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我国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第一章 绪论(2500字以内)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情况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4研究内容和结构
1.5研究的不足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3000字以内)
1.1出版产业发展简况
1.1.1分类
1.1.2 简况
1.1.2挑战(体制转型、互联网冲击、市场竞争)
1.2相关理论概述
1.2.1SWOT分析法
1.2.2教育出版社
1.2.3数字化转型(部分与数字化出版相关理论)
第三章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及商业模式分析(5000字以内)
2.1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发展特点
1专业电子书阅读器走向边缘化
2海外巨头加快拓展中国市场
3智能手机领跑移动数字阅读
4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
5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
6立体复合出版日渐风行
2.1.2现状分析
1.传统出版社纷纷加大数字出版转型力度
3.数字出版新业态、新终端层出不穷
4.媒体融合发展态势明朗
5.娱乐化、碎片化内容消费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2.1.3问题分析
1.移动阅读:终端不是问题,内容建设才是关键
2.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3.人才仍是制约新闻出版业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
4.数字出版行业的统一标准尚未形成2.2数字出版社的商业模式
2.2.1专业期刊和图书的商业模式
2.2.2教育服务模式
2.2.3电子书销售模式
2.2.4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2.2.4“用户创造内容”模式
第四章 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现况及趋势(5000字以内)
4.1我国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发展现况
4.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趋势
4.3.1技术创新将愈加明显
4.3.2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再到“运营至上”
4.3.3数字化的平台建设将会受到重视
4.3.4消费群体的分众化需求将明显加大
第五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4000字以内)
5.1内部优势分析
5.1.1传统出版物的竞争不具优势
5.1.2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市场
5.1.3电子阅读器和手机阅读的出现。
5.1.4新兴媒体业务模式的诞生。
5.2内部劣势分析
5.2.1管理机制僵化
5.2.2创新意识不足
5.2.3效益不高
5.3外部威胁分析
5.3.1赢利模式尚不成熟
5.3.2版权保护比较薄弱
5.3.3资金投入不足
5.3.4专业人才缺乏
5.4外部机遇分析
5.4.1政策支持
5.4.2集团组建
5.4.3数字产业形成规模
第六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实例研究(7000字以左右)6.1教育数字化出版的成功模式
1.牛津大学模式
2.“高筑墙、广积粮”
3.丰富信息的接受模式
4.寻求网络公司的合作
6.2实例研究
(暂定外研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6.3思考或借鉴意义
第七章 推动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举措(7000字以左右)
7.1资源战略:整合内部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
7.1.1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
7.1.2搭建数字化平台
7.1.3有效利用资源
7.2市场战略:洞悉市场行情,开启新的营销渠道
7.2.1加强专业数字出版的市场调研
7.2.2注意广告传播的专业化
7.2.3开辟直接销售渠道
7.3品牌战略:打造行业品牌,探索新模式
7.3.1.树立品牌战略
7.3.2.打造品牌特色
7.3.3.进行品牌创新
7.4人才战略: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软实力
7.4.1加大社内培训
7.4.2高校委托培养
7.4.3内部进行挖掘
结论
第二篇:关于我国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研究
一、引言
数字城市是继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数字地球的具体演绎和体现。数字城市建设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青岛、邯郸、常州、扬州、中山等市均已出台“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在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有50个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许多城市已建成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虚拟城市网站在线运行平台。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当前,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中小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地位提升的战略举措;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就以四川达州的数字化建设为例,在厘清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剖析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数字城市的涵义
(一)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gps、gis、rs)、网络、数据仓库、知识挖掘、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字城市的内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首先,数字城市是一种高新技术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城市的新战略,城市的概念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城市是一种科学理念和制胜策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次,数字城市是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这包括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基础设施。
(二)数字城市的外延
从数字城市的内涵上我们不难推出数字城市的外延。数字城市不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还包括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讯、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的数字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基础上,实现设施的数字化,这些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业——银行、保险、交易所;文教卫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体育馆,名胜古迹;安全保卫——消防、公安、环保;政府管理——各级政府、税务、户籍管理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数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等)、城市监测、城市规划。
2、城市网络化。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多种数据的融合与立体表达、虚拟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
3、城市智能化。电子商务: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电子金融: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网上教育:虚拟教室、虚拟试验、虚拟图书馆;网上医院: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
三、达州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西部中小城市信息化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就达州而言,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数字资源有待整合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来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软件、设备、人才、服务一样不能少。但在实践中,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部门都在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市政、交通、公安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项目都是由部门自主决策,各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
相对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城市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先进的、可行的、涵盖整个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二)从部门层面看,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得不到保障、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现实
