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

时间:2019-05-13 09:4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一篇: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

文化是民族之魂,崛起之基,是发展之要,和谐之本。我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辅以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凝聚力极强的“浙江精神”,为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也为提升地域精神,打造浙江文化软实力,塑造强大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省在文化建设中仍有诸多掣肘,严重阻碍着文化强省目标的实现,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增强等。

文化是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浙江先进精神传承的原动力。为了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解决上述问题急不可待。积极弘扬“浙江精神”,践行共同价值观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践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开发更多文化场馆,普及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更多文化场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鼓励事业单位“文化下乡”,为农村提供更多惠民文化服务。重视为物质文化的保护,避免错位农村旅游开发,让非物质文化深入群众,以保护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迈向支柱性文化产业,夯实文化产业基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扶植力度,鼓励地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大企业、大项目、文化品牌、优势产品发展,培养和引进高端文化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博览会。

加大对外性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影响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举办多重特色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对外文化精品生产,文化贸易,开展商业演展、友城交流等活动,增强浙江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当前,浙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发展文化事业产业越来越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浙江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因此,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是当务之急,时代之需。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中宣部等四部门负责人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新闻发布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月28日,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门负责人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介绍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措,并就各界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

“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期”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其中,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2000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20000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此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十来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有机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政府投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二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建成近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52亿元。到2012年底,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

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总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去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专项政策,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0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总规模达到185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

孙志军说,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平稳,推进有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三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维护职工权益摆在突出位置,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成效日益明显

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说,近年来,文化部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成效也日益明显。

一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到2010年底,全国有461家国有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并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公司。转为企业的国有院团中,除了歌舞、杂技之外,还有许多是话剧、地方戏曲和交响乐等院团。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各地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事业单位,都先后实行了人事、分配、社保等方面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的机制,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运营成本逐步下降。同时,创新了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另外,一些地方还探索了流动博物馆、自助图书馆等新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三是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改革不断推进。机关精简办事程序、增加服务内容,下放审批权限;六家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组建了各类文化集团公司,同时还有五家文化部系统的出版社,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工作,预计今年内可以完成。

四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市完成了综合执法的改革任务,其余省市的大部分地级市和区县也都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从而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率显著提升、执法成本大幅下降,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按中央要求,这项改革任务将在今年内全面完成。

“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过去的5年,是广播影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成效明显的5年。

电台电视台改革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推动网络新媒体发展,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办了10家网络广播电视台和63个互联网视听网站;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中央电视台初步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采编播发网络,国际频道海外用户超过1.6亿。

广播影视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呈强劲态势。一是着力培育广播影视新型市场主体。全国有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等一批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已建成。二是影视产品创作生产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进入世界前三名。三是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2238亿元。201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102亿。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仅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43亿元。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仅中央财政就分别为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三大惠民工程安排专项资金96亿元、110亿元和27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

广播影视数字化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明显加快。全国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1亿,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8799万户,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用户达1350万户,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用户近1000万户。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收看电视的新途径。

“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确定:实现总产出2.94万亿元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介绍,“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的时期。与“十五”时期末相比,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都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2010年增加值占到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多。5年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时期的2倍。到“十一五”时期末,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报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转变为2010年的3:1。

经过改革,到目前,全国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完成转企改制;581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和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与此同时,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包括外资有序进入政策许可的新闻出版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行业均占到了80%左右。特别是组织实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点出版工程、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满足少数民族群众需求的民文出版工程、提升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净化出版物市场的文化环保工程等惠民工程,其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各类农家书屋近40万家,惠及几亿农民群众。

“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提出到“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总产出2.94万亿元。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要着重抓好六件事,这就是指导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大力实施新闻出版系列惠民工程特别是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纯属误解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看法,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怎么看这种认识?

