精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关心同志、号召力强的同志担任班长,每年坚持对班组长进行培训。三是坚持班组民主管理,定期召开班委会,对班组中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体决策,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委“六大员”的积极性。四是强化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班组成员的思想素质。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通过家访、谈心,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班组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五是增强班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用优秀班长的名字命名班组,用先模人物精神激励和凝聚广大职工。

下载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思考

    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思考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但是,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

    对做好办公室工作的一点理论思考

    对做好办公室工作的一点理论思考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综合部门,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面的中心枢纽。办公室工作对本单位的全面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的进一......

    对影视欣赏课的建议

    On the one hand, Movie Appreciation is design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tributes to learning culture......

    对当前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理论思考

    对当前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理论思考 ——基于政治发展视野下的理性分析 内容提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十七大报告......

    关于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思考(五篇范文)

    关于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思考 2006-8-7 9:57 张龙平朱锦余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 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核报告是我国注......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命题,是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统一战线也......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2007-02-02 23:04:3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命题,是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

    传播学论文

    从“窃听门”事件看媒介传播的责任本位1004班 常雪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的投资主体逐步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收视率、发行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