中,城市管理部门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基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各个部门间还存在不平衡。大部分部门没有或只有十分有限的信息化专项经费,而信息化建设除了项目实施时的一次性投入外,还有系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二次开发、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添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再者,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而此方面相关部门的人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
(三)从效果层面看,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规模,轻绩效”的现象
“数字城市”绝不仅是通讯网络等硬件建设,而是要利用信息数字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服务。实践中有的单位用巨额投入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众多功能被闲置,实际使用功能很单一,信息化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数据问题是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数据陈旧匿乏、缺乏标准规范、管理封闭混乱。数据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发展滞后,数据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履艰难。
四、达州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设原则
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要突出系统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信息共享和系统安全的关系、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关系,具体实施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数字达州”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标准性原则。系统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括统一标准的空间基础平台和数据交换格式,并尽量与国际标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自我发展。虽然“数字达州”由政府牵头,但是持续发展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支持,就是说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和环境,能让承担建设“数字达州”的企事业单位从中受益,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自身不断发展。要充分吸收我国网站公司发展的经验教训,既要有效控制不要一哄而上,又要引导企业不要一味烧钱,要想法让企业赚到钱。政府在“数字达州”的建设中也要从中受益,这种受益除了加快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外,政府也可能得到直接经济效益,将收益增加的部分用于“数字城市”的再发展,即可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5、先易后难。“数字达州”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但是社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作为政府部门,要充分估计到“数字达州”建设的复杂程度和周期。建设“数字达州”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建立那些并不复杂、经济效益明显的系统。
第三篇: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模版)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
2008-07-26 22:45:45
摘要: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建设好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了界定,并且描述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发展策略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在总体缺乏、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不均、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唯有建立合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教育资源有两个要素构成: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所谓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所使用的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软件标准、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软、硬件教育资源。
一、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经过20多年,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以教育部部长周济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2006年10月成立了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为主任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共性问题,研究制定宏观规划和相关政策,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共享、网络安全保障、标准化、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重大项目审批与管理。[1]该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教育部试图改变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散管理、统筹无力的困难局面,对规范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07年6月16日,在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7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年会”上,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冯吉兵做的报告——“中国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2]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总结。
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我国超过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学校的校园网络设施较为完备。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始建于199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网。该网络总容量为800G,有38个主节点,主干网速率达到2.5-10G,接入能力为1-10G,总长2万多公里,连接了31个省的200多个城市。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正式运行于2000年10月,该网是交互式远程教育服务网。卫星覆盖全国,共播出8套数字电视、8套数字音频广播、25套IP广播,主要播出教育政务、西部扶贫、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等各种教育信息,接收人数超过了200万。2004年12月,CERNET2主干网开通。2006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网是世界上最大的IPv6互联网主干网,以1-10G高速IPv6方式接入服务,目前有25个核心节点,已经连接了20个主要城市的近百所高校。总体技术世界领先,部分技术属国际首创。2003年筹建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格,2006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该网整合了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信息、存储等资源,聚合计算能力达到15万亿次,存储能力为150TB,部署了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远程教育、流体力学、海量信息处理五大特色网格应用,形成了资源共享、配置灵活、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网格环境,成为服务于教育、科研的大平台。该系统总体涉及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硬件建设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就。我国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了一批优秀资源共享系统(如中国大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高校精品课程等),初步形成了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如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等)。