孙志军回答:首先需要指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任何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中,从来就没有讲过“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我们科学地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十一五”时期,提出并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标提前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文化产业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要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此外,文化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多个方面。

我国三网融合已有实质性推进

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有关广电总局推进三网融合情况的提问时,张海涛说,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国务院高度重视三网融合,专门成立了三网融合的协调小组,并且确定了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及12个试点城市。现在电信部门、广电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照中央的部署推进这项工作。可以说,我们国家的三网融合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广电总局高度重视三网融合,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和认真地贯彻落实。去年以来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紧建设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IPTV和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二是加快推进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的改造以及下一代广电网的建设;三是积极筹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并与中央总平台实现对接,为开展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确保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走中国特色三网融合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国内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广电总局已审核批准594家。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国家有明确的审批标准和条件,只要符合标准和条件,都会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准。

院团改革绝不是“甩包袱”

法制晚报记者问:现在有人说,“院团改革是想甩包袱”,您对此有何看法?

欧阳坚回答: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目的绝不是“甩包袱”,也不是“养得起、养不起”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阻碍院团发展的那些体制机制障碍,改变以往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状况。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国有院团扶持的前提下,通过事转企,使其成为现代的、规范的演艺企业。我们这样做有利于院团用市场的资源来获得发展,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来增强它们内生的动力和活力,能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当中不断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也就是说,要经过转企改制的改革,使这些院团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演艺产业当中的生力军和主导的力量。

下一步将积极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 在回答中新社记者有关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情况的问题时,蒋建国说,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改革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须要做的。由于我们国家报刊的数量比较多,情况千差万别,这项改革成为一个难点、突出问题。对这个问题,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知难而进,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试点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为企业了。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抓紧研究制定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在推动这些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还要促进报刊资源实现重组、结构调整,并且还要关停并转一批不具备办报办刊条件的报刊出版单位,从而构建有利于报刊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广电总局将尽快对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作出规定

广电总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广告?在加强植入式广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在回答北京电视台记者提问时,张海涛说,植入式广告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植入式广告是从国外的电视媒体引入的一种广告模式,它对于拓展广播影视的广告模式、促进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植入式广告在一些国家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功的范例,在我们国家的广播影视作品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的植入式广告尚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确实存在着植入数量过多,植入手法生硬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影视作品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欣赏。为此,广电总局正组织力量,研究分析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问题,将按照坚持中国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尽快对广播影视的植入式广告做出规范,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切实保障观众的权益,推动植入式广告健康有序发展。

力争到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

在回答北京电视台有关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时,欧阳坚说,下一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总体的考虑是,除少数要按照程序审批需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之外,力争到明年上半年,其余的国有文艺院团将全面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通过这项改革,培育出更多的现代演艺企业,为繁荣我国的演艺产业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和体制保障。

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下一步将在四个方面加大政策和措施实施力度:一是要加大部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保证中央有关改革的配套政策能够确实得到贯彻和落实,同时根据新的情况研究制定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为全国的院团改革提供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政策保障。二是要筹集中央有关专项资金,对于转制和正在转制的院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改善装备、开拓市场等方面,以帮助这些转制院团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对转制的院团在贷款融资、争取上市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和必要倾斜。四是在公益性演出、对外文化交流和演艺人才培养方面,将优先考虑和安排已经转制的国有院团。通过这些措施,就是要使转制的国有院团有保障、得实惠,真正实现早改革、早受益、早发展的目标要求。

四项举措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凤凰卫视记者问: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会有一些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一些格调比较低下的文化产品有哪些管理措施?

孙志军回答:文化低俗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表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主流健康向上,但也确实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迎合低俗化的现象。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要在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我们将采取四个方面举措:

一是精心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并在宣传推广、政府购买、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评奖。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工作的意见,支持重要新闻媒体开办文化时评类栏目节目,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活动。规范文艺评奖办法,不断提高评价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三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推动文化企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服务人民群众。在推荐优秀企业、文化企业30强和文化企业上市等项工作中,将社会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不断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发展。

第三篇: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论贯彻落实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以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深化改革、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把会议的各项安排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开创全省文化建设新局面。

