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实验工作总结
《小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
实 验 工 作 总 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本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转瞬即将成为历史,新学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为了使新学年课题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本期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的进步和成果
1、课题立项之后,我再次认真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师教学用书》,重新审视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对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这四个课程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和课题研究目标,最终将工作重心放在“知识技能”这一课程目标上。因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其他三个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的依托和载体。
2、不局限于教材,适时进行知识整合,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
“认识钟表”是本期数学教学的难点,而正确、快速认识几分更是使许多学生一路栽跟头的“罪魁祸首”。所以,为了突破这个“天垫”,我思考了几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考虑了几种应对措施,唯恐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几番思考之后,终于确定了把二年级中的“5的乘法口诀”引进课堂,利用“知识整合”的方式来融化难点。这次的“灵敏出击”,不但能使“天垫变坦途”,而且还能够彰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有效性与我的教学智慧,更重要地是让学生享受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在丛中笑”的诗意课堂!
3、给孩子创造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的机会。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堂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一种模拟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我经常会为学生创造一些“用”数学的机会。
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布置以下两个作业:(1)数数你妈妈或爸爸钱包中的人民币有多少,并把它记下来。(2)帮妈妈去购一次物。购物时要
记下你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你给营业员多少,找还多少,这次购物你一共用了多少钱?
第二天,学生们对人民币的认识简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所有学生都认真地数了父母钱包中的钱,并介绍了自己的数法。有的说,爸爸的钱很多,我是先数100元的有多少,再数50元的,再数10元的„„然后把每一种加起来,这是一种多么朴素的分类与统计知识的认识。有的说,我数钱时,把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再把它们加起来等等的数法在班上交流,实际让学生主动学会许多的后续知识。
而在汇报购物活动时,学生不但把自己购物时的计算说清楚了,还观察和体会到好多东西。有的学生说,我在购物时只带了10元钱,所以我是先想好买什么再算好价钱最后去付款;有的说,我差点算错账了,才知道学会计算很重要。有的说,我知道了原来买东西也有很多数学知识„„虽然都是天真质朴的语言,但都是对数学应用性的深切感受,同时对于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所研究的班级各项评比均居于前列,教学质量明显有了提高。
二、我的不足困惑
1、我虽然已有二十年的教龄,近年来还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也填充了不少专业或非专业知识,但在课题实施中往往有时会不自觉地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地不断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就显得那么的无力,甚至有时候让人纠结不已。大概是我们的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跟不上教学的安排吧!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注意力也比较差,现代技术的适时介入,会很大程度地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但由于所任两个班的电脑和屏幕“罢工”,导致精心制作的课件不能使用,既浪费了我的精力,又消耗了我时间,所以在运用现代技术的问题上,让我总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所以浇灭了我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激情。如果教室的电脑能够客观上“恪尽职守”,那么会更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为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一年级学生的起点不同(与家长的文化素质有关),再加上班额较大,人数较多,所以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撑住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三、我的思考
1、仅仅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这样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吗?怎样改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共同配合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呢?
2、如何有效地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总之,课题研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更多的斟酌和反思,才能有所收获。也许前期的实验工作存在许多瑕疵,但只要有一颗不放弃的心,课题实验一定会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2012-6-10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南溪镇莲花小学胡小祥
摘要: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能比较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培养; 应用意识 ; 学习兴趣 ; 数学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在正确理解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估计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否得到了发展,应用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才能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利用生活实际导入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如: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学习兴趣,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实践证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比较低,也说明教师仍然要有意识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只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笔,皮球等。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知识后,开展“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的活动,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数字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导学生主动地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用处。在讲到“数字与编码”时,涉及到学生的身份证、座位号、邮政编码等,让学生课前课后了解这些内容,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豪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1] 高锦岳,吴承埙主编.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 郭东岐编著.教师的适应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勤学勤用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中“用数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在教“认识图形”一课,我就从学生直接可以看到的教室黑板、桌面、门、床等引出长方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熟悉的事物中找出长方形,巩固学生的认识。在教学购物时,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中去买东西,搜集学习用品的价格,算一算所买东西的价格,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圆角的概念,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一年级组织比赛一课中,结合身边的实例,统计全班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经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通过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启发、诱导学生去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知识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更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有了课前的实践活动,这节课的学习将由枯燥变得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感受到了课前实践的乐趣,也提高了课堂实践活动的效率。
第四篇: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一切领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学的教育功能逐渐转向关注数学工具性、数学方法的应用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1]。在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界定基础上,本文提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并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原则;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涵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阐述,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明确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资讯,应用广泛。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被广泛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掌握的数学方法、培养的数学思维才有使真正解决问题于现实生活成为可能。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找到线索,深入其中,真正体验,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必须重视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还应该海纳百川,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2、探究性原则
现实世界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坚持探究性原则,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对生活图景的数学理解.可以说,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的是在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上,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太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富有成效得到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很少提及,即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①借助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的实用所在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4】。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我从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②多方面收集应用事例,促使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更深理解和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体会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的来源于生产、生活,通过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现象的数学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应用的神奇与普遍,并且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案例一]《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片段【5】 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书店画面)画面中小明带了41元钱去买书,他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12元),又买了一本《365夜故事》(8元),让学生看后提出数学问题。学生1:他花了多少钱?口答:12+8=20(元)学生2:他还剩多少钱?