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在远程教育与培训方面,建成了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68所,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百亿工程),建成了全国职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在我国,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和培训已经初具规模。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阅卷、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网络联合办学等一些应用系统发挥了网络的优越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国基本建成了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网,初步实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政务信息交换,建成了一大批功能强、特色突出的专业网站(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高等教育学历认证网等)。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组建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推出了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标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依据,使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有法可依。
2.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管理体制不顺,造成了很多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2)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在资金投入方面总体不足,且存在区域不均衡的特点。
(3)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
(4)数字化教育资源总体缺乏,尤其缺少优质资源。
(5)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重复性建设,标准化低,整合与共享难等问题。
(6)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的经济效益。
(7)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8)数字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明显存在,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9)此外还有不少人,没有认识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3.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三种倾向
(1)“赶时髦,崇洋媚外”倾向
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教学平台、视频编辑系统等软硬件频繁更新,一旦有新的产品问世,马上就会跃跃欲试,唯恐落后。例如,在学校经常是用上万的投影机、视频展台在做几百元钱的幻灯机、投影器能做的工作。学校的影视中心配置的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最新的产品,甚至比省电视台的都好。此外还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总是认为国外发达国家的硬件和软件都比我们国家的好。计算机要买进口的,杀毒软件要买美国诺顿,摄像机要买日本的。这种“赶时髦,崇洋媚外”的做法无疑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确实是可惜之举。
(2)“追求软、硬件数量”倾向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在介绍学校时都会提到我校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拥有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多少教室配备“四机一幕”(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录音机、屏幕),拥有多少教学软件等一些话语。特别是中小学,外来参观学习的人总要被带着参观一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似乎谁的设备好,谁的教学质量就高,谁的就是成功实现了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硬件资源和数字化软件资源建设,但是在建设硬件和软件的同时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这种过分强调软、硬件数量的做法,无疑消弱了对信息化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的维护和应用等一些问题。
(3)“求投入,不求效益”的倾向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国家启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的资金号称“百亿”。网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信息:“某县计划投入6000万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某市投入逾亿元资金,以完善农村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20亿元,上海校校通工程基本竣工”、“2005年,辽宁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金共计1.87亿元。2006年又投资1.09亿元保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顺利实施”等。但是确很少见到关于“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成本效益的研究。一时间,好像是投入的资金越多,取得的效益越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国家和个人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然而在有的地方,花费重金购置的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我们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考虑投入的成本效益。要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最优的效益。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注目的,但是也存在上述所说的一些问题。为了避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不协调因素出现,当务之急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发展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动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分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标准建设是保障,资源共享是核心,应用是目的。政府必须对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强引导,合理规划,努力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
2.加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目前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发展水平与实践不相适应,也就是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缺少有利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一些重复性建设、不合理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有必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宏观规划、建设标准、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建设、均衡发展、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
3.走合适、实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之路
此处的“合适”,指的是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本单位的经济情况,合理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要盲目跟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合适”还有一层含义,则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务必做到“尊重知识产权,符合伦理道德”。这是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要求。“实用”指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需的、优质的、物美价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第四篇: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
收
于阅读被公众chen19870631藏2009-04-23数:转
285藏: 公
开
举报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在总体缺乏、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不均、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唯有建立合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教育资源有两个要素构成: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所谓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所使用的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软件标准、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软、硬件教育资源。