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从我省来看,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省人民生活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从而更好地把全省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更加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动力;才能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科学

发展之路,为赢得竞争、加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和产业基础。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两大主要矛盾,“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在加快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一方面,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文化含量,有利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推动解决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大的问题,而且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创新性强、关联度高等特点,其发展壮大不但能突破传统的过于依赖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改变我省产业“三低、一缺乏、三个过度依赖”的现状,而且可以有力地促进劳动就业和创新就业。另一方面,从调整城乡结构的角度看,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都需要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只有发挥好文化的独特作用,我省的城市才能更有魅力、更有活力;只有打破落后的理念和习俗,我省的农村面貌才能有更大的改观。

总之,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人民幸福;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路径、配备新动力。因此,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将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我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采取五项措施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争取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

二是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初步计划“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扩建2万多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主要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三是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各地文化部门和单位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继续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提供基层艺术团体使用。

四是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可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篇: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开创浙江工作新局面

省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已于昨日圆满结束。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今年省委工作,深入分析了形势,明确提出了明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意见》和《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全会指出,明年是我国入世的第一年,是召开党的十六大的重要一年,也是省委换届之年,做好明年的工作,意义特别重大。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扎扎实实地开创浙江工作的新局面。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需要我们统一对形势的认识,为做好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辩证地把握当今时势。一方面,国际局势跌宕起伏,世界经济日显衰退;入世后,政府和企业面临全新的宏观环境和现实考验;我省经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我国的综合国力、广阔市场和国际地位日益为世人瞩目;我省“十五”计划开局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清面临的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千万不要盲目乐观,同时又必须充分认识并把握住有利的因素和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浙江的有利因素更多一些。我们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明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提出的明年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上来,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优势。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需要我们抓住工作主题,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维护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三件大事是明年工作的“主旋律”。我们要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抓住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主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四个多样化”的情况,要把维护稳定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分级负责,多管齐下,切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文化是浙江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源泉,要加强“文化大省”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驾驭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要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个切入点,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需要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形成的“浙江精神”,是我们开创新局面的巨大动力和无价之宝。浙江的发展已经有很好的基础,浙江人善于在困难的环境下抢抓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扬“浙江精神”,把良好的基础作为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的阶梯,把困难和挑战化为干一番事业的良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竞争上赢得新的发展。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需要我们切实转变作风。这次全会按照中央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对我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了部署。我们要认真开展“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活动。要总结运用我省近年来推进作风建设的好经验、好载体、好制度,并针对作风建设中久治不愈的“顽症”,出实招,出新招,出硬招。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做好表率,抓党风,促政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信于民。做好明年的工作,关键在于领导带头抓落实。要深入实际,加强指导,敢于负责,能抓善管,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01年即将过去。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一年,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以坚持发展、维护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丰硕成果,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下载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庆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_开创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新局面

    张庆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开创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新局面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对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

    扎实推进“文化强州”战略实施

    扎实推进“文化强州”战略实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发展道路作出了明......

    加强院所创新文化建设 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加强院所创新文化建设 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文化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文明的象征,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变革、创新、谋发展、求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的意识和时......

    战略落地文化生根——浙江移动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战略落地文化生根——浙江移动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1日 文章来源:和君咨询 项目组撰写娄亚宁整理 浙江移动通信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一......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支撑 ——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26日) 栗 战 书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即将进入......

    解放思想 推进“三转” 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解放思想 推进“三转” 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4-01-15来 源:湖北省纪委监察厅阅读次数:51 分享 侯长安 今年11月王岐山同志在我省视察调研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文化建设突出打造强省

    文化建设突出打造强省 ——七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本报评论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

    《广东省文化建设强省》试题答案

    《广东省文化建设强省》试题答案 一、单选 1-5CBABC6-10AADCB 11-15CCAAA 16-20DCDAB 二、多选 1、ABC 2、ABCD 3、ABD 4 ACD5、ABCD6、ABD7ACD8、BD 9、ABCD 10、ABCD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