请学生自己进行计算,不同算法展示并说明算理: 算法1:41-(12+8)=41-20 = 21(元)算理:先计算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带去的钱减花去的钱,就是还剩的钱。算法2: 41-12-8
=29-8
=21(元)算理:先算出买了安徒生童话这本书的钱后还剩多少钱,再减去《365夜故事》这本书的钱,就是剩下的钱。
再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41-12-8=41-(12+8)
再让学生试试是否还能找到象这样的等式。
学生自己写写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同桌进行验证。反馈后找出规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活的场景,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答,发现规律,验证规律,从而发现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几个数的和”这一规律。[案例二]《推算星期几》教学片段【5】
1、让学生猜一猜:今天是星期三,再过10天是星期几?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学生1:可以看年历。学生2:一天一天数下去。
学生3:10÷7=1„„3表示过了一个星期又3天3+3=6
2、刚才小朋友用了不同的方式推算出了星期六。如果过一个月(31天)是星期几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31÷7=4„„3表示过了4个星期又3天,还是星期六。
3、再让学生推算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然后可以查阅年历验证。
4、练习后让学生谈谈本次学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我知道了生活中推算星期几可以用除法计算,余数是几就加几。在这一内容的探索中,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了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需要在应用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和经历,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进行情境模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具有相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案例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6]
请学生找找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时候需要用到乘法,并调查所需的数据后算一算。学生作业反馈:
1:我家一个月用电85度,每度电需要0.53元,我算出了我家一个月的电费是:85×53=(元)2:我妈妈每天买菜的钱大约是18元,这个月我家用来买菜的钱大约是:18×31=558(元)。3:我在校用餐,一个月交133元,一个学期算5个月,一学期要交的费用是:13×35=665(元)
4:上次我家来了很多客人,爸爸带大家去公园玩,去了12人,每人门票费15元,一共花了12×15=180(元)。
5:我们学校有36个班,每个班级算45人,全校一共有: 36×45=1620(人)„„
在这次作业中,学生所选取的素材是他在自己的生活中能见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在调查并计算的过程中,他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技能发挥了作用,数学和自己的生活非常接近,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也激起了用数学的愿望。采用这样的习题形式,改变习题的纯数学的模式,让习题从原来枯燥乏味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更加开放、更加生动的方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产生满足、愉悦等情绪体验。在训练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案例二]模拟购物
如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我创设开展模拟购物的情景,分组实践,一名学生做收银员,组内学生做顾客,手持不同面值的代币券,自由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需运用元角分的进率进行换算,找钱,预算等多项计算。在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再购物过程中需用到哪些知识,你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教学中,我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和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案例三]: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搜集自己班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和营养结构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己班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身计划与合理的营养计划,这样既渗透了保健知识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个经常交通堵塞路口的车流量的录像,要求学生对通过的机动车辆、行人数量作一个统计,并让学生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图表,然后列出路口中出现的问题:(1)此路口经过的汽车较多;(2)路口经过的摩托车、自行车载客多;(3)有的行人与机动车混杂在一起,有安全隐患。根据上的调查情况,学生们制订出了好多的改进措施。这时,我就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学校向西约400米处的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多,人口密集,我们小学生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再播放整治以后的路口情况,这时同学们的热情更高涨了,有的甚至喊出来“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这一节结束了,同学们还兴致勃勃,他们都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由此看来,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的甜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到了统计知识,体验到问题的出现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这一实践活动有的部分课内进行,有的需要课外进行。达到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通过类似的课,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并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不仅扩大了数学教学的容量,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只要我们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0-01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已越来越显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都会影响深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斯托利亚尔也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数学阅读能力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我们应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
1.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兴趣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阅读有益于生活的理念,从而形成浓浓的数学阅读兴趣。
1.1用益智、有趣、充满想象力等符合小学生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的故事,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阅读材料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用好课本资源,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大量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兴趣。
1.3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及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数学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时做到“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随着学生的成长,其数学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从阅读方式看,小学低段教学以朗读训练为主;小学中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小学高段则以培养学生浏览性阅读和抓关键数学信息和关键词语阅读的能力。必要时还得让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和同桌进行简单的复述,推理。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形成“手随心动”的阅读习惯。
2.2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时做到“阅读三到位”的习惯。阅读三到位即“眼到、口到、心到。”我们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督促学生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2.3培养学生运用良好阅读方法的习惯。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条理、有序的进行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思考、探索,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容解答数学问题。
总之,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好的阅读习惯要靠耐心与细心慢慢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才会逐渐培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耐心的去和孩子们交流,去感受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心、用爱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