一、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经过20多年,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以教育部部长周济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2006年10月成立了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为主任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共性问题,研究制定宏观规划和相关政策,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共享、网络安全保障、标准化、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重大项目审批与管理。[1]该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教育部试图改变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散管理、统筹无力的困难局面,对规范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07年6月16日,在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7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
理事会年会”上,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冯吉兵做的报告——“中国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2]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总结。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我国超过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学校的校园网络设施较为完备。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始建于199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网。该网络总容量为800G,有38个主节点,主干网速率达到2.5-10G,接入能力为1-10G,总长2万多公里,连接了31个省的200多个城市。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正式运行于2000年10月,该网是交互式远程教育服务网。卫星覆盖全国,共播出8套数字电视、8套数字音频广播、25套IP广播,主要播出教育政务、西部扶贫、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等各种教育信息,接收人数超过了200万。2004年12月,CERNET2主干网开通。2006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网是世界上最大的IPv6互联网主干网,以1-10G高速IPv6方式接入服务,目前有25个核心节点,已经连接了20个主要城市的近百所高校。总体技术世界领先,部分技术属国际首创。2003年筹建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格,2006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该网整合了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信息、存储等资源,聚合计算能力达到15万亿次,存储能力为150TB,部署了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远程教育、流体力学、海量信息处理五大特色网格应用,形成了资源共享、配置灵活、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网格环境,成为服务于教育、科研的大平台。该系统总体涉及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硬件建设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就。我国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了一批优秀资源共享系统(如中国大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高校精品课程等),初步形成了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如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等)。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在远程教育与培训方面,建成了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68所,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百亿工程),建成了全国职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在我国,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和培训已经初具规模。
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阅卷、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网络联合办学等一些应用系统发挥了网络的优越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国基本建成了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网,初步实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政务信息交换,建成了一大批功能强、特色突出的专业网站(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高等教育学历认证网等)。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组建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构筑了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推出了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标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依据,使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有法可依。
2.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管理体制不顺,造成了很多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2)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在资金投入方面总体不足,且存在区域不均衡的特点。
(3)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
(4)数字化教育资源总体缺乏,尤其缺少优质资源。
(5)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重复性建设,标准化低,整合与共享难等问题。
(6)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的经济效益。
(7)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8)数字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明显存在,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9)此外还有不少人,没有认识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化,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国家和个人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
3.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三种倾向
(1)“赶时髦,崇洋媚外”倾向
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教学平台、视频编辑系统等软硬件频繁更新,一旦有新的产品问世,马上就会跃跃欲试,唯恐落后。例如,在学校经常是用上万的投影机、视频展台在做几百元钱的幻灯机、投影器能做的工作。学校的影视中心配置的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最新的产品,甚至比省电视台的都好。此外还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总是认为国外发达国家的硬件和软件都比我们国家的好。计算机要买进口的,杀毒软件要买美国诺顿,摄像机要买日本的。这种“赶时髦,崇洋媚外”的做法无疑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确实是可惜之举。
(2)“追求软、硬件数量”倾向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在介绍学校时都会提到我校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拥有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多少教室配备“四机一幕”(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录音机、屏幕),拥有多少教学软件等一些话语。特别是中小学,外来参观学习的人总要被带着参观一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似乎谁的设备好,谁的教学质量就高,谁的就是成功实现了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硬件资源和数字化软件资源建设,但是在建设硬件和软件的同时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这种过分强调软、硬件数量的做法,无疑消弱了对信息化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的维护和应用等一些问题。
