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勤学勤用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中“用数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在教“认识图形”一课,我就从学生直接可以看到的教室黑板、桌面、门、床等引出长方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熟悉的事物中找出长方形,巩固学生的认识。在教学购物时,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中去买东西,搜集学习用品的价格,算一算所买东西的价格,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圆角的概念,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一年级组织比赛一课中,结合身边的实例,统计全班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经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通过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启发、诱导学生去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知识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更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有了课前的实践活动,这节课的学习将由枯燥变得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感受到了课前实践的乐趣,也提高了课堂实践活动的效率。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南溪镇莲花小学胡小祥
摘要: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能比较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培养; 应用意识 ; 学习兴趣 ; 数学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在正确理解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估计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否得到了发展,应用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才能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利用生活实际导入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如: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学习兴趣,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实践证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比较低,也说明教师仍然要有意识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只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笔,皮球等。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知识后,开展“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的活动,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数字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导学生主动地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用处。在讲到“数字与编码”时,涉及到学生的身份证、座位号、邮政编码等,让学生课前课后了解这些内容,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豪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1] 高锦岳,吴承埙主编.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 郭东岐编著.教师的适应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第三篇: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一切领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学的教育功能逐渐转向关注数学工具性、数学方法的应用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1]。在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界定基础上,本文提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并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原则;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涵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阐述,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明确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资讯,应用广泛。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被广泛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掌握的数学方法、培养的数学思维才有使真正解决问题于现实生活成为可能。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找到线索,深入其中,真正体验,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必须重视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还应该海纳百川,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2、探究性原则
现实世界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坚持探究性原则,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对生活图景的数学理解.可以说,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的是在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上,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太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富有成效得到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很少提及,即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①借助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的实用所在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4】。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我从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②多方面收集应用事例,促使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更深理解和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体会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来源于生产、生活,通过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现象的数学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应用的神奇与普遍,并且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案例一]《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片段【5】 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书店画面)画面中小明带了41元钱去买书,他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12元),又买了一本《365夜故事》(8元),让学生看后提出数学问题。学生1:他花了多少钱?口答:12+8=20(元)学生2:他还剩多少钱?
请学生自己进行计算,不同算法展示并说明算理: 算法1:41-(12+8)=41-20 = 21(元)算理:先计算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带去的钱减花去的钱,就是还剩的钱。算法2: 41-12-8
=29-8
=21(元)算理:先算出买了安徒生童话这本书的钱后还剩多少钱,再减去《365夜故事》这本书的钱,就是剩下的钱。
再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41-12-8=41-(12+8)
再让学生试试是否还能找到象这样的等式。
学生自己写写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同桌进行验证。反馈后找出规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活的场景,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答,发现规律,验证规律,从而发现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几个数的和”这一规律。[案例二]《推算星期几》教学片段【5】
1、让学生猜一猜:今天是星期三,再过10天是星期几?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学生1:可以看年历。学生2:一天一天数下去。
学生3:10÷7=1„„3表示过了一个星期又3天3+3=6
2、刚才小朋友用了不同的方式推算出了星期六。如果过一个月(31天)是星期几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31÷7=4„„3表示过了4个星期又3天,还是星期六。
3、再让学生推算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然后可以查阅年历验证。
4、练习后让学生谈谈本次学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我知道了生活中推算星期几可以用除法计算,余数是几就加几。在这一内容的探索中,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了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需要在应用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和经历,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进行情境模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具有相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案例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6]
请学生找找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时候需要用到乘法,并调查所需的数据后算一算。学生作业反馈:
1:我家一个月用电85度,每度电需要0.53元,我算出了我家一个月的电费是:85×53=(元)2:我妈妈每天买菜的钱大约是18元,这个月我家用来买菜的钱大约是:18×31=558(元)。3:我在校用餐,一个月交133元,一个学期算5个月,一学期要交的费用是:13×35=665(元)
4:上次我家来了很多客人,爸爸带大家去公园玩,去了12人,每人门票费15元,一共花了12×15=180(元)。
5:我们学校有36个班,每个班级算45人,全校一共有: 36×45=1620(人)„„
在这次作业中,学生所选取的素材是他在自己的生活中能见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在调查并计算的过程中,他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技能发挥了作用,数学和自己的生活非常接近,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也激起了用数学的愿望。采用这样的习题形式,改变习题的纯数学的模式,让习题从原来枯燥乏味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更加开放、更加生动的方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产生满足、愉悦等情绪体验。在训练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案例二]模拟购物