(3)“求投入,不求效益”的倾向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国家启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的资金号称“百亿”。网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信息:“某县计划投入6000万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某市投入逾亿元资金,以完善农村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20亿元,上海校校通工程基本竣工”、“2005年,辽宁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金共计1.87亿元。2006年又投资1.09亿元保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顺利实施”等。但是确很少见到关于“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成本效益的研究。一时间,好像是投入的资金越多,取得的效益越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国家和个人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然而在有的地方,花费重金购置的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我们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考虑投入的成本效益。要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最优的效益。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注目的,但是也存在上述所说的一些问题。为了避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不协调因素出现,当务之急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发展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动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分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标准建设是保障,资源共享是核心,应用是目的。政府必须对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强引导,合理规划,努力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
2.加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目前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发展水平与实践不相适应,也就是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缺少有利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一些重复性建设、不合理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有必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宏观规划、建设标准、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建设、均衡发展、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
3.走合适、实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之路
此处的“合适”,指的是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本单位的经济情况,合理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要盲目跟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合适”还有一层含义,则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务必做到“尊重知识产权,符合伦理道德”。这是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要求。“实用”指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需的、优质的、物美价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第五篇: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化转型之路 黄思凌
北京时间7月25日上午消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今日发布《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的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2013年,中国的活跃智能设备总量从3.8亿台增至7亿台。同年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线上购物平台淘宝和天猫的销售额就超过了362亿元人民币(约合60亿美元)。此外,百度的网络搜索量每天高达50亿次,上亿的中国人使用腾讯的社交应用软件“微信”。目前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且在持续增长。这意味着,数字化的代表正在从根本上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互联网正是数字化发展一个核心产品和平台。
数字化的虚与实 大家敲着键盘,玩着互联网,都感觉到电脑与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然而,互联网、数字化却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革命,它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这场革命还只刚刚开始,随着这场革命的深入,使得这个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远远地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
中国人只想到了它的实用,却没有想到它正在改变着人类及人类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变化,任何轻视它的行为与思想必会受其惩罚。这可不是我吓你,它正在发生,只是你看不到而已。数字化与互联网,这内面有二个关键的字:一个是“化”,一个是“网”。中国字很神奇,每个字都很玄妙。“所谓的“化”,就是它有能力把空间之物全部数字“化”。所谓的“网”,它把数字化的东西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状结构。你可以想象一下,它形成了什么?它已形成了我们不熟悉的一个佰生的世界。网上的人喜欢把它叫“虚拟世界”。然而,虚拟世界并不能代表它的全部,随着“化”的深入,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全部数字化,它就把我们的物质世界纳入了它的范畴,所谓的“虚”已经包含了“实”。
所谓的虚拟经济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全球数字化互联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它的走向就是人类未来的走向。人类经济的脱空间化,走向数字的时间化已在所难免。这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它已无法回头。这股潮流改变了人类的观念,它要求人类的实体经济必须为虚拟经济,也就是数字经济服务。空间经济必须为时间经济服务。历史不会倒退,一切都是人类的进步使然。
中国经济是否能脱体而出,关键就在于是否走入数字化,互联化,是否能把空间经济转变成时间经济。说更浅显一点,是否能把实体经济转化成虚拟经济。
我们的企业家正在这条路上狂奔,他们推出一个个崭新的理念,推出一个个崭新经营模式,而我们的经济学家,则死抱教条,拖着中国经济的后腿不放。咬紧牙关,认一个死理,一定要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只需列举一个例子,就能把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顶到墙角根上去。那就是物流公司的出现。这些例子比比皆是。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出现,直接推动“三通一达”等大型快递公司的出现和壮大,而相应的,已经在垄断物流行业几十年的中国邮政市场份额快速下降,第一的龙头宝座已被顺丰抢走,现在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与民营快递公司展开竞争。这一切都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市场环境和百姓生活已经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深深地改变。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化和互联网对于这个世界的改变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统媒体当然也不能例外。前文说到数字化与互联网的两个关键字“化”和“网”。对于媒体来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把“数字化”的概念片面的理解成把内容转变成数字化的表现形式,避免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理解成只是一个新的传播媒介。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和新媒体探索不仅仅是创办一个网站、开发一个APP手机客户端这么简单。就像现代化不是住在现代化的房子里,买几个现代化的电器就能称为现代化一样。数字化和互联网浪潮中,传统媒体人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数字化”“互联网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思维”。
数字化与互联网,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字:一个是“化”,一个是“网”。中国字很神奇,每个字都很玄妙。所谓“化”,是指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深入的长期变化的过程。