如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我创设开展模拟购物的情景,分组实践,一名学生做收银员,组内学生做顾客,手持不同面值的代币券,自由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需运用元角分的进率进行换算,找钱,预算等多项计算。在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再购物过程中需用到哪些知识,你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教学中,我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和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案例三]: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搜集自己班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和营养结构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己班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身计划与合理的营养计划,这样既渗透了保健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个经常交通堵塞路口的车流量的录像,要求学生对通过的机动车辆、行人数量作一个统计,并让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图表,然后列出路口中出现的问题:(1)此路口经过的汽车较多;(2)路口经过的摩托车、自行车载客多;(3)有的行人与机动车混杂在一起,有安全隐患。根据上的调查情况,学生们制订出了好多的改进措施。这时,我就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学校向西约400米处的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多,人口密集,我们小学生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再播放整治以后的路口情况,这时同学们的热情更高涨了,有的甚至喊出来“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这一节结束了,同学们还兴致勃勃,他们都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由此看来,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的甜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到了统计知识,体验到问题的出现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这一实践活动有的部分课内进行,有的需要课外进行。达到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通过类似的课,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并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不仅扩大了数学教学的容量,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只要我们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真正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回忆:从儿童伊呀学语开始扳着手指数1、2、3、4……;身边一共有几个亲人?桌上一共有几碗菜?告诉阿姨你今年几岁?你算一算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共吃了几个冰激糕。就连买一瓶酱油3元钱,买一包盐巴2元钱,用10元钱,还应该找回几元钱,这样至少要在一年级才学到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可能有不少儿童在上幼儿园以前就会接触并且就会正确地计算了。教师从幼儿园或至少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客观事实。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获取数学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并获取数学信息。例如,学习了:“24时记时法”以后,让学生观察营业牌8:00——18:00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算一算一天在学校学习多少个小时。又如,学习“确定位置”后,不但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所在位置,还要求学生了解班上在全校的位置,学校在当地乡镇所在的位置,学生家庭居住位置。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必须从生活中寻找并且获取数学信息,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用无处不在。以后一看到某种生活现象,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是否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启发学生善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教师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和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比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利率”这部分知识后,有一次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一下,家里有没有存款和贷款,如果有,帮助家长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下一年或者三年到期后的利息是多少?税后利息是多少?贷款利息是多少?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一途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去实践,去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能算真正地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小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才会不断增强,才会真正体现数学价值,才能克服“高分低能”现象,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数学知识及应用的发展,数学知识几乎渗透到每个学科领域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文简要的探讨了如何培养小学声的数学应用意识,以下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在良好的数学情感氛围中,起蒙数学意识
三四岁的小孩在分糖果的游戏中识数并比较和运算,显得很聪明,七八岁的学生在父母的训斥中却连简单的加减法也算不好,因为学习是要有良好的情感支配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情感的支配,良好的数学情感是数学意识萌发的沃土。通过创设合适的情景,把数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游戏活动)中去,使之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从而接受数学、亲近数学,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萌发数学意识。如应用题教学,就要通过改造传统的应用题,设置具有时代感、趣味性、贴近生活的问题背景(比如环保、商品经济等方面),能够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起蒙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1.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做为事例
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学生要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是学生认识数学价直、体验数学作用的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惑,增强了学生对放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了?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是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成甚至火箭升空等等,都离不开数学。只要你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眼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学,有意识地用,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党中形成了。
2.创设生活情景把课题引入生活
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我设置了“母亲节为妈妈送花”的情境,出示了一幅标有花名、花价的图(如书上12页的主题图),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其中就有混合运算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很好的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小学生学习的大量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我们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数、加、减、乘、平均数、图形、统计等有关的生活实例,我们教学这样知识时就可以从实际引入。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就可以从学生分饼引入。两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多少?一快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让学生知道当人们遇到平均分东西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要加强具体实际应用的介绍,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与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例如教学比例尺时,学生学习完了比例尺的知识后,可以安排绘制学校平面图,对校园绿化进行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加深应用的体会。
三.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的应用意识,还包括学生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看到金鱼缸可以想到要用多少玻璃,可以装多少水。看到运动场可以想到怎样求跑道的周长,草坪的面积,跑一圈的时间等。例如:坐出租车这件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从中提出数学的问题。如票价的问题,时间遇路程的问题等,并且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加以解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让学生从数学角度研究。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4.重视设计开放性练习,促使学生“用”数学
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教学“除法”以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二年级一班有40名同学参加广播体操表演,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在教学完这个单元后,我布置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或者除法计算的问题,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像这样开放性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又能巩固有关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